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方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历是怎样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同志的正确指挥下,沿着中央红军长征的道路,进行的一次胜利的长途远征。
它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自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结束,纵横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八个省,历时三百六十日,行程两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长征的胜利,体现了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的贺龙同志,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坚贞不渝,坚持与错误路线进行不懈斗争,又顾全大局,维护党内团结。
同时还表现出贺龙同志具有无产阶级军事家的超人胆略,不仅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战争的能力,以及红二方面军官兵一致、英勇善战、艰苦奋斗的精神。
\ 策应作战在红二方面军长征前的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任弼时同志领导的红六军团和由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二军团在川黔地区会合后,组成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
为了箝制湖南的敌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红二、六军团向湘鄂边区的敌人展开了强大攻势。
从十一月初到十二月份,接连攻占了永顺、大庸、桑植三县。
一九三五年初,红二、六军团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组成了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军委分会,贺龙同志任主席,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同志任委员,彻底纠正了夏曦在湘鄂西推行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使革命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发展。
\ 红二、六军团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使湖南军阀何键惶恐不安,即电蒋介石告急。
蒋介石集中二十万军队,组成东、西、南、北四路纵队,采用经济封锁,筑堡推进的政策,向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大举“围剿”。
这时,遵义会议已经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为粉碎敌人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围剿”,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及时地发来了一份十分重要的电报,指示二、六军团集中红军主力,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地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在斗争确实不利时,主力可以突破敌人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
贺龙同志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统率二、六军团,从一九三五年初到八月间的半年期间,连续作战三十多次,取得了陈家河、桃子溪、板栗园以及忠堡等战斗、战役的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打乱了敌军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的部署。
这一时期的战斗打得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贺龙同志善于领会和运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
\ 红二、六军团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虽然打了许多胜仗,却仍不能完全粉碎敌人的重兵“围剿”。
为了调动敌人,补充兵员物资,贺龙同志向军委分会提出:应抓住敌人原“围剿”已被粉碎,新“围剿”尚未到来的有利时机,集中主力向敌侧后出击。
八月二十八日先后占领了湘西重镇津市、澧州和石门、临澧,并在澧州以北消灭了敌樊松甫纵队一部,随即在津、澧扩兵、筹款,使兵员、物资得到了补充。
当敌东路纵队李觉等部慌忙东调时,我已向桑植地区撤退。
\ 一九三五年十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又开始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围剿”。
动用了一百三十个团的兵力,从四面筑堡推进,企图逼我红二、六军团在龙山、桑植、永顺的狭小地区内,进行有利于他的战役决战。
这时又接到中央两次来电,要二、六军团仍然留在原有苏区附近。
贺龙同志和军委分会其他同志根据中央二月的电报指示及当前的敌我态势,对战略方针进行了多次研究,认为眼前十多倍于我的敌人不断逼近,根据地日益缩小,部队给养也很困难,固守根据地可能。
在敌人包围线外原有苏区的地理条件也不利于我军主力活动。
于是确定了向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方向转移的战略方针。
并决定在突破敌人封锁线后,先在湘中之雪峰山东、西两侧作战役展开,尔后的行动视情况而定。
军委分会最后确定根据中央二月电示的精神,向南突围,相机创造新的根据地。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实际上从此开始了。
\ 突围贺龙同志选择的突围时间和突围地点,是一个具有卓越的军事思想和远见的战役行动。
突围时间过早了,我军得不到时间进行必要的休整和思想动员与物质准备;过迟了,敌人可能调整部署,使我丧失主动。
突围地点如向西南突围,没有江河阻隔,又是以前的游击区,行军作战条件较好。
但这个地区都是贫瘠的山区,补充人力物力较困难。
同时敌人预料我会从西南突围,在这一带防范甚严。
向东南突围,地方富庶,补充人力物力较为容易。
但敌人李觉、樊松甫两个纵队依据澧水、沅江,虎视眈眈,正等待着我们。
权衡利弊,贺总还是决定向东南突围。
贺总把突围时间选在我进攻津、澧后,敌被我打乱的部署尚未重新调整,而我又在桑植附近作好了突围准备的时候。
由于许多战士是当地群众的子弟,部队要走,老百姓依依难舍,我们又向群众做了许多工作。
同时根据贺总的指示将地方独立团编为五师、十六师,使主力部队增加到一万七千多人,并派出十八师担任掩护主力行动的任务,向西佯动,到敌人力量薄弱的龙山地区积极活动,使敌人看不出我要离开根据地和向东南突围的意图。
\ 十一月十九日主力出发,先以一部突破了大庸城东南的碉堡线,打垮了援敌一个营,摆出一副要打大庸的架式,而主力却从大庸东边强渡澧水。
等敌人发现我军并非进攻大庸,即派飞机轰炸、扫射,派部队堵截,妄图阻挡我前进时,我主力已全部渡过澧水。
我军又以神速行动占领洞庭溪,跨过了沅江。
至此,敌人据为天险的澧、沅二水,都被英雄的二、六军团视若等闲地一跃而过了。
\ 我们立即按预定计划实行战役展开。
六军团迅速渡过资水、占领了雪峰山以东的新化、蓝田和锡矿山。
二军团占领了雪峰山以西的辰溪、溆浦和浦市,控制了湘中广大地区。
这时,贺总命令部队在这些地区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打土豪,分财物,参加红军,七天中,六军团就扩兵一千多名,二军团也成立了新兵团。
我军进入湘中,对长沙威胁甚大,弄得敌人心惊胆颤,慌忙将“围剿”改为“追剿”。
湘中的土豪、富户也惶惶不可终日,埋怨对苏区进攻推得太远,以致后方空虚。
事实证明,贺总选择的突围时机和突围地点是完全正确的。
贺总灵活地运用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按照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总结的五次反“围剿”的经验,声东击西,使敌人疲于奔命,狼狈不堪。
湘中工农群众在我党我军的宣传下,纷纷参加革命活动,我军人力物力都得到了补充,部队士气大为高涨。
我原想以溆浦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但部队稍事休整,跟在我屁股后面之敌李觉、陶广、郭汝栋等追击部队就赶到了。
我即向南转移,并在武冈地区的瓦屋塘和晃县地区的便水两次作战,消灭敌追击部队千余人,并击退了敌堵击部队,进入贵州,占领了石阡。
这时,担任掩护任务的我十八师,经过两个月辗转行军,也按预定计划到达这里与主力会合了。
部队又经余庆、瓮安、修文,渡鸭池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占黔西、大定、毕节三县,消灭了堵截的敌人。
\ 黔、大、毕三县地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高山险峻,道路崎岖。
加上“天高皇帝远”,国民党统治也比较薄弱。
一九三五年初,中央红军经过这里,曾播下革命的种子。
因此部队一到这里,就较顺利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群众工作。
县城四处,贴满了标语。
打土豪,分财物,穷人抬起了头。
宣传队、扩红队、工作队积极活动,建立群众武装,组织群众团体,闹得十分红火。
老百姓兴奋地说:真是闹红了一角天呀!许多同志都想在这里落脚生根,建立新的根据地。
但只有半个多月时间,以顾祝同为总指挥的十几万敌军,妄图协同云南、广西军阀,围歼我军于乌蒙山、金沙江之间。
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黔、大、毕,继续前进。
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我们几次想建立根据地的想法都未能实现,贺总幽默地说:“我们的根据地还是在我们这双脚板上!”\ 我军退出黔、大、毕后,在威宁、水城、宣威之间,用“盘旋打圈子”的战术,扔掉了尾追的敌人,进占了盘县。
从盘县出发的前一天,我去向贺总请示第二天的行军路线,贺总指示我们向兴义走,相机建立新根据地。
我即派便衣侦察队连夜出发了。
第二天天没亮,李达参谋长叫起我说:“行动方向改变了。
中央指示我们沿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渡金沙江,去甘孜会合四方面军。
”\ 在我进占盘县后,敌人便一窝蜂似的向东扑来。
而我军却掉头向西,进入云南,经宣威、沾益、马龙、寻甸到了普渡河。
在普渡河,遭到云南军阀龙云率全部滇军的堵击,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时,贺总又指挥部队连夜行军,直逼昆明。
敌人吓得惊慌失措,生怕我军进攻昆明,端了他们的老窝,慌忙把滇军主力调回昆明。
而我军采用“虚晃一枪,回马便走”的战术,转而向西攻占富民,把滇军主力扔在屁股后面了。
我军又继续向西挺进,敌人害怕我军进攻下关、大理,又连忙调兵去防守。
蒋介石也把他的中央大军调来增援,并亲自坐上飞机在空中督战。
龙云也派飞机侦察、轰炸,妄想在金沙江、澜沧江之间把红二、六军团一口吞掉。
贺总用“调虎离山”、“避实就虚”的战法,牵着敌人的鼻子团团乱转,使敌十几万大军疲于奔命,而我军在滇中却如入无人之境。
\ 为了避免敌机轰炸,我分兵两路,夜间行军,白天休息。
不管距离多远,一天攻取一座县城,打得敌人闻风丧胆,草木皆兵。
有的县太爷听说红军快到了,早早就卷起细软财物跑了。
我二军团经禄丰、楚雄、祥云到宾川;六军团经禄劝、牟定、姚安到宾川,之后折而向北,经鹤庆、丽江,四月二十五日,从石鼓、巨甸走铁索桥,乘小船,划木排过了金沙江。
等我全军过江后,敌人的大军才追到对岸。
红军战士隔着金沙江喊:“白军士兵弟兄们,你们辛苦啰!谢谢你们送了我们这么远。
快拣上我们的破草鞋交给你们长官拿去报功吧!”敌人在对岸眼巴巴地看着我们,无可奈何。
\ 过雪山草地过金沙江后第五天,到达了雪山脚下的中甸。
这里聚居着藏、汉同胞。
金碧辉煌的喇嘛寺,十分雄伟。
一到中甸,贺总、任政委就召集干部会。
贺总说,这里是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一定要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尊重他们的风俗。
他命令部队,没有房子住也绝不允许住喇嘛寺。
起先,藏族同胞受国民党反动派宣传影响,对红军的到来疑虑重重。
由于我们派出干部宣传我党民族团结的政策,藏族同胞又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纷纷把粮食卖给红军。
后来连归化寺中的喇嘛也和红军搞好了关系。
贺总还非常高兴地给中甸归化寺写下了“兴盛番族”的题词。
\ 我们在山下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师以上的侦察部门都请了通晓藏汉语的“通司”(即翻译),请藏民给部队讲了过雪山要注意的事情。
藏民还卖给部队一批能在雪山上给人引路的牦牛(藏民称为神牛)。
为了御寒,部队还准备了辣椒水。
贺总亲自给部队做了过雪山的动员报告,他说:“现在情况变了,我们面前的敌人是雪山。
我们要发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象同敌人作斗争一样,向大自然斗争,翻过雪山去!”\ 雪山下,高大的树木成林;到了山腰,就只有低矮的灌木了;到山上,连一点动植物都没有,到处是终年的积雪。
由于日晒,表面的雪化了后又冻成一层冰壳,而下面往往是很深的大雪坑,人一掉下去就再也爬不出来。
雪的反光,又把人映得头昏目眩。
走累了还不能坐,一坐下来就别想再起来了。
国民党的西康省主席李抱冰为了堵击我军,从打箭炉派了一个营翻过雪山,结果死了一半人才到了巴安。
今天,要翻雪山的是英雄的工农红军。
有的同志走累了,别的同志架着他走;有的同志眼睛被雪光映花了,别的同志拉着走;红旗引着路,鼓动的口号此呼彼应。
这样,同志们团结一致,互相帮助,胜利地翻过了雪山。
\ 根据中央电示,从中甸出发,红二、六军团分两路,二军团走左路经过德荣、巴安(即今巴塘)、白玉到甘孜;六军团走右路,经稻城、理塘、新龙到甘孜。
\ 一九三六年七月二日,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合。
阶级兄弟、革命战友,经过艰苦奋战后会合在一起,显得格外亲切。
这时,接中央电令,二、六军团正式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同志任总指挥,任弼时同志任政委。
在甘孜,我们见到了敬爱的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总参谋长,才知道张国焘私立伪中央,妄图分裂红军的阴谋;也才知道在桑植收到的要二、六军团仍然留在原有苏区附近的所谓中央来电,和在盘县收到的要我们沿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渡金沙江去甘孜会合四方面军的所谓中央指示,在中甸收到的要二、六军团分两路去甘孜的所谓中央指示,都是张国焘发来的。
张国焘利用职权,把持红军总部,长期隔绝党中央和二、六军团的联系,企图把二、六军团置于他的控制之下。
在甘孜,朱德同志见到贺总时,非常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你们来了,我们一起北上,党中央在毛主席那里。
”在甘孜,六军团和二军团都先后收到了不少张国焘派人送去的《西北讲座》、《干部必读》等反党小册子,指名攻击毛主席和周副主席。
贺总问王震同志你是怎么处理这些小册子的,王震同志说:“这些混账东西,我统统烧掉了。
”贺总赞许地说:“好!烧得好!”\ 张国焘为了达到分裂红军的目的,提出要开干部会,贺总坚决反对,他说:“在这里开会谁主持
提出问题谁做结论
这里开会连房子都没有,不开了吧!现在七月了,还是早点出发过草地,出了草地再开会吧!否则气候条件失去了就走不出草地了。
”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志同张国焘进行了坚决斗争,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也坚决反对他的阴谋。
特别是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都逐渐认识到南下是一条绝路,纷纷要求继续北上抗日。
张国焘才不得不被迫取消伪中央,同意北上。
\ 一九三六年七月七日,红二、四方面军在朱德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的领导下,以四方面军为一梯队,二方面军为二梯队,北上过草地。
这时部队的物质条件就更差了,体力也更弱了。
草地上能吃的野菜只有灰苋菜。
这里本来没有灰苋菜,是藏民放牦牛时,牦牛在别处吃了灰苋菜,菜子没有消化,拉出来后生长的,所以数量也很少。
有时走前卫的部队吃野菜,走后卫的部队就只能挖野菜根吃。
部队带的干粮很少,没病的同志都让给有病的同志吃。
最后把皮腰带都煮着吃了。
一次,四方面军的同志送来一些羊肉,供给部门就按人数分给每人一份。
贺总说:“我那一份不要了,给别人吧。
我自己的伙食自己办。
”说完自己拿了根竿子钓鱼去了。
可他钓来几尾小鱼,还要把周围的同志都叫来尝尝。
过草地时,贺总和师以上干部一样,都很少骑马,而他们的马常常让伤病员骑。
我们红军就是靠了这种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崇高的阶级友爱精神,才战胜了雪山草地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 过雪山草地经过的地方,都是藏族聚居的地方。
有时还能买到一些糌粑、酥油,部队南方人多,很多人吃不惯,贺总却带头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一次干部会上,贺总风趣地说:“你们这些土包子什么也不懂,糌粑、酥油都是好东西,很有营养。
你们看藏民吃糌粑、酥油身体多健壮。
到了这里就要适应这里的风俗嘛!”以后,很多同志都渐渐吃起糌粑、酥油来了,可惜很难买到。
\ 红二、四方面军继续北上,张国焘仍然贼心不死,继续闹分裂,而且时时想着逃跑。
贺总看穿了张国焘的诡计,命令二方面军分成两路前进,周密部署,防范张国焘逃跑。
同时告诫二方面军的干部:“我们要的是和二、四方面军的同志团结北上,大家要时时刻刻把党中央、毛主席交代我们的‘团结’二字放在心上!”还叮嘱我们的后卫部队:“收容掉队的同志,有吃的先让四方面军的同志吃,有牲口先让四方面军的同志骑,不能丢下四方面军的一个同志。
”胜利会师部队走出草地,经过包座、巴西到达甘肃的哈达铺。
稍事休整后,攻占成县、徽县、两当,转而向北到达静宁、会宁。
这时毛主席、党中央派聂荣臻、左权同志率领部队前来接应。
一九三六年十月,英雄的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了。
旋即在山城堡打了一仗,消灭了敌胡宗南一个师,胜利地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长征。
当二方面军到达陕甘边境时,党中央、毛主席又派同志等前来慰问,并传达了瓦窑堡会议精神和毛主席《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这时,贺总兴奋地说:“这下好了!真要到毛主席、周副主席跟前了!跟着毛主席,革命一定会胜利!”\ 《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
焉栩嘉应援口号是什么
焉栩嘉的应援口号是:哇唧唧哇焉栩嘉 欢迎大家支持他焉栩嘉,2001年9月23日出生于山东烟台,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中国男子唱跳团体“R1SE”成员。
2010年,因参与出演商战剧《大时代》而进入演艺圈。
2013年,参演古装悬疑电视剧《大明按察使》。
2015年,作为选手参加浙江卫视才艺养成节目《燃烧吧少年》。
2016年4月,焉栩嘉凭借作品《你幸福我快乐》荣获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新星奖”;同年9月,以rap担当的身份加入“X玖少年团”。
2017年3月31日,参演的都市悬疑片《嫌疑人X的献身》于全国公映[1];同年4月2日,随组合举行“以己之名”上海演唱会[2];同年9月,参演古装言情网络剧《哦
我的皇帝陛下》[3]。
2018年1月,随组合推出第二张专辑《Keep Online》[4];同年10月4日,随组合举行“Keep Online”杭州演唱会[5]。
2019年,参与录制青年团训选秀综艺节目《创造营2019》[6],最终以第3名的成绩加入男团R1SE[7]。
中文名焉栩嘉别名来宝、嘉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星座天秤座
任嘉伦的应援口号是什么
应援口号有:一生一世一嘉人,此生不负任嘉伦。
一声嘉人,一生嘉人。
嘉期几许,我心悦你。
聂荣臻简介
聂荣1899-1992) 中国军事家治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导人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江津。
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次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10月到苏联学习。
1925年8月回国后,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成员、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
后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与向北伐军派遣中共党员等工作。
1927年7月中旬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
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1928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1930年初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5月后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坚持秘密斗争。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曾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同年4月,作为红军东路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漳州战役。
1932年冬以后,与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支持的主张。
过金沙江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
曾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
1936年11月,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型关战斗,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晋察冀3省边界地区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1939年冬指挥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击毙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旅团长。
1940年8月,在百团大战中,组织指挥部队在正太、津浦、平汉、北宁等铁路线进行破击战。
1943年秋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反攻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北平(今北京)市市长等职。
先后参与指挥正太、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协助中央军委领导人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轮换等工作。
曾参与组建各军兵种领导机构和一批军事院校,并组织制定军事条令、条例等。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8年兼任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9年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
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斗争。
1983~1988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著有《聂荣臻回忆录》。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明德应援口号
李明德目前还没有应号。
李明德,1996年1229日出生于山东省青,中国内地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15级表演系本科班[1]。
2018年11月22日,主演的青春校园网络剧《人不彪悍枉少年》,这也是他的首部影视作品[1]。
2019年3月15日,参与主演的都市奇幻剧《蓬莱间》[2][3];同年7月9日,出演的青春励志言情剧《亲爱的,热爱的》[4]。
中文名李明德国籍中国民族汉族星座摩羯座出生地山东省青岛市[1]参演电视剧演艺经历《人不彪悍枉少年》剧照2018年11月22日,主演的青春校园网络剧《人不彪悍枉少年》在腾讯视频播出,在剧中饰演高中生司徒二条,这也是他的首部影视作品[1]。
2019年3月15日,参与主演的都市奇幻剧《蓬莱间》开机[2],李明德在该剧中饰演鬼马管家阿离[3];同年7月9日,出演的青春励志言情剧《亲爱的,热爱的》播出,在剧中饰演令山,外号97[4]。
主要作品参演电视剧共3部2020蓬莱间饰 阿离2019-7-9亲爱的热爱的饰 令山(97)2018-11-22人不彪悍枉少年饰 司徒二条人物评价李明德是一个温暖开朗、活力满满的大男孩,对待工作十分认真。
在电视剧《人不彪悍枉少年》的拍摄过程中,李明德认真揣摩人物的性格和每个阶段的心理活动,也会把自己一部分的性格融入到表演中[1]。
(网易评)参考资料[1] 《人不彪悍枉少年》热拍 新锐少年李明德来袭.网易 [引用日期2019-08-06][2] 《蓬莱间》开机 白宇郑湫泓开启治愈系撒糖之旅.网易 [引用日期2019-07-18][3] 都市奇幻剧《蓬莱间》杀青治愈系爱情启程在即.中华网 [引用日期2019-07-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谁的才能最强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诸多将领中,真正是统军破阵,独挡一面,临敌决胜的并不多。
在元帅一级中,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四人。
贺龙虽是红二方面军主帅,但其麾下多年的主要是红2军团(红3军),在段德昌死后战绩就显得不是很大。
抗战时贺龙又早早回了晋西北,解放战争干脆当了粮草官,缺乏长时期独挡一面的过人战绩。
另外聂荣臻虽是华北军区主帅,但更多的是以军政双全闻名,擅长建设根据地,历史上也一直是政治工作者,自己独自指挥的大战役偏少。
故以上两位元帅不在此列。
在大将一级中,有粟裕、陈赓二人。
徐海东红军时期很辉煌,但解放战争时一直养病。
黄克诚战略眼光独到,却更多以政治工作者面目参与指挥。
许光达虽是兵团司令,但独立领军时间较晚,后来一直在西野麾下作战,地位较低,出色战绩不多。
陈赓指挥水平不错,一度领衔了一个战略方向,但和粟裕相比,其指挥作战的规模和战绩还是差了不少。
所以,有人说我军真正决胜战场的是“五虎上将”——彭、林、刘、徐、粟,可说是点睛之语。
彭德怀的指挥风格是勇猛、敏锐、顽强而应变快,在几十年的统兵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善打进攻战和遭遇战。
在红军时期,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就以能打苦仗狠仗著称。
胜仗先不用说,像打赣州,守广昌,尽管都是败仗,但三军团坚决执行中央的命令,攻坚克险,不畏牺牲,总是挑最苦最难的担子,相当能体现出彭德怀的作战指挥风格。
四渡赤水时的娄山关战役,三军团就是以硬对硬,坚决啃下对手。
而彭德怀则顺势应变,指挥部队勇猛追击,在红一军团配合下击溃了吴奇伟的两个师,二占遵义城,把一场转移之战打成了进攻大捷。
抗战时期,彭在华北毅然发起百团大战,从正面向优势日军出击,沉重打击了其华北治安信心,成为中共军队在抗战中仅有的一次大规模会战。
解放战争时期在陕北,彭以2万人对胡宗南20万人,连胜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宜川,用兵套路捉摸不定,可说是彭德怀军事生涯中的杰作。
西北大进军时,彭德怀指挥一野战咸阳,打兰州,硬是打垮了战斗力嗷嗷的青海马家军,为西路军的两万将士洗去了血海深仇。
在抗美援朝一次战役时,因美韩军推进过快,彭原来制定的防御计划落空。
而彭因敌而变,迅速将遭遇战打成进攻战,打了美韩军一个措手不及。
二次战役,彭诱敌深入,突然从战线东翼打开突破口,尔后大规模向敌后进行穿插分割,南敌北拒,向心合击,一举打成西线大胜,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彭的弱点在于缺乏系统的参谋作业训练,指挥上显得有些粗疏,从而多次出现胜仗转败的事情。
较为著名的解放战争的西府战役和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彭都是在战役后期未料到敌军的反击,在兵力部署上不细,有所疏漏,从而遭到了很大的损失。
好在彭的应变能力够强,总能稳住阵脚。
彭多年来一直军政全兼独挡一面,因而在战略上也有相当的眼光。
抗战初期彭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实际是前敌总指挥,统一调度八路军各师的行动。
在百团大战后期,彭执意要打关家垴,结果伤亡大而战果小。
事后多年有人为此指责彭。
不过彭是从战略上考虑的,为的是让敌人不敢再以大股兵力扫荡根据地,只是八路军武器和战力较差,因而打得不理想。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了来自各个野战军的100多万部队,与拥有巨大火力优势和技术优势的联合国军打成平手,成为中华民族的外战英雄,风头一时无二,因而回国后顺利地主持了军委日常工作。
彭德怀为人耿直粗疏,三军团出来的部下如彭雪枫、黄克诚、张爱萍、杨勇等人也是谔谔之士,为后人所称道。
林彪的指挥风格是算度深、灵巧而机敏,不愿行险,善打伏击战和追歼战。
林彪在当低级军官时就很讲究战术,北伐后期和红军初期一些连、排级战斗中令人刮目相看,因而升得很快。
林彪的运气也很好,红一军团先后下辖的7个军中,最能打的是3军、4军、12军。
而3军军长黄公略和12军军长伍中豪都早早牺牲,林彪就继朱德之后统率了红一军团。
一军团是朱毛的嫡系,红一方面军的头等主力,在中央红军中战绩最佳,战果最大,连彭德怀那样心高气傲的人都称红一军团为“大哥”。
林彪在红军时期经常与彭德怀的三军团配合作战,二人的不同指挥风格搭配得相当协调。
林彪担任前敌指挥时打得最漂亮的是四次反围剿中黄陂和草台岗之役,干掉的是战斗力较强的国民党中央军陈诚部。
林彪在此战中准确料中了敌军的行动,及时统一全军发起攻击,并连续作战,开创了红一方面军大兵团作战的范例。
在长征中一军团是开路先锋,抢渡湘江,四渡赤水,战安顺场,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腊子口,可说是功绩卓越。
作为军团长的林彪,在艰难困苦中指挥若定,无役不与,表现相当出色。
抗战时的平型关伏击战是林彪的成名之战,他再一次显出了算度精密的特长,3个团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都较为到位。
对于老爷庙制高点的争夺,林彪给李天佑下了死命令,副团长杨勇亲自带部队上去肉搏,最后终于夺下此地,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塔山阻击战最紧张的时刻,林彪总预备队不动,斥令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这都是林彪关键刻下手狠的典型例子。
东北解放战争中,林彪指挥南北满部队南拉北打,一点点磨去了东北国军的锐气,显示了出色的大局观。
林彪指挥生涯中辉煌的时间很多,三大战役打了两个,并直下中南,打光白崇禧,直取海南岛。
国民党精锐部队中,新1军、新6军和钢7军都是被林的四野消灭的。
特别是林彪在辽西追歼消灭廖耀湘时的以乱对乱实在令人击节。
林彪在战术上相当有创新,“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四组一队”“四快一慢”都由他总结到了军事理论高度,可说独具匠心,因而四野部队的战术素养也在全军首屈一指。
林的不足之处是有时考虑过细,胆气反而显得不足,打仗偏于取巧,算不到九成的仗不打,这与粟裕算到六、七成就敢大兵团开干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为三战四平的教训,使林在打长春时决心不够,打锦州时又犹豫不决,后来成为了一段公案。
不过反过来看,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林彪在作战指挥上的独到功夫。
手下将士因而最大限度减少了伤亡,有这样的首长是幸福的。
林彪的战功在中共军内除彭德怀外无人可与之比肩,不过一军团带出来的部下如罗瑞卿、肖华、刘亚楼、杨成武等人,比起三军团出来的在为人上就差点了。
刘伯承的指挥风格是判断准确,有气魄,有奇思,在确定作战方向、集中兵力和把握预备队投入上尤为独到。
早在川军时期,刘伯承已被称为“川中名将”。
南昌起义时刘又被委以制订作战计划的重任。
刘伯承不打麻药摘眼的故事,是其被称为“军神”的源头。
刘是上过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人,标准的参谋型统帅,翻译甚丰,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回国进入苏区后刘主要在总参谋部工作,负责对军委战略意图的贯彻,不是一线的统帅,因而表现的机会不多。
到了中央红军北上四川过大渡河时,刘伯承当了先遣队司令员,巧过彝族区,在大渡河北岸连续作战飞兵奇袭,算是有了独立领军。
八路军时期,刘伯承去掌握红四方面军改编成的129师,开始成为独挡一面的统军主帅。
刘指挥的智算神头岭和叠伏七亘村是其军事指挥的代表作,从这两战可以看出刘能反向思维,指挥才能过人一筹。
解放战争初期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最先打出了漂亮的上党战役,开了第一炮。
其后的邯郸、陇海、定陶、豫北、鲁西南等战役都打得不错,显示了刘伯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能。
每到苦战、恶战阶段,刘伯承都亲临前线指挥,给手下的将领们“安卵子”。
国军将领曾有过评价:刘伯承指挥不错,但手下的纵队不能打;陈毅(国军不知道华野负责战役指挥的是粟裕)指挥上不行,手下倒有几个能打的纵队。
从1945年9月至1948年8月三大战役开始前,在全国各战略区统计的歼敌战绩中,刘邓大军共歼敌13个半军部、44个半师部、103个团,居于五大战略区野战军战绩之冠。
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中野较为狼狈,损兵一半,重武器丢光。
不过这是下风仗,能保住全军骨干,并完成战略任务当属成功。
出了大别山刘伯承很快恢复了运筹歼敌的本色,淮海时打黄维更显出了刘的魄力,那真是“瘦狗拉硬屎”,喝出去打光全军也要干掉黄维
过长江后刘的指挥就是顺风顺水了,西南战役一下就包了国军90万,并挥兵直指康藏。
整个解放战争中二野歼敌230万,位于三野后排第二位,刘帅的功力实至名归。
在多年领兵作战中,刘伯承做到了进攻凶狠,撤退迅速,料敌准确,时有巧思,尤其擅长控制作战规模。
因而,在临阵对决中,刘伯承很少有打得狼狈混乱的战例,小胜可以打成大胜,小败能够迅速转身,这是刘帅独有的功夫。
建国后,刘帅早早退去搞军校,是他政治眼光的见证。
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刘帅从战前运筹、战役指挥到战术指导,先后对部队作出了一系列指示。
特别是他锐利地指出了印军在东线防御上的弱点,即著名的“铜头、锡尾、背紧、腹松”,并相应设计出了精巧的战术进攻手段,指导部队取得大胜,令人不由得击节赞叹。
徐向前的辉煌是在红军时期。
在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和副总指挥兼31师师长吴光浩相继牺牲后,徐向前被中央军事负责人派到鄂东北接掌31师,成为鄂豫皖苏区最早的三支主力部队之一。
在成立红1军时,军长是黄埔一期的同学许继慎,徐向前是副军长。
红1军和蔡申熙率领的红15军合编成红4军时,中央从湘鄂西派来邝继勋当了军长,徐向前为参谋长。
两任军长中,邝继勋资格老,打仗较为粗疏,许继慎则有勇有谋,擅长指挥,被周恩来称为将“铁军”的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
直到张国焘来到鄂豫皖,徐向前才有出头的机会。
当时鄂豫皖几位名将中,许继慎、周维炯都是张国焘的眼中钉;曾中生军政双全,但为人正直,但被张国焘所排挤;邝继勋军事素养不足;蔡申熙倒是为张国焘所欣赏,军事才能出色,统兵能力足够,但在战斗中手臂负伤致残,干不了重活。
因此,徐向前才被破格提拔为新成立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徐向前不负重望,在全国各路红军中率先打出了大兵团作战的范例。
黄安、商潢、潢光、苏家埠等战役都是徐的代表之作,表现出的风格是狠、硬、快、猛、活,企图心大,有气魄,拼的是“最后五分钟”的狠劲。
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千里西征,血战漫川关,是徐向前打逆风仗的代表作。
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是徐向前指挥生涯的颠峰时期,其猛勇的指挥风格显示得淋漓尽致。
先取陕南,再渡嘉陵江,表现了徐向前在作战指挥上的巧思。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北上时,林彪的一军团打不动包座,徐向前的四方面军拉上去就打开了包座,充分展示了徐向前带领下四方面军的作战风格。
徐一生的两个劲敌是胡宗南和马步芳。
前者将他从鄂豫皖一直撵到四川,几度交手都没占到便宜,后者则打得徐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八路军时期徐的名作是响堂铺战役,此后就是到山东去展开平原作战。
不过徐很早就回了延安,又有病,抗战中再没什么表现。
解放战争时徐向前又火了一把,把一支地方偏师带成了主力部队,连打硬仗,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硬是一口一口吃掉了阎锡山的晋军主力,甚至都连连称奇。
可以说徐的山西之战和彭德怀在陕北打胡宗南是解放战争中两支非常精彩的插曲,值得仔细玩味。
徐向前在指挥作战上也有弱点,就是勇猛有余,控制不住作战规模,有时显得强斗。
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时,徐指挥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军硬碰硬对决,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枣阳新集,连续恶战,极大地消耗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却未能打退敌人的围剿。
在敌众我寡的现实下,不能避实击虚,不能不说是徐向前当时的指挥失误。
反观红一方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时反复穿插调动敌人,这里边就有了点差距。
后来的大战百丈关、血战河西走廊、临汾攻坚战、太原战役,虽然胜败不一,但都能显出徐向前过于强攻硬打的特点。
粟裕出道较早,和林彪一起成为大庾朱德整军后的八百壮士之一。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二人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一一消灭,气得蒋介石吐血。
不过粟裕在红军中较为平凡,一直出不了头。
开始跟着朱德,然后是伍中豪,后来又跟寻淮洲,经历过怀玉山大败,算是默默的积累阶段。
抗日战争时粟裕首战韦岗,再胜车桥,虽然战斗规模不大,但对粟裕意义很大,他从此出头。
黄桥决战是初次展现了粟裕的指挥风格:算得细,敢打险仗。
解放战争初期,中央的战略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紧靠南线的中原解放区和苏中解放区离国民政府腹心太近,面临重兵围剿,实际上已打算被牺牲掉。
中原军区的李先念、王树声、王震就被打得千里突围,丢盔卸甲。
王震总算后来去陕北跟了彭总,李先念、王树声这样的红四方面军名将干脆就去搞了地方军区,解放战争中再无多大声息。
再观粟裕,同样面临国民党军的多路围攻,却迎刃而上,打出了苏中七战七捷,一鸣惊人。
如果粟裕不从这里起步,而是继续不痛不痒,建国后凭资历能不能混上大将还是问题。
正是从苏中七战开始,粟裕走向了第一大将之路。
在华中野和山野的磨合时期,粟裕连续打出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将薛岳、顾祝同等人打得鼻青脸肿,一举将华东野战军打成关内首屈一指的共军主力。
在举世闻名的孟良崮大战中,粟裕实战嗅觉敏锐,敢打攻坚,敢于行险,临机应变,擅长连续作战的指挥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粟裕指挥作战往往是以不到一半的兵力作主攻,而大部分兵力则阻敌援救,这和其他解放军将帅以大兵力主攻,小兵力阻援的风格有显著不同。
粟裕对战役的各个细节考虑得很细,这一点上很像林彪。
而敢下决心,履险如夷,又超过林彪。
淮海战役是粟裕的辉煌,他指挥华野主攻,碾庄吃掉黄百韬,徐东挡住邱清泉、李弥,分兵双堆集打黄维,又威胁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最后全师跃进陈官庄围住杜聿明,歼灭了国民党军40余万。
整个战役节奏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慷慨激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是其军事生涯中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扛鼎之作。
不过粟裕也有一些较为著名的败仗,如南麻、临朐、土山集、打上海时在月浦受挫等。
粟裕指挥作战部队往往伤亡很大,这既和敌军较强有关,也和粟裕打仗行险,对战术重视不够有关。
粟裕攻坚往往强攻硬打,部队战术素养不足,这和林彪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
在指挥上,粟裕虽然算得很细,但过于依靠临机应变,为抓住战机往往准备不足就出动,有时马虎大意,容易打成乱仗。
粟裕最痛快的战役可能就是济南战役。
当年在皖南谭家桥粟裕所在的红十军团败在了王耀武的补充1旅手里,连老战友红19师师长寻淮洲也牺牲了。
14年后粟裕决心打济南,确定口号“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万千心情,仅此足矣。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粟裕,华东解放战争的进程就会完全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