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关于屠呦呦的演讲稿2000字

关于屠呦呦的演讲稿2000字

时间:2016-08-02 00:19

有关写屠呦呦的赞美创新精神的作文

屠呦呦得奖给我们的启示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

她获得诺贝尔奖带给我们多重启示。

立足客观、全面的角度,我们看待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才不会跑偏。

首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西医完美结合的成果。

一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西医的争论持续不断,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错误。

事实上,中西医都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对人类健康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充分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价值,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作没有意义的辩论。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

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它是一加一等于三,而不仅仅是二。

安德森的话表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离不开中医,也离不开西医。

正如屠呦呦所指出的,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研究员顾丰也表示,屠呦呦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为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就应该像她这样,从分子学角度研究出中医中药的药物作用,为人类造福。

社会特别是医疗工作者要摆脱狭隘的偏见,充分利用好中西医这两大医学宝库。

合作共赢,不仅经济领域适用,在医药界一样适用。

其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精神之光爆发的巨大力量。

40多年来,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40年后,屠呦呦终于得到诺贝尔奖的桂冠。

这背后,屠呦呦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她成为85岁的老太太时,因为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而赢得了整个人类的赞誉。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研究中,为了破解难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因为环境差,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就像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所说的那样,屠呦呦“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绝不是偶然的,她的身上始终闪耀着精神之光。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这既是一次中西医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屠呦呦40多年不懈追求精神的完美回报。

望采纳~

我的偶像作文500字屠呦呦

历经岁月的洗礼,我们走过童稚,步入青春。

对于青春的我们,也开有着自己喜欢的偶像。

然而,我也不例外,我也有我的偶像。

  在一间幽暗的小屋里,一位头发蓬乱的老者正在谈奏着动人的乐曲。

他饱经沧桑的脸上写着沉浸于音乐中的快乐。

他就是—。

  双耳失聪,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何等不幸,而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人。

一次演出结束时,台下掌声一片,可他却听不见。

直到一个登台献花的女孩抱住他,他才回过神来。

他说过,一个乐队只能演奏出他一分钟心里所想的音乐。

这不是他狂妄,而是他的内心澎湃着对音乐的向往。

  性情孤傲,勇于挑战权威。

一次,他与同行,迎面遇到一支贵族队伍。

急忙脱帽致敬,而却不卑不亢地等着贵族们向他致敬。

贝多芬对权贵的轻视更显示他人格的高贵,不禁让人叹服。

  贝多芬虽双耳失聪,却仍坚持创作。

他为艺术而献身,把美妙的音符留在了后世。

贝多芬在挫折中站了起来,以坚强的意志,创作的激情,谱写出惊人的杰作。

贝  多芬是一个传奇,他用心灵感受世界,用生命谱写歌曲。

  贝多芬是一个巨人,是一位英雄,生活简朴,淡泊名利。

他是我的偶像,他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和赞颂。

  贝多芬的乐曲像一股清泉,滋润了人们的心田;贝多芬的乐曲像一只战鼓,擂响了战斗的声音;贝多芬的乐曲像一把利剑,直刺邪恶的心脏。

  贝多芬,我像对你说:你的着我,你的品格引领着我,你的音乐熏陶着我。

你是历史长河中一朵巨大的浪花,你是人类天空中一颗夺目的明星……有人说,命运掌握在上帝手里。

你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证明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用激昂的音乐诠释了大写的“人”,谱写了你辉煌的人生。

  这就是我的偶像,钢琴界伟大的贝多芬。

每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总会在心里默默的想起我的偶像贝多芬,还记他的坚强,还记的他对待挫折时的从容。

他的话总是会在我孤单无助的时候,为我照亮黑暗的前途。

望采纳

屠呦呦事迹素材

描写生动的。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药学家,中国 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该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学独立建院,2000年4月回归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

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获奖词表彰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科研过程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

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

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

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

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

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奖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现在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预言性地公开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

  饶毅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事实上,她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更厉害。

”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个人获奖引争议】  “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 。

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持续多年。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业内也不乏异议。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早期甚至“状告”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奖励办。

“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1967年就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

她透露,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

  “泰国的奖,屠呦呦也以个人名义申报了,但在评审时还是给了集体,可能美国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所以给了个人。

”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对于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的问题,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

  饶毅同时也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我最敬佩的科学家屠呦呦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

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

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

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

“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

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

”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

《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的感想

细数2011年健康领域发生的大事小情,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医疗卫生,哪怕是再细小的事情,都牵动着社会公众敏感的神经:经历了日本大地震期间的抢盐闹剧,见证过来自台湾的塑化剂风波,为可能出现在餐桌上的地沟油而焦虑……当然,我们也有幸分享了青蒿素获大奖的喜讯,也或多或少地受益于史上最严厉抗生素整治措施的出台。

为此,《科学与健康》编辑部邀请多位专家、媒体人士、采访对象以及读者评选出2011年十大健康事件。

  史上最严的抗生素整治行动今年4月18日,卫生部下发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近日,又公布了第二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此次整治对抗菌药物使用“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被业内人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行动。

点评:滥用抗菌药已经成为了感染科医生最大的心结。

要止住这股滥用之风,不仅要提高医院和医生的合理用药水平,还应该改变百姓的观念,百姓应对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的治疗意见予以配合、予以尊重。

  谣言引发抢盐潮3月11日13时,日本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

受日本核污染影响,不少中国百姓担心海水污染吃不上盐或者想通过加碘盐预防核辐射。

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一股抢购食盐的风潮,从北刮到南,许多市民纷纷到大小超市和商店“批发”食盐,甚至有人连夜开车到外围城区商店买盐。

一包1元多钱的碘盐竟然炒到了18元。

点评:恐慌多起于未知,谣言止于智者。

从2003年非典时抢购板蓝根、口罩,到今年的抢盐风潮,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信息公开、关注危机干预,当然,公民自身也要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独立判断力。

勿让抢购潮再次上演

  百余人染丙肝 11月中旬,河南安徽两省发生丙肝人群聚集性感染。

安徽64人感染,河南104人感染。

据安徽省卫生部门初步调查,此次疫情中发现的丙肝阳性者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马桥镇一个体诊所接受过静脉推注治疗,疫情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

点评:虽然事件起因还只是停留在“可能性”的猜测,但事实已经出现,无论是输血还是不洁器具,都将是导致疫情产生的直接原因,而事件直接反映了中国农村医疗现状的薄弱。

乡村医生是9亿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而多数村医没有医师资格证书。

  地沟油流向餐桌今年9月,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历时4个月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6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此次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32名,同时扣押食用地沟油100余吨。

据嫌犯交代,购买的地沟油主要销往粮油市场。

点评:继去年之后,地沟油再次“荣登”年度新闻事件,可见社会公众对其“关心”的程度。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可惜,截至目前,国内仍然没有非常奏效的对地沟油检测的方法。

徐文被砍17刀 9月15日下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部主任徐文在医院被曾经的治疗对象王宝洺连砍17刀,致使这位国内顶尖的喉科专家肌腱断裂、颅骨、尺骨等多处骨折,后经多学科专家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点评:患者砍医生,这不是第一例。

造成这一类恶性事件的根本原因还是医患之间信任缺失。

不过,恐怕重塑信任的路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1971年,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以治疗疟疾的新型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2011年度拉斯克奖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屠呦呦研究员及其青蒿素研究团队在青蒿素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点评: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很多拉斯克奖获奖者后来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所以称它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塑化剂风波 “潜伏”30年后,在饮料食品中的塑化剂在今年的5月27日遭曝光。

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等遭到污染。

此次污染事件规模之大为历年罕见,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大陆随即禁止进口台湾“涉塑”的294家企业的973种产品。

点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层出不穷,但是完全了解这些化学物质潜在的危害却还需要时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更期待的是,在产生危害之前,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能对新化学物质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多去追问可能的危害。

  双汇“瘦肉精”事件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流向了双汇。

一直对外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双汇,却不检测“瘦肉精”。

点评:积攒声誉、创立品牌可谓千辛万苦,需要数十年之功,可稍有松懈、管理不善便可能土崩瓦解。

双汇“瘦肉精”事件让大家又回忆起了几年前因三聚氰胺轰然倒塌的三鹿集团。

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染色馒头 3月29日,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曝光了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剂防止发霉。

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回收后重新销售。

点评:做馒头的工人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馒头,但不能不吃加了瘦肉精的猪肉。

中国人扎扎实实地进入了“互相投毒”的时代。

苦苦问道:我们还能吃点啥

“健康教母”马悦凌受质疑 马悦凌曾凭借一本《不生病的智慧》长期蝉联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其首创的马悦凌固元膏更是风靡全国。

2011年,100多人因按照她书中所写的“生吃泥鳅”导致中毒住院一事将马悦凌推到风口浪尖,其鼓吹的其他养生怪论也不断遭到质疑。

点评:看病贵,看病难,给所谓的养生专家制造了机会,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伪专家”的揭露。

去年的张悟本,今年的马悦凌,我们很“期待”明年还会有哪一位专家“闪亮登场”

以小手拉大手,我为脱贫攻坚做贡献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我为脱贫攻坚做贡献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进展。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