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维多利亚思想是什么
从时间上讲,维多利亚文学时期恰好与维多利亚女王1836年至1901年执政期相吻合,这一时段是英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段。
维多利亚执行初期,英国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及严重的社会问题。
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后,国家政权从腐朽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家,不久,大工业革命高潮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
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
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矿山去卖苦力。
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终于引发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国宪章运动。
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推出《人民宪章》,要求政府保障人权,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
运动席卷了几乎所有城市。
这次运动尽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
接下来的20年,英国相对繁荣稳定。
中产阶级的生活显示出有前途、受尊敬、很富有的特点。
人民整体也追求一种热情、自尊、谦逊、爱国的民族精神,而维多利亚女王也正是这些品格的榜样。
这时道德与常理这些被浪漫主义时代遗弃多年的主题,又回到了文学主流中来。
但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大英帝国与维多利亚价值观都逐渐走向衰落。
在海外英国虽然还是最大的殖民者,有着不可敌胜的经济、军事实力,但它的领袖地位已经开始面临正在崛起的德国的挑战,与美国的竞争也伤害了英国的经贸垄断地位。
国内的爱尔兰民族问题悬而未决,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打破了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制衡。
维多利亚价值观在世纪末失去了光彩,原先谦和、体面的生活方式也被放纵与挥霍所取代。
这种世纪末伤感在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与沃尔特·培特(1839-1894)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这些唯美主义文学家都极力推崇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在意识形态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都是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
诗人丁尼生在长诗《悼念》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
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实用的检验方可定其价值,由于物质进一步战胜精神。
《圣经》与《福音书》等宗教经典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迷信,或干脆也要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
这些观念都使得资本家进一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不再有精神道德上的顾虑。
狄更斯、卡利尔、拉斯金及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都极力批驳实用拜金主义,尤其是它对文化道德的贬低及对人类情感的漠然。
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
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
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
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
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
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
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
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
维多利亚时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 ·麦考和j(1800-1859)、马修·阿诺得(1822-lg88)、约翰·亨利·纽曼〈1801一」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一1873)、约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
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宗教论文、散文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同时他们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
当时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尔的《法国革命》(1837)与《宪章主义》(1840),麦考利的《英国历史》(1849-1861)拉斯金的五卷《现代画家》(1843一1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讲稿。
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具有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尝试这种改革的诗人有罗伯特·布朗宁,他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即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
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转变,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
其余诗人,如丁尼生、马修·阿诺得、爱德华·菲兹杰拉德(1809-1883)、但丁·G ·罗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杰拉德·M ·霍普金斯(1844-1889)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思(1837-1909)都在诗歌改革方面大有尝试,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诗歌开辟了道路。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现实与精神。
其中体现出的高度的活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善意的幽默与无羁无绊的丰富联想都是空前的。
在所有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作品都为新世纪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满意请采纳
幽默 诙谐的青春励志演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走出“自我中心”的阴影》。
“我崇拜谁
―我自己。
”“如果没有自我,宇宙人类将是广裹的虚无。
”“我是伟大的,自我万岁
” 这些言论也许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尽管这种醉心“自我”常常会导致毁灭“自我”,但这充满了“以我为中心”的唯我主义的思想却并非随着一个人的堕落而销声匿迹。
“自我中心”是一种极端利己的腐朽思想,它把个人作为生活的根本出发点和唯一目的,这种狭隘的人生观只会埋没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让无休止的自我设计把心灵的沃土蚕食成荒芜的沙漠。
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 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本身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成员。
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社会是一片沃土,为个人成长提供着丰富的养分,同时依靠个人的奉献和回报,得以永不枯竭。
然而,一些信奉“自我中心”说的寄生者也在这里贪婪地享受,在囿于自我的狭隘天地里寻求不断膨胀的个人欲望的满足,割裂同社会、同他人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结果只能使自己成为涸辙之附,很快走向覆灭。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就了一代代拱尚“自我中心”说的封建帝王,他们养尊处优,为所欲为,结果呢“长治久安”、“万世基业”,不过是历代君主的一枕黄粱,愤怒的人民一次次大水扭舟,“自我膨胀”终难免自食其果。
还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一旦他们生活中的‘我’被损坏了,他们就无法生存。
他们的面前一片昏暗,只有利己主义和注定的悲哀。
但是,如果人不仅为个人活着,而且是把自己融化在社会里,那便很难杀死他。
因为想杀死他,就必然杀死周围的一切,杀死整个国家、整个生活才行。
”的确,当今社会里也有许多人,在以“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信条鞭策自己,默默奉献着光和热。
他们虽然平凡,却将在与整个社会的融合中获得永生。
当代青少年在优越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自我中心”不良思潮的浸染。
谁若被这副枷锁套住,必将由于背着沉重的“自我”包袱而远远落后于时代社会。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他还曾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对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这正是自我解放的真实写照。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潮是脱离国家前途,脱离人民希望的。
俗话说:“活着为自身,不如一根针。
”渺小的自我,如果不融人到集体、社会中去,便一文不值。
超脱于自我私情之上,人才能获得更广阔的驰骋天地,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才会在顺境中冷静清醒,不至于忘乎所以;在逆境中坚忍不拔,不至于灰心丧气。
人需要有一种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它像人的脊梁,支撑着人们傲立于生活的风雨之中,那就是献身于社会,献身于人类。
把 你的视野投向那光明的远方,渺小的自我将显得微不足道。
人生,将在光明与醒凝的搏斗中放出异彩。
谢谢大家
发言稿怎么写?
稿就是讲话稿,就是在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发言绕着主题讲话的稿就像我们作文提示中所举的那些例子:竞选演讲稿、获奖感言、联欢会讲话、慰问敬老院老人发言等,这些都属于常用的发言稿。
其实,我们小学生中常见的发言稿还有很多,比如,家长会上发言稿、学习座谈会上介绍经验发言、国旗下讲话稿、入队仪式上的新老队员代表发言稿等。
这些都是我们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发言稿。
一般演讲稿的格式包括称谓、开场白、正文、结尾几部分。
称谓,一般是指你对演讲对象的称呼,如:同志们,同学们等,前面可以加“敬爱的”等修饰词。
开场白是讲演稿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
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待背景、提出问题等。
无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即刻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讲演的主体。
主体必需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
讲演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照、逐层深入。
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
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
归纳法是概括一篇讲演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见解;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索;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索和对演讲者见解的认同。
此外,讲演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激、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讲演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大多数讲演稿如同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观点,有对主要观点的论证。
一篇讲演稿最好只有一个主题,这是由演讲稿的特定情景性和时间性所决定的。
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全借助于语言、手势等向听众讲明一个问题或道理,同时又要说服听众,就要求在写作讲演稿时一定要突出主题、观点鲜明。
主题选定了,还要收集相应的材料对之进行论证。
材料的选择要通俗,要选择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听得懂的,而不能选择太生僻的、非常少有人知道的。
因为讲演一即时表演,听众没有时间去验证或查找这些材料的内容或是出处。
因此,在准备演讲稿之前首先要了解听众的情况: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的思想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情况如何,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等等。
写发言稿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老师从发言稿的内容、语言、礼节、情感四个方面跟小朋友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不管什么样的发言稿,最忌讳的就是空话连篇、废话连篇。
讲话人在台上说了半天,听话人在下面听不明白他要讲什么。
这样的发言当然是最糟糕的啦
因此,写发言稿必须要注意的就是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虽然说不同的发言稿对讲话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讲话的内容要真实,要有具体的事例,要有理有据。
最忌讳说假话、说空话、说废话。
什么是发言的条理呢
条理,就是你发言的顺序。
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条理清楚,就是说你讲话时的思路要非常清楚,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地讲。
不要东扯葫芦西扯瓜,语无伦次。
重点突出,就是在发言时确定详说什么、略说什么。
当然,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需要而定。
这也是初学写发言稿的小朋友们的难点之所在。
比如说,我们要写竞选演说稿。
那么竞选什么职位,竞选的理由,竞选的优势,(甚至你也可以说你自己的不足以表示自己的诚实,怎样改进这些小缺点以表示自己的上进)竞选成功后的“施政纲要”,竞选失败后的打算等,都是你可以写的内容,其中“竞选的优势”和“施政纲要”是演讲稿的重点。
但是,你要写一个慰问敬老院爷爷奶奶的讲话稿,你又应该怎样来写呢
它就与竞选演讲完全不一样了,你一定要围绕场合和主题来讲话。
竞选演讲稿的目的是为了在选举中获胜,当然就要把“自己的优势”和“施政纲要”当作重点来讲。
慰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的发言目的是慰问他们,所以要把“怎样慰问他们”当作重点来写。
老师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写这个发言稿:称呼语、慰问语、开场白一定要亲切,一定要让爷爷奶奶有一种自己的亲人来了的感觉。
主要内容围绕着“讲故事”来做文章。
讲老人家最喜欢听的故事,像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幽默故事等。
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讲关于老年人怎样锻炼健康、怎样讲究饮食、怎样参与文艺活动的建议等。
总之,工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想到你这次去慰问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你就会想出什么样的办法,你就会写出什么样的发言稿。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相信小朋友们对根据具体场合,具体情境来确定发言稿的内容应该不再陌生了吧
另外,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即兴发言的场合。
即兴发言时,你得很快地理顺自己的思路,很快地拟好一个讲话的提纲,确定讲话的重点,打好腹稿,条理清楚地发言。
语言幽默,简洁明快。
如果说“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是发言稿的灵魂的话,那么“幽默简洁”的语言是发言稿成功的保证。
大家还记得这个单元学的四篇文章吗
那个反应敏捷的杨氏9岁之子,那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晏子,剧本《半截蜡烛》里面那个机智冷静的小姑娘,笑掉大牙的相声《打电话》,这些人物的幽默简洁的语言,是他们在不同场合讲话成功的关键。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加强学习,博学多才,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又是写出幽默风趣,简洁高效的发言稿的保证。
小朋友们一定要从小树立时间和效率观念,说话做事一定要干净利索,千万不要婆婆妈妈,以免带来浪费自己口舌,浪费听众时间的后果。
注意场合,讲究礼节。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发言稿中一定要注意礼貌用语。
注意语体色彩。
现场发言时,还要注意行为礼貌。
比如说,仪表端庄,带稿讲话,讲话前先敬礼,讲话时不走神,讲话完毕敬礼问好,请求听众的批评建议等。
这些礼节都是发言时所必须的。
情感真实,尊重观众。
小朋友,你有没有参加深圳龙岗园山的阳光少年培训呢
如果你参加过的话,你一定会对“责任感训练”活动留有深刻的印象吧
你的眼泪为什么不自觉的往外涌呢
因为你的“领袖”冒着倒下的危险奔跑在跑道上的事迹触动了你的情感,这种真实的情感让你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
可以说,那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游戏,那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演讲。
因为,你的爸爸妈妈,你的老师,你眼前的“领袖”,他们为你承当的责任太多了,太真实了,所以现场所有的你们都受了教育,都引起了感情共鸣。
有一次,学校举行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一个青年教师在演讲时,胡编乱造了一大堆的帮助特困学生、美化自己形象的故事,还表演得跟真人真事一样——又擦鼻涕,又掉眼泪,还骗取了不知情的评委的胜任,拿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作为听众的知情的老师们,虽然没有当面揭穿他的“丑行”,但是一直把这件事情当作生活中的笑料。
听了这两个故事后,你明白了发言时真情实感的重要性了吧。
小朋友,现在知道怎样写发言稿了吗
别看老师说了这么多,概括起来就是两个重点、一个难点。
两个重点是:掌握发言稿的一般格式。
记住发言稿的注意事项。
一个难点:弄懂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发言稿的内容。
最后还要说上一句的是,一定要争取在各种场合锻炼自己的发言能力,锻炼多了,你自然而然地就越来越会发言,越来越会写发言稿了
怎样为演讲加分
无论如何,要保持微笑 ,然后可以适当在演讲稿内添加一些幽默的部分,用故事来证明观点,感情要自然真实,语气不能过,放松就可以。
有比什么适合高中生看的内涵电影不
急求~
叫我第一名姐姐的守护者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不过这个是韩国的 但是超感人的······会看哭的
讲故事和演讲、朗诵有什么区别
篇一: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和影片的片名一样,《国王的演讲》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和好莱坞大片的气质相去甚远,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对现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同。
但波澜不惊决不是清汤寡水,《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
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国王能否被治好口吃,成为整部影片最大的戏剧张力,一直到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指挥下,乔治六世终于完整进行了战前演讲,观众才会舒一口气。
影片的张力还来自于国王和治疗师本身,这是两个身份差距很大的人,一个是国王,一个只是普通的治疗师,国王的性格不仅内向,还容易愤怒,总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这种因为身份差异带来的个性碰撞也成为影片的亮点。
治疗师莱昂纳尔的角色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显得尤为出彩,他并没有因为治疗对象是国王而卑躬屈膝,他要求国王打破常规,到自己简陋的治疗室来接受治疗,一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架势,他用自己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诚恳,最终打开了国王坚固的心扉,找到了国王幼年的心理阴影。
他甚至故意激怒国王,让国王流利地说出骂人的话。
而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真诚交流,让莱昂纳尔获得了尊重,国王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好友。
与此同时,影片对国王的描述,也是用的一种平视的镜头,国王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同时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影片把乔治六世饱受口吃之苦的情状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别人以为当众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乔治六世那里,却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
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励志片,而且因为是国王克服内心困境的努力,励志的力量就显得更大。
当国王在麦克风前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万分,但终于完整做完演讲,影片的励志力量也让人生出了绵长的感动。
网上有人建议陈凯歌导演看看这部影片,这个建议真是恰当得很。
一拍国王,我们总是忍不住宏大叙事,但《国王的演讲》却在一个普通和细微的故事中,拍出了深厚、浩渺的意味,奥斯卡的评委们肯定明白,感动人心的力量不一定个来自于宏大的命题,国王的口吃,同样能让人思索良多。
篇二: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今天晚上,我组织全班同学在学校阶梯教室观看了励志电影《国王的演讲》。
电影《国王的演讲》傲视群雄,以14项提名领跑今年的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压倒此前呼声甚高的《社交网络》和《盗梦空间》等电影。
最后,安静稳重的《国王的演讲》终于成功地阻击了人气更高的《社交网络》,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
艾伯特公爵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
贤惠妻子伊丽莎白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宅邸,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
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
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
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
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于弟弟。
患口吃的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
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它是一件艺术品。
电影里没有视效,没有美女,没有硬汉,没有华服,没有恢弘的气势,更没有火爆的动作场面。
画面镜头,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每一秒每一分却是映入你的眼帘,扣入你的胸膛。
这是一个大人物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却让看过电影的不少小人物产生了共鸣,很多幽默诙谐的台词让学生们一直在发笑。
作为励志片,它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激励人心,没有太多的艰辛努力催人奋进,但我们在片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友情和友爱的表达,看到了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刻画和和心灵历程变化最生动的描写。
以人为本,以人性为本,便是《国王的演讲》成功的关键。
面对当今的激烈竞争,只要你努力,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国王也是人,我们人人都可以胜过国王。
面对紧张的学习,我们能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一场热门的电影,学生们可能会终身难忘。
今天看完了电影,也有任务。
每位同学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然后在语文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由一位同学听取小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汇总后写一篇读后感在教室内张贴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奖。
篇三: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上周政治学习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观看了包揽第8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的电影——《国王的演讲》,会上只看了一小半,会后我在网上看完全部影片。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历史片,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的故事。
这个“被国王”的国王,一辈子活在父亲跟哥哥的阴影下,这皇帝患有严重的口吃。
国难当头,政局危机,在语言治疗师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口吃,最后发布了一场令全国人民激情洋溢、热血沸腾的精彩反战演讲。
必须说,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新奇,甚至于可以说,这样的故事,在那些所谓的自诩为“心灵鸡汤”的杂志中,随便就能找到。
可这个电影还是胜出了。
“电影很励志,人要战胜的始终是自己”,这是大多数媒体对《国王的演讲》的评价。
“惩罚教育”“否定教育”显然是错误的,结果导致的不只是独立人格的残缺,还会引发各种生理疾患。
口吃是复杂的语言失调症,与后天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各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与外部压力,都会加剧症状的恶化,所以首先要纠其病因,要打开心结,治疗心理创伤。
这不单单表现在说话上,我曾经见过一个小朋友,他的妈妈责备他学习成绩差,他就会用课本敲打自己的脑子,一敲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无法阻止。
总之,《国王的演讲》另一方面也探讨了任何家庭中都存在的育儿教子问题,乔治六世给两个小公主讲故事的那段,温馨提示了不再“重复错误”的现身行为。
因为我也是老师吧,我印象最深的是罗格医生,他的背景在整个影片里面不过交代了几句话,可是却让人好像立即就了解了整个人,他本身是一个演员,也做过老师,在战争期间,因为看到很多因为战争变得自闭的青年,因为别人说了一句:你不是语言很行的嘛
就帮助那些沉默的青年重拾信心,走出自闭的阴霾。
他不是医生,但是却能够读懂人的心,善于倾听。
相比之下,那些皇宫里的所谓出色的治疗师仅仅是有着文凭的花瓶。
所以,我也相信,真正有作为的人,不是那些在外面宣扬自己多么厉害的人,而是用心做事的人,凭一颗热忱的真诚的心做事的人,你投入了真心,就已经是成功的了。
我想到了现在学校很多的老师,他们只想着怎么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让学生的分数更高一些,让高考又刷新纪录,可是他们没有真正的关心过学生的成长,没有聆听过学生心里的声音,他们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做事情。
我们也不否认你投入的真心,可是你的真心里面没有倾听,没有产生学生的共鸣,没有引出学生的求知渴望。
罗格的与众不同表现在他善于倾听,真诚的、由衷的倾听病人的谈话,并鼓励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对还是错,至少要能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自信的表达。
他是对症下药的,因为国王本身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的,无论在哪方面都是很有才华的,唯一的缺憾就是结巴,他热爱政治,热爱他的国家和子民,希望做一个好国王,担当起国王的职责,可是他却是一个结巴,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所以他首先失去的是信心,他没有勇气在别人面前大胆的说话,勇气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词,可是对于国王来讲,那是比什么都难的,因为他从来没有这样的勇气。
他甚至以为那是上帝的遗弃,他做不了一个好国王,因为他是一个结巴,不能在公众面前流畅的演讲。
我在想罗格在做老师的时候一定是一个好老师,我们身边有多少老师能够像他一样真正去聆听学生呢,就算是我自己,也是不敢肯定的回答的,因为学业的繁重,我们的重心早就已经转移了,或者说我们的重心一直都是在分数上的,尽管我们总是在谈素质教育,可是真正能够理解素质教育,并在自己的教育中实践的,又有多少人呢
正如我们校长在我们观看电影前说的一句话:教育中的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心里的“口吃”,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战胜“口吃”
是我从本部电影中得到的启示。
篇四: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国王”两目炯炯亮,却是个结巴。
没有绝对的强者,太阳都有黑子,绝对的美好和绝对的残缺都是理论上的存在,而那些在某些方面特殊杰出的人物便会成为豪杰、英雄、伟人。
这些偶像级人物对于芸芸众生的意义千千万,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可以拿来“励志”,进行“心向往之”的期望、憧憬,当然还有行动。
《国王的演讲》中国王原型为乔治六世,根据史料的记载,片中提及的“幼年钢板夹腿矫形”以及口吃、紧张等经历均确有其事,而逊位的其兄正是那位大大有名的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对乎,错乎,关乎风月,关乎政治,留于后人评说。
生活从来比电影丰富,更厚重,然而电影却始终以“管中窥豹”的角度,以杜康酿酒的提炼浓缩展现,力求集中。
一、弱者与强者 当国王还是王爷时,伯蒂口吃地一塌糊涂,在公众面前的出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生中贵族的身份以及职责都成为沉重的负担。
片中第一次的诊疗过程中,伯蒂满口满口的玻璃球,在医生极力的催促下,努力地发出了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继而难过地低下头,又迅速地扬起,无奈焦虑地看了医生一眼,忍耐,忍耐,终于一口吐出了所有的玻璃球,暴怒而去。
在这个场景里,医生始终站立,伯蒂坐在椅子上,多个仰拍医生的镜头和俯拍伯蒂的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伯蒂其实是极端无助的,他的暴怒既是对这种压力和痛苦的反抗,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所以他才会不时地看向后方的妻子和旁边医生。
他像一个溺水者,挣扎呼吸,等待救援。
“无照行医者”莱昂纳尔的出现正扮演着救赎者的角色,他迅速成为伯蒂的拯救者。
两人的密切联系由医者与患者的简单沟通开始,进而复杂升华为朋友与知己。
在口吃者和治疗者这一层面,莱昂纳多是绝对的强者,他一再地强调:“我的地盘,我的规则。
”(一下子想起周董的歌儿,“在我地盘这儿,就得听我的”,酷呵。
)伯蒂必须服从。
然而伯蒂的身份却赋予了伯蒂凌驾于莱昂纳尔之上的尊严和权利,对于伯蒂第一次的拒绝治疗和第二次的拂袖离去,莱昂纳尔都无能为力。
当莱昂纳尔的妻子偶遇已经成为国王、王后的伯蒂夫妇时,这位平时生活中游刃有余、颇能掌控的女人也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而伯蒂对莱昂纳尔的信任既给予了后者机会,也给予了后者荣耀。
因此,二者的强弱关系始终是双向的。
(这点类似于《女人香》中上校和大学生二者之间的双向拯救。
) 二、潇洒与责任 爱德华的角色拒绝了对王室责任的承担,选择了自己的爱情,虽然说爱情依然是一种责任,但是影片的浓墨重彩更在于国王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
因此爱德华的潇洒率性只在于爱情,伯蒂的隐忍坚持对于大众和人民更具意义。
这里,笔者不做进一步的评判。
三、有声与无声 片中的伯蒂对白并不少,他一直在近乎努力地说,正是这种执着,凸显了这位国王的人格伟大。
古罗马哲学家塞捏卡说:“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
”海明威说:“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毁灭他,但是不可以打败他。
”他并非无法发声,而是不能流畅地说,这种断断续续惹人嘲笑,令伯蒂难堪,更严重地是,无法履行王子和国王的责任。
影片中对伯蒂紧张时的结结巴巴的刻画以及对那些颤抖到几乎无法发声的细节描绘正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白居易有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结巴的伯蒂和基本不结巴的伯蒂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前者在于努力,后者在于持久地,长期地努力。
片尾的伯蒂在莱昂纳尔的“圈圈点点”中略显缓慢地艰难演说,几乎没有结巴,这是一个奇迹,当然也是全片的高潮段落。
无论前面崎岖坎坷了多久,这最后的高潮总让我等H了起来
所以观众并不厌倦高潮,关键在于片子能不能让大家真正地紧张、纠结、感动。
四、严肃与活泼 小学时校门上左右各书四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当时很费解,团结紧张啥,严肃咋活泼
后来听人说这是毛爷爷老人家说的,再后来才知道这是说的不同层面。
《国王的演讲》是部严肃的片子,这点毋庸置疑。
对历史的尊重是严肃的,演员的表演是经典级别的,片中所讲的责任与承担、挣扎与成长也是严肃的。
能称得上活泼节奏的场景屈指可数,一是36分钟至37分钟莱昂纳尔对伯蒂进行结巴治疗时的肌肉训练,二是莱昂纳尔夫人偶遇国王夫妇的一场,剩下的也仅有伯蒂夫妇重新上门就医并道歉的那句:“等一个国王来道歉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总体而言,这个贵族man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男人” 在压抑、痛苦、挣扎之后,他涅槃重生,成功地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国王,而不是笑柄。
影片的最终,伯蒂轻吐一口气,带着王后和女儿们走向群众,挥手致意。
这个男人仍然有些拘谨,有些紧张,可能永远不能成功地活泼起来,但是无妨,因为他毕竟超越了自己,履行了责任。
篇五: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国王的演讲》讲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George VI)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Lionel Logue)的故事。
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
二战前夕,希特勒野心勃勃,风流成行的爱德华为了娶辛普森夫人弃国家于不顾,政府威胁集体辞职,爱德华退位。
于是乔治六世(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非常不情愿地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
但是乔治六世半辈子一直活在父亲与哥哥的阴影下,还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却无法逃离公共人物的命运。
幸运的是,贤惠的王后伊丽莎白经人介绍,为丈夫找到一位与众不同的语言治疗师莱罗格。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国王的口吃大为好转,与罗格两人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友。
二战爆发之际,乔治六世成功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
看完了《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颇有感触,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观感。
第一个方面,我想探讨一下国王口吃的原因。
这部电影中没有讲述乔治六世的成长经历,也没有分析乔治口吃的成因。
但是从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可见一斑。
老国王去世的当天,乔治和语言治疗师谈话,提到自己今后的打算,说道:父王对自己还是比较赏识的,但是母亲对自己不好,很恨她,还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类的话,可见母亲对乔治的不公正待遇是刻骨铭心的,这给乔治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和阴影,这可能就是乔治口吃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一谈这部影片中所展示的矫正口吃的方法。
我注意到有以下几个方法。
1、录音。
乔治第一次去见矫正师的时候,情绪很低落,也很绝望,认为自己说每一句话都很困难。
当他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录音时,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流利地讲出一句话。
这对乔治增强说话的信心很重要。
2、呼吸和发声训练。
当乔治躺在地毯上,矫正师把手放在乔治的小腹上,乔治一吸一呼,矫正师的手一起一伏。
其实,这是在练习腹式呼吸。
乔治站在窗前,大声发“a”,引得邻居把窗户关上。
这是在练习以气推声。
3、辅助发音。
乔治在和矫正师谈话中提到,自己的母亲没有抚养自己,而是抛弃了自己是说'She wouldn't feed--me--, far -- away -- ',是唱着说出来的,这就是变调法辅助发音。
还有就是通过肢体动作辅助发音,比如乔治对'F'音难发,就通过抬尖跟发音'F--actory'。
4、自言自语练习。
乔治从矫正师那里回来的路上,在车里,自言自语到“前方还有170英里”“前方还有160英里”,还问太太“晚上想吃什么。
”这些都是没话找话的自言自语练习。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
5、积极的自我暗示。
乔治在正式发表圣诞演讲之前,对着麦克风,喃喃自语“我一定行”“我一定可以”以此来鼓励自己,增强自信。
第三个方面,我想谈一谈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国王的演讲》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大奖,我想主要是其体现出来的精神。
乔治明知自己口吃,但是还是执意要发表圣诞演讲。
因为这对于鼓舞士气,稳定民心,战胜法西斯德国很重要。
看起来只是一篇演讲,其背后体现的是国王的国家责任感。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乔治在排练圣诞演讲的时候,矫正师故意坐在几任国王坐过的椅子上,来挑战乔治的价值观,让他看淡。
乔治被激怒了,后来矫正师站起来说“你有高贵的品格,过人的勇气,我相信你会称为一个好的国王”。
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
如果想做成一件事,不一定品格多么高贵,但是要具有良好的品格。
推而广之,口吃者的心理不是很健康,人格也不是很健全,但是可以通过努力,使得自己心智成熟起来;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人格健全起来,这样就会有勇气去担当。
无形中就会有一股力量来促使着你,帮助着你把事情做好。
不管是谁,克服内心的恐惧,面对不完美的自己,战胜自我,很多时候,就在于坚持。
作为一个国王的成长故事,所有跌宕起伏的经历终将在皇家外表的金碧辉煌中沉淀下来,成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而对于外界的所有评价,无论褒贬与否都只是过眼云烟。
所要在乎的,唯有自己有否曾经真正努力,去战胜从前那个不成熟的自己。
以上就是我对《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的观后感,谨以此文与大家探讨,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