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口头作文三分钟《我喜欢的季节》怎么说
应该网上可以找到提纲 去看那个 如果有时间的话 下面的这些应该是已经学过的 大概翻翻就好了 看点专家的讲评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晏子春秋列子礼记朱子语类 朱熹著近思录 朱熹、吕祖谦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著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美学概论 王朝闻主编美学 〔德〕黑格尔著美学散步 宗白华著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著当代西方美学 朱狄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商务印书馆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北大外国哲学所编悲剧的诞生 尼采著理想国〔希腊〕柏拉图著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著实践理性批判 〔德〕康德著哲学史讲演录〔德〕黑格尔著物种起源〔英〕达尔文尼采文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思韦伯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艺术哲学〔法〕丹纳著人论〔德国〕卡西尔著存在与时间 〔德〕海德格尔福柯集 上海远东出版社本雅明集 上海远东出版社弗洛伊德集 上海远东出版社哈贝马斯集 上海远东出版社亨廷顿集 上海远东出版社语言类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选读 郭成韬编说文解字注 许慎著 段玉裁注古代汉语(修订本)王力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胡裕树主编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著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丁声树著语法修辞讲话 吕叔湘、朱德熙著语音常识 董少文著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著文化语言学 邢福义主编社科中文工具书使用 邓宗荣著文艺理论类文心雕龙注 刘勰著 范文澜注沧浪诗话校释 严羽著 郭绍虞校注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著艺概 刘熙载著原诗 叶燮著管锥编 钱钟书著谈艺录 钱钟书著诗词格律 王力著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张少康 刘三富著文学理论 童庆炳主编文艺心理学论稿 金开诚著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希腊〕柏拉图著诗学〔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纶著西方文论选 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 伍蠡甫、林骧华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张隆溪著中国古代文学类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1~5)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 朱东润主编古神话选释 袁珂辑释诗集传〔南宋〕朱熹集注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楚辞通释 王夫之注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 余冠英选注唐诗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唐诗杂论 闻一多著李白诗选 复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杜少陵集详注〔清〕仇兆鳌注 李贺诗歌集注〔清〕王琦等注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编 词综〔清〕朱彝尊、汪森编全宋词 唐圭璋编 人境庐诗草笺注 黄遵宪著 钱仲联注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 楹联丛话 梁章钜编著文选〔梁〕萧统编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编著韩昌黎集〔唐〕韩愈著柳河东集〔唐〕柳宗元著东京梦华录注〔南宋〕孟元老著 邓之诚注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著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著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太平广记 李昉等编清平山堂话本〔明〕洪楩编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水浒传〔明〕施耐庵著西游记〔明〕吴承恩著封神演义〔明〕许仲琳著金瓶梅词话〔明〕兰陵笑笑生著三言〔明〕冯梦龙编著情史〔明〕冯梦龙编著二拍〔明〕凌蒙初编著连城璧〔明〕李渔著好逑传 名教中人编次醒世姻缘传〔清〕西周生著镜花缘〔清〕李汝珍著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 红楼梦〔清〕曹雪芹著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浮生六记〔清〕沈复 著老残游记〔清〕刘鹗 著孽海花 曾朴著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录鬼簿〔元〕钟嗣成著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郭汉城著中华古曲观止 吴国钦主编单刀会 〔元〕关汉卿著西厢记〔元〕王实甫著 汉宫秋 〔元〕马致远著赵氏孤儿〔元〕纪君祥著盛明杂剧〔明〕沈泰编牡丹亭〔明〕汤显祖著长生殿〔清〕洪升著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纳兰词〔清〕纳兰性德著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著雅俗之间的徘徊 吴建国著中国现代文学类中国新文学史 司马长风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鲁迅选集 沈从文文集 凌宇编知堂文集 周作人著郁达夫小说集围城 钱钟书著金锁记 张爱玲闻一多诗文选集徐志摩诗全编夏衍选集寒夜 巴金著骆驼祥子 老舍著曹禺选集 沙汀短篇小说选 艾芜短篇小说选 张天翼小说选集 财主底儿女们 路翎著中国当代文学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著中国当代文学扫描陈涛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王庆生主编中国新诗萃 谢冕、杨匡汉主编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 李自成姚雪垠著 汪曾棋短篇小说选 人到中年 谌容著 烟壶邓友梅著 小巷人物志 陆文夫著黑骏马 张承志著 高山下的花环 李存葆著棋王 阿城著古船张炜著 白鹿原 陈忠实著 商州三录 贾平凹著文化苦旅 余秋雨著 哥德巴赫猜想 徐迟著陈祖芬报告文学选 中国话剧选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选编电影作品选评 贺常端、汤洵主编关汉卿 田汉著高行健戏剧集沙叶新剧作选 外国文学类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部分)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 周煦良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袁可嘉等选编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伊利亚特〔希腊〕荷马著俄狄浦斯王〔希腊〕索福克勒斯著美狄亚〔希腊〕欧里庇得斯著埃涅阿斯纪〔罗马〕维吉尔著神曲〔意〕但丁著十日谈〔意〕卜伽丘著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著巨人传〔法〕拉伯雷著伪君子(法)莫里哀著忏悔录〔法〕卢梭著悲惨世界〔法〕雨果著红与黑〔法〕司汤达著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著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著茶花女 小仲马著恶之花〔法〕波德莱尔著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法〕莫泊桑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追忆逝水年华〔法〕普鲁斯特著恶心〔法〕萨特著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著失乐园〔英〕弥尔顿著鲁宾逊漂流记〔英〕笛福著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著唐璜〔英〕拜伦著简爱〔英〕夏绿蒂勃朗特著艰难时世〔英〕狄更斯著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虹〔英〕劳伦斯著荒原〔英〕TS艾略特著浮士德〔德〕歌德著阴谋与爱情〔德〕席勒著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著安徒生童话选〔丹麦〕安徒生著死魂灵〔俄〕果戈理著父与子〔俄〕屠格涅夫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契诃夫小说选〔俄〕契诃夫著奥勃洛摩夫〔俄〕冈察洛夫著人间三部曲〔俄〕高尔基著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著草叶集选〔美〕惠特曼著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美〕马克吐温著老人与海〔美〕海明威著喧哗与骚动〔美〕 福克纳著白鲸〔美〕赫尔曼梅尔维尔著 第二十二条军规〔美〕海勒著茨威格中篇小说选变形记〔奥〕卡夫卡著尤里西斯〔爱尔兰〕乔伊斯著等待戈多〔爱尔兰〕贝克特著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一千零一夜〔阿拉伯〕佚名 著沙恭达罗〔印度〕迦梨陀娑 著泰戈尔抒情诗选〔印度〕泰戈尔著源氏物语〔日本〕紫式部 著雪国 〔日本〕川端康成著历史与军事类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注国语史记 司马迁 著汉书 班固 著裴注三国志 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旧唐书〔后晋〕刘响等著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著宋史〔元〕脱脱等著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著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孙子兵法 孙武著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历史 希罗多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托克维尔著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著历史研究〔英〕汤因比著文化与宗教类鬼谷子吕氏春秋 淮南子世说新语 刘义庆著人物志 刘邵著水经注 桑钦著 郦道元注洛阳伽蓝记 杨炫之著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著闲情偶寄 李渔著菜根谭 洪应明著幽梦影 张潮著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船山全书(共十六册)岳麓书社编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著国学概论 章太炎 著国史新论 钱穆著经学概论 杨成学著中国思想史论 李泽厚著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著中国古代服饰 沈从文著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著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著思想录〔法〕帕斯卡尔著中国科学思想史〔英国〕李约瑟 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国〕丹尼尔贝尔著西方艺术史 雅克德比奇等著宽容〔美〕房龙 著抱朴子内篇校释金刚经不真空论 僧肇著华严经坛经 惠能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著新唯识论 熊十力著圣经(和合本)古兰经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文秘与新闻类办公室文书大全 北京燕山出版社实用文秘全书 中国城市出版社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郑兴东著镜中的美国——威廉马里恩里迪传〔美〕麦克斯帕兹欧著新闻角度与选择 蒋钦挥著新闻边缘学科概论 黄道弘著记者的发现力 南振中著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波斯特著 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 顾理平著传播与公关 孙顺华著金玉良言:新闻写作弊病剖析 周立方著现代媒体编辑技巧 〔美〕多萝西A.鲍尔斯 黛安L.博登著最佳编辑要领〔美〕伊丽莎白威斯纳-格罗斯著韬奋新闻出版文选
什么是现代儿童文学
现代儿童文学指现代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在世上已有很长久的历史,尽管最初的儿童文学并非休闲读物,早期许多儿童文学由成人作品改编,但若不适合孩子或未针对儿童而改编,不能算作儿童文学的作品。
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
偏于文学,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现时出版界普遍根据年龄划分儿童文学的类别,这个分类亦与皮亚杰有关儿童成长发展的理论相吻合。
这几个类别分别如下: § 0-5岁的学前儿童 § 5-8岁的初年级小学读者 § 8-11岁的高年级小学读者 § 11-13岁的初中读者 (英语称之为“Pre-teen”) § 13-15岁的青春期读者
简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在每一个时期所取得的成绩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 在中国灿烂的文学星河里,儿童文学作为一颗璀璨的新星,萌芽于晚清的“儿童文学活动”,自觉于20世纪初叶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而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一百年前,也就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这是中国历史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从古代“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现代“自觉的文学时代”所不可或缺的转型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像严复、黄遵宪、梁启超、周树人、周作人、陈独秀、胡适等,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当时中国文化启蒙的利器,在进化论的视野里发现了代表民族未来与人类希望的“幼小者”——儿童,接受了“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鲁迅语)的“幼者本位”思想,反叛的矛头直指千古不变的中国传统的旧道德——“父为子纲”的“长者本位”思想,从儿童观上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萌生做了特别重要的思想准备。
这一“幼者本位”的进化论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文学”精神相整合,催生了中国儿童文学。
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其中所揭示的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给国人敲响了不自强就要亡国灭种的警钟;但同时也给人们以希望,寄希望于未来的一代,在当时思想界发生了巨大影响,所谓“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风为之一变”。
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连载《卢梭学案》,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的“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民约论》详细介绍过来,告诉国人: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即是父子间也无权予以剥夺,所谓“彼儿子亦人也,生而有自由权,而此权,当躬自左右之,非为人父者所能强夺也”。
1903年,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尔》也被翻译过来,在这部闻名世界的经典作品里,第一次出现了值得用大字来书写的话:“要尊重儿童
”并且宣称:“儿童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成人”,“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与成人很不相同”。
上述新论的传播,昭示了中国思想界的一种新动向,即是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儿童的发现”的开始。
虽然在进化论与民权论那里已经看到了人类新文明的曙光——儿童,但中国“儿童的发现”却还要经历大约此后20年的准备期,比西方大约迟了一个世纪,却又与一位西方的大教育家息息相关。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三天来华讲学,宣传他的“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五四时期中国凡对儿童及儿童文学感兴趣的人几乎全接受了杜威的观点,为中国儿童文学奠基的几位巨人——鲁迅、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等,也无一例外。
先进的儿童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的发现”相整合,就萌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儿童文学。
所以说,1919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文学革命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
正如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创者叶圣陶所说的:“我们最当注意的还要数到儿童。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周作人也明确指出:“人类只有一个,里面却分作男女及小孩三种;他们各是人种之一,但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小孩是小孩,他们身心上仍各有差别,不能强为统一。
”所以,鲁迅呼吁:“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
”儿童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件。
《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写道:“儿童一旦被认为是独立的人,一种适于他们的文学便应运而生。
”因此,到了20世纪初叶,中国的儿童文学才开始发展起来,不仅在理论上有周作人《儿童的文学》来倡导,在读物上,“也有一种趋势,就是‘儿童文学’——童话、神话、故事——的提倡”(胡适:《国语运动与文学》)。
魏寿镛、周侯予在《儿童文学概论》中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儿童文学成为当时的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的新生事物——“教师教,教儿童文学;儿童读,读儿童文学。
研究儿童文学,讲演儿童文学,编辑儿童文学,这种蓬蓬勃勃、勇敢直前的精神,令人可惊可喜”。
所以,茅盾后来回忆说:“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
” 综上所述,人们先从达尔文的进化论里发现了作为“自然人”的儿童在人类进化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与特殊意义,继而在近代资产阶级民权论那里发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与独立精神,进而在现代儿童教育观念的传播中接受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观,与此同时,又在摧枯拉朽的五四文学革命中发现了作为“精神人”的儿童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世界。
四重视野的融合说明,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实在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必然。
敢问中国儿童文学路在何方 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基本评价,即是起点高但发展曲折,依赖性强但潜力无限,成就突出但与世界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尚有差距。
进入新世纪的儿童文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正可以作为今天的借鉴,提醒人们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创造条件,与时俱进,为新世纪的儿童文学创造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纵观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可以发现,国运兴则儿童文学兴,儿童文学与政治(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小小文学折射大千世界。
一般认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有四个“黄金时代”:一是20世纪初叶的五四儿童文学运动,集中展现在1920年到1925年;二是50年代的新中国儿童文学实践,集中展现在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间;三是80年代初期的新时期儿童文学复兴,集中展现在1978年到1985年;四是90年代中期以后,集中展现在1996年江泽民同志发出抓好“儿童文学”等“三大件”至今。
这四个时期都是我国政治形势明朗,国家比较稳定,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尤其是1949年以后,儿童文学的每一步发展,不论是前进、徘徊不前,还是暂时的反复,都与政治气候密切相关,与文艺政策及儿童文学政策密切相关。
儿童文学的发展特别需要文学以外的力的推动,这也是儿童文学自身发展不甚成熟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提倡从来就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从事儿童文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儿童教育者,在对儿童文学的学科归属上,也都不约而同地归属于师范教育。
可以说,儿童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根,是流淌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躯体里的血脉,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今后发展的基础。
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了的,至少是与今天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一种文学阶段。
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应该有它的阶段,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阶段,一个渐次的发展过程。
有的阶段与过程是不能跳过的,就像有人想彻底否定中国儿童文学的教育性那样,在一个4亿儿童的大国,其中还有3/4的儿童在农村,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连温饱与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都不能得到完全保证的时候,以娱乐来排斥教育的做法,也许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危险行为。
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儿童心灵逍遥的乐园,但儿童文学不应该仅仅成为有闲有钱阶层的儿童的消遣品,更不应该成为作者、出版者追逐名利的一种快捷的致富工具。
可以主张儿童文学有多种属性,但不能借此否定儿童文学的教育属性,当然,这里对“教育”一词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广泛意义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古就是儿童大国,也自然是儿童教育大国,但却还不是儿童文学大国,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儿童文学在儿童健全成长过程中的文学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最广泛地认同与重视,社会儿童文学观还相对落后;二是儿童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认为是儿童教育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过于狭隘地理解了儿童文学至于儿童成长的价值。
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没有给儿童文学一个应该有的独立的文学地位。
儿童观与文学观共同决定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特殊命运。
三、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严重滞后,还没有真正形成完整的富有现代特征的儿童文学学科体系。
关于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发展儿童文学批评的学术环境还不尽于人意。
四是独立发展儿童文学的条件还不成熟。
儿童文学因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作家目前尚处于一个不很稳定的发展时期。
有人用“三多一少”来形容当前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现状: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就是经得起读者与时间检验的精品少之又少。
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下阅读的作品很多,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这与近4亿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很不相称,而就在这十分有限的作家作品中,又有多少是面向近3亿的农村孩子呢
能够走向世界的作品也是少之又少。
不仅如此,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仍在发生分化,儿童文学的读者也在不断流失,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对儿童读者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加之经济环境与加入WTO后外来文化的冲击,原创作品出版艰难,文学新人步履维艰,而外国奇幻作品却大行其道。
也许,这些正说明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不论是对内对外都还远远不够充分,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还需要有志于儿童文学的人们继续努力,还需要更多的儿童文学的热心人与殉道者为之奔走呼号与默默奉献。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走过了一条“光辉的荆棘路”(安徒生语),每一位儿童文学家就是照亮这条荆棘小道上的一盏微不足道的“小橘灯”,但许多盏小橘灯在一起,就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精神之火”,昭示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
回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儿童文学家与时代一同前进,与祖国风雨同舟,与人民同甘共苦,与儿童休戚与共,写下了不朽的辉煌篇章,为儿童个体的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迈入新的世纪,儿童文学工作者倍感任重道远,时不我待,必须克服困难,加倍努力,与时俱进,把自己的今天奉献给人类最光明、最灿烂的朝阳事业——神圣的儿童文学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索引 笔者以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可以分属两个时代六个发展阶段,即以1949年为界,前后分别属于现代与当代两个有着不同性质的儿童文学时代,以及以晚清儿童文学活动、五四儿童文学运动、20年代至40年代的战争儿童文学、50年代至60年代的新儿童文学运动、60年代至70年代的儿童文学荒芜期、80年代以来至今的新时期儿童文学等为特征的六个文学发展阶段。
一、晚清儿童文学活动——萌芽期 从1875年《小孩月报》创刊到1915年《新青年》创刊,大约20年的时间。
在儿童诗歌方面,有梁启超、黄遵宪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学堂乐歌。
儿童小说方面,有梁启超、徐念慈等人的提倡,以及林琴南、包笑天等人的译述。
童话方面,有孙毓修的编述和周作人的研究。
理论方面,有梁启超、徐念慈、周作人、周树人等的拓荒与大力提倡。
一批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刊纷纷创刊,如下: 《小孩月报》(1875) 《蒙学报》(1897) 《寓言报》(1901) 《童子世界》(1903) 《少年报》(1907) 《蒙学画报》(1908) 《少年丛刊》(1908) 《儿童教育画》(1909) 《童话丛刊》(1909) 《少年杂志》(1911) 《中华童子界》(1914) 《儿童画报》(1914)等 二、五四儿童文学运动——自觉期 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3年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出版,大约10年的时间。
主要文学现象有:鲁迅、周作人、胡适、赵景深、郭沫若等对儿童文学的倡导。
茅盾、郑振铎、叶圣陶、俞平伯、冰心等“文学研究会”成员发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儿童文学运动”。
创建的重要报刊或儿童文学园地如下: 《儿童世界》(1921) 《小说月报·儿童文学》(1921) 《小朋友》(1922) 《儿童文学》(1923) 《晨报副刊·儿童世界》(1923) 重要作品如下: 《稻草人》(童话) 《寄小读者》(散文) 《葡萄仙子》(歌舞剧) 理论著作如下: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1920)、《关于儿童的书》(1923) 胡适:《国语运动与文学》(1921) 严既澄:《儿童文学泛论》(1920) 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1922) 魏寿镛、周侯予:《儿童文学概论》(1924) 凌冰:《儿童学概论》(1924)等 三、战争儿童文学——发展一期 从1923年《先驱》发表《儿童共产主义组织运动决议案》开始至1948年《小英雄雨来》出版,大约25的时间。
主要作家有:叶圣陶、张天翼、陈伯吹、贺宜、仇重、苏苏、金近、郭沫若、沈从文、巴金、老舍、冰心、丰子恺、蒲风、郭风、陶行知、严文井、高士其、董纯才、茅盾、管桦、华山、张乐平、黄谷柳等。
重要作品如下: 《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 《小坡的生日》(1929) 《儿童亲卫队》(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 《阿丽思小姐》(1931) 《大林和小林》(1932) 《菌儿自传》(1936) 《奇怪的地方》(1936) 《野小鬼》(1939) 《南南和胡子伯伯》(1941) 《木偶戏》(1945) 《鸡毛信》(1945) 《红鬼脸壳》(1946) 《三毛流浪记》(1947) 《虾球传》(1947) 《凤蝶外传》(1948) 《小英雄雨来》(1948) 主要理论著作如下: 褚东效:《中国儿歌的研究》(1927) 茅盾:《关于“儿童文学”》(1935) 郑振铎:《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1936) 许幸之:《论抗战中的儿童戏剧》(1938) 陈伯吹:《儿童文学的编著与供应》(1947) 赵景深:《童话评论》(1924)、《童话论集》(1927) 张圣瑜:《儿童文学研究》(1928)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1932) 陈伯吹:《儿童故事研究》(1932) 王人路:《儿童读物的研究》(1933), 仇重、金近、贺宜:《儿童读物研究》(1948)等 四、新儿童文学运动——发展二期 从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至1966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停止出书,大约17年的时间。
又称文革前17年。
重要作家有:冰心、张天翼、高士其、秦兆阳、严文井、袁鹰、陈伯吹、贺宜、葛翠琳、金近、黄庆云、任大霖、徐光耀、刘饶民、柯岩、任溶溶、孙幼军、包蕾、洪汛涛、刘厚明、童恩正、鲁克等。
重要作品如下: 《小燕子万里飞行记》(1950) 《我们的土壤妈妈》(1951) 《揭穿小人国的秘密》(1951) 《罗文应的故事》(1952) 《我和小荣》(1953) 《海滨的孩子》(1954) 《金色的海螺》(1955) 《野葡萄》(1956) 《“小兵”的故事》(1956) 《神笔马良》(1956) 《宝葫芦的秘密》(1957) 《“下次开船”港》(1957) 《猪八戒吃西瓜》(1958) 《童年时代的朋友》(1958) 《小溪流的歌》(1959) 《小橘灯》(1960) 《小蝌蚪找妈妈》(1960) 《小布头奇遇记》(1961) 《小雁齐飞》(1962) 《小兵张嘎》(1962)等 重要理论著作如下: 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1957) 蒋风:《中国儿童文学讲话》(1959) 贺宜:《散论儿童文学》(1960) 茅盾:《60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1961) 《1921—1937儿童文学选集》、《1911—1960儿童文学论文目录索引》、《1913—1949儿童文学论文选集》(少年儿童出版社编选,1961年)等 五、儿童文学荒芜期——发展三期 从上海、北京两家少年儿童出版社停业开始到1977年《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分别在北京、上海复刊,大约10年的时间,即“文革”十年。
重要作家有李心田、浩然、徐瑛、杨啸、高士其等。
重要作品如下: 《闪闪的红星》(1972) 《幼苗集》、《向阳院的故事》、《红雨》、《生命进行曲》(均为1973)等 重要文论如下: 林尽染:《紧紧掌握时代的脉搏》(1973) 姚青新:《精心的再创作,可喜的新收获》(1974) 谢佐、殿烈:《歌颂小英雄,表现大主题》(1975)等 六、新时期儿童文学——发展四期 从1977年一批儿童文学类刊物纷纷复刊至今,大约25年的时间。
重要作家有:黄庆云、葛翠琳、任溶溶、郑文光、叶永烈、孙幼军、金波、樊发稼、高洪波、刘先平、圣野、任溶溶、尹世霖、张秋生、薛贤荣、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梅子涵、沈石溪、吴然、陈丹燕、黄蓓佳、金曾豪、常新港、谷应、周锐、班马、董宏猷、彭懿、郑渊洁、孙云晓、郑春华、谢华、汤素兰、杨红樱、杨鹏、张品成、彭学军、杨老黑、郁秀。
重要作品如下: 《小白杨要接班》(1977) 《神奇的窗子》(1978) 《珊瑚岛上的死光》(1978) 《飞向人马座》(1979) 《林中的鸟声》(1979) 《小灵通漫游未来》(1979) 《云海探奇》(1980) 《三个和尚》(1981) 《小狗的小房子》(1981) 《宋庆龄和孩子们》(1982) 《黑猫警长》(1982) 《骆驼寻宝记》(1982) 《神翼》(1984) 《第七条猎狗》(1985) 《千鸟谷追踪》(1985) 《中国少女》(1985)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1989) 《第三军团》(1991) 《青春口哨》(1993) 《女生贾梅》(1993) 《花季·雨季》(1996) 《草房子》(1997) 《鸽子树的传说》(1998) 《女儿的故事》(1999) 《我要做好孩子》(2000) 《非法智慧》(2001) 《男生日记》(2002) 冰波:《阿笨猫全传》(2002) 汤素兰:《阁楼精灵》(2002)等 重要理论著作如下: 贺宜:《小百花园丁杂说》(1979)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1982) 《儿童文学概论》(五院校合编,1982年) 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1982) 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1982) 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1986) 蒋风(主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1986)、《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1991)、《世界儿童文学事典》(1992) 洪汛涛:《童话学》(1986) 王泉根:《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1987)、《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1902—1949)》(选编,1989)、《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论选(1949—1994)》(评选,1996)、《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2000) 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1990) 陈子君(主编):《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1991) 《儿童文学辞典》(四川少儿版,1991) 薛贤荣:《寓言学概论》(1991) 金燕玉:《中国童话史》(1992) 吴其南:《中国童话史》(1992) 张之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稿》(1993)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1993) 孙建江:《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1995) 张美妮、巢扬(主编):《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1996) 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1997)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1997) 蒋风、韩进:《中国儿童文学史》(1998) 彭懿:《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导读》(1998) 韩进:《中国儿童文学源流》(1999) 樊发稼:《追求儿童文学的永恒》(2000)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2000) 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2001) 浦漫汀:《浦漫汀儿童文学论稿》(2002) 哈斯巴拉等:《蒙古族儿童文学概论》(2002) 束沛德:《守望与期待——束沛德儿童文学论集》(2003)等 (本文作者为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6日
柯岩种子的梦读后感
柯岩 原名冯恺。
广东南海人。
中共党员。
大学毕业。
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诗刊》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成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多所高等院校教授,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国第八、九届人大代表。
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专著《小兵的故事》、《柯岩儿童诗选》,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雷锋》、《中国式的回答》,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船长》、《癌症 死亡》,戏剧剧本《相亲记》、《记着啊,请记着……》,中短篇小说《高压氧舱》、《道是无情》,长篇小说及电视连续剧剧本《寻找回来的世界》、《他乡明月》,电视系列剧本《仅次于上帝的人》、《柯岩文集》(6卷)等40余部。
部分作品选入课本及辅导教材并译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朝鲜等国外文版本。
30余家高等院校联合曾出版《柯岩研究专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曾出现《柯岩研究文集》,多种作品多次获全国性大奖。
柯岩,女,当代著名诗人,作家。
广东南海县人,满族。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先后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职编剧,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柯岩从事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三十多年来出版过《最美的画册》、《相亲记》、《“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
》《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寻找回来的世界》、《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等30部。
由于柯岩在文学上的成就,她被推选进多种协会、学会,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
如: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全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及诸多刊物恶毒编委及顾问,并被应聘人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学院的教授。
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在读者中的影响,是靠其作品建树的。
在创作上,我永远不满足于一种形式,总想多尝试一些样式。
我觉得,多掌握一种形式,就像一个战士多了一种武器……我多次访问柯岩,她都这样说。
柯岩穿着干干净净色彩淡雅的衣裳,朴素、大方。
她动作敏捷,一双大眼睛透着智慧。
语言洗炼,有节奏,有条理。
她的记忆力极强,一些中外名家诗词、名言,脱口而出。
性格活泼,感情丰富,喜怒哀乐总是形之于色。
柯岩,风度潇洒,而又平易近人,是一位普通人,又是一位名诗人、名作家。
所以,一位作家对我说:柯岩,是我们一代人中的佼佼者。
是的,中国文坛,如果说是一座百花园,那么柯岩的作品则是这花园中颇富特色、引人注目的花朵。
柯岩是笔名。
关于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我们中国的古代人把绿绿的小树称之为柯;岩呢,当然是大大的坚硬的石头。
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的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
柯岩以坚实的创作实践,圆了自己起步时的文学梦,在当代文学史上赢得了地位,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儿童文学(诗歌和戏剧)、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及影视等领域里,她辛勤的劳动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因此,人们称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全能式的作家。
作家的成长,有许多条件,大概都受家庭或个人生活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柯岩是满族人,原名冯恺,1929年7月14日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铁路职工之家,原籍广东南海。
那时,北伐革命失败才两年,残破的中国,到处是白色恐怖,一片黑暗。
柯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当过小官吏,父亲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从小就有反抗性格,为了反对封建婚姻,同家庭决裂,毅然出走,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顽强地挣扎着、生活着。
他勤奋、刻苦,经过半工半读,个人奋斗,终于当上了铁路的技术员和工程师。
他酷爱读书,喜欢文学,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一点点钱,往往都买了文学书籍。
他爱才,崇拜知识,爱陆游的诗词,更尊崇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他从来都鄙弃那些祸国殃民的豪门权贵,经常满腹牢骚地用愤懑的口吻嘲讽或谩骂那些不学无术、靠吹牛拍马往上爬的大小官吏。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是他常常用来教育子女的名句之一。
他的为人之道是: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
这种清高自诩与桀傲不驯的人生态度就使得他的生活道路坎坷多挫,经常同上司不和,不断调动,被贬或失业。
年轻时,他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并翻译过法国当时风靡一时的樊德摩斯侦探小说……他这些富于文学活动的价值,主要在于对柯岩的影响。
柯岩的母亲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因自由恋爱而被赶出家门;她是一个粗通文字但艺术感极强的女子,渴望知识,梦想美好的未来,但艰难的生计压抑着她的热情和追求。
除了偶尔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借以抒发情怀之外,就是把终生未竟之志寄托在儿女身上,经常对他们讲述各种她所尊崇的仁人志士、忠信孝梯的故事,盼望他们能奋发向上,学有专长。
父母的为人、品格与爱好,在何岩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柯岩说:我从小喜欢文学,崇拜才能,尊重知识,追求精神生活,这些,同我的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
铁路上的职工像火车一样,不停地奔跑,永远不会停在一个站上。
柯岩受着父亲的宠爱,他到哪里,总爱带着她。
这样,柯岩从小就沿着铁路线,饱看了祖国不少锦绣河山和人民的苦难。
柯岩的童年是寂寞而空虚的。
她天真地渴望着能在孩子的王国里自由玩耍,可是整天为衣食奔波的父母,为拿奖学金拚命读书的事哥和姐姐,都不能满足她单纯的要求。
于是她常常一个人跑出去玩,受欺侮,挨打,流着泪在母亲面前诉苦。
妈妈心疼女儿,不再让她出门,便答应给她讲故事。
这样,她开始接触民间口头文学《木兰从军》、《白蛇传》、《路遥知马力》、《缺手姑娘》、《孟姜女哭长城》、《铸钟娘娘》等。
这些故事,她是百听不厌,越听越爱听,有的故事已经讲几遍了,可是她还是缠着妈妈讲。
妈妈心里的故事早已讲完,连《琵琶行》、《长恨歌》一类名篇都教她背会了,故事变成了车轱辘,整天重复着。
爸爸可怜妈妈,就找来 少年文库,让她读给女儿听。
从此,五岁的柯岩,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稻草人,她希望也像永明一样有个紫衣姐姐、美丽的大姐姐…… 在柯岩贪婪地爱着世界上一切故事的时候,她到长辛店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念书去了。
她是班上最小的,却是学习最努力的。
她觉得书里有许多许多可爱的人物在等着她,那美丽而有趣的故事可不能不知道。
到二年级,书成了好朋友,她开始不加选择地阅读能弄到手的一切书籍,跳过不认识的字,目醉神迷,如饥似渴地追求着书里的故事和人物。
《爱的教育》里的小主人公使她懂得了孩子原来不仅仅是父母的无偿的索取者,《小妇人》使她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和力量,叶圣陶告诉她是非善恶,冰心让她的童心向往大海与诗意,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穷人和富人截然相反的形象,格林和安徒生给她描绘了神奇而美丽的世界…… 后来,她到了湖北铁路职工子弟江岸扶轮小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参加滇缅公路工程,她也到了云南。
九岁十岁时,她一直在云南山青水秀的保山、下关上小学。
柯岩兄弟妹妹十人,就靠父亲薪金收入生活。
度日本来就很艰难,在民族灾难之时,更加重了这个普通公务人员的家庭负担。
物价一日数涨,父亲经常失业…… 但不管生活怎样艰辛,母亲给人打毛衣、做针线、卖破烂,也要挣扎着供孩子们读书。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柯岩和姊妹们都拚命读书,力争考入公费学校,领取奖学金;那段时间,家里生活极其凄苦,父亲一失业,家里便要断顿,没有饭吃,她和母亲、姐姐常上街卖旧衣物,给人家打毛衣、缝袜子……不管如何苦,幼小的柯岩心里总燃烧着求知的火焰。
在云南昏暗的小油灯下,她默默地读了不少书,歌德、海涅、普希金、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海明威、巴金、冰心、张天翼的作品及很多童话,都是她认识社会和生活最初的源泉。
美与丑、崇高与卑鄙、诚实与虚伪,在她心海里有了径渭分界;人类同情心,正义感,光明与自由,大自然的美的根须都伸进了心田。
甚至那些描写绿林好汉的小说,也能使她崇拜英雄,渴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能路见不平,杀富济贫。
当时,她并不懂阶级压迫,但贫富悬殊的现实,使她的思想里朦胧地有了对旧社会的不满。
至今她还记得那时背诵的民歌: 卖油娘子水搽头, 做鞋婆子赤脚走, 瓦木匠人没房住, 卖盐的老头喝淡粥, 织布娘,光脊梁, 种麦的人儿吃菜糠, 打席的,躺光床, 抬棺材的死路旁…… 不平的歌,使她滋长了心中的不平。
她每天手不释卷,同书中的人物相亲,而鄙弃同学中那些胸无大志,专讲吃喝打扮的阔家小姐和纨绔子弟。
柯岩小时候,性格泼辣,很像个男孩子。
从小她就知道,如果不努力,得不到奖学金,或考不上公费学校,就要失学。
因此,她像哥哥姐姐一样,孜孜不倦地奋斗着,以至多次跳班成功。
这时期,这位才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文学的情愫已有表现--当父亲接到她的一封富有文学色彩的信后激动地对家人说:我们家要出谢冰心了
十二岁后,柯岩先后在云南华侨中学、保山师范、昆明越秀中学、昆华女师等校读书。
在昆华女师时,她每天盼着语文课,因为每堂课都使她学到了不少渴求的东西。
那位女老师边背边写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蠢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位可敬的老师,不仅在写作和对文学的爱好上深深地影响了柯岩,而且在思想上,教育她爱国,爱伟大的祖国。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四位要求民主、反饥饿的爱国青年被打死,闻一多说:这是中国最黑暗的一天。
在这黑暗、恐怖的日子里,柯岩担任了昆华女师罢课委员会主席,整天和同学一起去西南联大,参加民主集会,跟大学生们共同发誓要为死者报仇。
女师的学生多是穷苦人家的子女,校方说她们罢课是受了共产党的操纵……而柯岩,由于受父亲的影响,认为无党无派最清高,还以为她积极参加这次民主运动,完全出于正义感,出于对国民党统治和黑暗现实所表示的强烈不满。
抗日战争胜利后,她随哥哥在重庆呆了一年,后跟难民辗转到湖北,那时所有的学校都过了考期,只好先到修道院学英文,到打字学校学打字,还在新闻讲习班学新闻;半年后入了冬季招生的希理达中学读最后一年中学。
那时,柯岩对写作的钟情已显端倪,1947年在校刊上发表散文《我的同窗》,在《湖北日报》发表《夜》和《孤独》。
在扬子江滨,她读书读到1948年,便考入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正式接触了戏剧艺术。
翌年5月,苏州古城迎来了解放,十九岁的柯岩满腔热情地参加了革命,来到北方,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从事剧本写作。
刚刚和平解放的北京,疮痍斑斑,城市要建设,人民要教育。
公安部很快把成千上万的妓女集中起来,安排进八九个妇女生产教养院,给她们治病,并进行教育和改造。
年轻的柯岩参加了这一工作。
这些妓女,绝大部分都是在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中被糟踏以后转卖到妓院的良家女子,她们过着非人的生活,每人都有一部血泪史。
柯岩凭着对曹禺的《日出》、托尔斯泰的《复活》、清代小说《九尾龟》及翻译小说《亚玛》的了解,她热情地到北京妇女生产教养院,参与对妓女的改造工作。
柯岩悲愤地听着她们愤怒的控诉,她们哭,柯岩也哭。
她们那些悲惨的生活情景,时时折磨着柯岩的感情,强烈地震撼了她的灵魂。
她虽然从小也经历过战争、贫穷、饥饿和痛苦,但从没有从阶级的观点去认识这人世的不平。
当旧社会的脓疮以这样可怕的形式集中地展现在她的眼前时,她那天真的无党无派的要作纯粹的 艺术家的幻想,就彻底地消溶在这血与泪的海洋里。
柯岩说:公开剥削与公开卖淫,都是几千年人类社会里最可耻最无人性的行为。
而共产党,却决心彻底消灭它们,这是多么光明、多么伟大的事业呵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拯救地狱里的奴隶
于是,她提出了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的要求,说我也要加入这个行列,并为之奋斗终生
她认为,这是做人的道理和应该走的光明大道,是对正义和真理的真正追求。
1950年,青年艺术剧院组织了文化列车,到群众中,为工人、铁道兵演出。
1953年,她参加了赴朝鲜慰问团,接触了最可爱的人和英勇的朝鲜人民。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最初的这些年,柯者利用各种机会深入生活,广泛接触群众,先后创作了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儿童艺术剧院等分别演出的独幕剧《中朝人民血肉相连》及歌剧《争取早团圆》(1950年)、《相亲记》(1957年12月号《剧本》)、《娃娃店》(1957年)、〈双双和姥姥》(1959年)等,还写了快板、剧评、影评及一些散文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