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演讲稿
道德与法治演 道德与法和谐社会的两大车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是最可靠的保障,道德是最有力的支撑。
以法治国,法礼并重是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法治思想的一个鲜明之处。
那么,如何善用这两大车轮而令我们的社会前进得更加快速,这又是一个问题。
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
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多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有这样一个农民工,生活在贫穷的小山村,让他觉得自己就好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猫,为了家人生活的更加安适,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怀着这样的无限憧憬他来到城市打工。
有一年,他在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工作。
他一直抱着美好的愿望,勤勤恳恳的工作着。
但是,现实却总是残酷的,他从工地上的高台上掉落,差点跟这个世界saygoodbye,由于工友的帮助,他活了下
权利和法律,800字演讲稿,,,急
法律引了我成长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
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我们是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这个法治社会的小学生,我们应该重视法律,并将法律时时刻刻牢记在心。
我们要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小公民,肩负着现代化国家的神圣使命
( 海普文学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将来会酿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时候才悔恨呢
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比如说:“学校不得违法开除未成年学生,教师再骂“笨死了”将受惩处,教师不能在校内吸烟,突发事件先救未成年人,父母外出要委托“代家长”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记,法院可剥夺父母监护权,再走丢小孩监护单位要担责,新法实施需要相关法规展开。
”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
因为权利在规则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拥有。
法律引领我成长。
急需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爱国主义演讲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用的)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中秋佳节,我们高一、高二的同学看了中央一台播出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道德的力量》。
这是我国大力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一场盛会,是党和国家把以德治国上升到与依法治国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举措。
晚会上共评出了五大项模范,有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和孝老爱亲模范。
道德模范身上的每件事都非常感人,令人落泪。
这里有30多年赡养6位孤寡老人,资助14名贫困学生求学,安排残疾农民就业,收养弃婴助人为乐的林秀贞;有替先夫主动还账诚实守信的武秀君;有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舍身救人的殷雪梅;有为了国家粮食增产,敬业奉献的袁隆平;有带着妹妹上学,孝老爱亲的洪战辉……这些模范好像一面面镜子,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知荣辱,辨是非。
感动过后,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校提出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校训,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人才培养目标,既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也是同学们成才成功的需要。
从这些模范人物所显现的道德的力量中,我觉得主要有三点是共性的: 第一点是强烈的责任感。
责任就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是家庭、社会、和人类赋予个体的一种基本要求。
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肩负着生存的责任、生活的责任、工作的责任和奉献的责任。
一个游离于家庭、社会和人类之外的人,是无法成为社会的主人的。
责任是道德标准的基本门槛,缺乏责任感,放弃对社会的基本责任,不履行社会公民的基本义务,道德是无从谈起的。
一个人,只有尽到对父母的责任,才是好子女;尽到对学校的责任,才是好学生;尽到对岗位的责任,才是好工作者;尽到对国家的责任,才是好公民。
无论是扎根深山老林,将青春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还是埋头钻研科学,为人类的温饱问题呕心沥血;无论是费心照顾拣来的弃婴,在苦难中坚持学业,还是坚持诚信经营,在经济大潮中保持洁身如玉,一切在默默履行自己岗位职责的人,都因为具有责任感,都因为坚持履行责任。
我们都有追求全面发展、追求成功的权利,都希望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要把这种愿望变成现实,履行责任是唯一的途径。
歌德曾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
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
人格,人品,人生价值之高卑,全在于如何对待自己之责任。
古今中外,重责任者必自重,轻责任者必自轻。
人生之真谛全在“责任”二字。
第二点就是珍贵的良知。
著名的哲学家王明阳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价值底线,这就是良知。
可以说良知是做人的根本,如果缺乏良知去谈责任,那会缺乏起码的道德基础,任何责任就失去了根本意义。
衡量我们有没有良知有三条标准:一是“知耻”。
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
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
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是“知愧”。
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是“知恩”。
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
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
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
第三点就是崇高的境界。
人是需要完善自己的,社会也是需要完善的。
有了责任和良知的人,是有道德的人了。
但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人的道德,我们需要的是全社会的道德,需要构建稳固、持久、健康和积极的社会道德体系,使社会道德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每一个人幸福和快乐的内在力量,那么,这就需要每个人能自觉地把自身的境界提高作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目标。
在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已经提高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不仅要成为认真履行责任和富有良知的人,更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远离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人。
责任、良知和境界,是互相依存的,互相作用的。
责任是基础,良知是动力,境界是方向。
我希望同学们真正理解学校对大家提出的“学会做人”的要求,坚定责任、保持良知、提高境界,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
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 大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是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竞争,会学习将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必须重视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学习能力的养成。
所以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怎么在高中阶段学好政治。
首先,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必须重视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学习能力的养成。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政治越来越侧重于理解,纯记忆性的东西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学活。
尽可能的“学懂”政治,而不是“记住”政治。
1)预习 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
做好预习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A.列预习提要、B.做好笔记、C.发现问题、D.持之以恒。
2)上课认真听讲 政治上课很重要。
课堂上认真听讲45分钟,比课外努力两个小时的效果还好。
逼自己把老师讲的东西当成故事来听,会有趣、轻松很多。
课后没事干时偶尔翻翻课本,抽点时间理清一下知识的逻辑关系,对记忆有很大帮助。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找点课外书来看。
不一定要和政治有关,随便什么有关社会、科学的都行,甚至某些小说、野史亦可。
多看点书,答题时虽然用不到这些东西,但会带来很多灵感。
3) 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
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
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
“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
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
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
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
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
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切记,我们现在的政治,只要你用心来探索,你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社会公德的演讲稿
关于社会公德的演讲稿篇一:关于社会公德的演讲稿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弘扬社会公德做合格公民社会公德,古人将其归结为忠、孝、仁、义、礼、智、信等。
这种公德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不断延续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伦理。
它不曾被历史长河的滚滚巨浪所淹灭,正证明了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和和谐的基本保障。
请大家设想一下,当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公德进一步发展,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现实;全体公民积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发展人道主义精神,助人为乐、救死扶伤、见义勇为
这样的社会将会是多么和谐多么安定啊
今天,我们所要重建的社会公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同时,时代发展的进程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这个新的内涵就是要求每个公民都必须承担起与公民权利相对应的公民责任和义务。
每个公民都是家庭的一员,企业的一员、社会的一员,一方面责骂社会公德世风日下,一方面又自我侵蚀社会公德,社会怎能和谐
社会公德何日能重建
每个公民只有从自身做起,承担起家庭、职业和社会的责任,家庭氛围、职业环境和社会秩序才会好转,我们才能算是合格的公民师们、同学们,现在,一座座现代化大厦拔地而起,祖国的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公德这座大厦也要长高长大,成为支撑现代文明道德的基础。
我们只有弘扬社会公德,做合格的公民,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急求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演讲稿 500字左右 下面有这本书的封面可以看下 大家帮我下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瞬间夺走了近十万同胞生的权利,在这场举国悲恸的天难浩劫中我们不禁感慨生命如此脆弱、同时更加开始思索活着的价值
近一段时间,忙于工作琐碎之余几乎都在抗震救灾报道前瞩目,而生为国人也第一次被中国人的顽强、坚韧与大爱情怀所深深感动;面对始料未及的灾难、面对少数心怀偏见境外势力的质疑,中国人成熟了;尤其是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的80后,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勇敢冲到了第一线、以职业或非职业的姿态成为了这次事件进程中的主角。
是的,就是这个几乎被全社会“抛弃”的群体,在这场地震灾难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灾区人民最大的支持、同时更为我们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树立了一个可以遵循的生命轨迹。
身埋废墟下仍大声笑着说“我现在活着、我很高兴”乐刘会,用自己奶水喂养孤婴的女民警蒋小娟、背着病人转移导致自己流产的护士陈晓泸、用自己躯体护佑孩子们的爱美女教师袁文婷、以及在抗震救灾中默默付出的人民子弟兵等等,正是这样一个被冠以“叛逆、自我、冷漠”标签的80后一代在这场地震灾难中完美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当然,80后并不是汶川地震中唯一的英雄群体,我们年过六旬的温总理以及为我们灾区人民做出贡献的社会群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为汶川地震默默付出的80后也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崛起的一代,地震中我们依然会看到像躲在酒店房间编造新闻的央视天才记者徐娜、天生脑残的沈阳女及以明星自封的“快男”魏晨等等极少数丑陋嘴脸,他们也为我们找回自我生命的价值树立了一面镜子
作为80后一代中一份子,在这场地震灾难面前我深感自我渺小,相比在抗震救灾中默默付出的同龄更是自惭形秽
“当我们把很多泪洒给他们,把很多敬意献给他们,不经意间,我们发现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符号,他们就是那个首次被用代际命名的群体,他们叫80后。
”5月22日,一篇题为《汶川地震后“80后”感动中国》的评论对80后一代在共和国史上最大的地震灾害中的表现给予了最为中肯且公正的评价。
“许三多”说过:好好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儿
我想,80后一代做到了,起码在这场地震灾难中,80后一代勇敢扛起了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