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公园导游词作文四百字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将进入的是蓬莱阁名胜景区,游览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左右。
在游览过程中,我将竭诚为您服务,并很愿意回答您所提出的问题。
希望我们共同合作,度过这美好愉快的时光。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蓬莱阁景区的基本情况。
蓬莱阁景区是以丹崖山为中心、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的,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
景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
蓬莱阁古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经过了宋、明、清三代不断的扩建和改建。
整个建筑群建筑面积为189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32800平方米,分为六个建筑单体,共有100多间,整个古建筑群楼台殿阁分布得宜,寺庙园林交相辉映,古朴典雅,独有千秋,成为名扬中外的游览胜地。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辖着九个县一个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
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 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宁波)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
蓬莱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山光水色堪称一绝。
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而且在于它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在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系统。
一个是昆仑神话系统,一个是蓬莱神话系统。
昆仑神话系统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它那瑰丽的故事传到东方以后,与浩瀚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
蓬莱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东方神话的策源地。
《山海经》和《封禅书》中,都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
据史籍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
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虚幻神奇,演绎出海上三神山的传说,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个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更为蓬莱平添了几分神采。
后来八仙过海的故事也加盟 到这里,就更加生动迷人了,被称为“人间仙境”也就名副其实。
我们刚才进入的是“人间蓬莱”坊,为四柱冲天式单檐彩绘坊,额题“人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为苏东坡手迹。
内外两边柱子上分别镌刻的书画名家刘海粟题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新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楹联,昭示此牌楼为仙境之门,游人入门即可做神仙之游。
高州小吃《簸箕炊》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感情与愿望。
而我却想设计一个美食节,你们肯定有一大堆的疑问吧!哈哈!被我猜中了!。
下面让我来告诉你。
我先设计美食节是因为能吃许许多多的美食。
也能品尝各种新颖的美食。
肯定能够饱口福拉!我将美食节定在5月10日。
为了这个节日我还编了一个故事呢!故事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被两座大山封在中间,只有绕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出去,几乎都是与外界隔离了,所以他们吃的东西都只仅限于一点点,什么红薯呀、什么野菜呀之类的。
河里的鱼啊、田里的米啊,他们别说吃了,见都没见过……一天,一个神仙到这里来游山玩水,为了不被人发现于是就变成了一位商人。
但是他晚上在一户人家中歇脚的时候才发现,他们这里吃的东西非常的少。
一问了村庄里的人才知道:这里的两座大山使他们与外界隔离了,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与外面世界的食物,神仙一听就决定要帮帮他们,他禀明玉帝后,玉帝也很同情他们,就让大力神去把那两座大山搬走。
啊!大山终于搬走了,但是这位神仙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他仔细一想,好像想到了什么,朝着远方飞去,过了一会他带着非常多的美食回来了。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神仙,不仅帮他们搬走了大山还给他们带来了这么多以前没吃过的东西。
于是他们把神仙给他们带去美食那一天——5月10日定做“美食节”,人们亲切的称这位神仙为“美食仙”……很多年以后这个村庄因美食而闻名就称这个村庄为“美食村”……
介绍新疆的导游词,简短的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新疆。
新疆有着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人们一踏上这里,就会被它的神奇博大、美丽富饶所吸引。
相信在短短几天的游览中,新疆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瑰丽全姿的民族风情、神秘绝妙的自然景观、珍奇稀有的古迹遗踪、富饶丰盛的物产资源会让您惊叹不已。
地理概况 游客们,新疆神奇在哪里?首先还是让我来介绍一下它的地理概貌。
新疆的地形地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三山夹两盆”。
天山山脉横贯新疆,南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合抱塔里木盆地,北与阿尔泰山脉合抱准噶尔盆地。
俗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间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疆的准噶尔盆地,中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两大沙漠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
绿洲和山地草原,成了新疆人民的世居之地。
描写一处景物作文350字的,要按游览顺序或时间顺序来写,快点,我马上就要睡觉了。
新疆博物馆是新疆文物收藏和科研中心,其外观造型具有维吾尔建筑风格,馆内装饰亦富有民族特色。
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阿勒泰路。
目前博物馆展览有:新疆少数民族民俗展览,新疆历史和出土文物展览,新疆古尸展览。
五十六个民族以外的名族
中华人和国建立初期,在全续出现的单位名称就有400多个,其中云南一达260多个。
众多的待识别的不同族称,归纳起来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要弄清待识别的民族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二是在少数民族内确定究竟是单一民族,还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
经过几十年的民族识别,1979年确认了第56个民族——基诺族,这就是中国56个民族说法的来历。
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之内的所有中国公民是不是只有“56个兄弟民族”呢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总数为1242612226人,其中汉族1137386112人,占91.53%,55个已经确认的少数民族共104490795人,占8.41%,此外还有未识别的民族人口734438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941人,二者相加占0.06%。
中国境内未识别的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民族人口,他们当然是中华民族的成员。
除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难以划为某个民族外,这些未识别民族也基本上认为自己不同于已经识别的民族,而是单一的民族共同体,政府也就将他们很难合并到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当中。
这些族群主要有: 1、八甲人。
有人认为八甲人迁徙自缅甸,应属哈尼族一支,但未能证实。
八甲人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阿镇勐康村委会的上、下纳懂、曼倒,纳京村委会的2组、6组、7组、8组,贺建村委会的6组、7组、8组,少部份散居在机关单位,共有人口1106人。
八甲人自称“八甲”。
八甲人有自己的语言,与傣语比较接近,能与傣族相互交流。
八甲人的住房为汉式平房,过去有自己的服饰,妇女包包头,穿对襟连身裙,后围围裙。
男子穿对襟衣,头顶上结发结。
现妇女还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但只在过年过节或结婚时穿,平时穿汉装,男子则已改穿汉装。
八甲人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庙,逢年过节要到庙里杀鸡献祖。
八甲人死后行土葬,正常死亡者葬入公共墓地。
八甲人的姓氏有捧、刀、李、罗、马等。
八甲人过火把节、春节、七月半。
2、克木人。
亚洲中南半岛民族。
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和泰国。
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克木人无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与布朗语、佤语、崩龙语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语关系密切,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多住山坡,村寨稀疏。
长期过着游耕生活,以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食。
克木人主要从事旱地农业。
过去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妇女已会用自己种的棉花纺织。
男女衣饰穿戴和傣族相同;男子耳垂上留有大孔,可见原来戴过沉重的耳环。
使用克木语,属孟高棉语族。
我国的克木人集中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和勐腊县勐腊镇、勐捧镇等地的热带雨林中,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克木人开始走出山林,来到河谷平坝边缘定居。
目前云南省约有克木人738户3291人。
3、菜族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山区一带。
统计的有32户,170人。
通用汉语。
4、亿人。
也称米什米人,自称“达让”或“格曼”,按藏语俗称“亿巴”。
在旧西藏,“亿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
全世界的“亿族”,有2万多人,大部份居住在印度及邻接小国家。
中国的“亿人”有1400多人,主要居住在川藏线“318”在线的“然乌镇”往南靠近中印边境地区,在海拔1000多米的森林里面。
“亿人”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叫“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5、格鲁人。
说嘉绒语,分布在四川阿坝州的马尔康、黑水、理县、汶川、金、川、小金等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甘孜州的丹巴县。
使用嘉绒语的人口约11.69万人。
6、顾羌人。
说贵琼语,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县的舍联、时济、前溪、麦笨、三合等乡,泸定县的长征、烹坝、泸桥乡以及雅安地区宝兴县硗碛乡的部分村寨,人口约6千人。
行进在陈塘途中的夏尔巴背夫。
7、夏尔巴人。
又称:雪巴人、谢尔巴人。
人口约15万人,散居在尼泊尔、中国、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主要生活在定结县陈塘镇和聂拉木县樟木镇。
夏尔巴人有自己的语言,夏尔巴语属藏语群,但无文字,书面使用藏语。
8、茂族人。
说扎贝语。
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县的亚卓乡、红顶乡、仲尼乡、扎拖乡、下拖乡和雅江县的瓦多乡、木绒乡,人口约8千人。
9、莽人。
莽人是一个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和中国。
莽人有自己的语言,莽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支,没有文字。
莽族在越南是官方认定的54个民族之一,人口为2,663(1999年)。
中国的莽人集中居住在云南金平县勐拉的南课新寨、平河中寨、下寨、雷公打牛四个村子的高山箐林地带,目前仅有681人。
2009年4月经国家民委批准归族为布朗族。
10、土生葡人。
归为葡萄牙后裔居民(《澳门基本法》第42条)是一个由多种族群混合而成的群体,难以分类。
土生葡人在中国澳门特区通常为葡萄牙人或其人于东南亚各地的后裔与澳门当地的汉人结婚后生下来的人群。
现时大多数人只在澳门及东南亚生活。
中国澳门特区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确定为澳门少数族群,享有法律认证的政治权利;中国大陆把土生葡人定为未识别民族。
土生葡人主要说葡萄牙语,一些人说中文;他们曾经创造过土生葡文,作为自己的语言。
11、艾努人。
归为维吾尔族,说艾努语。
维吾尔群众称他们为“阿布达里人”。
(阿布达里一词在《维吾尔语详解辞典》中为“卡兰达尔,乞丐,要饭的”。
)比较集中在疏勒县罕艾里克镇帕依那甫村(现谢依赫勒村)、和田市肖尔巴克乡和尼村和洛浦县布亚乡塔米格勒村,总人口为7704人(2004年元月)。
据说在全疆范围内的人口有1万人左右。
12、穿青人。
又称川青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州、市所属大方、黔西、织金、威宁、纳雍等20多个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自报填写穿青人族称的人数约67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20万人。
国家民委对于穿青人的身份认证一直不明确,根据《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公安厅(黔族(政)发字第(1996)19号)文件》现定为“穿青人”。
13、革家人。
归为苗族,革家人现人口约5万,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的黄平、凯里、关岭三个地区,其中又以黄平的重兴乡、凯里的龙场镇最为集中。
区。
革家人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
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曾在2003年作过一次专题节目介绍革家人,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革家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民俗风情,革家人遂开始为世人所关注。
于是革家人开始积极请求政府承认为独立民族。
14、苦聪人。
归为拉祜族,居住在云南省边睡的哀牢山、无量山一带海拔1800米的山区,人口约4万。
《新唐书》记载的“锅挫蛮”,就是源于古代氏羌部落的苦聪人。
清代前后,又称苦聪人为“郭搓”,“古宗”等。
苦聪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中,对亚热带森林中各种动、植物的识别和利用有许多独到的经验知识。
目前苦聪人正积极申请识别成为独立民族。
15、摩梭人。
云南归为纳西族,四川归为蒙古族。
中国唯一一个母系社会为主的人群,人口约6万人。
“走婚”是摩梭人中一种历史悠久的两性关系结合方式。
图瓦人射箭比赛。
16、图瓦人。
归为蒙古族。
现代图瓦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约20万人),居住在蒙古的约3.1万人。
中国的图瓦人约2400人,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喀纳斯湖附近。
17、布里亚特人。
归为蒙古族。
布里亚特人总人口约43.6万,现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的一些地方。
其中,俄罗斯有42万多人,蒙古国有4万多人,中国有近8000人。
俄罗斯境内的布里亚特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是俄罗斯少数民族,中国的布里亚特人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和内蒙古附近。
18、西家人。
归为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带。
现有750户左右,人口有三千多人。
西家人不认同自己是苗族,当外人问他是哪个民族的时候,他们会说是西家人。
目前他们积极向中国政府申请识别成为独立民族。
19、羿人。
有人口约300余人,生活在赤水河两岸川黔交界地带(四川省叙永县赤水镇、古蔺县纳盘沟和贵州省毕节县普宜和阴底一带)。
史料把羿人称为“羿子”和“白猡猡羿子”;羿人自称“gau”(告),苗族称他们“qie”,当地汉族叫他们“羿子”。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已失传。
20、犹太人。
有部份被划为回族,有部份被划为未识别民族,传统上被称为“蓝帽回回”。
中国的犹太人散居于中国大陆各处,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连接的中俄边境附近。
21、者来寨人。
归为汉族。
居住在甘肃永昌县境内的者来寨。
者来寨的村民们讲汉语,族系也为汉族,共有400多人,其中200多人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
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进行的DNA分析,认为这里的村民们确实有欧洲人血统。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谢小冬博士研究组在者来寨大规模采集血测试,证明生活在这里的很多人是“罗马人后裔”。
22、内恕 其中察隅县中国实际控制区内有1391人(2006年),其余的主体部分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
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
23、毕苏人。
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国的边界地区。
总人数将近1万,其中中国境内5000多人。
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县、勐海县和西盟县等地。
澜沧等地的毕苏人经过识别,已于1990年归入拉祜族,勐海的毕苏人则尚未确定族属。
有自己的语言,毕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
24、拉基人。
归为壮族、彝族。
也被称为獭僰人,是史书上所记载的“僰人”的后代。
拉基族是越南官方认定的53个少数民族之一,越南共有拉基族10,765人(1990年)。
中国境内有1600多拉基人,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及麻栗坡县(马关县内的拉基人归为壮族,麻栗坡县的拉基人归为彝族)。
拉基人有自己的语言,拉基语属于壮侗语系仡央语族。
25、高山族。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地区高山族总人口为0.45万人。
高山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台湾,2001年,台湾高山族人口突破40万人(41.5万人)。
1947年4月台湾当局把“高山族”改为“山地同胞”(简称“山胞”),1994年8月台湾当局改称“山胞”为“原住民”,截止2007年台湾当局正式承认把原住民划分为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原来的曹族更名)、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等13族。
请写出一个你在课外搜集的有关长城的故事快给我说
1793年的中国,一队英国使团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到200多公里外的承德避暑山庄去觐见清朝皇帝乾隆。
这里面有一个叫Tomas Staunton的12岁英国男孩,是使团副使的儿子,他语言天赋惊人,在路上就跟传教士学会了中国话,于是在觐见时竟然跟乾隆爷唠起了家常。
乾隆一高兴,赏了他自己佩戴的荷包,直到今天这个荷包还保存在博物馆里。
按理说这足以让12岁的Staunton回味好一阵了,然而,这次中国之行他竟有比这最难忘的经历:那是在觐见的路上,他们途经一个叫古北口的地方,眼前豁然开朗,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一道壮观的大型建筑进入他们眼帘,就像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山脊之间,无穷无尽,望不到头。
按Staunton父亲回国之后写的书中所载,使团所有人的感觉是“惊心动魄”。
这,就是我们的主角,人类史上最长的建筑:长城--我们将讲述一些也许你不熟知的长城故事。
无论从工程的规模、材料的数量、人工的消耗和建筑地点的困难来看,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防线加起来也抵不上中国的长城。
作为第一批看到长城的外国人,让Staunton不解的是,与使团随行的清朝官员,对于这座奇迹般的大型防御工事态度冷淡。
刚学会中国话的他估计没听过“冲冠一怒为红颜”,此前一个半世纪,明臣吴三桂一纸降书,使清兵长驱直入长城山海关,入主中原。
从那时起,长城就已失去了全部的防御价值。
:两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今天八达岭长城的城砖上,游客海量的“到此一游”刻字中,外国字母越来越多。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一句诗不仅鼓舞了长征中的红军,也鼓舞了不计其数的外国人。
叶利钦当上了好汉,小布什也要证明自己是个汉子,他说:我要比尼克松登的更高
当不计其数的“好汉”从世界不同角落前来登临之后,长城,已经从一座防御型建筑,成功转型为一个文化符号。
万里长城,也成为大多数外国人心目中中国的代名词。
然而在自豪的同时,中国人至今仍在困惑:万里究竟是多少里
长城到底有多长
据说每位登上长城的国家元首,都会获颁一份“元首登长城”的证书,现在这个证书已经发出去400多份。
登上长城的各国元首似乎都很激动,有的当场作诗,有的现场画素描,还有的甚至把生日party都搬到了长城上。
不过当每位元首问到长城的长度时,无论是专家和导游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答案。
关于长城的长度,一直是中国人的一块心病。
今年4月18日,北京八达岭长城张灯结彩,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测绘局隆重宣布:经过多年勘测,最新数据表明:明长城总长度8851.8公里
呵呵,厉害吧,都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了。
但即便这个数据准确,它也无法代表“万里长城”的真正长度,因为明长城不过是两千多年长城修筑史中的一个章节,它的故事,从早可从遥远的战国开始书写。
“烽火戏诸侯”故事中的烽火台,在周幽王之后的春秋战国被大量兴建,各诸侯国为了防止敌国入侵,修筑城墙连接烽火台,这就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而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他自命为“千古一帝”,拆除了原诸侯国间的城墙,转而要为后世留下一道外族无法逾越的高墙。
于是,他派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在北边扩建长城。
当时的民间工程师采用“因地制宜”原则,在高山峻岭,则开山取石;在平原荒地,则就地夯土。
他们使用最多的是板筑夯土法,将泥土倒入木质框架,人工夯打直至坚硬如石。
用这种方法修筑起来的长城,直至今天的阴山一带,仍有遗迹留存。
据《史记》记载,秦长城“延袤万余里”。
万里长城之说,由此而来。
然而,这人力砌出的万里城墙,却建立于秦朝的暴政和无数劳工的尸骸之上。
孟姜女哭倒长城,城墙崩裂,显露丈夫尸骨的传说,让民间一直流传一种说法:秦长城的修建材料之一,是人骨。
说长城,必道孟姜女,历史上是否真有孟姜女其人
还真有,不过传说似乎冤枉了秦始皇。
孟姜女最早见于《左传》,是战国齐国人,丈夫叫杞梁,是齐国将军,死于战事;和荡气回肠的民间传说不同的是,她在丈夫死后并没有悲愤痛哭,而是谨守礼法。
然而到了西汉,这事就变了:大文人刘向写了《列女传》,在他笔下,孟姜女成了在城墙下抚丈夫尸体痛哭的烈女;十天之后,城墙为之崩坏。
谁知到了唐朝,故事又变了
一位叫贯休的和尚写了一首诗,诗中写到“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在这首里,孟姜女一跃由战国穿越到了秦朝,他的丈夫由齐国的将军变成了修万里长城而死的劳工,而孟姜女哭的地方则转移到了长城脚下,她哭崩了长城,让丈夫的尸体从中显露。
从此,孟姜女夫妇就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知你注意没有,这首唐诗写到“筑人筑土一万里”,他也认为长城是由人骨和土筑成,那么长城的材料真有人骨吗
经过对秦长城遗址的探测,除了部分陶瓷碎片和动物骨骼以外,并没有发现人的骸骨。
这是一段明代长城,有关人骨的传说,也指向它们墙砖的接合处,传说这些白色的灰泥,是由人骨磨成。
经过探测,灰泥的主要成分是石灰,还有一种神秘的有机物质。
它们是糯米。
自古以来,就流传有秦朝用糯米砌筑长城的传说,最终明长城成为了佐证。
米所含的淀粉粘性非常高,而在中国古代,淀粉和石灰的胶凝料是民间的一项建筑瑰宝,明皇城和少林寺的修建都有它们的影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粘合料的坚硬和耐久,远胜西方的石灰和沙子混合物。
直到18世纪,它才被西方发明的水泥所超越。
糯米的发现也许会让那些不信人骨砌长城的人松一口气。
然而随着考古的深入,考古学家有了惊人的发现,近年来,在陕西的秦长城和山东齐长城段,先后在夯土层中发现了夹杂的人骨,从排布情况看,死者应该是被直接铺在夯土之内夯实。
你说这样的皇朝、这样的统治者,怎能够不灭亡
秦朝很快就被农民战争的海洋所淹没,主修长城的大将蒙恬含羞自杀。
两千年后的今天,中国有许多地方,仍旧留有这个15年短命皇朝所建的长城遗址,在荒原中静默。
秦朝覆灭,长城荒芜,匈奴开始肆无忌惮的绕过长城,进犯北方。
然而很快,中国迎来了一位强大的君主,他在把匈奴打回老家的同时,也修筑了历史上最长的长城,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
汉武帝胡服骑射,国力渐强,于是开始对匈奴发动战争。
在第一次大战中,卫青大破匈奴,收复河套以南地区,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解除,汉武帝宣布重修秦长城。
在随后的两次大战中,一位年青将军横空出世,和卫青一道纵横草原,出塞1000多公里,将匈奴彻底赶到了漠北,他就是只活了短短23年的战神--霍去病。
于是汉武帝下令,在西部修筑近两千公里的新长城,以保护汉朝日益繁盛的一条黄金通道,它就是击退匈奴后兴起的丝绸之路。
然而,西部遍地是戈壁和荒漠,原先的夯筑法在沙砾中完全失去了效用,因为松散的沙子无法承压,怎么办
古代的建筑师们再次将“因地制宜”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找到了一样宝贝:芦苇。
只要利用一层又一层的芦苇充当支架,就能够将沙砾强化和粘着,即使面对西部肆虐的风沙,也不会轻易瓦解,高耸的长城就这样在西部竖立起来。
一千八百多年后,西方发明出钢筋混凝土浇筑法,实际上和中国古代建筑师在西部修长城的方法,如出一辙。
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货商和属国的岁贡源源不断的来到大汉都城,汉朝的国力一时无匹,到达了顶峰。
为了进一步保护丝路,汉武帝力用同样的天才设计,在敦煌建起了一座大型军事关隘,通体采用黄土夯筑而成,沿途设置烽火台。
它就是丝绸之路西去的门户:玉门关。
时至今日,它还有一座四方形的城堡遗址留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这座为无数文人墨客吟诵的关隘,可以说是辉煌的汉长城和繁盛时期丝绸之路的缩影。
传说汉朝时西域的和田美玉,就是经过这座关口进入中原,所以它才因此得名“玉门”。
与西汉强盛的国力相对,长城的夯筑技术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汉长城西起大宛,东至朝鲜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成为修筑长城最多的朝代。
此后,长城的修筑暂缓,唐朝由于国力强盛,北突厥已被击败不再成为威胁,所以不需要修长城。
而宋朝燕云十六州失陷,使得长城的修筑失去意义。
随后蒙古人入主中原,他们最多对老长城做一点修缮,充当商路的驿站。
长城真正迎来革命性的发展,是在汉朝之后一千多年,在那一时期,长城的修筑史正式书写下一个新的篇章,也是它最后的辉煌。
从那以后,再也无人筑长城。
在嘉峪关西瓮城的门楼上,有一块单独放置的砖,当地人称它“定城砖”。
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起点,拥有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备体系。
依旧护卫丝路,依旧建立于戈壁滩,如果仍旧沿用一千多年前的沙砾和芦苇修筑,将无法抵御外敌已经发展成熟的火炮。
怎么办
一千多年后的明朝,砖墙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为了再也不要见到被赶跑的蒙古人回转,明朝人决定用砖头修筑长城,将它打造成为真正的防御要塞。
当时的工匠对于建材的用量、设计和规划,都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峰,嘉峪关门楼上的这块砖头,述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的一位巧匠精通计量,监工就来请他计算工程砖头用量,他经过周密的计算后说:一共需要99999块砖。
于是监工就如数将砖发给工匠们,并刁难说:多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你的头,并罚其他人劳役三年。
工程竣工,砖头多出了一块,就放在门楼。
监工见状大喜,以为抓住了工匠的把柄,结果那位老兄说:那块砖是神仙放的,叫做定城砖,谁动了它,整一座关隘就会垮掉。
监工闻言再也不敢刁难,这块砖头也就这么一直放在了门楼上。
明朝定都北京,然而在北京和草原之间的群山中,却有一系列隘口,这是游牧民族入侵的最佳路线。
于是为了保护都城,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工程师,在这些隘口修筑了长城史上最为出色的防御工事。
古北口的司马台长城,就是他的杰作。
司马台山势陡峭,地势险峻,长城就修建在它刀刃般的山脊之上,外墙以长砖包裹,城墙得以加厚。
设计者恰到好处的将35座敌楼设置于每一个制高点,敌楼外设瞭望台、射击孔;内设兵舍和密室,能够存放兵器火药。
最高的一座楼叫“仙女楼”,需要登100米的“天梯”而上,坡度85度,近乎垂直。
此后,这里成为长城战事最多的关隘,有史可查的战役多达138次,乾隆年间让英国使节Staunton“惊心动魄”的是它,抗日战争中让中国守军痛歼日军的也是它。
它将长城作为一座防御型建筑的功用发挥到极致,修建它的人以抗倭留名青史,他的队伍有一个闪亮的名字“戚家军”,他被称为民族英雄--戚继光。
与此同时,戚继光还肩负山海关的防卫重任,这座“天下第一关”,同样也抵达了长城的建筑顶峰。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后,正是在此,吴三桂放清兵入关。
戚继光忠心护卫的大明帝国灭亡,再坚固的城墙,也抵不过人心的背叛。
长城作为防御工事的意义,从此不复存在。
从那以后起,就再也没有人修长城了,长城在明朝达到顶峰,然后很快就走向了消亡,那一座座设计精妙的敌楼、那一段段雄伟宽阔的城墙,很快就成为崇山峻岭间无人理睬的建筑废墟。
外国人开始注意到长城,是在它从辉煌步入黄昏的时候,通过十六世纪西班牙人门多萨的一本中国专着《大中华帝国志》。
而外国人真正见到它,是在开头我们说到的十八世纪末。
在那之后的半个世纪,1840年的英国议会大厅,议员们正在激烈的进行辩论,商议如何营救在中国面临死刑的鸦片商人。
一位年近六十的爵士起身发言,强烈支持发起对华战争。
他,就是当年跟随使团出使中国,曾目睹中国最伟大防线的12岁少年,Tomas Staunton。
随后,鸦片战争打响,英军从海上侵入中国,那条震撼过他们的万里陆上防线,没有为清政府带去一丝安慰。
过去有一个说法:长城是宇航员在太空唯一能够辨认出来的地球建筑。
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球,老老实实的告诉人们:我看不到。
然而,还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来到八达岭,来到司马台,想亲眼看一看长城,当一回好汉。
一位历经沧桑的东方老人,每天都沉思不语,默默的迎送一个又一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黄昏与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