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初心正定篇读后感

初心正定篇读后感

时间:2014-01-14 03:20

描写正定的诗句有哪些

三宝是佛教术语,指佛宝 (Buddha)、法宝 (Dhama)、僧宝 (Sangha)。

   (一)、佛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

那么圆满佛道是什么呢

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  1. 佛身  于无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

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2. 佛德  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

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

  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

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二)、法宝  诸佛之教法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

  1. 以涅盘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世间种种的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灭一切毒热尘秽,滋长一切善法种子,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盘解脱果实。

  2. 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

即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末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的方便助成,而能证得清净法身。

  3.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摄受的法门就有千差万别,但可概分为四悉檀教学法。

  世界悉檀:即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随顺修行,如说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堕三涂等。

  为人悉檀:即依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

  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慎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障修念佛观。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说、文字,直显诸法实相的理体,令利根众生顿悟第一义。

  前三种为权教,后一为实教,循循善诱,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众生“闭恶趣门,开涅盘路”,得证解脱。

   (三)、僧宝  依着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是为僧宝。

那么何谓出家沙门

何谓如实修行

  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论佛教或外道,都称做沙门,此处专指佛教的出家众为沙门。

如,是契合。

实,是真实。

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

而僧宝也可略分为三种:  义僧: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

  贤圣僧: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

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福田僧: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隐快乐,所以为众生种福田的处所。

   (四)、其它说法  1. 另外在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佛、法、僧三宝,涵义亦与上述说法相同:  佛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形容佛智、佛身、佛德。

  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

形容法身体性为真如平等,不增不减,又具足无量恒沙功德,能满足一切净法,使众生获证涅盘,离苦得乐。

  僧宝:“如实修行等”。

指一切依法如实修行的贤圣僧与凡夫僧。

  2. 其次在现有的文字历史上,曾有释迦牟尼佛应化于世间,为一切凡夫众生亲见佛身;有佛所说的教法,及依法出家修行的僧,称之为“化相三宝”。

  3. 后来凡夫误以为佛已入灭,不再重履世间、便作种种的佛相,如木雕、泥塑、纸绘、石刻等,以供礼敬;结集佛的教法载于典籍,以供流布;依此典籍教制而出家,自行化他,使得正法常住于世间,称之为“住持三宝”。

  然而,实际上三宝本就常住不灭,惟依众生根行机缘及证道的层次,其感得的三宝自然有所差别了。

换句话说,化相三宝永远存在,住持三宝却有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而湮没,但如住持三宝中的僧宝有一人成佛,就成为化相三宝了。

  1、佛法僧三宝有六种类别:即:(一)同体三宝,又作一体三宝。

谓佛法僧名虽有三,然体性是一。

即三宝同以净法界真如法身为其体。

(二)别体三宝,又作别相三宝、化相三宝。

谓三宝之体相各别,非为一体。

佛以三身佛为自性,五蕴之假者及法身亦随其所应,皆名佛宝;法以三乘无漏所摄之教法、理法、行法、果法等为自性;僧以三乘之圣众,具足理事之和者为僧宝。

(三)一乘三宝,谓一乘所有之三宝,即不定种性之方便所修。

以究竟之法身为佛宝,一乘之法为法宝,一乘之菩萨众为僧宝。

(四)三乘三宝,谓通于以三乘之三宝为所归之体。

即为三乘者所现之佛之三身为佛宝,三乘之法为法宝,三乘之众为僧宝。

(五)真实三宝,谓依三乘真实之教旨,而论同体、别体、一乘、三乘等所有三宝之实义。

即以三身为佛宝,一切无漏之教、理、行、果为三乘之法宝,一切住向、住果、住道等三乘之圣众为僧宝。

(六)住持三宝,以舍利遗形及木像等为佛宝,以示住世不绝;以贝叶文字为法宝,即今之大藏经、一切经等,以示住世不灭;以剃发染衣为僧宝,以示流通佛法。

  2、三宝威德:  三宝的威德十分殊胜,它能使一切众生远杂苦恼,破除邪见恶念,消减无始以来种种的我执习气,是世间的明灯,真正的皈依处。

三宝的威德,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亦且不可拟议思量,其理有:  1. 能破恶业障道  未皈依三宝之前,人生犹如大海中的舟船,缺乏导航的人和罗盘,必将漂流沉没,永远没有靠岸的时候。

一切众生被烦恼系缚,流转于三界六道,无有穷尽,现在借着皈依三宝的胜缘,产生了防阻恶业的势能,逆流而上,一念始觉生起,分分除断烦恼,如舟船喜获导航人和精密的罗盘,终于安隐的航入港湾。

  2. 能获佑加持  因众生于生死中,常遭遇许多苦难,不能自拔,就像被狂暴的怨贼所侵害,无法逃脱而心生恐惧,现在皈依三宝,依怙三宝功德的护佑加持,使苦难怨贼舍怨心顺,不复作出损害诸事,而令众生吉祥安乐。

  3. 能除邪见恶念  众生不能解脱的原因,是由邪见恶念不除,不断的造出新业,如贫苦的人又不勤奋营生,致贫上加贫,潦倒一生,而三宝是蔽衣内的明珠,适时解除危厄,令众生欢喜踊跃,重新振作,于是翻邪归正,断恶修善,达成转迷成悟的道果。

  4. 能消减我执习气  无始以来,一切众生因一念无明不觉,执取身心为我,复由此我执的起念造作,累积无量无数的习气,形成了六道轮转的势能,今由皈依三宝,而将此我执消溶,习气减除,使得身心清净,觉性显发。

  3、皈依三宝:  所谓‘进入佛门,应先皈依三宝。

’如前所述,三宝既是佛法的总纲,所以凡是修学佛法,应先皈依三宝。

这就好比学生要到某个学校读书之前,必须先办理入学手续一样。

从佛教的立场,皈依三宝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自称佛教徒,或已开始修学佛法,却不愿皈依三宝,就像是有了人身,却不承认此身由父母所出,可谓十足的大邪见,终将堕入三涂恶道中。

因此进入佛门与皈依三宝,是密不可分的。

而皈依三宝,则必须心诚意正,坚信自身亦可成佛,然后发大誓愿,精进修行,如此才能与三宝的精神相应。

  4:心态  从三宝的内涵及其威德来看,可知皈依三宝并非只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是从彻底的仰信出发,并深切体会三宝确为世间最珍贵的宝物,能令众生出离生死,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故在心态上,必须做到心诚意正,相信自身具足佛性,亦可成佛。

因此皈依时的至诚恳切,把自己的身心归向三宝、融入三宝,是十分重要的。

  是故由信心生爱敬,由爱敬而皈依,“信解观察,供养皈依”,是上求无上佛道,最初一念照破无明痴暗的觉性作用。

这个觉性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

那么,由相信、认识自心佛性,到修行成佛的思惟,应当是如何呢

在《观无量寿经》上有提到: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  是故,观十方诸佛成就的条件,必先由观自心佛性的成就开始,这才是皈依三宝的本意:皈依自性三宝。

六祖坛经所谓“佛者,觉也。

法者,正也。

僧者,净也”,即说自性中蕴含三宝的理,如一念迷,自性三宝不能显发,就是凡夫。

一念悟,自性三宝全体显发,就是佛。

因此一切修行均应“销归自性”,见性,即成佛道。

  5:方式  在皈依的方式上,首应发大誓愿,然后精进修行。

大誓愿即四弘誓愿,是依观察四谛的真实,怜愍一切,起大悲心:  1. 众生无边誓愿度:观察世间诸苦的逼迫,欲令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即“未度苦谛,令度苦谛”。

  2. 烦恼无尽誓愿断:观察诸苦都由烦恼所招感,欲令一切众生永断烦恼,同获解脱,即“未解集谛,令解集谛”。

  3. 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了自行化他,应遍学一切法门,即“未安道谛,令安道谛”。

  4. 佛道无上誓愿成:自行化他的究竟在于证得涅盘安乐的境界,即“未证灭谛,令证灭谛”。

  此发四弘誓愿,又名发菩提心,若此愿心不发,则道业将不坚固,容易退失疑悔。

依此大愿心的驱使,沉浸于“法”的喜悦中,精进修行五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

  此五门足与三宝的精神内涵相应,成就了“修证三宝”—体证真如法性,得一切种智,为佛宝。

具足万行法门,为法宝。

清净自在,为僧宝。

如此,才真正得到三宝的利益。

什么是正定

楼问的正定如果不是1楼的地名,那便是以及道家修持境界上的事所谓正定,在佛法中的定义是绝对分明的。

在修持者修持做功夫的时候,(基本原则)行者如果能够在远离一切散乱、昏沉的障碍,同时专一于所缘的境界;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被内外一切干扰的因素所牵引、变乱,这样就是正定。

也就是佛法中所谓的心一境性、孤明历历。

例如念佛法门所标榜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也算是正定的一种。

另外行者在证入初禅后乃至四禅以及九次地定等,这期间的任何种都叫做正定。

希望可以帮到你,再会。

请问去寺庙烧香拜佛是不是必须要上午去

有没有什么讲究的说法

1.不是必须上午去 全天什么时间都可以  2.烧香 :  上三炷香 带者恭敬心 至诚心  3.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的尊敬、感激与怀念。

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

此表示戒、定、慧;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

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

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一般在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佛教的香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

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

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

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佛家用香辅助修持 。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

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

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

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

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4.参观游览寺庙要懂规矩  名寺名庙,分布较广,它们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但旅游者在游历寺庙时有四忌需牢记心头,以免引起争执和不快。

  一忌称呼不当  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

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二忌礼节失当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  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失当  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五忌孩子失礼 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5.应怎样拜佛  一般人拜佛总喜欢站在佛前中间的位置上,其实这是不对的。

因为丛林(寺院)里的规矩只有住持和纠察才可以在中间的位置上礼拜。

其他人应该站在左右两边才对。

  拜佛时应先于佛垫前边站好,两脚距离应前八后二(寸)为宜,两手当胸合掌,然后问询,问询时背与腰的角度应在90º与120º为宜,两手作弥陀印(左手掌与右手背相叠)或观音印(左手背与右手掌相叠),头部抬起时,两食指相对呈一定角度,两拇指并齐至于两食指中间,两食指向上置于眉心为宜,然后放下,合掌,并开始礼佛。

  礼佛时上身要慢慢靠向拜垫,两腿渐渐向下弯曲,先将右手按住拜垫中间,待左手伸至前方后再将右手移至右前方,此时两膝自然置于拜垫边缘,头部也自然置于两手之间,既所谓五体投地也。

五体投地后,两手翻掌向上,并稍微伸出头部1-2寸,表示蒙引之意。

  直立时应先将两手翻掌向下,再移右手至拜垫中间,左手离开拜垫后当胸作半合状,腿徐徐直立,然后右手离开拜垫与左手作合掌状并站直身体。

如是三拜后,再行问询,算是跟佛菩萨告别再见之意,这样整个拜佛仪轨才算圆满。

  其实,拜佛不是目的,学佛才是目的,心中敬佛才是真正的拜佛,我们拜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无限慈悲心,学佛身处烦恼而常具有的清静心,学佛为救度众生而宁下地狱,常住庄严的地狱大无畏牺牲精神,所以当我们置身佛前准备拜佛时,口中就要默念佛菩萨,脑里观想佛菩萨形象,此所谓身、口、意三业相应。

这样拜佛的功德才算圆满,才能起到“礼拜一拜,罪灭沙河”之功效。

繁星春水全本批注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

  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

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

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 异字异构, 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

”。

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 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董 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  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与唐太宗的推崇备至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  《兰亭序》的流传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 ,唐太宗计赚《兰亭序》的故事。

  唐太宗计赚《兰亭序》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

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

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

  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

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

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

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空无边处定怎么入

以前是用观呼吸方式入禅的

入四禅很不简单。

说实话,您这问题您只能去问达到四禅以上的人,我觉得我们这些在网上回答问题的,难有一位能达到初禅的,更不用说四禅了。

所以,您还是到寺院里去找高僧大德询问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