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家风对个人和社会设计两条公益广告语
顶天立地顶梁柱,惠质兰心半边天。
勤劳智慧福可期,虚荣贪婪毁人心。
育儿鼓励虽为好,家教还是莫要忘。
尊老爱幼很重要,全家和诣才幸福。
家风家训手抄报内容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那些优良的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至今还在使用。
语词溯源编辑1.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 潘岳 之文采,始述家风; 陆机 之辞赋,先陈世德。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习其家风。
”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 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是学的击玉敲金三百段,常则是撩云拨雨二十年,这家风愿天下有眼的休教见。
”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惺斋 乃诗人 槄园 ( 汝霖 )司马之子,落笔绰有家风。
”巴金《家》二三:“让这个女人住在客厅里,不仅侮辱了这个尊严的地方,而且会在公馆里散布淫乱的毒气,败坏 高 家的家风。
”2.具有独家风味的食品。
传承家乡家风宣传语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作文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之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沿传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传承中华文化必以“孝”道为核心。
还记得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吗?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
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人间自有真情在,那窄窄的楼道,那不太稳健的脚步,还有那微波荡起的水花,孩子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
多么温馨与幸福啊。
年轻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世间最美的笑容,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展露无遗。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孝心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里面的两位母亲,一位慈祥可爱,一位贤惠孝顺,而里面的两个孩子,一个以身作则,一个懂事可爱,受母亲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母。
这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很好的诠释了“家风“这个词语,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孝,呼吁现在的人们要常回家 看看,关爱老人与儿童。
“妈妈,洗脚“这稚嫩的童声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成了”孝心“的代名词,“中华美德,代代相传”也成了我们行动的指挥棒 。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孩子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
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
因此,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历经岁月的沉淀,世世代代的相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良的风气,是一种让后代继承人立身于社会,让后代继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
形成优良家风,“孝”是不可或缺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者必继先人之志,传承先辈之业。
这使得优良家风能够经久不衰,这是传承家风的核心内容。
子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 为人子要孝顺尊敬 父亲,为人父要关爱教育儿子,形成子承父志的家风,这也是构建和谐家庭达成“家和万事兴”的基本途径。
百善孝为先。
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然做人必先学孝,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古人较为重视家风的作用,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更兼以悌、忠、信、礼、义、廉、耻,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
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 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
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倘若我们都重视家风的作用来重振家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将会蔚然成风,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文明美德传承下去,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这朵美丽的生活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反腐倡廉的标语
传承传统文化公益广告词: 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诚敬谦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什么是乡贤,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
4月20日下午,由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主办、光明网承办的“核心观百场讲坛”第十八场活动在中南大学举行。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以“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为题,为现场三百多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乡贤是什么
乡贤文化应当如何古为今用
乡贤文化在当今社会实践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光明网的资深网友、中南大学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教授陈赫在认真聆听本次讲座后,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乡贤文化古为今用时要注意甄别精华与糟粕 “乡贤”一词使用了一个“贤”字,想必造词者是想借此赋予乡贤人物、乡贤现象和乡贤文化以褒义。
存在决定意识。
乡贤一词出现于封建社会。
这里的“贤”字的褒义,必定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以及封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来衡量、筛选的。
《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录“乡贤”一词。
只有贤达一词——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例如“社会贤达”。
以“乡里”替代“社会”,就构成了“乡贤”。
所以,“乡贤”一词指的是乡里的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乡贤有两类。
一类是百姓口碑邻里旌表的乡贤。
胡彬彬教授在“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讲座上展示了一幅通旌表,它是“乡党亲友”完全自发地表彰一位乡贤“梁老先生”的,落款署名者120多人当中,没有一位梁姓本家。
可见梁老先生多么地受到乡邻的敬仰、爱戴
用当今的事务类比,相当于海选基层人大代表不拉票、不贿选的方式直选出来的人大代表,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所以我认为,虽然产生于封建社会,但是,是由老百姓“民意直选”的这一类“百姓口碑里的乡贤”与相应的乡贤文化当中,值得我们今天来借鉴、继承、发展的精华和可以用来充实、丰富当代的核心价值观的份量,是很重的。
当然,也免不了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封建核心价值观的污染。
还有一类是皇封诰命树立牌坊的乡贤。
从网络文献可以查得:浙江省湖州德清县钟管镇1993年在建尚坝村小学时,从地下发掘出一块“诰封荣禄大夫恩安县知县德清乡贤傅公家祠碑”,碑原立于尚坝村乡贤祠。
是傅云龙纪念父亲傅羹梅功绩的碑石,傅羹梅曾在云南恩安县任知县,“乡贤”是其死后,皇帝册封的尊称。
碑立于光绪庚子(1900)年冬,碑文由北洋大臣、文学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撰写,由傅云龙用隶书书写。
碑文15列,每列26字。
现立于“由乐园”傅云龙塑像旁。
这一类由皇帝册封表彰的乡贤,我认为其主旨应该是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家天下”服务的。
它弘扬的应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帝王追求的最高规范。
当然,也会有一些精华附着。
乡贤文化属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
那么,乡贤文化必定也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
乡贤文化在当今社会实践中的乱象令人担忧 在当今社会有一些活动,虽然并没有明确地打出“乡贤”的幌子,但是,都与乡贤、乡贤现象、乡贤文化有些瓜葛。
而其出发点和归宿,恰恰与胡教授讲座里提倡的正确主张与追求,严重地相悖离。
这些现象令人担忧。
“抢始祖”现象的背后 如今,到处时兴“抢始祖”,包括抢夺名胜古迹的冠名权,甚至极端到垄断、排他——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地步。
有一个直辖市用暧昧但又很明白的广告词声称:“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某某(某直辖市名)某某(下属某县名)”您看,世界上只有两个,一个在您心中,那剩下的不就是“唯一”的吗
此处还开发了一个“伏羲洞”,借此表白本地人是中华始祖伏羲氏的后代,比炎黄子孙还要历史远久,还要正统 。
靠贪腐浪得“乡贤”虚名 现实社会里存在着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用贪腐或其他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不义之财捐一个“某某委员”的头衔,在乡里就“名正言顺”地成了“乡贤”。
再根据“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的裙带逻辑,家族就成了本村人五人六的“乡贤大户”。
这就为家族贪腐构筑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基础。
这种家族式乡村贪污窝案的例子,不胜枚举。
宗教文化的异化现象 宗教的“丛林”与宝刹、高僧,本来是修行学法、弘扬普渡众生、劝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庄严场所和大德。
可是,如今看看某些“不是乡贤胜似乡贤”的主持人物及其寺庙,疯狂地聚敛钱财不亚于最充斥铜臭的商场。
,宗教文化里可资借鉴、改造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精华,几乎完全异化为怪力乱神的符咒。
宗族文化对现代民主建设是一把“双刃剑” 乡贤、乡贤人物与乡贤文化大都与宗族相关联。
现代社会主义政体结构应该是搞“五湖四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里就有“民主、平等、友善”。
宗族文化对于建设现代乡村基层政权机构,可能是一柄双刃剑,“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现今乡镇基层政权机构,有的已经被大姓家族掌控。
无需拉票贿选,也无需抵制选民按自己的意志投票,完全按照法定程序,单凭大姓家族的“乡贤”,甚至仅仅凭家族血缘的纽带,大姓家族就可以稳操胜券。
该如何保障小姓氏公民的合法民主权益,令人忧虑。
续写家谱的利弊 当今续写家谱成风。
这对正常且正当的慎终追远、建树优良的好家风、忠厚传家,以及培育新的乡贤、乡贤人物和乡贤文化非常有好处。
但是。
一旦演化为争夺正统的继承权与合法性的争斗,即可造成危害无穷的恶果。
小至于一个家族,中至于一个地方或企业,大至于国家,莫不如此。
必须再次强调,我们从传统的乡贤文化里撷取养分古为今用来为“新时期如何构建新的乡贤文化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更好的价值引领”时,必须先对传统的乡贤文化里的精华和糟粕进行仔细的甄别。
应该精心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决不能一概继承。
继承不是全盘肯定,而是扬弃;扬弃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甄别——选矿叫做跳汰、精选、富集、提高品位;俗语叫做“吹糠见米”:就像北方农民收割后的扬场,南方农民收割后,用风车车谷子,稻草的灰屑和瘪壳从出口吹去,饱满的谷粒从溜槽里收集。
对历史上形成的“乡贤文化”也应该如此对待。
(光明网记者 田文姝采访)
培育好家风成就好人生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家风是立身做人得风范和格调,是家庭幸福的催化剂,是良好社会风气的根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关键词:家庭;家教;家风有的家庭,用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的家庭,守着一堆金币,却将日子折腾得七颠八倒。
这是为什么呢
其本质原由就是因家风不同所致。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总书记强调指出“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在全社会重塑价值观的当下,家风建设尤为重要。
一、好家风是立身做人的风范和格调“家风”,是家族成员中遵守家规,通过家教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色的家庭文化形态,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我们立身做人的风范和工作生活的格调。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是一个人成长的“地基”。
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的后代,接受了良好的家风熏陶。
在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时,总书记看到孩子们写的“精忠报国”,有感而发: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