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儒林外史好词好句读后感

儒林外史好词好句读后感

时间:2017-04-02 17:29

儒林外史 好词好句及读后感 50分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 守成难, 知难不难 似蝴蝶在花丛飞舞,在万丛中寻找芬芳,美丽的花朵。

我在这个假期,寻找着适合的书籍来阅读,而我阅读了这本《儒林外史》。

作家吴敬梓向我们概述了一篇讽刺意义的小说,讽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当时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的开头,却是整个文章的中心。

当我初读此书时,第一句看到的便是这句话,当时我却百思不得其解,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与这句话有什么关系,于是没有去在意,而看到后面,为了财富,为了金钱,读书人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

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外史》的这些人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

当时那腐朽的封建科举的害人的制度,迫使着读书人们为享有巨大特权而诱使他们一心去追求名利。

是啊,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后,又味同嚼蜡。

自古及今,哪一个能看破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

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读了之后,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读书为的到底是什么

现在我们在小学学习、读书,将来还有初中,高中,大学…学海无涯,但是当别有有时问我:“你读书学习到底为的什么呢

”我却哑口无言。

但是我知道,我们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钱,如同过去那腐败的封建教会一般。

想想现在社会,尽管并无过去的迂腐,但是,依旧有那么多学生为了一些考试夜以继日地学习,有些考上的兴奋至发疯,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楼自杀

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我想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讽刺的吧。

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也许并没有那样为了功名而疯狂地学习,但是,当陷入迷途之后也许就会后悔莫及吧。

我想,当我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仅应该为封建社会的堕落而感到可笑,更应该明确我们读书的目的。

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世界里去探索,而不一概为名利与富贵而读书。

我们应该学习王冕,学习他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品质,学习他在大富大贵面前,选择隐居而不去享受。

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感悟。

儒林外史中的好词好句

答、儒林外史好词:一丝、淹淹一息、动人心魄、再三、不可、发蒙振聩、夸夸而谈顶名冒姓、啼啼哭哭、不知其详、果不其然、国而忘家、愁眉苦脸、慷慨仗义二、儒林外史好句:1、半年之后,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着诏书,带领许多人,将着彩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见秦老八十多岁,须鬓皓然,手扶拄杖。

2、彼此说着闲话,掌上灯烛,管家捧上酒饭,鸡、鱼、鸭、肉,堆满春台。

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

随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

安置后,各自歇宿。

3、此时荀老爹已经没了,只有母亲在堂。

苟玫拜见母亲,母亲欢喜道:“自你爹去世,年岁不好,家里田地渐渐也花黄了,而今得你进个学,将来可以教书过日子。

”申祥甫也老了,拄着拐杖来贺喜,就同梅三相商议,集上约会分子,替苟玫贺学,凑了二三十吊钱。

荀家管待众人,就借这观音庵里摆酒。

4、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余包办。

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余,行主人替周进准备一席酒,请了众位。

金有余将着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

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

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

5、范举人因母亲做佛事,和尚被人拴了,忍耐不得,随即拿帖子向知县说了。

知县差班头将和尚解放,女人则交给美之领了家去;一班流氓带着,明日早堂发落。

众人慌了,求张乡绅帖子在知县处说情,知县准了,早堂带进,骂了几句,扯一个淡,赶了出去。

和尚同众人,倒在衙门口用了几十两银子。

6、管家都在厅上,女客都在堂屋候殓,只有两个舅奶奶在房里,乘着人乱,将些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

连赵氏方才戴的赤金冠子,滚在地下,也拾起来藏在怀里。

严监生慌忙叫奶妈抱起儿子来。

拿一匹麻替他披着。

那时衣衾棺椁,都是现成的;入过了殓,天才亮了。

灵柩停在第二层中堂内,众人进来参了灵,各自散了。

7、过了几朝,叫来富和四斗子去雇了两只高要船,那船家就是高要县的人。

两只大船,银十二两,立约到高要付银。

一只坐的是新郎新娘,一只严贡生自坐,择了吉日,辞别亲家。

借了一副“巢县正堂”的金字牌,一副“肃静回避”的粉底,四根门轮,插在船上。

又叫了一班吹手,开锣掌伞,吹打上船。

船家十分畏惧,小心服侍,一路无话。

8、过了几日,大老爹果然带着第二个儿子往省里去了。

赵氏在家掌管家务,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奴仆成群,牛马成行,享福度日。

不想皇天无眼,不佑善人,那儿子出起天花来,发了一天热;医生来看,就说是个险症。

药里用了犀角、黄连,几日不能灌浆;把赵氏急得到处求神许愿,都是无益。

到七日上,把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跑掉了。

赵氏此番的哭泣,不但比不得哭大娘,并且比不得哭二爷,直哭得眼泪都哭不出来。

整整的哭了三日三夜。

9、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

授职部属,考选御史。

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命下之日,范学道即来叩见周司业。

周司业道:“山东虽是我故乡,我却也没有甚事相烦。

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荀玫,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了。

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拨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

”范进听了,专记在心,去往山东到任。

10、秦老又走回家去取了些酒肴来,替王冕送行。

吃了半夜酒回去。

次日五更,王冕天明起来收拾行李,吃了早饭,恰好秦老也到。

王冕拜辞了母亲,又拜了秦老两拜,母子洒泪分手。

王冕穿上麻鞋,背上行李。

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

秦老手拿灯笼,站着看着他走,走得望不着了,方才回去。

11、申祥甫拿出一副蓝布被褥,送周先生到观音庵里歇宿。

向和尚说定,馆地就在后门里这两间屋内。

直到开馆那日,申祥甫陪着众人,领了学生来;七长八短几个孩子,拜见先生。

众人各自散了,周进上位教书。

12、说罢,荀员外下来拜了,求夫子判断。

那乩笔半日不动,求的急了,运笔判下一个“服”,字。

陈礼把沙摊平了求判,又判了一个“服”字。

一连平了三回沙,判了三个“服”字,再不动了。

13、晚间,学生回去。

把各家的见面礼拆开来看:只见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

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

周进一起包了,交与和尚收着再算。

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般,一时照顾不到,就溜到外边去打瓦踢球,每日淘气的不得了。

周进只得耐着性子,坐着教导。

14、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

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

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

逐日把牛栓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15、乡里人听见锣声,一个个扶老携幼,挨挤了看。

轿子来到王冕门首,只见七八间草屋,一扇白板门紧紧关着。

儒林外史好词50个 好句10个 。

好词:老生长谈身外之物勤谨欢喜寒暄惭愧推三阻四恐吓狐假虎威扶老携幼横七竖八机遇埋没风餐露宿慌忙荣宗耀祖眠鸥宿鹭阒然无声须鬓皓然谦让侥幸精妙飞黄腾达奉承捏造料想际会风云凄凉整整齐齐荏苒仪表端正獐头鼠目衣冠齐楚褴褛面黄肌瘦辉煌荒谬一线之明粗心浮气赞扬忠厚不醒人事慈祥口若悬河一丝不苟水泄不通漏网之鱼丧家之狗铮铮有名釜底抽薪寸步不离哭天求地须臾恍恍惚惚疑惑不清披麻带孝恍惚不宁簇新踌躇朦胧违拗捶胸趺脚喜逐颜开天作之合同寅协恭悚然振作讥诮传杯换盏寒若朴素萧然如雷灌耳闭月羞花求贤若渴盼望不胜怅怅钦慕无影无踪万籁俱寂如梦方醒一见如故好句: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

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

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

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

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屋后横七竖八条田埂,远远的一面大塘,塘边都栽满了榆树、桑树。

塘边那一望无际的几顷田地,又有一座山,虽不甚大,却青葱树木,堆满山上。

羡尔功名夏后,一枝高折鲜红。

大江烟浪杳无踪,两日黄堂坐拥。

只道骅骝开道,原来天府狡龙。

琴瑟琵琶路上逢,一盏醇醪心痛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嗅窗前寒梅数点,且任我俯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让人婆姿而舞。

”“新年略有俗务,三四月后,自当敬造高斋,为平原十日之饮。

”当下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真乃一时胜会,两边船窗四启,小船上奏着细乐,慢慢游到莺脰湖。

酒席齐备,十几个阔衣高帽的管家在船头上更番斟酒上菜,那食品之精洁,茶酒之清香,不消细说,饮到月上时分,两只船上点起五六十盏羊角灯,映着月色湖光,照耀如同白日,一派乐声大作,在空阔处更觉得响亮,声闻十余里。

自古道:‘蜂虿人怀,解衣去赶。

’马二先生道:”你这就差了。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

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

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

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

到本朝用文章取上,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

何也

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

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

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

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营弦楼”。

“真乃‘载华岳而下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天下何人不识君,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汉‘漂梅之侯’了。

但这事也在我身上。

”‘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

’‘蒲柳之姿,望秋先零’“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

”“君子以果行育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资源已上传,望您喜欢和采纳

PS:如果有疑问请继续追问! ﹎﹎﹎﹎﹎﹎﹎﹎﹎﹎﹎﹎﹎﹎﹎ by:知道团队【写意天下】

求儒林外史每篇读书笔记 就是每章一篇读书笔记~~ 好词到好句到主要内容最后到读后感~~ 一共5篇,谢谢~~

回 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开场,从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绘的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

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

王冕就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

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周进的出场: 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简单的几笔,就把一个穷老塾师的神情面目勾勒出来。

像“旧毡帽”表明他还不是秀才,“右边袖子”先破,表明他经常伏案写字,这些都是用笔极细的地方。

而这种例子在小说中是随处可见的。

白话写到如此精炼,已经完全可以同历史悠久的文言文媲美了。

《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写了一个屡试不中一个年过花甲,屡试不第,受尽曲辱,精神失常的周进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的情景:“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

’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

”这句话着实写活了周进的的内心活动,写出了周进苦读几十年书却毫无用武之地的痛苦。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被胡屠夫打清醒后,众乡亲都来奉承巴结了。

这真道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呀。

看看范进在没中举人前的生活,却也给人以一种很压抑的心情,这一回让我想到了一个词,那就微是咸鱼翻身

范进在科举的道路上,以生命为赌注,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

几十年间的打击、折磨,已使他的心灵完全陷于痛苦的木然状态。

因此,当一个完全相反的信息出现时,尽管这是他孜孜追求的希望,他却反而没有“力量”接受了,他的心理完全失去了平衡,他疯了。

范进的疯魔,带有喜剧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富有喜剧性的悲剧。

范进成了举人,又中了进士之后,地位改变,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即在科举制度薰陶下形成的虚伪、做作等劣性,也真实地表现出来了。

作为举人老爷的范进,因“先母见背,尊制丁忧”,在酒席上既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牙箸,必换了“白颜色竹子的筷子”才肯,以此表示孝子的情状。

但吃起来,他却毫无丧母之忧,抢先“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

”在官方理学规范下的虚情假意,一下子暴露无余。

第四回可见,吏治的腐败同样源于以功名富贵为核心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还造就了一大批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

清代科举唯有“优贡”在制度上强调优良品行以决定应举资格,张静斋为了谋夺和尚的田产,装神弄鬼,唆使地痞流氓诬谄和尚与妇女通奸。

官吏之残虐是如此,地方缙绅也同样卑劣无耻。

例如劣绅严致中,是个“忝列衣冠”的贡生,他在乡里强买强卖,巧取豪夺。

他的一口小猪跑到王家,便以八钱银子强行卖与王家,待王家把猪养到一百多斤时,他又把猪关在自己家里,并说这猪本来就是他的。

另外,有一老者黄梦统并没有借用他的银子,但他却强逼黄老汉给他利息。

更为无耻的是,他雇船接回新婚儿子、儿媳时,拿普通点心云片糕让船夫吃了之后,却硬说是船夫偷吃了他的珍贵药品,以此赖掉船资。

其卑劣可耻的行为,既令人鄙夷不屑,也令人愤懑不已。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

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严致和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

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在其成为山东学道后,为报老师的恩德特提拔老师的门生荀玫。

古代的官场和现代的没什么区别,只要有关系,就能比别人有更好的机会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满意请采纳

儒林外史里的好词和好句,要四字词语,句子短一点,优美一点。

词语要一百个以上,句子五十个以上。

好词摘抄:一丝不苟、淹淹一息、动人心魄、再三再四、不可限量、发蒙振聩、夸夸而谈顶名冒姓、啼啼哭哭、不知其详、果不其然、国而忘家、愁眉苦脸、慷慨仗义好句摘抄:1、半年之后,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著诏书,带领许多人,将著彩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见秦老八十多岁,须鬓皓然,手扶拄杖。

2、彼此说著闲话,掌上灯烛,管家捧上酒饭,鸡、鱼、鸭、肉,堆满春台。

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著吃了,收下碗去。

随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

安置后,各自歇宿。

3、此时荀老爹已经没了,只有母亲在堂。

苟玫拜见母亲,母亲欢喜道:“自你爹去世,年岁不好,家里田地渐渐也花黄了,而今得你进个学,将来可以教书过日子。

”申祥甫也老了,拄著拐杖来贺喜,就同梅三相商议,集上约会分子,替苟玫贺学,凑了二三十吊钱。

荀家管待众人,就借这观音庵里摆酒。

4、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余包办。

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余,行主人替周进准备一席酒,请了众位。

金有余将著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

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

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

5、范举人因母亲做佛事,和尚被人拴了,忍耐不得,随即拿帖子向知县说了。

知县差班头将和尚解放,女人则交给美之领了家去;一班流氓带著,明日早堂发落。

众人慌了,求张乡绅帖子在知县处说情,知县准了,早堂带进,骂了几句,扯一个淡,赶了出去。

和尚同众人,倒在衙门口用了几十两银子。

6、管家都在厅上,女客都在堂屋候殓,只有两个舅奶奶在房里,乘著人乱,将些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

连赵氏方才戴的赤金冠子,滚在地下,也拾起来藏在怀里。

严监生慌忙叫奶妈抱起儿子来。

拿一匹麻替他披著。

那时衣衾棺椁,都是现成的;入过了殓,天才亮了。

灵柩停在第二层中堂内,众人进来参了灵,各自散了。

7、过了几朝,叫来富和四斗子去雇了两只高要船,那船家就是高要县的人。

两只大船,银十二两,立约到高要付银。

一只坐的是新郎新娘,一只严贡生自坐,择了吉日,辞别亲家。

借了一副“巢县正堂”的金字牌,一副“肃静回避”的白粉底,四根门轮,插在船上。

又叫了一班吹手,开锣掌伞,吹打上船。

船家十分畏惧,小心服侍,一路无话。

8、过了几日,大老爹果然带著第二个儿子往省里去了。

赵氏在家掌管家务,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奴仆成群,牛马成行,享福度日。

不想皇天无眼,不佑善人,那儿子出起天花来,发了一天热;医生来看,就说是个险症。

药里用了犀角、黄连,几日不能灌浆;把赵氏急得到处求神许愿,都是无益。

到七日上,把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跑掉了。

赵氏此番的哭泣,不但比不得哭大娘,并且比不得哭二爷,直哭得眼泪都哭不出来。

整整的哭了三日三夜。

9、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

授职部属,考选御史。

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命下之日,范学道即来叩见周司业。

周司业道:“山东虽是我故乡,我却也没有甚事相烦。

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荀玫,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了。

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拨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

”范进听了,专记在心,去往山东到任。

10、秦老又走回家去取了些酒肴来,替王冕送行。

吃了半夜酒回去。

次日五更,王冕天明起来收拾行李,吃了早饭,恰好秦老也到。

王冕拜辞了母亲,又拜了秦老两拜,母子洒泪分手。

王冕穿上麻鞋,背上行李。

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

秦老手拿灯笼,站著看著他走,走得望不著了,方才回去。

11、申祥甫拿出一副蓝布被褥,送周先生到观音庵里歇宿。

向和尚说定,馆地就在后门里这两间屋内。

直到开馆那日,申祥甫陪著众人,领了学生来;七长八短几个孩子,拜见先生。

众人各自散了,周进上位教书。

12、说罢,荀员外下来拜了,求夫子判断。

那乩笔半日不动,求的急了,运笔判下一个“服”,字。

陈礼把沙摊平了求判,又判了一个“服”字。

一连平了三回沙,判了三个“服”字,再不动了。

13、晚间,学生回去。

把各家的见面礼拆开来看:只见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

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

周进一起包了,交与和尚收著再算。

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般,一时照顾不到,就溜到外边去打瓦踢球,每日淘气的不得了。

周进只得耐著性子,坐著教导。

14、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著母亲歇宿。

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

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

逐日把牛栓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15、乡里人听见锣声,一个个扶老携幼,挨挤了看。

轿子来到王冕门首,只见七八间草屋,一扇白板门紧紧关著。

16、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

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

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

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儒林外史》第一回400字读后感,各位帮帮忙~~~~急

好的悬赏多注意是第一回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

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

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

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

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

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

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

拱进后堂,摆上酒来。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

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

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

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

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

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

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

虽然《欧也妮 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

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

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

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

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儒林外史读后感200字

“功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谢知何处。

”这是《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

“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

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

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

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第四回和第五回的读后感 求解

本要讲了严监生临死前伸着手指头不断摇晃,众人询问说啥,最后由赵氏掐一茎灯草,严监生才断气。

从此表现出严监生生性吝啬,爱财如命。

这篇文章写严监生的爱财如命表现在“严监生喉咙的痰响成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断气。

”却一直伸出两只手指来,使得众人不得其解, 最后还是由赵氏揭开了谜底,原来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不下心,难以断气,这活生生的看似夸张,却是写实的描写,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我们虽然要厉行节约,不随便浪费的好习惯,但是也不能过分地吝啬,而要量力而行,合理消费。

儒林外史第四回中的好词好句

人生南北多歧路。

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

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

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

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著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著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

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话说庄征君看见那人跳下骡子,拜在地下,慌忙跳下车来跪下,扶住那人,说道:“足下是谁

我一向不曾认得。

”那人拜罢起来,说道:“前面三里之遥便是一个村店,老先生请上了车,我也奉陪了回去,到店里谈一谈。

”庄征君道:“最好。

”上了车子。

那人也上了骡子,一同来到店里。

彼此见过了礼坐下。

那人道:“我在京师里算着,征辟的旨意到南京去,这时候该是先生来的日子了,所以出了彰仪门,遇着骡矫车子一路问来,果然问着。

今幸得接大教。

”庄征君道:“先生尊姓大名

贵乡何处

”那人道:“小弟姓卢,名德,字信侯,湖广人氏,因小弟立了一个志向,要把本朝名人的文集都寻遍了,藏在家里。

二十年了,也寻的不差甚么的了。

只是国初四大家,只有高青丘是被了祸的,文集人家是没有,只有京师一个人家收着。

小弟走到京师,用重价买到手,正要回家去,却听得朝廷征辟了先生。

我想前辈已去之人,小弟尚要访他文集,况先生是当代一位名贤,岂可当面错过

因在京侯了许久,一路问的出来。

”庄征君道:“小弟坚卧白门,原无心于仕途,但蒙皇上特恩,不得不来一走。

却喜邂逅中得见先生,真是快事

但是我两人才得相逢就要分手,何以为情

今夜就在这店里权住一宵,和你连床谈谈。

”又谈到名人文集上,庄征君向卢信侯道:“像先生如此读书好古,岂不是个极讲求学问的

但国家禁令所在,也不可不知避忌。

青丘文字,虽其中并无毁谤朝廷的言语,既然太祖恶其为人,且现在又是禁书,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罢。

小弟的愚见,读书一事,要由博而返之约,总以心得为主。

先生如回贵府,便道枉驾过舍,还有些拙著慢慢的请教。

”卢信侯应允了。

次早分别,卢信侯先到南京等候。

庄征君迸了彰仪门,寓在护国寺。

徐侍郎即刻打发家人来候,便亲自来拜。

庄征君会着。

徐侍郎道:“先生途路辛苦。

”庄征君道:“山野鄙性,不习车马之劳,兼之‘蒲柳之姿,望秋先零’,长途不觉委顿,所以不曾便来晋谒,反劳大人先施。

”徐侍郎道:“先生速为料理,恐三五日内就要召见。

” 这时是嘉靖三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过了三日,徐侍郎将内阁抄出圣旨送来。

上写道: 十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朕承祖宗鸿业,寤寐求贤,以资治道。

朕闻师臣者王,古今通义也。

今礼部侍郎徐基所荐之庄尚志,着于初六日入朝引见,以光大典。

钦此.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管家叫茶上点上一巡攒茶。

迟衡山问万中书道:“老先生贵省有个敝友,是处州人,不知老先生可曾会过

”万中书道:“处州最有名的不过是马纯上先生,其余在学的朋友也还认得几个,但不知令友是谁

”迟衡山道:“正是这马纯上先生。

”万中书道:“马二哥是我同盟的弟兄,怎么不认得

他如今进京去了,他进了京,一定是就得手的。

”武书忙问道:“他至今不曾中举,他为甚么进京

”万中书道:“学道三年任满,保题了他的优行。

这一进京,倒是个功名的捷径,所以晓得他就得手的。

”施御史在旁道:“这些异路功名,弄来弄去始终有限。

有操守的到底要从科甲出身。

”迟衡山道:“上年他来敝地,小弟看他着实在举业上讲究的,不想这些年还是个秀才出身,可见这举业二字是个无凭的。

”高翰林道:“迟先生,你这话就差了。

我朝二百年来,只有这一桩事是丝毫不走的,摩元得元,摩魁得魁。

那马纯上讲的举业,只算得些门面话,其实,此中的奥妙他全然不知。

他就做三百年的秀才,考二百个案首。

进了大场总是没用的。

”武正字道:“难道大场里同学道是两样看法不成

”高翰林道:“怎么不是两样

凡学道考得起的,是大场里再也不会中的;所以小弟未曾侥幸之先,只一心去揣摩大场,学道那里时常考个三等也罢了。

”万中书道:“老先生的元作,敝省的人个个都揣摩烂了。

”高翰林道:“老先生,‘揣摩’二字,就是这举业的金针了。

小弟乡试的那三篇拙作,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都是有来历的,所以才得侥幸。

若是不知道揣摩,就是圣人也是不中的。

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

他要晓得‘揣摩’二字,如今也不知做到甚么官了

”万中书道:“老先生的话,真是后辈的津梁。

但这马二哥却要算一位饱学,小弟在杨州敝友家,见他著的《春秋》,倒也甚有条理。

” 高翰林道,“再也莫提起这话。

敝处这里有一位庄先生,他是朝廷征召过的,而今在家闭门注《易》。

前日有个朋友和他会席,听见他说:‘马纯上知进而不知退,直是一条小小的亢龙。

’无论那马先生不可比做亢龙,只把一个现活着的秀才拿来解圣人的经,这也就可笑之极了

”武正字道:“老先生,此话也不过是他偶然取笑。

要说活着的人就引用不得,当初文王、周公,为甚么就引用微子、箕子

后来孔子为甚么就引用颜子

那时这些人也都是活的。

”高翰林道:“足见先生博学。

小弟专经是《毛诗》,不是《周易》,所以来曾考核得清。

”武正字道:“提起《毛诗》两字,越发可笑了。

近来这些做举业的,泥定了朱注,越讲越不明白。

四五年前,天长杜少卿先生纂了一部《诗说》,引了些汉儒的说话,朋友们就都当作新闻。

可见‘学问’两个字,如今是不必讲的了

”迟衡山道,“这都是一偏的话。

依小弟看来: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