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直的曲字读音
曲 拼音:qū弯转,与“直”相对:弯~。
~折(zhé)。
~笔(a.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b.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
~肱而枕。
~尽其妙。
曲 qǔㄑㄩˇ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艺。
~话。
歌的乐调:~调(diào)。
~谱。
异~同工。
~高和(hè)寡。
显然,曲直的曲字是一声。
“曲”字 有几种读音
北京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2000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曾为燕国的都城,古称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和北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汉唐时期为幽州治所。
辽建为陪都。
金、元、明、清各代均定都于此。
当时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决议。
10月1日北平正式改名北京,从此北京便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成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北京是中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都曾住在这里。
许多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决策,在这里制定:许多重大决定和号令都是从这里发布的。
北京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北京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国际活动中心。
建国40年来我国先后与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国门外、朝阳门外的东部关厢地区设有115个外国使、领馆及11个国际组织代表机构。
在北京召开的一些国际性会议也日趋增多。
近年来接待各国旅游者每年达100万人次以上。
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召开更加显示了北京在国际交往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北京是举世文明的古都。
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宏伟的古建筑,优美的园林,众多的名胜古迹,居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首,集中了许多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的文化中心。
据统计北京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4个;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14个,其它确有文物价值尚待确定保护级别的有4000余处。
现已出土文物达10万件之多。
在众多的文物之中,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故宫;有世界上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明十三陵;有我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北海公园、香山公园及圆明园遗址公园等。
具有历代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古寺庙2600多座,其中有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潭柘寺;有收藏石经最多、堪称世界之最的云居寺;有我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天坛祈年殿;有我国最大戒台的戒台寺;有居于全国第二位的祭孔古建筑——孔庙。
有以纪念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而兴建的文天祥祠、于谦祠、袁崇焕祠和庙、杨椒山祠等。
还有近代现代名人的纪念地,计有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蔡元培故居、矛盾故居、齐白石故居、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故居等。
北京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许多革命先躯和领袖人物都曾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因此留下了不少革命遗址和纪念地,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孙中山纪念馆、毛主席故居、宋庆龄故居、北京大学红楼、陶然亭慈悲庵、长辛店“二七”革命遗址、“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李大钊烈士陵园等。
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首都文化事业的发展欣欣向荣,各种科学、教育、文化设施均居全国之首,成为当代中国科学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
北京云集了各种高等学府、科研单位和一大批全国第一流的文学家、艺术家及40多个文艺团体,为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活跃在首都舞台上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曲剧、杂技、皮影、木偶以及话剧、歌剧、芭蕾舞、音乐会、交响乐及电影、录相等一应俱全,极大地丰富了首都的文化生活。
还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及300多家报社及出版社。
有全国藏书最多的北京图书馆及著名的中央档案馆及其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近百处。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更具有京味特点,争相吐艳,吸引了国内外宾客。
梁山伯与祝英台陶渊明住的那里是在哪里
梁祝故里综述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
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封丘版本青陵台在封丘县东北25里之青堆。
战国时期,宋康王驾车出游,见到一位采桑女天生丽质,欲纳为妾,使人探知该女为门下舍人韩凭之妻息氏。
为见息氏,宋康王令筑青陵台以观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韩凭也自尽。
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后两墓各长出一棵梓树(又名相思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有鸳鸯雌雄各一只恒栖树上悲鸣,后化为蝴蝶飞去,据考梁祝化蝶的情节源于此。
汝南版本汝南流传的梁祝故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情节和全国流传的普遍说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传说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晋时期的。
这里的传说不同于普遍说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为独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汝南都有相应的发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桥结拜的曹桥,梁祝同窗读书的红罗书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坟墓。
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
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
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汝南版本讲的是西晋时期,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
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
中原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艺丰富活跃,中原腹地的汝南,自然更得文化风气之先。
仅就汝南县马乡镇来说,豫剧、曲剧、越调、民歌等都在这里流传。
这些地方艺术自然少不了演唱梁祝故事,如豫剧《梁山伯下山》、《梁山伯与祝英台》,曲剧《梁山伯攻书》、《梁山伯送友》,二夹弦《梁祝》、《红罗山》,越调《梁山伯送友》、《马文才迎亲》以及曲艺方面的河南坠子《英台下山》、《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弦书《英台担水》、《英台扑墓》等。
2005年12月,河南省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
2006年6月,“梁祝传说”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虞版本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影响汉晋政治格局,占据经济文化舞台的士族,侨姓有王、谢、司马、殷、何、庾、桓、郗、许、曹、 江以及阮藉的后裔,江南士族有周、贺、顾、纪、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数游止或世居会稽(绍兴),史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第一大都市。
会稽城“多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绍兴)游学,途中遇到一同前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
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
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
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
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绍兴城访师求学。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去会稽求学。
途中,邂逅了会稽郡城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会稽郡城的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
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
梁祝分手,依依不舍。
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
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
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
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
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
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钱塘县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
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
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
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宜兴版本宜兴的版本是南朝齐时期,化蝶传说根深蒂固,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南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
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
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
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微山版本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
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
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
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
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
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自古至今,关于梁祝的传说,可谓流传广而久远,遍及国内外众多地区,其内容也大致相同。
而诸城的梁祝传说却别有一番情味,以其真实、美丽、亲近、悲壮而独具特色。
传说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其一,在位于诸城市北部的相州镇梁山屯村,村民声称,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
传说梁家生活早年富裕,山伯的父亲也曾办过塾堂,不幸积劳成疾,三十几岁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为命,日子逐渐败落下来。
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儿,自幼体弱多病,家中生活仅靠母亲雇短工经营几亩薄地为生。
待山伯长到十六岁时,母亲怕误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俭用,攒些积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里远的小梁山的塾堂里读书,因塾师曾是梁山伯父亲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处处受到师父的关照,学绩甚好。
小梁山上的塾堂遗迹至今尚存,大门石墩及书房寝室清晰可辨。
也就是在这里,梁山伯结识了女扮男装前来读书的祝英台,两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称,感情笃深。
一晃三年过去,直至学业完成下山之时,山伯也未察觉出英台的真实身份,并执意要送一送祝贤弟。
两人边走边聊,畅叙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诸城市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上,才被英台劝住,这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相送。
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至今犹在,是一座不大的悬砌拱桥,石桥面上磨蹭光滑,仍相当结实,这里距小梁山恰恰十八里整。
就在这小石桥上,英台面对相处三年的梁兄,爱恋之情再难自制,于是提出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许配山伯,并叮嘱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亲。
见山伯应允后,两人才依依惜别。
当山伯再回山拜别师父时,才从师母那里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赶忙前往祝家提亲。
谁料,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
当梁山伯知道祝员外已将英台强行许配马文才后,连英台也不曾见一面即被逐出门外,回家后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终日咳嗽,汤水不进,一病不起,其症就是今天的肺结核。
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时,嘱咐母亲说:“我死后不要到别处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岸。
”因他知道,马文才家就在当今安丘市官庄镇的马家庄子村,英台出嫁必经此地,死后也想再见英台一面。
说完后山伯一命归天,年仅十九岁。
梁母果然依照儿子的嘱咐,将山伯远葬到现今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其二,在诸城市石桥子镇西的祝家楼村,村人亦称,祝英台就是该村祝员外之女,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楼村的四角上,四楼对应,祝员外即家居东北楼。
当时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红儿,只因祝员外膝下无子,又禁不住英台苦苦请求,于是就同意了英台女扮男装去小梁山求学。
英台上山以后,一直隐瞒真实身份,两年过去竟无人察觉,直到第三年临近学业将止,才被师父窥出些端倪,他见英台方便时与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便告知妻子,师母便暗中留意,果然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
师父思忖良久后说:“反正也快终业了,还是不张扬为好,传出去会坏了人家的名声。
”于是英台才得以平安下山。
祝英台回家以后,方知父亲已为自己许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来提亲被父亲拒绝,便终日以泪洗面,再闻山伯已殉情而死,葬于里丈河北岸,即三日不食,并在嫁妆一事上百般纠缠,以拖延婚期,直至出嫁上轿时又提出必须在里丈河北岸落轿一次,以祭拜梁兄亡灵,否则绝不上轿,这才上演出裂冢化蝶那一场戏来。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祝家楼村,祝姓村人都矢口否认有英台其人,更不是祝家楼人。
多少年来,凡是表现《梁祝》内容的戏剧、电影、鼓词等,一概不准进村演出,也不许祝姓村人到外村听看,并延续着一个梁祝不通婚的风俗。
据另姓村人介绍,祝家认为,本族出了祝英台这样一位女子,没有家教,有辱门风,故不得宣扬。
这样的否定和做法恰恰证实了祝英台确是祝家楼人。
其三,在诸城市北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一条通往安丘市官庄镇马家庄子村的旧道旁,有一座大墓高高立于土丘之上,封土之上双顶并立,墓周杂草丛生,墓体青草覆盖,立于墓上,南望渠河,北览安丘,东西两道行人,尽收眼底,这就是梁祝冢。
据里丈村人讲,这里就是梁祝化蝶的地方。
传说有两种,一说是祝英台出嫁那天,风和日丽,花轿刚到冢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风四起,英台即要求落轿,前去祭拜梁兄亡灵,到得墓前,英台眼望梁兄石碑,悲痛欲绝,声泪俱下,历数梁兄情意后,撞碑而死,家人遂将英台合葬于此。
一说是当时确有坟墓裂开之事,英台钻入,遂翩翩飞出两只蝴蝶,把个马文才急得绕墓追逐,拉了墓地一大圈儿蒺藜。
细观墓周,确有层层蒺藜草缠绕。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具体表现
“两会”只在北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