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生态环保公益宣教活动主持词

生态环保公益宣教活动主持词

时间:2015-03-13 09:24

问一些历社问题.高手请进

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主要包括三个方一是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强调人的自知之明,以彰显超验精神和终极关怀;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类同根同源,理应爱人如己,以彰显普善和博爱精神;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关 键 词:伊斯兰文化;和谐社会作者简介: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下面,分别探讨。

一、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伊斯兰文化认为,家有一家之主,国有一国之君;有条不紊、和谐运动的茫茫宇宙也必然有一个大智大慧、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创造它、驾驭它、掌控它,使日月星辰运行如常,春夏秋冬更替如故,花草树木茁壮成长,各族百姓安居乐业。

所谓“穆斯林”从广义上讲,泛指天地万物。

“穆斯林”的意思是“顺从者”,天地及其天地间的一切如动物、植物、矿物——所有有生物和无生物,均按造物主指定的自然法则运动变化,都在顺从自然规律。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应该开动脑筋,启迪智慧,从宇宙这个“大世界”井然有序的运行中,从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中,从人这个“小世界”自身构造的绝妙中,体认造物主的存在、万能,从而敬畏主、崇拜主、顺从主、喜爱主。

在伊斯兰文化看来,人类认识造物主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有自知之明,懂得人有所能,有所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克服狂妄自大的心理,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造物主与被造物的关系,进而敬畏造物主,顺从造物主指定的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果如此,造物主会因此又降下更多的恩惠,供人类享受,这样才能实现人与造物主的良性互动,达到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

否则,人类若顺从私欲,屈从本能,无所顾忌,为所欲为,背法则而行,逆规律而动,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导致不和谐,就会受到造物主不同方式的、或迟或早、或隐或显的报应。

千百年来,这种敬畏造物主的观念已经深入穆斯林的意识深处,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

他们确信,凡事瞒得了人,瞒不过真主,真主不但洞察人们的行为,而且还洞悉人们的心灵,做伤天害理的事,也许能躲得过人们的眼睛,躲得过世俗法律的制裁,但绝对躲不过洞察一切的真主的惩罚,所以要放弃侥幸心理,不干缺德违法的事,因鬼迷心窍、财迷心窍、权迷心窍,色迷心窍,名迷心窍,已经干了的,要忏悔,悔过自新,以后决不再干。

穆斯林社会也和其他社会一样,由于人性的弱点(如贪婪、自私等),违法犯罪或违背人类道德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敬畏造物主的信仰,使他们不敢无所顾忌,忘乎所以,而对自己行为有所控制,有所收敛,其中许多人由于有一种终极关怀和自我修炼的方式甚至能做到自爱、自尊、自省、自觉、自律,从而能够摆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自我困扰和内心冲突,步入心满意足、心安理得的境界,达到心理的平衡、心灵的宁静,进而能够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这恐怕是人与造物主之间和谐的更高境界。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伊斯兰文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与造物主之间和谐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因为,人是由造物主创造的,人类,无论哪个民族或种族,都是阿丹(亚当)的子孙,本是同根生,理应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敬主爱人”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敬主”是人与造物主之间和谐的基础;“爱人”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

伊斯兰文化,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爱”的文化,而不是“恨”的文化;是一种“和”的文化,而不是“斗”的文化。

伊斯兰文化关于确保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伦理规范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人人平等伊斯兰文化坚持人人平等,否认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

在伊斯兰文化看来,人,不分部落、民族、种族、肤色、地域、阶层、身份、贫富、强弱、智愚,在人格上一律平等。

穆斯林群众常挂在嘴边的一段“圣训”说:“你们的主是一个,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毫无区别,黑种人与白种人谁也不比谁优越;所不同者只在于敬畏真主、工作善美而已。

”换言之,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个人的行为选择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不取决于其无法选择的出身、民族、种族、地域等。

以造福人群、贡献社会为荣,以危害他人、祸害社会为耻。

伊斯兰文化看待一个人,不看其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而观察其后天的作为。

2.爱人如爱己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爱人如爱己者恐怕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但这种精神的有与无,是大不一样的。

穆斯林当中有一句几乎家喻户晓的“圣训”:“ 爱人如爱己,方为真信士。

”就是说,信仰的更高境界是就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

伊斯兰文化的这种理念类似于华夏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因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在穆斯林中另一段流行颇广的“圣训”说:“信士之间相亲相爱相恤相怜,犹如一个躯体,如果这个躯体的一个器官生病,就会导致全身发烧失眠。

”至于爱的方式多种多样,物质的如接济穷人、资助学人,精神的如祝福成功的人,安慰失败的人。

总之,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体力、智力、善意、祝福等等,都可以和他人分享,分享中体现爱。

3.公平公正公平、公正、公道,是伊斯兰文化所反复强调的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之一。

《古兰经》说:“我的主命令人主持公道。

”①“我奉命公平待遇你们。

”② 穆斯林大众也把办事是否公道、待人是否公平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尺度。

4.宽容大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事实上,按伊斯兰文化的说法,圣人也会有过错(如人祖阿丹夫妇偷食禁果),只是他们所犯过错与常人不一样罢了。

在伊斯兰文化看来,人是不完美的,是有缺憾的,由于人性的弱点,人难免会犯错误,会有过失。

只要悔过自新,痛改前非,真主尚且能宽恕人,人对自己的同类的过错有什麽不能原谅的呢

5.诚实守信“民无信不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儒家的信条。

伊斯兰文化讲诚信的特点是,把人与人之间的诚和信提高到信仰的高度来看待。

穆斯林中的长者和贤者经常拿这样一段“圣训”来警示周围的人:“不忠的人没有信仰,不履行诺言的人没有宗教。

”并把说谎、爽约、背信弃义看作伪善者的三个特征,要人们警惕和防范。

6.中和均衡伊斯兰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任何事物都主张中和、均衡,既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提倡中和、适度,反对偏激,反对极端。

既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也反对科学极端主义(即信奉科学万能论的极端主义)。

7.与各民族、各种族、各宗教和睦相处伊斯兰文化所讲的“爱”与“和”不限于穆斯林内部,而广及于各民族,提倡与各民族和睦相处。

《古兰经》告诫其信仰者说:“未曾因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也未曾把你们从你们的家园驱逐出境者,真主并不禁止你们怜悯他们,公平待遇他们。

真主确是喜爱公平者的。

”③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强调睦邻、亲邻,《古兰经》要求人们“亲爱近邻、远邻。

”④“近邻”和“远邻”既指穆斯林,也包括非穆斯林;既指个人,也指国家。

穆罕默德严禁伤害邻居,他曾连续三次说“他没有信仰

”其弟子问到底是谁没有信仰

“他说:“就是伤害邻居,使之不得安宁的人。

”⑤他又说:“在真主那里,最好的邻居就是对邻居最好的人。

”⑥根据伊斯兰文化的原则,对于非穆斯林,不但不能伤害,而且还要保护、善待,与他们和睦相处。

当年,即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创建麦地那穆斯林政权的过程中,容纳了所有生活在麦地那及其周边地区的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者——在这个政权里,穆斯林、犹太教徒、多神教徒和具有各种信仰的人,和平共处,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穆罕默德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这一原则,他与麦地那的居民共同指定了为所有的人所遵循的一个宪章,即著名的《麦地那宪章》⑦,这个宪章明确规定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非穆斯林,只要他们不反对穆斯林,不与穆斯林为敌,就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其宗教信仰和名誉不受侵犯。

比如对于犹太教徒,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尊重其宗教信仰,犹太人之间的纠纷,依据犹太教的经典“讨拉”(《摩西律法》)处理⑧。

据此,明末清初著名伊斯兰学者马注根据伊斯兰精神开拓和发展了传统的善的概念,他在其传世之作《清真指南》提出了“四善”说,指出: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

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爱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且还要爱有共同信仰的人;不但要爱有共同信仰的人,还要爱有不同信仰的全人类;不但爱自己的同类——人,而且还要爱整个大自然(包括一切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动植物)。

当代一些伊斯兰学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各种文明相会的“俱乐部”,它应给各个文明提供展示个性和风采的平台。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各自的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对此,必须给予均衡的关切。

伊斯兰文化提倡世界主义,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伊斯兰文化的世界性和世界主义意味着它在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在世界的多样性和民族、种族、肤色、血统、语言、宗教、法律、习俗、学派等等千差万别的前提下,实现与“他者”的互动与交流。

世界的多样性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宇宙法则,是造物主安拉的不可变更的规律,人们只能遵循这个规律和法则,而不能背规律而动,逆法则而行,否则,会事与愿违,自食其果。

⑨行文至此,也许有些人会问:伊斯兰教不是还有圣战一说吗

不是主张与异教徒展开圣战吗

形形色色的恐怖分子当中不也有一些穆斯林吗

这又怎么讲呢

不错,伊斯兰有圣战一说,但是,伊斯兰教的圣战说在很大程度上被人误解了,现在该是还圣战以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首先,从圣战一词的翻译说起。

圣战一词是阿拉伯语吉哈德(jihad)的汉译。

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并参阅大量阿拉伯文文献后发现,将吉哈德译成圣战只反映了内涵丰富的吉哈德一词的一个侧面,而忽略了其他若干重要侧面,有以偏概全之虞。

吉哈德在阿拉伯语里有尽力、勤勉、奋斗的意思,作为一个伊斯兰教的特定概念,它与另外一个词组菲塞比力俩相连,构成吉哈德菲塞比力俩即为真主的道路而奋斗。

何谓真主的道路

一般泛指伊斯兰教信仰、法律和道德。

也就是说,穆斯林有义务为加强伊斯兰教的信仰、法律和道德而奋斗。

如何奋斗

难道像西方有些媒体所渲染的那样用武力与异教徒作战吗

不是的。

为真主的道路而奋斗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主要的方式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

其根本的着眼点在于净化人,塑造人,提升人;其主要的用力点在于向人的心灵呼唤,着力调动人性中向善的一面,唤醒沉睡在人的心灵深处的爱的力量和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用武力怎能使人产生这样一种爱和崇高而神圣的感情呢

怎能使人信

怎能使人仰

信仰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活动,是对有限人生的一种超越和对无限和永恒的价值追求。

信仰不是口头上信什么,表面上做什么,而是内心里信什么,认可什么;不是某种外在的力量(体制、组织和他人)要人信什么,而是个人认同什么,敬仰什么。

故伊斯兰教非常讲究宣教的方式,《古兰经》号召人们说;你应当凭智慧和善言而导人于真主的道路,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16:124)。

不但要求方法得当,还要求态度要优美,这就不但拒绝了强制性的方法,而且也抛弃了动辄教训人的态度。

即便是凭智慧和善言及最优美的态度仍不能使对方改变原有的信仰的话,也不能强人所难。

《古兰经》说:真理是从你们的主降示的,谁愿信就让他信吧,谁不愿信就让他不信吧(18:29)。

宗教无强迫(2:256)。

没有威胁,没有利诱,坚决遵循宗教信仰的客观规律,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允许使用武力呢

即展开圣战呢

那是指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

如当穆斯林受到进攻和迫害,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的方式均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才被允许使用武力。

但是,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分,不能滥施暴力,不能发泄私愤。

只要对方停止进攻,停止迫害,就应该停止战斗。

《古兰经》提醒到:如果你们要报复,就应当依照所受到的伤害而报复。

如果你们容忍,那对于容忍者是更好的(16:126)。

在伊斯兰教里面,用武力为真主的道路而奋斗的行为被称做小吉哈德(小奋斗),而与自己的私欲奋斗,从而战胜自我,则被称作大吉哈德。

当年,先知穆罕穆德率领其弟子从一场与北部劲旅拜占庭的恶战(穆尔塔战役)中归来后,他告诫其弟子们说:现在我们从'小吉哈德'回到'大吉哈德'上来。

弟子们不解其意,问道:难道还有比这一次战役规模更大的战役吗

他答道:是的,与敌人作战是'小吉哈德',而与自己的私欲作战才是'大吉哈德'。

可见,吉哈德的最主要的职能在于克制私欲,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净化心灵以及用和平的方式宣教;使用武力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

至于当下世界各地以圣战名义进行的各种运动和所发生的各种恐怖活动,则有着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特别是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伊斯兰世界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后殖民统治有关,与阿拉伯领土被以色列长期占领、美国偏袒和支持以色列有关,也与当前西方有些大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关,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难一概而论,有的与伊斯兰教有一定联系,有的则纯属个人行为和个别组织所为,不能代表伊斯兰教。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害,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但是,定性要慎重,我国领导人曾多次表示不能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宗教和特定的民族相联系。

故我们应该慎言伊斯兰恐怖主义和穆斯林恐怖分子,否则,不利于联合世界上广大爱好和平的穆斯林和伊斯兰国家,共同推进反恐事业,不利于孤立真正的恐怖主义者。

反恐要标本兼治。

“在国际法准则和世界和平缺失、双重标准得以通行,在四处笼罩着感觉得到的暴虐和冷酷,以及横行霸道却无望改变的气氛中,在那些失去希望、被剥夺工作、备受痛苦和绝望煎熬的人中,充满了空间上的陌生感,他们只能把时间上的距离感当作精神寄托,把极端主义思想和恐怖主义当作解脱和透口气的情况下,恐怖主义仍将在世界各地继续存在”(10)。

故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比动外科手术式的军事打击更有效,更带有根本性。

所谓反恐战争实际上是以更恐怖更惨烈的方式对付恐怖主义,是冤冤相报。

8.和谐的个人-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国家-和谐的世界。

把以上反映人与人之间和谐的7个方面加以总结的话,构成了这样一种不断递进的层次和紧密相联的链条:和谐的个人(11)-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国家-和谐的世界。

换言之,和谐的世界由众多和谐的国家支撑,和谐的国家由众多和谐的社区(社会)支撑,和谐的社会由众多和谐的家庭支撑,和谐的家庭由众多和谐的个人支撑。

反过来说,没有和谐的个人,就没有和谐的家庭,没有和谐的家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就没有和谐的国家,没有和谐的国家,就没有和谐的世界。

这一点与儒家的“修齐治平”之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伊斯兰文化不但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社会环境的质量,而且还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品质(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伊斯兰文化强调人类在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所担负的责任,其生态观和环保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伊斯兰的生态观与它的宇宙观是分不开的。

伊斯兰文化认为,真主创造了自然万物、日月星辰,使整个大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和谐美妙,有高山,有平原;有沙漠,有绿洲;有陆地,有海洋;有湖泊,有河流;有戈壁,有草原;还有空气、阳光、水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无数种植物以及其它生物和无生物。

2.关于人类的使命大自然中的所有这些景观以及由此而来的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构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相互依存、生机盎然的宇宙大家庭。

人类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但不是唯一的成员),而且是万物之灵长、天地间的精华,因而真主让人成为大地上的代治者,奉真主之命,受真主之托,建设好这个世界,使整个世界走向繁荣昌盛,使各族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为此,人除了处理好同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外,还得处理好同自身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3.关于正确认识大自然处理好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把握两点:一是接近自然而不崇拜自然;二是开发自然而不滥用自然,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共存共荣。

4.关于合理利用大自然在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还要开发自然,造福人类。

《古兰经》鼓励人们合理地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享受真主的恩赐。

5.关于环保的总原则伊斯兰文化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方面的总原则是: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6.关于环保的具体要求(1)节约资源,禁止浪费具体要求很多,如对资源的消费要求有所节制,禁止浪费,认为浪费是犯罪。

《古兰经》说: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浪费,真主确是不喜欢浪费者。

(12)(2)禁止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先知穆罕默德禁止人们对树木乱砍滥伐,对野生动物乱捕滥杀。

他首先下令将麦加、麦地纳和塔乙夫三城及其周围定为保护区,不允许人们砍伐树木,不允许人们捕猎野生动物。

(3)鼓励植树造林,保护动物在禁止人们乱砍滥伐的同时,号召人们多植树,多造林,绿化、美化、优化环境。

先知说:任何人若手中拥有一棵树苗,明知明天就要死亡,也要把这棵树种下去。

“(4)保护动物有回赐,伤害动物有罪先知借此晓喻人们:对一只动物之善行同样可贵;对一只动物之暴行与对人之暴行有同样的罪孽。

而当代一些伊斯兰学者依据《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原则,结合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各国、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同时,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不但害人,而且也害己,既不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也不符合本国本民族的长远利益。

全人类都在同一艘船上,必须同舟共济,共同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利人利己,共存共荣(13)。

由上可知,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特色独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只要对其进行深度开掘,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伊斯兰文化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慈爱和所强调的“爱人如爱己”,有助于奠定和谐人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思想基础。

新世纪初,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两个“和谐”观:对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提出构建和谐世界。

伊斯兰文化中“爱人如爱己”理念如果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结合起来的话,有利于建立“诚信友爱”新型人际关系。

第二,伊斯兰文化所倡导的包容和宽容,有助于消弭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阶层之间、各地区之间由来已久的历史成见和文化偏见,促进各国、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其实,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与“他者”交往的过程,也是不断地把“他者”纳入“我们的同胞”行列的过程,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一个不断扩大合作对象的过程,一个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追求、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伊斯兰文化所倡导的“普善”、博爱和宽容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公共秩序,有助于实现人类心灵的安宁和自由。

第三,伊斯兰文化的中和、均衡理念有利于克服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秩序、人文与科技、价值与工具、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失衡。

第四,伊斯兰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共生共荣的理念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助于经济发展目标和模式的转换,使经济建设由单纯追求数量、追求物质产品的无限增长转向质量的提高和人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有助于打破传统的GDP情结,尽快建立合理的自然价值评估体系、绿色GDP核算方法和规则,加速向循环经济的进化,使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的最终处理能力等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和能力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整体改善人的生存空间。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创建于阿拉伯半岛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公元610年,古莱氏部落的穆罕默德开始创教活动。

他宣布安拉(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神,自称是安拉派到人间的“使者”。

他号召本族人士反对当时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皈依正道,避免末日的惩罚。

“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的音译,意为“顺从”、“和平”。

伊斯兰历是一种阴历,他以月亮的圆缺作为测定时间的标准。

他每年共有354天,比公历少11天,每年分12个月,每月29天或30天,每星期为7天,星期五(主麻日)是穆斯林到清真寺集体礼拜和讲经的日子,所以也称聚礼日。

这一天为公休日,不上班,不办公,但星期日正常工作。

由于伊斯兰历每年比公历少11天,虽然它以30年为一个周期,确定其中11年为闰年,每闰年的12月加一天,但每年仍比公历短少几天,大约每100年少3三年。

所以,伊斯兰教的节日、斋月与公历的日期总是不一致。

导游词 大丰麋鹿保护区

大丰麋鹿级自然保地处黄海之滨,始建于1986年,总面40000亩,是世界第一个最大的麋鹿保护区。

保护区在核心区内辟地300亩,建成一个集动物保护、生态旅游、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几年来,保护区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近100万人次的游客,其中国内外青少年38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40%,为开展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科普 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保护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有鸟类315种、鱼类150种、兽类12 种、两栖爬行类27种、昆虫599种及植物499种。

除麋鹿外,有丹顶鹤、天鹅、牙獐等国家一 、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

14年来,保护区与科研单位协作开展科研课题11个。

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32篇,取得成果30多项。

其中3项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1998年, 保护区主持的\\\\麋鹿野生放养生态模式及茸角、血液有效成份测定\\\\的科研课题又通过省级鉴定,该课题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成为保护区开展科普教育的基本保障。

自1986年, 发展到今年的408头,其产仔率、成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拯救世界濒临灭绝的物种,保护区多方集资,兴建了科研培训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科普宣传教育中心,建立\\\\大丰麋鹿苑\\\\。

苑内建造了仿古牌楼大门,动物群雕、钩 鱼台、孔雀园、跑马场、仙鹤园、太公亭、望滩亭、休闲亭、曲廊、观鹿塔、仙人桥、电教 馆、展览馆、模拟生态标本馆、会议室、接待室、购物中心、宾馆、餐厅等旅游景点及科普宣教、接待服务设施,配备具有大、中专文化的专职讲解员、导游员、接待员,编写了麋鹿回归、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详细而又深动的科普宣讲材料。

通过那一幕幕野生动 物的行为画面,一幅幅人与自然、动物与环境和谐的美景,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及蔚为壮观的蓝天白云、绿林清水、鸟翔兽奔、花艳蝶舞,鸟语花香等独特的生态景观,每年吸引着10多 万中外游客、青少年学生前来观光,在此陶冶情操,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自1990年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以来,保护区坚持节假日专人值班,专人讲解,保证工作政常进行。

10年来,保护区采取多种形式,极为广泛地开展以\\\\野生物保护\\\\为主题的科普宣传 活动。

通过\\\\大丰麋鹿节\\\\,\\\\麋鹿杯\\\\、\\\\故乡的麋鹿节\\\\征文、朗颂会、放幻灯、看录相、展图片等活动,宣传了科学保护知识,提高了公众的科技素质,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爱科学、爱自然、爱祖国的热情,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随着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保护区经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已建成一个集保护、科研、旅游、科普宣传于一体的宣传教育基地,1995年被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6年建立江苏省北珍稀动物救护中心,1997年被国务院秋晋升为国家级麋鹿保护区网络,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定为保护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实验基地,1999年被六所大中小学校定为环境保护、科普宣 传教育基地。

  保护区的科普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事业,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长期不懈 的共同努力。

保护区将一如往、持之以恒地干好工作,继续发所保护区人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把保护区建成全国有名的公众科痰教育基地,为精神文明建设、全民科普教育,提高科技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from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