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农民农家书屋的演讲稿
本身想下下来再发到这里的,可是说什么下载总量超过限制了= =劳烦楼主自己下载了- -
以“我在农家书屋读书”为主题的演讲稿
这个好写的 我这可以 查阅资料.
乡村书屋的故事作文600字
又放暑假了,我又有时间我农家书在那儿,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村里的书屋,是我博览群书的好去处。
那里虽然不豪华,却显得既朴素又完美。
与别的书屋相比,那里却多了一份和谐的气息。
我给书屋取名为“玉琢室”,这源于《三字经》中的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我希望自己在这个书屋里,能像玉石一样经过雕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书屋还真不小。
室内宽敞、明亮,几张长桌整齐地摆放在中央,几排书橱整齐有序的排列着,透过透明的玻璃橱窗,可以看到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有农业科普知识的,有医疗保健的,有世界名著的 还有我们小学生喜欢的少儿读物、卡通读本、漫画书、作文书等,真是应有尽有。
闲暇之余,我便会约上几个爱看书的小伙伴,准时到农家书屋报到。
在那里,我们尽情享受书中的乐趣,尽情享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每当走进农家书屋,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屋里读书的人们是那样的认真和专注,有的入情入境,面带微笑;有的若有所思,频频点头;有的边看边记,争分夺秒;还有的在一起小声交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农家书屋里,我用这句治学名言,激励我攻克一个个学习上的难关;引领我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的翱翔;陪伴我感悟人生,思考未来,参悟生命。
感谢你,书屋,是你让我开阔了视野,是你让我增长了知识,是你给予了我慰藉,是你见证了我的成长。
感谢你,我的书屋,我梦开始的地方
辩论赛。
电子阅读不能代替纸质阅读,要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议论文呢\\\/流泪\\\/流泪
今年暑假的一天下午,我独自一人去村部散一散。
在路上,我哼着小曲儿,自在地走在宽敞的水泥路上。
路旁是一棵棵粗大的枝繁叶茂的梧桐树,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洁白的云。
我哼着走着,来到了村部。
村部外面的围墙是一幅巨大的宣传栏,包括职业道德诗歌,村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介绍。
当我边走边看的时候,一只灰色的大象映入我的眼帘,这只大象是我们村的标志。
一注水从象鼻里喷出来,洒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小草更加青翠欲滴,生机勃勃。
小草旁是整整齐齐的健身器材,各式各样。
一根旗杆直立在村部中央,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我注视着这一切,心里感慨不已。
这些年来,我们村里的变化真是快啊
过去,家家户户住的是平房,人民并不富裕。
人们都是上山砍柴来生火做饭的,既浪费了时间,又破坏了生态。
村里除了那条省道之外,其他的路都是泥土路。
一到下雨天,人们就犯愁了,路上水坑不少,泥土又稀又脏,只有在路上走一会儿,裤腿上就必然沾满小泥点,密密麻麻的。
如果有人骑车出门,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在地,落得个污泥满身的下场。
平时,人们劳作之后就是呆在家休息,或是和邻居拉拉家常,生活得非常单调,像是一部黑白电视机,没有一丝色彩。
现在,村里的情况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家家户户住的都是楼房,院子里的土地都是用水泥硬化了,而且还有花池。
让你们生火做饭用的都是沼气,液化气,人们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提高了。
村路都通了水泥路,人们在也不用愁下雨天了,而且路边还有路灯,走夜路也能走得稳稳当当。
村里到处都有垃圾池,人们养成了垃圾入池得好习惯,环境大大改善。
我们村新建了一个砖场和一个服装厂,为村里村外的建设提供了材料。
服装厂的建立,为人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人们在“家里就业工作”。
村里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农家书屋,人们时常会聚在一起打打球,看看书,活动活动。
村里有一只腰鼓队,每天晚上他们就会在村部练练腰鼓,活动一下身躯。
人们的业余生活极大的丰富了起来,变得多姿多彩。
村部还经常召集党员,劳动者和学生开会,人们共同为村里的建设出点子,有利益村里民生和谐发展。
我们村还有一座小学,一个卫生室,几个小超市我们村真是日新月异啊,小康社会就是美
“走,一起打球去
”“好。
”不远处传来了说话声。
哦,原来是村里的朋友们打篮球来了,我也要玩一玩,“哎,算我一个。
基层主官上任发言稿
带着过年的余味,迎着春天的气息。
今天,我们XX区、乡镇(街道)和村三级干部,汇聚一堂,集中智慧,共谋发展。
首先,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大家拜个年,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同时,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受住了国际经济缓慢复苏、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外部环境压力,有效应对了宏观政策逐步趋紧、调控措施层层加码的整体背景影响,遏制住了生产成本持续上扬、要素瓶颈制约加剧的经济下滑态势,掌控住了各级换届人心浮动、WW形势异常严峻的社会政治大局,谋发展,出思路,鼓士气,强举措,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区属生产总值221.8亿元增长10.4%,人均生产总值达46396元增长10.4%;财政总收入32.1亿元增长21.8%,区级财政收入7.5亿元增长25.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3亿元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71.6亿元增长2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93元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980元增长15.9%,基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
这一年的工作可圈可点、亮点纷呈,这一年的成效非常显著、有目共睹。
在这一年里,我们成功地承了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之路越走越宽;中国五矿、蒙牛、双汇等项目相继落地,巨龙管业成功上市,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11.8亿元,规上工业产值166.6亿元,全年规上工业利税同比增长100%以上,新增纳税超100万元企业64家,新增纳税超1000万元企业8家,工业经济扩量提质成效明显;成功举“三花”节,以花为媒打造交流平台,X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成为全省典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同志亲临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成为全市示范点,迎来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现场会……这一切充分展示了XX儿女创业创新、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展示了XX社会政通人和、繁荣安定的和谐局面,展示了XX大地生机盎然、蒸蒸日上的兴旺景象。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树立了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得益于明确了崛起争先、繁荣发展的奋斗目标,得益于营造了安全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得益于形成了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的务实作风。
回顾过去一年我区各项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套班子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的结果,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区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
XX从建新区到现在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历届区委、区政府在十年的艰辛探索、奋力拼搏中,积累了一些非常深刻而又宝贵的经验,确立了一些非常精炼而又正确的思路和理念,延承了一些非常实际而又得力的方法和举措。
我认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矢志不移地坚持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好思路、好理念,着力深化那些符合XX实际的好方法、好举措,才能继续引领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提升。
回顾十年XX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前进的征途,我们一定要坚持强化好以下五个理念:一是要强化“XX是金华的主城区,也是中心城市的核心区”的理念。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XX位于全省的“中心”位置,更是铁路、公路汇聚之地,从地域和交通的角度而言XX是名副其实的“浙江之心”、金华主城。
虽然新XX区的范围和行政中心与老XX有所区别,但是主城区依然在XX。
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之中,也把我们XX作为城市群的重要“一核”,再一次证明XX发展在整个“浙中崛起”当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主城区人,XX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更是讲大局、有贡献的群体,区划调整之时,我们服从大局,无怨无悔;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等各项急难险重工作中,我们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为此,“中心城市核心区”是我们谋思路、促发展必须把握的大前提。
对于XX而言,“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地位更应该是当仁不让的。
那么在现在的发展形势下,怎样的XX,才是当之无愧、众望所归的“中心城市核心区”呢
我看关键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强”,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强;一个是“优”,生活环境优,创业氛围优。
不过当前的XX与其他兄弟县(市、区)相比,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前不久闭幕的区第六次党代会继往开来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目标。
可以说,我们强调要坚持“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定位和发展理念,是对区情实际的客观分析,只有树立这个认识,我们才能切实减少对市、页页区管理体制的埋怨,更好地融入省、市发展战略,地争取项目资金在XX落地;同时,坚持“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定位和发展理念,也是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如果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不能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提升”,满足于小进、止步于小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XX很有可能将被“边缘化”。
我想,这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陕西凤阳文化特色有哪些?民俗文化
凤阳,古称“钟离”、“濠州”,滁州市下辖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处于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
北濒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
凤阳是全国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凤阳县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4.9万(2009年底),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西华路人民广场。
凤阳县辖14个镇、1个乡。
凤阳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之名,今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是“改革之乡”。
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
遗留的明中都皇城故城及其附属建筑、明皇陵、鼓楼、大龙兴寺、禅窟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城故城遗址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
1955年著名凤阳花鼓老艺人刘明英和欧家林应邀赴北京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王三姐赶集》,凤阳花鼓被周总理比作东方的芭蕾舞,自此凤阳花鼓又称“东方芭蕾”,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
“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2010年凤阳县图书馆、文化馆、16个乡镇(园区)综合文化站、244个农家书屋实现了免费开放。
凤阳县新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已完工;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正式启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投资300余万元升级改造了老体育场,新体育中心的选址、设计工作正在推进中;圆满承办了全国篮球俱乐部女子青年联赛、全国少年古典跤锦标赛、全国少年自由跤锦标赛等赛事。
同时凤阳县内还盛行花鼓灯、花鼓戏、泗州戏、杈拉机等民间艺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凤画凤画,即凤凰画,是凤阳独有的民间绘画艺术,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现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由于凤画造型独特,色彩艳丽,手法细腻严谨,因而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花鼓灯花鼓灯起源并流行于淮河两岸,是汉族民间歌舞的杰出代表,以怀远、凤台、凤阳、颍上四县最为盛行,1953年蚌埠的冯国佩进京表演花鼓灯,受到周总理的称赞,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