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要走兴国路,实现中国梦,首要的任务就是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始终高举中国精神的旗帜,结合时代和实际不断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上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
二、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在当代中国,必须用中国精神引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三、中国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和综合体现。
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鼓励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
为什么说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无论一个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
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艰苦斗争的磨砺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熠熠生辉;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淬炼升华。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就能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什么是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文国:以马克思主义导(指导思想),建设面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核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0字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我们大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首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
大学期间,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
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其次,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
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再者,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
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
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
我们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结束语
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更应该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或许现在我们谈不上为国贡献,谈不上敬业奉献,但作为中小学生我们能做的还很多很多。
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倡导自由、平待、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特别是个人层面的,对我们尤其重要。
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
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在学校里,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要把文明礼仪意识化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走文明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好风尚,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我们的校园。
我们不仅要争做道德高尚的学生,而且也要做有教养的人,个人独处则超脱自我,能管好自己的心;和人相处则与人为善,能管好自己的口。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品德修养,埋头读书,抬头做人,争做品德高尚、富有教养的文明学生。
在我们学校,我们同学身边其实是凝聚了大量的“正能量”的:我们有市、学校级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学业优异奖、文明班级、学科竞赛获奖者、学校成绩优秀者、青年志愿者、文明守纪、勤奋学习、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同学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学校的正能量,这些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
我们要在我们的学校大量凝聚这些正能量、传递这些正能量。
让我们的学校充满“正能量”还要预防种种“负能量”引发的破坏力量。
反思我们同学中有没有“负能量”存在呢?我认为或多或少是存在的。
比如说:旷课迟到、无心向学;损坏公物、乱丢乱仍;不听教育、不思进取;打架斗殴、惹是生非;唯我独尊、不敬师长;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不文明、不守纪、不规范的行为今天我把它统称为“负能量”,这些“负能量”如果在我们学校大量存在,必然会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必然会危及同学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坚决抵制、摈弃,我们决不能让这些“负能量”在我们的学校有生长的土壤。
一个国家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个社会层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个学校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稳定、发展、积极、向上;一个人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变得自信、积极、乐观、向上。
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传递“正能量”的使者,让我们的学校充满着正能量。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三小田琛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 四个词分别的含义解析 每个词200字左右 急需,谢谢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基本内容释义:1、富强,即国富民强。
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富强,是以综合国力的强大为基础、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特征,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方向。
其中,需要处理好两对辩证关系:国富和民富的关系。
“富强”包含着两大主体的价值诉求,一是人民富裕,二是国家强盛。
“富强”首先在于富民,即人民富裕,没有民富就没有国强。
其次,“富强”还在于强国,即国家强盛,体现为国家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能够对国家秩序和国际事务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富裕同国家富强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国家富强是为民造福的重要前提,而人民富裕又是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
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前者是生产力标准,更多强调的是效率优先,后者共同富裕更多强调公正为本。
我们的富强观,是兼顾生产力标准的效率原则和共同富裕价值标准的公正诉求,从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也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鼓励发展生产但往往产生两级分化的富强观。
2、民主,即人民民主。
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民主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又是一种政治实践和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民主专政的国体,为人民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政治前提。
目前,“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和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基本形式。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或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形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民主模式,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社会主义民主相对于其他民主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一是从所有权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一种真正实现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制度;二是从利益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发展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从效率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的政治优势。
3、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明成为国家发展的灵魂和精神动力,在国际竞争中,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我们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新时期,我们党将社会主义文明上升到兴国之魂的高度,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和谐,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动因。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就一般事物而言,和谐是事物存在的一种辩证关系的积极展现;就社会形态的特征而言,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而言,和谐世界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人与人的和谐,即社会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观要求我们与自然和解,不再以自然界征服者的身份出现,为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界无限索取,而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三是国际关系的和谐,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体现为对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对外也主张共建和谐世界。
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各价值目标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价值追求。
富强是实现社会民主、文明、和谐的物质基础。
民主制度的建设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本质属性,一是能够激发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二是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模式,可以实现公民的民主自治,创造和谐的基层社会环境,三是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促进百花齐放。
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对经济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起到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
和谐社会包含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是对富强民主文明的诠释。
总之,在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中,经济富强是基础,政治民主是保障,文明进步是动力,社会和谐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