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的天堂》读后感
[《三个人的天堂》读后感]差不多用了四个小时的时间,一口气拜读完了深圳女娃写的《三个人的天堂》,很感动、很真实地讲述了她的爱情和婚姻的生活,《三个人的天堂》读后感。
今天的上海飘着些许的雪花,在上班的路上一路感受着她的生活,她的成长经历与我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一路的自我救赎,读后感《《三个人的天堂》读后感》。
不幸而倔强的童年、所看过的所有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还有那琼瑶、席慕容的爱情小说。
呵呵,回想自己的童年,几乎80%的时间都在专注于搜集那些小说书。
曾经暗恋的小男生也就是常常给我搞书看的小男生。
恍然间,已过而立之年,曾经所向往的生活在今天已经开始逐步实现。
永远的离开了那样的一个生活环境。
生在我们这个年代,其实有很多的幸运,我们可以造自己的梦
只要自己有梦
年过三十,女人就会成熟很多,不再会迷恋一个长相俊美的男人,甚至会取笑自己曾经可笑和无知痴迷的暗恋
已经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快乐与幸福
心灵更纯净、更简单一点
收获的就更真实一些。
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也有三口之家、稳重踏实的先生和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
去塑造属于我们三个人的天堂
只要心中有爱,一切就会变的美好
推荐所有的朋友都去看看《三个人的天堂》,感受凡人生活的种种美好和感动
〔《三个人的天堂》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女儿的读书笔记--《三体》读后感
[女儿的读书笔记--《三体》读后感]这是女儿在QQ上给我发的她的读书笔记,感觉还有深度,特在此记录:《三体》读后感首先我要感谢本书作者的产出和推荐人,让我度过了两个本是耗费而无创造的夜晚,女儿的读书笔记--《三体》读后感。
完全是一种新的题材阅读。
现想想外国有很多巨匠级别的科幻大师,中国确实不多,有人说中国的科幻比外国的晚发育了150年。
鲁迅曾经琢磨着通过科学幻想唤起中国人地科学精神,然后发现中国人连饭都还没有吃饱。
就像文中说的一句话: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现在的情况应当是大不一样了吧。
《三体》对我这种科学文盲的科普教育是相当成功的,再次表示感谢,物理数学天文甚至神学都以另外一种新面貌出现在了我面前。
不过,有点儿黑色幽默的是,科幻题材的书籍总是以童趣的封面被搁置在儿童读物上。
如果有一天,这样的书不再仅是配菜而成为主食那也是我朝精神文明建设的功绩了。
回到《三体》,三个质量相同或相近的物体,会在引力作用下进行着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复杂运动。
它是一种运动的形式,是一种文明存在形式,是三体人。
在这文明的承载物上面临一个麻烦的问题--他们的太阳有三颗。
太阳正常的时期叫恒纪元,其他都是乱纪元。
乱纪元时候,休眠;恒纪元的时候,才能繁衍生息,文明才能发展。
三体人文明的一个核心就是生存,为了适应艰难的生存条件,三体人可以用脱水的方法来应对乱纪元,读后感《女儿的读书笔记--《三体》读后感》。
他们对地球的看法就是,那里是天堂,地球人是被宠坏了的。
除了乱纪元恒纪元,更大的麻烦事儿是可能随时来临的下一次大撕裂。
与此同时地球孕育的文明中产生了异化,一小部分人对人类不可救赎的恶产生了绝望的情绪,他们觉得人已经到了无法解决自身问题的时候,因此他们呼唤外星文明的帮助。
这一部分人在后来迅速扩张并形成一个类似宗教一样的组织,组织内部有先后分化出三个派别:降临派,拯救派,幸存派。
对于幸存派成员,作者对构成的解释是亚洲人居多特别是中国人,这是个不错的调笑。
地球上的所有这部分人被认为是三体叛军,而背叛的对象就是全人类。
故事展开的很大,后来在截获的三体世界的信息中对整个故事都有了一个大串连似的交待。
就是三体人活得太郁闷准备全体大移民,地球上的这部分叛军强烈渴望被进入,于是一拍即合开始了里外勾结。
当然后来三体人发现了地球文明成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他们那稳定的匀速增长,他们害怕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四光年的路程到达地球不是奔向光明而失去送死,于是想出一个办法锁死人类的科学进步。
这就是后来用了大篇章的说到的向地球发射的两颗质子。
故事的最后是没有最后,这是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当然也不需要结尾。
大史指着那些铺天盖地的蝗虫对两位沮丧科学家说:虫子从来就没有真正被战胜过,以此来回应外星文明对我们的脆弱的嘲讽。
我觉得这整个故事其实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对道德对文明的提问。
从对文革残酷到荒谬的人性的描写,到那些隐晦的长远的工业文明带来的邪恶,作者有一个比喻,他说,也许人和邪恶从来都不是分离的,人就像是水而邪恶就是冰,冰那么容易被区分是因为它的存在形式,但本质与它下方的水是一样的。
这又牵扯到哲学的问题,是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我觉得作者在小说的前半段是有倾向的,通过让人战栗的控诉让我们看到了邪恶。
但故事的后半段作者犹豫了,他也许也在摇摆,当然作者怎么想的他可以自己说出来不需要我去做无聊的解析,但是他的文章确是把读者引到另一种倾向。
这一倾向的关键人物就是大史,在这个区别与那些精英的身上有着粗陋但是顽强有力的生命力,最后那句虫子从来没有被真正战胜过也许是对他的一个好诠释。
没有结论的故事,没有结论的读后感,所有一切对我也许是个要长久长久去思考去找答案的问题。
〔女儿的读书笔记--《三体》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天堂尖叫读后感
[天堂尖叫读后感]事描述了一个叫叶麦的小女孩,她家里没有钱,父母对她非常粗暴,天堂尖叫读后感。
她每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学校退学。
可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灰暗环境里的小女孩,却意外地得到了班主任赵老师的帮助,并且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在这些朋友中,叶麦最关心的就是班主任赵老师的女儿赵颖,因为她得了一种怪病,只能坐在轮椅上,从未出过她的房间,而且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尽管叶麦生活得非常不幸福,但她却给了赵颖最后的温暖和友谊。
最后赵颖离开了人世,叶麦失去了她最好的朋友。
后来,叶麦一直坚强地靠捡垃圾维持着生活,她从未放弃过希望,因为她始终相信天堂就在前方。
读完整个故事,我觉得感慨万千。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得非常幸福,但仍然有许许多多的孤儿在外面流浪着,她们是多么痛苦呀
她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去照亮整个世界。
就象叶麦虽然家里没有钱,却能做到有菜自己不吃,给更穷更需要的人。
她的好朋友生病了,她甚至放弃了学校,天天来陪伴她度过最后的倒计时。
我觉得叶麦是一个好女孩,即使命运对她很不公平,但她仍然不放弃努力。
我相信,她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因为老天爷一定能看见她所做的一切。
我希望大家都来看看这本书,向叶麦学习,都拥有一颗像她一样美好的心灵,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
你知到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吗
不,天堂的样子没人知道。
但在生活中,人却可以感受到天堂一样的温暖。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爱。
爱是人们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世界上,无处不有爱的存在。
我很敬佩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麦子,虽然她家里很贫困,到了连交学费都交不起的地步,但她还是在认真地传递爱的种子。
她帮助老师的孩子走出了寂寞,帮她找回快乐。
在故事快要结尾时,老师的孩子赵颖得了重病,麦子想帮她,让她的病快点好起来。
于是,她就想法子去弄一只鸽子,给她做药材,但最后赵颖还是悄悄地离去了。
文章最感人的地方无非是那对蝴蝶发卡了,这对发卡是赵颖的妈妈留给她的,她声称这是天堂的钥匙,每一刻都在细心的保留着它们。
在她离去前,把发卡忘在了医院,麦子把它们拿了回来,放在赵颖的相框上,告诉她让她不要把钥匙忘带了,要不可进不去天堂呀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内每一次地震发生后,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向灾区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送去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他们共度难关,重建家园,读后感《天堂尖叫读后感》。
每一次地震发生时,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们,哪怕拼尽自己最后一丝力量,也要保护身边的学生和孩子们,尽最大所能让他们活下去。
世界需要热心肠,不管有没有人来关爱我们,我们也都要向他人献出一份爱
头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书名的特别。
梦想中的天堂,是一个白得一尘不染的宫殿,漂浮着像棉花糖似地云朵,宫殿里的人个个都穿着白色的衣服,脸上永远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圣洁美丽,无忧无虑。
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天堂里会发出凄厉的尖叫,那,是地狱吧。
于是,怀着满满的好奇,看了下去,越读越觉得悲苦,凄凉,却又透着点点幸福。
每一声尖叫,都是幸福的快感。
愈加痛苦,愈加幸福。
我不禁想到了《幻城》,其实这算是两本截然不同的书,只因我除了《天堂里的尖叫》只看过《幻城》这本悲情的书。
红莲初绽,樱花飘逝,一次次的轮回,只为并肩看,漫天大雪。
唯美得有些不真实,这是我对《幻城》的唯一评价,如烟花般灿烂易逝。
反过头来,看《天堂里的尖叫》,只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多多少少有些虚幻,有些巧合,但是,我还是被感动了,流泪了。
从人物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希望,一种笑对人生的勇敢与坚持。
月儿很圆,星星很亮,尖叫是最真最美的声音,天堂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真是的是个很通俗易懂的道理,故事情节或许也并不新奇,有些俗套,但是,至少那失去至亲的痛,失去挚友的疼,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仿佛可以看到叶麦,这个坚强倔强的女孩嚎啕大哭的样子,哭过后,拉着自己的疯子妈妈,笑成了一朵花说,我真的很幸福,真的。
每一本书都是在诉说一种人生态度,该坚持的坚持,该放弃时放弃,该哭时,好好哭,该笑时,好好笑,或许有很多无奈,很多迫不得已,但是,自艾自叹,终日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是要不得的。
也或许,尘世中有太多的不可以,太多的约束,我们才会幻想有那样一个天堂,可以肆意尖叫,尽情奔跑,这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幸福,能尖叫,也是一种快乐。
相比之下,幻城中的主人公,拥有高深的法力,拥有不老的生命,但他们却向往人间的生活,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可曾珍惜过他们现在所拥有的,没有,他们念念不忘的是他们失去的,至于得到的,他们根本不在意,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想要,以至于最后,失去了全部,妖娆的红莲开遍了大地,这,哪能怪渊祭呢,人应当在恰当的时候学会苦中作乐,可惜,在幻城中只看见千年不化的忧伤。
看到这,我又想到了《幻城》中的卡索,那个经常被命运开玩笑的人,那个眼里盛满了落寞与忧伤的人,那个让人有太多的叹息人。
这两个人物实在是没什么可比性,可我想,他们同样失去了很多,但一个笑靥如花,一个满目忧愁。
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哪能事事如意
这或许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与老来识愁,只道天凉好个秋的区别与距离了。
痛苦的另一边是幸福,绝望的另一边是希望,用一颗知足的心去看到,人生会更美好。
忧伤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却不是生活的主旋律。
《天堂里的尖叫》,尖叫是主旋律,可它诠释的是爱的意义。
大爱让人动容,小爱同样温馨。
雨的轻灵,雪的厚重,《尖叫》两者兼有。
直白,简单,带给你无声的震撼。
书中很多人物,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比如赵老师,大砖头,蝗虫,……于是,我总是想,现实中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叶麦呢,守着自己的那个天堂,我们眼里的悲哀,是她心里的甜蜜。
而《幻城》,或许只会在梦里出现,现实中,有怎会有那忧伤的白色的身影
所以,我更愿意听那天堂里的尖叫,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天堂尖叫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写给天堂的信的读后感350字
写给的信 爸爸,你好
时间过得真你已经去了快十了。
这十八年间,我从苗条的青年女子变成了肥胖的中年妇女,你若见了肯定认不出来了。
这么多年了,你很少在我的梦中出现,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也许因为我整天昏头胀脑,很少花时间去想念你。
你没有生气吧
唉,我知道你对我期望很高,但我如今沦落到这个地步,实在羞于向你汇报。
嗯,谁知道是不是因为怕你失望,我才不敢去想你的呢
对了,我得告诉你,我结婚了,生了两个女儿,她们很漂亮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
我有些偏爱老二,我就是老二嘛,没办法。
在养育她们的过程中,我时常想:你只有两个女儿,有时会不会很失落
,觉得没有任何人能与你交流
去年我去了你的母校,有些失望。
校园实在不大像样,尽管它还是东北最好的工业大学。
对了,它已经不叫大连工学院了,早就改名叫大连理工大学了。
哦,你已经知道了,它改名的时候我应该还在上大学。
我的记性这两年越来越差,头发也白了不少,最终没有逃出你的遗传。
姐姐在大连买了套房子,她和妈妈有时会住在那里。
她现在有好几套房子,不像你一辈子为套房子奔忙,最终也不如愿。
如果你不病倒的话,或许会搬到厂里的高工楼,但谁又说得清是福是祸
你的同事老宋,后来当了研究所的副所长的那位,我在你走后和妈妈一起到高工楼里他的住所去过。
他在这个世纪初离开了,也不算太老,他那时退了休,练上了一种气功,你大概没听说过。
他本来还好,偏偏认了个师傅,只听师傅的话,有病不去看医生,还参加了师傅组织的活动,和政府搞对抗。
这些说给你听,你也不明白,我就不细说了。
总之,他死去了,死于愚昧。
我记得你以前和我说过,他是厂里的第一位研究生。
他当初研究生肄业,分到厂里,厂里的人事部门不清楚肄业是怎么回事。
他们不认得“肄业”的“肄”字,以为是“肆无忌惮”的“肆”,觉得“肄业”既然可以念成事业,就一定比毕业还强,给他定了比研究生毕业还高的工资级别。
我妈妈的同事王阿姨一家,也搬到了高工楼。
她的丈夫老卢,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在你们厂交换台是唯一的行家。
她的儿子小卢,和姐姐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同学,你当然也认识的。
小卢高中毕业参军,在部队混得不错,后来还把父母接到了沈阳,住进了部队分的房子。
小卢四十岁出头就去世了。
他的第一任太太是无线电厂的打字员,那时小卢还不能带她随军,她就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把王阿姨吓得不清。
后来脑子一热,要求离婚,我妈妈劝王阿姨叫小卢赶紧和她离了,还要来了孙子的抚养权。
小卢后来提干了,又娶了一个太太,新太太利用小卢的关系到艺术学院进修,毕业留在了沈阳。
小卢得病去世,父母居然不清楚他埋在哪里,他太太找人偷偷埋了他,还不许其父母到他的住处。
婆媳最终对簿公堂,搞得煞是热闹。
你的同学老罗,我后来见过一次。
我和妈妈去你在研究所的办公室,别人叫他过来,他胡言乱语了一气,说有话要和妈妈说。
同室的年轻人都在讽刺他,问他还搞不搞小汇报。
他一出去,人们就骂他,说他不学无术,就会整人,别人整不了,就整你这位老同学。
后来妈妈去找他,问到底有什么话说,话题被他太太给截住了,也许他那时脑子已经坏了。
没过两年,他们夫妻两个就相继去世了。
还有老段,在一炼车间的时候没少整你,同学是冤家,在这两个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后来车间升级为分厂,老段升了官。
你去世后他在市中心分到了一套房子,居然还包了个二奶。
你想像不到吧
我不知道他现在怎样了,他儿子移民到加拿大了,也许他也到了海外。
对了,你们厂早就不行了,被兼并了。
后来大连的市长当了省长,搞企业兼并,大连的企业兼并其它城市的同类产业。
你还算幸运,死得早,医药费厂里全部给报销了。
二院的林大夫也就是我的好朋友彬彬的爸爸,你还记得吧
林大夫和你同年,在我们那里也算是名医了,他比你晚了四年。
给人看了一辈子病,最后医药费不得报销,要自费大部分。
幸好彬彬的先生出国挣了点儿钱,才交上了医疗费。
爸爸,我记得你说过,中国除了新疆和西藏没去过,大部分你都走过了。
你不是当官的,不能像老段那样有机会出国,但你希望我们能有机会。
我们确实都有机会出国,我现在甚至在美国定居了,你想不到吧
不过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我们的老家现在成了新侨乡,美国各大城市的中国城都聚集了我们的老乡。
最大的变化是,现在有了一种叫“网络”的新东西,现在大家几乎人手一个电脑,除了我妈妈那样的老顽固。
现在大家都不用笔和纸来写信了,直接就用电脑写字,然后通过网络来传递,叫E-MAIL。
现在长途电话也普及了,妈妈虽然不会发E-MAIL,但可以很方便地和我通长途电话。
对“网络”的具体原理我现在还糊涂着,我想应该是和邮电通讯有关的。
网络和电话的普及和小卢他爸爸毕业的邮电学院关系很大,所以他们学校的毕业生现在很抢手。
爸爸,你还记得吧
你的专业和炼钢有关,在历史上的某个年头人人都要从事你这个专业呢
你也曾搞过热门专业,千万别嫉妒邮电学院的毕业生。
爸爸,我已经有十多年不在纸上写信了,我被网络网住了,变得没大没小,怪腔怪调的,你千万不要生气。
不过,我们之间好像没有那么多规矩,只是在我上大学之后,我们之间少了共同的话题。
我喜欢和妈妈、姐姐在一起说一些女性的话题。
我曾希望自己能向一个男子倾诉,但那个男子不是你。
现在,我想向你倾诉的时候,却不知道从何谈起。
在你生命中最后的三年,我常常去看你,但我们全家都被你的病压倒了,我回忆不起我和你在那时谈过了什么。
在我的记忆中,你还是那个健步如飞的爸爸,不是那个躺在床上被一天天蚕食的病人。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永远不同,现在我觉得自己的世界其实不过是你的世界的延续,我们殊途同归。
我在心理上一步一步走近你,却不能和你对话,这样的哀痛你也有过吧
也许我有些唠叨了,爸爸,你肯定不希望我变成个碎嘴婆娘的。
我先打住了,等哪天想好了,再给你写信。
写给天堂爸爸的一封信读后感悟
昨晚有幸拜读了曹文轩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 不禁被深深吸引住了。
掩卷良久,脑海中还鲜活的浮现出几个主人公:三和尚、明子、黑罐、鸭子以及那个“她”。
小说写的是一群来自农村的手艺人在城市的打工生活,描绘出了此类弱势群体打工生活的酸甜苦辣。
三和尚继承了祖传的木匠手艺,凭一手绝活娶了一个漂亮媳妇。
随着时代变迁,他的手艺在农村中不再吃香,媳妇也变了心,婚姻出现了变故。
他一气之下背起行李来到了这座陌生的城市,领着两个小徒弟吃起了手艺饭。
小徒弟明子和黑罐本该在学校读书学习,却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背负起了家庭成年人的希望和重担,跟着师傅闯荡江湖,饱受着世态炎凉,经历着人情冷暖,在社会这个舞台中生存,扎根,成长。
在这座城市中,他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木匠一样,吃着冷饭,住着窝棚,顶着寒风苦雨在马路上等活,发现生意后一拥而上,靠竞相压价来获得生路。
他们都做着一个淘金、发财梦,默默出卖着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咬着牙忍受着生活带给自己的磨难,固执而又坚持着乡下人特有的人格和尊严。
主人公明子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
他父亲养羊赔进了一千多元,沉重的债务像一座山把一家人压的抬不起头来。
跟师傅出来后,凭着自己的灵性,他很快掌握了木匠手艺甚至超过了师傅,最后在师傅的赞许声中出徒独立支撑起了门户。
他敢爱、敢恨,富有同情心:偶遇双腿残疾的紫薇,他主动帮助并且不计报酬帮助到底;遇上不把自己当人对待的主顾,他使坏心眼儿往人家的橱板夹层中塞肥肉,“让他臭了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味儿”;孤苦无助的鸭子是他的好友,苦等多天找不上活还挨打的小木匠得到过他的帮助。
明子还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
同在窝棚,黑罐抵挡不了赌博的诱惑最终深陷其中,是明子把他从火坑中救了出来,又一次走了正路。
对师傅的冷眼善心,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敢于和师傅使脸色,最终使师傅屈服。
得到外国钱币,他去找懂行的教授帮助鉴别,让自己尽早了解了真伪。
正如三和尚的那句话,“好马都是有点性子的。
”当然,在他上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孩子缺点:打架、花200多元钱买彩票、割断人家苹果车上的绳子等等,这些缺点正把一个活生生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给表现了出来。
小说的对象虽是少年儿童,可我在读后却也久久难忘,其魅力可见一斑。
我觉得小说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扎根于社会现实,读起来如身临其境之感。
小说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城市社会中,“钱”字深深的扎在每个人心中仅仅的束缚着每一个人。
他们为钱而哭,为钱而笑,为钱而分,为钱而合,就连明子的尿床也与贫穷紧紧地联系着。
正是在这样一个成人化的氛围中,明子、黑罐在成长着,谱写出了一首圣洁而动听的生命乐章。
《山羊不吃天堂草》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才向我们娓娓叙述了这个故事的来历:明子家养羊发财,带动了全村都养羊,结果羊多草少,和父亲来到外地放养,面对鲜嫩的天堂草养却不肯吃,一只只壮烈的倒毙,于是全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债务。
“天堂草”,多么动听的名字
作者的用意,恐怕要以此映衬山羊的壮烈、高洁,以此见证人物的成长吧
明子在一位好心人帮助下揽到了大活,在户主毫不了解自己底细的情况下,1500元押金被明子装在了兜里,成为了一个巨大诱惑。
一方面是家里急需用钱,一方面是信守承诺,主人公将面临如何选择
最终,明子终于选择了正义,健全的人格在矛盾中终于形成。
这笔钱的取舍,何异于“天堂草”
掩卷深思,回味良久,我发觉曹文轩的小说总是在至善至美至真的氛围中,掺杂上生活的丝丝苦涩,而读者在品味生活的悲苦中最终会咀嚼到甜甜的味道。
我想,这恐怕是令无数小读者乃至我们成年人倾倒、着迷的原因吧
灯光下,我和妈妈坐在书桌前读着曹文轩的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乍一看书名觉得与书中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在后面的阅读中我却深刻的体会到这本书的内涵。
这是一本十分耐人寻味的小说,它诉说了主人公因为生活所迫而随“师父”一起离开了故乡的土地,来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去谋生。
在他们打拼之时又有许多真善美,假丑恶不断的涌现出来。
整部作品回荡的却是歌颂道德和正义昂扬的旋律,高奏的是人格力量最终胜利的铿锵乐章。
在生活的逼迫与屈使下,明子与黑罐随同村的师父“三和尚”去城市里打工维持家里的生计。
但是城市生活并不是十分顺利,他们遇到了利益,权利和生存等一系列的城市话题,但在明子的眼中那些罪恶的事情仿佛都是一些脆弱不堪的事,可在利欲得逼迫下,黑罐几次险些走上犯罪的道路,在他们三人纯洁朴实的心灵中,他们最终走过了生活的艰辛与坎坷,重新走上人生的高尚与幸福之处。
生活是充满艰辛的,但是在艰辛背后只有崇高 的理想与坚韧的精神才能支撑我们走过艰辛的困苦。
现在的社会已经早就不再是从前的那个纯朴,真实的社会,现在在社会中充杂着都是一些令人捉摸不透的成分,任何事物都是有绝对的两面性,常常令人在尚不明白的情况下被利益权利所摆弄于手掌之间。
空气中弥漫着的是一股又一股被腐败所侵浊了的空气的味道,人们的心早就已经被社会与城市的风气所带坏,不再是从前的厚实与纯朴,而是虚伪与欺骗。
现在的人们在就业的问题上有许多麻烦,经常面临着下岗等问题,生活质量也在随之下降,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虽然目前还没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奋发,将来回报祖国。
主人公明子的身上有一种最求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
这是我们这一群生活无忧无虑的孩子们所缺乏的,他对理想的追求,使他的人生更富有动力与活力。
那么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轻易.但是在明子看来解决这些困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灵活的头脑与他那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来解决和奋斗。
不懈奋斗的精神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一个十分熟悉却又遥不可及的话题。
当父母把所有事情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时,你会觉得无比的轻松,那是因为自己可以不用用心操劳。
然而明子却与我们截然不同,他远离自己的故乡,根本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帮助,相反父母还需要用明子挣来的钱还债。
明子也就有了更多的信心去生活,去打拼养家。
为此他不的不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一张能说会到的嘴巴,一双勤劳的双手与朴实的性格,当然更少不了不懈奋斗的精神,正是有了这两种特殊的品质才会使得明子如此聪明能干。
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明子这种不向命运低头,不屈不挠,坚不韧拔的精神。
书,人类智慧的源泉。
我有一本好书: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
这是一本易读不易懂的、耐人寻味的小说。
故事主要讲了明子、黑罐和三和尚受外界压力和生活所迫千里迢迢来到19世纪末的上海打工谋生。
三和尚曾为一个假发 抢过商店,明子为了吃饱一顿饭在饭店打工,吃别人吃剩的菜。
黑罐为了自己不为他人耻笑,出手将别人打残。
他们仅仅想让他人明白,人人都有不同,都有自尊, 同样是人,不应以贫富分贵贱。
书中最精彩,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情节要属三和尚抢地摊一事。
那是一个烈日当头的正午,三和尚在繁华的大街上寻找着他梦寐以求的假发。
正巧,他发现地摊上有一 个尺寸、大小和颜色正和他心意的假发,可价格却让他大吃一惊——三百,太贵了。
“宝贝,瞧,那儿有个傻和尚。
”一个中年妇女对他的女儿说。
听到这话的三和 尚心中“偷”这个念头油然而生,他不希望所有人嘲笑他、讽刺他。
只见他将手放在假发上,轻轻一抽,还好店主没发现……。
是啊,当今社会中有些人总是认为只有穷人才做出违法之事,可谁来想想穷人的心情呢
人们的嘲笑,也许才是真正的原因。
书中最有魅力、最有影响力的要属明子这个小不点儿了。
他孤僻——从小由奶奶抚养,常受到他人的冷漠;他内疚——不论春夏秋冬总尿床,他认为是小时候喝粥造 成的;他开朗——自从认识了黑罐和三和尚,他得到了一份特殊的关爱,有着一份说不出的快乐;他执著——努力反驳三和尚否定它的技术;他机敏——为了得到食 物在餐厅打工(曾经有人点的菜一口没动,让明子吃了,可惜拉了几天肚子);他善良——曾劝说朋友鸭子把一只喜鹊放生。
作品通过对明子性格的刻画,赞美了人 类内心的真善美。
小说文笔酣畅,描写细腻,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将人生、命运、生命,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巧妙地糅合为一体。
使作品既深重,又富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书中透过生活的艰辛,事态的炎凉,刻画了主人公心路的坎坷以及他们优劣并存的所作所为。
然而,整部作品回荡的却是歌颂道德和正义的昂扬旋律,高奏的是人格力量最终胜利的铿锵乐章
有三篇,选一篇好的吧
《让女孩子着迷的93个成长好故事》写读后感
这本书分为七个篇章,分别是:自信是女孩子的生命、靠学习把自己变成强者、女孩因为可爱而美丽、懂事的女孩才受欢迎、别让坏习惯害了你、爱读书的女孩有智慧和好心态好性格才有好命运。
在每一篇文章后都有女孩应该懂得的道理、知识放大点和学习成长金子点,让你知道如何做个有出息的女孩。
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胆识、意志、毅力、性格、情操基本上形成于这个阶段,所以,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未来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阅读了这本书中《成功始于洗马桶》的故事,让我很震撼。
故事中的主人公野田圣子,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洗马桶。
一开始她很沮丧,工作也不认真,甚至认为这份工作让她我很恶心,可是一位老师傅的工作态度改变了她,因为这位师傅认真的清洗完马桶以后,又在马桶里盛了一碗水很自然的喝了下去,没有一丝的勉强。
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从此野田圣子认真工作,慢慢的她养成了从点滴之中做好每一件事情的习惯,最后,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她终于成为日本内阁邮政大臣,达到了她人生的顶峰。
这个故事让我感悟到:人的习惯要在每一件小事中去养成,能把每一件小事都能认真做到最好的,才能真正做到有出息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立志的故事,都让我很受启发,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众多女孩儿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