根据你的了解,你能说出满洲人有哪些特有的习惯或风俗吗?今天我们还有保留吗?
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发梳于脑后,戴圆顶帽穿套裤。
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
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来,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早先,满族在入关以前和在入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住房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民房”;一种叫做“官房”。
民房,是满族中的平民百姓所住。
一般来说,平民住两间正房,安置锅灶。
屋内颇为讲究,设有三铺炕,西炕最为贵,是给贵客住的,北炕为大,是全家人长辈人住的,南炕为小,是家中小辈人住的。
如小辈的姑娘、媳妇们,可住在南 炕上。
可见满族人的大小辈是很讲究的。
官房,满族的官人多住“官房”。
官房也叫“营房”。
例如:康熙设置“木兰围场”后,这里设有三品总管一员,笔帖式四员、委署骁骑校十六员、领催十六员,满州八旗兵四百五十人。
木兰围场,共划分七十二围按八旗方位,每旗设“营房”一个,共设了八个“营房”。
每个营房统管五个五个“卡伦”(满语汉译哨所),共有四十个“卡伦”。
满族的官兵们,主要住在营房(即官房)。
这种“官房”一般是四间一幢的房子,用大石条垒成高高的台阶。
住这种“官房”的人 ,只有居住权,没处理权。
满族人住的房子,多开南窗和西窗,这样能冬暖夏凉,生活得舒适些,满族人——尤其是女人,睡觉的姿势十分讲究,大都侧身躺睡,这样显得“体面”,睡觉时,也不能用手托腮而睡,用手托腮而睡是哭相,不吉利,如今,围场县一些年迈的满族人,多讲究睡觉姿式。
满族人的饮食习惯,在过去是很讲究的 。
满族人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饽饽(即平时人们所说的粘豆包)。
。
每当忙完老秋的时候,便开始打扫庭院,各家各户备好米酒,淘米作糕(当然,多指生活较富裕的户,穷人做不起)。
还要由本姓的“穆昆达”(族中的尊者)主持杀猪办家祭。
祭祀祖先,共贺丰收,并祈祷全家安好,人畜兴旺。
快到春节的时候,满族各家各户,互相邀请,帮忙包“哎吉格饽”(满族语,汉译饺子),他们帮完西家,忙东家,互相包饺子,表示欢乐和睦,热热闹闹,一直忙到腊月三十,包好饺子吃不完时,就随时冻好,随时储存,放在“哈什里”(满语,汉译仓库)中,以后现吃现煮。
当然,蒸好的黄米饽饽也冻上,现吃现热。
黄米饽饽,名堂很多,花样很多,有其诗情画意,如苏叶饽、荷叶饽、澄沙饽、蜜果饽等很多种类,有带馅的,也有不带馅的。
其形状各异,如金山形、观音形、牡丹形等,还有做成鱼、虫、鸟、兽等各种动物形状的,形象逼真,令人赞叹。
过春节时,各家各户多在除夕吃手抓肉,还做有满族独特风味的白煮猪肉,炙猪肉;在糕点中,喜欢做“萨其玛”。
在除夕晚上,要进行迎财神活动,从夜间十二点开始,直到王码电脑 。
春节这天,到处都是欢乐气氛。
在家家户户大门口、庭院的影壁前,早已习惯地堆好了雪台,雪台上摆上亮晶晶、明晃晃的冰制灯笼(即冰灯)。
冰灯的样子很奇巧,千姿百态。
冰灯象征春回大地,生活充满光明和吉祥。
过了春节至正月初五之前,满族姑娘和女婿可以向娘家父母和岳父母进行拜年,互相祝愿更美好的未来。
穿戴 早先,满族人的穿戴,有其自己民族的特点。
男女的服饰和姑娘、媳妇的服饰均有不同。
一般来说,男人穿长袍,外罩马褂,头戴小帽垫儿,脑后梳一条长辫子。
脚穿双脸鞋,鞋面绣云子勾纹。
而女人则是自头顶盘髻,佩戴耳环,身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外罩小坎肩,脚穿木底绣花鞋。
在绣花鞋底的中央,镶一块木底儿,形似马蹄,所以也叫“马蹄底”或“龙鱼底”、“四闪底”等。
满族女人,在过去自幼不缠足。
满族女人的发式,按其年龄和身份是有区别的。
少女,多梳“抓揪”。
已婚的妇女,头发往上梳,盘在头顶上,用银簪一别,叫做“大公头”。
早先的满族青年男女,都爱把一种宝石镶在衣服上、帽子上、马鞍子上、刀柄上、荷包上等,象征着喜庆幸福。
而宝贵人多穿麻布衣服。
穷苦人则用狍皮、鹿皮为衣。
这与长期过着半农半猎的生活方式有关。
当满族人由东北入关之后,富人的衣服开始讲究起来,一般多穿绸缎,平民百姓则穿布衣。
随着社会的发展,满族服饰和汉族人日趋一致。
比如穿旗袍的习惯,已被全国妇女所采用。
满族女人不缠足的习惯和优点,也多被其它兄弟民族妇女所采用。
现在,在围场县一些偏僻山村的满族妇女——尤其是老年人的服饰,还保持着过去的装束和发式。
满族人穿衣服很注意整洁。
无论内外衣穿几件,都必须将衣扣扣整齐,很讲究风貌。
这一优良传统,一直保存至今。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
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婚嫁满族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满族男女到结婚年龄时,平时较注意打扮。
婚前的姑娘喜欢用“吉纳衣尔哈(满语,凤仙花)的液汁儿,调上白矾,染红指甲(说这样可以除瘟祛病,月月吉庆)。
这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从中可以说明这个民族是向往吉庆的。
男女青年定亲时,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中先提亲。
先后提亲必须去三次。
每次都托媒人带上一瓶酒。
当第三次去时,才能知道女方是否愿意成亲。
如果女方把第三次带去的酒留下,就表示女方同意成亲了。
如果拒收,表明双方的亲事未成。
所以,满族人有句俗语:“成不成,酒三瓶”。
成亲后,男方送的彩礼,全部做为姑娘的财产。
定婚之后,姑娘在出嫁之前,针线活儿多起来。
她要绣枕头,绣烟荷包和钱褡裢一类的东西,作为结婚后使用。
而烟荷包则是留给公婆使用的。
满族旧时婚娶时,利用花轿(后改花车)。
结婚前三天要杀猪,准备待客。
在男方迎娶新娘时,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姑娘由家哥哥、姑舅大娘、叔伯大娘、婶子等人送亲。
而姑娘的父母、姑姑、舅舅不去送亲。
娘家和婆家各同时出发,一送一迎。
双方在中途相遇时,要进行“换车”,即新娘由娘家送亲的车上,改坐在婆家迎亲的车上。
这时,两家的车在中途辞别,各返回自己的家中。
第二种形式,男方花轿(或花车)到女方家的大门前时,女方家把大门关上,怎么办呢
男方就用满族语作种种恳求之词,女方才将门打开,让迎娶的车将新娘接走。
男方把新娘娶进门后,先要坐床。
当揭开帐子时,参加婚礼的人要合唱满文“喜歌”。
喜歌的大意是:从南方来了一对凤凰,飞翔着带来了吉祥。
凤凰恩恩爱爱白头到老,有苦同受有福同享……但因年久,这支喜歌基本失传,一些满族老人已回忆不全了。
新娘子进婆家的第一天拜过堂后,要在炕上“坐帐”一天,也叫“坐福”。
当天晚上,新房里放一张桌子。
桌子上放两个酒壶和两个酒盅儿。
新郎和新娘手挽手地围桌绕三圈后,便进行饮酒。
炕上点燃一对红蜡烛,通宵不息。
外屋有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叫作“拉空家”。
或也可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热闹两个小时左右,人们自散去。
(但结婚时,也不尽一样,例如北京的旧时满族人结婚时,在婚礼之时,新郎要拈弓搭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次。
这可能是氏族社会抢婚时的遗风)。
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娘子由人领着去拜见邻里街坊的长辈人,行家礼,这叫做“分大小”。
结婚三天后,新娘带上新郎回娘家。
满族人的家规很严。
儿媳妇对公婆每天要做到“早请安”、“晚问好”。
平时,新媳妇想回娘家时,必须先向公婆请假。
公婆准许儿媳在娘家住几天,就住几天。
新媳妇临走前,要向公婆行叩拜礼。
她从娘家按时回来后,新媳妇要先到公婆面前请安、问好,然后才回自己房中。
平日里,如有亲朋邀请公婆前往时,如公婆不能去时,由儿子先问二老:“可否由儿子、儿媳代替去呢
”经二老同意后,方可去亲朋家中。
待儿子、儿媳由亲朋家回来后,先向二老“道安”,说道:“偏二老的饭了
”。
满族人结婚二年之后,家庭礼节渐少。
信奉萨满教 我国少数民族多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满族人是信奉萨满教的。
萨满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没有庙宇和神祠,没有专职的教徒,但有侍候“老佛爷”的人,叫察玛。
察玛有点类似佛教中的和尚和道教中的道士,但又不尽相同。
因为察玛纯是兼职义务的娱神者。
察玛可以结婚成家,还要参加生产劳动。
成人察玛也没有什么特权,不得什么报酬,仅仅是受到族中人的尊敬。
察玛有男有女。
但姑娘不能当察玛。
妇女要当察玛,在婚后可以。
当察玛的人,都是自愿的,并由父母许可,出自一种许愿。
例如,身体有病,可以许给“老佛爷”当察玛,侍候“老佛爷”,这样可以去病消灾。
怎样去当察玛呢
是要经过“老佛爷”的考验的:每年的旧历七月七日这天,想当察玛的人,上山采回一种达子香叶来,晒干后,碾成细面,用箩筛出来。
老察玛点燃后,将这种达子香放在想当察玛的人鼻子下,接受达子香烟的熏陶,等“三撇力”达子香燃尽时,如果被考验的人流出鼻涕和眼泪,这就意味着想当察玛者心诚。
否则,就是心不诚,不能收当察玛。
经过这种考验后,当上察玛的人,要向老察玛学习祭神。
祭神时,察玛进行一番打扮,穿上色彩鲜艳的神衣,腰间系上二十二颗形如锄裤的串铃,手拿抓鼓。
抓鼓是用狍皮蒙的扁鼓,用鼓鞭很有节奏地敲打,并在老察玛的教导下,学习“绕炕沿”,走舞步,扭动起腰肢,进进退退地扭起来,用最虔诚的心,来表示对“老佛爷”的尊崇。
新察玛最重要的是学习神歌。
神歌是用满族语唱的,是用来歌颂先祖功德的,以祈求祖先保佑和降福的。
当新察玛在祭神中边唱边舞学成之后,就可以随老察玛一起去祭神了。
当上察玛后,就是“老佛爷”的人了,察玛的父母去世时,察玛可以不在死者身边。
据考察,围场早年的满族人,是有察玛祭神活动的。
新中国诞生后,这种活动基本上不曾见到了。
嗑哑叭头 满族人的住房内有三铺炕,其中西炕为贵。
西炕又叫“佛爷炕”,女人是不能坐的,一般的客人,也不能睡西炕。
只有姑老爷才能睡西炕。
狗皮帽子、有狗皮鞭梢儿的鞭子,也不能放在西炕上。
西炕为何如此神圣呢
因为在西炕上供奉着“佛爷匣子”。
佛爷匣子是极为神圣的,一般人不能看。
满族祭祀的神,不是虚构的上帝和佛祖。
在佛爷匣子里,珍藏着本族的先祖和本民族功臣的王爷像。
里面还有十八位尊神。
除此外,还有宗谱。
宗谱里记载着这一家族的历史,如这一家族的兴衰变化,祖先的功德和贡献。
佛爷匣子里还放有香烛祭品、绫子架、桌帷子。
满族人家到了龙虎之年时,要修谱。
因为子孙不断增多,所以每隔一定年限,就要修谱一次。
修谱,分为族谱和家谱。
修谱的方法是:在祭祀时,由穆昆达准备三个册子:一个册子登记已经身故的人;一个册子登记出生的人;一个册了登记族中(或家中)新娶的媳妇之姓氏和旗分。
修谱时,要杀猪祭祀,族中人都要到场。
修谱完毕,也要珍藏好。
满族人在祭祀中,有的人家还供奉“蛮耶”。
蛮耶也是一种佛像。
有用木制的,也有泥塑的,还有的是铜铸的。
但供奉蛮耶的位置不在西炕,而是在连着厨房的“堂房炕”上。
在蛮耶的旁边,一年要放两双猪皮靰鞡,意思是供蛮耶巡视和保护旗民时穿用。
实际上,蛮耶也被尊为神。
但是,满族人的祭祀活动中,尤其是“跳家神”时,耗费很大。
有些穷苦满族人无力举办这么大的活动,怎么办呢
那就采取另一种祭祀仪式——嗑哑叭头。
由此可见,满族人既不“跳家神”,又不“嗑哑叭头”,在旧时满人中是没有的。
总是要采取一种仪式。
如果连“嗑哑叭头”都不进行,就是对祖先的不敬。
这样,祖先是不会答应的,是要生子孙的气的。
怎样进行“嗑哑叭头”呢
这种祭祀仪式很像北方汉族的还“愿心猪”。
先要杀一口猪,杀猪人不许进屋,多冷的天,也要在院子里。
杀完猪,不用热水煺毛,而是找三块大石头,支上架,燃起火来。
杀死的猪,就放在火上燎毛。
等把毛全燎干净时,便将猪头、猪尾割下来,放在供桌上祭祖。
然后再把猪开膛,摘出猪肠子上挂的油,放在锅中,把小米淘好,也放锅中,一齐煮熟。
再由长者开始从锅中盛饭吃。
全家人由老到小,要这样盛饭吃。
吃饭时,一律坐在外边,不许进屋。
因为吃饭时间在星光满天的小半夜,所以这种饭叫做“小夜饭”,也叫“达子饭”。
吃罢“小夜饭”把收拾好的猪切成八大块,再合在一起,放在供桌上。
这时才算对祖先的祭祀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由穆昆达率领众族人,在供桌前叩头。
然后按大小辈数排成长队,走到屋中,站到西炕前,向老佛爷和祖先叩头。
尤其在叩头时,谁也不准说话,鸦雀无声。
所以叫“嗑哑叭头”。
嗑头必须嗑响头,越嗑得响,越表明对老佛爷和祖先的诚心。
嗑完哑叭头,再把那头燎净毛、收拾好的猪,放在架于三块石头上的大锅中煮起来。
煮熟后,请族中的众人来吃猪肉(也请亲朋好友来吃)。
肉要吃尽,连汤也不许剩下。
吃净肉、汤后,把那三块架锅石放在干净处,不许弄脏。
满族人进行这种祭祀活动,意在敬佛祖,图吉利,向往着更美满幸福的生活。
满族禁吃狗肉和爱护鸦 : 满族风俗杀狗,禁止吃狗肉,认为乌鸦是神鸟,而且举行祭祀时,要在索拨竿子上放肉食,对它祭祀。
外来的客人,不准把狗皮帽子和狗皮鞭稍放在西炕上。
传说:“早年努尔哈赤在山海关给总兵李成梁门下当茶童时,被发现脚有七星痦子,正是朝廷要捉拿的“真龙天子”正当李总兵,准备好囚车要捉拿抻送进京时,被李总兵的侍女琼花得知(也有说李的小妾)助努尔哈赤逃走,骑上大青马和二青马由老马倌带路飞逃出城。
在途中累死了大青马和老马倌。
事情有败露后,李总兵活活打死了琼花。
努尔哈赤被追的无处可藏身,只好躲在荒草里忽然飞来许多乌鸦落在身边,连跑带累的努尔哈赤躺下后便晕睡着了,追兵赶到,只见乌鸦围着一具死尸,没找到努尔哈赤,临走时,又放起了一把火把荒草烧着,努尔哈赤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定睛一看身边没有火,地上湿润,原来是一只黄狗用尾吧沾水把火都浸灭狗也累死了。
这次遇难,是大青马、乌鸦和黄狗救了他的命。
后来努尔哈赤当了罕王,为了纪念大青马救主,让所有朝臣都穿马褂,袖口和裤角都带马蹄形。
为纪念乌鸦救架,朝臣们帽子上配有红穗子和羽毛。
为纪念老马倌,百姓门前都要立拴马桩子。
为纪念大黄狗,八旗子弟不许吃狗肉,不许戴狗皮帽子。
违者一律杀头。
影壁和神竿:满庭院迎门有影壁,影壁前立一个神竿高六尺许,顶端是风磨铜顶包以红布,在竿顶约尺许横一短竿,神竿底部放有三块石头石,后背影壁用砖砌成墙头饰雨塔。
这种院落装饰的来由,传说:三仙女佛库伦在长白山天花板池吃了灵鸟衔来朱鸟怀孕,所生之子布库里雍顺第十一代孙努尔哈赤,因受后母虐待,逃亡在外,与七星宝地挖“棒锤”(人参)的八个把头一起进山寻人参,努尔哈赤用索拨拉棍拨草,棍子下全是亮红朵子四叶“棒锤”,索拨拉棍到那就有“棒锤”,后来八个把头与努尔哈赤结拜成把兄弟,卖参换钱,招兵买马,几经征战统一建州各式各部成为罕王,努尔哈赤手中用的索拨拉棍成了满族人家门前的索拨竿子。
在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中说“努尔哈赤出身建州革新家族,其祖觉昌安,交塔克世被内奸尼堪个兰所杀害,努尔哈赤本人亦曾为建州部守派所不容,流离四方,过着采参与往来马市的穷苦生活。
”上山挖人参要用索拨拉棍,同时要在山上“搭轮子”野炊做饭,采到人参要用背夹子背参下山。
这壁影是背夹子放大影,神竿是挖人参的索拨拉棍的修饰,神石就是野炊支锅的石头。
这三件庭院装饰,是为了纪念努尔哈赤的物品,也是不忘满族祖先在长白山里的三件生产工具。
穆昆达:护围官兵集中居住的地方,族长官名叫穆昆达,其官不是世袭也不是由上边任命,是由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来担任,有权裁决族中一切重大事务,祭祀礼仪由他领祭,在婚丧嫁娶时,必须征求穆昆达的意见。
族中也有各种规章、纪律,如偷盗、私奔、挑拨事非、打架斗殴、不孝父母等劣行,穆昆达按规章可以惩处。
佛爷匣子:佛爷匣子是极为神圣的,一般人不能动,匣中珍藏着本族祖先和民族功臣贝勒(王爷)像。
里边还有十八位尊神,十三位是索里条子,五位是高丽纸。
此外,还有宗谱,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兴衰变化,祖先功绩等。
悠然蓝溪旅游景区的游
黑龙江省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10个世居民族,满族文化 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
《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
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
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
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
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
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
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
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炙人口。
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
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
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
《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
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
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
铁保、永理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
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
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
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
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
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
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
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
②宇宙关系神话。
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
③灵魂神话。
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礼仪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
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及其文字(现在绝大多数朝鲜族人都会使用朝汉双语)。
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朝鲜族总人口为1,923,842人。
2008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语属音位文字类型,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
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
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
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
朝鲜族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角币贰角的正面图案就是土家族和朝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