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演讲稿...3分钟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这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过去的历史,对于人才,有三个基本的原则,便是才、德、学。
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于天性——但没有才能。
我们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这种人到大后方坐镇,好得很;教他设法打开一个局面,冲出去,那他办不到,他没有这个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没有开创之才。
所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
而才德两个字很难兼全的,但有一个东西可以补救,那就是学,用学问来培养那所缺的一面。
有些人虽然天生有才有德,但还是须要学问来培养的。
\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
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
但“学而不思则罔”,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了,没有用处。
如此可以作学者,像我们一样——教书,吹吹牛,不但学术界如此,别的圈子也是一样,有学识,但没有真思想,这就是不切实际的“罔”了。
\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
他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那也是非常危险的。
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
\ 尤其是目前的中国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击,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绪的郁闷与烦躁,充分显示出时代性的紊乱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们的病态心理。
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辈子人物,悲叹穷庐,伤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途穷,不可一日的忧虑;其实童稚无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人间,宛如一张白纸,染之朱则赤,染之墨则黑,结果因为父母的主观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涂涂抹抹,使他们成了五光十色,烂污一片,不是把他们逼成了书呆子,就是把他们逼成太保,还不是真的太保。
我经常说,真太保是创造历史的人才。
所以老一辈人的思想,无论是做父母的,当教师的,或者领导人的,都应该先要有一番自我教育才行。
尤其是搞教育、领导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这个问题。
\ 所以青少年教育的问题,首先要注意他们的幻想,因为幻想就是学问的基础。
据我的研究,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的个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
一个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时期的理想加上学问的培养而已,到了中年的事业就是少年理想的发挥,晚年就回忆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
所以我说历史文化,无论中外,永远年轻,永远只有三十岁,没有五千年,为什么呢
人的聪明智慧都在四十岁以前发挥,就是从科学方面也可以看到,四十岁以后,就难得有新的发明,每个人的成就都在十几岁到二三十岁这个阶段,人类在这一段时间的成果,累积起来,就变成文化历史。
人类的脑子长到完全成熟的时候,正在五六十岁,可是他大半像萍果一样,就此落地了。
所以人类智慧永远在这三四十的阶段作接力赛,永远以二三十年的经验接下去,结果上下五千年历史,只有二三十年的经验而已。
所以人类基本问题没有解决。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宇宙从哪里来的
人生究竟如何
还是没有绝对的答案。
因此,有了思想,还要力学。
上面所说,有了学问而没有思想则“罔”,没有用处;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才奔放,但不力学,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玩出什么花样。
所以思想没有学问去培养,则“殆”,很危险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这是一个问题了。
我们知道,“异”就是特别的,“端”也就是另外一头。
但在宋儒以后,“异端”两字,就用来专指佛、道两家,宋以前则没有这种肯定的说法。
\ 讲到这里,顺便提到一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流行一个名词——汉学。
欧美各国讲中国学问,都称之为“汉学”,这是世界通称,成了习惯,已经没办法更正了。
事实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所称的汉学,是指汉儒的作学问,注重于训诂。
所谓“训诂”,就是对于文字的考据,研究一个字作什么解说,为什么这样写
不过汉学很讨厌,他们有时候为了一个字,可以写十多万字的文章,所以我们研究这一方面的书,也是令人头大的。
但是古人所谓博士学位——我们现在的博士也是这样——往往凭藉这些专深的研究,可以作一百多万字的文章,这就是训诂之学。
后来发展为考据,就是对于书本上的某一句话,研究他是真的或是假的。
这些学问,为了一个题目,或某一观念也可写百多万字。
总之,汉儒就是训诂考据之学;在中国文化上叫“汉学”,意思是汉儒作的学问。
汉学自汉武帝开始,就有“五经博士”,就是四书五经等书中,通了一经的就是“博士”,所以中国有博士这个尊称,也是从汉朝开始的。
所谓博士,就是专家。
如《诗经》博士,就是《诗经》的专家。
到了唐代以后,就慢慢注重文学了,因为几百年训诂考据下来,也整理得差不多了。
\ 到了宋代,当时有所谓五大儒者,包括了朱熹等五个人,他们提倡新的观念,自认为孔孟以后继承无人,儒家的学问断了,到他们手里才接上去。
这中间相隔差不多一千多年,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碰到孔子和孟子,就一下子得了秘传一样,把学说接上去了,这是宋儒很奇怪的观念。
然后他们就批评各家都不对,创了所谓理学。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现在的思想界中,理学仍然非常流行,有一派自称新理学,讲儒学的学问。
但很遗憾,他们还不成体系,仍旧不伦不类的。
至于宋儒的理学家,专门讲心性之学,他们所讲的孔孟心性之学,实际上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半是佛家来的,一半是拿道家的东西,换汤不换药地转到儒家来的。
所以,我不大同意宋儒。
对于宋儒的理学,我也曾花了很大的工夫去研究,发现了这一点,就不同意他们。
一个人借了张家的东西用,没有关系,可以告诉老李,这是向张家借来的,一点不为过。
可是借了张家的东西,冒为己有充面子,还转过头来骂张家,就没道理了。
宋儒们借了佛道两家的学问,来解释儒家的心性之学,一方面又批驳佛道。
其结果不止如此而已,从宋儒一直下来,历代的这一派理学,弄到后来使孔孟学说被人打倒,受人批评,宋儒真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以后经过宋、元、明、清四朝,都在宋儒的理学范围中转圈圈,是不是阐扬孔子的真义,很难下一定论。
有一本《四朝学案》,是讲宋、元、明、清几百年来儒家心性之学的。
尤其到了明朝末年,理学非常盛行,所以清朝入关的时候,很多人对明儒的理学非常愤慨,认为明儒提倡理学的结果是:“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指责理学对国家天下一点都没有用。
平常讲道德、讲学问,正襟危坐谈心性,到了国家有大难的时候——“临危一死报君王”一死了之,如此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能够做到“临危一死报君王”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对于真正儒家的为政之道而言,未免太离谱了。
因此,清初一般学者,对于此高谈心性、无补时艰的理学相当反感。
最著名的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这一些人,也绝不投降满清,而致力反清复明的工作。
后来中国社会帮会中的洪帮,现在又叫洪门,就是他们当时的地下组织,是士大夫没有办法了,转到地下去的,洪门首先是在台湾由郑成功他们组织,一直影响到陕西,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所谓天地会等等,都由洪门后来的分衍而来。
\ 清初顾亭林这些人,既不同意宋明儒者的空谈,于是回过头来作学问,再走考据的路子,叫作“朴学”,因此也有称之为汉学的。
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要了解“汉学”这个名称是这样来的。
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也称汉学,是指中国学问。
古书上所指的汉学,是偏重于考证的学问,这是顺便介绍的。
\ 我们为什么引出了这个问题呢
就是为了孔子这句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自宋朝以后,八百年来,一提到异端,一般人都认为专指佛道两家。
这句话不要搞错了,在孔子当时,没有佛家,也没有道家,在当时儒道不分家的。
以儒、佛、道三家的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心,是唐代以后的事,所以认为《论语》中异端两个字,是专指佛道而言,则是错误的观念。
\ 现在我们回转来研究,什么叫“异端”呢
这在文字上解释非常简单。
“端”就是两头,尖端,两边的头,或多边的头谓之“端”。
“异端”是走极端偏向的路线,不走中道的。
不但不走中道,而且还标新立异,特别从事怪异的思想。
关于这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学来研究,也可以说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欢异端的,每个人都有爱好标新立异的天性。
\ 由养士到考试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篇文章,对于处世大有助益,这篇文章简称《论养士》,苏东坡作的。
这篇文章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领域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研究政治与社会的人不能不看。
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它提出了一个原则,讲得非常有道理。
\ “养士”这个名称,出在战国时代,当时书籍不如现在普及,也没有考试制度,一般平民有了知识,就依靠权贵人家求出路,到他们家里作宾客。
过去叫宾客,现在的名称等于“随员”;从唐代到清代叫“幕府”。
像曾国藩,不少有本领的人,都在他的幕府里——等于现在的研究室、参谋团、秘书室。
现在也有称作幕僚。
“六国的养士”就是这样的情形。
\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说,社会上天生有智、辩、勇、力这四种人,他认为这一类的人好役人——坐着吃人家的——无法役于人。
如果我们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是这样的,用头脑非常能干,叫他用劳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头脑就像要他的命,要他做劳力就蛮好。
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气好得很,要他做工,做三个小时就做不下去了。
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要多观察人,然后再读有关的书,才有道理。
又像许多人有智,这个智是聪明才智;有许多人有辩术,专门用手段,不走正道,走异端,打鬼主意第一流,正当方法想不出来。
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个人才,就看老板怎么用他,这就是所谓会不会用人了。
所以智与辩看起来是一样,聪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两面的方法不能相违。
勇与力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样,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气,而个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方打仗、为国牺牲,他怕死了不干,这是有力没有勇。
因此苏东坡说智、辩、勇、力四种人,往往需要人家养他,不能自立。
不过依恃人家,攀龙附凤,也可以立大功,成大业,教他一个人干,就没有办法。
\ 所以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焚书坑儒,不养士了,这些人就走向民间去,结果怎样呢
反了
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对这种士怎么办呢
到汉武帝时代,就是中国选举制度的开始,那个时代的选举,当然不像现代的由人民去投票——这是西方式的选举。
中国式古老时代的选举,是由地方官参考舆论,把地方上公认是贤、良、方、正的人选出来,(以现代名词而言,是人才的分类,贤是贤,良是良,方是方,正是正,不要混为一谈,这是四个范围。
)称为孝廉。
(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
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汉朝实行这样的选举制度,就取代了战国时养士的制度,所以汉朝四百年天下,就可以定下来,到隋朝又开创以文章取士的考试办法。
到唐太宗统一天下以后,正式以汉朝地方选举的精神,采用了隋朝考试取士的方法,综合起来产生了唐朝考选进士的制度。
所谓进士,就是将民间有才具的知识分子,提拔出来,进为国士的意思。
那时候考的秀才不是清代的秀才,清代的秀才是考试阶级的一个名称,秀才再考举人,举人再考进士,进士第一名是状元。
唐代的秀才,也便是进士的通称,凡是学问好的、优秀的,都称秀才。
关于“尊重”的演讲稿、、、
Array学会尊重尊重,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在古代,尊重一直被人们所称颂。
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商得天下大计,这就是尊重;杨时程门立雪,只为老师不受打扰,这亦是尊重。
要学会尊重别人,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
试想,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又怎么会去尊重别人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体现了自我尊重。
学会尊重自己,做事情认真负责,行为举止符合规范就是自尊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亦不可少。
当我们面对“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是否考虑过要尊重他们。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无私的春蚕。
当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老师指引我们。
当我们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时,老师以我们为傲。
尊重他们吧
在上课时做到认真听讲,在课后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
在这些简单的行为中体现着对老师的尊重,这也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
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尊重父母。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赋予了我们生命,付出着他们的关爱。
在他们的细心呵护下,我们健康成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我们学会了叛逆。
有时候,考试考得不理想,父母想找你谈话,只听见“砰”的一声,房门被踢上了,他们被一扇门挡在了外面。
当这一扇门关上的同时,他们的心也瞬间凉了。
尊重他们吧
当他们找你谈话时,侧耳倾听;当他们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家时,奉上一杯暖茶。
也许只是这些简单的动作,但是,他们
品味书香 歌颂祖国的作文该怎么写
幽幽书香爱国情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骄傲。
在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之中,世事沧桑,朝代更替,从远古传说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十六国至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数的辉煌成就。
是什么替我们记录下了这历史的精彩瞬间
是书,是带着古老历史年轮的、是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是洋溢着历史馨香的书
纵观历史,几千年的盛衰兴亡都化作文字,成为永恒的记忆。
沈括所撰写的《梦溪笔谈》就是其中之一。
它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我国不但在科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医学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呢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9年编成,是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它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
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极大。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
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在诗词歌赋方面,我们中国也享有着一定的地位。
这本书是中国唐诗中最好的选本之一,几百年家喻户晓的读本,中国文化史上的长久之谜,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这本书,就是。
不管是沈括的《梦溪笔谈》,还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管是孙洙的《唐诗三百首》,还是孔子的《论语》;不管是岳飞的《满江红》,还是屈原的《离骚》;不管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还是朱自清的《背影》……它们没有一篇不记录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族的辉煌业绩、美好品质。
如今,神舟5号,6号,7号相继上天;去年,奥运会也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made in China已经越来越常见……中国科技的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虽然现在的第一强国是美国,可美国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源远流长的中国,却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根基,我相信,凭着古人为我们创造的一切,凭着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她正在腾飞
摩托车发动机
不错…在设计个顶棚…就成助力汽车拉…如果你所在区域,交警不常出莫的话…那就可行…但是你的代价就是损失两辆摩托和几千元的大洋…如果能接受…那就现在动手叭…找家钣金店和维修部跟师傅们交流下…只要大洋给足…我相信他们会帮你实现这个梦想的…
儒家中“和”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这位朋友,我详细地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希望你满意。
“和为贵”出处为《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翻译:“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
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礼之用,和为贵。
”原意是说周礼所达到统治者与奴隶主们之间一种和谐作用.而这“和”的意义,从它描述的“先王道”中我们知道,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与奴隶主贵族,为了达到不必互相争抢土地粮食,实行了共田式的“公社制”,由此能共同治理,共同奴役下民,由此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公”的概念,形成了他们这“和谐”的现象.有子,是儒家始祖孔子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当中,他算是很会领悟周礼要素的人.然而,从传本《论语》中我们看到,这句话“和”的概念,在里面并不是孔子的强调,反之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不合乎周礼思想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算是老子那样的说道者,他也认为不值得与他一起讨论,这些在礼崩乐坏的情景下,孔子认为部分官家与奴隶主贵族脱离了周礼,变成只为利的小人,已经不能与他们为谋,是可以理解的:而《论语》中孔子还有一句“君子和而不同”有人说这是孔子是强调有子说的这个“和”,这种就不符合孔子在当时,对不同思想者坚决不宜与谋的态度的,这句子应该是孔子在向学生陈述,分清当时的君子与小人无奈共事的现象,这“和”是只讲一种相应,而不是有子这句“和为贵”的“和”。
因此说,此后的人把有子理解原来周礼这句“和为贵”转接到孔子身上,大篇思想论述,那么当时孔子的与不同思想的人不与谋的理念,与这种有子理解周礼作用的“和”就产生矛盾。
“礼之用,和为贵。
”是儒家认为,如果用他们认为完美的周礼制,就可达到上层的和谐的治世思想。
不错,当时西周的表象,礼确实是达到当时官家奴隶主们的和谐,但真正回看西周历史时,却不是主因礼制才会出现儒家认为靠意识形态约束的和谐.首先周朝的建立,周武王以武为先,推倒不同治理思想的商朝,又以武加强震慑下民,对邦国保持武力牵制,如此根据当时情形才列出相应的礼制,总的来说周朝是以武为先.也就是说西周的治理是先手段排除不和谐状态,然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产生出相应的礼制,礼制也只是一种符合当时时势的调理剂.但后来儒家却拿周朝的不同情形产生的周礼,强加在不同情形的朝代,引发混乱,如此儒家也就是寓言说的“刻舟求剑”理念。
有子(公元前518~
) 名若,字子有。
山东肥城市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
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
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有子故里在县西北八十里东故社有家庄,后裔聚族而居”。
又载:“有子,若,鲁人,少孔子十三岁。
……唐赠卞伯,宋追封平阴候。
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时墓碣,五十一年学使赵佑会同巡抚奏闻,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孙承袭,今移居城内。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他。
因有子 言行相貌像孔子,对他十分尊重。
于是大家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象当年对待孔子一般。
《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
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 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
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
但亦曾辩证地论述礼与和的关系。
他说道: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 和为最可贵。
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
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史记》亦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可行也。
”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周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