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仁爱孔子思想演讲稿

仁爱孔子思想演讲稿

时间:2017-02-11 17:22

有关孔子思想的演讲稿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给你一点素材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什么

关于人的.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孔子仁爱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

它是绝对的命令。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

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

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

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

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他们认为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

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

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所以在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在这种情况下。

“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忠、恕 记载:“仲弓问仁。

子曰:‘……,勿施于人。

……”()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论 )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

“,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

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

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

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其中有一篇,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系矩之道。

”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所求乎子,以事父。

……所求乎臣,以事君。

……所求乎弟,以事兄。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大学》所举的例证。

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

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

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

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

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

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孔子仁爱思想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仁爱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中华正化精神的根基。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二。

”也就就是说,“仁”就是人与人间相互亲爱的一种关系。

在孔子看来,仁爱几个层次。

仁爱的根本就是孝悌,因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长,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忠君。

如何做到“仁爱”呢

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而身为统治者,也要“爱民”,即要实行仁政、德政,因为“克己,天下归仁焉”。

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

说说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孔子仁爱思想在当下的意义

一: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况孔子教学的项目有四:文、行、忠、信。

(原文见于《论语• 述而篇》)文,指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行,是德行;忠,意指尽心尽力;信,即为诚实无欺。

孔子对于古代文献十分重视,尤其是诗、礼、乐。

他认为这三项学问对于人的性情养成非常重要。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可以使人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使人进退得宜,进而可以立身于世;乐,可以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

孔子曾经这样称赞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学不厌、教不倦,使孔子成为中国的“大成至圣先师”。

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多至三千人,从“论语”书上看来,他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

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于身则身修,用之于家则家齐,用之于国则国治,用之于天下则天下平。

二: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庄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奋争,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他四处飘游,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

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

”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

”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

”“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

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

”“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

”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奈的呐喊。

三:孔子的随性自然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

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

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

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

天丧予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

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学而不厌;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整理编纂六经文献……他就这样不停地走啊走,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什么

尊老爱幼,同情帮助弱者吧,很肤浅的看法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