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字的演讲稿,关于英雄人物故事尽量写多几个
每个人一百各字
篇一:名人成功故事——学习名人成功经验 谈到名人,第一个进入脑海的常常是爱因斯坦,不止因为他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大师,《相对论》的提出,对增进人类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贡献,更因为我很喜欢他,喜欢那种天真、活泼、幽默、顽皮的一面,一位伸着舌头拍照的老顽童。
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脑袋神奇,被喻科学家中的科学家的科学巨人,求学的经历,一点也不神奇,甚至被当做「低能」看待,四、五岁还不太会说话,喜欢静静的坐着,常常发呆,父母一度以为他有智能障碍。
小学的成绩表现,果真一如预言的糟透了,除了数学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远的最后一名,老师甚至对家长直言:「做什么都一样,反正你的孩子将一事无成」,朽木终于被退学,连中学毕业证书都没拿到。
爱因斯终究还是成功了,历经许许多多的波折,他进了瑞士苏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成功的两个关键是叔叔的慧眼与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师叔叔,让他对数理愈来愈有兴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坚信儿子一定会成功,让一个曾被当成弱智的孩子,开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大文豪苏格特,我好熟悉
喜欢文学,对他的着作当然多有涉读,他的一生创作了小说四十七册,诗集廿一册,历史传记三十册,着作等身,丰硕质精,不仅对英国小说史有划时代的影响,对当时的俄国、法国、美国文坛也激发的新动力。
这样一位优质的成功者,成绩却难以入目,身染小儿麻痹症的他,右脚行动不便,身体孱弱,几次重病差点丧命,本来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绩不如人,便成了「学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礼貌,爱缺课,学期末的评语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师知道,他虽然厌恶功课,但对读书却充满兴趣而给予鼓励,而这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成名后的苏格特曾回小学的母校参观,感触良多的问学校老师:“现在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是谁
” 他学习当年看重他的那位贴心老师,告诉那位红着脸的小朋友:「你是个好孩子,我当年也跟你一样,成绩很差,不要灰心」,说完并从口袋掏出一枚金币送他。
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苏格特的身上应验了,他最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当了执业律师。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话也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篇二:我家的“名人” 我家有个鼎鼎大名的“名人”,他在我们小区里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就是我的——爷爷。
在小区里,他每天忙个不停,不是帮东家买东西,就是帮西家看门,要不就是清洁小区。
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名人爷爷”。
最近几天,爷爷不知在忙什么,总之很少出来。
一有空就躲在自己的房间忙个不停。
今天是星期六,刚吃过早饭,我就看见爷爷拿着钓鱼竿出现在院子里,我便缠着爷爷带我去,爷爷笑咪咪地答应了。
来到小河边,爷爷便找了个好钓鱼的处所——一棵大树下,开始“钓鱼”了,这时,我发现爷爷的鱼钩上没装鱼铒就扔进了水里。
咦,没鱼饵竞能钓鱼
真稀奇,我便仔细观察起来,让我更奇怪的是鱼线上连一个浮标都没有。
鱼钩刚扔出去就沉了下去,不到一分钟爷爷便起身收线。
我满以为会钓到什么大鱼,可谁知拉上来一看,竟是一些破衣、破鞋等垃圾。
我被搞得莫名其妙。
正要问爷爷,爷爷却一本正经地说:“悦悦,你知道,这里原本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而现在却变成了一条浑浊的小河,这是为什么
都是那些自私的人们随处乱扔脏物,结果这条小河被污染了,照这样下去,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几年
快快让我们伸出手来拯救我们的环境吧
我听了爷爷的一番话,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怎么样
现在你明白了我爷爷为什么是名人了吧
篇三:我心中的名人 ... >MEILI小姐 | 2013-12-076183
关于名人励志故事演讲稿 3——5分钟 800字左右 一定要是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两篇 非常感谢 优秀给分
名人故事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
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
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读了二个月才读完。
在自我推荐书中,他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
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
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
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
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
我钦佩子路的豪言。
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
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
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
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读了东方朔自许自夸的推荐书,赞赏他的气概,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
这时候,东方朔虽然得到了武帝的赞赏,但却俸绿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
过了一段时间,他不满意目前的处境。
一天出游都中,见到一个侏儒,恐吓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
」那侏儒问他为何,他说:「像你这样矮小的人,活在世上无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说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战。
像你这样的人,无益于国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粮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杀掉你们。
」侏儒听后大哭起来。
东方朔对他说:「你暂时不要哭,皇上就要来了,他来了你去叩头谢罪。
」一会儿,武帝乘辇经过,侏儒号泣叩首。
武帝问:「为何哭
」侏儒说:「东方朔说皇上对我们这些矮小的人都要杀掉
」武帝问东方朔为什么要如此说。
东方朔回答道:「臣朔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这些话。
那矮子身长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
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
那矮子饱得要死,我饿得发慌。
陛下广求人才,您认为我讲的话对的,是个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在这里浪费粮食。
」皇上听了哈哈大笑,任命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样见到皇帝的机会就多了些。
一天,大伏酷暑,武帝下诏官员到宫里来领肉。
等了好久,分肉的官员还未来,东方朔就自己拔出剑割了一大块肉,并对同僚们说:「大伏天,肉容易腐烂,大家快快拿回去吧
」第二天,武帝对东方朔说:「昨天赐肉,你为何不等诏书下来,擅自割肉归家,这是为什么
你要自作批评
」东方朔说:「朔来
朔来
受赐不等诏书下来,为何这样的无礼
拔剑割肉,为何这样勇敢
割得不多,为何如此廉俭
带回家给细君(妻妾),又为何表现得如此的仁爱
」汉武帝听后说:「要你自作批评,倒是表扬起自己了
」又赏赐给他酒一石,肉一百斤。
他都拿回家去孝敬老婆。
东方朔的这几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说:一味的埋头苦干,是很难得到重用的,要懂得适时的推销自己,让别人知道你的优点,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
关于进取的800字演讲稿
“在听讲写读中,口讲尤为重要。
这并非说我们学习英文的目标,只在讲几句英语,而实在是因为方法上应当如此。
能看不能讲,只可说是半身不遂的英语”。
在学习的程序上,为求基础之稳固、习惯之养成、进步之神速、文理之清顺,都得如此。
还有几种理由:第一,口讲可多得练习,因为口讲是学习的最轻便的方法。
第二,文法对不对,全在习惯。
造句子总是慢慢推敲出来,养不成什么习惯。
口讲之妙,在使学习的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吸收英文的句法,久而久之,自然顺口。
到了顺口之时,英文句法已在不知不觉之间学来,比写作时算什么主格宾格强得多了。
第三,口讲的话都是自自然然说出来的,少有堆砌奇字、矫揉造作之弊,因为口讲应答之间,不容你刻意求工。
试将报章的社论与名人演讲稿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个分别。
“英文最着重自然清顺,写英文必须这口讲的基础,写出来才读得下去。
不然满纸都是字典上找来填上的奇语僻字,用上去一无是处。
可以概括的说,英文写作必须以口讲为基础”。
林语堂论文法与惯用法笔者在里引述黄国彬教授论习惯用法的文章,想念各位由此对idiomatic expression有更深的了解。
本文继续恭录语堂博士的各篇,且看林氏对文法与惯用法精辟见解:“我们若明了文法之真义,就不会反对文法。
其实文法的研究只是对于词字形体用法的变换作精密有系统的观察”。
“学英文的人自然应时时留心所读文字的用法及形体的变易,不可把文法看为一事,把阅读又看为一事。
这才是学习方法的正确态度“。
兹举一个平常的例子:有许多学生常讲:At every time I go to see him,he is absent.这是有文法而无观察的结果,at this time和at that time 都是很好的prepositional phrase,所以学生只敢用at every time 而不敢把at删去,结果读起来很不顺口。
因为every常是这样用的:I see him every Monday. I see him on Monday.可是我们却不常说:I see him on every Monday.因为以上这一句,叫做grammatically right but idiomatically wrong(文法上对,但惯用法上错。
) “惯用法上错了的话,便是违背语言成例,便是不通”。
论学习方法的正确态度各位读了林语堂博士的论惯用法,一定得益不浅。
但林氏并非反对学习文法,且看其名篇对研习文法的持平之论;“关于文法一层,许多我都缺乏确切的了解。
有些对文法下过苦动的人,到了做教员时可就感到得意了,仿佛苦媳妇升为恶家姑,必定叫学生用这种苦功才算快意。
另有一些人明明看见死记文法规则的无补实际,便发偏激之认,谓只须多读多讲,文法可以不学。
这一派的人物,毛病在于放肆,读书不求甚解。
其实学习文法,只要态度正确,绝对是有利无损的,且能增加学生使用英文的能力。
真正的文法的研究,是对英文作精密的观察与有系统的练”。
譬如单看书而不学文法的人看见help me do it ,聪明一点的便会注意到有一个to字省去。
但是要他看到同样的例,至少须经过相当的时间才能遇到。
假如有良好的文法基础,把这种句子做系统的研究,就会不但看见一句help me do it并且可看见:help me pay ithelp them collect the moneyhelp him mend his bicyle得出许多同样结构的例子,自然学得更快、更清楚、更有把握。
“所以,只要学习的态度正确,文法是不应该反对的”。
地道英语的讲法上文恭录了林语堂博士的名篇,想信大家都得益不浅。
每次读到好文章,只要能协助你们提高中英文水平的,无论是前贤遗蓍,还是近代学者的佳作,我都会恭录下来给你们研习。
来信的读者中,有政府官员、家长、教师、在职青年、家庭主妇、莘莘学子,还有不断自学的中年人。
你们都很客气,说觉得拙栏很有趣、很实用,我也希望力求变化,好让大家继续有兴趣看下去。
现在和大家谈谈地道英语的讲法。
你想用英语说出下面这句话: “她轻轻走路,以免吵醒了婴儿。
你可能会套用在文法书上学到的“表示目的和结果的从句”来表达,说出有板有眼的英语:(1)She walked quietly lest she should wake up the baby.(2)She walked quietly for fear that the might wake up the baby.这两句英文用在作文上,文法完全正确。
但这是书面语,英美人士交谈时不会说得这么有板有眼。
他们会把这句话说成:“She walked quitely. She didn't want to wake up the baby.”请记着:交谈时句子越短越好。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寻源书院。
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
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
一年后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读书写字。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个月。
1932年林语堂创办半月刊,提倡幽默;1934年另创,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1935年又办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同年,林语堂的英文著作(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在美国出版,四个月内印了七版,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林语堂因此在国外一举成名。
而后,在赛珍珠(Pearl S. Buck)夫妻的邀请之下,林语堂举家于1936年迁往美国,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海外生涯,那也是他文学写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英文作品(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于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后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病逝于香港。
二、翻译理论 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林语堂的一生精力主要投入到了写作中,但他仍然写了许多有关于翻译的文章。
早在1924年,林语堂就在《晨报》上发表了《对译名划一的一个紧要提议》,他涉及翻译理论的其他论著还有《我所得益的一本英文字典》、《旧文法之推翻及新文法之建造》、《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说孽相》、《国语文法的建设》、《论译诗》、《译东坡行香子二首》,《译乐隐词》、《英译黛玉葬花诗》、《尼姑思凡英译》等等。
这些文章或从语言学理论方面进行评述,或从实例出发进行剖析,都展现了其中英文的深厚基础。
然而林语堂于1933年为吴曙天编著的《翻译论》(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作的序,即为近万言的《论翻译》(后有收入其《语言学论丛》一书),是他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
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论文主要包括了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标准这两个方面。
在对译者的要求方面,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林语堂的这篇论文从翻译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质朴。
他认为翻译除了上述三条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应当指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这两个基础上,他阐述了翻译标准问题,并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与对艺术的责任。
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翻译家的资格。
这是发人所未发的。
此外他总结前人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
因此他提出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
对于通顺标准,他认为要做到两点: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而关于美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
尤其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此外,林语堂同意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翻译的说法。
因为作者之思想及作者之文字在最好的作品中若有完全天然之融合,故一离其固有文字则不啻失其精神躯壳,此一点之文字精英遂岌岌不能自存。
最后他赞同翻译即创作,认为翻译文学作品的人,须把翻译自身事业也当作一种艺术。
文艺翻译家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
林语堂的这个观点与翻译论中提出的译者应是批判家的理论有共同之处。
总之,林语堂的这篇《论翻译》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重新提出三个标准,并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翻译的性质以及文学翻译的任务与方法。
而他从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角度也作了一些新的探讨,其翻译理论与现代挑战传统译文从属于原文的观点亦有相通之处。
三、翻译实践 林语堂在翻译上的成就,也可以说是他中年顶峰时期旅居美国的成就。
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
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
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
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林语堂在谈及英文特点时曾说过:英文用字很巧妙,真可以达到'生花妙笔'的境界。
英文可以语大语小,能表现完全的口语化,因此往往感人至深。
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语句,却能永远留在人的心底。
而他自己的英文写作和译作就是达到了这个境界,有时随便用英文美语,俗语俚语把中国文化解出来;有时保留艰涩难懂的中文词句,用入情入理、旁敲侧击的手法作有意义的诠释。
他在美国出版的第二本书《生活的艺术》就是最能揉和创意和诠释的一本著作。
从某种观点来看,这本书也可以算作一种译文的选集,不过作者在每一段引文的前后加上更多篇幅的诠释,古今中外,东南西北,融会贯通,替读者作心理上的准备,加上自己的意见,一气呵成。
林语堂翻译独特的地方,就是能够彻底消化了心爱的文章,然后夹叙夹议,用自己的创意炮制一番,既能抓住原文的形式和精神,又容易让一般的西洋读者了解。
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挑战的方面有一本重要的著作《孔子的智慧》。
《论语》有许多英译本,但林语堂的做法与众不同。
他不是从学而时习之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分门别类的重编一下,小题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孔子论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几篇介绍孔子的身世,摘译《礼记》的《中庸》、《大学》和《孟子》的有关篇章,就成为一本合乎逻辑、有头有尾、可读性强的书,使西方读者得到一个概念,知道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学说是怎样几千年来深入中国人的心的。
《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则是他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又一重要译作。
这首先归功于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国学底子以及对道家哲学的颇有研究,使他能够透彻准确地理解原文,为其忠实地传递原文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与其坚持的传神的翻译标准使他的译文能够行云流水、明白晓畅。
因此,尽管《道德经》于19世纪就已经开始被译成多种语言,而且其在西方译本种类之多仅次于《圣经》,林语堂运用自由诗体所译的版本仍是相当成功的,较其之前的版本在内容气势与风格上更为忠实,文字表达上更为凝练准确,读起来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使林语堂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创作,然而潜移默化中仍是存在翻译的成份。
虽然小说是用英文创作的,但所描述的是从拳匪之乱到抗日战争四十年来的中国故事,因此随处可见充满浓郁中国风味的东西。
在创作中有翻译更加完美的一个例子是他的《苏东坡传》,他采用西方传记文学的写法,把这位才华万丈、性情豁达的古人活灵活现地塑造出来。
全书参考的书籍非常丰富:苏东坡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历史和文献的根据,其中包括他流传后世的千百篇诗词、文章、书信及笔记等。
有些他直接翻译成英文成段地引用,如苏东坡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向神宗皇帝的上书;有些讲他镝居黄州,饮酒散淡,如何写出千古传诵的《赤壁赋》,林语堂就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
林语堂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赞助下于1973年编纂出版的《当代汉英词典》。
在这之前,只有两种汉英词典在国际间流行通用,即1892年翟理斯(Herbert A. Giles)编纂的《汉英词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以及1932年麦氏(R.H. Mathews)编纂的《麦氏汉英大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林语堂花费五年时间编纂的这本汉英词典既满足了他数十年的心愿,亦满足了当代汉英翻译的需要。
它所采用的检字法是根据林语堂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修订的,所采用的拼音也是将他当年参与制定的罗马拼音法简化而成的简化国语罗马字,而林语堂首创的五十部首则成为这本词典的另一特色。
四、中西文化交流 在林语堂的作品中翻译和创作是难解难分的,他的翻译中有创作,创作中有翻译。
时与地结合起来,使他肩负对西方读者诠释中国和中国人的责任。
他之所以成功,不单是靠文字的精湛,也是基于他热爱祖国文化,同时有独特的见解。
他的作品强烈表现出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依念,他不仅介绍中国的哲学,而且又广泛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等,因此他的英文著作极受欢迎,且有多种文字译本。
与此同时,他还常到各处演讲,宣扬中国文化,在为中国争得国际了解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林语堂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罕有其匹的。
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曾轰动欧美文坛,并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被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倚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做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作。
许多外国人在提到中国的文学与思想时,古知孔子,现代则知林语堂,足可见林语堂作品对沟通文化,促进国际了解的影响。
1975年11月,在国际笔会四十一届大会上,林语堂当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这是国际笔会成立数十年间第一位中国作家得到此项荣誉。
作为国际笔会的副会长,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的译著作无疑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同时也为中国人赢得了骄傲。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林语堂以其卓著的才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他所撰的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可以反映其抱负以及在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及贡献。
五、译著作书目: 英文著作 1. Letters of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 《女兵自传和战时随笔》 (又称《林语堂时事述译汇刊》)。
2. 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First Series: 1930-1932 《英文小品甲集》。
3. 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First Series: 1933-1935 《英文小品乙集》。
4.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国吾民》(又称《中国人》)。
5. 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 《子见南子及英文小品文集》。
6.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中国新闻舆论史》。
7.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艺术》。
8.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孔子的智慧》。
9. 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
10. With Love and Irony 《讽颂集》。
11. The Best Essays of Lin Yutang 《林语堂小品精华》。
12. A Leaf in the Storm 《风声鹤唳》。
13.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 《中国与印度之智慧》。
14.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啼笑皆非》。
15. The Vigil of a Nation 《枕戈待旦》。
16.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苏东坡评传》(又称《苏东坡传》或《苏东坡》)。
17. Chinatown Family 《唐人街》。
18. The Wisdom of Laotse, 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in Yutang 《老子的智慧》。
19. Miss Du 《杜十娘》 (又称《杜姑娘》)。
20. On the Wisdom of America 《美国的智慧》。
21. 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 《寡妇,尼姑与歌妓:英译三篇小说集》(又称《寡妇、妾与歌妓》)。
22.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 《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23. The Vermilion Gate 《朱门》。
24. Looking Beyond 《远景》。
25. Lady Wu 《武则天》(又称《武则天传》,《武则天正传》,《武后传》)。
26. The Secret Name 《匿名》。
27. The Chinese Way of Life 《中国的生活》。
28. From Pagan to Chrostoanity 《由异教徒到基督教友》(又称《皈依耶教》或《信仰之旅》)。
29. 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 《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的景观》(又称《辉煌北京》)。
30. The Red Peony 《红牡丹》。
31. The Pleasures of a Nonconformist 《不羁》。
32. Juniper Loa 《赖伯英》。
33. The Flight of the Innocents 《逃往自由城》。
34.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当代汉英字典》。
35. Readings in Modern Journalistic Prose 《现代新闻散文选》。
译作: 英译汉: 1. 《国民革命外记》 原著者待查。
2. 《女子与知识》 罗素夫人原著。
3. 《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布兰地司原著。
4. 《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著。
5. 《励志文集》 马尔腾博士原著。
6. 《新俄学生日记》 奥格约夫原著,林语堂、张友松合译。
7. 《新的文评》 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等原著。
汉译英: 1.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Lin Yutang 《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
2. Chuangts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 《英译庄子》。
3.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 晋朝陶潜等原著。
4.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英译老残游记第二集及其他选译》。
5.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 《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
6. 冥寥子游 明朝屠隆原著。
参考书目: 1. 林语堂: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 2. 林语堂:《论翻译》 吴曙天编《翻译论》序, 1933年 3.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年 4. 郭著章等 《翻译名家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5. 高克毅:《林语堂的翻译成就》 纪念林语堂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1994年
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人物分析
Hamlet 在一定程度上,哈姆雷特的延宕行为是他性格发展的典型特征,由此可烛照哈姆雷特的深层心理结构。
关于哈姆雷特延宕的基本原因,各家解释不一。
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延宕,是因为他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尔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行为与他的厌世主义相关;弗洛伊德及其门徒厄内斯特·琼斯则以恋母情节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如此等等。
上述原因虽然也能部分解释哈姆雷特的行为,但更好的做法应从文本内原因和非文本原因两方面来找,其中最关键的文本内原因是哈姆雷特的权欲与其道德考虑之间的冲突;文本外原因则是,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来影射伊丽莎白时代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
传统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大多把哈姆雷特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
哈姆雷特身上确实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闪光,但更多的时候,他却是一个因失掉父亲和王位继承权之后悲愤交加而又无可奈何,处于进退两难的封建王子。
他身上也有较浓厚的与人文主义精神相违背的情绪,例如厌世情绪、宿命感、封建等级观念等。
他几乎憎恨一切,认为丹麦社会是一座监狱,认为“时代脱节”了,这固然可以解释为是哈姆雷特对奸王杀兄夺嫂行为深感悲愤的结果,但也未尝不与子承父位的封建传统被打破这一客观情况相关。
Othello 奥赛罗年轻气盛,不小心得罪了依阿高,却还不自觉,依阿高的奸计,在正直的奥赛罗耳中听成了不曾听闻过的忠言,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让依阿高得以施展计谋,在加上一旁无知之人的推波助澜,更助长了谎言的逼真性。
而洛德里高的死和卡希欧的幸存,成了关键性的转折,使得依阿高的计谋并非一如之前所盘算的那般完美。
然而,奥赛罗并未来的及知晓这一消息,便已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爱妻——德斯底蒙娜了,纵使伊米利亚再如何地为德斯底蒙娜的行为做解释,奥赛罗仍是不怎麼相信他人所说;他只相信依阿高的话,和自己所看到的——即使只是看到了整件事的一小部分。
正如古谚所云:「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本是如此聪明而正直的奥赛罗却因恃著自己的直觉和认人,冤枉了自己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两个人。
显然地,他不曾觉得自己是否做错了什麼事
自初始——他荐选自己所爱的人做副官,到此时,诬说了妻子的偷情,他不曾反省过自己是否错了,而一味地要求他人正视自己的错事。
在无人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希求他能稍作提示时,他又自以为是地认为对方又在装模作样、故做无知了,因此在心底更加地认了对方的罪,以致於他在听到另一方面的说词时,不轻易地相信。
而他又不肯将德斯底蒙娜的错说出,一开始可能是因为想要先明察暗访,不要告诉德斯底蒙娜,以免误会了她,大家往后心中有个疙瘩,但到了后期,奥赛罗可能倾向於不想听到实话,不论是利於他或不利於他,就因为担心听到自己所不愿听到的,他选择了最坏的做法,牺牲了他可能得到幸福的机会。
手绢是个重要的线索。
在德斯底蒙娜尚未完全了解手绢的重要时,依阿高已经注意到了。
就对方尚未对手绢有著防卫意识时,便已著手如何取得的计划了。
这正是依阿高的高明所在,奥赛罗在事前并未告诉德斯底蒙娜手绢的涵意,就德斯底蒙娜而言,手绢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奥赛罗所送她最初的纪念品;一是奥赛罗希望她永久保存起来。
除此之外,她并不知道手绢之於奥赛罗的意义。
仅仅是条手绢,便使得奥赛罗不再相信她所说。
这想起来也很可悲,之前为了爱奋斗那麼久,却敌不过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人性的弱点在此暴露无遗。
再怎麼亲昵的两个人,毕竟只是两个人,两个不同思想的人,倘若话说不出口,对方是怎麼也不会知道的。
不只是奥赛罗犯了嫉妒这原罪,依阿高亦是,而他们皆因被蒙闭了理智的眼睛而做出了不理智的行 为来。
这原本只是一件子虚乌有的事,但这样一搅和下不但害了自己,亦害了一些无辜的、善良的人们。
热恋中的男女眼睛中是容不下任何一粒沙的,而经由依阿高若有似无地牵引著,一步一步引著他走入陷阱中,然而奥赛罗所做错的,并非只有嫉妒,还包括了自以为是而不听他人的解释,这样子光凭自己的臆测,是很难会有公正的答案的。
但反观德斯底蒙娜和卡西欧, 倘若他们一同向奥赛罗解释著其事之原由,而奥赛罗能不更加地怀疑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於此,不能冒然想解释,必须要一步步旁敲侧击才行,但是综观全剧,并无人有此等深谋远虑,因此,在这一步棋上,算是被工於心计的依阿高所吃的死死的了。
而德斯底蒙娜的消极忍受,被奥赛罗视为是默认,他不能忍受妻子包庇情夫(奥赛罗心中所想像的人)时的不语与无辜样,就他眼中看起来,就像是小俩口甘心为对方牺牲似的甜蜜。
他认定了一个模式,认定了所有人在其中的角色,不容许改,完全依照他的脚本走。
但是,有相同特质的事很多,但它们 不一定有相同的目的,这整个计谋即是如此。
悲剧的发生总是源於一些错误。
人性是脆弱的,但人却又不断地在伤害著他人,打著自己也是受害者的藉口,不停地进行伤害,倘若,奥赛罗能够冷静下来,用理智去评估各种可能,悲剧可能就会因此改写,人的原罪之一——嫉妒,在此剧中一览无遗。
Falstaff 法尔斯塔夫(Falstaff)有一段选自莎士比亚的国王剧《亨利四世》(Heinrich IV.)的自白:“我不仅自身幽默,我还要成为别人乐趣的源头”。
朱塞佩·威尔第在生平最后一部歌剧中,以粗俗与嘲讽的笑容掩饰了他生命与创作的悲剧。
温莎(Winsor)这个小市民世界是“所有时代、所有地点”的缩影,法尔斯塔夫在其中是一切存在的中心。
在一记猛烈的鼓声中,戏剧开场了。
法尔斯塔夫发出第一声呼喊。
他对外界的抨击与指责一概不以为然。
作曲家有意将他的浑圆肚皮作为强烈的共振体加入音乐,混乱与骚动在大腹便便的他身上丝毫不起作用。
于是,他从一开始就成为全剧惟一、且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人物角色。
法尔斯塔夫有一段从深沉的低音提琴逐渐上升到高亢的长笛的音乐主题。
整个管弦乐队都站在法尔斯塔夫一边。
至此,威尔第再清楚不过地表达了他对法尔斯塔夫的同情。
由于锦囊渐空,这个对自我魅力极其自信的胖骑士遂写了两封一模一样的情书,分别寄给浓妆艳抹的贵妇人爱丽思(Alice)和梅格(Meg)。
但仆人惺惺作态,口口声声说要“维护名誉”,为主人的计划设置阻碍。
法尔斯塔夫的一大段既是咏叹调、又是宣叙调的独白,将这个伪概念拆分成一个一个音符,最后,“名誉”只剩下一具空洞的漂亮外壳。
第二场,每个人都不停地活动。
男男女女忙作一团,但没有人意识到,这时所有人的思想和情感实际都围绕着法尔斯塔夫。
虽然他本人并不在众人眼前,但他仿佛幽灵般时刻盘旋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作曲家用音乐创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法尔斯塔夫,这实在是一个神奇的主题。
根据台本,爱丽思在收到那封复制的情书时,怒不可遏。
然而,英国圆号的旋律却表明,这封信宛如平静湖面上的一粒石子,在她心底激起无法克制的欲望。
市民们东冲西撞,一片忙乱,惟独纳内塔(Nannetta)与芬东(Fenton)的爱情显得格格不入。
他们的歌声永远以“叫人怎能不亲吻的嘴唇”旋律结尾。
如果说法尔斯塔夫代表了超越时空界限、无所谓年龄与困难的情欲,那么纳内塔与芬东则象征了蠢蠢欲动、尚未自知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是本部悲喜剧的中心支柱,无论是对温莎的闲富生活还是其中的伪道德而言,爱情都是它们的终结。
主题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篇一生我材必有用君不见,黄河之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堂明镜悲白发,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题记上帝创造了我,并将我带到了人间,让我有了父母、兄弟、老师、朋友……就这样,成就了现在的我。
我是一名平凡的女孩,每天上下学都重复着同样的旋律。
虽然平凡,但我不曾自卑,因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杰作;虽然我的道路坎坷,但我不曾认输,因为我是困难的克星;虽然我的相貌不美,但我不曾低头,因为我的乐观豁达。
我很爱笑因,因此父母为我取名为陈笑笑,但又觉得名字不够优雅,后来又取名为陈怡宁。
怡:快乐;宁:安安宁宁。
因为这个名字,从小父母就教我各种礼数:什么莞尔一笑、什么大家闺秀,而我才不干这一套你呢,要笑就哈哈大笑,要玩嘛,爬树翻墙,男孩子敢做的,我也敢。
小时候,还是孩子们的头头呢。
我玩的时候多,安静的时候也多(不然,对不起我的名字了。
)我安静的时候,大多是看书的时候,有一本好书,我会不吃不喝看个够,如果这时候,有人打扰我,我一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我在父母眼里很任性,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我已经有能力自立,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而他们总是告诉我做什么对,做什么不对。
可是他们的人生经验我们只能用来参考,我们自己积累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从不奢望自己成为流芳千古的人,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
篇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小草没有大树的伟岸,它却可以将大地变得富有生机,激情四射。
清泉没有大海的雄浑,它却可以抚平人们内心的激荡与愁思。
明月没有太阳的火热,它却可以使人们心中注入一缕思念与感伤。
因此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史蒂芬霍金,一位人生的斗士,一位科学界的泰山北斗,然而他却遭遇了命运的摧残。
上天让他失去了常人所具备的运动能力,他只能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仅凭着几只可以活动的手指用键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记得有一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位女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她问:“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
”霍金用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这样的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把我固定在这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像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是公平的”。
因为他坚信着“天生我材必有用”。
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艰辛的努力,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推动了科学界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做出了贡献,他也被称为与牛顿和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三大科学家之一,他的成就足以让世人敬仰。
邰丽华,一位婀娜的舞者,一位自强不息的女强人。
从小喜欢跳舞的她,然而在一次意外中使她突然失聪,此时她的理想与她越来越远。
可是她并没有放弃,她用刻苦努力来弥补自身的缺陷,终于在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大放异彩,她领衔的舞蹈《千手观音》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盛宴。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生的高洁,因为她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一位妙笔生花的才子,一位放荡不羁的傲者。
他曾想通过仕途一展才华,报忠祖国,然而朝廷的黑暗将他逼上绝境,但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最终放下了官位,仗剑游历,饮酒作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让后人铭记住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因此,无论你是上天的宠儿还是弃儿,请大家铭记“天生我材必有用”
篇三: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就像一部戏剧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我们只能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对人生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我,就像世界上不存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我就是最特别的,更不应当有“一美不善,众美皆亡”的心态。
永远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地之中人为贵,万物之中人为灵”。
人生经历了又一次转折,不愿让自己在一次转折中就坠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用心去发现得意的与从不同之处,人无完人,也不存在绝无用处之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
重要的是你如何展现自我,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该再迟疑,鼓起勇气抓住它;你就已向成功一步步走近了。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
不要荒弃你所拥有的特长,努力学习它,你能将它融化为自己一部份,你就算有一技之长,不要在乎你身边的人是怎样评价你,话出自己的样来,就是成功的你。
一个人,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但你的未来人生是靠自己来谱写。
无论你家境贫寒还是富有,你都不应当失去上进的心。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可恶,可恶习是戏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残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闻”。
也不管你家境多么富有,后盾力量多么强大;你都不应当高忱无忧的感觉,要记往,只有知识填充的大脑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
“天下之物,见行可以测微,智者决之,拙者疑之”。
做我,就应俱有洞察世态的眼光。
用你特有的处世方法去展现自己,用你的能力让人打心眼里佩服你。
用自己的能力说服你身边的人;我是唯一,我是最好。
你得铭记“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
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你的人生,世界是一个多角度的球体,换一个角度去寻找自己的人生焦点,展现自我。
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篇四: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一首《将进酒》,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上进之心。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的自尊心很强。
有时老师说我几句,或者和同学吵几句嘴,我就不住的往下掉“金豆豆”。
妈妈说我是要强,爸爸却说我不够坚强。
记得初二下学期的时候,地理面临结业水平考试。
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刚考完,和同学对了一下答案,我就知道自己错了很多题,有的题都错的离谱。
发下试卷来,听着老师的讲评,看着试卷上的圈圈叉叉,我的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这次考试,令我对自己感到很失望,也让我对地理的考试感到失去了信心。
就在我非常失落的时候,郭老师找到了我,告诉我,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一次考试不能代表什么,你要坚信自己能行。
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听了老师的话,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索,终于,我重新对自己 燃起了希望,对地理的考试有了信心。
在第二、三次模拟考试中,我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在结业水平考试之中,我不断的告诉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要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行
”最终,我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在我看来,自信心帮了我很大的忙。
不需因一时的失败而总是否定自己。
人生在世,九十九次失败,一次成功,何必苦恼。
失败越多,经验积累的越多,或许失败了许多次,但总是会有成功的一次,与其愁眉苦脸地对待失败,不如满怀总会成功的自信,对待下一次的考验。
爱迪生这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他失败次数之多是令我们难以想象的,若换做一般人,大概尝试了几次,失败了几次,就撒手不干了,但爱迪生坚持下来了,因为他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他相信下一次会成功,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于是,他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他没有因失败否定自己,他的坚持,他的自信,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赞叹。
不必怨天怨地,踏实地做好自己;不必伤心苦恼,微笑面对下一次,成功总会来临。
自信是理想进取中折射出的生命的灵光,是孜孜追求路途中永恒的生命潮汐,是成功碑塔下第一块灵活辩证的基石。
朋友,让我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让我们充满自信,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和挑战
篇五:天生我材必有用花开千年,遗留于尘寰间的是它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香;繁星相与落辉与静谧的江面,为的是将自己的一生挥洒淋漓尽致,绽放光辉
而它们,这些鲜活的生命,已向人们展现了它的豪壮的美——天生我材必有用
落花凋残,潇洒落于大地的怀抱。
而龚自珍怀殇低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残花落瓣虽已于“天之涯,死之角”的那端重新继续了自己的生命,但它却用自己的残躯给大地留下了最后一片温暖。
而这个小生命也正向世人证明了自己,向世人诠释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残缺之美。
折柳送别千里,暂得那一时欣怡。
却不知流水的叮咚已奏成“离歌”一曲。
于是,柳永于落木萧萧,秋风萧瑟之际吟道“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
似乎柳条的魅力将是他唯一的希冀。
而流水的叮咚将成为他心中永恒的怀念。
仅仅是无法言语的它们,却在此时,让柳永得到了慰藉。
流水,杨柳,却已相隔千里,但它们却让我们了解到它们不可替代的理由。
而它们 与长亭外,残月之下的那角,正默默的憨笑着向我们诠释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不可替代的美。
月上柳梢头,无牵无挂,我踏月辉漫步于林间,独坐于树梢之间,享浮华。
或许这就是明月向我倾撒的泪光与哀思。
而此时,李白苦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月消瘦了李白的影子,却道不尽他的愁思满腹。
而明月却可以用独有的魅力向我们诠释“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愁苦之美。
花开花落,云起云涌,望天帆于无边无际的大海,皆畅快淋漓。
宇宙万物却在霍金的脚下,云起云涌般显现,却见他乘着银河流于宇宙之中,向人们谈论着这只有他能见到的风景。
更在天的那一端,他高亢的歌道“宇宙是我们的母亲,而我可以自豪的想你们诠释“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之美。
流星划破天际,留下转瞬即逝的光辉;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载着漫长的历史,划破苍穹。
彩虹用自己的微笑光芒来架起希望之桥。
而它们也正像人们诠释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谛。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如浮云般虚无缥缈。
而我们的命运却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那跳动的音符正走出一段令人自信的乐章。
而那乐章的背后,却隐藏着希望的光芒——天生我材必有用。
作文的类型
作文的种类我们一般把作文分为五类,即记叙文(narration)、描写文(description)、说明文(exposition)、议论文(argumentation)和应用文(practicalwriting)。
一、记叙文(narration)记叙文也曾记事文,用于记叙事情的发展变化或人物的经历,它简单易学又很常用,所以最适合学生学习英语作文。
它可以通过记日记的形式进行练习。
学记叙文时习作者可将自己一天的活动(或一次活动)依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记下来。
当然,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后就应该打破这种顺序的限制。
记叙文必须包括以下几点:(1)所叙述的事件都应包括开头(beginning),主体(mainbody)和结尾(ending)三个部分。
不论叙述一个人或一件事,必须有情节发展的过程。
有时可以有冲突、高潮,这样文章不会平淡无奇。
(2)要确定用第一人称写还是用第三人称写。
第一人称使人读来亲切,第三人称容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记叙文应该包括六要素,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和结果(how)。
可以以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写,也可以以事件发生的先后写。
以写“春游”为例,可先简单写如何准备(beforethespringouting),然后是文章主体春游的过程(duringthespringouting),碰到什么问题(如天气、事故等突发事件),如何解决。
最后简单写感想(afterthespringouting)。
写活动细节要详细得当,写感想要有真实流露。
叙述的方式可以分顺序、倒叙和插叙。
由于记叙文总是记叙一个事
我最崇敬的人 袁隆平 作文300字以上 急用。
。
。
。
。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的,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爷爷。
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
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
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
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产生任何改变。
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他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
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
我在香港,一百元买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
”但他抽烟要抽好烟——“中华”,每个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开销。
“我对财富的看法,有钱不花就是没钱,放在银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钱。
” 不论银行里有多少钱,袁隆平还是种水稻的人。
他除了日渐增多的条条皱纹,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