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曹操的演讲稿
若说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自然要数曹操了。
虽然曹操在很多人心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坏蛋。
可我对他却有不同的看法。
曹操唯才是举,善于用兵,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他是魏国的奠基人,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
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与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合称文坛”三曹” 鲁迅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
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 是的,曹操身上有很多优点,他一生爱人才,许褚、典韦、贾诩、郭嘉、庞德无一不是人中龙凤。
就连关羽也曾经归顺于他,而刺董卓、战官渡、灭袁术又无一事不证明他眼光长远胆识过人。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
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 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这些应值得肯定,这是了不起的,是值得学习的。
”这是毛主席一次对他身边人说过的. 因此,我喜爱曹操,不止是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还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怜苍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宽广胸怀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思乡惆怅. 总之,爱曹操不需要理由!!!!!
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
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
何为国学
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
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
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
何为国学
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
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的民族气概
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壮怀好歌
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
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
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求一篇红旗渠精神的演讲稿。
时势造英雄”总觉得这句话很正确(其实本来就是正确的)。
每个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人物。
而曹操呢,就是在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人家都认为曹操很奸诈,但我认为这却是他的聪明之处,令我佩服的。
他在逃避追杀时住进了吕伯奢家里,听见了磨刀声,对他们产生了怀疑,因而起了自卫心理,杀了他全家,接着转移住所。
以他当时的情况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个人在被追杀的情况下不得不有防备心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灭口离开,这是明智的做法,换成是我也会那样。
至于他说了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可能是当时太伤心时说的气话。
也是啊,吕伯奢是他的好友啊
再说说他的“望梅止渴”吧
在讨伐张锈的行军途中水源紧缺,将士们干渴难忍,一个个倒在了路边。
他看到这种情况,知道硬是叫他们走越没用。
于是他脑筋一转,大声说前方有片梅林,树上的梅子又大又甜,到了那儿大家就能解渴了。
士兵们听了这话,来了精神,一直走到了有水源的地方。
他用与士兵们打精神战的方式鼓励士兵们继续向前。
他这么做,既不贻误军机,又鼓舞了将士们的势气,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又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求一篇关于成功心态 梦想的演讲稿
有梦就有希望。
把梦想的翅膀张开,希望之门就会在不远处为我们打开。
带着梦想上路,梦想就会变成一股神奇的力量,引导并催促着我们马不停蹄地前行。
梦想是前进的指南针。
因为心中有梦想,我们才会执着于脚下的路,坚定自己的方向不回头,不会因为形形色色的诱惑而迷失方向,更不会被前方的险阻而吓退。
梦想,从古至今,无数的人们在酸甜苦辣中编制着梦想。
在黑夜,梦想是时暗时明的火光,带给人们忽远忽近的希望。
它漂浮在想象和期待之中,是人们心中孜孜不倦地追求。
在现实的冲击之下,梦想只是心灵的安慰,使漫漫人生路多了一份光明。
梦想永远建立在执着、汗水、努力与泪水之上,遥望过去:伟大的居里夫人造福于人类,艰苦、辛酸地奋斗了一生,终于提炼出了纯净的镭。
她的生命虽然因为长期接受放射性物质的刺激而消逝了,可她追逐梦想脚步却永远不会停下来。
她用她的梦想,书写下了生命的永恒。
而我们呢,是因为无数的阻碍而停下了步伐,还是因为懒惰的内心而放弃了梦想。
不要憧憬华而不实的梦想会实现,也不要沉浸在繁华和喧嚣当中。
选择好了这样一条路,就必须要走下去,不管路有多长,不管前方是不是危险重重,只要心中有“再往前一点点就到了”的信念,难道,梦想实现的喜悦还会远离你吗
种子的梦想是开花结果,雄鹰的梦想是展翅飞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连一匹老马都能以梦想来支撑衰弱的身躯。
那么,年轻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趁着大好年华追逐梦想的踪迹?梦想,它像是翩翩的蝴蝶,以绚丽的翅膀吸引我们捕捉它;可它更像一缕芬芳,以扑鼻的香味诱惑我们寻找它,到头来去只捕到一次的“沁人心脾”。
也难怪会有人放弃了追求梦想的权利,因为“真正的梦想太可望而不可及”了。
难道梦想真的这么难以接触吗
不是,是因为那些人太过于有贪欲,将梦想放在了与天齐高的地方,却从未考虑过自己有没有达到梦想的能力。
等到发现这一点是,他早已是心灰意冷,没有了再一次探寻梦想的兴趣。
梦想真的这么遥远吗
其实,它也许就在前方不远处,正想你招手,翘首盼望你的到来。
或者,它在十字路口的转角处,准备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蹦出来吓你一跳,给你一个惊喜。
它也许是虚幻的梦境,也许是一时的高兴。
生命永远因为梦想而闪光,而耀眼。
既然心中有梦,当然要实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难免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但是既然种下梦想的种子,就要每天灌溉,努力实现种下种子之前所许下的心愿.在这个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挫折,但不要轻易放弃;当我种下的「梦想」发芽,滋长时,将会是我启发一生的开始,当「梦想」成长茁壮,代表我的努力得到了成果. 身为一个要写出惊人作品的作家,就是希望能使人们看了之后,大为感动,我希望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像是之前提到的放风筝,自己和梦想紧紧相连,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常常会失败,可是,只要不放弃,相信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演讲稿,大气点的,比如历史人物,抒情散文......急用
适合3分钟的长度
对曹操,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崇拜。
如果说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我想曹操肯定是可以名列前茅的。
数千年以来,崇拜曹操的人不计其数,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鲁迅那句话,“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三国》当中,曹操被作为一个奸雄的典型来对待了,这是不公平的。
这一点也有原因。
一般而言,中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方的朝代,就会以直接继承曹魏的西晋司马炎的晋朝为正统。
而定都在南方的,就会以刘备的蜀国为正统。
明朝定都南京,罗贯中于是就取了刘备做正统。
另外封建王朝一直认为不是同姓人篡位的就是乱臣贼子,曹丕废汉称魏,所以曹操也就背了另外一个骂名。
在《三国》开篇没多久,作者就用一个名叫许韶的人物来评价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也就是说,作者尽管对他抱有偏见,却还在对他的能力予以认同。
治世,顾名思义,就是太平盛世,就是说,曹操这样的人,不论是清平盛世还是混混乱世,他都能在历史上有难以抹杀的一席之地。
这说明了什么
首先曹操是有能力的,就是反对他的人在这一点也不得不承认。
其次,他对待社会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寻求的是入世,而不是遁世。
这点诸葛亮就比他不得。
诸葛出生到了乱世,试想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又何以能想象他在太平盛世有些什么作为呢
我想,能力与态度,决定这个人注定要成为一个英雄了。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小时侯“性聪敏,多机变”,喜欢打猎,终日游荡无度。
有一次他的叔叔为此责怪他,他于是就装作劳累过度中了风,此后他的叔叔就不再勉强他努力了。
曹操起家是靠举孝廉,后来就镇压黄巾起义,逐步靠近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
当时东汉王朝已经走到了末途,外戚宦官专_政,军阀四处割据,战祸频仍,民不聊生。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了自己的势力。
同时军阀势力的此消彼长也造成了小军阀的衰落和大军阀的合并。
曹操在混乱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渐渐剪除了这些势力,他最可称道的一个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
据《三国》记载,当时曹操人困马乏,已经很难支撑了。
他的对手是拥有四世三公身份的河北大族出身的袁绍,无论从哪方面说,他都不占优势。
可是有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帮了他。
那时侯袁绍手下的一个谋士许攸因不满袁绍的刚愎自用投奔了他。
据载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草,曹操说“一年”,许攸说怕未必,曹操又说“六月”,许攸说人言曹孟德奸雄,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曹操于是附在许攸耳朵上,说粮只三月耳。
许攸于是拂袖而去,道:“粮已尽矣”,终于道出了曹操的窘迫状况。
这个故事反映了曹操的性格,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才能。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谋求进一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曹操并未统一中国而结束战乱的局面,可是他对统一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相反,诸葛亮在此就有点阻碍历史发展的嫌疑了,尽管诸葛半人半仙的智慧令很多人欣羡不已。
评价曹操,除了政治军事才能,还不能忽视他的文学造诣。
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在历史上并称“三曹”,他们在文学中已经有了生命意识,对后人的文风影响很大。
在三曹当中,曹操无疑是最有地位的,他的两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与其父的雄才大略相距甚远。
从来源上看,曹操的诗歌主要吸收了古代乐府诗的精华,而他另外创造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文风。
他的诗歌流传的并不多,可是影响很大。
《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等至今看来仍然不失为诗歌中的极品。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反映了他的豪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反映了他的志向,“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反映了他对民众的同情。
就是在清代,一些文人还每每还一边朗诵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敲打桌子泪流满面,可见他对人们心灵的震撼程度。
总之,曹操是一个英雄,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