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征文
不知道你要的是大学生用的,还是中小学生用的。
如果是大学生用的,给你转一篇一个记者的文章。
写的也一般。
如果给我1个小时时间,我能改的很好。
但对于一般情况,自己动手改一改就可以了。
近几年,锦州市居民整体经济状况是解放60周年最为富有的时期。
归纳起来,近年来,锦州市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主要表现有以下八大方面: 吃——从勉强糊口到讲究质量 解放初期,锦州市城市居民生活贫困,多为解决糊口问题而奔波。
1978年以前生活上基本上是“粗粮淡菜”,“半斤肉、三两油、票证几十种,主食窝窝头”是那个年代的生动写照。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锦州市居民“吃饭”问题已彻底得到解决。
1998年,锦州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1582.08元,比1981年人均227.81元增长5.9倍,到2007年,城市居民副食消费占食品消费的比重已达到85%,副食消费水平的上升表明了居民的营养状况在得到基本保证的同时又有明显的改善。
过去那种清贫的生活已成为中老年人头脑中久远的记忆。
过去市内饭店很少,现如今各色风味餐馆、饭店、酒楼林立,普通百姓上饭店就餐也很平常。
据统计,2007年锦州市居民在外用餐占全部食品消费比重已达15%,在外用餐人均支出600元。
较1984年大幅提高。
近几年,“恩格尔系数”降下来,其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其系数越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越好。
据调查,多年来,锦州市城市居民花在“食”上的钱一直占总消费的一半以上,其中1984年达58%。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这一比重不断下降,2007年达到45%,较1984年低12.6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变化,其标志着锦州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已确实发生了“质”的飞跃。
穿——从粗布衣服到名优新特 解放初期,锦州市民一般穿平纹粗布衣服,穿自家做的纳底布鞋。
到60年代,由于收入低,人们很少买成衣,居民大多买布自己做衣服穿,孩子多的家庭,常常是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缝缝缝补补老三、老四接着穿,过年做件新衣裳是件非常高兴的事儿,服装款式、品种、色泽依然单调。
到上世纪70年代穿件“的确良”就觉得很美了。
到1985年锦州市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15.73元,比1980年增长30%。
据统计,2007年,锦州市城市居民人均用于衣着方面支出896.6元,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比重达10%以上,总的来看,如今锦州市的服装市场处处是一派繁华景象,服装面料、品种、品牌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其充分反映出居民早已走出过去的穿衣“困境”,取而代之的是一季多衣、名特优新,绚丽多彩,时尚舒适,居民衣着消费已由过去单纯为了防寒、取暖向着美化生活方面发展。
用——从简陋低级到时尚高档 解放初期,居民消费集中体现在食品类,寻常百姓家没什么值钱的家当,木柜、饭桌、家织布被子、大灶铁锅、风匣、炕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对用品类需求简单,支出也很少,6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到80年代,1981年锦州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黑白电视机仅仅0.5台。
到了2007年底,大众家电全面普及,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9台,冰箱100台,洗衣机95台。
高档家电日益增加,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空调拥有量为22台,电脑拥有量为38台,拥有两台及以上彩电的家庭已占16%。
交通通讯工具发展迅猛。
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已达92部,同时移动电话已基本普及,每百户拥有114部。
私家车在前几年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敢想的事,目前则已悄悄地向我们驶来。
每百户拥有汽车3台。
快捷、卫生的家电日益丰富。
城镇居民家庭中饮水机、消毒柜、微波炉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28台、3台和37台。
文娱用品数量增加明显。
2007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照相机31台、摄像机6台、组合音响23套。
还有如金银首饰,过去是富裕的标志,目前则相当普遍。
住——从低矮平房到舒适安居 解放初期市民绝大多数住平房和棚户房,狭窄、低矮、潮湿,无房户、拥挤户、不方便户占很大比重,在整个市区,比较像样的住宅楼房屈指可数。
直至1981年,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88平方米。
1998年末,人均居住面积仅为7.88平方米,近几年,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的住房质量,锦州市集中资金重点加强对旧城区的改造,使许多居民从原来简陋的平房乃至“地震棚”中搬进了新式住房。
2007年城市居民用于购房支出为人均1347.24元,比2006年增长4.2倍。
人均居住类消费支出为962.99元,比2006增长10.7%。
人们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装潢新居或者对现有住房再装修的家庭增多,2007年居民家庭用于住房装潢的支出为人均50.22元。
目前,绝大多数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房子越来越宽敞,2007年城镇居民建筑面积为23.76平方米。
其中,住房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占5.5%,40-50平方米的家庭占23.5%,50-60平方米的家庭占30.5%,60-70平方米的家庭占14%。
有10%的家庭住房面积超过100平方米。
从住宅类型看,住二居室住房的家庭比例最高,占全部户数的82.5%,住三居室的家庭占8%,住四居室的占2.5%。
其中相当多的家庭已拥有二套甚至三套住房,据不完全统计,居民有超过90%的家庭喜迁过新居,其中有相当一些家庭是多次“乔迁”。
2007年末,市区城镇居民家庭自有房的比重已达87%,其中,居住商品房的家庭比例达到19%,居住房改房的家庭比例为68%。
行——从交通不便到四通八达 解放初期锦州还没有一辆公共汽车,人们出远门只能乘马车、三轮车或步行,肩挑人推,无可奈何。
近几年来,锦州市加大投资力度,着力解决交通通讯落后面貌,到目前,全市现代立体交通通讯网络已初步形成。
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日益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逐年更新,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
城市公交车、大巴、出租车和各种各样的私家车开始驶入我们的视线,每个市民都会惊叹“行”的变化速度。
据对200个调查户进行调查表明,2007年末,每百户拥有汽车3辆,摩托车15辆,助力车13辆。
居民人均用于交通和通讯的消费为721.53元,比2006年增长11.7%,比1981年增长58倍。
乐——从简单封闭到丰富多彩 过去,听听收音机,到电影院看场电影是那时人们仅有的娱乐节目,但因时常停电往往还无法如愿。
现在许许多多普通居民生活走向富裕的同时,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对文化生活方面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精神面貌乃至整体素质也是越来越好。
这基本反映了人们消费欲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据统计,反映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变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文化娱乐用品拥有量迅速增加。
其中普及最快的是电视机和收录机,VCD、影碟机等也是快速步入居民家庭,其他如录像机、照相机及各种体育器材、健身器材等也有明显幅度的增长,使广大居民的视野进一步得到开阔。
其次是休闲娱乐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第三是用于精神文化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居民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旅游休闲、健身和假日活动消费已成为文教娱乐消费中新的消费热点。
资料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人均支出135.19元,是2003年的2.6倍。
其中,健身活动支出增长最快,2007年人均为10.97元,是2003年的2倍(2003年人均仅为5.28元);参观游览支出(21.69元)比2003年(9.12元)增长2倍;人均团体旅游支出48.05元,比2003年(5.28元)增长近9倍;其他文娱活动支出增长46.7%,文娱用品修理服务费增长20.0%。
其足以说明,居民昔日那种封闭的生活方式已被彻底打破。
财——从捉襟见肘到富裕大方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投资意识、投资能力越来越强,对投资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
据国家统计局锦州调查队对200户城镇居民的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为32.28元、38.16元、33.55元、44.38元、80.35元、174.77元,呈逐年增长态势。
2007年比2006年增长1.2倍,2002年至2007年五年间财产性收入增长了4.4倍,平均每年增长34.6%,可见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
随着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锦州市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增加明显,昔日那种“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寒酸相”日渐减少, “敢于随意消费”、“能够随意消费”的家庭大有人在。
“舒舒服服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已成为他们新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追求。
据统计,2007年人均消费支出8872.32元,比1981年人均430.2元增长21倍。
在最近几年里,锦州市拥有十万元家产的家庭相当普遍,拥有百万元家产的家庭也是一般水平,而拥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家产的家庭也占有相当比例。
保——从“基本养老”到“全面覆盖 据调查,目前,锦州市社会保障、保险网络已遍布全市,以劳动保障、民政扶助及商业保险等为主组成的“网络”已网罗了全市千家万户,居民的后顾之忧已初步得到缓解和解除。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1998年,锦州市已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到2003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率和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医疗保险面继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其中全市近100%的居民家庭已经参加了各类养老保险、财产保险及人身保险等,保险品种多,保险范围广,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空前提高。
锦州市200户城市居民家庭,2007年人均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302.71元,比2002年增长35%;个人交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基金和失业基金分别为254.46元、92.92元和16.81元,分别增长29%、38倍和1.5倍。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由2002年的1059.6元增加到2007年的3614.11元。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百姓解除了后顾之忧。
城镇居民的生活安全度和社会稳定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记者王忠政
有关创建文明城市的诗歌,童谣
小手拉大手, 同唱文明歌, 小手拉大手, 文明城创优, 小手拉大手, 宝贝在前走, 爸妈跟在后, 宝贝扭过头, 爸爸烟别抽, 妈妈纸别丢, 文明记心头, 小手拉老手, 祖孙乐呵呵, 爷爷搀左手, 奶奶拉右手, 孙儿仰起头, 二老可知否
文明记心头, 城市处处优, 新年新事多, 骏马凯歌奏。
校园文明,从我做起
我相信“文明”这个老话题。
可有个别人都会说“文明”过时了。
但是则个话题却永不过时,我认为“文明”永远伴随我的前行。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小事。
只要亮起红灯,即使马路口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
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交通规则。
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
这就是社会文明的力量所在。
我们的学校虽然不是很大,但校纪校规比任何学校都严格。
或许我们就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一点点懂事。
每天全体住校生的早晚集会体现的就是文明。
站在旗台上往下望,队列纵横有序,同学们各个身穿校服。
在老师主题讲话时总有人在人群中窃窃私语,交头接耳。
在周五集会时,总有个别同学想出“想上厕所”的要求,难道真的想上厕所么
不是。
如有同学在上面演讲时,普通话有些不规范,下面的同学就哄然大笑。
难道这样就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么
不是。
我相信“人无完人”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我们可以让“不完之人”尽量改善。
可以从言行举止等种种小事上下功夫。
刚进这个学校时,操场上食品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随处可见。
一个星期后,垃圾少了,在操场上弯下腰来主动捡垃圾的人多了,高一时,篮球场是我们班的包干区,每天打扫卫生,总有很多男生在花台边坐着,一开始随手就扔在了花台上,后来经过了老师的教导,他们都主动的把垃圾扔进了垃圾桶。
“稍稍弯下腰,多走一步路”,这样的举手之劳就是文明。
如果校园里人人都做到了这一点校园就干净了许多,空气更清新了。
最近各班都在排练元旦节目,大家都想表现得最好,但大家却忘了一点,那就是文明。
中央台有一个广告词,词中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但有的同学却将次意义误解了。
有的同学在食堂排练时,站到了餐桌上,在每一张餐桌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试想一下,食堂如果是你们的包干区,你还会这么做么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低大谈文明礼仪。
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
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若寒来。
文明行为是长期自觉努力养成的结果。
朋友,愿我们的“文明”永远伴随我们前行。
文明伴我行 周盈 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有许多话要对大家说有许多在此刻出现在脑海,一些白色纸屑跟随我们来学校散步,铅笔屑在楼梯上下跳跃,空间不大上午走廊上你推我挤,同学之间出口成“脏”、滑栏杆、课桌椅上用修正液做文章,教室的长明灯…厕所的长流水,这种现象正与我们熟识而被我们所忽视的道德底线相背离。
文明是什么呢
文明是一种尊重,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品质…或许同学们还会说:文明是见到老师问好,是上下楼梯的互相谦让,是别人帮助你后,说一声“谢谢”,是与人交往时的诚实守信…同样,文明对一个学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它就像一面镜子,展示着学校的容貌,一个优秀的学校必然是一个文明的学校,学校作为培养祖国栋良之村的基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学校的校风与每一个学生的行为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是良好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才能够建设出优良的环境,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成绩,明是非方能望品行,知荣辱方能创和谐。
校园文明,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不随意扔废弃物,多弯腰捡起一片纸屑,不浪费水资源,多拧紧一个水龙头,不使用一次性竹筷,多拒绝白色污染,不践踏花草,多保护环境,不讲脏话,多说“您好、谢谢、对不起”不自私自利,多伸出援助之手…沙不积我以成高塔,水不积无以江海,正是这些小事,折射出文明的光辉。
同学们,校园文明,从我做起,希望能抛弃坏毛病,养成好习惯,不容“小恶”、不拒“小善”让不文明的画面,不和谐的音符,少些、再少些愿同学们都能拿做文明标兵,奏响学校文明的乐章
十八大以后家乡的变化
①十八大的召开已经四个月了,这次大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也是家人朋友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好多变化。
寒假期间,我也发现我的家乡济南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首先让我感受深刻地是工作作风的变化。
领导视察时不封路,没有长长的欢迎列队,不铺红地。
领导干部提倡开会时不念稿子,也都成为改变作风的落地版本。
改变作风已经成了十八大后中国政治强劲吹动的新风。
新一届中央领导纷纷要求开会转变作风,看起来是细节之变,但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改变是为了官场风气的改变、办事能力的改变,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把老百姓装在心里,能够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服好务的过程中去,多干实事。
其次让我深有体会的是反腐败呈雷厉风行之势,十八大前后新一轮反腐风暴已经至少有10名地方高官因贪腐相继被宣布接受调查或被“双规”。
因为官方纪检机构同网民们几乎实时互动,反腐败织出一个前所未有、既有形又无形的大网。
平时去饭店吃饭时,服务员会主动在饭菜点的过量时提醒顾客少点。
政府官员也不再公款消费吃喝。
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信仰绝对不能丢、不能变,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正如十八大所指出的,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以这样的作风行事,中国不可能不变。
中国的经济转型亟待加快,反腐败最终要有制度性成果,党内民主需要发扬,各种不公平应当消除和缓解,所有这些领域的改革都获得实质性进展,这是中国人对未来十年的普遍期待,以及对新领导集体的期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将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