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简介
宋美龄(1897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蒋中正(即蒋介石)的妻子,民国前夫人,中国国民党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国民党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指导会议指导长、辅仁大学董事会前董事长与名誉董事长。
因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人嫁人以后,就改为夫姓。
所以,她的全名是:蒋宋美龄,人称: 蒋夫人。
她曾经为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中国的第一夫人到美国进行筹款活动,她流利的英文和优雅的言行,受到美国政界的好评。
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美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但她因为各种考量,至死都没有与大姐、二姐相见。
在大姐宋霭龄与二姐宋庆龄的葬礼上也不肯去见最后一面。
早年(1897-1926) 1897年3月5日(农历2月12日),宋美龄出生于中国上海虹口朱家木桥(今东余杭路)。
她的父亲宋嘉澍是中国海南文昌县人,曾经担任美南监理会(今卫理公会)的牧师,后来离开传教职务经营出版业致富;母亲倪桂珍则出身上海本地的富裕家庭,其母系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末大学士徐光启。
宋美龄是兄弟姊妹6人中第4个出生的,2个姐姐宋霭龄、宋庆龄分别比她年长8岁和4岁,哥哥宋子文比她年长3岁,2个弟弟宋子良、宋子安则分别比她年幼2岁和9岁。
1903年,6岁的宋美龄进入上海三一堂女塾就读。
1908年,11岁的宋美龄与二姐宋庆龄同时赴美国留学,先后在新泽西州萨米特镇以及乔治亚州梅肯市的皮德蒙特学校、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就读,1912年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 MA),1917年回到中国。
这时,她必须努力学习汉语,并重新融入华人社会。
回国前,宋美龄已经与哥哥宋子文的好友刘纪文秘密订婚(这一点没有历史史实的根据,还有待历史考证)。
1920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初次见面,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由于蒋介石已经结婚,并且信仰佛教,倪桂珍强烈地反对他们的交往,要求蒋介石先行与所有妻子、侍妾解除婚约,并答应研读基督教教义才答应他的追求。
第一夫人(大陆时期)(1927-1949) 1927年12月1日,蒋宋两人于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69号的宋家和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大华饭店举行结婚仪式,此一结合曾被一语双关的称为“(蒋)中(正)(宋)美(龄)合作”。
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1928年宋美龄怀孕,他极为欣喜;然而却意外因刺客行刺而流产 1930年,在宋美龄的促使下,蒋中正在上海虹口昆山路景林堂正式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
1932年,宋美龄担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会长,并曾经负责当时中国空军之组建,,并把空军经费存到香港银行,造成了抗战时空军飞机数量严重不足的恶果.但当代也有有良知与历史责任感的青年历史学家指出,在当时航空科技日新月异,军械淘汰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与其投资于匪谍横行的工业界,远不如“转而进之”投资金融收益丰厚。
此举可见宋先生秉承雄奇公一贯的英明果断文韬武略,可谓三千年未有之雄奇女子也
1934年,国民政府在蒋中正与宋美龄的主导下开始推行“新生活运动”,宣传新政内容,在全国范围推广喝开水,不吐痰,多识字,讲究文明卫生;秋天,随蒋中正作了1个月的西北考察。
1935年,在宋美龄的促成下,中国成了美国武器和飞机的最大进口国。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杨虎城与张学良扣押蒋中正,实行“兵谏”,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
蒋中正在西安被扣押的消息传出后,宋美龄大为震惊。
她当时正在上海养病,没有随行。
闻讯后,顾不得身体不适,急忙赶回南京同政府有关人员,商议解救办法。
宋美龄竭力陈说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中正的重要性,要求各方面“检束与忍耐,勿使和平绝望”,“推进军事之前,先尽力求委员长出险”。
随后,宋美龄、宋子文等于12月15日飞往西安,代表蒋中正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正式进行谈判,进展顺利。
最后达成协议。
12月25日下午,蒋中正偕宋美龄等人飞离西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蒋介石授权宋美龄掌握空军;宋美龄邀请陈纳德将军整顿中国空军,并且成为名义上中国空军的总司令。
1938年,宋美龄的《战争与和平通讯》出版;组织妇女工厂和战时学校,以“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全国妇运最高指导机关。
1938年影响非常大的美国《时代》周刊把蒋中正和宋美龄作为一九三八年第一期的封面人物,评选他俩为一九三七年“世界风云人物”,指出“一九三七年,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国家是中国。
在陆地,在海洋,在天空,中国人同入侵的日本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尤其是在上海,中国军队连续十三周阻止了日本人的前进。
在这个关键时刻,领导这个国家的是一位最能干的领导人蒋中正和他的杰出夫人宋美龄。
1943年为了取得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更多支持和同情 ,宋美龄作为蒋中正的特使,于该年二月访问美国。
她成为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夫人的贵宾,在白宫住了十一天。
她那优美的仪态、高雅的风度和适度的言谈,赢得了罗斯福夫妇的敬佩。
在此期间并完成对美国募款的任务,并于二月十八日在国会发表演说,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也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是荷兰女王),劝说美国将注意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随后,宋美龄又去美国各地发表演说,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总计有超过25万人听过她的演说。
当时,美国朝野对日本空袭珍珠港和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所遭受的重创还记忆犹新,所以对中国艰苦抗战的英勇表现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他们把这种敬意集中表达在对宋美龄的欢迎上。
加以宋美龄有着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背景,美国人觉得这是自己国家培养出来的香蕉人,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
因此,美国一时掀起“宋美龄热”,传播媒介大量报导她的行涵,许多杂志以她的肖像作为封面。
她所到之处,人们鼓掌欢呼,慷慨捐款,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美国国会更顺势废除实行已有60年恶名昭彰的“排华法案”,提高美国华人的地位。
接着,宋美龄又去加拿大访问,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战时,她为国军缝制军服以及在医院探望国军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心。
1943年宋美龄再次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和年度风云人物。
1943年11月,宋美龄随蒋中正出席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穿梭于蒋中正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之间,充分显示了外交才干。
由于蒋中正不会说英文,居中翻译协调的工作全部由宋美龄负责,罗斯福事后说:“我对蒋先生的印象十分模糊,现在想想,我对蒋先生的认识,几乎全部是透过他的夫人。
”事后,邱吉尔对罗斯福说:“这位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
1946年,为调停国共冲突,美国派遣特使马歇尔来华,接受蒋中正夫妇招待,由于接受西方美国教育,宋美龄与马歇尔在各方面的交流反应,引起民情不同的中国人及部分美国人批评。
1946年10月,蒋中正夫妇首次造访台湾,参加“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活动,两人皆对台湾留下深刻的印象。
战后,宋美龄姐夫孔家与宋家所形成的孔宋集团在政治力的默许下,在贸易特许权、金融等等方面上下其手,被许多近代史研究者认为是导致当时中国国民党形象败坏的主因之一。
台湾公视“世纪宋美龄”第二集“奋起与挫败”中,曾描述宋美龄亲人孔宋家族以权势谋私利,蒋经国1948年在上海“打老虎”,打到宋美龄的姨甥孔令侃,但在宋美龄干预下,蒋中正还特地发了一封电报给当时上海市长吴国桢处理此事,暴露出内心的挣扎。
1948年底,国民政府在国共内战一路失守,蒋中正为了争取美国对他再次的支持,再度派遣宋美龄前往美国打算卖掉美龄买美援,然而被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冷冻处理,在美国无可为力。
第一夫人(台湾时期)(1950-1975) 1950年宋美龄来到国民政府的台湾与夫蒋中正会合,开始了在台湾的生活。
她基于其出生、宗教信仰与认知,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党,大力支持“反共复国”的大业(当然还是和她原来干的一样还是毫无成绩),并创办中华民国妇女反共联合会、华兴育幼院等等。
1967年担任在台复校的天主教辅仁大学董事长。
1975年4月5日蒋中正病逝于台北,而此时宋美龄与蒋经国矛盾渐现,台湾当局举行“国葬”,宋美龄旋于隔年离开台湾,远走美国。
晚年(1976-2003) 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宋美龄在美国仍坚持反共复国的理想,并曾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为劝告邓颖超信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公开信。
1981年5月29日宋美龄二姊宋庆龄过世,华盛顿特区的中国大使馆曾向她发讣闻,并希望她能够回大陆赴北京祭拜,宋美龄在几经考量后,拒绝了这项请求。
1986年宋美龄返台,发表了“我将再起”演说,引起台北政坛议论。
同年参与出席“蒋中正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上台发言说出“我只希望,让三民主义的光辉,普照大陆”。
1988年蒋经国过世,国民党拟推李登辉代理党主席之前,宋美龄致函当时的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表达异议,认为此事不宜过急。
7月,国民党13全大会,通过李登辉总统为党主席,宋美龄以中评会主席团主席身分发表“老干与新枝”演说,这是她在台湾公开政治场合最后一次发表演说。
1991年再次离台赴美,并从官邸带走大批行李共100多箱,之后除了孔家甥辈过世外,不再回过台湾,1994年后长居纽约。
1995年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周年,宋美龄接受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杜尔及参议员赛蒙,分别代表共和党及民主党的邀请,出席美国国会为她举行的盛大致敬会,以表彰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美关系所做的贡献。
2003年10月23日于纽约逝世,享年106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领袖及夫人中最长寿者。
家族 她的两位姐夫分别是孔祥熙和孙中山。
当时的孔家宋家是全国最大的资本家,而孙中山,蒋介石的政治声望是甚高的,所以有了四大家族之说。
胡适为何出使美国
宋美龄兼具中国古典气质和西方优雅风度,而又带有犀利、精明的作风,使西方人如醉如痴、又爱又恨。
罗斯福、威尔基、陈纳德、马歇尔、麦克阿瑟、鲁斯都对蒋夫人有着错综复杂、莫可名状的情结。
蒋介石的抗日、“剿共”和保卫台湾,处处需要美国的助力,而宋美龄就是他获取美国物资援助与道义支持的最大本钱。
宋美龄在外交舞台上的最大表现,是1943年“征服”美国的访问。
1943年2月17日,宋美龄一行赴美后自海德公园搭乘火车于下午5时10分抵达华府联合车站,车站内外万头攒动,挤满欢迎人潮。
白宫以国宾之礼欢迎蒋夫人,2月18日,可说是她生命史上的一大日子,她要在众议院发表一篇相当重要的演说。
她必须把中国人民奋力抗战的情况,生动地介绍给美国国会和美国人民,以唤起美国朝野对中国的同情与更进一步的支持。
此外,她个人的形象和声望,端看她在国会山庄的表现。
罗斯福夫人陪同宋美龄至国会,议员席和旁听席座无虚席,她向鼓掌欢迎的参议员微笑颔首。
宋美龄原仅计划向众议院发表演说,抵华府前始接获副总统兼参院议长华莱士之邀向参议院“说几句话”。
宋美龄一开始即说:“余本非善于致辞之演说家,其实余并非演说家;然余亦非绝无勇气。
盖数日前,余在海德公园时,曾参观总统之图书室,其中所见,其最令余发生兴趣者,即玻璃窗内有一总统一篇演词之初稿,第二次稿,直至第六次稿。
昨日偶与总统提及此事,谓知名而公认为优良之演说家如阁下者,其演说草稿之次数,尚需如此之多,殊使余有以自慰。
总统答称,彼演说词草稿有多至十二次者。
准次而论,余今日在此临时发言,诸君当能谅我。
”这段开场白获得了如雷掌声。
宋美龄在参院的演说,举出了美国飞行员杜立德上校1942年4月率队轰炸日本后,数名飞行员在回航时降落我国山区获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如同回家。
她说:“余在贵国度过余身心长育之时期。
余操诸君之语言,不但操诸君内心之语言,且操诸君口头之语言。
故今兹来此,亦有如见家人之感。
” 宋美龄的演讲不时被掌声打断,有时会有近五分钟的掌声。
她在结语中的一句话,获得了满堂彩,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中国人民根据五年又半之经验,确信光明正大之甘冒失败,较诸卑鄙可耻之接受失败,更为明智。
”众院议事厅爆出了历久不歇的掌声,一位议员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宋美龄差点让他掉下眼泪。
一位住在新泽西州东奥伦奇市的家庭主妇,寄了一张三块钱的汇票和一张上海难童在火车站哭泣的剪报至白宫,要求代为转给宋美龄。
这位美国太太说:“三块钱汇票是我的三个女儿合送给那位在火车站哭泣的小朋友。
”这是宋美龄的国会演说经由收音机转播全美,打动千千万万美国人心田的最佳证明。
每天有数百封来自全美各地的信件寄至白宫,收件人是宋美龄。
《华盛顿邮报》一位名记者写道:“她所要的是什么
是为了整个地球上的人类。
” 在国会演讲后的第二天,影响力并不亚于国会演讲的记者会在白宫总统椭圆形办公室举行,172名记者挤满了办公室,争睹“亚洲第一夫人”的风采。
在记者会上,宋美龄坐中间,罗斯福在右,罗斯福夫人居左。
《时代》周刊说,宋美龄有如初次登台演出的少女一样,总统一直在抽烟,总统夫人的一只手放在宋美龄的椅子上,状似护卫着她。
主持过数以千计记者会的罗斯福像个纵容的叔叔介绍他美丽的侄女,他说“蒋夫人是个与众不同的特使”,他要求记者不要问难以回答的问题。
穿着一袭黑色旗袍,胸前别了一支中国空军军徽的宋美龄,一开口就不同凡响。
她说,她在中国战场访问过前线无数次,不知惧怕为何物,但此刻看到记者的笔不停地挥动,心里面不知道是怕还是不怕,“然而,我看到你们的脸上都闪烁着笑容,我感觉到我是你们的朋友……”,记者热烈鼓掌。
尽管如此,美国记者们开门见山就提出一系列尖锐问题,有个记者问她:听说中国并没有充分运用其人力
脸上露出不悦之色的宋美龄,提高声调回答说,中国在人力上已尽全力,但缺少军火,中国不缺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但没有足够的飞机和汽油。
一个记者马上追问:中国如何获得军火
宋美龄很技巧地把难题推给罗斯福,她恭恭敬敬地转向罗斯福说道,总统解决过许多重要问题,度过许多危机,最好由总统来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微笑着看罗斯福如何“接球”,面对多次类似场面的罗斯福马上接腔说,要把飞机和空需品运到中国去,可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但美国政府正戮力以赴把这些重要物资送到中国。
他说,如果他是中国政府成员,也会问:什么时候运来中国
为什么不多送一些
作为美国政府一分子,他将会回答:我们将以上帝所允许的速度,把物资运往中国。
罗斯福说完后,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
一位记者立即问宋美龄,她对加速美国军火运华一事有何建议。
宋美龄站起来,两眼盯着前方,然后转向罗斯福总统,徐徐说道,他刚刚说过将以上帝所允许的速度把物资运往中国,“但我提醒大家要记住:自助者天助之。
”罗斯福听了大笑,并说他非常同意“自助”乃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不过,有些记者觉得宋美龄有点咄咄逼人之势。
有位记者问及飞虎队在中国表现如何
宋美龄大加赞扬美国志愿飞行员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老政客”罗斯福知道记者会如果继续开下去,宋美龄的风头会比他还健,于是宣布散会。
记者会使专栏作家克莱伯大呼过瘾,他说,也许有一天要让影星海伦·海丝来演这个角色,不过她演得再好也比不上真实生活中的宋美龄。
2月28日晚上,宋美龄一行坐火车离开华府,展开她的忙碌而紧凑的“征服美国”演说行程。
宋美龄的火车在半夜经过犹他州一个小镇,全镇居民(包括50名小学生)在车站守候通宵,希望能一睹宋美龄的风采。
火车紧急停车后,宋美龄仍在睡觉,一个女佣打扮成宋美龄的样子,穿着她的披肩,走到月台上,频频向群众颔首微笑,这位完全不懂英语的女佣平时看多了女主人的神态,再经过一番指点,乡下人都以为她就是宋美龄,一直叫道:“就是她
就是她
” 宋美龄此行最受瞩目的是在好莱坞露天大会场发表来美的第三次重要演说,以及会见200多位支持中国抗日的影剧界人士。
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大牌影星如劳勃·泰勒、贾利·古柏、英格丽·褒曼、凯瑟琳·赫本、亨利·方达、丽泰·海华丝、秀兰·邓波儿等都和宋美龄寒暄,宋美龄对好莱坞电影的熟稔,不但使影星惊喜,亦使影剧记者大为佩服。
影星均踊跃捐巨款给中国。
宋美龄于好莱坞露天广场向3万听众发表演讲,呼吁大家支持中国抗战。
历时7个月大有收获的新大陆之行后,1943年7月4日,宋美龄返抵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