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经济问题的演讲稿
今天很高兴,能够来到XX谈谈让人沮丧的题目,当前经济热点透视,你只要谈到当前经济热点,都是坏消息。
那么,请各位来宾想想,你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我可以这样告诉你,我们,基本是成功,尤其是10余年来,我们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孕育出了在座各位一大批企业家。
可是你知道吗
由于你所处的环境太顺了,我国经济增长太成功,因此你们这批企业家,只有个人的艰辛的奋斗历程,全中国的政府官员,全体企业家没有一个人经历过马上要发生的经济危机。
昨天晚上到现在,竟然有几个企业家问我一句话,朗教授你看看现在还有什么有潜力的行业我想投资的,我只想三个字我说你疯了,你什么也不懂。
你把人生看得太简单,你过去怎么成功的
你过去是顺着改革的潮流成功的,我告诉你在今天这刻是每位在座的企业家反思的事。
我们的未来是什么
请各位来宾看看今天提供的数据,从年初到现在,跌了
蒸发了多少亿资金
8.5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这就是我们中国05、06、07三年GDP的总和全部白干了,一个国家的股市跌了这么多,它所象征的后续是极其可怕的,那就是一个持续的大萧条即将来临。
而中国的股市,虽然过去有所谓的泡沫现象,但是在这里我得很遗憾地告诉各位已经跌了超过70%,这和美国1929年差不多,这种股市大跌是什么意义
为什么我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敢预言大跌,就在今年五月份我在我呼吁全国股民不要对奥运有幻想,股价一定会持续下跌,讲这句话不是一个简单的我有没有胆识、敢不敢讲的问题,我为什么这样讲,当然你们知道我这样讲是对的,中国股价一反世界潮流,什么叫做世界潮流呢
那就是任何奥运主办国的国家都在奥运前大幅攀升,奥运后大幅下跌,我为了讲中国股价会下跌呢,因为我已经看到了经济危机,很多人说朗教授你的争议性比较大,我说你们是错的,我从来没有,因为我讲的到最后都会实现的。
请各位想想,世界经济的次贷危机会对你造成什么冲击
在这刻我姑且把这个话题束之高阁,我先不告诉你,我可以告诉你更可怕的是危机没有来之前,我国已经产生了危机,那就是从前年到去年的和现象,这种泡沫现象,各位来宾你们以为是我们中国经济发展更成功了吗
你认为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更富裕了吗
因此有更多的闲钱炒股吗
不是吧
我在去年年初又讲了一句话争议性的话,很多学者不高兴,我说跟的本质不是经济更好了,不是我们更富裕了,而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这是什么意思
我国制造业企业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已经开始急速恶化,因此,很多企业家把应该投资在制造业的钱不投资的,拿出来去干吗呢
炒楼炒股了因此大量的企业资金进入股市、楼市才是和的真正原因。
按照我的说法,下一步应该是制造业的大量倒闭,为了把我当时的观点记录在案,我绝对不放马后炮,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出来以后,点击率超过一个亿,虽然很轰动,但是像我的人生一样从来不得到重视,因为大家都喜欢专家、学者谈一万点、八千点,不喜欢听我讲实话,不幸的是今年的经济按照我去年所说的八大危机一步一步发生。
就在这个时刻,广东的媒体叫对我做了一个专访,尤其是我写了八大危机之后,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到现在我也记得,他说当全中国专家学者说股市泡沫、楼市泡沫、多膨胀是由于流动性过剩的时候,郎咸平不同意,郎咸平说应该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如果郎咸平是对的,那么全国的专家、学者都是错的。
因此,政府推行的宏观调控,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一个落井下石的毒药,那是10年之前。
我今天我有点羞答答,不好意思告诉你们,最后证明我是全国唯一对的学者,其他的都错了。
否则你们这么忙,干吗听我在这里演讲呢
那么各位想想,什么叫做流动性过剩
我们的学者竟然认为,楼市泡沫、股市泡沫,还有通货膨胀,就是简单的流动性过剩,什么是流动性过剩
那就是我们手上的钱太多,买股票,股市泡沫;买楼房,楼市泡沫;买产品,通货膨胀,因此用一个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的学术名词都可以简单解释07年发生的一切现象。
那么,我们政府所推行的宏观调控政策,竟然是以收回流动性为目的。
其方法是提高利率跟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到了年底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加大力度,实行宏观调控。
那么我请各位来宾想一想,有没有可能全中国的学者都是错的
有没有可能流动性过剩就是错的
有没有可能因为流动性过剩所推行的宏观调控也是错的
在这里,很不幸的告诉各位,这都是错的。
因此,我们的制造业才如此的被动。
中国经济根本就不是流动性过剩,胡说八道。
由此产生的政策误导让我们的政府、让我们的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而且我们的学者特别喜欢粉饰太平、取悦领导,这种方法更是让我们的经济雪上加霜。
今天我针对这一切的前提,跟各位从国内一直谈到国外,让各位清清楚楚知道我国经济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泡沫现象,其实泡沫现象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危机。
请各位想想,我们每年10%的经济增长是怎么来的
很多股民这么问我,朗教授你看我们经济增长这么成功,每年10%,我们的股票市场没有反映我们的经济增长的乐观现象嘛,我说你是错的,中国的股票市场是真真实实反映着我国经济的本质问题,你每年看到的10%的经济增长本身都是有问题的。
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我们整个经济增长的模式是错的。
我们是以什么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啊
我们是钢筋、水泥所拉动的,也就是说你们到各地区看,各地政府搞的绿化也好,桥梁也好,这些东西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那么这些部分是多少
这些部门占了经济总量的30%左右,也就是说和地方政府推动GDP工程有关的部门拉动了经济增长。
那么这些部门是中国经济真正过热的部门。
那么其他的民营制造业呢
基本上过冷。
这些部门只占了30%左右的部门是哪些部门呢
以去年为例,包括地产、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其他的融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等等,这些部门你知道去年的增长率是多少呢
就以去年为例,超过30%。
30%的总量,它的成本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几。
一平摊下来,中国全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是10%左右,理解了吗
我们的民营经济对国家的贡献是非常小的。
因为我们这么多年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在基础建设,基础建设也就是GDP工程建设推动了10几年来的经济发展。
那么这个推动表面上看起来我国取得了光荣的GDP,实际上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给你举个例子,什么叫做代价,这种发展模式使得我国GDP的组成非常的畸形、非常扭曲。
我们拿我们的GDP和欧美、日本等国比较,那些国家,他们是以消费需求为主要拉动的,也就是说当我想喝矿泉水的时候你生产矿泉水,当我想弹钢琴的时候你生产钢琴,我想打手机的时候,你生产手机,很正常。
因此他们的70%都是消费。
我们刚好相反,我们的消费只有35%,只有别人的一半,我们的GDP是什么东西呢
都是你们在外面看到的钢筋水泥,占到50%以上,欧美各国20%不到。
各位了不了解这种经济会造成什么样的可怕的结果
那就是,由于我们国内的消费太少,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产能过剩,我们制造太多的消费不了,而且我们产能过剩是怎么造成的呢
我们牺牲了我们的环境,破坏了我们资源,剥削了我们的劳工,因此,产能大幅扩张,而且产能大幅扩张到什么地步
到了我们老百姓消费不了的地步,大量产品制造出来,我们只有30%的消费,因此能是出口创汇,把过剩产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外国,美其名曰是出口创汇,其实是埋下了定时炸弹,就在08年爆炸了,是什么因的炸弹呢
你想想,我们只消费的30%,而我们这么多的产能,这么多产品不得不出口给别的国家消费,不但破坏了环境剥削了劳工,同时我们赚了大把的美元外汇,06年破的1万亿,07年破的1.5万亿,08年破了1.8万亿,现在正在破1.9万亿,讲问以后就是1.9万亿了。
外汇大量积累的结果使得我们这种被动以出口创汇为主导的畸形经济付上的沉重的代价,人民币不断升值,不断升值的结果,回过头来打击到这些以出口为主导的民营经济。
求《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与展望》演讲稿大概600~700字
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经济史学科中,中国现代经济史学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具体而言,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此外还包括港、奥、台经济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国前的根据地经济史。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延伸。
学术界一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作为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上限,到今天为止,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仅有60年,即使以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研究对象的开端,也不过80余年。
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需要历史“沉淀”,这也决定了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姗姗来迟,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才正式形成。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一经出现,就因其密切联系现实经济问题的特性而迅速发展壮大。
一、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形成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奠基工作启动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之时。
1952年底,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总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验,发表、出版了不少有关国民恢复时期经济问题的论著。
如郭瑞楚写了《恢复时期的中国经济》,狄超白撰写《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问题》,中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合作资料汇编(1949~1952)》。
1956年我国实现了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主义改造后,社会主义主义改造问题成为研究焦点之一。
如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合作,推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书,薛暮桥、苏星和林力子也出版了《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倩华等人编著了《七年来我国私营工商业的变化(1949~1956)》,赵艺文著《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和改造》。
1959年建国十周年前后,总结经济建设的论著更多了。
如,国家统计局编写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伟大的十年》,李成瑞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史敬棠等人编辑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
除上述专著外,一些论文也涉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问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除部分学者对还很短暂的经济发展作了作了某些研究之外,一些高校在经济史课程中,也开始尝试讲授涉及新中国经济问题的专题。
如当时的湖北大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老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时,一直讲到1956年。
学术界对于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因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中断了。
1975年,周恩来总理认为有必要研究新中国经济史,指示国务院秘书长齐燕铭组织新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工作。
齐燕铭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设立了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决定以根据地的经济史作为研究新中国经济史的序幕,系统研究新中国经济史。
这是国家设立的第一家专门研究新中国经济史的学术机构。
国家计划委员会也开始组织人员研究新中国经济建设史。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是促成中国现代经济学科形成的春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反思思潮,学者们尝试着对30多年来经济建设进行系统总结,突破了不少以往的研究禁区,为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拓展出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国外的各种经济学理论陆续引入我国,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工具。
不少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新中国经济史课程,编写新中国经济史教材。
在这种学术氛围中,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应运而生,正式形成了。
此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共党史的专家学者,走入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领域,促进了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繁荣。
二、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研究进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中,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可谓突飞猛进。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推动力明显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从本学科出发对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二是站在本学科的角度,围绕着国庆35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以及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国庆活动或纪念活动,展开多主题的研究与讨论。
从已取得的成果看,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陆续出版了涉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各类经济史资料,对推动本学科研究走向深入打下了资料基础;二是发表了大批学术论文,研究的主题基本涵概了现代经济史的各个方面;三是出版了一批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教材呈现多样化,且各具特色。
学术资料是研究的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涉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档案资料、统计资料及其他史料陆续整理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组成立后,着手收集、整理了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及解放区的大量经济资料,相继出版了《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等资料。
其他学术机构也相继出版了《华中解放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等资料。
1988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档案馆合作,整理、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经济档案资料。
从1989年到2000年,出版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2 卷、《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9卷。
《1958~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也将面世。
这套学术资料丛书,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
国家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也整理出版了各类经济统计资料及经济大事记。
如,农业部计划司编辑了《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国家统计局编辑了《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财政部综合司编辑了《中国财政统计(1949~1980)》,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编辑了《中国金融统计(1952~1987)》等统计资料。
此外,财政部综合司编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从1982年到1989年年分期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管理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1949~1985)》、《中国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国供销合作社大事记与发展概况(1949~1985)》、《利率文件汇编》等等资料,都相继出版,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范围已从研究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土地改革等方面,延伸到了研究新中国建立后的经济的方方面面;研究的时段已囊括了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研究选题扩展到了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等宏观问题,扩展到了农业生产、工业化、投资、商业贸易、财政、金融、交通运输等部门经济。
80年代初期,系统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成果,主要有柳随年、吴群敢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1949~1983)》。
研究建国初期的论著主要有范守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恢复史(1949~1952)》,李占才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
研究土地改革的专著主要有董志凯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赵效民主编的《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
研究商业经济的著述有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的《新中国商业史稿》。
在财政史研究方面,主要有左春台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简史》等著作。
在劳动经济史研究方面,有袁伦渠主编的《新中国劳动经济史》。
其他方面,也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5周年之际,涉及各个行业、各部门,系统反映各部门、各行业经济建设的大型学术丛书《当代中国》丛书开始出版,到1999年丛书基本出齐,共150卷208册,近1亿文字。
这套丛书的基本国策类、社会主义改造类、经济类、财政和金融类、农业类、工商管理类、商业类、能源类、化工类、通讯类、冶金和机械类、轻纺类、建筑业类、国防和军事类等著作,集中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史。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
比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研究方面,出版了董志凯主编的《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吴承明与董志凯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
在新中国经济史综合研究方面,出版了刘国光、张卓元、董志凯、武力主编的《中国十年五年计划研究报告》、武力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苏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赵凌云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农民负担史》等专著。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一大批反映部门经济史的专著相继面世,如《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中国金融50年》、《中国财政50年》等,分部门、分行业总结了中国50年经济建设。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界又出版了一批研究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如刘树成、吴太昌主编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汪同三主编的《中国投资体制改革30年研究》、吕政主编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张晓山主编的《中国农村改革30年研究》、财政部财科所撰写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等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近些年来,实证性的微观研究、个案研究、非经济因素分析越来越多,采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史、用政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决策和政府经济职能演变、用国际政治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变化,等等,都有了明显的进展。
从20世纪80年代起,高等院校为满足教学需要,组织学者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教材。
1980年孙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1949~1957)》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李德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编(1949~1985)》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1989年赵德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蒋家俊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89年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壁均、林木西主编的《新中国经济史(1949~1989)》,1990年在经济日报出版社面世。
90年代,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教材不断推陈出新,力求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所论述的下限也越来越接近当今现实,比如,赵德馨、苏少之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五卷)已将20世纪90年代纳入其教学内容。
三、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对热点问题的研究 中国现代经济史与现实经济极为密切,学术界围绕着现实热点问题作了不少探讨。
1993年中国经济史年会上,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的学者着重探讨了如何认识和评价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国现代化、现代经济史的研究计划和治学方法等问题。
1996年年会上,学者们围绕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商品经济与市场问题”展开了研讨。
1998年的年会学者们研讨了新中国城市的发展问题。
1999年围绕着纪念建国50周年,讨论了“新中国50年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2000年年会、2002年年会,学者们讨论的主题为“经济组织与市场发展”、“市场发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2003年年会主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53年来的经济管理”。
2004年年会讨论热点是“经济增长与发展”。
2005年年会的中心议题是“近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与实践”。
2006年会议主题为“三农”问题与经济发展。
2007年年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者们围绕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历史经验”展开讨论。
2008年年会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009年年会在庆祝建国60周年的背景下,主题是探讨建国60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
总体而言,近两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问题;二,建国以来“三农”和城乡关系问题;三,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从长时段来探讨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及其原因;四,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五,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六,政府的经济作用和宏观调控;七,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八,中外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九,能源、能耗和环境保护问题。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领域目前呈现出三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其一,今后相当长的时段内,从多个方面研究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及其职能演变将是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方面;其二,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已经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已经60年,系统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经验将是现代经济史的热点,将与经济理论界研究中国式发展道路理论研究热点相互应;其三,加强对外经济关系史和国际比较研究将成为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四,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方法研究中国60年经济发展,将带来现代经济史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的创新。
求政治课前演讲的内容 3分钟 不要小故事大道理。
可以是时事新闻 要吸引同学
1,讲的是寒冷的冬天,一个卖馒头的和一个卖棉衣的同时到一座破庙中躲避风雪.天晚了,卖馒头的很冷,卖棉衣的很饿,但他们都相信对方会有求于自己,所以谁也不先开口,过了一会,卖馒头的自语道:“吃一个馒头.”卖棉衣的也说:“穿上一件棉衣.” 又过了一会,卖馒头的又说:“再吃一个馒头.”卖棉衣的说:“再穿上件棉衣.” 就这样,卖馒头的一个一个地吃,卖棉衣的一件一件的穿,谁也不愿向对方求助.到最后,卖馒头的冻死了,卖棉衣的饿死了. 人若敬我,我便敬人;人若爱我,我便爱人;人若求我,我便求人;人若予我,我便予人.卖馒头的和卖棉衣的所奉行的,就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哲学. 有首歌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但其中最关键的是谁先献出一点爱.要知道,第一个人献出的爱,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爱.2,珍惜生命,不惧挫折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秘诀: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我是一名高中生,想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同时为高考打基础。
求推荐几份关于时事热点的报纸。
在日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提出了网站与网民共守的七条底线: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
什么是底线
《汉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解释“底线” 一词的含义:“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
”后来人们将其用到更多领域,则指道德活动范围或法律活动范围两端的界线(权利的权限界线和义务的责限界线)。
换言之,践踏了道德底线,就是“不道德”;践踏了法律底线,就是违法。
互联网世界的纷乱无序现象,已经给多数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而根本的损害,在于本来伴随于人们身边的网络信息,逐渐失去了公信力,它不仅让多数人在运用互联网时为征信而付出更高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毒害了社会心理气氛,使广大网民转而对真实社会产生怀疑与不信任。
七条底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的,它顺应了社情民意,扣住了互联网运行与管理的核心,也是治理互联网乱象与顽疾的准则。
每个人都需要法律的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都不容侵犯,现实世界如此,虚拟世界同样如此。
“七条底线”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筑了七大防线,它们所共同守护的,是网络公地、所有网民的共同家园、每个网民实实在在的精神文化空间和权利生活平台。
因此,“七条底线”就是网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它树立了底线规则、底线纪律、底线标准,为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打造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畅行网络空间提供了保障。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中国古训,至今对我们提升互联网修养仍具有指导意义。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个人的网络违法,一个小团体的网络侵权,往往是从并不起眼的网络行为开始的。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后甚至会跌进犯罪的泥坑。
不要认为这是区区小事,如果置若罔闻,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防微杜渐加以改正,依然我行我素,后果将不堪设想,最终亦会突破底线,受到法律制裁。
所以,这纵横交错的“七条底线”,是网络生活的防火墙和护身符,我们对此投以信赖并予以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