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奥巴马执政这 8 年
这个问题,最好从奥巴马两个任期分开讲,从内政和外交军事分开讲,这样比较容易评论奥巴马的八年执政的得失。
在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奥巴马曾任职议会参议员(1996-2004年),2004年在民主党发表主题演讲(并因此成名),2004年11月当选美国参议院参议员,直到2008年竞选总统成功为止。
在从政之前,获得哈佛法律博士学位,并从事律师行业。
从奥巴马的履历来讲,第一点,在当选总统前,他从未在任何级别的政府工作过,毫无执政经验。
他在第一个任期内,执政能力屡屡遭到质疑,从而导致民主党在国会两院的全面失势。
第二点,他是一个资历很浅的参议员,政治资本薄弱,受大财团、华尔街和民主党党内势力影响。
他第一个任期基本上像是一个“傀儡”(可以参考其内阁的成员)。
而且他上任之初所表现出的在外交上的“天真”(比如尝试跟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搞好关系等等),都突出了他的执政经验不足和“青涩”。
其之所以当选,除了提出的伊拉克撤兵和全民医疗保险政策迎合了选民之外,主要是靠黑人身份带来的明星效应和年纪较轻带来的政治朝气, 得到了美国选民的“喜爱”(注意这里是喜爱),尤其是女性选民、年轻选民和少数裔选民的喜爱。
---------------------------------------------------------------------------------------------------------------------------------2009年至2012年,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
内政上,第一个要谈的肯定是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奥巴马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烂摊子,这些都不在奥巴马竞选时的计划之中。
奥巴马上任之后,马上就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比如大规模投资基础建设),然而效果并不怎么样(拯救了底特律的汽车行业是一个亮点,然而底特律没多久就破产了)。
第二点,就是救助美国的银行(雷曼兄弟除外)。
在奥巴马的财政帮助下,华尔街2009年当年就实现盈利,年底摩根士坦利平均年终奖金20多万美元,与此对比的是大批美国人失业。
美国的金融改革在奥巴马任期是毫无希望,因为奥巴马本人就是接受了大量的政治献金而当选,他本人就是美国金权政治的范例。
作为一个民主党的总统,他的很多政策跟共和党惺惺相惜或者说臭味相投。
第二个要谈的是奥巴马的内政改革,主要包括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税收改革。
奥巴马刚上任的时候,在2010年中期选举之前,民主党掌握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多数席位,这些改革都通过得比较顺利。
教育改革,包括增加教育经费等等,争议不多(第一夫人米歇尔搞的减肥午餐挺有意思的,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搜一搜)。
税收改革,包括给中小企业减税和严查大公司跨国公司逃税漏税(奥巴马增收的一个措施)。
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医疗改革,即帮助美国没有医疗保险的低收入群体获得可支付的(affordable)的医疗保险。
美国的医疗体系其实比较复杂,在此之前并没有全民医保(少部分的州比如加州有全州居民的医保)。
奥巴马的医疗保险改革,一方面给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另一方面与保险公司的利益产生了冲突。
这也是共和党和奥巴马的矛盾集中点之一,为以后的否决政治和政府停摆埋下伏笔。
全民医保,本身对美国社会福利体系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奥巴马实行得并不好。
第三个要谈的是。
墨西哥漏油事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灾难,而奥巴马处理不力和反应迟钝,遭到了美国媒体和民众的强烈批评,从此奥巴马的支持率一直走低。
漏油事件本身也是奥巴马第一个任期内的很多负面事件的缩影。
这些负面事件本身也促进了共和党在2010年中期选举夺回众议院多数席位,从此共和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否决政治运动,美国政治进入了一个相互消耗的阶段。
在外交方面,分成两个阶段。
2009年到2010年,奥巴马履新初始,先是承诺对伊斯兰国家“永不交战”,在波兰撤掉远程反导系统与俄罗斯缓和关系,与俄罗斯签订削减战略武器协议,再是部署从伊拉克撤兵。
这些举措为他赢得了一个。
但是,美国对伊斯兰国家能够“永不交战”吗,对俄罗斯能够一直保持缓和的关系吗
这些举措都跟美国的国家利益相矛盾,更像是奥巴马一厢情愿的“清新”的外交路线。
第二个阶段,2011年到2012年,就是和恐怖主义的兴起。
一方面,阿富汗塔利班的屡剿屡不灭,促使奥巴马向阿富汗增兵。
另一方面,伊拉克2011年全面撤兵后,伊拉克政府崩溃,恐怖组织迅速扩张。
奥巴马不愿陷入伊拉克地面战争,改用无人机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奥巴马的“清新”外交全面败给现实。
,奥巴马和希拉里高举意识形态大旗,支持民主自由,干掉了美国的盟友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法国一起干掉了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在叙利亚挑起内战,一时间中东战火四燃。
除了可以打击俄罗斯在中东势力以外,无论是埃及内乱还是利比亚内战,美国的国家利益都遭到了严重打击。
恐怖主义大肆发展,IS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2012年9月11号班加西事件的发生,更是沉重打击了奥巴马和希拉里。
总结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亮点不多(医疗改革),黑点不少(墨西哥湾漏油、班加西)。
于党来讲,民主党2010年失去众议院多数席位,2014年失去参议院多数席位。
于国来讲,经济复兴不力,中东利益遭到打击,恐怖主义四起。
这都体现了奥巴马执政能力不足。
---------------------------------------------------------------------------------------------------------------------------------2013年至2016年,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
奥巴马本身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经过第一个任期的打磨,开始展现出政治方面的高超手段。
因为共和党把持国会,奥巴马在内政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展,控枪立法被国会无视,移民改革遭违宪官司,2013年联邦政府停摆,共和党抓住Obama Care、Planned Parenthood和Immigration对奥巴马进行全面围堵。
另外从2013年至今的国际上的热点不断,因此先从外交上分析奥巴马的执政,再在内政上稍作分析。
在外交上,奥巴马开始展现一种维持美国霸权的战略思想。
2014年3月28日,奥巴马发表演讲阐述其外交政策,高喊目标美国要再领导世界100年。
而奥巴马的外交策略不外乎,打击俄罗斯和欧盟与阻止中国崛起。
第一方面的战略行动是2014年初乌克兰内乱。
美国投资5亿美元,挑动乌克兰西部的反对派,推翻亲俄乌克兰政府,一手策划了乌克兰内战。
俄罗斯为了反制,吞并克里米亚,支援乌克兰东部民兵。
亲西方武装和亲俄武装在乌克兰东部开始了持久的内战。
乌克兰内战和沙特发起的石油价格战争,两手同步,一箭多雕。
第一,推翻了乌克兰的亲俄政府,对俄罗斯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第二,挑动欧盟和俄罗斯对抗。
第三,通过经济手段和金融手段制裁俄罗斯,重创俄罗斯经济。
美联储从2008年12月开始实行量化宽松(就是广印钞票和降低利率),但是直到2014年乌克兰内战之后,在即将爆发的气氛下,热钱大量从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和俄罗斯)流入美国,美国经济才开始复苏。
热钱进入美国,大部分通过投资和购买美国国债,无论是哪个途径,美国经济在得到了大量的外来资金注入之后,开始所谓强劲复苏,GDP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
举个例子吧,中国人大量投资美国房地产,尤其是加州和纽约的房地产出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量化宽松这个东西其实挺有意思(本人2013年在美国贷款买了辆车,是0%,也是搭了顺风车),美国通过广发货币,向全世界输出通货膨胀,再通过热钱回流促进美国经济复苏。
最后的结果是欧洲和日本经济惨不忍睹,美国一枝独秀。
第二方面的战略行动,是亚太再平衡。
亚太再平衡,从2011年奥巴马提出,到他第二个任期内执行得还不错。
亚太再平衡,其实就是围堵中国,阻止或者延迟中国的崛起。
在军事上,要将60%的兵力投放到亚太的军事基地上;围绕日本和台湾,在东海上维持第一岛链的封锁;在南海上阻止中国控制南海和整合东盟。
这个军事策略,目标是封住中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出口,控制住中国的经济命脉(石油和其他资源)。
在经济上,推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协定),既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又打击了中国的制造业。
搞定了俄罗斯、欧盟、中国,放眼世界,还有谁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第三个方面的战略行动,在中东进行战略收缩和平衡政策。
一方面绝对不军事介入伊拉克和叙利亚,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盟友(比如土耳其)搞起平衡策略。
俄罗斯刚进入叙利亚,土耳其击落俄su-24轰炸机。
俄罗斯打击叙利亚的土库曼反对派,部署防空导弹,抨击土耳其走私IS石油,土耳其反而派兵进入伊拉克训练库尔德武装了。
种种策略玩的很6。
,对美国而言反而是件好事。
法国总统访美,奥巴马岿然不动,只表示可以共享情报。
其实保持对IS表面打击实则放纵的态度。
欧洲爆发难民危机,100万难民涌入德国,奥巴马表示2017年接纳10万叙利亚难民。
美国在战略上撤离中东,是为了集中力量在亚太围堵中国。
但是同一时刻又需要在中东制衡俄罗斯。
这一个平衡策略,很妙,但是很不好搞。
搞不好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通过这种种手段,可以看到奥巴马完全不是那个2009年高举世界和平和承诺永不交战的得主,其逐渐转变为一个老练狡猾唯国家利益是举的政客。
如果还有人说奥巴马是鸽派,那只能说他“鸽”的太不明显了吧。
奥巴马是很清楚,美国如果再被拖入一场持久的战争,对美国的打击将是巨大的、毁灭性的。
在内政上,三个方面,第一同性恋平权(奥巴马在第二次竞选之前就高调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在发表此言论几小时之内即筹得1000万美元捐款);第二,枪支管控;第三,移民改革。
同性恋平权以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通过投票5比4“合法”“立法”通过,白宫亮起了彩虹旗。
最高院法官中五个自由派法官全部投了赞成票,其中两人是奥巴马提名的。
同性恋平权,先是大部分州议会通过,再后是最高法院判定不通过的州违宪,就这样绕过美国的最高立法机构---国会,在美国所有的州实现了。
这个过程,确实有点荒诞不经,对美国的三权分立产生了巨大挑战,但是美国政客基本上对此避而不谈。
枪支管控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2015年在334天里美国发生了351起大规模枪击事件,有校园枪击、有教堂枪击、有街头枪击。
犯罪分子手握AK-47半自动步枪,对着手无寸铁的人群扫射,这一幕在美国发生了太多次,多得共和党基本上可以无视了。
奥巴马这几年,屡屡在各种恶性枪击事件后呼吁立法控枪,但基本上共和党的国会理都不理,至今参议院都没把审核控枪法案放到议程上来。
之所以这么难,一方面可以说一部分美国人根深蒂固地相信持枪权是人权,另一方面是美国步枪协会强大的游说能力,毕竟军火行业是暴利行业啊。
即便有持枪权,佩戴手枪的良民,面对手拿AK-47的犯罪分子,和拥有M1A2坦克的美国陆军,这个持枪权真能自卫和反抗暴政吗
金权政治,金权政治,铁打的资本,流水的政客。
2015年初奥巴马提出一个移民改革计划,主要目标是使500万非法移民逐步合法化地在美国生活工作交税。
其实行手段是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目的是绕过共和党掌控的国会实行改革。
这个移民法案可以说过于激进,远远超过了美国社会的共识,激起了民意反弹。
Donald Trump通过炒作这个immigration的议题,居然一直在民调中遥遥领先其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可见这个移民改革计划,为共和党赢得了多少民意。
共和党将诉诸法庭,告其破坏三权分立超越职权违反宪法,奥巴马一路吃败官司,现已经打到最高法院,这个移民改革基本上在奥巴马任期内很难实行。
综合来看奥巴马目前的第二个任期,他逐渐从理想主义走向实用主义,从一个执政经验不足的政坛新手转变为一个手段老辣的政客。
无论是绕过国会实行改革,还是在外交上左右逢源,都展现了其执政能力和政治手段的提升。
奥巴马目前在外交上获得不错的成绩,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促进了经济复苏,虽然经济增长并不是那么给力;通过了同性恋平权,然而这件改革流于象征性的意义;枪支管控和移民改革则停步不前。
---------------------------------------------------------------------------------------------------------------------------------虽然奥巴马还有一年的任期,其实不妨碍讨论奥巴马的政治遗产。
在经济上,TPP和正在谈判的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都将巩固和加强美国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并在经济上围堵和打击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
在外交上,亚太再平衡和中东收缩战略,都是很可取的措施。
如果共和党的战争狂人们2016年不能当选,可以想象希拉里-克林顿会继续实行和深化这两个策略。
其次,打击俄罗斯、收拢欧盟、维持中东乱局,对美国保持霸权地位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伊朗核谈判和与古巴建交都是可圈可点的政绩,虽然没有上述的三个战略对美国的外交和国家利益影响深远。
但是,其他国家也不是傻子,必然不会在外交和军事上坐以待毙。
无论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俄罗斯强力介入叙利亚,还是欧盟向俄罗斯和中国迅速靠拢,都给美国人的“再领导世界100年”留下巨大阴影。
奥巴马这七年来,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掌控力是下降的,这倒不能说主要是奥巴马的锅了,时势使然。
在内政上,全民医疗保险通过、同性恋平权实现和推出移民改革,算是奥巴马的数的上的政绩了。
但是,从一定角度上讲,这些改革未免显得有些激进,割裂了美国社会,导致了保守主义在美国的迅猛发展和民主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全面失败。
政治消耗战和否决政治在奥巴马的任期内大行其道,奥巴马提出的法律国会不通过,国会通过的法律奥巴马不执行。
美国的内部的社会、经济和制度改革,在很多方面停滞不前。
比如枪支管控协议,其实有利于维护美国社会的稳定,却在共和党国会里毫无通过的希望。
比如非法移民问题,目前是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但是奥巴马的路线太过激进,太偏左,其推出的行政命令全面合法化有美国子女的非法移民,直接引起了强力的反弹。
至今屡屡被法院判决违宪,目前已上诉到最高法院,在其任期内看不到实施的可能性。
奥巴马的内政改革,多集中在社会方面,在经济和政治上其实不够深入。
美国突出的问题,比如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比如金权政治,比如否决政治,比如金融监管,几乎看不到任何改变。
而这些问题必将伴随着美国进入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二十年,对美国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综合来看,奥巴马第一个任期各方面马马虎虎不太合格,第二个任期外交军事干得不错,美国经济也随之复苏,在内政上束手束脚没什么进展。
可以说,奥巴马勉强算是一个合格的美国总统,不太坏,不像前任小布什花光了美国的家底,也不太好,没有像罗斯福一样力挽狂澜。
其自身的弱势和美国的走弱倾向,决定了他的格局和历史地位。
而美国这艘航空母舰,依然在既定的航向中缓缓前行。
奥巴马所做的不过是给这艘航母做一些硬件上的修补和升级。
修修补补,小修小补,又是八年。
完。
---------------------------------------------------------------------------------------------------------------------------------说些题外话,奥巴马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度假最多的总统之一。
他非常喜爱打高尔夫,过生日的时候还要请NBA球星来打球庆祝,据说经常跟好莱坞明星们在白宫通宵达旦搞party。
他本人的明星效应非常强,作为一个黑人总统带来的巨大关注度,使他在总统任期前两年更像一个明星而不是政客。
“Yes We Can”在全世界圈了很多追星粉。
有提词器,雄辩滔滔;离了提词器,却在2012年选举辩论里经常被罗姆尼问得说不出话。
他乐于上电视节目,在talk show里搞笑。
他有twitter账号,有Facebook账号,还有美国知乎Quora账号。
其背后的团队精于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和投放广告。
最近刚跟贝爷在阿拉斯加吃鱼肉,中国海军还特意路过祝贺。
奥巴马经常讲,总统任期结束后,最怀念空军一号不用买票排队的日子。
所以说,他这个人哪,还真是开辟了政客宣传的新潮流了。
君不见Trump在Saturday Night Live里面和两个自己谈笑风声。
政客娱乐大众,大众乐呵呵。
本来很严肃的事情,不如笑一笑喽。
奥巴马演讲读后感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以下是读后感写法: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大体上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
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
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
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
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
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奥巴马的获胜演讲的阅读题答案
成长道路童年时期 奥巴马的父母在位于檀香山玛诺亚之夏威夷大学相识,当时他的父亲以国际学生身份在校求学。
在奥巴马2岁时,父母分居,随后离婚。
他的父亲便前往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最终返回肯尼亚。
而他的母亲则嫁给了一位印度尼西亚籍的学生Lolo Soetoro,并诞下一个女儿。
奥巴马六岁时,与母亲一家迁居到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四年后,奥巴马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
从五年级起,奥巴马就读于位于檀香山的大型私立学校Punahou学校,且于当地读到12年级,于1979年毕业。
高校时期 1983年,奥巴马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工作主持了一个非营利计划,以协助当地教堂为穷困的居民组织好职业训练。
奥巴马199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获得了“极优等”法学博士的学位,也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非洲裔美国人,并在此期间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认可。
回到芝加哥后,奥巴马主持了一次选民登记运动,且为民权律师事务所Miner,Barnhill & Galland工作。
后来,自1993年至2005年竞选联邦参议员的12年中,奥巴马一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职宪法讲师。
从政之路 1995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2000年,在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席位失败后,奥巴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工作中。
2004年7月,美国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
(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
)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Hope)慷慨激昂的演讲。
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
该演讲后,奥巴马成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
同年11月,奥巴马顺利的以高达70%的选票当选,成为美国历史上第5位非洲裔联邦参议员。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并提出了重点在“完结伊拉克战争以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竞选纲领。
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大会上,奥巴马赢得了38%的支持率,领先于知名度高于自己的约翰·爱德华兹以及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诸位候选人中领跑。
2008年6月3日,奥巴马票数领先于希拉里·克林顿,被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非洲裔总统大选候选人。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竞选理念 经济 奥巴马:反对布什政府对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富裕阶层的减税政策。
麦凯恩:支持延续布什政府的减少收入税政策,并打算将企业税的税率从35%减至25%。
贸易 奥巴马:敦促就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重新谈判,以加强有关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支持与秘鲁之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麦凯恩:支持与哥伦比亚、韩国和巴拿马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与27个欧盟成员国展开有关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反对改变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支持开放新贸易市场。
反对伊拉克战争 奥巴马:一直反对伊拉克战争,并在竞选中承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上任后16个月内从伊撤出美军作战部队。
麦凯恩:在参议院投票支持对伊开战,反对在战争拨款议案中附加撤军时间表。
他最近表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2013年实现在伊拉克设定的目标,并撤离驻伊美军作战部队。
健康保险 奥巴马:支持延续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支持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儿童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设立国家健康保险项目。
麦凯恩:反对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支持将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转变为自由市场体系,并给低收入阶层提供一定的税务减免。
外交 奥巴马:强调谈判比军事行动更重要,表示会与伊朗、叙利亚、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领导人谈判。
麦凯恩:呼吁美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更积极有力的作用,承诺会推动重建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关系。
[编辑本段]成功当选 2008年11月4日,美国各大电视网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在2008年11月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亚利桑那州国会参议员麦凯恩,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已成定局。
据初步统计结果,奥巴马已获得297张选举人票,超过当选总统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麦凯恩仅获得145张选举人票。
成功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后的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讲话,表示“这是属于大家的胜利(this is your victory),美国即将开始改变(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同时,他还感谢了自己的家庭和团队,并且向对手麦凯恩表示敬意。
麦凯恩也在随后致电奥巴马表示祝贺,奥巴马也表示非常期待麦凯恩能够加入未来的美国政府一起共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关于巴拉克·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
性别:男 ,非洲裔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5日,根据美国总统大选计票结果,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全国大选阶段的黑人候选人、并且成功当选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奥巴马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
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参加社会工作。
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非洲裔美国人,并在此期间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认可。
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2000年,在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席位失败后,奥巴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工作中。
奥巴马演讲 2004年7月,美国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
(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
)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慷慨激昂的演讲。
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
该演讲后,奥巴马成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
同年11月,奥巴马顺利的以高达70%的选票当选联邦参议员。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并提出了重点在“完结伊拉克战争以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竞选纲领。
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大会上,奥巴马赢得了38%的支持率,领先于知名度高于自己的约翰·爱德华兹以及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诸位候选人中领跑。
2008年6月3日,奥巴马票数领先于希拉里·克林顿,被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非洲裔总统大选候选人。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奥巴马的父亲老奥巴马是肯尼亚人,母亲安·邓纳姆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
两人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只生下奥巴马一个孩子。
后来奥巴马随母亲与继父在印度尼西亚生活4年。
儿时的奥巴马与母亲Ann邓纳姆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后来随父母移居夏威夷。
在夏威夷,邓纳姆与肯尼亚留学生巴拉克·奥巴马(老奥巴马)相遇并结婚,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巴里,即如今的参议员奥巴马。
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随着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告终。
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罗罗·素托罗结婚,并于1967年来到印尼,也把6岁的巴里带到印尼。
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邓纳姆带着她与素托罗生的女儿玛亚又回到印尼。
邓纳姆热衷于印尼民间妇女工艺品的制作,比如织布、编筐,成为个中能手。
玛亚现在是夏威夷大学一名教授。
苏尔亚库素玛回忆说:“我们都是母亲,我们一起谈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与孩子分离有多么难过,但她(邓纳姆)更关心对巴里(奥巴马)的教育。
” 奥巴马青年时到印尼看望母亲,苏尔亚库素玛初次见到这名未来参议员。
她说:“邓纳姆为他骄傲。
我记得,当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月刊历史上首位黑人主编时,邓纳姆充满骄傲。
” 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
尽管与父亲相处时间不长,但遗传自父亲的肤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一面旗帜。
他的回忆录1995年首次出版,名为《父亲的梦想》。
从政后,奥巴马借用了父亲的名字(巴拉克),在每天别人对他的称呼中,感受父亲留下的烙印。
老奥巴马出生在肯尼亚西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当过放牛娃,后来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美国读书,与邓纳姆相遇,生下奥巴马。
奥巴马的祖母和许多亲戚如今仍住在那个小村庄,老奥巴马1982年因车祸去世后也埋在村内。
1992年时,奥巴马初访家乡,把未婚妻领进门。
老奥巴马的生平比较复杂。
他在肯尼亚时就娶了第一个妻子柯齐亚,并育有两个孩子,儿子罗伊和女儿奥玛。
按照奥巴马的说法,父亲从没真正离开柯齐亚。
但邓纳姆说,老奥巴马确实与柯齐亚分开,但“由于结婚时是一个乡村婚礼,所以也没有文件证明离婚”。
老奥巴马和邓纳姆在夏威夷的婚姻也许也没有适当的文件证明。
奥巴马在回忆录中说:“这段婚姻如何开始和何时开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细节我永远没勇气弄清。
”老奥巴马离开邓纳姆和两岁的儿子去哈佛读书后,后来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露丝回到了非洲。
露丝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肯尼亚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死于车祸。
但是,老奥巴马还经常探望柯齐亚。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心怀着自己的“美国梦”,一步步走向成功… 编辑本段成长之路 奥巴马身世复杂、经历坎坷,但长大后,在芝加哥市组织慈善事业,逐渐积累名声。
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
奥巴马之后选择从政,连任3届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脱颖而出,将知名度扩大到全美。
当年,他赢得国会参议员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5位黑人联邦参议员。
苏尔亚库素玛说:“你知道,拥有一个白人母亲、一个黑人父亲,还到过印尼,这使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容易对各种人产生认同感。
”一些美国社团把奥巴马当作一种证明,融合可以超越种族。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公众政策研究人员威廉·高尔斯顿说:“我认为,美国选民已经准备支持具体表现美国梦的领袖。
” 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拉里·萨瓦托认为,奥巴马公布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选民,无论存在何种争议。
萨瓦托说:“美国人喜欢成功的故事。
”苏尔亚库素玛说,她可以想象到奥巴马母亲的“热烈表现”,“如果她知道巴里,她的孩子在竞选美国总统,她会有多么骄傲”。
编辑本段参选历程 200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亚伯拉罕·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富兰克林·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奥巴马竞选网站首页 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
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
”《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
奥巴马,47岁的黑人偶像,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
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
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
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
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
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
《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 在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上,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
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
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
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
”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
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互联网的WEB2.0时代。
“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 编辑本段“奥巴马现象” 所谓“奥巴马现象”,就是2008年总统大选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掀起的政治旋风。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参选总统的黑人,奥巴马将“希望”和“变化”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一次次突破人们的预期,不断刷新美国政治史新纪录,形成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一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对传统的选举格局构成了真正的挑战。
奥巴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在政坛造成一股旋风,甚至有人把“奥巴马现象”拿来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来相提并论。
如今“奥巴马”这个名字在美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
并且“奥巴马”这个名字已经改变了英语,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批以“奥巴马”为词头的新名词,如“奥巴马女孩”、“奥巴马风暴”、“奥巴马摇滚”、“奥巴马十月”等等。
《华尔街日报》甚至惊呼:面对“奥巴马大潮”,希拉里还没有被淹死本身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位多么出色的政治家。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在《当魔术消失的时候》文章中,认为“奥巴马狂热”已经变成“奥巴马失落变态症候”。
现在,“O.C.S.”已经变成一个英文新字,出现在美国政治议论之中。
就是在这种“奥巴马狂热”现象下,众多选民被迷得神魂颠倒,助他写下一系列连胜的战绩。
“奥巴马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奥巴马代表着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选民求变的心理。
这种变分为几种:面对美国内外交困,选民需要变革,需要一个能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选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个给美国带来新方向的领导人;美国面临一个“战后婴儿潮”到“后婴儿潮”的世代交替的变化,选民需要一个清新的、超越党派利益弥合分裂的“后婴儿潮”领导人。
总之,奥巴马成为变革的代言人。
选民需要一个领导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
共和党执政七年来,经济不振,财政巨额亏空,美元贬值,物价飞涨,还有次贷危机,使人民生活日趋艰难,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已经高达5000万。
二战婴儿潮的一代人,即将达到退休年龄,将来有可能面临政府无力支付社会保险基金的困境。
对外方面,反恐越反越恐,伊战越陷越深,盟国离心离德,外交乏善可陈,国际影响日益削弱。
尽管国力依然强大,科技领先,但内外决策失误已经给美国利益带来了很大损失,影响到了选民的利益。
此时不改,更待何时。
在这种情况下,人心思变,对于白白耗费财政资源,过度干预国外事务,以及国会陷于两党争议,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做法,招致强烈不满。
尽管奥巴马没有开出如何变革与施政的清单(施政纲领要在党代会上产生),但“变革”的主题思想却是说到了选民的心坎上,成为他产生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选民需要一位给与美国新希望和信心的领导人。
美国精神的深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些理想和信念能让美国人不论是在繁荣时还是在逆境时,都能始终保持一种集体良心而不失望,并能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美国人共同努力。
近年来,特别是“911”以后,美国的这些共同的理想、价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断萎缩,美国开始日益走上分化。
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
同时,依循美国政治的惯例,奥巴马还要让大家知道这种新美国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国梦。
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使他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肯尼迪的接班人、新美国的象征。
正如希拉里的一位顾问所说,希拉里能打败任何对手,但奥巴马不是一位参选人――他代表了一种运动。
他不是在推销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销一种愿景;他展示的是对一种信念的忠诚,对人们实现信念的力量的忠诚。
而这种信念就是变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并不关心其政策细节的原因:梦想本身就已经足够。
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迈克尔·巴龙认为,美国的选民结构每隔16年会有重大改变,而经过世代交替的选民比较愿意冒险选择新人。
所以16年之痒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闻周刊》的专栏记者艾特指出,其实选民求变的情况在1992年克林顿击败老布什当选总统就已有先例。
克林顿46岁时当选总统,是第一位“战后婴儿潮”时代入主白宫。
今年46岁的奥巴马是“后婴儿潮”的时代人。
其实这可以从历史来寻找根源,比如从二战结束一直到老布什,美国总统基本上都是二战老兵,从将军到上校,然后到中尉,开始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肯尼迪是校级军官,老布什是尉级军官,到了克林顿时代,二战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来就是“战后婴儿潮”这一批,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克林顿和小布什。
到目前为止,他们正好执政16年,从美国世代交替的角度来说,这批人也开始淡出政治舞台,“后婴儿潮”的人要起来了。
奥巴马今年46岁,正好代表了“后婴儿潮”这批人,所以,这也是奥巴马给很多人以希望的一个原因。
“奥巴马现象”产生的一个更大的背景是,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民权运动方面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其主要内容就是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
经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美国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人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障碍,现在美国政坛上活跃着很多黑人领导人和政治家,包括小布什政府中也有鲍威尔、赖斯。
显然,通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后,相当的一部分黑人精英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而且帮助美国在解决种族问题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这是“奥巴马现象”产生的最大背景。
没有这一背景,“奥巴马现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奥巴马现象”产生与媒体追求轰动效应也不无关系。
媒体首要任务就是收视率,这是媒体存在的利益根本,所以追求轰动效应也就成为媒体的应有之意,这自然形成了选民从中和跟风的心理。
媒体的追求轰动效应。
奥巴马的接连取胜,不仅增加了奥巴马本身的自信和凝聚力,对选民、特别是那批本来就在希拉里和奥巴马之间晃荡的中间选民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也是一种必然。
至于希拉里所抱怨的“美国媒体对她不够友善”问题,并且,媒体喜欢炒作,一般不会一边倒地倾向奥巴马或者希拉里,但是奥巴马最近连胜,媒体对他的赞誉之词会更多一点。
因为媒体靠收视率为生的。
另外,奥巴马受到更多媒体青睐,还在于奥巴马是新人,身上有更多的新闻点可以发掘。
还有,奥巴马毕竟是年轻人,如前一段落所述,奥巴马对网络等新兴媒体也更重视,也更容易和这些人合作和交流。
媒体对于他“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等大张旗鼓的报道,对他人气的聚集和筹资都很有利。
编辑本段政治观点 一、经济 奥巴马:反对布什政府对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富裕阶层的减税政策。
麦凯恩:支持延续布什政府的减少收入税政策,并打算将企业税的税率从35%减至25%。
二、贸易 奥巴马:敦促就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重新谈判,以加强有关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支持与秘鲁之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麦凯恩:支持与哥伦比亚、韩国和巴拿马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与27个欧盟成员国展开有关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反对改变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支持开放新贸易市场。
三、伊拉克战争 奥巴马:一直反对伊拉克战争,并在竞选中承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上任后16个月内从伊撤出美军作战部队。
麦凯恩:在参议院投票支持对伊开战,反对在战争拨款议案中附加撤军时间表。
他最近表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2013年实现在伊拉克设定的目标,并撤离驻伊美军作战部队。
四、健康保险 奥巴马:支持延续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支持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儿童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设立国家健康保险项目。
麦凯恩:反对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支持将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转变为自由市场体系,并给低收入阶层提供一定的税务减免。
五、外交 奥巴马:强调谈判比军事行动更重要,表示会与伊朗、叙利亚、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领导人谈判。
麦凯恩:呼吁美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更积极有力的作用,承诺会推动重建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关系。
六、气候变化 奥巴马:承诺在202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至1990年时的水平。
麦凯恩:支持在205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呼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和使用可替代能源实现这一目标。
编辑本段成功当选 奥巴马与拜恩在获胜后 2008年11月4日,美国各大电视网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在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亚利桑那州国会参议员麦凯恩,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已成定局。
据初步统计结果,奥巴马已获得297张选举人票,超过当选总统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麦凯恩仅获得145张选举人票。
成功当选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后的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讲话,表示“这是属于大家的胜利(this is your victory),美国即将开始改变(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同时,他还感谢了自己的家庭和团队,并且向对手麦凯恩表示敬意。
麦凯恩也在随后致电奥巴马表示祝贺,奥巴马也表示非常期待麦凯恩能够加入未来的美国政府一起共事。
奥巴马详细档案
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 英文全名: Barack Hussein Obama Jr. [1]美国总统 ,届数:第56届,任数:第44任,位数:第43位, 政党:民主党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5日,根据美国总统大选计票结果,奥巴马胜利赢得第44任美国总统的宝座。
于2009年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参加就职典礼,发表就职演说,并参加了游行。
任期 4 年。
根据美国法律,他还可以在 2013 年,再次竞选总统。
[编辑本段]名字的含义 Barack,是 Swahili 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言。
阿拉伯语言中,词根 B-R-K 代表被祝福的意思。
例如: Mabruk! = 祝贺 Barakallah feek = 愿上帝保佑你 Barakah = 来自上帝的祝福,女性名字。
Hussein,是他爷爷的名,来自阿拉伯语言,代表 ”好“,或者 ”英俊的人“。
Obama,这个姓是他爷爷的爷爷的名。
在非洲国家肯尼亚的 Luo 部落很普遍,该部落是肯尼亚的三大民族之一。
他们讲的是 Dhoulou 语言。
在欧洲殖民者没有到来前,很多非洲文化中,很多人都是将父亲的名作为自己的姓。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爷爷的爷爷会有这个名。
通晓 Luo 部落文化和语言的专家认为,动词 Bam 的含义是”弯曲“,他爷爷的爷爷出生的时候可能一只手,或者一只脚有点弯曲,也可能是出生的时候,臀部先出来,(英文: breech position)。
个人简介 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
是左撇子,这是美国总统史自40届以来的第四位左撇子总统。
虽然,他只有 50% 的黑人血统,有些人却认为他是所谓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似乎这么说了,美国就再也不存在种族歧视,似乎美国的黑人从此就和白人一样平等了,从此天下太平了。
如果因为他有50% 黑人血统,他就是黑人;那么因为他有50%白人血统,他同样也是白人。
他的父亲是非洲移民,所以他并没有象很多美国黑人奴隶的后裔一样在很多城市的贫民窟长大。
他小时候是由他的白人的祖父母培养长大的。
所以他的思维方式和美国白人比较接近。
他本人从来也没有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是黑人,或者是非洲裔美国人,只承认自己是混血。
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参加社会工作。
199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所谓的 非洲裔美国人,并在此期间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认可。
1992年和米歇尔•拉沃恩•奥巴马 结婚,并生了二个女儿玛丽亚 •安• 奥巴马 (Malia Ann Obama), 娜塔莎• 奥巴马 ( Natasha Obama)。
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2000年,在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席位失败后,奥巴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工作中。
2004年7月,美国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
(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
)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慷慨激昂的演讲。
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
该演讲后,奥巴马成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
同年11月,奥巴马顺利的以高达70%的选票当选联邦参议员。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并提出了重点在“完结伊拉克战争以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竞选纲领。
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大会上,奥巴马赢得了38%的支持率,领先于知名度高于自己的约翰•爱德华兹以及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诸位候选人中领跑。
2008年6月3日,奥巴马票数领先于希拉里•克林顿,被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非洲裔总统大选候选人。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奥巴马的父亲老奥巴马是肯尼亚人,母亲安•邓纳姆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
两人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只生下奥巴马一个孩子。
后来奥巴马随母亲与继父在印度尼西亚生活4年。
童年奥巴马 儿时的奥巴马与母亲Ann邓纳姆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后来随父母移居夏威夷。
在夏威夷,邓纳姆与肯尼亚留学生巴拉克•奥巴马(老奥巴马)相遇并结婚,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巴里,即如今的新总统奥巴马。
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随着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告终。
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罗罗•素托罗结婚,并于1967年来到印尼,也把6岁的巴里带到印尼。
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邓纳姆带着她与素托罗生的女儿玛亚又回到印尼。
邓纳姆热衷于印尼民间妇女工艺品的制作,比如织布、编筐,成为个中能手。
玛亚现在是夏威夷大学一名教授。
苏尔亚库素玛回忆说:“我们都是母亲,我们一起谈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与孩子分离有多么难过,但她(邓纳姆)更关心对巴里(奥巴马)的教育。
” 奥巴马青年时到印尼看望母亲,苏尔亚库素玛初次见到这名未来参议员。
她说:“邓纳姆为他骄傲。
我记得,当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月刊历史上首位有50%黑人血统的主编时,邓纳姆充满骄傲。
” 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
尽管与父亲相处时间不长,但遗传自父亲的肤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一面旗帜。
他的回忆录1995年首次出版,名为《父亲的梦想》。
从政后,奥巴马借用了父亲的名字(巴拉克),在每天别人对他的称呼中,感受父亲留下的烙印。
老奥巴马出生在肯尼亚西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当过放牛娃,后来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美国读书,与邓纳姆相遇,生下奥巴马。
奥巴马的祖母和许多亲戚如今仍住在那个小村庄,老奥巴马1982年因车祸去世后也埋在村内。
1992年时,奥巴马初访家乡,把未婚妻领进门。
老奥巴马的生平比较复杂。
他在肯尼亚时就娶了第一个妻子柯齐亚,并育有两个孩子,儿子罗伊和女儿奥玛。
按照奥巴马的说法,父亲从没真正离开柯齐亚。
但邓纳姆说,老奥巴马确实与柯齐亚分开,但“由于结婚时是一个乡村婚礼,所以也没有文件证明离婚”。
老奥巴马和邓纳姆在夏威夷的婚姻也许也没有适当的文件证明。
奥巴马在回忆录中说:“这段婚姻如何开始和何时开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细节我永远没勇气弄清。
”老奥巴马离开邓纳姆和两岁的儿子去哈佛读书后,后来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露丝回到了非洲。
露丝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肯尼亚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死于车祸。
但是,老奥巴马还经常探望柯齐亚。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心怀着自己的“美国梦”,一步步走向成功…… 成长道路 奥巴马身世复杂、经历坎坷,但长大后,在芝加哥市组织慈善事业,逐渐积累名声。
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有50%黑人血统主编——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
奥巴马之后选择从政,连任3届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脱颖而出,将知名度扩大到全美。
当年,他赢得国会参议员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5位黑人(但是他只有50%黑人血统) 联邦参议员。
苏尔亚库素玛说:“你知道,拥有一个白人母亲、一个黑人父亲,还到过印尼,这使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容易对各种人产生认同感。
”一些美国社团把奥巴马当作一种证明,融合可以超越种族。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公众政策研究人员威廉•高尔斯顿说:“我认为,美国选民已经准备支持具体表现美国梦的领袖。
” 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拉里•萨瓦托认为,奥巴马公布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选民,无论存在何种争议。
萨瓦托说:“美国人喜欢成功的故事。
”苏尔亚库素玛说,她可以想象到奥巴马母亲的“热烈表现”,“如果她知道巴里,她的孩子在竞选美国总统,她会有多么骄傲”。
参选历程 200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亚伯拉罕•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富兰克林•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奥巴马竞选网站首页 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
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
”《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
奥巴马,47岁,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
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
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
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
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
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
《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 在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上,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
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
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
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
”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
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互联网的WEB2.0时代。
“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 政治观点 一、经济 奥巴马:反对布什政府对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富裕阶层的减税政策。
麦凯恩:支持延续布什政府的减少收入税政策,并打算将企业税的税率从35%减至25%。
二、贸易奥巴马对阵麦凯恩 奥巴马:敦促就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重新谈判,以加强有关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支持与秘鲁之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麦凯恩:支持与哥伦比亚、韩国和巴拿马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与27个欧盟成员国展开有关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反对改变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支持开放新贸易市场。
三、伊拉克战争 奥巴马:一直反对伊拉克战争,并在竞选中承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上任后16个月内从伊撤出美军作战部队。
麦凯恩:在参议院投票支持对伊开战,反对在战争拨款议案中附加撤军时间表。
他最近表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2013年实现在伊拉克设定的目标,并撤离驻伊美军作战部队。
四、健康保险 奥巴马:支持延续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支持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儿童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设立国家健康保险项目。
麦凯恩:反对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支持将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转变为自由市场体系,并给低收入阶层提供一定的税务减免。
五、外交 奥巴马:强调谈判比军事行动更重要,表示会与伊朗、叙利亚、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领导人谈判。
麦凯恩:呼吁美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更积极有力的作用,承诺会推动重建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关系。
六、气候变化 奥巴马:承诺在202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至1990年时的水平。
麦凯恩:支持在205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呼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和使用可替代能源实现这一目标。
成功当选 2008年11月4日,美国各大电视网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在2008年11月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亚利桑那州国会参议员麦凯恩,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已成定局。
据初步统计结果,奥巴马已获得297张选举人票,超过当选总统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麦凯恩仅获得145张选举人票。
成功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后的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讲话,表示“这是属于大家的胜利(this is your victory),美国即将开始改变(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同时,他还感谢了自己的家庭和团队,并且向对手麦凯恩表示敬意。
麦凯恩也在随后致电奥巴马表示祝贺,奥巴马也表示非常期待麦凯恩能够加入未来的美国政府一起共事。
个人著作 在踏入政坛之前,奥巴马出版了其青年及早期事业的奥巴马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
该书于1995年出版,并于2004年重印,新版本加入了新版前言和他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稿。
该书的音频版本获得了2006年格莱美奖的最佳诵读专辑。
2004年12月,奥巴马与三本书签约,合约价值190万美元[58]。
第一本书《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在2006年10月出版 , 论述了奥巴马的政治理念。
该书自出版后在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60]。
第二本书由于出版合约仍未公开,该书是奥巴马和妻子、两个女儿合著的儿童书,其利润将赠予慈善机构。
而第三本书的内容现在也尚未公开。
美国兰多姆出版公司旗下的ThreeRivers出版公司表示,奥巴马新书《我们相信变革:巴拉克•奥巴马重塑美国未来希望之路》,将在2008年9月8日推出音频和电子版本,然后于9月9日正式上市。
这本书由奥巴马亲自作序,介绍自己的政策立场和这次总统选举的重要意义。
他的竞选团队成员也撰写了一些章节,介绍奥巴马在医疗保险、能源和国防安全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
此外,该书还囊括了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发表的7次演讲原文,包括他在宣布竞选总统和出访德国时的演讲。
奥巴马可谓是乱世中诞生的美国总统,他年轻,而且从政时间短。
能够竞选总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能够成功竞选,更可谓是一个神话。
2008年,奥巴马写给美国一个神话,给世界一个神话。
那么,他入住白宫后,又会给会大家一个怎样的美国,一个怎样的世界
让我们拭目以待。
目前中国大陆已经引进奥巴马《无畏的希望》。
去,还有图片
奥巴马是一个怎样的政治人物
巴拉克·奥巴马,全名:(Barack Hussein Obama II)。
2008年11月5日,根据美国总统大选计票结果,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从而成为了上第一位进入全国大选阶段的黑人候选人、并且成功当选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奥巴马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
1983年毕业于,1985年到芝加哥参加社会工作。
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非洲裔美国人,并在此期间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认可。
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2000年,在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席位失败后,奥巴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工作中。
奥巴马演讲 2004年7月,美国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
(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
)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慷慨激昂的演讲。
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
该演讲后,奥巴马成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
同年11月,奥巴马顺利的以高达70%的选票当选联邦参议员。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并提出了重点在“完结伊拉克战争以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竞选纲领。
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大会上,奥巴马赢得了38%的支持率,领先于知名度高于自己的约翰·爱德华兹以及,在民主党诸位候选人中领跑。
2008年6月3日,奥巴马票数领先于,被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从而成为了上首个非洲裔总统大选候选人。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奥巴马的父亲老奥巴马是肯尼亚人,母亲安·邓纳姆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
两人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只生下奥巴马一个孩子。
后来奥巴马随母亲与继父在印度尼西亚生活4年。
儿时的奥巴马与母亲Ann邓纳姆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后来随父母移居夏威夷。
在夏威夷,邓纳姆与肯尼亚留学生巴拉克·奥巴马(老奥巴马)相遇并结婚,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巴里,即如今的参议员奥巴马。
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随着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告终。
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罗罗·素托罗结婚,并于1967年来到印尼,也把6岁的巴里带到印尼。
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邓纳姆带着她与素托罗生的女儿玛亚又回到印尼。
邓纳姆热衷于印尼民间妇女工艺品的制作,比如织布、编筐,成为个中能手。
玛亚现在是夏威夷大学一名教授。
苏尔亚库素玛回忆说:“我们都是母亲,我们一起谈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与孩子分离有多么难过,但她(邓纳姆)更关心对巴里(奥巴马)的教育。
” 奥巴马青年时到印尼看望母亲,苏尔亚库素玛初次见到这名未来参议员。
她说:“邓纳姆为他骄傲。
我记得,当奥巴马成为月刊历史上首位黑人主编时,邓纳姆充满骄傲。
” 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
尽管与父亲相处时间不长,但遗传自父亲的肤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一面旗帜。
他的回忆录1995年首次出版,名为。
从政后,奥巴马借用了父亲的名字(巴拉克),在每天别人对他的称呼中,感受父亲留下的烙印。
老奥巴马出生在肯尼亚西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当过放牛娃,后来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美国读书,与邓纳姆相遇,生下奥巴马。
奥巴马的祖母和许多亲戚如今仍住在那个小村庄,老奥巴马1982年因车祸去世后也埋在村内。
1992年时,奥巴马初访家乡,把未婚妻领进门。
老奥巴马的生平比较复杂。
他在肯尼亚时就娶了第一个妻子柯齐亚,并育有两个孩子,儿子罗伊和女儿奥玛。
按照奥巴马的说法,父亲从没真正离开柯齐亚。
但邓纳姆说,老奥巴马确实与柯齐亚分开,但“由于结婚时是一个乡村婚礼,所以也没有文件证明离婚”。
老奥巴马和邓纳姆在夏威夷的婚姻也许也没有适当的文件证明。
奥巴马在回忆录中说:“这段婚姻如何开始和何时开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细节我永远没勇气弄清。
”老奥巴马离开邓纳姆和两岁的儿子去哈佛读书后,后来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露丝回到了非洲。
露丝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肯尼亚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死于车祸。
但是,老奥巴马还经常探望柯齐亚。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心怀着自己的“美国梦”,一步步走向成功… 编辑本段成长之路 奥巴马身世复杂、经历坎坷,但长大后,在芝加哥市组织慈善事业,逐渐积累名声。
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首位黑人主编——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
奥巴马之后选择从政,连任3届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脱颖而出,将知名度扩大到全美。
当年,他赢得国会参议员选举,成为上第5位黑人联邦参议员。
苏尔亚库素玛说:“你知道,拥有一个白人母亲、一个黑人父亲,还到过印尼,这使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容易对各种人产生认同感。
”一些美国社团把奥巴马当作一种证明,融合可以超越种族。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公众政策研究人员威廉·高尔斯顿说:“我认为,美国选民已经准备支持具体表现美国梦的领袖。
” 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拉里·萨瓦托认为,奥巴马公布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选民,无论存在何种争议。
萨瓦托说:“美国人喜欢成功的故事。
”苏尔亚库素玛说,她可以想象到奥巴马母亲的“热烈表现”,“如果她知道巴里,她的孩子在竞选美国总统,她会有多么骄傲”。
编辑本段参选历程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奥巴马竞选网站首页 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
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
”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
奥巴马,47岁的黑人偶像,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
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
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
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
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
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
《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 在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上,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
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
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
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
”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
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互联网的WEB2.0时代。
“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 编辑本段“奥巴马现象” 所谓“奥巴马现象”,就是2008年总统大选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掀起的政治旋风。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参选总统的黑人,奥巴马将“希望”和“变化”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一次次突破人们的预期,不断刷新美国政治史新纪录,形成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一个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对传统的选举格局构成了真正的挑战。
奥巴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在政坛造成一股旋风,甚至有人把“奥巴马现象”拿来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来相提并论。
如今“奥巴马”这个名字在美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
并且“奥巴马”这个名字已经改变了英语,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批以“奥巴马”为词头的新名词,如“奥巴马女孩”、“奥巴马风暴”、“奥巴马摇滚”、“奥巴马十月”等等。
《华尔街日报》甚至惊呼:面对“奥巴马大潮”,希拉里还没有被淹死本身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位多么出色的政治家。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在《当魔术消失的时候》文章中,认为“奥巴马狂热”已经变成“奥巴马失落变态症候”。
现在,“O.C.S.”已经变成一个英文新字,出现在美国政治议论之中。
就是在这种“奥巴马狂热”现象下,众多选民被迷得神魂颠倒,助他写下一系列连胜的战绩。
“奥巴马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奥巴马代表着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选民求变的心理。
这种变分为几种:面对美国内外交困,选民需要变革,需要一个能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选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个给美国带来新方向的领导人;美国面临一个“战后婴儿潮”到“后婴儿潮”的世代交替的变化,选民需要一个清新的、超越党派利益弥合分裂的“后婴儿潮”领导人。
总之,奥巴马成为变革的代言人。
选民需要一个领导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
共和党执政七年来,经济不振,财政巨额亏空,美元贬值,物价飞涨,还有次贷危机,使人民生活日趋艰难,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已经高达5000万。
二战婴儿潮的一代人,即将达到退休年龄,将来有可能面临政府无力支付社会保险基金的困境。
对外方面,反恐越反越恐,伊战越陷越深,盟国离心离德,外交乏善可陈,国际影响日益削弱。
尽管国力依然强大,科技领先,但内外决策失误已经给美国利益带来了很大损失,影响到了选民的利益。
此时不改,更待何时。
在这种情况下,人心思变,对于白白耗费财政资源,过度干预国外事务,以及国会陷于两党争议,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做法,招致强烈不满。
尽管奥巴马没有开出如何变革与施政的清单(施政纲领要在党代会上产生),但“变革”的主题思想却是说到了选民的心坎上,成为他产生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选民需要一位给与美国新希望和信心的领导人。
美国精神的深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些理想和信念能让美国人不论是在繁荣时还是在逆境时,都能始终保持一种集体良心而不失望,并能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美国人共同努力。
近年来,特别是“911”以后,美国的这些共同的理想、价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断萎缩,美国开始日益走上分化。
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
同时,依循美国政治的惯例,奥巴马还要让大家知道这种新美国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国梦。
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使他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肯尼迪的接班人、新美国的象征。
正如希拉里的一位顾问所说,希拉里能打败任何对手,但奥巴马不是一位参选人――他代表了一种运动。
他不是在推销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销一种愿景;他展示的是对一种信念的忠诚,对人们实现信念的力量的忠诚。
而这种信念就是变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并不关心其政策细节的原因:梦想本身就已经足够。
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迈克尔·巴龙认为,美国的选民结构每隔16年会有重大改变,而经过世代交替的选民比较愿意冒险选择新人。
所以16年之痒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闻周刊》的专栏记者艾特指出,其实选民求变的情况在1992年克林顿击败老布什当选总统就已有先例。
克林顿46岁时当选总统,是第一位“战后婴儿潮”时代入主白宫。
今年46岁的奥巴马是“后婴儿潮”的时代人。
其实这可以从历史来寻找根源,比如从二战结束一直到老布什,美国总统基本上都是二战老兵,从将军到上校,然后到中尉,开始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肯尼迪是校级军官,老布什是尉级军官,到了克林顿时代,二战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来就是“战后婴儿潮”这一批,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克林顿和小布什。
到目前为止,他们正好执政16年,从美国世代交替的角度来说,这批人也开始淡出政治舞台,“后婴儿潮”的人要起来了。
奥巴马今年46岁,正好代表了“后婴儿潮”这批人,所以,这也是奥巴马给很多人以希望的一个原因。
“奥巴马现象”产生的一个更大的背景是,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民权运动方面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其主要内容就是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
经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美国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人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障碍,现在美国政坛上活跃着很多黑人领导人和政治家,包括小布什政府中也有鲍威尔、赖斯。
显然,通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后,相当的一部分黑人精英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而且帮助美国在解决种族问题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这是“奥巴马现象”产生的最大背景。
没有这一背景,“奥巴马现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奥巴马现象”产生与媒体追求轰动效应也不无关系。
媒体首要任务就是收视率,这是媒体存在的利益根本,所以追求轰动效应也就成为媒体的应有之意,这自然形成了选民从中和跟风的心理。
媒体的追求轰动效应。
奥巴马的接连取胜,不仅增加了奥巴马本身的自信和凝聚力,对选民、特别是那批本来就在希拉里和奥巴马之间晃荡的中间选民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也是一种必然。
至于希拉里所抱怨的“美国媒体对她不够友善”问题,并且,媒体喜欢炒作,一般不会一边倒地倾向奥巴马或者希拉里,但是奥巴马最近连胜,媒体对他的赞誉之词会更多一点。
因为媒体靠收视率为生的。
另外,奥巴马受到更多媒体青睐,还在于奥巴马是新人,身上有更多的新闻点可以发掘。
还有,奥巴马毕竟是年轻人,如前一段落所述,奥巴马对网络等新兴媒体也更重视,也更容易和这些人合作和交流。
媒体对于他“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等大张旗鼓的报道,对他人气的聚集和筹资都很有利。
编辑本段政治观点 一、经济 奥巴马:反对布什政府对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富裕阶层的减税政策。
麦凯恩:支持延续布什政府的减少收入税政策,并打算将企业税的税率从35%减至25%。
二、贸易 奥巴马:敦促就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重新谈判,以加强有关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支持与秘鲁之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麦凯恩:支持与哥伦比亚、韩国和巴拿马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与27个欧盟成员国展开有关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反对改变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支持开放新贸易市场。
三、伊拉克战争 奥巴马:一直反对伊拉克战争,并在竞选中承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上任后16个月内从伊撤出美军作战部队。
麦凯恩:在参议院投票支持对伊开战,反对在战争拨款议案中附加撤军时间表。
他最近表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2013年实现在伊拉克设定的目标,并撤离驻伊美军作战部队。
四、健康保险 奥巴马:支持延续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支持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儿童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设立国家健康保险项目。
麦凯恩:反对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支持将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转变为自由市场体系,并给低收入阶层提供一定的税务减免。
五、外交 奥巴马:强调谈判比军事行动更重要,表示会与伊朗、叙利亚、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领导人谈判。
麦凯恩:呼吁美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更积极有力的作用,承诺会推动重建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关系。
六、气候变化 奥巴马:承诺在202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至1990年时的水平。
麦凯恩:支持在205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呼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和使用可替代能源实现这一目标。
编辑本段成功当选 奥巴马与拜恩在获胜后 2008年11月4日,美国各大电视网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在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亚利桑那州国会参议员麦凯恩,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已成定局。
据初步统计结果,奥巴马已获得297张选举人票,超过当选总统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麦凯恩仅获得145张选举人票。
成功当选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后的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讲话,表示“这是属于大家的胜利(this is your victory),美国即将开始改变(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同时,他还感谢了自己的家庭和团队,并且向对手麦凯恩表示敬意。
麦凯恩也在随后致电奥巴马表示祝贺,奥巴马也表示非常期待麦凯恩能够加入未来的美国政府一起共事。
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同名书籍《巴拉克·奥巴马》同名书籍《巴拉克·奥巴马》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08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7302181209\\\/9787302181200 内容简介 2004年7月,巴拉克·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会议上一鸣惊人,而后闪耀政坛。
时隔三年,这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年轻国会参议员更以排山倒海之势加入到美国总统宝座的有力争夺当中,一段传奇正在上演。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政治家也有自己的美国梦。
巴拉克·奥巴马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肯尼亚人家庭,2岁那年的父母离异使其辗转夏威夷和印度尼西亚。
长大后,他曾经参加社区组织工作,服务选民,帮助社会下层民众,逐步进入政界。
凭借在2008年总统预选中的优异表现,奥巴马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所谓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作者简介 希瑟·莱尔·瓦格纳(Heather Lehr Wagner)在社会政治领域出版过30余部著作,主要关注成功人士的生活经历。
她在杜克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并在威廉与玛丽学院获政府学硕士学位,现与家人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
奥巴马的个人简历谁有
克·奥巴马 (Barack Obama) 1961年8月4日出生在美国夏州檀香,父亲是来自肯尼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人。
他们二人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
由于父亲此后前往哈佛大学求学,奥巴马从小由母亲抚养。
奥巴马两岁多时,他的父母婚姻破裂。
6岁时,奥巴马随母亲和继父前往印度尼西亚生活。
4年后,奥巴马回到夏威夷。
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加利福尼亚州西方文理学院学习,2年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83年毕业,获国际关系专业学士学位。
1985年,他来到芝加哥,从事社区工作。
1988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
1991年在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他曾在芝加哥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奥巴马是民主党人,1996年、1998年、2002年曾先后3次当选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
在2004年的国会选举中,奥巴马当选联邦参议员。
在担任联邦参议员期间,他参与起草了有关控制常规武器的议案,推动加强公众监督联邦基金使用,并支持有关院外游说、选举欺诈、气候变化和核恐怖主义等问题的一系列议案。
他还出访了东欧、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2007年2月,奥巴马正式宣布竞选总统。
他在竞选中以“变革”为主题,强调结束伊拉克战争、实现能源自给、停止减税政策和普及医疗保险等,并承诺实现党派团结、在国际上重建同盟关系、恢复美国领导地位。
2008年8月27日,他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
11月4日,他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当选美国第56届(第44任)总统,并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正式宣誓就职。
2009年10月9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奥巴马,以表彰他为加强“国际外交和人民之间合作”所作出的努力。
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他是首位就任一年内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奥巴马著有《来自我父亲的梦想》和《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
《来自我父亲的梦想》是奥巴马的自传,于1995年首次出版。
《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于2006年问世,主要介绍奥巴马的政治理想和观点。
奥巴马1992年与他在哈佛大学的同学米歇尔·罗宾森结婚,育有2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