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著名演讲稿
美国当地1月20日上午12点05分(北京时间21日凌晨1点05分),第44届美国总巴马发表了就职演说。
为演讲全文实录: 我的同胞们, 今天我站在这里,看到眼前面临的重大任务,深感卑微。
我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也知道先辈们为了这个国家所作的牺牲。
我要感谢布什总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以及感谢他在两届政府过渡期间给与的慷慨协作。
迄今为止,已经有44个美国总统宣誓就职。
总统的宣誓有时面对的是国家的和平繁荣,但通常面临的是乌云密布的紧张形势。
在紧张的形势中,支持美国前进的不仅仅是领导人的能力和远见,也在于美国人民对国家先驱者理想的信仰,以及对美国立国文件的忠诚。
前辈们如此,我们这一代美国人也要如此。
现在我们都深知,我们身处危机之中。
我们的国家在战斗,对手是影响深远的暴力和憎恨;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削弱,原因虽有一些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决策失误,同时也未能做好应对新时代的准备。
我们的人民正在失去家园,失去工作,很多且要倒闭。
社会的医疗过于昂贵、学校教育让许多人失望,而且每天都会有新的证据显示,我们利用能源的方式助长了我们的敌对势力,同时也威胁着我们的星球。
统计数据的指标传达着危机的消息。
危机难以测量,但更难以测量的是其对美国人国家自信的侵蚀——现在一种认为美国衰落不可避免,我们的下一代必须低调的言论正在吞噬着人们的自信。
今天我要说,我们的确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而且在短期内不大可能轻易解决。
但是我们要相信,我们一定会度过难关。
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因为我们战胜恐惧选择了希望,摒弃了冲突和矛盾而选择了团结。
今天,我们宣布要为无谓的摩擦、不实的承诺和指责画上句号,我们要打破牵制美国政治发展的若干陈旧教条。
美国仍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借用《圣经》的话说,放弃幼稚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重拾坚韧精神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为历史作出更好的选择,我们要秉承历史赋予的宝贵权利,秉承那种代代相传的高贵理念: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以平等和自由,以及每个人尽全力去追求幸福的机会。
在重申我们国家伟大之处的同时,我们深知伟大从来不是上天赐予的,伟大需要努力赢得。
(我们的民族一路走来),这旅途之中从未有过捷径或者妥协,这旅途也不适合胆怯之人、或者爱安逸胜过爱工作之人、或者单单追求名利之人。
这条路是勇于承担风险者之路,是实干家、创造者之路。
这其中有一些人名留青史,但是更多的人却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正是这些人带领我们走过了漫长崎岖的旅行,带领我们走向富强和自由。
为了我们,先辈们带着微薄的细软,横渡大洋,寻找新生活;为了我们,先辈们忍辱负重,用血汗浇铸工厂;为了我们,先辈们在荒芜的西部大地辛勤耕作,定居他乡;为了我们,先辈们奔赴(独立战争中的)康科德城和葛底斯堡、(二战中的)诺 一次又一次,我们的先辈们战斗着、牺牲着、操劳着,只为了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好。
在他们看来,美国的强盛与伟大超越了个人雄心,也超越了个人的出身、贫富和派别差异。
今天我们继续先辈们的旅途。
美国依然是地球上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
同危机初露端倪之时相比,美国人民的生产力依然旺盛;与上周、上个月或者去年相比,我们的头脑依然富于创造力,我们的商品和服务依然很有市场,我们的实力不曾削弱。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轻歌曼舞的时代、保护狭隘利益的时代以及对艰难决定犹豫不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跌倒后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重新开始工作,重塑美国。
我目之所及,都有工作有待完成。
国家的经济情况要求我们采取大胆且快速的行动,我们的确是要行动,不仅是要创造就业,更要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打下新的基础。
我们将造桥铺路,为企业铺设电网和数字线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
我们将回归科学,运用科技的奇迹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我们将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土壤驱动车辆,为工厂提供能源。
我们将改革中小学以及大专院校,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这一切,我们都能做到,而且我们都将会做到。
现在,有一些人开始质疑我们的野心是不是太大了,他们认为我们的体制承载不了太多的宏伟计划。
他们是健忘了。
他们已经忘了这个国家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们已经忘了当创造力与共同目标以及必要的勇气结合起来时,自由的美国人民所能发挥的能量。
这些怀疑论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政治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耗掉我们太多精力的陈腐政治论争已经不再适用。
今天,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政府的大小,而在于政府能否起作用,政府能否帮助家庭找到薪水合适的工作、给他们可以负担得起的医疗保障并让他们体面地退休。
哪个方案能给与肯定的答案,我们就推进哪个方案。
哪个方案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就选择终止。
而掌管纳税人税金的人应当承担起责任,合理支出,摒弃陋习,磊落做事,这有这样才能在政府和人民之间重建至关重要的相互信任。
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是市场好坏的问题。
市场创造财富、拓展自由的能力无可匹敌,但是这场危机提醒我们,如果没有监管,市场很可能就会失去控制,而且偏袒富人国家的繁荣无法持久。
国家经济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繁荣的覆盖面,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让所有有意愿的人都有机会走向富裕。
我们这样做不是慈善,而是因为这是确保实现共同利益的途径。
就共同防御而言,我们认为国家安全与国家理想的只能选其一的排他选择是错的。
面对我们几乎无法想像的危险,我们的先辈们起草了确保法治和个人权利的宪章。
一代代人民的鲜血夯实了这一宪章。
宪章中的理想依然照亮着世界,我们不能以经验之谈放弃这些理想。
因此我想对正在观看这一仪式的其他国家的人民和政府说,不论他们现在各国伟大的首府还是在如同我父亲出生地一般的小村落,我想让他们知道:对于每个追求和平和自尊的国家和个人而言,美国都是朋友,我们愿意再次领导大家踏上追寻之旅。
回想先辈们在抵抗法西斯主义之时,他们不仅依靠手中的导弹或坦克,他们还依靠稳固的联盟和坚定的信仰。
他们深知单凭自己的力量我们无法保护自己,他们也深知我们强大并不足以使我们有权利为所欲为。
他们明白,正是因为使用谨慎,我们的实力才不断增强;正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公正的、我们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因为我们的谦卑和节制,我们才安全。
我们继承了这些遗产。
在这些原则的再次领导下,我们有能力应对新的威胁,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国家间更广泛的合作以及增进国家间的理解。
首先,我们将以负责任的态度,将伊拉克交还给伊拉克人民,同时巩固阿富汗来之不易的和平。
对于老朋友和老对手,我们将继续努力,不遗余力,削弱核威胁,遏制全球变暖的幽灵。
我们不会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感到报歉,我们会不动摇地捍卫我们的生活方式。
对于那些企图通过恐怖主义或屠杀无辜平民达成目标的人,我们要对他们说: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不可动摇,你们不可能拖垮我们,我们定将战胜你们。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多元化遗产是一个优势,而非劣势。
我们国家里有基督徒也有穆斯林,有犹太教徒也有印度教徒,同时也有非宗教信徒。
我们民族的成长受到许多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我们吸取了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有益成分。
正是因为我们民族曾亲尝过内战和种族隔离的苦酒,并且在经历了这些黑色的篇章之后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团结,因此我们不由自主,只能相信一切仇恨终有一天都会成为过去,种族的划分不久就会消失,而且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人类共有的人性品德将会自动显现。
在迎接新的和平时代到来的过程中,美国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思索前方的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铭记那些远征沙漠和偏远山区的英勇美国战士,对他们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和那些安息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之下的战争英雄们一样,给与我们启示。
我们尊敬他们,不仅因为他们是自由的守护者,还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为国家服务的精神,他们自愿追寻比自身的价值更伟大的意义(美国国家之伟大)。
此时此刻,在这个要塑造一代人的时刻,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因为无论美国政府能做多少,必须做多少,美国国家的立国之本最终还是美国人的决心和信念。
于防洪堤坝决堤之时收留陌生受难者的善意,于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宁愿减少自己工时也不肯看着朋友失业的无私,正是他们支撑我们走过黑暗的时刻。
消防队员冲入满是浓烟的楼梯抢救生命的勇气,父母养育孩子的坚持,正是这些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许是新的,我们应对挑战的措施也许也是新的,但那些长期以来指导我们成功的价值观——勤奋、诚实、勇气、公平竞争、包容以及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还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却是历久弥新,这些价值观是可靠的。
他们是创造美国历史的无声力量。
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回归这些古老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负责任的时代,一个觉醒的时代,每个国人都应意识到即我们对自己、对国家和世界负有责任,我们不应该不情愿地接受这些责任,而应该快乐地承担起这些责任。
我们应该坚定这一认识,即没有什么比全身心投入一项艰巨的工作更能锻炼我们的性格,更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应做出的承诺。
我们自信源于对上帝的信仰,上帝号召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我们自由和信仰的意义,这也是为何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可以同聚一堂在此欢庆的原因,也是我今天能站在这里庄严宣誓的原因,而在50多年前我的父亲甚至都不能成为地方餐馆的服务生。
所以,让我们铭记自己的身份,镌刻自己的足迹。
在美国诞生的时代,那最寒冷的岁月里,一群勇敢的爱国人士围着篝火在冰封的河边取暖。
首都被占领,敌人在挺进,冬天的雪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在美国大革命最受质疑的时刻,我们的国父们这样说: “我们要让未来的世界知道……在深冬的严寒里,唯有希望和勇气才能让我们存活……面对共同的危险时,我们的城市和国家要勇敢地上前去面对。
” 今天的美国也在严峻的寒冬中面对共同的挑战,让我们记住国父们不朽的语言。
带着希望和勇气,让我们再一次勇敢地面对寒流,迎接可能会发生的风暴。
我们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在面临挑战的时候,我们没有屈服,我们没有逃避也没有犹豫,我们脚踏实地、心怀信仰,秉承了宝贵的自由权利并将其安全地交到了下一代的手中。
大很近半年时政,你们都准备了吗
叶圣陶(1894年10月28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人。
字秉臣。
江州人,著名作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早年生活 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
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
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
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
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
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
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
在此期间,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 不知疲倦的叶圣陶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离开失业。
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
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
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
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
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文学推广运动 受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影响,叶圣陶终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动文学运动。
他曾参与北京大学的学生组织“新潮社”,并参与出版小说、新诗、小品、文学批评及剧本等各种文学作品。
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并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1923年成为文学家开办的书室“朴社”的编辑。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
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
主要作品有小说《潘先生灾难中》,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
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
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记者生涯 “我的第一职业,我会说,是个编辑。
” “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 叶圣陶说。
叶圣陶曾花费他人生的许多时间于编辑和出版工作。
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叶圣陶编辑工作的起点。
他于1923年成为该馆的编辑。
在1930年底,叶圣陶辞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
他开始编辑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
“编辑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 对叶圣陶来说,做一个编辑不再简单的是一份工作,而成为了一项职业。
“在编辑当中粗心是不允许的,你必须自己检查所有的文字。
编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出版物,他们的报道和他们的读者。
” 编辑在检查最终成果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叶圣陶认为 “认真” 是一个成功编辑的关键。
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这一观点。
叶圣陶一家在乐山的“合家欢”叶圣陶的一生致力于编辑与出版。
他从未停止过于自己“最初和最终”的职业的热爱。
在抗日战争中,叶圣陶与他的家庭一并移居到乐山,并在国立武汉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开明书店继续他的编辑生涯。
叶圣陶的出版物 《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10月版。
【短篇小说集】 《隔膜》,商务印书馆1922年3月版。
《火灾》,商务印书馆 1923年11月版。
《线下》,商务印书馆 1925年10月版。
《城中》,上海文学周报社1926年7月版。
《未厌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6月版。
《四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8月版。
【长篇小说】 《夜》 《倪焕之》,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8月版。
【散文集】 《脚步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9月版。
《未厌居习作》,上海开明书局1935年12月版。
《西川集》,重庆文光书局1945年1月版。
《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诗集】 《存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8月版。
童话: 《稻草人》,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版。
《古代英雄的石像》,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6月版。
【理论】 《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
【教育论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其他】 《牛郎织女》选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中作课文。
《苏州园林》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做课文。
现代出版业的新纪元 叶圣陶对现代汉语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发展。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他所做的努力帮助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加快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叶圣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伯乐。
他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编辑如巴金(1904年-2005年)、丁玲 (1904年-1986年)、戴望舒(1905年-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