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200字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
请大家随着我走。
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
这个长廊可不一般。
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
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
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思南花烛欣赏教案
在思唐古镇的安化街,至今还有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花烛,其中以富丽堂皇的龙凤花烛为代表。
在光怪陆离的现代霓虹灯下,这种古老的工艺显得相当原始了。
明清时期,思南花烛所用原料全部就地取材:虫蜡、棬油、竹子与灯草。
灯草是思南塘头镇特产,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部温软细长,可以织成凉席。
茎的中心部分如同海绵,松、柔软、能胀能缩,吸水吸油,具备作为灯芯的特质,可做桐油灯的灯芯,俗称灯草。
乌桕俗称棬子,和桐子一样都是乌江特产,桐油棬油顺江而下远销四海,成就了一条乌江盐油古道。
乌桕所榨的皮油在自然温度下是固态而非液态的,乌江两岸遍野的乌桕树为花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创造了物质基础。
电灯普及之前,思南的花烛制作遍及各个乡镇,以思唐、塘头、邵家桥规模最大,共有数十家之多,并远销省外。
那温馨的光焰,烛照乌江古代漫长的岁月。
而今时过境迁,耀眼的电灯接管了蜡烛的领地,那些微弱的烛光,从此隐身出世。
寥落的花烛,伴生着乌江盐油古道的兴衰,勾起我们怀旧的记忆。
小小花烛,连接着长长的乌江文明史。
走进寂寞的安化街,你会发现有户人家的窗台颇有些简陋,却把所有位置都留给了几盆花草。
这些花草并不怎么名贵,却长势茂盛,主人显然给了它们充足的水分、阳光和呵护。
明艳的花草,映射出主人怡然自足的心境。
你在青色的瓦檐下驻足,然后轻叩一道窄窄的木门。
如果看见满墙的花团锦簇,也开放着些五颜六色的花朵,那就是花烛了。
为你开门的,一定是花烛艺人刘贵贤,或者他的老伴和儿孙。
曾经的花烛艺人,如今硕果仅存,唯此一家了。
你可以一边与他们攀谈,一边观赏花烛的制作过程。
花烛的制作程序比较繁复,有几十道工序。
首先削竹成片,竹片的顶部削细削尖,裹上厚厚几层灯草。
灯草裹好后,用棬油或石蜡层层浇铸,滚雪球一般,烛棒越来越粗壮,一支蜡烛基本做成。
这种最简单的棒棒烛,颜色有别,有红有白。
红烛用于喜事,白烛用于丧事。
节庆或简单的祭祀用小烛;花灯、龙灯的灯笼里,则用牛油烛。
制烛的工艺至此,作为实用已经绰绰有余了,熊熊的烛光完全可以照亮人们的忧伤或喜悦。
但心灵手巧的花烛艺人们意犹未尽。
某一次偶然的福至心灵,让他们在原本光滑的烛棒上妙笔生花,花烛就这样实现了从实用向审美的飞翔,完成了从器物向艺术的嬗变。
思南花烛从此升华,真正地由“工”到“艺”。
刘贵贤10多岁就经营烛艺,如今已是78岁高龄了,但面部棱角方而正,头发白而粗,气色红润、精神饱满,寿者之像。
他对思南花烛的工艺简直心手合一,有关历史掌故更是了如指掌。
在过去,花烛工艺的传承多是家庭内部,而且 往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刘贵贤的祖师就是自己的外公吴锡荣,师傅是父亲刘金桂,自己往下,徒弟兼儿子刘贵贤,徒孙就非孙子刘仕贵莫属了,百年间一脉相承。
顾名思义,花烛有花。
古代的花烛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的做法是在烛身上作画,比较取巧;北派的做法是采用立体粘花,比起南派做法,这种工艺费时费力,美观却不言而喻。
思南花烛师承的即是北派风格。
先用模具把石蜡或棬油铸成花朵,最后将花朵粘贴到烛身上。
花有桃、菊、玫瑰和月季等,最多是牡丹花,雍容华美,流光溢彩。
在没有亲历其境的人看来,所谓花烛的“花”,不过是一种艺术的夸张,而你只有面对这些缤纷的花朵,才会认同,它其实是再平常不过的写实。
那个年届黄昏的老头,心中也许有个永远的春天,有一片四季开花的原野。
你看他手下的花烛,一朵一朵的花儿密密匝匝,分明是一棵美丽的花树,一片微缩的立体花园。
他更像一个园丁,正在把花儿一朵一朵地移栽,从他开花的那片心原…… 一支花烛的浇铸,耗用了他一生的心血。
小说以岁月为题,你能说出有什么含义
时间流淌而过,我们在垂垂老去。
从一开始我们出生起,我们的岁月消费卡在一天一天的用光,
求高手帮忙写篇四川阆中古城的导游词,是用于导游面试定点讲解,大概4~5分钟。
一定要有文采
穿越靖港——明月湘江·乌舡子·青楼 对于望城靖港,我心仪已久。
那方水土,我从未踏足。
风云起落,人来人往。
岁月无痕,岁月有痕。
靖港古镇停泊在现代的阳光风雨之中。
假日,挥别长沙城,朝向靖港,寻找历史的足痕、心灵的闲适。
友人说:靖港古镇已经开街,我们都是迟到者。
我答:目光的飘拂,没有时空。
靖港为何曰“靖”
据清顺治年间《长沙县志》记载:“唐李靖驻兵于此,军令严整,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
”芦江的原名倒不响亮。
靖港是有着上千年水运历史的港湾和商埠,起于水,兴于水,也衰于水。
当陆上动力交通工具代替水面的的舟楫后,靖港古镇慢慢冷清了。
不少人望水兴叹,感慨岁月的无情,但靖港的深厚历史沉淀了下来。
其实,靖港不曾遗失,不曾离去。
它只是静穆地停留在那里,等待着重新“发现”。
“发现之旅”是这样的激动人心。
2008年9月,靖港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后,望城县委、县政府按照“滨江新城区、省会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对靖港古镇的总体保护性开发,终于在今年国庆前夕开街,向新中国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今天的靖港,整旧如旧,一大批观光景点、休闲茶肆、美食广场、娱乐之坊恰似一串串明珠点亮游人的眼睛。
人们惊呼“看到了明月湘江,看到了小家碧玉,看到了青花瓷坛”。
靖港古镇又恢复了百年风韵。
静静地穿越靖港,麻石铺就的街道犹如历史的脉络。
靖港再次倾吐那些曾被淡忘的故事。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太平军在此激战,湘军水师全军覆没。
曾国藩颜面尽失,竟两次投水自尽,被部属救起。
曾国藩文化公园内陈列的书稿和器物则为佐证。
“靖港水战”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
“靖港”名扬天下。
在半边街上,有栋“一担柴”式灰墙红瓦的老平房,曾是当年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办公旧址。
为着坚强的信仰,为着神圣的目标,前辈们曾在这里日夜操劳,直至奋斗牺牲。
故人不在,故居在,我们深深怀念之。
湘籍著名作家周立波曾写下名篇《湘江一夜》,描绘的是八路军南下支队夜渡湘江的情景。
那场战争发生在靖港对面江心岛的洪家洲上。
作为随军作家,周立波亲身感受到那种英勇、那种悲壮。
靖港见证着这一切。
让历史告诫今人,要百倍珍惜如今幸福、祥和的时光。
“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
靖港曾经是无数商家、船家生活与精神上的港湾与驿站。
“船到沩江口,顺风也不走”,靖港码头上停泊的“乌舡子”每日达千条。
漂泊流浪的人们,对于靖港的“依赖”可见一斑。
此情此景不再,但“复古”后的靖港魅力依然。
麻石街两边林立的木板铺面、彩色的旗幡、轻声的吆喝、水边的杨柳……我们就是靖港流连忘返的游客,曾经熟悉的事物历历在目,尘封的记忆被唤醒。
俗称“乌舡子”的小船,炉火正红、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堆满刨花木屑的木匠作坊,还有豆腐店、甜酒铺、手工杆秤铺、牙医铺,甚至包括昔日的青楼宏泰房。
好一幅上个世纪40年代前的小镇风情图
平实、平和的小人物,在水一方。
这就是天然、自在的生活。
这就是原生态。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我们不能当一群靖港人,享受这样天衣无缝的生活。
但我们经历过了,领悟过了。
心灵的一隅,曾经是那样的浮躁,在此洗涤,不虚此行。
靖港就在长沙的身边,与繁华的城市只有“一墙之隔”。
它的古朴,它的厚重,它的飘逸,它的柔情,就在我们的身边。
靖港依然是一个心灵的驿站,一处精神的港湾。
靖港很静。
介绍中山或珠海的旅游景点
珠海有珍珠乐园、神秘岛、还有金苹果乐园,其他的不太清楚。
珠海也可以岛屿游阿,附近很多小岛。
你可以参加旅游社。
费用也在100多。
住夜的那种大概200多一人。
可以上网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