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论语》十二章读后感600字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
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
“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
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
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
论语十二章 读后感300字
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
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文章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受200字
受】 “学而”这三句话,之所以成为论语的开作,实际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学习,交友,修身
“学而时习之”,“习”字,有说是“复习”,孔子不是说了嘛,温故而知新;还有个说法是“实习”——学以致用。
但不管是复习还是实习,第一句话代表“学习”是毫无疑问的。
“有朋自远方来”,古代“同师为朋,同志为友”。
所以孔子所说的朋,至少是能够谈得来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些人,并不是天天过来找你喝酒,找你闲聊,找你说东家长西家短的酒肉朋友和市井侩夫,这样的朋友,估计孔子不仅乐不起来,烦都烦死了。
“人不知而不愠”,通常就是“注释”中的解释。
讲的是对自身修养的锻炼,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其实也听说过还有另一种解释:“知”和“智”在古代是通用的,论语里有“知者不惑”,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成:人有时候并不聪明,但他也不会抱怨。
这一点很难得,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知为知之,知之为通之,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别人说个什么,他马上就会说“这个啊,我知道,我太在行了
”,好象天下大事,无所不晓,世间万物,无所不知。
做人不仅要承认自己的知,更要承认自己的无知。
知识浩如烟海,学问穷通天下,谁也无法将其读完读精,所以,无知并不是耻辱,用贫乏来掩盖无知才是耻辱。
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君子修为的重要方面
读好书,交好友,定好位,我觉得也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三句话。
至圣先师(或者说后人编纂论语者)以此做论语开篇,确实是把这三件事作为人生中极重要的大事情来看的,想真正做好也的确不易
我也努力把这三件事做好吧
以此自勉
论语十二章中每一句话读后的感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
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
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
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
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课文论语二十章其中一章读后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最值得一说的。
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
“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
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
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习的。
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
是《论语》十二章的分类,初一的
学习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
学习态度,第七,九,十章。
个人品德修养,第一,三,二,六,八,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