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读后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
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
桃花树下,葬下花魂。
已是消逝的花,在他心中仍就珍贵。
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
他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
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他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黛玉葬花读后感
黛玉葬花读后感林黛玉:1,林黛玉进贾府。
步步小心,唯恐错一步,说错一句话被人耻笑了去。
见过贾府诸人,拜会贾母。
与宝玉初见,双方都感觉似曾相识。
这便是呼应了第一回的“木石前盟”。
作者借宝玉细写了黛玉婀娜之姿: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玻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且引出了对宝玉形容相貌: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2,黛玉葬花春残花落之时,黛玉有感遂成悲歌: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3,芙蓉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写众人抽花各签子行酒令。
黛玉抽到的是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并系有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还有一篇《芙蓉女儿诔》,这是描写贾宝玉悼哭晴雯的诔文,在这篇璀灿绮丽的力作中,作者把芙蓉与芙蓉女儿合而为一,予以了至高至美的评价“......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可见在作者心目中芙蓉是不同凡俗的奇葩。
唐人咏芙蓉诗曰:“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倒是花开时。
平明露滴峦红脸,似有朝开暮落悲。
”因此用芙蓉花喻为黛玉是再恰当不过的。
4,宝黛争吵其实宝玉与黛玉二人本是心往一处想的,却大大吵了一架!甚至于惊动了王夫人和贾母。
起因皆由清虚观张道士给宝玉提亲。
宝玉“心中不受用”,当然黛玉心中更是不受用了。
我想那宝玉“心中不受用”,是因为自己心中早已有个她——林黛玉。
而林黛玉呢,自然心中只有贾宝玉。
然而林黛玉“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第三十二回)”。
而林黛玉本来生性自卑,尤其来了个薛宝钗这样出众的对手,所以一提及“金玉良缘”之类的话便神经紧张。
于是 “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这一假对一假,便弄出一场大大的误会来。
只闹的一个碎玉,一个铰绥子;一个哭,一个吐。
最后惊动了老太太,带走宝玉才算完事。
这一闹,闹明白对方的心。
后来这二人都后悔起来,从此更加亲密无间了。
5,诉肺腑宝玉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 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 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 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 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6,宝玉因金钏儿之事被贾政痛打,黛玉去探望。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 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 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黛玉心意悠长,一腔痴情,却又被礼教束缚,只得避开他人一诉衷肠,感情奔涌,她维护宝玉,为之心疼,劝阻只是担心宝玉今后受罚,痴心可鉴。
黛玉葬花的读后感书中的《枉凝眉》唱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尽!”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诸多悲剧里最让人魂牵梦绕、万般嗟叹的。
一边是金玉姻缘,一边又是木石前盟;一边是封建家庭选定的标准媳妇,一边是心灵相通的红颜知己。
贾宝玉苦苦徘徊,终究敌不过封建制度的力量。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柔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林黛玉,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黛玉的清高个性也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
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
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
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众不同。
潇湘馆内 一路芳魂随风飘散 竹叶摇曳 催人泪下怡红院里 灯红酒绿新人成双 海棠依旧 杜鹃滴血她 是林黛玉他 是贾宝玉他们是同一枝条上开出的俩朵幷蹄莲有着生生世世的芊草结也许你喜欢金玉良缘可是我喜欢木石前盟也许你喜欢艳冠牡丹可是我喜欢清水芙蓉也许你喜欢豪迈奔放可是我喜欢多愁善感也许你喜欢山中高士晶莹雪可是我喜欢世外仙株寂寞林双亲早故 爱情早夭最后还要 红颜早逝试问人间 挽歌如此又怎一个悲字了得她是才女 写出的却是悲情赋她是佳人 奔赴的却是黄泉路她是绛珠仙子 无奈遇上奇缘香消殒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俩不知。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
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
桃花树下,葬下花魂。
已是消逝的花,在他心中仍就珍贵。
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
他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
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他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红楼梦 黛玉葬花的读后感怎么写?100字左右
你可以参考我写的:读完这章后,我感觉黛玉应该是一个善良且悲观及细心的女孩。
花不仅仅是对花的怜惜,还有对自己如花般即将枯萎的生命的悲伤,以及认为世界对她的不公。
这也引发了我对古代女子的感想,身为女子,她们远远没有现在我们的美好,她们天天无事可做,只能无奈的过完一生。
所以,我为我身在现代而感到庆幸。
概括《黛玉葬花》100字左右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在红楼梦中是最经典的片段之一.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对这一段过目不忘 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那么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读来令人气短.也是我最欣赏的红楼名句之一. 上面的可以了吧再写几句. 孤标傲世懈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浦露庭霜何寂寞,雁归穹病恐相思
淡极始知花更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入世冷挑红雪去,迎面香割紫云来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红楼梦 黛玉葬花的读后感怎么写?300字左右
黛玉葬花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在红楼梦中是最经典的片段之一.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对这一段过目不忘 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那么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读来令人气短.也是我最欣赏的红楼名句之一. 再写几句. 孤标傲世懈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淡极始知花更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入世冷挑红雪去,迎面香割紫云来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黛玉葬花···忽然就想起黛玉后来的那句“冷月葬花魂”,大约在黛玉的潜意识里,她是以这些“落花”自况的,所以在其心中,葬的几是自己。
说到情结,其实用某种情结来归纳一件事情有时候并不恰当,因为这些事情可能同其它的事情千丝万连,黛玉的身世,她的身体状况,甚至在葬花前几日去怡红院时受到的责难,都足以促成她面对花谢春将去时的自悲自怜。
其中她葬花的本意只从她的葬花诗中便可看出一二,那一字一句倾诉的都是自己。
“怪奴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锄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夹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天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过了多少诗词歌赋,最让我揪心回味的还要数《红楼梦》中的《葬花词》。
我对《红楼梦》的接触始于《红楼梦诗词注解》这本书。
记得那本书原先是放在我姑丈的书架上的,那时我年纪虽小,可早已有了偷书的嗜好。
我趁他们不注意,就偷偷地私通了我表弟,把它猫到了我的家里。
及至姑丈发现,我又摆出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嘴脸,软磨硬泡,居然就这样占为己有了。
这本70年代出版的《红楼梦》诗词注解书,陪我度过了许多的时光,书架上的许多书,我常好久都懒得去翻看一回,独独这本书,一直都随身带在身边。
记得恋爱时,我妻子只要随手翻一页,说出题目,我就可以立马把里面的诗词背出来,让她佩服不已,或许,当初她对我的芳心暗许与这书也不无关系。
可惜,97年在南平做生意时,竟然碰到了比我更不要脸的客户——当代孔乙己,居然暗暗的把书带走了,使我黯然伤神了许久。
《红楼梦》的诗词,我还能记得许多,而现在,我是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好书了,读后感《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那让人泪下的《葬花词》,还有那些委婉细腻的注解,将随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在我记忆里消失。
于是,我伤心。
前些年,在工地上开车,每天都固定在一个小饭店吃饭。
其实,小店的饭菜是不见得好的,好就好在他们的柜台上放着一本正版《红楼梦》,书的封面脏兮兮的,油光滑亮。
那时我还没有看过《红楼梦》的正文,想着那里面的美妙诗词,于是心里活络起来,书的标价为十六元,我想把它买下来,结果出了五十元,老板依旧不肯相让。
无奈,我就想故伎重演一回,就每天来到那店里吃饭,细看一回,顺便寻找时机。
小店的老板贼精,只要我吃过饭,他就不忘从我的手里把书与饭菜钱一并收好,从不同意我把书带回来看,而我也只能干着急而已,直到看完了一百二十回。
其实,每天在劳作之余,看一回《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我甚至在开车的时候也不忘猜测:假如林黛玉不死,那两位娇生惯养的情痴是不是能经受生活的磨砺?是不是还能保持那一份真情?从工地回来,我就专程跑到县城,跑了好几家的书店,终于买回了一套盗版的四大名著,好在里面的红楼诗词还是很齐全的,《葬花词》也是一字不漏。
而今,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还是这本《红楼梦》。
据《红楼梦》书中所说,《葬花词》是“黛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秋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一时感慨。
然而就是这样的随口所吟,竟然让曹雪芹的朋友,一直为《红楼梦》作批注的脂砚斋举笔再四,无法加批了。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黛玉葬花是什么意思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 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有人说“没有林黛玉就没有《红楼梦》”,我认为“没有《葬花词》就没有林黛玉”。
作者曹雪芹借《葬花词》塑造黛玉多愁多泪的艺术形象,表现其多情多感的性格特点。
而黛玉借《葬花词》感叹自己悲戚无奈的生活和命运。
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红楼梦》开篇就提到她是为流泪而来的。
虽然其身为千金小姐,但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
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满足不 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大观园的热闹生活不能让她从根本上得到感情慰藉,而虽有宝玉的心心相印,仍旧对未来没有把握和信心,感到迷茫与怅惘……《葬花词》是 林黛玉在百花凋落的暮春时节咏的,借花喻人,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 对死亡的焦虑,对人生幻灭的感慨。
(2)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
(3)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
(4)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在幻想自由幸 福而不可得时,所表 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5)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最终发出“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
《葬花词》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 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 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 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