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避风塘”是什么意思
避风塘港一些专门让渔船暂风的场所,一般设于海湾或,塘中大海的通道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只只靠狭小的通道进出。
避风塘生活90年代以前,相当庞大的人口在避风塘以水为家,当中不少是渔民或水上人的后裔。
他们建立了有别于香港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
从多方面来看,水上文化是发展成熟的,譬如,有独特的婚嫁仪式、饮食习惯、唱调和口音。
中式餐馆的著名菜式“避风塘炒蟹”,就是源自避风塘的水上食肆避风塘也是一个品牌1998年上海避风塘茶楼有限公司在上海江宁路99号开设了第一家“避风塘茶楼”。
其首创的“欢乐无限时,畅饮无限量”的经营模式,其返朴的装修风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让宾客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尽享时尚饮品和休闲时光,倍感“到家的感觉真好”。
“阿灿”什么意思啊
1978年,香港TVB播出了由周润发、郑裕玲等香港知名演员合演的长篇电视剧《网中人》,香港艺人廖伟雄饰演其中的男主角阿灿———一个偷渡到香港的农村小子。
廖凭借这个「大陆仔」阿灿,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此后,“阿灿”这个名字在世界华人社区内也就是农民、愚笨的代名词。
在香港购物和在深圳购物哪里便宜?买衣服和鞋子,化妆品之类
我在这里您,如果您要去香港买东西的话,最要买高端产品,也就是品之类的。
其实一件东西的好坏,不能用价格来衡量,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不买贵的,只买对的。
好,现在言归正传。
你要是要买国际品牌(gucci、CK等)的衣服的话,在香港买,肯定比在大陆买要便宜,因为在大陆要多一道关税的程序,而且有些产品的关税还是比较重的。
我们打一个比方来说,gucci的包包在大陆(二级城市)最便宜的是4000多,在香港2000-3000就可以得到,产品更新的速率也快。
这就是大陆人民去香港疯抢的原因.比如:G2000这个牌子,在大陆、香港都有卖。
其实价格都是差不多的,只是一个是人民币的价,一个是港币的价,就是一个汇率的问题,在香港买这件衣服等于这家衣服在大陆约等于打个八折。
当然了,毕竟香港与世界接轨,她的衣服的更新率比较快。
当这件衣服在大陆是新款的时候,人家香港这边就把其当做老款打折卖了。
如果你能碰上这个机会的话,那你就赚到了。
假如再打个八折的话,0.8*0.8=0.64.就想当你这件衣服快接近五折,可能你这件衣服在大陆还是新款哦。
最简单的,阿迪达斯,地球人都知道,现在在国内生产,好像有一处生产地在苏州。
你去香港看这些店里的衣服,上面都会写着MADE IN CHINA,再看看标签,中国苏州。
而且,香港家卖阿迪达斯,耐克,彪马,这类衣服,不像大陆,正正规规搞个专卖店,里面装修的好好的,在专卖店只卖这一个品牌的衣服,要在隔壁才有耐克、彪马等其他运动品牌。
在香港,人家就一个像我们平时的卖衣服的小店,在店里面有阿迪达斯,耐克、彪马等一些我们比较崇拜的运动衣服品牌。
香港衣服也没有我们专卖店那么规范,我们这边一旦是新款,就要把它挂出来,展示给大家。
人家的衣服是把一大堆衣服都挂在那,你自己去选,有一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似的”。
价格方面,他们一般都打7-9折,算下来,我们付人民币的钱就是7*0.8-9*0.8折。
还有提醒各位买家,在国内不要盲目相信香港制造的衣服,我强调一点是盲目。
你仔细想想,香港地少,人工工资又高,香港自己会生产衣服吗,即使要生产也要到大陆来找工人,找产房,他们才有得赚啊 。
所以有些说香港品牌,其实在香港根本就找不到这个品牌的专卖店或直营店,销售点。
可能就是香港人在大陆投资,香港人在香港设计,在大陆生产,然后贴上香港品牌。
化妆品在香港非常畅销,其实也是对的。
国际品牌,不用交关税。
化妆品值得买。
要注意比较莎莎和卓越的价格,两家各有千秋:就是他们在某些品牌上会做一些促销活动,促销的产品不一样,要抓住机会,多跑。
还有就是旺角的莎莎或卓越,跟铜锣湾的莎莎、卓越在价格上又有点不同。
比如:在旺角买一瓶眼霜和精华液是800,在铜锣湾买一瓶眼霜和精华液,再送你一小瓶精华液825,这就是促销。
但这平小瓶的精华液值不值25呢,那就只有让喜欢化妆品的MM们自己搞搞调查吧。
农夫的学海无涯歌词看不懂啊,是广东字,有香港广东同学帮忙翻译下嘛
1973年,赫赫有名的肯德基公司踌躇满志,大摇大摆地踏上了香港这个弹丸小岛。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肯德基公司主席夸下海口:要在香港开设50至60家分店。
这并非是信口雌黄。
这种由贺兰迪斯上校在1939年以含有11种草本植物和香料的秘方首次制成的肯德基家乡鸡,由于工艺独特,香酥爽口,备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到70年代,肯德基在世界各地区有快餐店数千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快餐店连锁网。
于是,它又把目光瞄准了香港这颗东方之珠。
1973年6月,第一家家乡鸡在美孚新村开业,其它分后亦很快接连开业。
到1974年,数目已达到11家。
在肯德基家乡鸡店中,除了炸鸡之外,还供应其它杂类食品,包括菜丝沙拉、马铃薯条、面包,以及各种饮料。
鸡分5件装、10件装、15件装和20件装出售。
此外还有套餐,例如售价6.5元的套餐,包括2件鸡、马铃薯条和面包。
肯德基家乡鸡首次在香港推出时,配合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
电视广告迅速引起了消费者的注意。
电视和报刊、印刷品的主题,都采用了家乡鸡世界性的宣传口号:好味到舔手指。
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加上独特的烹调方法和配方,使得顾客们都乐于一尝,而且在家乡鸡进入香港以前,香港人很少品尝过所谓的美式快餐。
虽然大家乐和美心快餐店均早于家乡鸡开业,但当时规模较小,未形成连锁店,不是肯德基的竞争对手。
看来肯德基在香港前景光明。
二、惨遭滑铁卢 肯德基在香港并没有风光多久。
1974年9月,肯德基公司突然宣布多家餐店停业,只剩4家坚持营业。
到1975年2月,首批进入香港的肯德基全军覆没,全部关门停业。
虽然家乡鸡公司的董事宣称,这是由于租金上困难而歇业的,但其失败已成定局。
失败原因也明显,它不仅是租金问题,而且主要是没吸引住顾客。
当时的香港评论家曾大肆讨论此事,最后认为导致肯德基全盘停业原因,是鸡的味道和宣传服务上出了问题。
为了适应香港人的口味,家乡快餐店采用了本地产的土鸡品种,但却仍采用以前的喂养方式,即用鱼肉饲养。
这样,便破坏了中国鸡特有的口味,甚是令香港人失望。
在广告上,家乡鸡采用了好味到舔手指的广告词,这在观念上也很难被香港居民所接受。
而且,当时的香港人认为家乡鸡价格太昂贵,因而抑制了需求量。
在服务上,家乡鸡采用了美国式服务,在欧美的快餐店一般是外店,驾车到快餐店,买了食物回家吃。
因此,店内通常不设座位。
而香港的情况则不同,人们在买的地方进餐,通常是一群人或三三两两买了食品后坐在店内边吃边聊。
家乡鸡不设座位的做法,等于是赶走了一批有机会成为顾客的人。
因此,家乡鸡虽然广告规模较大,吸引了许多人前往尝试,但是回头客就不多了。
家乡鸡首次进入香港的失败,败在未对香港的环境文化作深入的了解。
正如英国市场营销专家史狄尔先生的评价:当年家乡鸡进入香港市场,是采用与美国一样的方式。
然而,当地的情况,要求它必须修改全球性的战略来适应当地的需求,产品的用途和对产品的接受,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影响,食物和饮品类产品的选择亦取决于这一点。
当年的鸡类产品不能满足香港人的需求,宣传的概念亦不适当。
肯德基是大摇大摆地走进香港,又灰溜溜地离去。
三、卷上重来 一转眼8年过去了。
1985年,肯德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已投资成功。
这时,他们准备再度进军香港。
这次,家乡鸡重新进入香港,是由太古集团一家附属机构取得香港特许经营权,条件是不可分包合约,10年合约期满时可重新续约。
特许经营协议内容包括购买特许的设备、食具和向家乡鸡特许供应商购买烹调用香料。
首家新一代的家乡鸡店耗资300万元,于1985年9月在佐教道开业,第二家于1986年在铜锣湾开业。
在1985年的时候,当时的香港快餐业已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可以分成三大类--汉堡包,占据了整个快餐店市场的2成份额。
长期以来,最大的市场是本地食品类,市场占有率接近7成。
肯德基家乡鸡是新一类--鸡专家。
因此,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肯德基要想重新占据市场已比较困难。
开业以前,公司的营销部门就进行了市场调查和预测,结果表现为前景乐观。
这一次肯德基开拓市场更为谨慎,在营销策略上按香港的情况进行了适当的变更。
首先,家乡鸡店进行了市场细分,明确了目标市场。
新的家乡鸡店和旧的不同,现在它是一家高级食堂快餐厅,介于铺着白布的高级餐厅与自助快餐店之间。
顾客对象介于16至39岁之间,主要是年轻的一群,包括写字楼职员和年轻的行政人员。
其次,在食品项目上,家乡鸡店进行一些革新。
品种上,以鸡为主,有鸡件、鸡组合装、杂项甜品和饮品。
杂项食品包括薯条、沙拉和玉米。
所有鸡都是以贺兰迪斯上校的配方烹调,大多数原料和鸡都从美国进口。
食品是新鲜烹制的。
炸鸡若在45分钟仍未售出便不会再售,以保证所有鸡件都是新鲜的。
在价格上,公司将家乡鸡以较高的议价出售,而其它杂项商品如薯条、沙拉和玉米等以较低的竞争价格出售。
这是因为,如果家乡鸡价格太低,香港人会把它看成是一种低档快餐食品。
而其它杂项食品以低价格出售,则是因为家乡鸡分店周围有许多出售同类食品的快餐店与之竞争,降低杂项食品价格,能在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在广告上,家乡鸡把1973年的广告口号好味到舔手指改为甘香鲜美好口味。
在地铁车站和报纸、杂志上都能看到新的广告词。
很明显,新的广告词已带有浓厚的港味,因而很容易为香港人接受。
家乡鸡店第二次在香港登陆时,公司认为主攻方向是调整市场策略,以适应香港人的社会心理和需求。
因而广告并不作为主攻方向。
如:佐敦道分店一时颇为低调,只在店外拉了横幅和竖了一块广告牌。
宣传方面也是采取低调的手法,只集中在店内和店外周围推广,广告宣传亦于开业数月后停止了。
四、香港终于接受了它 家乡鸡店重新开业后数月,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者选择了知道有肯德基家乡鸡店的人为调查对象,询问他们对家乡鸡的印象,以及肯德基与其它快餐店相比,有何不及的地方。
64%尝试过家乡鸡的被访问者认为菜式的选择有限,21%的人认为食品价钱太贵,其它则觉得店铺位置不方便,大多数92%的补充访问者都知道香港以前有过家乡鸡店。
但同时也有71%的人表示将会在日后再次光顾家乡鸡店。
公司的营销人员对此次调查作出的结论是:1973年公司在香港的失败仍然严重影响着消费者对家乡鸡的看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家乡鸡影响的扩大,消费者的这种印象会逐渐淡化。
家乡鸡连锁店针对调查结果,对营销策略又进行了一些改变,如增开新店时,尽量开设在人流较大的地方,以方便顾客,同时扩大营业面积,改变消费者拥护的状况,以及增加菜的种类等。
家乡鸡的营销策略的调整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香港成了肯德基的一个市场,分店数目占肯德基在世界各地总店数的1\\\/10强,肯德基也成为与麦当劳、汉堡包和必胜客薄饼并立的香港四大快餐食品之一。
肯德基终于被香港人接受了。
评点: 任何一个跨国集团在进行异域扩张时,都不能漠视当地的文化背景,应该有所借鉴,有所结合。
肯德基的第一次进军之所以会失利,就是因为置香港本土文化的特点于不顾。
企业的领导者在进行营销方面的决策时,应牢记一条,那就是只能以顾客为导向,失去了顾客的支持与认同,任何决定都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这正是营销与推销的区别所在:前者应强调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而后者只是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肯德基的案例,或许会给国内的商家一点启示。
快闪是什么意思啊
维他奶中不含有牛奶,它只是豆奶。
纸包装维他奶维他奶豆奶由创办人罗桂祥博士研制。
罗桂祥希望能够为香港一般家庭提供一种廉价而蛋白质丰富的饮品,作为价格较为昂贵的牛奶的替代品。
有“中国之牛”称号的大豆,含有丰富蛋白质而价格廉宜,罗祥桂认为由大豆制成的豆奶,可成为牛奶替代品,因此研制出维他奶。
维他奶豆奶于1940年4月3日面世,首家维他奶工厂位于香港岛铜锣湾记利佐治街,首天只售出6瓶豆奶。
维他奶早期是由售货员以自行车逐户派送,加上早期维他奶没有经过消毒处理,需要即日饮用,否则便会变坏,因此未受消费者欢迎,战前每日约售1,000瓶。
日治时期,维他奶工厂停工,至香港重光后工厂恢复生产,并在1950年迁往香港仔黄竹坑,除每日派送外亦透过零售商分销方式销售,1953年起,维他奶改以高温消毒法,无须冷藏贮存,销量开始大增,至1950年代中期已达每年1200万瓶。
最初维他奶推出时的豆奶没有加工,1962年加入麦精维他奶,同年于九龙观塘工业区兴建新厂房。
1987年新界屯门厂房落成,并成为集团总部。
1994年3月30日,维他奶集团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首天股价约1.5港元。
同年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厂房正式投产。
1998年,在上海及美国麻省艾尔市的Nasoya厂房投产。
早期的维他奶以阔口的牛奶瓶售卖,后来改为盛载汽水的玻璃樽。
1975年首度从瑞典引入Tetra Pak(利乐包装纸)保鲜包装设备,加入250毫升的纸包装,并以超高温消毒,令产品可储存多月。
1976年维他奶以“维他”品牌,推出一系列果汁饮品,其后又于1979年推出柠檬茶及菊花茶等饮品。
1984年推出375毫升大包装,到2000年代更推出细包的125毫升,以方便幼童饮用;现时更有铝罐装出售。
由于维他奶推出时一直标榜自己的健康形象,以“点止汽水咁简单”(不止是汽水这么简单)的口号作招俫,或者大家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维他奶不含汽却被叫做汽水,这是因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民众的知识水平一般不高,当时香港市民将一切的软饮料都统称为汽水。
事过境迁,已经没有人将奶类饮料叫做汽水,所以现代人不能理解当时的广告词。
不少校规比较严的学校亦破例容许维他奶在学校小卖部寄卖。
为什么维他柠檬茶罐装比盒装贵
从包装成本来看,易拉罐比纸盒成本高罐装密封度更好,更有利于产品性质稳定,一般比盒装多半年左右保质期罐装更不易变形,上档次,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