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诗文的读后感的演讲稿,就是赞美中国古诗文化,要700字左右,重点格式是演讲稿
古诗词,中国的国粹 演讲稿【By Kaiser3344】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诗歌如是。
无论新诗与古诗,其实质都是源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思维和感受,都是生活与劳动(劳动也是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产物,是思想灵感的火花。
因此,诗歌应该是作者出自内心,反应自己及其社会实践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并且通俗易懂,接近大众而又高雅含蓄的一种文字记录或憧憬,如乐如歌,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乐趣和享受。
无论是作者和读者,如果写诗和读诗成了如果有沉重的负担和累赘感,那就很难说有人喜欢和爱好诗了。
即使对于作者来说尽管写作过程要精心构思、遣词造句相对要花一定的精力或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也是与之兴趣、文化素养和学习习惯相匹配的结果。
诗歌尤其是古诗,给人留下难以诉说的想象空间,是人们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
古诗的内容主要就是田园的、边塞的、咏史的、怀古的、咏物的、行旅的、闺怨的、送别的等等。
无论哪样的体裁,其中饱含的深情、隐含的诗意却都是一致的。
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神韵是凌驾于画幅本身之外的。
诗歌也一样,甚至这方面要大于国画。
诗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不是用来吃的东西。
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精神有关。
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借物言己、咏诗明志,这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一种最能抒发心情的艺术表达形式。
而对现代人来讲,古诗里那种流水潺潺的不绝诗意就好似一个遥远的梦一样,点缀在我们曾经的记忆里。
这也许是古诗今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为人们不再可能过以前那种枕戈待旦时、蜀道难于上青天、悠然见南山、可怜无定河边骨、国破山河在、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生活,而内心里还依依不舍,古诗的雄奇壮美、幽咽悲声就成了人们最好的心理寄托。
所以,古诗的内容和韵味在现实生活中一去不返,但它留给后人的精神影响还是随处可见。
从语言上看,古诗尽管是古人所创,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清规”,尚能让今人读来朗朗上口,清新流畅(如唐诗),这很关键。
据传,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写诗常常送给老翁、老妪读,并认为如果他们能读懂才是好诗。
这里尚不考究此说的史实真伪,单从唐人流传至今的作品就足以证明之,无论是李白、杜甫等名家名人之作,凡是好诗,历史生命较长的诗,无一不是脍炙人口之作。
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更应该注重这一点了。
从格律上看,古诗并不是要用那些生僻与晦涩的文字才是古诗。
古诗之所以成其为古诗,是因为它有其特有的诗律,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等。
而这种诗律不但不是多余的,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潮流而言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它不但不针对读者,而是针对作者和那个时期的文化需求的;不但不是用了诗律就增加了古诗的晦涩和读者的难度,而是增加了古诗的抑扬爽口和清新流畅之美,更加便于朗诵和流唱(古人唱诗啊)。
从起源上看,古诗更是劳动的产物。
如最古老的诗经作品,相当部分都是劳作的人们所发出的劳动号子及其当时吟唱所记录的内心呼号和哼颂。
这就使诗歌形成了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反过来供人们以鉴赏和娱乐,给人们以激励和鼓舞。
从古诗作品本身来看也的确是如此。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日照香炉生紫烟……”、“朝辞白帝彩云间……”等等随举几例,人皆尽知。
尽管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及其语言尚在文言时代,而他们的诗句尚能如此通俗易懂而含义深远,何况我们现在说当今语言的人写诗呢
确实看古诗有很多时候像是在看一幅山水或风俗画,古诗的神韵很多都表现得像用色彩和技法勾勒出来的。
边塞田园山水的不用说,就是《长恨歌》这样的作品,甚至都可以画出来。
这好似《清明上河图》可以用诗歌写出来一样。
古诗确实已经不再是诗歌乃至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余音袅袅的韵味却依旧缠绕在有数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毕竟,古诗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楼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适合您当前水平演讲,若您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急需适合小学一年级英语比赛的内容,小诗歌,简单的演讲稿都可以.谢谢
求一课前演讲3分钟演讲稿(要有古诗。
要介绍作者,还要有联想的内容)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
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
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诗文解释: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作品信息名称:登岳阳楼 年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作品原文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
吴楚②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⑧,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⑦涕泗流。
注释译文【注释】 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②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③坼(chè):分开,裂开。
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④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⑥戎(róng)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战争。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⑦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词,即眼泪。
⑧字:这里指书信。
【译文】 漂泊到岳阳,今天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湖面之上。
身边没有亲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唯有一叶孤舟飘零无定。
国家多战事,多灾多难,不免痛哭流涕,虽悲伤,但不消沉。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作品鉴赏【题解】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
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赏析一】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注:颔联为此诗的名句,因为此句既是实写,又寓想象(或又以夸张的手法),一“坼”一“浮”,使得洞庭湖恢宏阔大、壮观博大的气象跃然纸上。
【赏析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写诗人的博大襟怀。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评解】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余三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及鹳雀楼,最后一个说法众多也有人说是蓬莱阁、越王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推荐几篇关于中华古诗词的演讲稿
今天要讲的是我喜爱的诗歌,那么首先就得说说我喜爱的诗人。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的,很多人都熟悉这首海子的,海子原名,是安徽怀宁人,15岁进入,19岁进入工作,25岁在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选择,更不理解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为何如此残忍,是因为人们不理解他的痛苦,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去试着理解。
说不能放弃幸福,是父亲与三叔的见面,唠的却是麦子熟了,里是在找寻自己的归宿,算是遗言吧。
他写村庄,写麦子,写秋天,写死亡,他被神秘所吸引,他把神秘用自己的笔写出来,其实,神秘只在人们不曾注意的生活中。
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 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在这首中,他的背景也是麦地,他炙爱着麦地,炙爱着他的生活和生命,但现实给予他的总不是所期待的样子,他觉得不对劲,他觉得愤怒,但他只能小小地争辩,别无其他。
的确,他热爱生命和生活,不然他不会总是走在路上,结伴而行也好,独自踽行也罢,他驻足在青海湖边思考,在德令哈度过一个安静想念的夜晚,到四川去见想见的人,他年轻,他可以去到想去的地方,但也只是去想去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所载的是信念,是信仰。
还有一位诗人也是不错的,“,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他的诗易懂却也意境深幽,可赞的更是他的性格,不骄不躁,坦率却又浪漫多情,能文能武,实属难得。
清朝康熙年间,他的词更是家家得而吟之,“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1分钟的演讲稿不要谚语的,也不要诗词,100多字的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陈刚中 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汉乐府》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
-(宋)欧阳修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晋)陶渊明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唐)白居易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三国)曹植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 故友。
-(唐)韩愈 一贵一贱交情见。
-(唐)骆宾王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 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
-《诗经.小雅》 乐莫乐兮新相知。
-(战国)屈原 刎颈之交。
-《汉书.诸葛丰传》 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朋友切切思思。
-《论语.子路》 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交情老更亲。
-(唐)杜甫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抱朴子.交际》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
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逊志斋集》 朋友之交不宜浮杂。
-《抱朴子.交际》 势力之交难以经远。
-(晋)陆机 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
-(唐)高适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潜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南宋)辛弃疾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
-《战国策》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找一个赞美你的朋友,不如找一个挑你刺的朋友。
-《当代青年谈人生》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 在背后称赞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良友。
-(西)塞万提斯 事实上,每个人的朋友中都 有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帮助后进朋友,使他进步,切莫跟着他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够朋友”。
-谢觉哉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 三朋四友,吃喝玩乐,这叫做“酒肉朋友”,朋友相聚,不谈工作,不谈学习,不谈政治,只谈个人之间私利私愤的事,这叫做“群居终日,言不乃义” 。
-谢觉哉 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 。
-(罗马)西塞罗 愚蠢的朋友比明智的敌人更糟糕。
-(印度)释迦牟尼 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波斯)萨迪 把友谊归结为利益的人,我以为是把友谊中最宝贵的东西勾销了。
-(罗马)西塞罗 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 -(英)莎士比亚 那此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伊索 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仅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
-(意)卜伽丘 趋炎附势的小人,不可共患难
-(英)拜伦 你若聪明,莫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和你的敌人交情深厚。
-(波斯)萨迪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蜜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黎)纪伯伦 患难识朋友 。
-(苏)列宁 在快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
-(英)柯林斯 在紧急时舍弃你的朋友不可信赖。
-(希腊)伊索 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
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希腊)苏拉格底 择友宜慎,弃之更宜慎。
-(美)富兰格林 朋友是抵抗忧愁、不愉快和恐惧的保卫者,是友爱与信赖的罐子。
-《五卷书》 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查理士 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俄)别林斯基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
-(俄)别林斯基 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
(俄)克雷洛夫 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
-(俄)普希金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话多么尖锐...... -(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
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
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
-(前苏)高尔基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前苏)高尔基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 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
-(英)莎士比亚 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 。
-(德)贝多芬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 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孔子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中国谚语 朋友间的不和,就是敌人进攻的机会。
---伊索 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高尔基 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
--德国谚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真正的朋友有三种:爱你的朋友,忘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
--桑弗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亚里士多德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
求古诗词演讲稿...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
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的尾巴。
初初相识,人若孔雀,本能的尽极绚丽,礼貌羞涩着收敛脾气,绽放美好。
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
久已,孔雀颓累,羽翼渐退,间或,还会转身,留一光稀、褪色的突兀,逐生尴尬。
生人如此,恋人之间也不能幸免。
儿时,读温婉缠绵的古典故事,才子佳人,王子公主,总受奸人所害,却也终能柳暗花明,双宿双飞。
童话的结尾,会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便也认定从此,接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地幸福美满、地老天荒。
可长大后,看过许多支离破碎的章节,方约略明白,起初地两情相悦总是美好,柴米油盐却也造就了纷争烦扰,更不论,性格差异的细枝末节。
,愿我们把邂逅时刻谈笑自若、百无禁忌地刹那心动凝固。
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
无情未必就是决绝,我只要你记着,初见时彼此的欢笑。
人生若只如初见,优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
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
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
也许,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有过得失,你就会想起初见时的美丽。
或者,那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突然发现多年未见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见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感情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一句,实在是令人哑然。
小时候看红楼,从不愿意去碰后40回。
不是瞧不起,而是没办法接受:怎么那么好好儿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变作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后来读书,看到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所有的名字所有的故事,都是写在水上的。
那些波澜和涟漪,在当时看来是惊心动魄,而长江滚滚,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流过,终无迹。
年少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
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金甲的战神披着天边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猜得中绚烂的开头,又有谁见到了那早已注定的结尾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么深情的句子,居然是出自一个男子之手,我想,容若翩跹世间的时候,定是令无数少女为之倾倒。
纳兰词长于情也深于情,短处是有的时候过于直抒胸臆,显得浅了,反而没有多少余味。
比如这一阙,就有点这个毛病。
但有了第一句话,整个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
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
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所有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满天的星辰,都在你面前失色,我的世界没有我,全部是你。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流年似水,世事难料。
许多既定的开始都有一个想不到的结果,所以才耐人寻味,不管是喜的还是悲的,是自己期待的还是自己拒绝看到的,矛盾和落差给这个世界太多的美丽。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
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
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
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 深情的怀旧,原是美好的恍惚,记得的也是幸福,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繁花盛开。
温柔与感动,渴盼与甜蜜,原来只是初初相见。
潮生潮灭,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所以,如果不能继续,那么,宁愿切断所有退路。
愿一切只若初见时般美好。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但愿再次见到你的时候,还有初见时那份心情。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
不是吗
相信每个人都对那个自己一见倾心的人永存记忆,记忆中的他她,或潇洒英俊,风度翩翩;或美丽温柔、……是的,这是人与人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得不到原来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可以拥有无尽的幻想,幻想中的他她可以永远美好,永远在镜花水月之中迷幻着醉人的美丽……哪怕明知道这是自己心生的幻境,却也足够让人沉迷其中…… 不明白的是,为何还有许多人竟然还会有再续前缘的想法。
当某天,自己原本以为永不会再相见的他出现在自己面前,或许他还算风度翩翩,也还算潇洒英俊,甚至比原来更增加许多成熟,但自己却再也找不回,找不回自己原来如同小鹿碰撞的砰砰乱跳的心…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心境,失去了便是失去了,永远也回不到从前…… 和他拉家常似的谈话,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懂得过他,也根本不明白他当初想要的是什么
虽然他的眼中依然闪现出曾经让我心醉的光芒,他的口中说出曾经梦寐的语言。
但,近十年的光阴,虽然他一直存在心里,终不过是个影子,是个疲惫时自我安慰的影子,当这个影子真的出现在面前,竟然产生那么多的不真实,那么多的不敢置信,甚至觉得他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人世间,他应该永远只存在梦境里……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是谁说的
若只如初见,他依旧是往日谈笑风生,风流倜傥的浪子,而我也只是一个天真娇憨不懂世事的少女,若不是他初次的亲吻,也许他也只是个路人,不会进入自己心里,若不是刚好在不懂情感的年龄遇上,也许我也不会轻易的放手,但最终……遇上了……还是分开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来秋风悲画扇
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沧海已变桑田,却早已是、换了人间……
两分钟的古诗词适合演讲的
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赏析:①日出句:早晨太阳出来以后,照得江边盛开的花儿,红艳得比火还要红。
②春来句:蓝,用蓝草制成的颜料,也叫靛青。
春江青碧,好像靛青的颜色一样,在阳光下泛着绿波。
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
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
诗人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对江南水乡的诱人春色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红绿相映,光彩夺目,印象强烈,引人入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落霞与孤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14岁。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嘱子婿孟学士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君,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效果呢
为什么历来为论者所称道
读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在反复描绘、渲染洪州的地理气势、山川形胜之后,登临滕王阁,“披绣闼,俯雕甍”,极目远眺,所见“山原旷”“川泽纡”“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真是尺幅千里,秋色弥望,一派富庶祥和气象。
然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幅“暮江秋色图”扑面而来,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这是一幅彩色的图画,背影是碧水连天,天水一样是纯净的深蓝,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天幕,并映照在碧绿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渚之上,一只或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时翔时集,不知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栖息,还是顾影伤怀,别有期待。
“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长天”写静景,“霞鹜齐飞,”写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
整个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色彩的协调、动静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如在眼前。
此句工稳的对仗堪称一绝。
不仅上下句对仗严整,而且句内亦含对仗。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都是偏正结构。
除了句法的对偶,音韵上平仄相对,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下句为“平仄平平平仄仄”,音律铿锵,抑扬顿挫,富于乐感,极具诗意。
古人最讲究炼字炼词,我们鉴赏时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比较领会其字词使用的精工。
例如将此句中“落霞”换成“晚霞”,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很明显,“落”具有飞动之感写出霞的气势。
再看,有人说“孤鹜”为什么不是“群鹜”呢
“群鹜”意境有什么不同
我们读《滕王阁序》全文可以看出,此句应是王勃思想感情的一个高潮,登临形胜,躬逢盛饯,自然心境愉悦,激情满怀。
然王勃毕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千里眺望之时,自然驰骋想象,“望长安于日下”,于是想到了“关山难越”“无路请缨”,难免心生感慨,此句以下,王勃情绪急转直下,“兴尽悲来”,直至“穷且益坚”,慰勉自己。
所以,着一“孤”字是切合作者这种心境的。
这就是古人炼字的功力。
前人指出王勃此句脱胎于“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朝庾信《马射赋》),但庾信之句言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不及王勃此句优美动人。
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对举,相映成趣,画面鲜活,超出庾信甚远。
年轻气盛的诗人王勃登楼作赋,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浓,仕途坎坷而雄心未泯的他目极八方,思接千里,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绪追逐着落霞孤鹜,淡入了秋水长天之中,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对此句推崇备至,流传至今,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