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情的经典诗句
1、「行路难三首」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烂草, 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2、「长相思」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3、「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4、「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5、「蜀道难」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采莲曲」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7、 南阳送客 斗酒勿为薄。
寸心贵不忘。
坐惜故人去。
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
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
临歧空断肠。
8、峨眉山月歌 峨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附: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摧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李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
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着我们,使我们拾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怀里便彷佛擂动着豪气的鼓。
念他的名字,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掌权的高傲奴才也为他脱革化。
低声,念他的名字,他们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请暂且放下一些琐事,让我们同天上谪仙人——李白,共醉一场绝美不似人间的酒宴。
2.生平梗概: 李白(七0一~七六二),字太白,出生在碎叶(唐朝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今哈萨克境内),生于唐武后大足元年,卒于肃宗宝应元年,年六十二岁。
大约五岁那年,李白随父迁居到蜀中的江油,年少;的李白博览群书,很快学会了写诗作文。
那时,苏 为益州长史,对李白的才华相当讶异,他说:「是子天才奇特,稍益以学,可比相如」。
大约二十五岁,李白开始漫游蜀中的名胜古迹,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春,李白告别四川,沿长江而下,漫游各地,他说自己年轻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曾在今湖北安陆住过相当长的时间,所谓「酒隐安陆」,在此期间,他既和友人元丹丘,元演在中原到处游览饮宴,更「学剑来山东」,寓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等会徂徕山,酣饮纵酒,号竹溪六逸。
可见其生活的一斑。
李白的这段漫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他的许多诗都已充份显示他的艺术才华。
天宝初年,他应召八京,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唐玄宗对他很重视,让他供奉翰林院,起草诏诰。
后来李白被高力士所谗,玄宗赐金让其还山,浮游四方,与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队伍,想协助他平乱,从来,肃宗忌之,杀李璘,李白因「从逆」被补,理当杀头,由于得到朝中大将郭子仪的营救,才免除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
遇赦而还,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漫游。
这次漫游历时三年多,地点主要在今安徽省南部。
相传他醉欲捞水中之月,因溺死。
3.代表著作: 春夜宴桃李园序:本文选自李太白集,虽名为序,但与序跋不同,应属杂记类古文。
李白的散文虽然不多,但往往独辟蹊径,颇具特色。
春夜宴桃李园序写的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宴酒咏诗的寻常场景,但李白却下笔不凡,于诗情画意中别见一番豪迈之气。
文章开篇,既不写春,也不点宴,而是宕开一笔:「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两句整饰工丽的骈文,抒写天地之博大,光阴之永恒。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写如梦之人生,面对着永恒的时空,不禁感叹起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两句,将人们从悠悠的玄思拉入桃李芳园纵情欢娱的场景,召「群季」,集「俊秀」,把酒揽月,赏花咏诗,高谈畅饮之际,更当如惠连、康乐一般述志写情,一泄胸中奇才壮采。
全文明快欢畅之音转为泪扬奔放。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作,何伸雅怀
」诗人们任兴所趋,尽情地诉说自己生命的美丽、信心和渴望。
充满了对自我豪迈的肯定。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措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长相思: 『长相思』,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题意取自古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
李白这首诗描写思妇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深沉含蓄,韵律参差错落,艺术上很有创造性。
同时,又采用典型景物的烘托、渲染,很好地表达了思妇的离别之苦。
【关山月】为乐府鼓角横吹十五曲之一,多写离别的感伤,李白此诗沿用乐府古题,反映战士们戍守边疆、思念家乡的心情。
气象雄浑,令人赞赏。
赠孟浩然;孟浩然(六八九——七四O),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是盛唐著名诗人。
隐居当地鹿门山,在四十岁时才出游京师,很受当时上层人物的赞誉,但终未出仕。
这首诗赞扬孟浩然不愿仕宦、醉酒隐居、风流儒雅的个性和生活。
从中二联看,本诗当是在孟浩浩然离开长安归襄阳后所作。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齐梁以来,诗人多以此题描写蜀道的艰险。
李白此诗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同类作品。
它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路线,抓住沿途各处的景色特点来展示蜀道之难和山势的高危;用泼墨山水式的笔力,酣畅淋漓地描绘出山川的壮丽;以丰富的想象,将神话、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
诗人还设想,万一有人据除险守关,便会为非作歹,从中寄寓了他对时局的关切。
全诗句式长短错落,音节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豪迈奔放,堪为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代表作。
《清平调》是唐代大曲名。
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有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花,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命写了这三首诗。
诗的内容是歌咏名花与美人。
第一首赞颂贵妃美如仙女。
第二首写贵妃胜过巫山神女和赵飞燕。
第三首说名花与美人为君王带来了愉悦。
全诗构思精巧,写得清丽自然,咏花咏人,难分难辨,表现出诗人极高的描绘能力。
行路难:李白的《行路难》共有三首,均写于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离开长安以后,天宝元年(七四二),李白满怀豪情来到长安。
唐玄宗叫他供奉翰林,诗人得到的不过是御用文人的待遇,宏大的理想和热切的期望都化为泡影。
诗人又受才言离间,被迫离开长安。
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
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旧有敬亭,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吟咏处。
此诗写得平淡如水,若秋云行空,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态度。
早发白帝城:干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流夜郎,行至 州奉节县白帝城,遇赦得释,回到江陵。
本诗就是途中所作。
诗中抒写了他遇赦后欣喜的心情。
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东。
4.轶事: 皇帝「御床赐宴」 李白初到长安时,是十分荣耀的。
据说,他面见皇帝那天,玄宗降辇步行迎接他的到来。
一见面,玄宗就说:「你没有官职,而我竟能知道你的名字,可见你一定是个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在交谈中,玄宗见李白对答如流,写的诗篇绚丽多彩,人又长得仪表非凡,甚为高兴。
他让李白坐在七宝御床上,设宴款待他,这叫做「御床赐宴」。
由于有一碗汤太烫了,玄宗还亲自拿起汤匙,为他调凉点,这叫做「御手调羹」。
宠奴才脱靴 李自不仅看不惯宫中的生活,而且也看不起那些只顾谋求个人私利的权贵,甚至连皇帝及其身边受宠的「红人」都不放在眼里。
时间一长,有些人便制造谣言,在皇上面前大讲李白的坏话。
其中说李白坏话最多的两个人,是高力士和杨贵妃。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皇太子管他叫「阿哥」、王公大臣管他叫「阿爹」。
朝中的许多大官都是靠拍他的马屁才爬上来的。
然而,李白却十分鄙视他。
有一天,皇上想让李白写些东西,正赶上李白喝得酩酊大醉,内侍们急忙把他弄醒,扶入宫中。
李白坐下来,伸出脚,对高力士说:「脱靴
」由于玄宗在场,高力士只好耐着性子给他脱了。
这件事可把高力士气坏了。
因此,他伺机要对李白进行报复。
有一天,他见杨贵妃正在兴冲冲地吟唱李白写的《清平调词》,她唱到「可怜飞燕倚新装」这句时,高力士乘机在一旁煽动说:「这李白真是胆大包天,他竟敢在词中将你比作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那赵飞燕虽然才貌出众,但后来由于作风放荡,被皇帝废黜了。
李白的这种比喻,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这样一来,杨贵妃也恨起李白了。
从此以后,他们串通起来,经常在玄宗面前说李白如何如何不好。
玄宗也慢慢对李白冷淡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白深知,长安已不是他所能待的地方了。
他上书皇帝,请求离去。
玄宗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送了他一些钱,就把他打发了。
李白也不在乎,「高歌大笑」着走出了长安。
5.评价: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抒发个人的种种感受,歌颂中国的壮美河山等等。
正如一位诗歌史专家所说: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没有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像李白那样广阔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
在艺术上,他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从而把浪漫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白的诗歌成就对唐代及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是中国人民最熟悉最热爱的诗人,也是世界人民喜爱的诗人。
他的诗歌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广泛流传
员工大会台词
《做虾当做大龙虾》 这件事我也说不准究竟是不是我发明的——我喜欢做伟大的人。
正如“做虾当做大龙虾”一样简单明了,我相信做人也该做伟大的人。
做伟大的人有许多好处,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则“我氏定理”,定理中是这样说的:“凡是伟大的人所做的事都伟大,而凡是做了那些伟大事迹的人又当然都是伟大的人。
”所谓伟人伟绩,就是这样循环出来的。
做个小人物只能出“丑事”,但伟大的人物却能出“轶闻”。
做个小人物只会出“秽行”,但做个伟大的人物却能完成“风流韵事”。
小人物顶多只能做到“贫而无谄”或“贫而乐”,但大人物却能“富而无骄”、“富而好礼”——这一招简直足以当选好人好事。
其实,老实说,所有伟大的人会做的事我都会,诸如“平易近人”、“不拘小节”我从小就都会,但连我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竟然到今天还没有做成一个“伟大的人”。
譬如说,早晨起来,叫我自己煎个荷包蛋,那真是何足道哉
别说一个,就是十个,也不算一回事呀
但可恨的却是报上大登特登的煎蛋照片竟是艾森豪的。
我为此非常生气。
要说抱孩子,似乎我三岁就会,此外各种姿势包括扛孩子、背孩子、驮孩子我都擅长。
不料报上却只提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在某某乡下抱了某个农夫的儿子。
做花当做玫瑰花 ——可没人听说过芭乐花吧
有谁订购过杨桃花送女朋友呢
冬瓜花、西瓜花虽然将来大可以“瓜瓞绵绵”,可是哪里上得了花谱
所以,要说做花,就得做漂亮的玫瑰花。
做人,当然以伟大为好,否则,至少也得漂亮
漂亮也是一种伟大
对不起,只找到这两篇 我就是喜欢漂亮——当然,我不是没有听过公民老师的教诲,也不是不知道“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
但是,去他的“内在美”,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除非不正常,否则怎么会违反孔老夫子的常规,弄得“好德”胜于“好色”起来
(当然,大智者往往若愚,诸葛亮看到周公瑾娶了漂亮的小乔,一气,便娶了一个丑女人,历史上有名的瑜亮斗智就是自此开始的。
) 我不是诸葛亮,我喜欢一切漂亮的男人、漂亮的女人、漂亮的事、漂亮的手段——反正一切漂亮的我都喜欢,至少我能容忍。
我原谅某些穿迷你裙、热裤或者露背装的女人——只要她们是确实长着一双好看的大腿,一片腴白的肩背。
但是如果长着痴肥的一双腿,灰油油的一幅肩膀还居然想亮相的话,我觉得简直是对服装大师的大不敬,我如果是警察,非抓这种人不可。
…… 我原谅林黛玉,原谅西施,原谅早死的倾国倾城的李夫人,虽然她们常常生病。
“东亚病夫”大概都是这类“东亚病妇”生的。
但只要生病生得像林黛玉那样桃腮泛红,星眸放光,或像西施那样颦眉捧心,娇喘不胜的话,就算送到选美会上,也能捞个“最佳病容奖”。
要是像东施,虽然身体棒、演技好,又有谁敢领教
如果我在路上被摩托车撞了,只要我定神一看,那位仁兄骑着一辆崭新耀眼的鲜红跑车,穿着漂亮泛白的牛仔裤,套着艳黄四射的一件运动衫——而且,顶要紧的,有一张奥玛雪瑞夫式的性格的脸,我一定软了心,爬起来自己拍灰自己走路,并且诚心地向他道歉,请他不要介意我的额头无意间撞掉了他的车漆。
但如果来人骑着一辆灰不灰黄不黄的老爷车,又邋遢着一张浮肿油亮的丑脸,(或者,更不幸的,又长了些红豆。
)我一定非找他算帐不可
我连流氓都同情。
不管他有没有杀人越货,但只要照片上的他有一张“孩子式的脸”,血色良好的颊上有着“纯洁的微笑”,只要他有一百八十公分的身高,只要他逃亡的时候带着一个“头发如黑瀑布”“苍白的脸上有两颗梦样的大眼睛”的舞女,我总是百分之百的同情他的——对漂亮的人而言,我的同情心要多少就有多少。
古时候曾有一位桓太太,听说丈夫纳妾,一气之下,直捣小公馆。
本来似乎很有可能要演出一件以上的凶杀案——或者至少也是件重伤害案,但这位夫人一进门,看见那位美人正端坐在梳妆台前梳她漂亮的头发,不觉手软了。
讪讪地回了家,只说一句:“我见了都心疼,也难怪那老鬼了。
”这女人是一位唯美主义者,她如果托生在西方世界,绝轮不到一千年后的王尔德来谈“唯美”。
其实爱漂亮爱得连自己的主观身份都忘了的大有人在,武则天当然不会喜欢那篇以“人身攻击”的方法骂她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但她只读几句就开始骂起人来——不是骂作者洛宾王,而是骂左右大臣。
“都是你们
”她恨恨地拍桌子,“这种人才,你们还居然让他流落在外,都是你们的罪
” 为了檄文写得漂亮,竟然忘了挨骂的人是自己,这恐怕是女皇帝之所以为女皇帝的道理
就单为这千古以来漂亮的一骂,我已忍不住喜欢武则天了。
男人中有此漂亮风度的似乎只有曹操,他对骂他文章说过一句:“愈我头风
” 能写这种漂亮的文章当然不易,但读完了骂自己的漂亮文章而能做一种漂亮的手势尤其难得
——索尔仁尼琴那些骂克里姆林宫的文章是白写了,我还以为俄国政府至少应该为这封信颁给他一份普希金文学奖呢
其实,依我这种死爱漂亮的无知小民的浅见,世界上每件事都是靠漂亮起家,(我最不屑听什么论女人则论气质的话,你削掉她一个鼻子——不,半个鼻子——试试,保管你什么气质都削掉啦
)不是有人说过吗
只要埃及艳后的鼻子多长一寸,历史就要改写了。
就是世界大事,也是跟“漂亮”有关系的。
依我看,以色列所以能把军火贩到手,无非是以色列兵看起来比阿拉伯兵帅的结果。
而肯尼迪总统当年所以能在选举中大获全胜,何尝不是由于其本人的英俊加上肯太太的风韵。
如果尼太太也跟肯太太一样漂亮,哪里会有水门案,谁还忍心骂她用公款买钻石呢
老实说,国跟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其脆弱无用跟结婚证书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一旦人老珠黄,停妻再娶或找野女人的事是不免有的。
到时候还不赶快买盒“淑女修容粉饼”把自己打点打点,光扯着喉咙向四邻哭自己的“内在美”又有什么用
我就是喜欢“外在美”,我就是喜欢漂亮,谁敢吃烂了皮的樱桃呢
我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深信全世界的人都跟我一样浅薄。
没有人管你的土地政策,没有人管你的政府有没有杀作家的习惯,没有人管你抢劫犯多不多,没有人管你的文化深厚不深厚——他们只想看看手边有没有一本贵国的彩色烫金宣传手册,手册上面摄影效果弄得好不好。
这是一个“三围”比“四德”重要的时代,我是等不及地想去做玫瑰花了,你呢
美文摘抄500字,再加100字的点评。
如幻的月时光 伊万·克拉克森 一道白光从山后升起,大地顿时蒙上了神秘色彩的向我招手,不知哪里的一只猫头鹰在啼叫:蝙蝠掠过夜空;东方的许多小星星在闪烁着;山肩浮现淡淡的白光,每逢月圆之夜,我都会不安然入睡;吸引潮涨的力量也吸引着我,引诱我走出户外,沐浴在那清凉而神秘的光辉之中. 初升的月亮把阴影拉长了,林间小径好象一条银灰色的蛇在躺着睡觉,矮橡丛弯弯曲曲的阴影成了蛇的纹彩.路旁一块斑驳的花岗岩刚经过细雨淋湿,光亮得如同打磨过的青铜块,松树耸立在山顶,饱受风霜与岁月的侵凌,松枝迎风摇曳像是在拂摸月亮的脸,想抹掉那遮掩清光的灰色皱纹. 有人说隔树望月会带来不幸,但我却以为,从没有在每根细枝都悬挂着钻石坠子般露珠的桦树秃枝,或者正在抽芽的柔嫩柳条之间看过月光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幸. 月光能改变最常见的景色掩饰人的瑕疵,化庸俗为优美.零星散布的农舍,石板,瓦屋,映月生辉,恰似擦亮的铜片.田间干透了的枯草,此起彼伏,宛如一方白蜡色的丝绸. 夜空转凉,薄雾渐起.站在山巅上看见迷雾四散,直下河谷,阵阵水气像长长的卷须,无声无息地慢慢伸向河流.树木和岩石变成了孤岛.缠结在一起的荆棘,一丝山楂,一堆落石,都幻化成吓人的野兽模样,伺机伏击. 田地里牛群缓缓移动,看起来好象林中怪物,笨重的在前行.雾跟着它们后面盘绕,在月光下呈现称出白茫茫一片. 林间比较温暖,狗尾巴草在林间随风摇曳,月亮的倒影像遗弃的金盘,躺在水里,我走过的时候惊动了一只松鸡,那叫声划破了夜的寂静,忽然间月影乱舞,一条鱼也应声而起,将水中金盘搅成无数碎片,然后再慢慢还原. 变化的季节替月亮添加了新的美感.元月的月小而白,映着寒霜,使刚犁出的田沟显得银光闪烁,九月收成时,淡金色的月亮又打大又圆,看上去沉重得连天空也承托不住,朦胧的橙色秋月也许是最可爱的,低悬在丝绒似的天边,树林则像破旧的深色大衣,漫不经心的抛在山岗上. 当秋风扫落了树叶,又急送浮云掠过天空之后,月亮便似乎在苍穹飞驰,闪烁的月光把神秘而变幻莫测的大地照得乍隐乍现.这时,应该赶快找地方投宿了,因为古老的幽灵总在不远处,在忽明忽暗的夜色中更加如鱼得水,附近忽然响起嗦嗦的声音,心跳随即加剧,不过,恐惧却又带着兴奋之情和生之喜悦. 每次浏览月下景色,都会平添一番记忆,也许,月亮最大魔力的明证,就是这些记忆隔了许多年仍然不会淡忘.它们虽非松柏般长青,但颇象纯银般持久```````````` 赏析:外国的散文似乎更有灵性。
我们在电视上有时可以欣赏到比较优美的乡村风景。
乡村风景往往可以给作家带来一些灵感。
本文正是在作者拥有了这样的灵感之后写出来的一篇美文。
本文美在词句,美的意象。
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将乡村月光那种如影似幻的感觉呈现在纸上,而且力透纸背。
这足见作者有着很深的文字功底。
作者对事物的观察相当仔细。
这可以从几个不同时间月亮模样的详细而精确的描写看出来。
“幻”是文中的主题,也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使文章浑然一体。
开始时通过对小径,矮橡及花岗岩等物体上洒落的月光细致描写,写出了月光的静,月光的质感。
后来又通过各种动物在月光里的走动,使月光动了起来。
最后月光如金似银让人永远难以忘却,自然收笔,给读者打开了一扇想象之门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5课小练笔300字
,在光明的时候熄似乎太微道了。
可是,我要为的蜡烛唱一支赞歌。
蜡烛的一平淡,白的、红的,五颜六色的,头上竖起一个羊角辫。
生命就从羊角辫上开始。
渐渐地,火苗吞没了羊角辫,开始熔化蜡烛的身体。
滴滴蜡珠犹如一串串泪珠,凝固了。
古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
是啊
蜡烛的精神不仅是古人赞美的对象,而且是我们的榜样。
所以,蜡烛的一生是辉煌的,从生到死,始终为人们奉献着光明。
在电灯走进千家万户的当今时代,蜡烛的作用好像消失了。
不
没有。
在停电的时候,蜡烛仍然有着自己的用途,玉柱似的白烛安送西去的灵魂,玛瑙般的红烛喜迎新生的家庭。
还有那五彩的生日烛,象征着又一岁的开始,每一根都洋溢着幸福的纪念。
在微微烛光下读书,感到温暖,在微微烛光下行走,感到安适。
在赞颂蜡烛的同时,也不由得想起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
他们就像蜡烛,时间的火苗熔化着老师的青春。
老师是学生征程中的蜡烛,永远为学生胜利的终点,而教诲则是那不灭的烛光,永远照亮着学生的心灵······
保护环境的诗句
《诣徐卿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不问绿李与黄梅。
街中却,果园坊里为求来。
戏作种松苏轼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寄旧山僧王建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