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广告词 > 广告词文白对照

广告词文白对照

时间:2018-05-09 02:22

谈谈你对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看法和认识的作文

梁先生这,包含两大部分,一是一九二二年南大学讲的「中学以上作文法」,一是前一年在讲的「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二文题目相关,且一谈散体一谈韵文,既互补又呼应,因此历来都并在一块儿看。

例如卫士生、束世澄笔记前面那一篇的序文中便特别提醒读者:必须参考梁先生後面那一篇。

这两篇讲稿,主要是教人读文章写文章,同时还告诉人如何教学生写作文。

因为无论什麼文,学生会不会作,跟教师会不会教都有绝对的关系。

梁先生此书最精采处,或即在此。

教材该怎麼选怎麼编;教时该怎麼分期分类;应如何整理学生的思想;如何令其分组阅读,读了讨论;如何命题;如何指导学生准备;乃至他主张少作,一学期只要好好作两三篇;老师也不必修润文字,只要详改其思路与结构等,我都以为是真知灼见。

至今大家仍然不太会作文,大中小学里仍不会教文学,恰好就是不听梁先生意见的结果。

目前海峡两岸编的课本,都是东一篇西一篇,缺乏文学的条理;学生写作文,更是毫无指导,只规定他拼命写;写完,教师负责的,还改改文句,否则给个评语了事,或竟交由学生互相订正。

我昔年打工,就曾长期替一些先生改他们学生的作文卷。

试想,卷子都请人代批了,又如何会用心指导学生写作呢

因此,像梁先生这样的大学者大文豪,而竟关心此事,勤恳讲说,我以为甚是可敬,所讲至今亦不过时。

非唯不过时,还恰好符合时代之需。

这本书的两个演讲稿,也可以看成是梁先生现身说法。

看他教我们怎样读诗,看奔迸的表情法和回汤的、蕴藉的有何不同,回汤的表情又有螺旋式、引曼式、堆垒式、吞咽式等种种不同,实在是种享受。

梁先生自少年起,便以文字动天下,一九二二年胡适作《谁是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还曾将梁先生列为「影响近二十年的全国青年思想的人」。

梁先生对青年的影响,即由於其文章。

论者形容其笔锋常带感情,文字具有魔力。

这样的文章如何写成

梁先生金针度人,奥妙就都在这里了。

梁先生是有多方学术兴趣的人,治学方面极广,忽然关心起中学作文教育,似不足怪。

但促成他讲或写这个题目,却别有因缘,不可不知。

在一九二一年十月,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了一个新学制草案,又称辛酉学案。

由於是新制,所以随後就引起了国文教学界的争论。

梁先生在演讲中提到:对於国文应该教白话抑或文言,南北两大学颇生争端,即属其中之一例。

梁先生不但关心此事,而且他与友人合办的《改造》杂志,即於一九二二年三月,第四卷七号上开始连续刊登一则「中华书局新小、中学教科书徵求意见及教材」的广告,徵稿缘起明言:「新学制案大体已具,教科用书自应改革」,故「中学国文应如何编制

语体、文体如何分配

」就是他们思考的重点之一。

以梁先生和中华书局、《改造》杂志深厚的关系,此等事纵非梁先生主导,亦必参与议论。

因梁先生在东南大学演讲,也就在这个时候,其讲稿则发表於《改造》四卷九号。

後来稿子一由中华书局在一九二五年出版,也就是现在这本《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经修改增补後,收入《饮冰室合集》,改题《作文教学法》,一九三六年出版。

《合集》中,其实还有另一篇《为什麼要注重叙事文字》。

但只是未竟之草,且未署年月,估计也该是这一时期所作。

当时梁先生也不只在东南大学讲这样的题目。

依他给束世澄等人的信上说,一九二四年北京师范大学也邀他开过此课。

此外,修改增补的《作文教学法》,是一九二二年七月在南开大学讲的。

上这些课,大抵是同一本讲义,但据梁先生一九二二年七月廿四日与徐佛蘇的信上说:「弟现时预备讲义,夜以继日,每日两时以上之讲义,穷一日之力编之,仅敷用,尚须别备南中所讲」,可知梁先生备课极为认真,而且在各校所讲并不一致,不是一本讲义说到底的。

另依梁实秋先生回忆,梁先生演讲时,会在笔写的讲稿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

可见梁先生既非一稿通用,亦非照本宣科。

梁实秋先生的回忆,写得十分精采。

本来在梁启超过世时,徐志摩便准备在《新月》杂志编一纪念专号,胡适、闻一多、陈纪滢、梁实秋都答应供稿。

可惜後来不知何故,专号没编成,各人也都未写出文章。

梁实秋到了台湾後,暮年追味清华园旧事,才补记了梁任公这场韵文如何表现感情的演讲,把梁先生演讲时的神情、趣味,以及强烈感人之状态都写出来了。

记梁先生演讲的,还有梁容若《梁任公先生印象记》,说的是他在北师大讲「国文教学法」的事。

两相对照,可知梁先生演说是极其动人的,惜乎斯人已沓,今已不能听闻,只能由讲稿上彷佛遇之。

梁实秋说:听梁启超演讲和读他讲稿之不同,犹如看戏和读剧本。

这话一点儿也不错。

但没有剧本又如何演戏

好的演出,固赖演员之工力,然好剧本必不可无。

此所以梁先生编讲义才需如此费心也。

在梁先生讲作文教学法之际,因是时代话题热点及现实所需,故从事者颇不乏人,著名的还有陈望道《作文法讲义》,一九二一年九月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连载,次年三月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夏丏尊《文章作法》亦脱稿於一九二二年,二六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这些也都是很有价值的著作,对教作文写作都很有裨益。

但拿来跟梁先生比较,就会发现有两个大差异:一是当时这些著作为了速成以应社会之需,大抵均如夏先生自己说的:「内容取材於日本同性质的书籍者殊不少」(见自序),缺乏原创性,或原创性不如梁先生高。

所以像陈氏书和夏氏书,对文章类别的划分就相当一致。

梁先生则无论是总体架构或个别举例,都是自己创构的,可说是独出心裁,因此格外可贵。

编讲义耗神,这是主要原因。

另一重大不同,是陈氏夏氏的书教授作文法均以白话文为主,对尔後像开明书店编的国文课本影响很大;梁先生则「主张中学以上国文科以文言为者」,所以举例和讲解都针对文言文。

梁先生并不反对白话文,且认为高小以下要教白话文,但中学以上便应以文言为主,参讲白话。

至於写作,则是文白都可的。

原因很多,他说:「因为文言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很多很好的文字,教的人很容易选得,白话文还没有试验得十分完好」,是其一;文之好坏,和白话文言无关,是其二。

也就是说,好文章,都有一定的理则,如设想好、结构好、修辞好,不论文言或白话,都可以是好文章。

若设想平庸、结构软沓,无论白话或文言也都不会是好文章,这些理由皆是就文论文而说的,若再加上文言的历史性,那就更明确了。

文言文因它的历史性而显得古老,今人生畏,不敢亲近,以为它与现时世界无关,是它的弱点。

但这同时也就是他的优点。

我们读一篇《岳阳楼记》,除了赏其文理辞采之外,同时也会令我们得著历史知识与情感的体会,那是读白话文所不能获致的。

像梁先生的书,讲《诗经》《楚辞》如何表情、《左传》《史记》如何叙事,虽然只说作法,但经由他一分析,令我们恍然大悟古人文章之妙,一种文化情感、历史体会就自然蕴生於胸中,觉得历史文化深邃而可亲。

梁先生的书也因此不只是一本谈作文技巧的书,而上升为一本文化书,在向我们讲述中国文化之美。

这跟他选材於文言及古诗辞,难道没有关系吗

可是在梁先生以前,讲文言文作法的书多得是,为什麼那些书又没有梁先生这部讲稿的效果呢

且不说明清时期教文作文的《文章指南》一类书,当时还普遍在市面上流通;就是民国初年桐城派姚永朴在北大的讲义《文学研究法》廿五篇,或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等,也都是讲古代名篇的。

梁先生谈写作文教作文,却皆不依傍这些传统的诗词文话,自具机杼,所以有组织有条理,充满了新意,让新时代人看了,毫无陈腐气。

例如他开宗明义就说文章的作用,是要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依此定义,再分两头,一自己的思想部分,有二要素:一要有内容,二要有条理。

这似乎是桐城派「言有物」与「言有序」之说,但是桐城就文章讲,梁先生就思想说,以见文章的条理本於思想的条理,且是在一个新的论理架构中讲。

所以接下来说思想要传达给别人,也有二条件:一要说得出,二要令人懂。

再次,则说文章种类。

文章种类,从《文选》以来,讨论的人大分特分,分成了几十上百类,梁先生却从思路分,只有两类,:一是吸收客观事物成我思想内容的记述闻见之文,二是发表我主观见解的论辩文。

底下再分别论之。

如此,纲举目张,简截明锐,读之不唯可知作文观文之法,亦可知思维方法。

反观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还在讲刚柔、奇正,还在以神、气、势、骨、机、理、意、识、脉、声配阳;以味、韵、格、态、情、法、词、度、界、色配阴,且自诩为口诀秘传者,真是相去不可以道理计。

在记述文和论辩文两大类中,梁先生前者谈得较多,後者较简,大约是因讲演时间不够使然。

但对比梁先生另一篇《为什麼要注重叙事文字》,便可知道先生对中学教作文而不重记叙,只偏论理是极不满的,认为八股科举时代就重论说,论得好的就奖励,结果学生腹笥空洞,信口评论,养成轻率刻薄,不负责任等等毛病,反不若练习记叙文可培养观察分析、客观记录之能力,塑造健全之人格。

看来,粱先生不仅要教作文,还希望藉此教学生做人呢

2011年浙江高考语文,2011浙江高考语文,2011浙江高考文综,2011浙江高考理综

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一、语言文学运用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给(ji)予毛坯(pi)强劲(jing)人心惶(huang)惶B、山崖(ya)霎(sha)时掳掠(lue) 沁人心脾(pi)C、馄饨(dun)不屑(xie)嫉(ji)妒令人咋(zha)舌D、神甫(fu)订(ding)正烙(lao)印摄人心魂(hun)解析:C项咋舌读zé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笔法闲熟,感情真挚。

\\\/文章如流水账,缺乏细腻的描写。

\\\/融感情于琐碎的细节中不作直接抒情,情却自然溢出。

(摘自作文评语)B、贷款金额为叁拾肆万元,月底结算。

\\\/暂收定金伍佰元,余额货到验收合格后十日内付清。

(摘自单据合同)C、我们都是虫,可我是萤火虫。

\\\/苦难是化了装的幸福。

\\\/不是忙到脚不沾地,是忙到脚没空儿粘地。

(摘自教室板报)D、一期售罄,二期将出,敬请期待。

\\\/领衔浙江,独占鳌头。

\\\/创意至上,虚位以待,欢迎报名。

(摘自招牌广告)解析:A项应为娴熟,B项定金应改为订金,定金具有法律保护作用,而订金则没有,C项应为化了妆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境地;口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B、老校区遗留着一中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解析:答案D,求全责备应指对他人,这道题考生一般不会错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 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 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解析:答案B,A项句式杂糅C项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残缺宾语中心语“价格”D项“导致…… 事件”搭配不当,应加上“发生”5. 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

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

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

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

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A. 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 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 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解析:选C,此题学生只要抓住一个“平面”,在紧要关头,文白相济这些词语就能准确做出答案,一般来说B项首先排除6.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4分)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有原文,大家可参看《暖瓶里的水》 作者:吕游 ——《散文》2010年第10期P64原文: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椅子在,坐它的人去;笔在,用它的人去;书在,读它的人去;文章在,写它的人去。

或人在,爱去;爱在,人去;人与爱都在时,青春去,岁月去,美好时光去……7. 请看以下图文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5分)由于人类不必要的装饰需要,全球象牙贸易恣意蔓延,100多万只大象因此失去了生命。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

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

(2分)示例:购买我就等于杀我对象牙制品说“不”(2)从这则公益广告的图文特点出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

(3分)①人格化的表现方式使整个公益广告打动人心,小象的话以孩子的口吻说出,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还能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

②构图简洁,图片与文字搭配巧妙,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它们的未来将通向何方

解析:此题在中考二模试卷中已考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9分)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

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就是真理吗

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

“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

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

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

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

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

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

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

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

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

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

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

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

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答案:B9.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敲开。

答案:C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

(3分)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达到与自然共济(适应、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

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

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

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

”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

”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

”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

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

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听这么长时间呀

”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

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在哦铺到哪儿了。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事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 (本文有修改)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12.补写第二段中“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

(不超过50字)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

②判断问题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三、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

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于有仁。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①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曰:“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①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吾所不及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 :使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答案:D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吾所不及 B. 因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 逸则富以康 D.保邦于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卧 室西连于中闺答案:B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答案:D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1)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

(3分)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4分)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四)古诗文默写。

(6分)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2)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_____。

(《楚辞》)(3)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

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4)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

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2)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3)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5)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

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

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初夏秋冬,四时更替。

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

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谈谈你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看法?

一、历代政权的语言文字政策  秦始皇统一中国,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实行“书同文字”政策。

  确立秦篆为规范,取消原先在六国通行的与秦篆不同的“六国文字”。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政府干预语言文字应用的行为。

  汉代已注意到方言分歧严重的情况。

  汉字“隶变”后,汉字字形的分析、理解和使用存在很多混乱现象。

  扬雄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一次整理记录了周秦西汉时代方言口语分歧及其与共同语之间的对应关系。

  汉章帝八年诏诸儒各选高才生讲授古文。

  孝平帝召集当时的语言学家在未央宫解说文字,辨析形音义关系。

  许慎在考证出土文物资料基础上,归纳整理出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魏晋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梵语与汉语的接触与大量佛教音译词的借用,促进了汉语语音学的研究,  晋代开始出现了“反切”注音法。

  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陆法言完成了第一部研究记录字音标准的《切韵》。

  三国时,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刻“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用古文、秦篆、汉隶三种字体,对照书写《尚书》《春秋》《左传》等经典文献,是“国定”的文字规范。

  唐代字样之学大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愈受到统治者官方的重视。

  宋编修《广韵》。

  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使大都话成为当时的“天下通语”。

  明代以后,官话流行。

  官话以“读书音”的形式向南方扩散,形成了南方各方言中“文白异读”的现象。

  清代,方音最重的福建、广东两省,分别设立推广官话的政府机构——“正音书院”。

  “正音书院”通过设科取士,规定考生中“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辛亥革命后,1913年蔡元培主持召开“读音统一会”。

  1916年成立“国语研究会”。

  把“言文一致”“统一国语”作为“政令”颁发全国,以政府行为推进了“国语运动”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代领导人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1949年10月10日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出研究汉字改革、汉语统一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任务。

  1955年10月,先后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以决议形式确定了以“普通话”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法定名称,并通过了普通话语音标准、词汇及语法规范等原则问题。

  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1982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组织通过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

  为适应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需要,国家技术监督局先后制定颁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等国家标准。

  1992年4月25日,统一的中日韩汉字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以25比4的绝对多数通过,从此开始了中文信息国际标准化的新阶段。

  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  1、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  建立统一、明确、共同遵守的标准,以利于正确表达的和理解。

  2、必要性  (1)语言的本质在于应用,生命力在于交际行为中沟通信息。

语言的社会性。

  (2)语言的发展是约定俗成的过程,规范化就是不断的约定俗成。

  (3)我国人口众多、需要规范的现代汉语。

  (4)多民族国家的官方语言和联合国工作语言,国际交往和外国人学汉语,需要一个标准和规范的汉语。

  (5)信息处理、人机对话、信息档案、语音识别与合成等,都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处理对象、形式,便于计算系[FS:PAGE]统的识别与处理。

  (6)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也亟需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3、可能性  汉语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是一个不断规范化的过程。

  语言的性质和功能在于交际应用,使用者双方的最大要求是正确表达和正确理解。

  交际的过程就是“约定俗成”的过程。

  语言系统本身也能够主适应交际双方而做出调整或改变。

  调整或改变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交际使用者认同和使用,  一些用法的规范就在交际实践中渐渐形成了。

  历史上政府行为干预语言文字应用的先例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汉语的规范化。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规范化。

  “约定俗成”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任何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词汇、表达方式等,都存在使用都多少的情况。

  人们学习语言时常选择多数人使用的,因为学会了以后会有广泛的使用空间。

  学习和使用的这种共同心理也使语言规范化成为现实。

  4、现代汉语规范的标准  1)语音规范的标准:  1924年国语统一会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系统为标准音。

  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音节结构系统。

  至于个别的轻声、儿化、异读等北京话特有的语音现象,不能作为规范的依据。

  20年代曾经有人主张在北京音基础上加上其它一些方言特有的语音成分,如“入声”或区分“尖团”等,形成一种“人为”合成的音位系统,并且称之为“国音”。

  但是其结果因为“国音”没有一种现实的方言音系为基础而没有成功。

  《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在北京语音系统的基础上设计的。

  当前的字典和词典一般都是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汉字和词语注音的。

  因此,学习和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是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语音标准的有效工具。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门设立普通话评审委员会,负责正音工作。

  审音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北京语音系统,或者叫“北京音系”。

  有些方言的读音不符合北京语音系统的,就要加以规范。

  2)词汇规范的标准:  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适当吸收汉语方言和外来词语中具有特殊表现力的词汇。

  主要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化的实际参考标准。

  异体词(或叫异形词)也应当加以规范。

  规范的标准主要根据实际应用的功能进行判断:  从必要性大小;  表现力强弱;  区别性多少。

  词乎规范化的成果一般都吸收到《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本中。

  因此,通常可以把《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词汇的规范,作为学习和使用的词汇标准。

  3)语法规范的标准: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一规定十分明确,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4)文字规范的标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

  文字规范不仅包括汉字,还包括书面汉语中的一切非汉字符号。

  关于汉字规范的标准主要是:  以简化字为规范字;  整理和淘汰异体字;  纠正错别字;  反对乱造滥用不规范简化字。

  关于非汉字符号的规范主要有:  字母数字使用法;  标点符号使用法等。

  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1、语言文字立法的意义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

  全国56个民族共使用73种语言;  30个有文字的民族目前正在使用的文字有26种。

  2)我国目前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例如:  ●有些地区方言盛行,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没形成风气;  ●社会上存在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的现象;  ●有些企[FS:PAGE]业热衷于取洋名、洋字号,乱造音译词;  ●信息技术产品中存在语言文字混乱情况;  ●不少出版物、广告、商店招牌、商品包装和说明中滥用外文;  3)语言文字立法有利于:  ●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  ●增强对社会成员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2、语言文字立法经过  1)议案、提案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语言文字立法的议案、提案逐年增加。

  1990年至1996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议案、提案达97项。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共有7件议案要求对语言文字进行立法,联合签名的代表多达227位。

  2)组织起草  1997年1月,语言文字法的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2000年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首先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二暂时不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

  2000年7月3日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

  3)通过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主要内容  1)基本结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包括: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第三章管理与监督  第四章附则  共有28条。

  2)明确规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二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三条);  普通话和规范字规定为国家机关公务用语用字;  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以及社会窗口行业等,都应当执行这一规定;  教师等职业进行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3)对方言  限制方言的使用范围,但不是消灭方言;  4)对繁体字、异体字  规定了使用或保留的范围:  “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  书法、艺术作品;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写;  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  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

  5)对于外文使用作了原则性规定。

包括:  影视屏幕、公共设施、招牌、广告、企业事业组织名称  商品包装、使用说明  四、其他有关标准和法规  已经制定公布的其它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主要有:  语言文字规范  名称 发布时间 发布单位  汉语拼音方案 1958.2.11 全国人大  简化字总表 1964.3.7* 国务院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5.12.22 文化部、文改会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1965.1.30 文化部、文改会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 1974.5** 文改会  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 1983 文改会、国家出版局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985.12.27 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局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1988.1.26 国家语委、国家教委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1988.3.25 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  汉语拼音正词法 1988.7.1 国家教委、国家语委  标点符号用法 1990.3.22 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1997.4.7 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  [FS:PAGE]  *1986.6.24重新发布  **1976.9修订  国家标准*  名称 发布时间  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1981.5.1  GB12200.1-90汉语信息处理词汇01部分:基本术语 1990.2.1  GB3304-91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1991.8.30  GB3259-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1992.2.1  GB13000.1-93信息技术 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 1993.12.24  GB\\\/T12200.2-94汉语信息处理词汇02部分:汉语和汉字 1994.12.7  GB\\\/T15732-1995汉字键盘输入用通用词语集 1995.8.1  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 1995.12.13  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1995.12.13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1996.1.22  ISO\\\/IEC10646.1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 1993.5  *除非注明,发布机关均为“国家技术监督局”。

  **发布机构为“国家标准总局”。

  ***发布机构为“国际标准化组织”。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汉语言文学网| 原文链接:http:\\\/\\\/\\\/xiandaihanyu\\\/txt.asp?id=38064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