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警察践行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近期,全系统上下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大讨论,作为一名普通民警,我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践行以“忠诚、公正、廉明、奉献”为内容的劳教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内化到工作中,即表现为用心工作。
作为劳教人民警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更应怀着一颗忠诚之心,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责任心、廉洁心、平常心,公正做事,廉明律己,奉献事业。
常怀忠诚之心,将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理想信念烙印在劳教人民警察这神圣的职业上。
忠诚,是信仰,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为崇高理想努力前进的源泉。
穿上了这身警服,不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更有一份使命的担待。
久存责任心,以决心、耐心和细心开展工作,实践“教育、感化、挽救”失足人员的誓言。
劳教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困难重重的事业,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决不可能把工作做到位。
劳教人民警察要像贤母、像严师、像良医,用关爱精神弥补法律的不足,对劳教人员给予权利的保障和困难的帮助。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应担起责任,切实做到“科学管理、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特别在关系劳教人员切身利益的奖励、惩罚、延期、减期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永保廉洁心,把淡泊明志、拒腐防变的一身正气作为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的集中体现。
当今社会灯红酒绿,充满诱惑,无时不刻考验着我们的立场和信念。
近年来,腐败贪污、蝇营狗苟的事件层出不穷,一颗廉洁心便显得弥足珍贵。
作为人民警察,从踏上从警之路开始,就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就该在清白做人,严守纪律,为警徽添光彩和腐化沦陷,自甘堕落,为群众所唾弃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恒立平常心,让甘于平淡、奉献事业的精神成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
劳教工作环境封闭没有外界的多姿多彩,内容枯燥单一不比公安工作的激烈刺激,过程艰辛却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收入。
有一句话说得好,想不开是因为心没有打开。
也就是说,时常抱怨的人是因为没有培养平常心,没有用心体会奉献的真谛。
所以,我们要看淡一切,不计得失,全情投入我们的事业,经历过后,去体验奉献和收获的快乐。
理想是一种获得也是一种牺牲。
少一声叹息,多一些实事,我坚信自己今后一定能奉行“忠诚、公正、廉明、奉献”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在工作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而有力。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指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长期的警务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公安职业特色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共同意识。
这种共同意识具有阶级性、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公安职业特性。
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鲜明的政治和社会责任;第二,强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指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长期的警务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公安职业特色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共同意识。
这种共同意识具有阶级性、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公安职业特性。
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鲜明的政治和社会责任;第二,强烈的团体意识;第三,正确的激励原则;第四,坚定的理想和追求;第五,可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过程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安机关广泛倡导,精心培育,反复锤炼;需要系统规划,长期努力,从点滴做起。
有如下七个方面: 第一,灌输教育。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不可能自发地形成,不会在公安警务实践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自然离不开教育。
灌输教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
第二,实践养成。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它要求每个民警在警务管理和各项社会活动中,时时注重良好精神风貌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寓精神培育于细微之中。
比如:开展“爱民月”活动、“警民共建”活动以及反对特权思想,纠正公安行业不正之风活动、反腐倡廉活动等,都可以增强民警爱民和纪律作风意识,强化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
第三,榜样示范。
公安英模和先进群体无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能使民警在无形中感到有形,学有样子,赶有目标。
济南交警、漳州110、本溪市公安局、天津消防、哈尔滨东莱派出所……这些先进群体都有以一心为民、热情服务的公仆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和从严治警、严格执法的工作态度,其产生的效应,远远超过了他们工作的意义。
第四,环境渗透。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反复宣传在公安机关中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先进典型,造成一种良好的客观气氛和浓厚的环境;通过人际环境,在民警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每个民警生活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中感到轻松愉快。
第五,活动熏陶。
通过诸如:“树立良好形象,争做优秀警官”的演讲比赛、“警营之春卡拉OK比赛”、“警事技能大练兵大考核大比武”等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熏陶和培养民警的群体意识。
第六,形象塑造。
民警的素质决定民警的形象,素质是形象的构成和升华,是塑造形象的根本出路。
要提高民警的形象,必须强化民警的政治、思想、业务、文化和身体素质,向素质要形象。
同时通过各种仪式、征求意见会、公益活动等树立民警的良好形象,并通过形象化的东西激励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第七,制度保障。
公安机关领导制度、管理制度、业务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等都要充分体现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因此,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应当把树立民警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科学发展价值观作为民警人生的定位;把民警道德的自律作为民警的行为规范;把以人为本、群体合和、修己爱人、自强不息等优秀文化熏陶作为民警深远的人格模塑。
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提炼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一般经过浓缩、凝炼,以富有哲理的格言形式表现出来。
由于公安机关职业的特殊性,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共性的方面有:“忠诚、团结、廉明、奉献”。
公安部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说明中,还提到“为民”、“公正”、“服务”等理念,笔者认为“忠诚”这个理念,已经充分体现了“为民”、“公正”、“服务”的内涵。
“忠于人民”包括了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内容;“忠于法律”也包含着依法履行职责,秉公执法办事,维护公平、正义的深刻内涵。
由于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分布不同,风俗习惯、队伍结构、治安形势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各地在培育、提炼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时,既要体现公安机关核心价值观的共性要求,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区公安队伍的实质和特殊性提炼出来,比如: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公安精神;“坚信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忠于人民,献身公安”的天津公安精神;“热爱公安,立足本职,献身事业,为甘井子奉献”和“立志干公安,吃亏也心甘”的大连市甘井子公安分局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团结、高效、守法、文明、献身”的三明市公安精神;济南交警“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精神等
我们不应该继续雷峰精神的事例
在中国,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清真寺也很不少。
这类清真寺,多分布在新疆维吾尔等民族地区,内地则或是早期的某些古寺或是近年来的新建寺。
(一)中国早斯清真寺的建筑特点唐宋时期是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时期,也是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出现时期,有人亦称之为伊斯建筑的移植时期。
这一时期遗存的清真寺为数不多,且都在东南沿海地区。
归纳起来,这时期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工程用料上看,多为砖石结构。
广州怀圣寺光塔、泉州清净寺门楼及大殿均如此。
清净寺大门及大殿石墙的砌法很独特,系长石条及正方形丁头交替使用法,使石墙外观每隔一层即是一方块形物,殿面极富装饰趣味。
这种砌石法,据说常见于伊朗一带,国内则极为少见。
广州光塔不仅塔身上下全用砖石砌成,塔内盘旋而上的两条蹬道也皆为砖砌。
这种砖邦克楼双蹬道的建筑技术,对我国砖砌佛塔的建筑技术产生过明显影响,在我国工程技术史上应占一席地位。
第二,从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对称式,不甚注意中轴线。
邦克楼或望月台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
清净寺大门开在寺南墙东侧,进门有甬道,甬道后向左转弯即为礼拜大殿。
这种大门与大殿密集的平面布置,与我国传统的寺殿制度明显不同,是西方清真寺的制度。
建于宋末的江苏扬州仙鹤寺,平面布置也非左右对称式,而是屈卷为仙鹤状,用小天井而非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
该寺虽功经兵燹毁损,后人的屡次重修,已非始建时旧貌,但其总体平面布置仍保存了原有旧制,独具特色,亦属难得。
第三,从外观造型上看,基本上是阿拉伯情调。
如广州怀圣寺光塔,古称“番塔”,顾名思义,其型制与我国佛塔当显然不同,塔平面圆形,底径8。
85米。
旧志谓塔高55米;今据广东省建筑设计院测量,其露出地面部分总高度为35。
75米,估计塔下士埋部分尚有几米。
整座建筑恰如一支兀立苍穹的巨大蜡烛,凡两层,下层如烛身,上层如烛心。
塔为双层砖壁筒式结构。
内壁之中用土填实,成为塔心柱。
双壁间砌蹬道两条,相对盘旋而上,从底至顶各为154级砖阶。
每上数阶,即设一窗口以采光线。
塔身内外均墁白灰,故外表光洁古朴,“望之如银笔”。
塔顶旧有一金鸡,可随风转以测风向;后被人盗去一足,又为飓风所坠,塔顶改装葫芦;今为葫芦形宝顶。
总之这是一座阿拉伯式样的建筑。
其他如泉州清净寺门楼,核其型制,亦与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普遍浒的伊斯兰教寺院的式样相若:长方形的寺门,葱头形的尖拱,包括它的门楣、门顶都颇具异国情调。
第四,从细部处理上看,早期清真寺也是阿拉伯风格。
让我们还以清净寺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该寺大门平面为一窄而深的长方形,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是开敞式门厅,内部为封闭式门厅。
两个门厅由四道貌岸然尖拱券状门组成。
第一道貌岸然拱门高10米,宽3。
8米,拱顶甚尖。
拱门用辉绿岩石装饰,图案华丽。
门内作穹窿顶,上有密肋八条,状似藻井,饰以龟斑纹。
象征宇宙的无究威力。
在此穹窿顶下,即为第二道拱门。
此门高6。
7米,较外门略小,也以辉绿岩石为饰,层层叠叠,象征安拉的无尚崇高。
顶下为一门洞,安有普通大小双扇门板。
第三道和第四道拱门,高度分别为4。
3米和4。
06米。
在这两门之间的甬能道上,罩一完整的砖砌圆顶盖,即所谓的“拱北”,是盛行于阿拉手的一种建筑形成,这个拱北涂垩洁白,毫无装饰,古朴大方。
这种门外有门的门楼建筑,尖拱大门的发券做法,蜂巢状的小尖拱雕饰,气势雄伟壮丽,正是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特色之一。
第五,中国早期清真寺建筑中也揉进一些中国传统的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比如金鸡,作为吉祥的象征,是我国古建装饰中喜用的题材。
而伊斯兰教认为雕塑和绘制任何人物、动物形象都属非义行为,绝不用于清真寺建筑。
广州怀圣寺光塔上原用金鸡饰,显然为这座阿拉伯式伊斯兰教建筑增添了一点中国风采。
再如泉州清净寺大门虽属阿拉伯式样,但其门下柱上雕刻雀替使用云纹,上饰卷草,则应属中国式。
装饰砖墙用辉绿岩石,是中国泉州的地方特色,为他处所少风。
有学者甚至认为,清净寺大门内那个三层穹窿顶的设计和砌筑方法,其实是中国传统建筑方法中藻井式的变体;在此半圆的天花藻井上饰以龟纹图案,与我国宋代《营造法式》相若;其藻井的做法,以肋骨数据为主,与河北定县古料敌塔及南京南唐李陵的做法多有雷同。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清真寺采用砖石结构,平面布置、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上,基本都取阿拉伯式样,是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物。
但尽管当时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很少,这种影响也并非绝无。
这些清真寺的建造,一方面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新方式、新内容;另一方面也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进行了某些尝试。
到元代,这种尝试更加趋于大胆,除一般外观仍基本保留阿拉伯形式,后窑殿用砖砌圆拱顶做法之外,已开始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的木结构体系,出现了从阿拉伯式建筑向中国建筑的过渡形式或中西混合形式的清真寺。
如浙江杭州凤凰寺、河北定县礼拜寺等均如此。
这些清真寺以其独特的无梁殿结构以及精美的伊斯兰教石雕,丰富了我国古建筑文化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历史见证。
(二)当代新建清真寺的阿拉伯风格解放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新生。
党和人民政府制定并贯彻执行了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许多伊斯兰教寺院和陵墓予以重新修茸,清真古寺得到妥善保护,同时还兴建了不少新清真寺,以满足广大穆斯林宗教生活需要。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建清真寺如雨后春笋,其中不少寺借鉴了阿拉伯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使伊斯兰教建筑的特色更为突出,宁夏银川南关清真寺、辽宁锦州市清真寺、北京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等,都是这种“返祖”之作的典型代表。
这类建筑的阿拉伯风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外观造型看,是阿拉伯风格。
这些新建寺不再使用大木脊的中国传统庙宇型制而是仿阿拉伯式样。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殿顶上的那一组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四个小穹顶,各居殿顶一角,簇拥着中间一个巨大穹顶。
顶上均置宝瓶或以不锈钢球为饰,大穹顶上一弯新月静静地、有力地挺向蔚蓝天空。
这组穹顶,在形象上相互呼应,在尺度上恰成对比,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在整个清真寺建筑艺术形象的构成中,起着统率作用。
有人说,这组穹顶含有象征的意义:大穹顶象征穆罕默德,小穹顶象征伊斯兰教的四大法学派或四大哈里发。
这种说法确否置不论,其艺术效果确实很好。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清真寺外观,与其他庙宇殿堂相似,不易区别,那么这种穹顶式建筑则使人一望便知,这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第二,平面布置上不再使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制度,而是采用集中式构图。
宁夏银川南关清真寺,不是强调平面的中轴线,而是强调垂直的轴线,体形完整,轮廓稳定。
整个姥物被处理成上下两层,最高点是正吕大穹顶上那盏月形灯,距地面近22米,从而使大寺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体量。
下层是宽敞明亮的男、女浴室、小礼拜殿、阿訇休息室和会客室。
其间有回廊相连。
沿弧形楼梯拾级而上,是上层那座礼拜大殿。
殿前有水磨石地面的月台向南北延伸,围绕着大殿,使殿前现出一片缓冲的余地,舒殿而水局促。
大殿与月台之间,还有一道用汉白玉贴面的双心圆券柱廊,这既是殿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又是穆斯林礼拜出入殿时脱履空鞋之处。
大殿呈正方形,长宽各21米,也与那种呈窄而深平面的清真寺大殿有异大蓼中部有绿色瓷饰面的四根方柱,支撑着那直径9。
5米的巨大穹顶。
穹顶底部与方柱之间,有一段圆柱体的鼓座,上开二十四扇窗,加上大殿南北两侧各开出的六扇大窗,可保证殿内光线充足,视野开阔。
显然,这种集中式构图,强调垂直轴线的建筑,阿拉伯风格是很浓的。
第三,殿堂一般都很淡雅、素洁、雕塑和彩画不多。
辽宁锦州清真寺殿内宽敞明亮,一派淡雅、柔和、庄重的色调。
十组乳白色玉兰花壁灯,犹如两排光明的使者,整齐地装置在南北两侧洁白的墙壁上。
殿顶悬八盏吊灯和四组日光灯,可保证夜间礼拜时殿内亮如白昼。
大殿地板一抹紫红色,承尘为乳魄,上面铺着有葵花图案的钙塑板,红白相间,煞是美观。
窑殿前,有四根白色梁柱顶天立地,支撑着殿顶。
壁龛上刻有涂金的赞主赞圣经文。
此外,殿内再无其他彩画和雕刻,处处给人以朴实、肃穆的印象。
银川南关大寺也基本如此,但阿拉伯风格更为浓些。
大殿南北侧大窗上部呈尖拱形,与东部的柱券、屋面的穹顶相呼应,尖拱中心部位雕有精美的古兰经文。
壁龛采用多圆心复叶型券壁龛形式,系由汉白玉做成,晶莹洁白,上刻古兰经文,别无他饰。
整个大殿色调明快、简洁、朴实无华。
另外,这些新建寺的设计师们很注意整体色彩的运用。
银川南关大寺下层按基座处理,色调全灰,从面增加了沉稳之感。
二层是全寺核心部分,墙面用绿色水刷石,与汉白玉柱券在质感上是粗细对比,在色度上是深浅对比,形成一种典雅明快的色调。
整个建筑使用最多的是中国穆斯林喜爱的绿色,绿色穹顶,厚3公分,采用铅丝网水泥薄壳外罩玻璃钢制成。
穹顶上托一弯新月,直插天际,与蓝天、白云、红日构成一幅艳丽的彩画。
近年来新建和重修的清真寺,有不少都在门楼设计上吸收了上述穹顶式阿拉伯建筑风格。
北京下坡清真寺、宁夏永宁县新寨子清真寺、甘肃临潭旧城清真寺、临夏南关及前河沿清真大寺、辽宁本溪市清真寺、忠诚妻宁县马坡清真寺、陕西安康清真寺等,都是这样。
当然纯属中国风格的也很不少,如河北泊头市清真寺、河北临西县老关寨乡洪官荥清真寺、吉林市清真寺、镇江城西清真寺等,重修后依然保持着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古朴大方,雄伟庄严。
可以说,当代我国清真寺建筑呈现出一派百花竞放的兴旺景象。
见到这些焕然一新的清真寺,广大穆斯林笑在脸上,喜在心头。
四川茂汶羌族彼治县前锋清真寺一幅对联,道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阳光普照,举国回民喜气洋溢;旭日东升,天下教门焕然一新。
” (三)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清真寺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清真寺,一般可分为五种类型:艾提卡尔清真大寺、加曼清真寺、小巷清真寺、麻札清真寺、耶提木寺。
艾提卡尔清真大寺,主要建在穆斯林的文化中心城镇。
“艾提卡尔”是阿拉伯语Ieyt和波斯语Kar的复合词:Ieyt通常译作“尔德”,意为节日;Kar意为广场、场所。
艾提卡尔即节日场所之意。
这类艾提卡尔清真寺,主要供重大节日举行大规模集体会礼时用,故其建筑规模宏大,模式考究,殿堂宽敞,彩绘精细。
这类大寺往往由当地最有名望的大毛拉主持寺务,有较齐全的教职人员;会礼时,有著名的宗教学者主持诵经仪式。
寺内的大教经堂。
位于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卡尔大寺即是其代表作。
加曼清真寺,又称主麻日清真寺。
加曼,又译作“加米”,阿拉伯文Jami的译音,意为聚礼。
这类寺是每周星期五(主麻日)举行聚礼及其他重要宗教活动的寺院。
主要建在县城穆斯林聚居区。
规模较大,宗教职业人员也较齐全。
莎车县城的加曼清真寺,即属此类。
小巷清真寺,一般称为“麦斯吉德”。
遍及全疆,南疆尤多,城乡小巷,随处可见,是穆斯林平日礼拜、祈祷之所。
这类寺多有自己的具体名称:有的以所在地名呼之,如“皮卡克科恰”(小刀匠之巷)、“苏代日瓦孜”(水门)、“台斯青牙尔”(断崖)等;有的以历史传说之地为名,如“奥尔达勒底”(王宫前面)、“阿克奥尔达”(白宫)、“阔纳奥尔达”(旧宫)、“牙尔马俄”(情人花园)等;有的以建寺者姓名命名,如“艾肯木阿吉寺”、“斯热吉丁阿洪寺”、“阿面杜拉伯克寺”等。
这类寺一般规模不大,教职人员较少。
麻札清真寺,多做为附属建筑设在麻朴(陵园)院内。
人们在朝拜麻札时,往往还要在这种寺内举办一些宗教功课。
新疆大麻札,多为伊斯兰教著名教长、领袖、学者的埋葬处,实际上也往往是该亡人家庭及所属集团、宗派的公墓。
到这里朝拜的人很多,因此这里的清真寺一般规模都不小,殿堂比较华丽。
如喀什的阿帕克和加订札、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札、库车的默拉纳·额西丁麻札、阿图什的苏丹布格拉汗麻札等,都有规模宏大建筑豪华的清真寺,其中阿帕克和加麻札内竟建有四座清真寺和一座大教经堂,可谓麻札清真寺之冠了。
耶提木寺,意译为“孤寺”或“孤儿寺”。
在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漠漠黄沙中,人们往往会发现一座低矮的建筑物孤零零地立在路边,这就为便于旅途游子礼五番拜而设的耶提木寺。
这种寺与穆罕默德时期的礼拜寺一样,建筑极其简陋,或为一土屋,或仅有土墙而无屋顶,既无一般寺中那些设施,也无任何教职人员。
这种寺以“孤儿”名之,的确是名副其实的。
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清真寺,与我国内地清真寺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分布密集化。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多于内地,教派情况也比内地复杂,各族穆斯林居住集中,因此清真寺建筑鳞次栉比,与内地比较要密集得多。
如喀什市,清末穆斯林人口约4万,清真寺多达126座。
解放初期,清真寺发展到12000余座。
经过十年内乱,清真寺遭到破坏,仅余152座。
现在,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穆斯林人口发展到17.3万有余,清真寺也已恢复到6000余座。
每条街巷几乎都有一座甚至几座清真寺,人们的宗教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
这种密集化的分布,是新疆维吾尔等民族地区清真寺的一大特点。
第二,平面布置不同。
新疆维吾尔等民族地区清真寺,不像内地大多数清真寺那样复杂,院落重重,曲折深邃,而是简单明了。
外面一座大门楼,进门迎面即是大殿;附属建筑很少,小寺只附有阿訇在住所,大寺多附有宗教学校,至于水房、碑亭、牌楼、住房、会客室、图书室等,则不多见。
此外,他们不甚注意建筑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平面布置比较随意,有的甚至故意做得左右不对称。
如喀什艾提卡尔大寺,宽120米,门楼不在正中,而是略偏北侧,距北侧尖塔较近,二者之间仅有一段院墙,墙上无任何装饰;距南侧尖塔较远,二者之间院墙上有两个尖拱状图案装饰。
这种故意打破左右对称概念的建筑布置,是很有特色的。
第三,建筑型制不同。
无论是寺门、邦克楼,还是礼拜大殿,新疆维吾尔等民族清真寺与内地都有很大的不同。
那里的清真寺,无论其大小,都非常注意门楼的装饰,大门周围或用油彩写满阿拉伯经文,或用砖砌成尖拱壁龛装图案,极为华丽。
门楼高大,两侧各建一座圆形尖塔,它们与大门相连,显得雄伟壮观。
这两座尖塔,不仅是大门的陪衬,而且作为邦克楼,是召唤教民来寺礼拜的理想建筑。
内地清真寺的邦克楼,多建在二门或庭院正中处,高度多为二至三层,至多四层。
而新疆寺的尖塔往往五六层高,与大门连建,使清真寺的标志明显,而且还可以节省许多建筑材料和人工。
内地寺邦克楼多为木制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下部砖砌,上部木建;新疆寺尖塔均为砖结构,塔身往往用花砖拼砌成各种各样的线角、图案和凹凸面。
内地寺邦克楼多为六角形塔状物;新疆寺尖塔一般平面为圆形,塔身上部大,逐层缩小,顶建一砖砌圆亭,亭顶作穹窿式,顶尖为一弯新月,阿拉伯风味极浓。
新疆维吾尔地区的清真寺,大殿多为平顶结构。
一般分内外两殿,外殿前有棚檐。
殿内木主林立,用以支撑硕大的平顶。
喀什阿帕克和加麻札的礼拜大殿,平顶2600平方米,殿内有158根木柱。
内殿、外殿的进深都小于面阔。
这种平顶结构比较简单,有排椽式和板式两种:在柱头与柱头之间使用横梁,再在横梁上安枋,枋上或铺一排半圆形木椽,或铺一层望板,椽板上铺席,席上覆草泥土或灰土即成。
此外,还有一种圆拱顶式结构:在平顶大殿的内墙上,砌筑半圆拱顶或桶状券顶,一排有几十个房间即有几十个圆拱顶。
有人称这种不用木才的圆拱顶建筑为“拱北廊房”,维吾尔语称作“Bax tarka”。
这种平顶结构的优点在于,适应新疆地区雨量少、风沙大的气候条件;建筑结构简单、省工省料;比起脊式屋顶灵活,不必受屋顶的束缚和制约,平面布置富有随意性。
外殿成敝廊式,天热时可在此礼拜;内殿较严紧,利于冬冷时礼拜。
但殿内木柱过多,占去不少空间;一般来看,内殿采光较差,光线较暗。
第四,维吾尔装饰艺术。
新疆维吾尔地区清真寺的装饰艺术风格独具,足有道者,这种艺术,表现在寺内一切建筑物上。
其表现手法主要有木雕、砖花、石膏浮雕、彩画。
装饰纹亲主要有:谢德文、伊斯力玛纹、巴旦木纹、石榴纹、花蕾纹、花朵纹、小花纹、叶纹等。
木雕 维吾尔地区清真寺的木雕非常精细。
栅栏门、院落门,上面都有各色各样的木制雕花或凸刻贴花。
木制格窗做得极精巧,有的以阿拉伯文组成,有的以几何图形组成;窗或圆形,或菱形,或方形,或六角、八角形,富于变化。
梁枋檐柱的木雕也极丰富,在那些较大的礼拜殿,人们会看到,凡梁枋檐柱及雀替的木画,满布雕花,并施以重彩,使全殿显得富丽多姿。
特别是那些木柱雕花,粗看大体相仿,细看会发现每根木柱柱头脚的雕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不雷同。
这种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又有统一的木雕艺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砖花 这又是维吾尔地区清真寺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
新疆寺多用黄褐色砖作建筑材料,在砖的使用上颇为讲究。
一般来讲,有三种装饰法:一种是拼砖花装饰,即用砖直接拼成三角花格、六边连环双关格、六边连环交叉格、菱形斜格等造型优美的图案,赋予建筑宏伟壮观的情调,多用于房檐、台阶等处。
第二种是将砖预先制成各种形式,再砌成不同的几何图形,多用于大门边框、尖塔、拱北、墙垣、土台的某些部位。
这是维吾尔建筑艺术中最常用的一种艺术造型手段。
第三种是将砖面上铸成图案纹样,然后再按图案拼砌。
这种饰法可以构成石膏花效果,但比石膏花坚固耐久。
新疆最伟大的伊斯兰教建筑砖作,当推吐鲁番的苏公塔。
该塔又称伊明王纪念塔或额敏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塔形浑圆,全部砖砌,通高44米,圆顶直径2.8米,塔基圆径11米。
塔下为高台,高台旁临公路,公路低于高台10余米,故从公路仰视,大有高塔凌云之感,蔚为壮观。
塔身满布缨络、锦绣花纹,全为砖砌而成,花团锦簇,赏心悦目,诚为建筑艺术之精品。
因塔的收分很大,砖砌花纹愈往上愈紧缩,需预先将砖雕成符合各层规格的花方图案,这是很花心血的,如非技艺高超的匠师绝难办到。
应该说这座精丽奇伟的巨大砖塔及其砌造技艺,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一项伟大贡献,也是新疆穆斯林在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贡献。
石膏浮雕 用石膏花装饰图案施于城市建筑,在新疆由来以久。
北宋王延德(939-1006)在其《西州程记》一书中写到:“都城火州,地无雨雪而极热……居室覆以白垩”。
可知以石膏为饰,是适应新疆天热少雨这一自然环境的。
石膏花雕形式多样,有以一点为中心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有的则为圆形、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边形等独立纹样。
种种图案,相互配合协调,造型整齐有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喀什卡赞奇牙尔别希街清真寺壁龛及其四周,皆为石膏雕花,在白色花纹之中,分别饰以蓝、红底色,令人感到一种朴素而严谨的作风。
彩画 新疆维吾尔地区清真寺一般都广饰彩画,举凡门扉、壁龛、前廊、藻井、梁枋、木柱,均用浓彩绘制具有独特形式和风格的花卉、水果、花瓶、风景及几何图案。
这些彩画技巧高超,多用对比鲜明强烈而又相互协调的色彩绘成,体现了维吾尔民族强烈的色彩观念。
如有的大殿,木柱油饰为褐色、蓝色或绿色,而顶上梁枋却用白色,显得朴素淡雅。
有的将枋心分成数段,分段绘制各式花纹,在枋的空白处则露出本色木面,略加雕刻,显现出金黄色调,不仅美丽大方,也解决了枋木过长过细难以彩画处理的矛盾,可谓匠心独具。
还有的在枋下施以连续花纹,在转角处加红褐色线条,变化多端,灵活随意。
近代建筑彩画尤为艳丽,墙肩处加施红、白、蓝、绿等各色连续花纹,花样翻新,生动非常;天花上常绘花奔、水果、风景、X字,图案各不相同,又都具有一致的作风,是内地清真寺中所少见的。
新疆维吾尔地区清真寺装饰艺术,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实践。
维吾尔人历来有在庭院种植果木、栽培花卉的习惯,这种生活习惯反映到清真寺装饰图案中是很自然的。
另外,在历史上维吾尔人曾受佛教、景教、萨满教、摩尼教的很大影响,这些宗教的建筑装饰手段,也会被已经皈依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工匠所借鉴和吸收。
他们冲决了伊斯兰教关于“殿堂不饰五彩”的训戒束缚,运用各种艳丽色彩,将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各种植物及藤、叶、花、蕾,各种果木的花、果,如巴旦木杏、石榴、葡萄、西瓜等,各种生活用品如洗水壶、铜茶壶、瓷壶、花瓶等,经过巧妙的艺术造型处理,统统彩绘入画。
所以,新疆维吾尔地区清真寺的装饰艺术,生活气息很浓,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维吾尔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也反映了他们不厌世避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
赵家字辈问题!
四月的天气,晴朗而清爽。
万物复苏孕育着新的生机,活力中隐藏着机会,在充满养分的土壤里蠢蠢而欲动。
而这充满养分的大地,是萌生万物的摇篮,也是那些为了别人的春天而逝去的人们的归属。
他们长眠地下,他们安息,我说他们是清醒的,他们在用迫切的目光注视着后辈的崛起。
去的是岁月是历史,却不是一种情怀,去年跟随老师去塔山烈士陵园扫墓,那时觉得高高的纪念碑有着说不出的巍峨和肃穆,一朵精致的白花别于胸前,一条红领巾默默拭去纪念碑上的尘土,却擦不去内心的疑问,我们来这里做什么,他们走了,我们来看他们,他们知道吗,那高高的塔碑底下埋藏的又是什么。
带着疑问而来,又带着疑问而归。
一年一年,扫墓变成了习惯。
生死何惧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质,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气节。
望着烈士陵园内那长长的碑林,那一个个刻在冷冷碑石上的名字本该是一张张鲜活的笑脸。
他们却长眠于此,他们有的牺牲的时候还不如我一般大,他们的人生那么短暂,他们的幸福从何谈起,可他们坦然的面对了生死,忠诚了自己的信仰。
信仰最大的号召力就是让人们为之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热血和青春,XXX这面鲜艳的旗帜永远飘在了任何一个以民族为重任的心里。
这就是士气
今天我们四五六年级全体师生来到烈士陵园,站好位置,主持人站在塔前,为这些烈士哀悼,我低着头,闭上了眼,为这些烈士哀悼,主持人又说:“哀悼结束
”我才睁开了眼,接着中队长让同学们举起右拳,大声宣誓:“我是ZG少年先锋队队员。
我在队旗下宣誓:我决心遵照XXX的教导,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准备着为XX主义事业,贡献出一切力量。
时刻准备着,时刻准备着
如今扫墓对我们而言真的不只是一个形式,它是一个民族的血痛。
扫墓是追忆,扫墓是心和心的交流,扫墓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光辉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继承、发扬、光大,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丢弃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