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了自己成功的经历 老师要我们写观后感800字
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我先举个例子。
在台湾新竹,有一所学校,毕业生比其他学校的工资都要高。
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这所学校管理的严,学生素质高;第二是,这所学校管理的特别严,学生素质特别高
严在哪里
一是厕所不仅要学生打扫,而且使用牙膏和香皂擦洗;二是每周吃忆苦思甜饭:白米饭配酱油;三是男生做女生的活,洗衣做饭拖地擦鞋;女生做男生的活,值班巡逻换灯泡粉刷墙。
即使这样,他们的校长还告诫他们: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将以你为荣
可是,我们学校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们学校是辉县唯一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我们甚至可以从自己的父母爷奶中找到自己的校友。
老师打心眼里羡慕、祝福能来第一初中上学的同学们,你们真的很有福气
可以说,我们学校的严格管理在全县都是有名的,这也是我校的优良传统。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不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一是抱怨管得严,二是抱怨饭菜难吃;三是到校外给学校抹黑丢脸。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先听听往届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吧: 初中时,觉得高中一定很美,高中时觉得大学肯定幸福,现在我身在大学象牙塔下,我才发现,原来老一中是我学生生涯中最美的记忆
上了大学,如果我怀念过去,我本能的想起老一中,食堂的饭菜、小卖部晚自习下课后的饱饱满,那时我真不知道老一中居然带给我那么多的回忆。
老一中比其他学校好多了,离开了才发现。
初三的孩子们啊,你们所不屑一顾的现在,正是我们所渴望的曾经。
真的只能对那些还在老一中上学的人说,珍惜吧,你们所平淡习惯无视的,正是我们想念却永远也回不去的,那些年华。
等到了高中才发现初中真的很幸福啊,想想中招后,听见下课的那个熟悉的钢琴曲时,心情那个叫澎湃啊,哪怕是初三,现在想想都很幸福啊。
学弟学妹们,好好享受你们的初中吧
回头再看看我们都干了些什么吧
有同学在街上玩火玩出事惊动派出所;有同学穿校服在街上旁若无人的抽烟;有同学玩石头砸坏了市政府的后窗;还有同学带来了不懂事的家长因为走读证骂值日老师……这样的行为,是为学校争光么
今天我以学校为荣,
跪求一篇演讲稿,高悬赏
爱我校园,共铸和谐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
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
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苹洲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 花开的日子我们遨游在中学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和老师一起编织梦想; 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
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
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好的学风、校风。
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
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
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
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
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
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
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
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
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
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地成长
通过一件是明白一个道理的演讲稿
教 书 育 人 ――――我的平凡人生 尊敬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从教十余年的感受。
我叫朱颖俐,是法律学系的一名普通教师,从事法学教育工作已经十二年了。
在这十二年里,我从一名充满稚气、懵懂无知、学生味十足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今天站在大家面前的我。
让我惭愧的是,今天站在大家面前的我是如此的平凡,这十余年,我并没有取得什么辉煌的成就,也没有什么令人感动的事迹,我所做一切只是一名教师应尽的本份。
回想十余年的教师生涯,应该说我各方面都比较顺利,也没有经过多少挫折。
但是,即使如此,我仍然觉得这一路挺不容易。
我是江西人,大学毕业来这里工作时并没有打算久留,而是为了方便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
可来到这里后我才知道,学校要求工作3年以后才能报考,且当时系里法学师资极其紧张,即使工作满3年系里也未必能同意我报考。
几经考虑,最后我放弃了考研的计划。
但是,攻读研究生的梦想始终挥之不去。
当在职研究生办学形式刚刚兴起时,我就向系里提出了进修申请,但没有获得批准。
1996年初,我在休产假时获悉厦门大学在南昌办了一个在职研究生班,7月份开始上课,且所有授课时间都是利用寒暑假或黄金周,不会影响工作,于是,我再次向系里提出申请,这次申请也是几经坎坷才获得批准。
正因为如此,我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7月5日,在孩子刚满四个月时,我带着他到南昌进修,寄居在亲戚家中,白天由我先生照看孩子,我则每天早上6点多钟离开家,晚上近7点钟才回家,一个月下来,由于吃奶不正常,孩子体重不但没有长,反而轻了1斤。
就这样,我在孩子最需要照顾的时候,攻读着研究生课程。
当时,系里的法学师资紧张,工作量非常大,在97年下半年的这个学期,我承担了3门课程,其中有2门是新课,一周13节课中有8节课是全新的内容,接到教学任务后我真的哭了。
那个学期我还要参加申请硕士学位必需的4门专业课抽考。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在98年完成了全部研究生课程,并通过了专业抽考和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全国英语统考。
然而,99年6月,我的硕士论文答辩却意外地出了问题。
尽管答辩委员会非常肯定文章的逻辑性,从事答辩记录的研究生认为我答辩的表现非常好,导师认为我是他指导的5个学生中最好的一个,我却仍然因文章格式等形式方面的问题而没有通过,导师的其他学生都顺利通过了。
这一年正好是国家对在职研究生管理进行改革转型期,我的答辩没有通过将意味着我不能像往届学生那样在当年年底直接参加第二次答辩,而必须于第二年6月参加全国统一的专业综合水平考试,只有考试通过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答辩,以前参加的专业抽考成绩已经没有用了。
偏偏99年9月-00年7月,我先生要到清华大学从事国内访问学者进修,当时孩子只有3岁多,我要一个人照顾孩子、准备考试,工作也不能有半点马虎,这其中的压力难以言表,那是我最艰难的一年。
00年6月的专业统考,我考了厦门大学第一名,对于论文,我也进行了近乎是重写般的大量修改,论文字数增加了一万多,参考文献也增加了几十篇,答辩时,我在上午那一组是最顺利的。
这年年底我拿到了硕士学位证,学位论文为良好等级。
但始料不及的是,导师组的一位导师在给几位98级向他请教论文写作的南昌班同学强调写硕士论文的态度问题时,竟然以我为范例来教育同学,说我第二次参加答辩时的论文几乎没有做过修改等,态度极不认真,本不想让我通过,只是因为考虑到在职研究生读书很不容易才让我通过的,要这些同学不要像我这样等等。
这个消息让我愕然,我也由此低沉了几年。
我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也不知道究竟要怎样做才是认真的态度。
当时只是觉得人生真的很无奈。
我要感谢我周围的朋友,她(他)们中间有我的家人、同事、更有我的领导,是她们的开解,让我终于走出了这个阴影。
今天,我在这样一种场合,将这么一段容易引起各种猜想的经历讲给大家听,是因为我在这件事中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也很愿意与大家分享: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自己不息的努力,其结果如何非我们的能力所能及,也就不要为此而大悲大喜;要学会宠辱不惊,无论何时何地,做事但求问心无愧,其他都不重要。
由此,我对自己的职业更添了一份执着。
我在大学学的是法学专业,95年我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这些年很多学生劝我做律师。
我大学同学中做教师的也寥寥无几。
可自从我从事了这个职业,我就喜欢上它,这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热爱,是一种难以说清的热爱,它让我感觉到生活的充实,体验到自身的价值,甚至于将我的人生与学生的一切溶为一体。
工作这些年,我习惯于凡事首先考虑学生的利益,唯恐因为自己的原因给学生造成任何不利影响。
2002年6月,我因下一学年没有课,计划去浙江大学法学院进修。
当时,我担任班主任的00级法学1班开学后将成为毕业班了。
由于毕业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缺乏动力,生活没有目标的涣散状态,我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时,通常都会开展一定的“预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这一年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尽量减少和避免因工作原因而产生的消极厌学状态,在98级取得了一定成效。
对于这个班的学生,我也早已做好了计划,当时却因我进修不能如期实施。
几经考虑,我决定将这方面的指导工作提前到他们二年级的期末。
我专门邀请了浈江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和韶关市的知名律师与该班学生进行座谈,邀请在事业上已小有成就的96届毕业生给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在校学习机会的宝贵、学习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好好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两次活动在学生中激起了极大的反响,在我进修时,该班的班长特意打电话到杭州,告诉我开学以来班上的学风比以前更好,让我放心,虽然他知道我已经不是他们班的班主任了。
这两年,我一直致力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这源于一个偶然,也源于我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注。
去年3月,市司法局批准了我系申请成立韶关学院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批复,系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来负责工作站成立的筹备等各项工作,由于当时系里也没有其他老师愿意干,我同意了。
可是,当时工作站的工作模式,运作方式等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现成的模式,甚至于工作站的经费都没有解决。
就好象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主题虽已明确,其他一切都需要构思。
于是,我尽我所能,利用一切可能获取的信息,一次次提出方案,一次次进行修改,最终确立了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的工作模式,确立了以设立热线电话,学生分小组值班,提供电话咨询为主的运行方式,建立了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职责和值班制度等基本工作制度,就连电话号码也是按照我国法律援助热线号码的特点申请的。
工作站的学生也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所有的选拔方案、面试方式及组织也都是我几经调查了解后最终设计实施的。
工作站的起步非常艰难,除了一部电脑、一部只能打进不能打出的电话,没有任何经费。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法律援助组织,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外宣传,可我们没有宣传经费。
为此,我和学生们多次开会研究对策,学生们顶着炎炎烈日,先后到韶关市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客运站、联通分公司等单位寻求宣传赞助,最终也只得到了联通公司提供的500张宣传单和一些宣传卡片。
为了有效利用这有限的宣传资源,我又组织学生走访了市公安局、民政局,掌握了全市居民委员会的分布情况和相关数据,有选择地对全市83个居委会派发传单,尽最大可能地在缺乏经费的情况下,扩大宣传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努力产生了一定的宣传效果,在法律援助热线开通时具有了一定的业务量。
为了确保咨询工作的质量,我对学生咨询员进行了上岗前的培训。
工作站正式挂牌运作后,我和曾洁雯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对于学生接待的每一个案件,严格把关,悉心指导。
对于一些问题较为典型的案件,我们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召集工作站的全体学生进行讨论,并逐一分析每位学生观点中存在的问题,推导出案件的解决方案。
讨论会通常一开就是两个钟头,直到下午上课时才结束。
工作站一年来记录在案的会议共有16次,接待案件32件次。
对于这一切,曾老师曾经感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一般人很难想象我对工作站的工作有多投入,更想象不出我的付出有多少。
今年7月,来我系调研的肇庆学院政法系法学教研室的老师得知我们的工作背景时,慨叹我系工作站的指导老师“纯粹是做贡献了”。
可我至今都不曾后悔。
因为我深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今年5月,在联系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与韶关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合作,通过承办具体个案的方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念头。
征得系主任杨教授的同意后,我与该所主任交换了意见,并起草了合作协议,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目前双方已经签署了合约,并合作完成了2个案件,学生反映良好。
整个合作过程,从合同起草到合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细节,学生的组织、工作的交接等,我都精心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这些制度在确保合作顺利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律师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目前在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中尚属罕见。
从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到与律师事务所的合作,所有这一切,我付出了很多心血,同时也牺牲了很多个人的时间。
然而,在今年年度考核时,我所做的这些工作都难以量化,最为重要的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在这些工作中得到些什么,也就没有与系领导约定过工作量的计算问题。
就这样,原本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为系里、为学生贡献最多的一年,在考核时却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了无成绩。
可是,我不后悔,而且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干下去。
暑假加班结束后,我又开始思考“诊所法律教育”这一新兴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在我系的开设问题。
虽然,我知道这个工作的尝试又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新的问题,但是,只要对学生有益,对我系的长远发展有益,我都将竭尽全力。
因为我热爱学生,热爱我的职业,教书育人,这是我一生的目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