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茂岭第一连历史的演讲稿

茂岭第一连历史的演讲稿

时间:2015-09-24 22:01

求100字左右古诗词欣赏

刘彻的生育情况方面出现了怪异的现象。

这么个号称一天不能没有妇人的皇帝,在卫帅闲赋在家的十多年里,后宫的生育几乎为零。

卫青方面,三个襁褓中的儿子封侯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在卫青闲赋在家的十四年里,他一个小孩都没再生出来 总之,从元狩元年(前122),直到卫青病重去世的元封五年(前106)的16年其间,刘彻后宫所出为零。

卫青也再无子嗣记载。

至于刘彻的最后一个儿子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则是太始二年(前95年)出生,那时卫青死了已经十年了。

几乎二十年的空白啊,那时刘彻是从34到50岁,而卫青是从30岁到46岁,对于正当壮年的人,居然都无所出,实在是太可疑了 大家都知道刘彻对李夫人的宠爱,以及李夫人临终前刻意不让刘彻见到自己的容颜以保持美好的形象,希望刘彻因此眷顾自己的兄弟们。

但一直到卫青死一年后,才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不过,为什么不是在李夫人初死后不久,刘彻最最最为惦记怀念的时候,封她的兄长为将军呢

刘彻早就要牵制制约卫青的军权,却用了他的外甥霍去病来分担,霍去病死后,大司马又变成了只有卫青一人。

如果要制约谁,为什么不用他的对头

这是最起码的权力均衡之术,刘彻不可能昏头昏脑不知道吧

不CJ的答案只有一个:刘彻不会在卫青活着的时候,让任何外人(小霍明显算卫家人)拥有威胁到卫青地位的可能。

大将军卫青已经越发地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

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来,刘彻想要“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最好行跪拜之礼”。

卫青的儿子卫伉,犯下的罪名是矫制不害,就是竟敢伪造皇帝的命令。

大家通常看到的“假传圣旨”就是这意思,后面通常连着“罪该万死”,刘彻对此事的处理,不过是削了卫伉的爵位。

另外两个卫不疑卫登,坐酎金失侯,说白了就是皇帝祭祀的时候,按照规定要缴纳酎金,而这两位在交这些金子的时候,分量不足或是兑假了。

他们最终得到的处理,也不过是被削了爵位。

刘彻虽然削了这些不争气家伙们的爵位,却依旧保留了他们的一千户封邑…… 刘彻的众多年号中,截止元封都是六年一循环,而自从元封五年卫帅薨后,所有的年号,都是四年一循环。

猜想一下为什么呢

从元封五年以后,刘彻将不会再听到XX五年这个年份, 免得伤心 关于卫帅的最后十几年都干了些什么 很多人以为卫帅是在家深居简出,其实不然,卫帅没有呆在家里,而是被刘彻带着四处旅游去了。

补会蜜月旅行啊。

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

太仆执辔。

大将军陪乘名为大驾。

实际卫帅最后的十几年里,刘彻出游之多,可谓顶峰时期,那么卫帅也就自然整天跟着刘彻四处旅游了,还坐在同一辆车里。

看看西汉皇陵的一般安排 西汉的皇后陵一般在帝陵之东.汉武帝茂陵的东北面1公里处该安葬皇后的地方葬的却是——卫青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什么意思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魏明帝(曹睿)于景初元年八月,下诏名宦官驾车西去长安取汉武帝以前用求长寿的捧露盘铜仙人,想把它立置在自己的殿前。

宦官已经拆下了承露盘,铜仙人在装车临行前竟潸然泪下。

唐朝王室后裔李长吉于是作诗歌《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的刘郎已是秋风过客,夜里常闻马鸣天亮不见踪影。

悬在画栏的桂花秋天飘香,三十六宫地上苔藓碧绿发亮。

魏官牵着车遥指千里洛阳,东关的烈风吹酸了仙女双眸。

唯有汉月空伴着出了宫门,想起君王晶莹的泪水如铅落。

咸阳道衰败的兰草送客行,天如有情上天也会愁得变老。

荒凉月夜里独携盘出宫去,咸阳城已远去渭水波声减小。

求一描写边塞风光的作文

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祖国边塞,是一座非常美 丽的山城。

有关陕西的传说故事

马姓系承赵奢 陕西扶  马,在历史直是一个出人头地的著名姓氏,尤其是民族中回族的大姓。

  关于马姓的姓源,《姓纂》上是样记载的:“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

子孙氏焉。

赵奢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

”  由此看来,马氏固然是颛顼之后的赢姓后裔,而使他们得以“马”为姓的,则是2000多年以前战国时代赵国的王子赵奢,所以,如果以赵奢为后世马氏的始祖,也是理所当然的。

  据说,赵奢的子孙,最初是以“马服”两个字为姓氏的,后来才逐渐改为单姓马。

这一支马氏,主要在古时的扶风一带繁衍,扶风就在现在的陕西省境内,所以后世姓马的人,最早应该也是发源于陕西。

  以始姐赵奢的辉煌事迹为开始,在秦汉天下一统以后,马氏很快地在历史上出人头地,成为一个著名的姓氏,而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伏波将军马援,就是光大马氏门楣的最主要人物。

据《后汉书》的记载,他在年高62岁的时候,有五溪蛮反叛,他就自请率兵前往讨伐,但是皇帝以他年事已高而不准。

于是,他就披甲上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

他的这番老当益壮的豪气,终于感到了皇帝,在“矍铄哉

是翁也

”的赞美声中,率师出征,最后死在军中,终于以“马革裹尸”而还。

  马援的另一项不朽贡献,是把马姓带到了南方,使南方很早就有了马姓人家。

马援的这番功绩,是建立在他征平交趾,立铜柱表功的威武不可一世的时期,历来的古籍,对于这一段辉煌的史迹都有十分详尽的记载。

  如此看来,南方的马氏,是早在2000年以前,就由马援带过去的,这些人虽然很少可能本来不姓马,但是在寿冷县定居以后却统统改姓为马,成为了马氏南方的开基始祖。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

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

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

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

后建立赵国。

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

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

世居邯郸。

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

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

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

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

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

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二、迁徙分布  赵奢之子牧,亦为赵将,居住在邯郸。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

马兴后人马何罗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

从此,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之入闽,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

许州人马殷,少为木工,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

896年,刘建峰北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后进武安军节度使,于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

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至明代,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

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

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

弟子常千余人。

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

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马姓堂号还有扶风。

  【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

三国时改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光平东北)。

四、家乘谱牒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谱一幅、马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京江马氏宗谱二卷图一卷、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锡山马氏宗谱不分卷、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利城马氏宗谱六卷 浙江: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会稽马氏宗谱五卷、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 马氏家乘不分卷、马氏族谱不分卷、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马氏宗谱不分卷、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  五、历史名人  马端临:(1254-1323),字贵舆。

饶州乐平(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县)人。

宋末宰相马廷鸾之子,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

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等。

关于马端临的生平,《宋史》、《元史》无传,仅见《新元史》、《元史类编》,语亦不详。

他曾从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曹泾习朱子之学。

其父廷鸾自登进士第后,在馆阁供职,曾任秘书少监,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罗和整理有丰富的学识,故端临家学亦有所承。

咸淳九年(1273),端临中进士。

其父在任右丞相枢密使期间,因与权*贾似道不合,辞官,端临即随父归隐。

宋亡乃绝意仕进,深居简出,在父亲的指导下,从事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虽曾被元统治者强起任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教授台州,也只不过三个月左右就告老辞归,从此著书以终。

《文献通考》是马端临以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的文化通史。

他从咸淳九年(1273)开始准备,至元二十七年(1290)开始纂写,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始告竣。

全书包括二十四门,三百四十八卷。

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凡十九门。

因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迄于天宝。

天宝以前的内容,端临就《通典》已有的材料加以补充;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另行续写。

其余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五门,为《通典》所无,全部是端临搜集新材料写成的。

端临编纂《文献通考》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通典》的不足。

他认为“杜书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

但“时有今古,述有详略,则夫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不无遗憾”。

因此,他以严肃的态度另行撰写。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

如果“载之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未当者”,他就“研精覃思”,“窃以己意而附其后”,这样,他就完成了一部既有翔实丰富的史料又有深思独到的观点的史学名著。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详于政治而略于文物典章制度,端临的《文献通考》可与《通鉴》相配合;使我们对上下数千年的政治情况和社会制度有个全面的认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条分缕析,使稽古可以案类而考。

又其所载宋制特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

案语亦多能贯串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

”近代学者治史,大多取材于此书。

《文献通考》是一部煌煌巨制,部门广,内容多,竟成于马端临一人之手,其学问之广,功夫之深,令人赞叹。

《通考》以后,出现了不少续作,有明王圻的《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清朱奇龄《续文献通考补》十册四十八卷;清乾隆时敕撰《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二卷;近人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等,可见《文献通考》影响之大。

(来源:江西热线)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马寅初出生在浙江省绍兴一个开酒作坊的家庭。

20岁的时候他到美国留学,潜心攻读经济学,是我国第一个到国外学习经济,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

回国以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担任教授,还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教务长。

在旧中国,马寅初不仅是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英勇不屈的民主战士。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写文章,作演讲,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通货膨胀,反对出卖民族利益和独裁统治。

因为这些爱国行为,马寅初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被囚禁于集中营达数年之久。

但他没有屈服,始终坚持爱国爱民的斗争。

马寅初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正如他自己说过的,自1939年开始“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

建国后,他以一个学者的专长,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言献策。

5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激增。

就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注意到人口问题时,马寅初先生就首先在1957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关于节制人口问题的提案,这就是所谓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先生主张我们有计划经济,也应该有计划生育,并且提出三点非常具体的建议,建议确定我国的人口政策,宣传节制生育和晚婚的好处,控制人口增长。

“新人口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要通过控制人口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经过30多年的社会实践,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许多主张是可行的,直到今天,它对于我们研究人口理论、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马寅初先生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了60多年,桃李满天下。

解放后,他热心于教育事业,一再强调办教育要“学习新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全体师生只有在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上,才能团结无间,精诚互助,培养出切合实际要求的专门技术人才。

”他维护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对那种不要党领导的错误思潮曾据理批驳。

当他再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时,他笑着说:“具有光荣传统的北京大学,今后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四化做出新贡献。

” 马 钰:宋代进士。

传说,大定年间他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

钰后游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顺化真人。

马 援:东汉名将,建武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

年六十余仍征战沙场。

尝谓宾客曰: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

马师皇:黄帝时代著名兽医,善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

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

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大都清丽高雅,意境高远。

马 均:魏时机械制造家,因改革绫机,提高功效四五倍而闻名;后又创造翻车(即龙骨水车)、指南车等。

翻车、指南车所使用的机械原理比国外早1780年。

马 远:南宋时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

与夏圭、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家。

马超:三国大将,名将马援之后。

作战勇猛,有神威将军美名。

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

我要有关黄山的资料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东北与宣城地区的绩溪县、旌德县、泾县相接;西北与池州地区的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毗连;西南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婺源县为邻,东南与浙江省的开化县、淳安县、临安县交界。

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

黄山市于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前身是徽州地区,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屯溪区为市府所在地。

黄山景区距市府所在地屯溪69公里,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横亘在黄山区、徽州区、歙县、黟县和休宁县之间,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与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洲同处于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

雄峻瑰奇,奇中见雄、奇中藏幽、奇中怀秀、奇中有险。

黄山集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

景区内奇峰耸立,有36大峰、36小峰,其中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拨均在1800米以上。

黄山以变取胜,一年四季景各异,山上山下不同天,而且朝夕有别。

黄山 四季景色各异,晨昏晴雨,瞬息万变,黄山日出、晚霞、云彩、佛光和雾淞等时令景观各得其趣,真可谓人间仙境。

黄山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著称于世。

黄山独特的花岗岩峰林,遍布的峰壑,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惟妙惟肖的怪石,变幻莫测的云海,构成了黄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巨幅画卷,赋予了黄山的艺术魅力,塑造了黄山永恒的灵性、神奇的风采。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后人据此又称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 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

没上黄山的人向往黄山,上了黄山的人更留恋黄山。

它会使你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悠久的历史: 黄山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

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

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

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

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

关于徽州名称的起源,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

此二说并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时候,就是摘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

灿烂的文化: 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因此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

《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有50多人,列全国各州府之首。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中进士542人,举人多达1513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四世一品”者并不鲜见。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

例如,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升,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军机大臣许国(历仕明嘉靖、隆庆、万历)、曹振镛(历仕清乾隆、嘉庆、道光),富可敌国的大盐商鲍漱芳,著名戏剧家汪道昆,医学家汪机、汪昂,徽墨、歙砚高手李廷珪、李少微,新安画派的创立者和近代著名代表渐江、黄宾虹,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珠算大师程大位,近代教育家、学者有陶行知、胡适,音乐家张曙,还有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郑复光,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近代法学家徐谦等,都是徽州人。

同时,由徽商兴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

现已发现地面文物4900多处,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45处。

直至今日,黄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

关于李白的诗歌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怨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清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妄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玉阶怨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下征虏亭李白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荧。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有关汉中名胜古迹的作文

汉中名胜古迹 一、 东湖 在汉中市城内东南隅。

面积6358平方米。

相传汉王刘邦曾饮马于此,俗称饮马池。

现存有“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的石刻。

东湖地形低洼,每遇秋雨,颇为民患,清嘉庆、光绪年间,曾两次修整。

二、 汉台 在汉中市城内东南隅。

占地4万多平方米,高9米。

相传筑于公元前206年,是刘邦受封为汉王时兴建宫廷的基址。

登台可俯瞰全城,眺望汉江。

台上原遍筑亭阁楼馆,画栋连云,境界优美,后因岁久失修,颓圮荒废,仅留清代所建的望江楼。

建国后经过修整,恢复了汉台风貌。

三、净明寺塔 在汉中市东关。

为方形密檐式砖塔。

高15米,共11层,每面正中辟券龛,龛两侧各砖砌隐出单层小方塔一座,建造特殊古朴,型态秀丽雄伟。

“东塔西影”为“汉中八景”之一。

四、拜将台 在汉中市城南。

为南北列置的两座方形高台,各高丈许。

南台上竖“汉大将韩信拜将坛”碑。

北台上建有台亭阁。

两台周长百余步,面积7840平方米。

刘邦采纳了韩信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之策,终于亡秦灭楚,完成西汉统一大业。

相传汉王刘邦十分礼遇韩信,“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将,昔日拜将坛即是此台。

五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在汉中市城北17公里褒河水库内。

这里原为长250公里的峡谷,南口名“褒谷”,地处原褒城县境,北口名斜谷,在眉县,故统名褒斜谷,谷中栈道则名褒斜道。

石门位于峡谷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通称“汉魏十三品”。

1970年因根治褒河,在石门所处峡谷修建水库,故将石门洞及附近主要石刻17方移入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六、山河堰 在汉中市北17公里旧褒城的褒河沿线。

据《汉中府志》载:“山河堰,汉相国萧何所筑,曹参落成之。

”山河堰原灌溉褒城、南郑两县部分地区农田,今褒惠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旧线修筑。

历代均有修复、扩建。

对发展汉中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七、留坝县张良庙 张良庙 在留坝县庙台子镇西、紫柏山东南脚下。

又称留侯祠。

相传为西汉张良晚年隐居的地方。

建筑和遗物,都是明清时代所制。

有六大院,150余间房舍。

门楣砖刻横额“汉张留侯祠”。

一进大门,便是连通二门的长木桥-进履桥。

二门额悬木匾,上书“保安观”。

过厅走廊里镶嵌著40余块明清名人留题的碑刻。

授书楼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建在百余米高的假山上,登楼须拾级,上下迂回长达1公里许始达其巅,举目四望,青绿一片,点缀著九座红色的建筑。

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为祭祀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士张良(字子房)的祠庙。

因张良曾被封为留城侯,故称“汉张留侯祠”。

传说为汉高祖刘邦所建,以后历代都有重建和扩建,而以隋、唐、宋各代规模最盛。

张良庙内现存古建筑是清朝康熙年间重建的,经历数百年,才形成规模,是全国所有祭祀张良的祠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胜迹。

有楼、殿、亭、阁、廊、榭共156间,现存碑刻39通,摩崖题字51块,匾额50多面,楹联40余幅,古树10棵,占地面积14200平方米,是研究秦汉社会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早期道教活动胜地之一,也是绝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寺院建筑技艺精巧,布局独特,与自然佳景浑然和谐 ,交相辉映。

院中,泉水竹影,声色成趣;古柏劲松,千姿百态;奇花异草,浓郁馨香; 碑石字画,各具其妙;石径岩梯,千回百转;文物典故,妙趣横生。

游观大小九院,院院风貌各异,身临其境,如坠仙界。

镇巴县 八、班超食邑碑 九、张飞拴马岭 十、蒿坪寺古钟 城固县 十一、张骞墓 在城固县西4公里的黎何村西。

冢南北长13米、东西宽8米、高5米,略呈椭圆形。

原墓地范围南北170米,东西80余米,有清乾隆、光绪年间所立的记墓碑数通,还有石虎一对,头部已残缺,但尚可看出西汉时期雕刻艺术的风格。

张骞(

-前114),汉武帝封博望侯。

建元二年(前139年)奉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

元朔三年(前126年)方归汉,在外十三年。

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

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

1990年9月,建立张骞纪念馆。

张骞纪念馆 张骞,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墓地在县城西2.3公里处饶家营村,现为张骞纪念馆,属陕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

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

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

百姓缅怀张骞,赋予石虎以神话色彩:传说他们是张骞泛搓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

解放前,这一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祷病乞嗣求雨的神灵。

陵园整体以献殿为中轴,对称分布。

献殿内置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图”。

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伟绩”展览和具有鲜明陕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览。

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

十二、五门堰 在城固县北15公里许家庙街东南。

传说始建于新汉王莽时期。

元至元年间(1335-1340),城固县令蒲庸,改建为石渠,渠底开列五洞,东二西三,可以启闭,节制水量,故名。

明弘治、万历年间,相继扩建,五门堰全部水利工程告成。

有支渠、洞三十六处,灌溉农田面积5万余亩。

南郑县 十三、大佛洞 在南郑县小南海西南约1.5公里处。

岩壁突开穴洞,洞口宽约3米,内可容千人。

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蔚为大观。

洞内有佛殿,极其深邃。

十四、小南海 在南郑县城南约35公里牟家坝南丛山中。

双峰壁立,陡峭悬绝,山麓交歧处,洞开一穴,水从中出,汇成巨池,故名。

洞中钟乳石参差,可秉烛入洞游览。

洞口外有虹桥二拱,上建观音殿一座。

这里山势高耸,林木茂密,为避暑胜地。

十五、圣水寺 在南郑县马家咀乡。

因寺内外有青、白、黄、乌、黑五个龙泉,取“五龙捧圣”之意,故名圣水寺。

寺内院中有一株古桂树,粗可四五人合抱,相传是西汉初年相国萧何亲手载植,故名“汉桂”。

其花开5-7瓣,与一般桂树花开3-4瓣者不同。

寺背依群山,面对汉水,寺后苍松遍山,寺前古柏参天,春来山花遍地,秋来汉桂飘香,故每年中秋,赏桂之游客多不胜数。

洋县 十六、开明寺塔 在洋县城内。

为方形单层密檐式砖塔,塔北正中设券门,内辟方形小室。

塔共13层,塔身通高22米。

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各面共有佛龛52个及方形单层小塔100个,龛内石雕佛像大部已毁。

塔原建于开明寺内,寺已圮废。

根据塔的造型及建筑手法,似为南宋建筑。

十七、良马寺 在洋县城西20公里湑水乡庞家店村外。

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年)。

寺内原有建筑群,经附近湑水几次泛滥和兵燹等严重的破坏,仅存大雄殿,又名觉皇殿。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

这座古建的细部手法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似,其西梢间的后檐墙壁上尚存有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的巨幅壁画一块,构图、用笔以及色调等都和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内保存的元代壁画相似。

十八、智果寺 在洋县城西约15公里。

今为洋县智果中学校舍。

寺内以广藏明永乐、正统、万历等时期皇后颁赐的经卷而驰名。

寺的规模相当宏敞。

正殿为元至顺三年(1332年)僧人所建,藏经楼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建,大殿面阔五间。

藏经楼坐北向南,两层,单檐,歇山顶。

长21.7米,宽18.3米,高约15米,庄严雄丽。

这两座建筑,历代虽有修葺,基本保持著原来的建筑风格,为陕西罕见的木构古建。

十九、蔡伦墓 在洋县龙亭铺街南。

蔡伦(

-121),东汉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人。

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墓坐北向南,墓冢南北长30米,东西宽17米,高10米。

墓前有石碑三通: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汉龙亭侯蔡伦之墓”碑、万历四十一年“新建祠记碑”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汉龙亭侯蔡公伦墓”碑。

墓南约30米处有蔡伦祠,有过厅、大殿和东西厢房,院内有古柏19株。

宁强县 二十、汉江源禹王碑 二十一、金牛道五丁关 二十二、阳平关 二十三、子龙山 二十四、龙洞 古镇青木川 古镇青木川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李白的笔下如此描绘了古金牛的山水。

古金牛,今宁强也。

宁强据“剑门蜀道”东端,为古今秦蜀咽喉,是汉水源地、嘉陵上水。

峰峦崔巍,林木葱笼,备秦巴之景色,汇南北之风情。

境内奇峰秀水、雄关矗立。

七盘关、西峡关、牢固关、五丁关、盐茶关、铁锁关、阳平关、青木川,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阳平关,诸葛亮经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

青木川位于宁强的西端,毗邻川甘、锁钥三省,重峦叠嶂、山高路险、清溪碧湾、飞流溅珠。

青木川隶属陕西省汉中地区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角,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因川道中有一棵古青木树而得名,因魏辅堂和古建筑而名声大振。

... 青木川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是羌汉杂居地区。

先后称草场坝、回龙寺、回龙场、永宁里、凤凰乡、青木川。

青木川远离县城,地处僻远。

虽为要塞,却一直处于闭锁状态。

有几条逶迤石径连通邻省邻县,供山民来往交通。

青木古镇,闻名遐迩。

逢三趁墟,山民结伴,来来往往,背扛肩担,荷货互市,互通有无。

当年杜甫过境时曾吟到:“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

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

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局。

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

”虽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青木川中先秦遗风尚存,青山风貌依旧。

青木川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秀美,民风古朴。

一条“回龙场”古街从南向北把小镇拉得悠长,两边的明清民居错落有致地连缀在一起:四合院式的、船型的,中西合璧式的……古街中段,一座盖顶华丽的“飞凤桥”横跨金溪河两岸。

整条古街呈现出“平盘端凳,雕窗扇门,院落集中,四水倒淌”的格局。

现在还留存的几处中西结合的老式豪宅,里面有回廊、天井,宽大舒展,土改时分给当地居民居住,现在仍然住着多户人家。

民国时期的魏辅堂是这一带的传奇人物,那时的青木川繁华非常,有洋行、商户、茶肆、酒店等,因地理位置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三省商人汇聚于此进行商业交易。

农民安于种植,商人忙于交易,秩序井然,仿佛乱世中一处世外桃源,浑然不知战争的存在。

很多逃避战乱的人逃到青木川就安顿下来,以此为家,目前这里老一辈的有四川人、湖北人、湖南人等,从他们改不掉残存的乡音里还是觅到一点踪影。

佛坪县 二十五、 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勉县 二十六、马超祠墓 在勉县诸葛武侯祠东约0.5公里。

马超(176-222),字孟起,三国扶风茂陵人。

出身凉州豪强家族,后为蜀汉刘备部下的一员大将。

马超祠有殿宇3座,作品字形排列,内塑马超泥像一尊。

祠前有“汉征西将军马超之墓”记墓碑一通,祠内另有一碑,上书“一世英名基事汉,一遍遗迹痛仇曹”,为冯玉祥所立。

墓地在祠后一座小山丘后面,与定军山遥遥相望。

墓冢高约3米。

二十七、天荡山 在勉县城北,与定军山遥相对峙。

山窝有天灯寺,寺周古木参天,寺旁有一喷泉,常年喷水。

寺门前有一巨石,传为黄忠斩夏侯渊后,回营地时马的踏脚石。

据《沔县志》载,黄忠当年曾设营于此。

二十八、定军山 在勉县城南约5公里。

沿汉江峰峦起伏,东西绵亘约5公里,统称定军山。

山上有主峰十二,隔江与城北天荡山对峙。

由武侯坪南望,东西两峰屹立。

其中另有一小峰,俗称二龙戏珠。

西侧峰顶有锅底形大洼,周围约2公里,即当时屯万兵的仰天窝。

山下平坦处名武侯坪,是黄忠与夏侯渊激战的战场。

二十九、武侯墓 在勉县南1公里之定军山下。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葬定军山,因山为坟。

墓园古木荫翳清幽,并有正殿、庑房等古建筑,悬挂匾额、对联,衬以林立的碑石,更显得庄严肃穆。

三十、武侯祠 在勉县旧城东0.5公里,新城西3公里。

祠内建有殿庑、游廊房舍七大院56间。

祠堂北向,雷峰屏障于前,汉水环绕于后。

祠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院内古木参天,远望蓊郁丛林。

大殿内有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纶巾、羽扇,侧塑关兴、张苞立像。

历代名人如桓温、李白、苏试、王安石、陆游、顾炎武等,都在祠内留有墨迹刻石。

现共有汉、晋、唐、宋、元、明等时代碑刻40余通。

西乡县 三十一、午子山 在西乡县城东南15公里堰口镇旁。

山上原有几座大庙,分上、中、下三观,统称午子观。

午子观是汉代戚姬进香焚轮之处。

午子山现存大殿三座,屋舍六十一间,明代铜铸佛像2尊,铁佛像1尊。

清乾隆时(1736-1795)铸大铁钟一口和殿内壁画多幅。

午子山山青水秀,山坡上1000多亩白皮松尤为珍贵,素有“陕南小华山”之美称。

三十二、鹿龄寺 在西乡县城西北1公里。

是回族伊斯兰教清真寺。

回教阿匀祁静一,甘肃河州(治今甘肃临夏东北)人,奉师之命,于清康熙年间来西乡传教。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死于西乡,遗嘱其徒修建鹿龄寺。

寺现有砖雕照壁一座,高10米、长11米,正中有缠枝牡丹双龙抢宝砖雕,两侧为莲子荷花和双龙戏云砖雕。

寺门为牌楼式,四柱三间,正中庑殿顶,门额上悬“鹿龄寺”匾额。

大门内为正殿前院,东西砖墙均有砖雕图案。

正殿为歇山顶,面阔3间,殿东侧小院为阿訇住所。

寺自清康熙五十八年建成至今,信仰该教的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教徒,从陕、甘、宁、青、新、滇、川、黑等省,不远万里,来此朝拜瞻仰者络绎不绝。

略阳县 三十三、灵岩寺 灵岩寺 在略阳县城南约3公里嘉陵江畔。

寺在天然的岩穴上,形如虎口,两山对峙,江水如沸,有瀑布如空中白练。

创建于唐开元间(713-741)。

寺分前后两洞。

前洞口高约25米,宽50米,进深60米。

洞左右和正面有房屋建筑。

后洞有涅般佛及罗汉像多尊,并有天然的钟乳形成白色的石柱,形如一手撑天。

两洞间悬空横架一木,曰奈何桥,或名飞桥。

攀崖过桥,如履薄冰,十分惊险。

寺内共有碑碣118通,约分两类,一类是游寺的题咏,一类为寺的修建沿革。

三十四、略阳江神庙 在略阳县环城西路嘉陵江边,有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神庙,又名“王爷庙”、“龙王庙”。

江神庙座东向西,东西进深约65米,南北面阔约30米,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体建筑平面布局利用地势落差,采用中国传统宅第平面布局,形成上、中、下三进式院落,从西向东依次为戏楼、过厅、前殿、后殿,两侧廊房,布局合理紧凑。

群体建筑外观以实墙而为的封闭空间,形成外看见墙不见木,内看见木不见墙。

戏楼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底层为江神庙人口,二层戏台和化妆室用木板隔开,栏板,檐仿雕刻精细,过厅前殿、后殿面阔五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

江神庙所有建筑细部装饰着重于木雕板绘,外观华丽,极富地方性和民族特点,檐口大量使用档风板,遮盖檐口内部梁架结构。

戏楼翼角斜撑木柱是一只金雕木虎,并和人物造型联成一体,给建筑增添了威严和别致的格调,戏分栏板木雕题材丰富,有兽头图案画,氏羌人物和浮雕故事图像,兽头图案画多为熊、猪、猴之类动物,全庙共有近300余幅这样的图画,氏羌人物形象奇特,衣着服饰与汉族迥然不同,浮雕人物故事图像,多系人物花卉,现仅存木雕215幅,具有浓厚的羌文化特色和写实风格。

过戏楼往东,为一庭院,两侧过厅共分两层,底层墙壁上展为略阳民歌、情歌,二层展有略阳民间人物故事传说,再往东拾级而上,过一小巧玲珑的大理石桥,即到江神殿前殿,飞龙绕柱,江神坐在龙身上一手抓龙角,一手指天,前殿两侧各有两间小厢房,古时为船帮休息室,过前殿往东,拾级而上,则到了后殿,后殿与前殿之间,有一小小庭院,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后殿为书画展室,一进大门,便可闻到一股浓浓的翰墨清香。

江神庙是我国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氏羌戏院式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文物考古价值,为了加强对这一珍贵的文物建筑群的保护,县上于2000年设立了江神庙民俗博物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