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毛《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1000字左右。
不要从百度上的,创新
读书像在读人。
明明寂寞的生活在她的笔下那么的富有创造性,我无法不为这个浑身散发着浪漫气息且真性情的人感动。
她就像沙漠里一直欢歌的童话。
走进这本书从《沙漠中的餐馆》开始,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那一道道独具创造魅力的中国菜,诗意的名字让人想起故乡的雨。
更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婚姻的态度。
三毛说,“我极不愿意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是自由自在化。
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
”这种追求自我存在的执着让人更加有一种魅力。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女性以为婚姻意味着妥协与放弃某些权利,比如放弃工作的权利,放弃结交异性朋友的权利,甚至放弃尊严和话语权。
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家庭生活中去,然后忘记了自我。
她们甚至觉得这是对他足够爱的表现,爱到可以牺牲自己。
于此,我很不能够理解。
可悲的是,有些丈夫觉得妻子的付出理所应当。
而荷西对于三毛的回答是“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
”这个男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因为他对她真爱,他可以包容她的所有,包括她的固执;因为是真爱,他不惜陪她去沙漠,不惜为她在茫茫的沙漠里寻找一架完整的骆驼骨。
在《结婚记》中,荷西说“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
”我想有一个人如果因为不能跟你在一起而感到疼痛,那么这个人是真的在乎你。
荷西是口袋里只有14个西币刚刚够买两张电影票就带三毛去看电影的浪漫男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们彼此分别6年后,娶了三毛,实现了他的第一个承诺。
似乎那句“我不在乎你有多少,关键是你可以给我多少。
”的老套句子真的可以应验爱情真伪。
看到这里,我想结婚也许是一件很简单是事情:找一个尊重你个性,感知你心灵的人去爱,去生活
你也许会说,哪有那么简单。
我们为什么要想得那么复杂
一定要给婚姻去加载那么多的重量
如果你是女方,你是否一定要考虑那个男人有多少存款
有多大的房子
能给你一个怎样的豪华婚礼
请问,你是嫁给钱,还是房子,还是婚礼
当然,还是有人把外在条件看得胜过一切。
难道她不知道这根本就扭曲了婚姻的意义
婚姻被低俗的定义为一场人口交易,无知的人们虚伪的借传统的幌子一叶障目。
正因为这样,很多女性因为外在的物质掩盖了自己的心意,导致以后的婚姻生活中也处于弱势的地位,于是不幸福的因子开始在空气中弥散。
所以,请把附加的条件都去掉然后问自己是否值得去爱他。
即使你结婚了,也务必要保持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
请不要把自己的所有生活依附在丈夫的肩上,也不要妄想你的丈夫是个超人。
生活就是岁月的消磨,寂寞的时光总会多过精彩瞬间,琐碎的小事早以堆砌得超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件。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过着看似荒芜的时光,内心却无比的充盈。
这个善良的女人在撒哈拉沙漠上“悬壶济世”帮助当地的居民。
当然也因为她的乐善好施,总是被邻居们打扰,可她依旧称他们是芳邻。
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也许这些都算不得什么。
我欣赏三毛的挖掘新鲜的生活态度,佩服她可以活得如此的浪漫勇敢。
也许,有一天你会觉得,日子应该过像三毛那样洒脱。
独立做自己,自己做独立的事,哪怕行走在沙漠里,也不会因为没有树而害怕。
(读后感)流淌在沙漠里的爱--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读后感)流淌在沙漠里的爱--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砂子塘小学:(读后感)流淌在沙漠里的爱--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作者:祝健群来源:党支部发表时间:2008-4-25 0:02:32访问次数:1130次最初吸引我阅读《撒哈拉的故事》不是因为作家三毛,而是题目中的撒哈拉,(读后感)流淌在沙漠里的爱--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儿时起就牵引着我,给我无限的遐想。
记得阿拉伯语对撒哈拉的解读是大荒漠:广阔、孤寂、贫穷与落后。
可翻开书籍,品味着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白手起家》《悬壶济世》等18个故事,感受到的并非像阿拉伯语解读的一样,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
这一切更让我心驰神往,竟然产生一种踏着三毛足迹重游的强烈冲动。
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一、对大沙漠的热爱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
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
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
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
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
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
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
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作者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二、对撒哈拉人的关爱在三毛的18个故事里,在她质朴的笔下,我感受到的是那恒久不变的爱,她爱每一个人,也爱沙漠中的一草一木一沙。
尽管周围那些三年才洗一次澡的邻居们面对这个异乡者不慷慨,也不友好,甚至不可理喻:小孩经常找他要钱,借东西不还,甚至连吃饭的餐具、叉子都要借她的…。
但是她还是友善地对待每个人,为他们提供帮助,传递着来自异乡现代人的温暖,读后感《(读后感)流淌在沙漠里的爱--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故事《搭车客》中,三毛在炎热的正午,掉头再回沙漠,为的是接出那个不肯放弃自行车的男孩;《哑奴》里,三毛和荷西对哑奴如朋友,忍受着邻居们的冷眼,尽自己所能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哑奴,可终究摆脱不了哑奴被卖的结局。
三毛只能无奈地以她犀利的笔触揭露奴隶主的富有、凶狠和阴险,控诉着社会的不平等。
三毛还在家里开办免费的女子学校,教妇女们数数、认字,传授一些卫生常识,尽管那些不受规矩,不爱学习的学生们将家里弄得脏兮兮,她也热情地包容着。
三毛和荷西以热情与慷慨赢得了邻居们的信任,在沙漠居住一年半后,他们开始与当地居民互动起来:荷西成了邻居电器的修理匠、木匠与泥水匠;三毛则成了代书、护士、老师与裁缝。
三、夫妻之间的挚爱阅读这部故事集,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让人羡慕不已。
他们牵手在沙漠的艰难岁月里,相互支撑,彼此尊重,同舟共济,演绎着夫妻间真挚而可泣的爱情故事。
知三毛者,荷西也。
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别热爱大自然的天然杰作,荷西竟然煞费苦心地为她找来一副完整的骆驼骨架,并将作为新婚礼物。
这样的举动让人惊诧,同时也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
登记结婚时,三毛一袭蓝裙,草帽上插着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牵着她的手,温情地行走在风中的沙漠里,充满着浪漫与甜美…贫瘠的沙漠,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乐观的三毛笔下呈现生趣:窄小的家是他们沙漠中的饭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亲自下厨做菜,还将普通的菜肴冠以美名:粉丝煮鸡汤称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连三地要吃,还惊叹中国美食的浪漫;她将粉丝、菠菜和肉绞碎放在一起做饼馅,让荷西误以为是用昂贵的鲨鱼的翅膀做馅;三毛将紫菜包成饭团,吃得津津有味,却捉弄荷西说是复写纸,吓得荷西担心她会中毒…真是乐不可言。
生活在沙漠的日子里,既有苦中作乐的温馨时刻,也有惊涛骇浪的生死考验。
故事《荒山之夜》里,三毛和荷西游历沙漠驾车捡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无法脱身,面临危险。
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处找绳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芜,只有沙和小石子。
暮色开始降临,气温很快下降,冻得发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来救兵,却引狼入室差点受侮辱。
机智脱险后的三毛看着已经冻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顶将车子摇起,干着天地下女人不敢干的事--拆掉轮胎,撕开自己的裙子,将碎片系成绳子,硬是把濒临死亡的荷西救了出来,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恋歌。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
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三毛《白手起家》 〔(读后感)流淌在沙漠里的爱--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求:三毛作的撒哈拉沙漠 白手成家读後感300~400字
1.整本书以《白手成家》作结。
《白手成家》记叙了三毛来到撒哈拉沙漠到她与荷西一步一步终于建成了“沙地的城堡”——他们美好的家。
这一过程充满挫折,但最终他们的住所还是由“那个灰暗的中间有个大洞的小屋子”到“沙漠中最美丽的小屋”,让我感受到了白手成家的艰辛和成家后的快乐。
2.《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
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
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
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
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的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
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真正体会呢…... 自己选吧~~
《 撒哈拉大沙漠的故事 》50字读后感不要太复杂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独自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种种奇遇和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
【金苗论坛】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人物分析
书的前言以(妈妈的一封信)为始,诉说着三毛妈妈对她此次去撒哈拉沙漠的无比关心 与挂念, 同时还有对她的所作所为表示支持, 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妈妈对三毛那一份暖暖的、 满满的爱,让人不由自主的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沙漠中的饭店) 一个好的妻子不一定必须拥有魔鬼般的身材, 也一定必须拥有妩媚的面孔, 而是在外能有养活自己,在内能养活丈夫。
通过一次简单的请荷西的大老板吃饭,可以看出 三毛在重要场合下表现出来的机智,赢得别人的赞赏同时也为自己丈夫挣来的面子。
(悬壶济世)撒哈拉沙漠的妇女生病绝不看医生的习俗让三毛有机会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 神医, 凭着自己半辈子自医总结出来的心得和看书积累回来的医疗知识医好了不少人。
用中 国药方治愈好了邻居的疖子、开办女子学校、用红酒治好了一只产后的羊、用指甲油帮人补 牙,这种种奇怪而又有效的方法体现了三毛敢于尝试的精神。
为他人治疗不收取任何费用, 偶尔还赠送其它东西,展现出了三毛善良的心肠。
(荒山之夜) 突发寻找化石的想法让荷西差点在泥沼中丧失了生命, 三毛凭借冷静的心态和 机智的做法成功从三位撒哈拉人追赶的中逃脱出来。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芬邻》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500字 速度要
1
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的情感抵是心下羡慕有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
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
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
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
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
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
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
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
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
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
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
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
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
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
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
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
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别有一番风味。
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
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
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
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
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
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引得人不禁赞美:“你把罗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
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
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
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
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