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想从事教师(语文)应该选择什么专业。
理论上讲可以选择任何专业。
首先,非师范类专业生亦可报名教师资格证考试。
现在很多学校(哪怕是师范类学校的师范类专业),在学生完成学业后不再发放教师资格证,而是要求学生统一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每年春秋季两次),通过考试后才能获得资格证。
大学中选择非师范专业的,你可以报名参加培训班(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也有许多报名的),学习相关课程。
其次,报名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时候虽然可以选择报考任一科目(比如语文、英语、物理、历史等),但获取教师资格证后,还要自己找学校应聘。
至于最后你在学校教的是不是当初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科目,是看具体学校的安排的(比如你一个理科生,虽然你报考的是语文,但也有可能让你去教初中化学)。
郫县清河小学一分钟讲故事比赛有哪些人
《讲故事的演讲稿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一、情感铺垫,母爱先行 季羡林曾说,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注:指高粱饼子)。
莫言的演讲,以祝贺瑞典学院常务秘书两小时前女儿的出生为引子开启,熟知的“高密东北乡”,怀念亲切的老父亲、哥哥、姐姐、妻子,最后巧妙落归于母亲,集中笔墨用鲜活的母亲故事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
按照记忆最早的事、最痛苦的事、最深刻的事、最后悔的事依次进行,娓娓道来的话语中,接着又补充了三个细节:母亲患上严重肺病,莫言患得患失,母亲告诫她不会轻易自杀,会直面苦难;面对相貌丑陋被嘲笑,母亲开导说不比别人缺胳膊少腿不应自卑,且多做善事可使丑变美;母亲不识字,但是对莫言读书十分支持,总满足他买文具的请求;莫言在听说书人讲故事的激发下,回家炫耀自己也会讲故事,母亲一方面担心莫言将来靠耍贫嘴吃饭,提醒他少说话,为他起名“莫言”。
这些往事丰富,主题鲜明,侧重点明晰,富有立体感的表达,却是作者深思熟虑之后的巧妙安排。
其目的是巧妙交代母亲对自己的人生及灵魂的巨大影响;从演讲的角度讲,一定会紧紧地抓住全世界听众之心的。
二、动机高尚、切身感受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
莫言从家乡到军营开始创作,特别是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受到悉心教导,加上沉浸于经典诵读,创作生涯才真正开启。
其间的创作的情感依稀可见,如果稍加分析,他通过对重要作品的解析,归纳出自己的创作历程: 一是参军后的初始创作,紧随伤痕文学的兴起; 二是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受到恩师徐怀中的启发,以及文学大师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以自己的经历和亲人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作品。
而最感人的是谈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对此莫言感触到:“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
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 三是以更多的亲人和乡亲为原本,主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创作了大量作品与独特的人物形象。
演讲中提到的《蛙》中的姑姑形象、《丰乳肥臀》的母亲形象。
四是以全新的创作方式与写作理念,并融会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和西方(现代派)小说技巧,迈进了新的创作阶段。
演讲中提到的《檀香刑》《生死疲劳》等,前者开启作家从后台跳到前台,全称讲述,以现代说书人的角色登场,焕发出无限的创作活力与效果;后者在佛教思想的视野和宇宙意识下,考察人世与人性,增添了作品的深刻性。
三、重点介绍,耐人寻味 2006年年初问世的近50万宇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被作者自己看做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标志性的建筑”。
《生死疲劳》选取的是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作为讲述对象,具体时间是1950年1月1日到2001年1月1日这段时期,这个公元纪年里承载的正是新中国的历史,高密东北乡作为乡土中国的缩影,对它的艺术重构,也就是对新中国历史的文学形式的重写。
从中可以窥见作家在这部小说里倾注的艺术追求,以及作者从创作效果中获得的自信和这一创造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小说首尾相衔的作为叙事起点的一个时间提示――“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表小说借用佛教的六道轮回说作为结构线索,再一次对高密东北乡的历史戏剧进行了惊心动魄的艺术呈现。
这的确是一部关于农民和土地的恋歌与悲歌,选择一个完整的“历史段落”来加以“重述”。
《生死疲劳》对当代小说和莫言自我创作的超越,在于它把人性摆到了历史自我实现的关键之处。
这是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可以成为历史诗学的重要理由,不然小说就只有历史而没有诗。
就像创造历史不是人生的目的一样,书写历史也不是文学的目的,深谙文学真谛的莫言,用《生死疲劳》表现了这一点。
四、首尾呼应、紧扣主题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
莫言采取自然结尾的方法,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
自然地结束演讲。
在演讲的结尾,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这种既顾及到演讲的重点,又巧妙地结尾,让听众清楚所述的主要内容。
这无疑是一种看似无心,实属巧妙的精心安排。
总之,该演讲按照时间的推移与自己成长线索展开,巧妙之处,可谓独具匠心,浑然天成,再加上莫言独有的、质朴的山东口音,具有持久醇厚的审美冲击力,是一篇难得的成功佳作。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人演讲稿
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莫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
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
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 、不屈不挠的母亲们 。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
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在小说《酒国》中,最精致的佳肴是烧烤三岁儿童。
男童沦为食物;女童因为被忽视而得以幸存。
这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嘲讽,因为计划生育大量女胎被堕胎: 女孩连被吃的资格都没有。
莫言为此写了一整本小说《蛙》。
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
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
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
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
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
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
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
他的语言辛辣。
他对于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少女。
但是他描述的猪圈生活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
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
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
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
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
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2012年诺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