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永年古城导游词

永年古城导游词

时间:2016-04-23 09:41

河北永年导游词100字关于

驰名中外的杨、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禹襄故居,更能让您直接体验到这座古城的丰富内涵。

你现在看到的那一带高耸的城墙,就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传奇色彩的永年广府古城了。

(广府古城)广府城也称永年城,位于永年县政府所在地临洺关偏南25公里处,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现存城墙为明代时重修,高12米、宽8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

城墙保存基本完整,总周长有九里十三步之说。

明代时有四瓮城和四城门,每道城门上都建有城门楼,四个角有角楼。

城墙上有二十六座铺舍,一千五百七十二处垛口。

城外的护城河,两岸遍植垂杨柳,由四座吊桥沟通内外,形成一座坚实的城堡。

外可御敌,内可防洪,进可攻,退可守。

广府城也因此成了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战火烽烟连续不断,可谓历尽沧桑,饱经战乱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广府城因为易守难攻,成了华北平原最后一座被解放的城镇。

现仅东门和西门存有瓮城,城门楼和角楼均不复存在。

在全国来说,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也是不多见的。

况且广府古城是一座水城,周围是万亩洼地和一望无际的芦苇,加上这里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是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于一体的名城,这些特点更是其他古城无法比拟的。

下面我们先从北门登城,沿城墙游览到东门,参观瓮城,再从东门下来,参观武禹襄故居,再乘车到东门外参观弘济桥,南门外参观杨露禅故居。

(北门)内可以祛邪消灾,百病不生。

不过这个习俗倒真的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

我刚才已经说了,它曾经是曲梁侯国的国都。

秦汉时又先后为601年),因为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广年为永年,所以此城又称永年城。

桥不但是冀鲁两省的交通要道,又是一座有着极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之桥。

(东门)好了,我们已经到了古城的东门了,大家看到的这种由两道城门形成的环形城外城结构就叫瓮城。

这座古城在东、西、南、北四座门外都建有瓮城,也就是外城。

因为瓮城的城门上也有城门楼,所以这座城就有了四门八楼之称了。

有时故意打开瓮城的城门,将敌人放进去,然后把瓮城的门闸一合,就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

在消减水灾方面呢,因为永年城地势低,四面都是水,雨水多了,河水就进入城区。

来水时,就用土袋把内外城门一堵,水就进不来了。

所以几次发大水,永年城都幸免于难,于是就有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筑城的时候,四个城门下面,各藏有一只卧着的神牛,它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广府城不被水淹。

有一次,有个很有神通的老鼋精领着虾兵蟹将,带着东海的大水,铺天盖地地来淹广府城。

这时,神牛惊醒了,它们用自己的身躯共同抬起了府城。

老鼋精把水涨一寸,神牛就把城墙抬高二寸,水再涨一尺,城竟升高一丈。

最后,老鼋精用尽法力,也没有办法,只好鼓着肚子气冲冲回东海去了。

可是后来神牛不知被谁盗去了三只,只剩下一只拐牛还留在北城墙底下,所以现在北城地势仍比其它三面要高一些。

人们为了纪念救城的神牛,就把广府城也称为卧牛城了,并为卧牛雕了石像,供在了东城门外。

美丽的广府古城作文350字左右

今天,我的心情无比地激动,因为我学校要去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景色半城湖”之美称的邯郸永年县广府古城采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迈步在广府古城,首先闯入眼中的是那一湾芦苇丛生的绕城碧水,当穿行于城内狭窄的长长小道,走上斜斜的上马坡,仿佛还可以听到古时战马的铁蹄声和嘶叫声。

看到古城之内很多的历史遗存,如文庙大殿遗址、武氏故居、状元楼等。

还参观了太极一代宗师的故居,据说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潜心习武18年,创造了一百单八式杨式太极拳。

清光绪皇帝的老师还曾为他撰写一副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

现在的广府城内研习太极还蔚然成风。

  走到广府古城东关,看到与赵州桥相同规模和形制的“姊妹桥”——弘济桥,桥面虽很陈旧,但细心俯看,上面有大量的角石类、三叶虫类的化石,使这座古桥陡增了文化的色彩。

抬头仰望,桥大券正上方“弘济桥”三个大字映入眼帘。

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及飞龙飞凤,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栏板上的狮、猴等兽,形态逼真。

低头看到大洞顶上的一龙头正威然凝视着前方。

再往下看,桥下流水潺潺,悦耳动听……  我边走,边看,边听,边记,慢慢地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让我深刻地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多么地不易

关于导游词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较大的市。

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

东界山东聊城,南临河南安阳,西连山西长治,北接邢台。

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冬西最大横距180公里。

总面积120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3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

总人口844万,其中城市人口134万。

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满、蒙古、朝鲜、布依、苗、壮等少数民族。

  早在7500多年前,邯郸的先民就在武安、磁山一带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部落。

邯郸城兴起于殷商后期,是商王朝的离宫别馆和京畿内地,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

西周时,邯郸属赵、魏地。

春秋时,是卫、晋的主要城邑。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经8代国君,历158年。

邯郸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国都,是黄河以北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秦为邯郸郡郡治。

西汉时,为所封赵国的都城,经济繁荣,与洛阳、临淄、宛(今南阳)、成都并称五都。

东汉时属冀州魏郡。

  元代为中书省治下。

明清时为直隶省广平府辖区。

辛亥革命时属冀南道,后归河北省管辖。

其境内的邺城,曾是曹魏至北齐时期的六朝故都,大名也是隋唐以后的北方重镇。

194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邯郸地属冀南区和太行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始设邯郸市。

1946年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的首府。

1949年建邯郸专区,辖邯郸市和14个县。

1958年邢台专区并入,1961年又分开。

1970年邯郸专区改为邯郸地区。

1983年邯郸市划为省辖市,邯郸县并入邯郸市,1985年武安县划归邯郸市。

1992年国务院批准邯郸市为全国较大的市。

1993年邯郸地、市合并。

邯郸市现辖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峰矿区、武安市、邯郸县、永年县等4区1市14县。

  邯郸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代是赵国都城,汉代仍为中国五大古都之一。

邯郸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历史和人文景观丰富,拥有名胜古迹千余处,被定为国家级的名胜古迹有七十七处。

最具特色的有代表我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磁山文化遗址,国内唯一保存最完好的战国 时期的赵王城遗址,可与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媲美,开凿于北齐时期的响堂山石窟,至今仍作为古城邯郸之象征的武灵丛台公园,与悬空寺相类似的娲皇宫,驰名中外的黄梁梦吕仙祠。

三国时代曹操为检阅军事训练,娱乐而建的邺城三台遗址,驰名中外的宋代民间磁窑--磁州窑等,都是值得您观赏游览的好景点。

邯郸人民热情的欢迎您的到来......

河北省和四川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著名景观,交通,各色小吃等旅游知识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现存明清重建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28公里,高9米。

城墙现有八座城门,2座门楼。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

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

明代时期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

荆州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

  荆州古城墙位于:  中国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的荆州古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城墙是中国现存的四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南方城墙,与其它几座古城墙相比,荆州古城墙的特点是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其周长11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州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如今大部分城墙已经被封锁。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  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  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11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

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

叠压在现城墙10米以下的五代砖城的发现,使荆州城砖城的修造历史从始于明代的普遍认同,又上溯了400多年。

这次考古发掘还证实:从三国时代起,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

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城小北门西侧,发现了一段长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间夯筑的石灰糯米浆城墙。

此段城墙虽历经500多年,至今仍坚如磐石,世所罕见。

  现保存的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

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

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下部宽约9米。

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

砖城通高9米,周长11281米。

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

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

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荆州城墙的修筑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三国至西晋时期  《荆州府志·城池》记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

秦既拔郢,置南郡。

汉因之,三国初属蜀汉旧城,关某所筑,某北攻曹仁,吕蒙袭而据之。

”又据《水经注》云:“县曰江陵。

旧城,关羽所筑。

”又《舆地广记》述:“故城在县东南,有渚宫。

今郡城晋桓温所筑。

”故城应为关羽所筑之城,在旧城东南,旧城,应为秦汉旧城,位于城西北。

  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荆州市及荆州区考古人员在荆州城南垣东端(望江楼西侧)坍塌段,为配合维修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横向开挖一条长19.2米、宽5米,深9.5米的进行考古探  荆州古城墙壮观图集(4张)  察的探沟。

  通过地层解剖发现:此段暴露在城垣外侧的砖垣建于明初。

探沟内土垣自南而北11.3米,为宋代及明初城垣。

宋代土垣残高3.75米,明代土垣建在宋代土垣之上,残高4.5米。

在宋代土垣与明初砖垣之间,有宽0.6-0.8米、高7.3 米的宋代碎砖垣遗迹。

在探沟中部,宋与明初土城垣之北为五代城垣,其顶部与明初土垣基本取平。

五代时期兼有砖、土城垣,五代砖垣下部为保存较好、形体较薄的青砖垒砌,这些青砖规格不一,有绳纹长方形砖,还有楔形砖,显系墓砖,残高1.1米,五代砖垣上部为砖、土混合夯筑,用砖甚破碎,残高4.9米。

五代砖垣所倚傍的土械垣上部为五代时期,残高约6米,下部为唐代,残高约1.9米。

在唐代土城垣之下,发现三国时期土城垣。

三国时期土城垣深埋在现荆州城土垣表面8.25米,接近城内地面3.05米之下。

其建筑用土为灰黑色粘土与黄褐色沙土,文化层已发掘的厚度为0.8-1.25米。

城垣建筑方法具有三国时期特征:逐层夯筑,夯层厚,夯窝呈圆形,直径7~8厘米,深 0.5厘米。

探察同时出土了一批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文物典型器物。

关羽镇守荆州达十年之久,“盖先治其城郭,乃诸侯,郡守之常政。

”(《江陵县志》)。

为了东御孙吴,北抗曹操,修筑、整治荆州城墙为军备之首务。

  东晋至隋唐时期  《江陵县志》云:“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温督荆州,镇夏口,八年还江陵,始大营城橹”。

考古资料证实,在五代城垣之下,叠压着高1.6- 1.7米,宽6.5米的东晋至隋唐时期的夯土城垣,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桓温所营筑,实际是将旧城与关羽所筑之城包括为一,但并不是将关羽之前的旧城与关羽所筑之城简单相连,两城既呈东、西错落,桓温营筑时,势必进行补缀,即史籍所谓在平面上的“增修之”,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则是加高培厚城垣。

桓温所筑之城比故二城的面积略大,更比现荆州城大。

两城相接后,其间城垣并未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隔墙。

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温之子桓玄谋据荆州,篡位称帝,建国号曰楚,改年号曰永始。

翌年被诛杀于城西枚回洲。

齐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宝融即位于荆州城,是为和帝。

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萧绎于荆州称帝建都。

侯景之乱时,绎尝于城外闹回七十里,树木为栅,掘堑三重而守之。

绎在城内建有著名园林“湘东苑”和图书馆“东阁竹殿”。

公元555年,西魏划荆州城为东、西二城,自是利用已有的城中隔墙而分。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梁后膏萧铣称梁帝,都江陵。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16年),号荆州城为“南都”,并增置永平军,以加强武备。

至唐代,荆州城中隔墙始清除。

  五代至北宋末期。

《荆州府志》记述:“后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兴大筑重城,复建雄楚楼,望沙楼为扦蔽,执畚锸者十数万人,将校宾友皆负土相助。

《荆州府志》云:“郭外五十里冢墓多发掘取砖,以(秋瓦)城。

工毕,阴惨之夜,常闻鬼泣及见磷火焉”。

高氏取墓砖(秋瓦)城,砖的来源拮据,自然不能建成如后世那样完整而坚固的砖垣,却为荆州城用砖之始。

荆州城的构筑方式至此发生质的飞跃。

砖城基宽0.9米、高1.1米,在砖墙外侧有用两层砖铺的宽0.6米的护脚。

砖基之上有用碎砖间粘土夯筑而成的砖土混合墙,下部与砖基同宽,上部与五代土城垣同高。

砌墙所用的砖均为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砖,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

五代砖墙的发现,使荆州城修建砖墙的历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南宋至元代末期  据悉,荆州古城墙集水城、砖城、土城三城合一,系我国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形态,被誉为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荆州城,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汉书。

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 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

经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此前,荆州古城墙周长被推算为11公里。

该市城乡规划局兼市测绘局局长邓迪敏说,荆州城古城墙长度,经该市测绘院通过测绘仪器细致测量后,得出最新数据为11.145 公里(按砖砌墙基长度计算);其中瓮城长度703 米;马面长度661 米;荆州城墙主体周长10.568 公里(不含瓮城、马面)。

  明初至明代末期  《荆州府志》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8年),诏隳襄汉荆湖诸城”。

明太祖甲辰年(公无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湖广平章杨景依旧基修筑元代被破坏的荆州城墙,城垣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设六门,城濠宽一丈六尺,深一丈许。

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是荆州砖城墙维修建设的高潮时期。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陷江陵,未久西进,下令拆城。

该次拆城可能仅是某些城垣局部受到破坏。

据对三处城垣段面的考古发掘和观察,未见张献忠破坏之迹。

发掘出土的明代砖墙基确系建在宋代旧基之上,对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

明代砖墙宽0.7米,高7.5米,砌砖为长而宽的城墙专用砖。

明代砖墙用“打钉”的方法与宋代砖墙相衔接。

明代土城垣叠压在宋代土垣之上,现存宽9.5米,高4.5米。

  清代时期  据《江陵县志》记:“崇桢十六年,流贼张献忠陷荆州,夷城垣”。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荆南道台李西凤、镇守总兵郑四维依明代旧基重建。

“兵民重筑,悉如旧址”。

康熙年间,于城中设间墙,东部驻满洲八旗兵,称满城;西部为官衙民舍,称汉城。

清朝时期,荆州城屡被水患,修葺之工频繁,仅雍正、乾隆两朝,凡四修,耗银二十二万九千六百余两。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特别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水从西门入,城垣多处溃圮。

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发帑银二十万零六千余两,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依旧基对城垣进行补修。

其时,水津门(城西南隅)、小北门因地势低洼,退入数十丈,城东南角退入十数丈,从而使现荆州城的规模最后定形。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荆州城的军事功能逐渐丧失。

但人们对荆州城的维修、保护始终不怠。

1987年发掘卸甲山西侧城垣时,发现铭文为“丙子年”的城砖,经考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遗物。

城砖说明国民政府也曾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

  编辑本段建筑特点  荆州古城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两次大修后,保存有六座城门。

荆州古城墙的六个城门都有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

东门名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北门名拱极门,小北门位于东北,名远安门,小东门位于东南,名公安门(水门)。

公安门(水门)以往没有陆路与外界相通,进出全凭舟楫。

其余城门外均增筑曲城,各曲城并不雷同,皆因地就势,形似半环状将主城门围定,曲城前再开一门,与主城门一起形成二重城门。

曲城的建造与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内外均为城砖垒砌,两侧都筑有城垛。

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圆顶。

二重城门各设一合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既御强敌,又防水患。

这样便形成了双重城门,四重门防。

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

瓮城的巧妙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积极防御的杰出军事思想。

纵观千古城池攻防,城门实为最薄弱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门得手。

而瓮城的建造则一举将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

战时兵马出城,须经双重验关,可澄清疑渎;如来援军,可不分真伪,先放进瓮城验证。

瓮城最奥妙之处是可以实施积极防御,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四面围攻,一举歼之。

  拱极门古称柳门,明称拱辰门,俗谓大北门,位于江陵城西北。

曲城门洞高5.8米,宽4.6米,深10米;主城门洞高7米,宽4.8米,深15米。

内外门相距32米,瓮城略呈半圆形。

此门古为北上中原的通衢,为宦者迁官易职,为士者赴京寻官,咸出此门,时车盖冠冕,各以诗赋为赠,折柳话别,故又谓柳门。

苏轼在《荆州十首》曾写道:“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

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

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

楚镜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即咏此。

今城门仍为车行人往和主要通道,保存完好。

内券门上方有乾隆荆州府知府张方理立一石匾,横书拱极门三字。

  安澜门俗称西门,明代称龙山门。

门外即龙山风景区,时人常出此门登谒,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堤决,水由此门及水津门冲入城,致万余人丧生,此门亦溃圮。

未几发帑重建,内缩十余丈,城门地基抬高。

及竣工,官民相庆,并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

今城门保存完好。

曲城门洞高5.8米,宽4.5米,深10.4米;主城门洞高6.6米,宽4.85米,深15.5米。

内外门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长方形,内券门上有横书安澜门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书。

  南纪门俗称南门。

此门南临大江,古时王公贵族、商贾士民皆出此门上巴蜀,下汉口。

门外三里许御路口,即为古代藩王登岸系舟的码头。

曲城门洞高5.5米,宽4.6米,深10.2米。

内城门洞高 6.7米,宽4.6米,深24.8米。

内外门相距28米。

瓮城呈长方形。

内券门上方有南纪门三字石匾。

字迹斑驳,该城门建筑奇特,瓮城左右各设一侧门,其门洞高4.7米,宽3.6米,深4.5米。

设此侧门, 便于袭击登城之敌。

  寅宾门俗谓大东门。

寅宾门是迎接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

小东门位于古城东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称公安门,当初刘备迎娶孙夫人于此。

此门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门,相传东吴吕蒙破荆州、杀关羽即从此门水路潜入。

  荆州城墙除上述六门外,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溃城之前,在城西南隅还有一门。

名曰水津门,万城堤决之时,大水正是从水津门和西门涌入,导致城崩。

后乾隆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再造荆州城时,未再建水津门,仅恢复西门,并将其命名为安澜门。

  改革开放后,古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分别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

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连通,真正做到了闭而不死,开而不乱,显著减轻了古城门的交通压力,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编辑本段军事用途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四座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

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

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

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是防守反击的重要军事据点。

万一城池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据此反击,各自为战,以求反转战局,即所谓负隅顽抗者也,试图达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

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的军事设施的风采。

  编辑本段旅游特色巍峨门楼  明洪武年间称东门楼为寅宾楼,小东门楼为楚望楼,南门楼为曲江楼,西门楼为九阳楼,大北门楼为朝宗楼,小北门楼为景龙楼。

此后无变易。

今朝宗楼尚存、寅宾楼已重建,其余门楼圮毁。

城楼前施垛墙,后施宇墙或石栏,地面城砖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并有马道。

城楼气势雄壮。

以朝宗楼保存最好,以曲江楼最享盛名。

城楼前之箭楼,今俱不存。

  曲江楼俗名南门楼。

此楼之东,古有一楼,唐右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于楼上,南望大江,置酒赋诗。

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名望冠于一时,人称曲江公。

南宋张栻知江陵府,尝登楼怀古,仰慕九龄,遂重建斯楼,并更名曲江楼。

后楼毁,即以今南门楼名曲江楼。

城楼为民国时改建。

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长15米,宽10米。

  朝宗楼俗名大北门楼, 在江陵北城垣西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

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

门楼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结构。

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二间,次、梢间进深三间。

长18米,宽12米。

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饰兽件亦为黑陶。

柱为杉木,直径30厘米左右。

前后檐施有门窗。

整个建筑,纤秀朴素。

表现出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风格。

此楼在日寇入侵期间,曾受到很大破坏。

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

今楼岿然,坚固如初。

登临斯楼,东可见玄妙观殿宇新饰,绚灿宛若天宫,西可见太晖观绿树掩映,缥缈如在云端;远可见蜿蜒龙山,峰峦隐现,近可见古城街巷,错落有致。

  宾阳楼原名“寅宾楼”, 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

1987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

整个楼台高9。

5米,东西宽12。

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宾阳楼”三个金色的大字由赵朴初题。

宾阳楼的马道旁专门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阶梯,拾级而上,宾阳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

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的仿铜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

宾阳楼外环绕而立的也是马童周仓等三国武士的仿真彩塑。

《三国演义》120回,就有72回与荆州有关,荆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息。

  城上三山  城上三山是人们对荆州古城内城垣上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

城上三山实为三个土台,只是与关公镇守荆州密切相关,故有山之名而无山之实。

后人于其上建祠祭祀关公,惜均已毁圮。

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松甲山,位于东北城垣上,传为关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

又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宴楚湘二王于北墉,宴讲裨将于南墉,释甲记功请赏。

”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

传说关公凯旋归来曾在此卸甲,登临此祠,城内外楼台市井历历在目。

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

相传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

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

后人乃称此处为“掷甲山”。

清康熙年间,掷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

三山冠“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自古至今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适逢盛世  新中国诞生后,历经千年沧桑的荆州城墙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荆州人民的精心呵护。

荆州城文物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新生,20多年来直接参与、组织了几乎所有的城墙修缮工作,是古城墙当代保护的历史见证人。

据他介绍,1978年至现在,城墙修缮已有32次,其中较大的维修共13次。

1988年重建了宾阳楼。

荆州城墙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得到了正直荆州人民的珍视和保护。

古城的南门、西门的城楼以及雄楚楼、仲宣楼、明月楼的重建项目都在规划之中。

如今的古城城内街道整齐,绿树成阴,城上门楼飞峙,城墙上松柏苍翠,荆州古城更展现出其雄关新貌。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古城作为中国历代军事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无穷的文化魅力。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多回提到荆州。

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荆州古城已成为四面八方、中外旅客喜爱涉足的地方,并被列为国家三国旅游线重要名胜,和湖北省定点涉外旅游景点。

荆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6年11月20日,荆州城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荆州城墙与南京城墙、西安城墙和辽宁兴城城墙等一同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

四年级美丽的广府古城作文400字

今天,我的心情无比地激动,因为我学校要去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景色半城湖”之美称的邯郸永年县广府古城采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迈步在广府古城,首先闯入眼中的是那一湾芦苇丛生的绕城碧水,当穿行于城内狭窄的长长小道,走上斜斜的上马坡,仿佛还可以听到古时战马的铁蹄声和嘶叫声。

看到古城之内很多的历史遗存,如文庙大殿遗址、武氏故居、状元楼等。

还参观了太极一代宗师的故居,据说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潜心习武18年,创造了一百单八式杨式太极拳。

清光绪皇帝的老师还曾为他撰写一副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

现在的广府城内研习太极还蔚然成风。

  走到广府古城东关,看到与赵州桥相同规模和形制的“姊妹桥”——弘济桥,桥面虽很陈旧,但细心俯看,上面有大量的角石类、三叶虫类的化石,使这座古桥陡增了文化的色彩。

抬头仰望,桥大券正上方“弘济桥”三个大字映入眼帘。

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及飞龙飞凤,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栏板上的狮、猴等兽,形态逼真。

低头看到大洞顶上的一龙头正威然凝视着前方。

再往下看,桥下流水潺潺,悦耳动听……  我边走,边看,边听,边记,慢慢地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让我深刻地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多么地不易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