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是一条广告词,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
(至少两个角度)
云南白药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广告的是什么药
好像是云南白药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广告的药是
对“不通则痛”的认识 “不通则痛”是我们中医指导治疗各种疼痛疾病的核心机理,在临床运用颇广,本人通过观察发现,应用多局限于气滞、血瘀范围,只有对“不通则痛”有所深入的了解,才能好指导临床、本文在此对“不能则痛”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要点的认识予以浅叙。
【关键词】 不通则痛;认识 “不通则痛”是指某种或某些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使经络脏腑气机痹阻血脉、瘀滞不通而引起的疼痛之证。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尤其是《素问·兴痛论》中所述明确。
疼痛病证在临床极为常见,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使气血、经络、五脏、六腑不通而发生各种疼痛。
“不通则痛”是中医首先提出治疗疼痛的理论,在治疗疼痛病证中多以“不通则痛”为主导思想,而取得一定疗效。
临床运用虽广,但范围较局限,并非只需理气、活血即可达“通”而不痛。
1 发病机理 〔1〕 1.1 气机阻滞 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有序,内而脏腑,外而肌腠,周行全身,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情志失常,寒温失调,饮食失节、劳倦太过等因素均可使之升降失常,布达受阻,瘀阻而痛,气机致痛,与肝、肺、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气机的出入升降治节在肺、升发疏泄于肝,而脾胃为气机之枢纽,肝郁气滞,肺气郁闭,脾胃气滞时可使经脉流行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壅滞不通而产生疼痛。
《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气耗则不能正常推动血液运行,“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行不畅,血行不畅又碍气的推动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终而致痛。
1.2 瘀血阻络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血瘀于内,脉络痹,痹则为痛。
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阻血瘀,热壅血瘀,痰瘀互结或瘀蓄内停离经妄行,均可致瘀血阻络,另外,久痛者,因气血久阻,气血瘀,血亦痛谓“痛则不通也”。
运血者即是气、气行血乃流,气虚则血流迟缓,运行涩滞,致瘀血痹阻脉络,发为痛证。
1.3 寒邪凝滞 人体的气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
”因此寒邪侵犯人体可致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出现疼痛。
《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寒客筋脉牵引,紧急不舒,可致四肢拘急,渐至经脉而痛。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缩?则脉绌急,绌急则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1.4 热邪壅遏 热壅盛,正邪相搏,则影响气血运行,加之血受热煎熬,血热伤阴,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壅滞,发为痛症。
《丹溪心法》中云“痛甚者多火”《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诸痛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热壅肺络,热郁肝胆,热犯心经,热扰清空,热客肌肤时均可引起疼痛。
1.5 湿邪阻遏 湿邪最宜阻遏气机,粘滞于组织器官,阻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机升除出入运动失常,血行不畅,发生各种疼痛,湿蒙空窍,清阳不展则头痛。
湿遏脉络,关节留而不去,成痹疼痛,粘重甚则周身走痛,或关节闷痛,湿困中阳。
阻遏中焦气机,可致脘腹痞满疼痛。
1.6 寒湿阻滞 寒湿为阴邪,最宜伤阳气,阻气机致气机血运行不畅发生疼痛,如寒湿困阻中阳,脾胃升降找常,脾气被遏运化失司则脘腹痞闷或痛。
寒湿困阻中阳,肝胆疏泄失职可致胁痛。
1.7 跌伤损伤 外伤跌仆,络脉受损,血行脉外,积存体内,阻滞脏腑经络,使之血行不畅而形成各种疼痛证。
1.8 饮、食、虫 痰饮、食积、虫积、结石等滞留于内阻滞经脉气血不行,腑气不通,津不布达,形成各痛证。
2 辨治思路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不通则痛”在疼痛病证中,无论气虚血瘀、痰湿阻滞气血、气滞血瘀还是外邪侵袭痹阻经脉皆可导致脏腑经络血运失畅,气机失和,终致不通而痛。
由此可以扯出虚实均可使之不通。
因此本人认为对确立“不通则痛”的治疗原则是着眼于“通”不要简单理解成狭义的“通”而应广义的角度理解和运用“通”的含义。
如因外邪痹阻经脉者,给予独活寄生汤、防风汤、乌头汤、当归痛拈散等,散寒除湿,温经活血而达止痛,即祛邪以“通”,如因气滞血瘀者,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化瘀而止痛,即行气活血以“通”,若因疾湿遏阻者给予二陈汤、导痰汤运健脾胃,消化痰湿而止痛,即健脾化痰湿即以“通”,若因筋骨失于温煦濡养,给予左归丸、右归丸而止痛,即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即所以“通”,若因气虚血少,血运无力者,给予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补益气血,即所以“通”也。
3 结语 “不通则痛”是中医最先提出治疗疼痛病的理论,也是临床用于治疗疼痛证的核心机理。
导致“不通则痛”的病因广,气机阻滞,瘀血阻络、寒邪凝滞、热邪壅遏、跌补损伤、痰饮、食积等均可使气血、经络、脏腑不通,而发生各种疼痛 〔2〕 。
对“不通则痛”的治疗原则确立,在于根据其体发病机理,采取相应治法,以恢复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恢复气血津液的输布运行即是,所以“通”。
外邪者应祛邪以“通”痰湿遏阻者应健脾化湿以“通”,气虚血少者应益气补血以“通”等,不可局限于理气活血而为之“通”。
知此才能善用“通”达“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更广泛运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疼痛病症。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指什么
一看这标题,大家都会知道这是电视上的一句广告词。
但它却说出了一个真理。
不仅在人身上“不通则痛”,在办公室里,有时上下级之间出现些“不痛快”,也是没有沟通引起的。
威廉·哈兹利特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有担忧什么的时候,所以“忧虑的重担象犯罪一样地压在心灵上;以致于忙碌的人通常有一种不安、焦虑和急忙的犯罪感。
”人在忧虑的时候,不希望有人来打扰,因为需要独立地思考一些问题。
然而,许多人不懂得这一点,越是别人心烦的时候,他越是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
有些上司对下属的不满,就是这样引起的。
人有好事时,喜出望外,而人有忧虑时,愁眉苦脸。
可见,从身体语言上是很容易看出喜忧的。
一位心事重重的机关主管,他正在思虑着什么难题。
假如你进入老板的办公室,看到他摆出这个姿势,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退出去,让他单独在办公室,特别是当你想要对他讲的是很重大的问题时,更会如此。
了解这种姿态的内涵,你才不致于去打扰他,以免增加他许多问题。
这种警觉性在使你的事业更上一层楼时是非常有价值的财产。
在办公室里,上司总会有某种优越感,而你作为部属又总会有服从的意识。
在许多优越和从属的关系中,有一些和权威性有关的姿态非常流行。
上司若是较具有侵略性,而其部属又感觉到受威胁或不安全,则其姿态越是会夸张。
然后就发生恶化性的反应链,那就成为“你能这样吗
”的情况,造成一方的畏怯并且无法克服心理障碍。
他们可能会有失落感,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优越性可以在开始的握手时表现出来。
当有人牢牢地握住你的手,并且翻过来使他的手掌直接压在你的手上,他就是企图在身体上统辖你。
当有人把自己的手掌翻上,伸到你面前,那就是表示他愿意接受从属的角色。
曾经在身体语言讨论会中有位与会者表示,他从未想过“站着或压靠在另一个坐着的人上方。
因为这会使人感到你出现时他是多么渺小,并且会认为你这种姿势表现的是优越感”的重要性。
他发现许多人讨厌别人摆出这种姿态。
脚搁在桌上的姿势也常常出现在优越性和从属性的关系中。
当这种姿势出现时,那些并没有把脚放在桌上的人对这种权威性姿态的反应通常是负面的。
从属者通常讨厌这种姿态,而优越者会无法忍受;但是和他地位相等者就无视于这些了。
了解上司的情绪变化,对每一个作下属的都非常重要。
在许多上司和属下的关系中,特别是这种关系已经维持了很久时,脸部的表情比身体的姿势更为普遍。
例如,扬扬眉梢,微微地偏着头,以及当老板不接受他属下“点子百出”时,脸上出现的疑虑。
或者,他可以避开眼光的接触,无意识地表达出他暂时不想与属下交谈了。
例如,属下并没有警觉到,并且不理会老板的表示时,老板可能必须进入第二阶段——移动身体,看看手表大大地叹口气。
假如因为某些理由,这个讯息尚未传达清楚,他可能站起来,收拾报纸像是要把它们拿开,然后干脆问属下是否尚有其他工作要做。
手腕高明一点的,会告诉属下说,他刚好还有些时间可以赴另一个约会。
但是,警觉性高的人就不需要扯这么远了。
太迟钝了可能会失去对方的尊重。
上司会惊讶于他的属下这么愚笨,竟然无法认清他传达出去的讯息,而属下会产生一种感觉,认为他被老板当成傻瓜,而很恼怒自己竟然没有认出讯号,一直笨笨地呆下去。
在身体语言讨论会中有人报告说:“我们有一位主管,当他不喜欢与工作无关的话题时,会把脚放在办公桌上,并且根本不搭腔,这就表示我们还有工作要做,而他希望大家赶快去做。
”在上司和属下的关系中,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无关紧要的行为上,大家没有注意到那些暗示自己该离去或结束交谈的行为沟通。
因为沟通是双方的,当上司说了半天也不能被属下所理解,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了。
但常常是,上司不仅不反省自己讲话办事的缺点,反而对部属大发脾气。
这样,只好大家一起进人忧虑状态了。
电视广告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说的是什么药名?我是想慕名买这种药来治病,不是来搞理论研究的,废话不听。
电视上有很多种类似这样的广告语,您是要找哪些方面的药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