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
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
何为国学
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
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
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
何为国学
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
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的民族气概
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壮怀好歌
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
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
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求小学四年级语文讲故事比赛演讲稿,三到四分钟的
长鼻子和长尾巴 动物幼儿园里,静悄悄的。
动物小朋友们正在睡午觉。
小象睡不着,他的长鼻子甩来又甩去。
啪!甩到了小熊的身上;啪!又甩到了小鹿身上。
小熊和小鹿都给弄醒了。
“你怎么不睡呀?”小熊和小鹿都很生气地问小象。
“我睡不着呀。
”小象说,“我要用长鼻子钩着妈妈的长鼻子,才能睡得着。
” 小熊嘟起了嘴,说:“哼,睡在你的旁边,真倒霉!” 这时,小猴走了过来,对小熊说:“我跟你换个床位吧,让我睡在小象的旁边。
” “好啊!”小熊一骨碌爬下了小床,睡到小猴的床上去了。
“那我呢?”小鹿问小猴。
她也想换床位呢! 小猴说:“你放心睡吧,小象不会再弄醒你了。
” 说完,小猴爬上了小熊睡的小床,把长尾巴一翘,对小象说:“来,你的长鼻子钩住我的长尾巴,你就会睡得着了。
” 小象真高兴,伸出长鼻子紧紧地钩住了小猴的长尾巴,闭上了眼睛。
不一会儿,他真的睡着了,呼噜呼噜睡得可香啦! 该起床了。
动物小朋友一个个都醒来了,小象揉揉眼睛说:“嘻嘻!我做了一个梦,我的长鼻子钩住妈妈的长鼻子在睡觉,睡得好舒服!” 小猴听了,笑笑说:“明天午睡,我再睡在你的旁边,好吗?” “好呀,好呀!”小象可高兴了,说,“谢谢你,我还会做一个好梦的!” ----故事启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小朋友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大家开开心心地一起生活,一起长大:这个故事里的小猴就很好,让小象的长鼻子钩住它的长尾巴,帮助小象好好地睡午觉,小猴真是乐于助人啊
关于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好些天没上来了,不好意思。
不知道是大人演讲还是孩子演讲,以及孩子有多大。
下面是一篇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一年级的关于《弟子规》的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某年某班的某某某,今天由我来为大家演讲。
珍惜,这个主题,是我第二遍讲了,但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话语了吧。
没错,就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这句话是歌德说的。
他说的没错,如果我们不珍惜时光,就浪费了我们生命中的大好时光,所以我们要珍惜时光,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着她的价值。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念一遍“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谢谢大家
下面一篇是适合大人的: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
非常有幸,今天能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一起谈谈,我心中的国学。
所谓国学,从字面上理解,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
对于我来说,国学一直是以文学的形式扎根在心底,从为萌发的种子,到后来的发芽,抽枝,长叶,终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跹起舞的文学奇葩。
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文学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
请留心看看,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文学的美丽容颜。
国学之根——《诗经》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其中,一句烂熟于耳的“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爱情,算是到了某种极致,至今,甚少言语能出其右。
想想在几千年前,便有如此绝妙的语句,单从这一点看,就可看出,国学一词背后,是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蕴形成的。
但诗经并不会因此而同想象中那般疏远而不可亲近,其实它只是民歌。
只不过,在我们渡河的时候,被无声地遗忘在另一个时代,当我们想起,返身去寻找时,它已经没入历史的河流之中。
于是现在大家渐渐习惯于唱“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而但忘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 对于诗经,我们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我们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
我们曾一起吟诵的歌谣。
诗经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国学之茎——唐诗 汉唐,中国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在所有的古代文学体裁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
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或老师就一字一句教予我们“床前明月、春眠不觉晓。
”但当时也只是学得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殊不知,唐诗也有它的美丽与哀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的《月下独酌》。
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爱,可两者都蕴含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
前一句“独”,后一句“孤”,李白在尘世中活得无可奈何,唯一可以陪伴左右的,只是影子,单薄且虚妄。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情感也会迥然不同。
而唐诗,也正因此变的瑰丽多彩。
国学之枝——宋词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仍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婉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
《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在秋风萧瑟时,柳永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表达得如此凄婉动人。
而晏殊用“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问道对美好景物的留恋。
反之,苏轼、辛弃疾的气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便能震撼住人心。
宋词无疑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枚巨钻,它是一座芬芳的大花园,有傲骨伫立的梅,有娇艳依人的杜鹃,更不缺大气丰村的牡丹,如此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花儿赶趟儿开,怎可能不多彩绚烂呢
国学之叶——元曲 元曲给我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十分独特的,所以它才有资格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马致远是我最爱的戏曲家之一,也是元代最优秀的散曲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或许许多同学都熟知。
一个人,仅用二十八个字,就能把秋意那样清晰地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
且“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成就了一种萧瑟、苍凉的马致远意境。
当夕阳西下,马致远还是那个远在天涯的断肠人...... 从马致远一人,影射出元代作曲家水平之高超。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
这些均是元曲用葆其艺术魅力。
国学之花——文学 我心中的国学,是古代文学这株摄人心魂的美丽花朵。
从清雅的诗经。
到瑰丽的唐诗宋词,缠绵的元曲,无一不诠释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大家也许都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那就更应能深体会到古代文学的吸引力,且不言水浒红楼的忠义与酸辛,但是三国里曲折的情节,令人惊叹的韬略,就是如此引人入胜。
何等华丽的辞藻,也难以形容其艺术程度之高。
因此,古代文学无疑是中国国学中犹唯突出的传统学术文化。
它罩着迷离唯美的光环,溢出清淡纯粹的芬芳,却又不失历史沉香的气息,即使在世界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愿我心中的国学能如冲天的火焰,点燃越来越多龙之传人的瞳孔
谢谢大家。
以上谨供参考。
要有例子的“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400字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灿烂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美德,文明是其中之一。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
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得以促进人际交往更加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架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
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用水平之上。
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
进中学将近一年了,我明白了,文明是一种与人沟通的最好工具,文明要做到与人文明交往,语言文明,行为文明。
在家是个文明的孩子,在校是个文明的学生,在社会是个文明的好公民。
在学校中,随处可见的塑料袋,饮料瓶等这些破坏环境的垃圾,而丢弃的人就缺少文明,主动与同学打招呼是文明,愿意帮助别人是文明,不说脏话是文明,不打人,不违反纪律是文明。
我相信,文明就像一盏灯,灯亮一些,我们的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
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
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
近得触手可及。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人迈出文明的一小步,社会将迈出文明的一大步。
文明是一种力量,好像奥运火炬手传递一样,经过没人的手中,都能汇聚、释放所有人的热情。
做文明人就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这样就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美丽或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
”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
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
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
不会
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
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讲呢
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
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
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
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
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
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
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
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
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五年级国学演讲稿400字
《弟子规》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
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
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
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百善孝为先。
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业后,觉得没事,就想帮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事。
我走进屋子里,看到妈妈的毛巾脏了,我连忙拿起它向水池走去。
我先打了一盘干净的水,再加上一些开水,照妈妈洗衣服的样子,把毛巾放在水里浸泡几分钟,再在水里倒上一点洗衣粉,用手使劲的搓,水里立即起了许多小泡泡。
我搓了几遍,又用清水洗了几遍,然后才晾在衣架上。
我心里非常高兴。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敬承。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
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
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
今后,我一定要将古人的教诲记在心里,拥有“孝、悌、谨、信、爱、仁”这些好品德,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小学一年级关于孝心的演讲稿二百字左右
古语道:百善孝。
孝是人们与来的品质。
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做儿女穿的、吃的、用的都是父母们辛辛苦苦挣来的。
衣服上的每一根丝线都渗透着父母的汗水,都寄托着父母的祝福和期盼。
同学们,那我们要怎么报答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呢? 平时里,父母工作很忙,我们应该让父母少操心,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让父母少一份担心,多一份放心。
生活中,要关心老人,尊敬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他们的贴心人。
记得两个月前,我的小狗去世了。
我无法排除内心的悲伤,但我却没有想到,爷爷比我更悲伤。
国为一般都由爷爷来照顾。
就在小狗去世那天,爷爷不知心里有多伤心、多痛苦,甚至还偷偷地哭泣。
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安慰爷爷说:“爷爷,别伤心了!人生的路上会有许多挫折,您不能因为一个挫折而放弃!”爷爷经过我多次劝说,终于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奶奶生病了,爸爸妈妈又不在家。
虽然我不会做饭菜,但是我毫不犹豫的炒起菜来,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是奶奶高兴的竖起大拇指,夸我懂事。
我能为奶奶做事真自豪!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孝心的存在,争做孝道好少年。
谁知道蔡礼旭老师?
书香伴我成长悠悠地,飘出醉人的馨香,萦绕在我的心底,挥之不去,那是书香,一缕一缕,编织着成长的脚步…… ——题记 难忘,与书香相伴的每一秒每一分,有过会心的微笑,有过感伤的泪水。
就让我聆听书籍带来的快乐,嗅出那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
相识 大概是三四岁的时候吧,妈妈给我买来了《鞠萍姐姐系列故事》。
于是,在妈妈生动的讲故事中,我第一次与书相识了,从此以后,我会时常用手捧着一本漫画,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但也很认真的看图画。
后来,我上了学,认识了一些字,终于能自己看书了,妈妈又给我买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等书籍。
我终于能自己一人在书海里遨游了
我兴奋的抱起书,用稚嫩的手抚摸着页面,还能嗅到一股淡淡的墨香。
我一字一顿的读着书,完全沉浸在生动的故事情节里,我看到了灰姑娘善良,丑小鸭的执著,小克劳斯的聪明…… 书香,给我一个多彩的童年。
相知 四年级的时候,我渐渐的接触了名著,品味更多的精神食粮。
读《红楼梦》我体会到了黛玉“红绡香断”凄惨,读《水浒传》我感受到了梁山一百单八将的豪迈,读《西游记》我佩服孙悟空的忠诚,读《三国演义》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从《鲁宾逊漂流记》我了解到了一个荒岛余生的奇迹;从《老人与海》我看到了一位富有不折不挠的精神的老人;从《莎士比亚喜剧集》中,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我也喜欢诗词歌赋。
我佩服《唐诗三百首》中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丰富想象力;《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让我愁绪满怀…… 书香,给了我一个韵味十足的青春。
携手 回首读书的日子,充实,多彩,快乐。
一路走来,书香一直跟随我左右,抚摸书中的脉络,品味文章的内涵,那行云流水的语句,雨花缤纷的意境让我着迷,倾刻间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一般,我愿和书籍相伴,与书香相随,携手共同描绘美丽的画卷
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将会永远伴随我左右,让书香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