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武汉归元寺导游词一篇 两千字左右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归元禅寺旅游,我是这里的讲解员,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服务,希望大家的这次归元之旅能够开心愉快。
归元禅寺建于清顺治十五年,也就是1685年,整个寺庙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占地46900平方米,整个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为什么布局成袈裟形状呢
在这里我先卖个小关子,请大家听我的讲解,待会儿自然就明白了。
归元寺现存殿堂楼阁二十九栋。
据说是禅宗的白光法师在明朝汉阳诗人王章蒲的葵园旧址上兴建的,关于当时修建归元禅寺的说法有几种,有说是白光、主峰两位法师明末战乱时募化于汉阳府城凤山门外,见尸骨遍野,一片凄凉,欲行善事,建“普同塔”和“归元禅寺”,掩埋白骨,超度亡魂,王章甫问何为归元禅寺,法师答:“‘元’,数之始、道之极、物之总也。
‘归元’即归真、归化、归本,出生灭界,还归真寂本元,义同‘圆寂’。
‘圆’是一切功德圆满,‘寂’是一切烦恼寂灭。
归元便是得道成佛之义也”。
如此一说,王章甫心悦诚服,深知法师道行无量,便将葵园献出,作为建寺之地。
还有一说,明宗祯末年,一富豪无名指断,幕翠微草庵长老医道非凡,隧穿草鞋来进香,祈求再接断指。
长老见其心诚,果然为他接活断指,口讼“归本归元”。
富豪感恩戴德,愿为长老新建寺庙,即就其规模请问长老,长老法事完毕,随手将破袈裟抛向天空:“就此一袈裟之地”,顿时,袈裟越变越大,徐徐降落,竟覆地五十余亩,富豪见长老有如此法力,欣然买得这一袈裟之地,聘全国能工巧匠,选各地上等材石,经数年营造方告成功,并由法师以“归元”为寺命名。
相信我讲到这儿大家应该已经知道我前面提到的“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现在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归元寺的三门,也就是归元寺的大门,佛寺的大门称三门,即佛经里的三解脱门,中间的是空门,左右分别是无相和无作门。
这门的建筑形式也是有说法的,归元寺的三门呈八字朝阳外开,就是象征着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喻意吉祥。
大家再看门上方的蓝底镶金边的长方形竖匾,相传当年白光法师要离去,主峰及众僧挽留不住,只好请他题写寺名,永志纪念,白光盛意难却,便在临行时亲笔写下了这归元禅寺四个字。
步入三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晚清文人张日煜的手迹“南无阿弥陀佛”,意思呢就是皈依阿弥陀佛。
现在在大家右边的是北院,里面主要有念佛堂、藏经阁等几座建筑,下面我们就从北院开始游览。
大家看这圆形门上的“翠微妙境”,“翠微”二字还是源于王氏葵园,据记载,当年王章甫购得太湖石,在葵园中垒砌了一座高大假山,雅称翠微峰,供高朋玩赏,当年的翠微峰比现在的藏经阁还要高,可惜的是在明朝末年毁于战乱。
建造归元寺的时候又搬掉了颓废的残石,翠微峰便名存实亡,白光法师感到很惋惜,就将此石移到了寺右后方的小石山上至今。
现在归元寺附近的“翠微街”等皆是由此而得名。
这里的“妙境”两个字则是蕴藏着佛教的色彩。
这里就是念佛堂了,念佛堂供奉着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和他的两个协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另外还有文殊和普贤菩萨。
念佛堂内神龛高6米,宽5米,顶饰红日高照,二龙出海,双凤朝阳,寓意“龙凤呈祥”。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供桌了吧
它长达4.5米,是于1935年制成的,上面刻了五组浮雕图案,各位能看得出来刻的是什么吗
其实它从左到右再现了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几个情节,分别为:唐太宗为唐僧师徒送行、如来向伽蓝等菩萨说法、四大天王及“七佛”、如来说法于树下、佛祖给唐僧师徒封位。
很有意思吧
好,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去藏经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藏经阁是1920年重建的,为两层五间,高约25米,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阁中洁白无暇,光彩照人的玉雕释迦牟尼座像。
这座佛像是1935年缅甸仰光三宝弟子赠送的,玉佛重约两吨,属国内寺庙中保存最好的佛像了。
藏经阁的珍藏十分丰富,有南宋苏州砂廷圣院所刊孤本《啧砂藏》以及清代刊印的《龙藏》。
《龙藏》有7250卷,至今完好无损,是国内研究佛教的珍贵资料之一。
藏经阁中还有我国的佛教文物和外国的佛教礼品,如北魏的石雕观音,明代的冰裂纹净瓶,清代的镂空浮雕如意,印度的贝叶经,缅甸的檀香木雕香盒,马来西亚的玉塔等。
大家可以慢慢的参观。
在藏经阁旁边的就是大士阁了,主要是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
大家可以看到神龛左侧的墙壁上镶着的杨柳观音像,画像为唐代闫立本所绘。
画像中的观音,文静安详,前胸丰满,体态轻盈多姿,显示了唐代以丰满为美的审美观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归元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的是佛教的最高神释迦牟尼,它是全寺中最为高大的一尊佛像,你看他丈六金身,头上宝幢华盖,摩顶而结枷跌坐于莲台上。
背后装饰一火焰圈,中是一面魔尼镜,象征光明,佛前一尊狮子,是佛前世为狮子王的形象。
大家看佛前的这两棵树,代表的是释迦牟尼涅磐时的双婆罗树,据说释迦牟尼涅磐后遗体火化,有七佛在火中显现,因此人们拜佛前常先化纸钱或黄表纸,并焚香点烛,所以这里的树叶也做成火焰形,树叶间各有七佛。
还书写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的八个相轮。
佛左边弟子是迦叶,右边的名叫“阿难”。
我们再来看看弥勒佛吧
他被称为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你看他憨态可掬,滑稽可笑,给人们一种洪福不浅,快乐无忧,宽宏大度的象征。
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笑佛”或“快乐佛”。
神龛上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此联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呢
下面再请大家和我一起去游览罗汉堂。
我国五百罗汉的形象是自唐以后,由五代开始兴盛,人们将散见于各经之中的名号录出,不足的就加以杜撰,凑足了五百个。
北宋以后各地的寺院就多建有罗汉堂,而到了今天,在全国寺庙中保存比较完好的罗汉堂已为数不多,主要有北京碧云寺、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成都宝光寺、重庆罗汉寺和苏州的西园寺。
相比较而言,又属归元寺的罗汉堂最有特色,名气最大。
罗汉堂的平面布局呈田字形,内有四院,是为了使殿内的罗汉有充足的光线。
另外田字恰好又是佛教中正反两个“万”字相叠加,这种布局暗示着一种善神降世的吉祥和神秘感。
这罗汉堂除了可供参观外,人们还喜欢用它来预测一年内的祸福,也就是武汉人说的“数罗汉”,方法是随意选中一尊罗汉,然后顺着数下去,数到和自己年龄数相等时看看那尊罗汉是什么样子就可以推测这一年的运势了。
我国有句俗语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而在归元寺的罗汉堂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这里的罗汉既不是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采用的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独特工艺制成的夹伫像,又称脱纱像或干漆像,归元寺的罗汉塑像属活脱干漆,其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首先要用粘土做成人形胎模,干后用生漆将丝绸或夏布层层粘附于其上,再用生漆将混合的膏灰、木粉调匀涂刮,塑造细部,阴干后再打磨抛光,然后在塑像的背后开一个小孔,注水化泥成浆脱出胎模并冲洗干净,晾干后再木块封口,再刷上生漆、贴上金箔,最后涂上桐油或亮漆以保持光泽。
这里的罗汉造价虽然很高,但采用的工艺不仅省料,而且每尊不超过25公斤,体轻质坚,不透水,不怕水浸。
很适应武汉地势低洼,湿度大的气候环境。
1954年武汉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很多地方都变成了汪洋,这些罗汉也浸泡在水里,洪水退后,罗汉却安然无恙。
所以如此看来,别说是过江,就算是让它们去漂洋过海恐怕也不成问题。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归元寺呢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令大家满意,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欢迎各位再次光临武汉,再来看看归元寺。
......导游词
镇江金山风景区导游词金山位于市区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
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
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
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
金山自古名称很多,古人把扬子江比作香水海,把这座山比作《华严经》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
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则有另一说法:唐代高僧法海云游来此,为子修复寺庙,每日在山间披荆斩棘,一日挖到黄金。
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将黄金交法海作修复寺庙之用,并名山为金山。
此外,金山还曾叫过泽心山、浮玉山、获茯山、龙游山、紫金山等。
而金山的名则与金山寺有关,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殿宇后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景色壮观,气势雄伟,形成“寺裹山”的独特风貌。
宋休以来,京流传着“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评语。
金山又有“神话山”之称,山上每一个古迹都有迷人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中国有名的古典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于此,民间流传甚广,为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
小说《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到过的金山古迹“七峰亭”,景色宜人。
章回小说《水浒》中“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即今镇江城)”一回对金山瑰奇风景,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
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驻跸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关乾隆在金山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使金山更负盛名。
历代诗人、书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张祜、孙鲂、苏东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赵孟、王阳明等登临观景,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遗迹和脍炙人口的题咏。
唐代起,国际友人登山游览者络绎不绝。
明代日本画僧雪舟等杨居住金山两年半时间,绘有《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等有关金山的画卷,现保存在寺庙。
金山这座青螺般的小山,却包孕着许多风流往事,具有无限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骚客和游人。
有人说“到了镇江不去金山,等于没到过镇江”,此话自有一番道理,当你游览金山之后,便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金山游览路线江天禅寺——夕阳阁——观音阁——楞伽台——佛印山房——金山四宝——慈寺塔——古法海洞——留云亭——妙高台——七峰亭——白龙洞——朝阳洞——古仙人洞——玉带桥——御码头——郭噗墓——天下第一泉江天禅寺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
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
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
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
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
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
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
后复名为龙游寺。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这里自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从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
当时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和尚卜算。
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须改向。
”方丈听后,连连合掌曰:“罪过
”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现朝西的门向。
传说毕竟是传说,金山寺山门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
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
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
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
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称笑佛。
两旁塑的四大金刚,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门。
四大金刚俗称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
左侧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侧是北方广目天王,西方多闻天王。
弥勒佛旁有联,曰: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
天王殿向后便是大雄宝殿。
历来寺庙多损于火灾,原大雄宝殿是1948年毁于火灾,共烧毁二百六十多间亭、台、楼、阁、房屋等。
夕照阁夕照阁存有清代乾隆帝南巡驻跸金山留下的七块御碑,保存完善。
这些石碑引来许多文人识士、专家、历史研究者、书法家的拜谈赞吧。
石碑记载的内容大多是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对金山风景的评价和如何继承清室传统,统治大清帝国的决心。
乾隆不仅留下了许多有迹可寻的“御制”,还留下了一些颇为有趣的传闻。
按理乾隆的父亲是雍正,而这里却广为流传着雍正皇帝“偷龙换凤”得乾隆,乾隆六次来金山寺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新的传说。
观音阁从夕阳阁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
此建筑与楞伽台、妙高台,西与慈寿塔、法海洞丹辉碧映,椽摩栋接,连成一气,足以壮此名山胜概。
椤伽台“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或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
楞伽台在金山的东南,傍山驳石而建造。
相传苏东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写《楞伽佛经》,故又称书经楼。
登台顶长廊远眺,碧空万里,磅礴江流,尽收眼底,江天一色,气势十分壮观。
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经三重楼阁,每进一层,疑无上处,洞门一开,豁然有级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错落,往往令游客迷其所在。
最高一层有清王文台撰写的一副对联:窗前沧海凭开眼,台上楞伽可印心。
佛印山房宋代著名的金山、焦山寺庙的主持佛印法师住宅。
相传佛印与苏东坡是青年时好友,一次两人打赌,佛印败赌无奈入空门。
由于学识高超,终成为金、焦二山寺的大方丈,东坡则成宋有名学士,两人经常在金山吟诗作画。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
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登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
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
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
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
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
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
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
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
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
游人登临塔顶。
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
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
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
”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
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
”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
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
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古法海洞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
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
”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
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
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
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
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
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
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
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
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和金山寺。
相传法海后,他的徒子法孙把他的肉体装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
后来肉身坏了,又塑了一个石像,留作纪念。
宋朝张商英来此游览,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诗:“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
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挂在洞门两边。
留云亭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
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
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
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
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
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划多,一时竟想不起来。
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
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
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
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
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
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云云。
妙高台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
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
”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
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
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
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
七峰亭七峰亭在山西侧金鳌岭上。
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
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岳飞在北方指挥抗金战争,正在乘胜前进之时,奸臣秦桧要挟高宗连续发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都城临安(今杭州)。
岳飞路过镇江时,拜访金山道月禅师,告诉道月和尚:“昨夜梦见两犬抱头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
”道月答道:“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必须谨慎。
”岳飞致谢登舟,临行时道月赠诗曰:“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
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
”岳飞到杭州,果遭秦桧陷害于风波亭下,他在临前说了一句“悔不听道月之言”。
这句话传到秦桧耳中,秦桧大怒,就命何立往镇江金山拘捕道月。
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说法。
只见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说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身,只因多开口。
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
”说罢,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
何立只得将情况回禀秦桧,并说金山有七峰,风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
秦桧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
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便兴建了七峰阁,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战火,后改修为七峰亭。
白龙洞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
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
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
现在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
据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
白娘子、小青青呼东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争,救自已的丈夫许仙。
许仙被关在寺内,闻外面战鼓震响,看到女娘子带身孕力战,心急如焚。
看守庙门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许仙从白龙洞跑到杭州与妻子在西湖断桥相会。
这个洞有一条石缝,一人可进去达数丈深,再往前进洞即变小,人不能进去,恐怕只能白蛇可进了,不然为何称白龙洞呢
朝阳洞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
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个字。
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
所以朝阳原是观日出的最佳之处。
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
古仙人洞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
这里道教遗存。
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
明代程敏政诗云: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
仙人时举步,竖立一窥江。
玉带桥金山白龙洞前有座玉带桥,传说是苏东城与金山方丈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经常给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坏,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一座桥。
谁要再看玉带,去看桥就行了。
玉带桥长十六米,桥下绿波荡漾,清澈见底,令人心爽神怡。
金山四宝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为金山四宝。
玉带:宋神宗年间,大学士苏东城与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称为“忘形交”。
有一次两人以禅语对句,用东坡玉带作赌,东城一时迟钝而输,玉带便成寺院镇山之门宝。
苏东城的玉带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这件珍品被人称为国宝。
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
清初被火焚毁四俯常碘端鄢得碉全冬户块,乾隆皇帝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
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辩别。
周鼎: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
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的,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
金山图:这幅图是我国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心秀美雄姿。
画后有他写的《金山寺追赋》诗一首: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绀宇压中流;沙痕灭没潮侵登,帆影参差日映楼。
江汉东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谪仙故自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
字大数寸,潇洒可爱。
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分,径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两。
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所以又叫诸葛鼓。
御码头在山北有十三级台级,原作伴月式,两边护有石栏,左右有钟鼓楼(清咸丰年间被毁)。
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先后几次来金山都由这码头上岸,故称“御码头”。
现护栏上刻有“御码头”三个大字。
郭璞墓郭璞墓在金山之西的石簿山上,又称云根岛。
岛上葬有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遗物,俗称郭璞墓。
郭璞(公元276—324),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据记载,他博学多才,人称其词赋为东晋之冠。
他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楚辞》等古代重要著作。
又精于风水相命。
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
王敦想造反,不知吉凶,时人皆说大吉,问郭璞,璞独自不言,触王敦怒,被杀于武昌的南岗。
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按御史黄吉士为他树碑立传,墓碑上刻着“晋赠弘农太守郭璞之墓”。
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遥。
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
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
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
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
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来于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迭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道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
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
并拓地四十亩,开塘种植荷菱,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柳荷相映,十分秀丽。
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
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
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
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
楼下层前壁左侧,嵌有沈秉成所书“中泠泉”三字石刻,右侧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书常“中泠泉辩”石刻。
唐朝以来,中泠泉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唐代评茶专家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后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为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也不见沉底。
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其醇可知。
100字的导游欢迎词
导游欢迎词 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
(一般出远门都在早上) 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参加神州旅行社组织的春游活动。
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汪峰,是神州旅行社的一名专职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汪导或是小汪。
我谨代表公司及我个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男导拱手,女导鞠躬) 这位是我们的驾驶员汪师傅。
汪师傅具有多年的驾龄,技术娴熟,行车稳妥,我们坐他的车既安全又舒适。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汪将和大家吃住在一起,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向我提出,在小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会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的。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今天,我们由不同的地方走到同一个目的地,乘坐在同一辆车里,大家由不相识到相见、相知,正是应了上面那句老话。
这真是一种很奇妙而又美好的缘分,那么就让我们将这个美好的缘分进行到底,让我们开心而行,满意而归。
迎着灿烂的朝阳,沐浴着清爽的晨风,我们的旅程开始了
各位朋友平时工作一定非常辛苦,难得有这个机会出来走走。
工作固然重要,但适当的放松还是必不可少的。
哈哈,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啊。
介绍这次旅游的行程。
介绍旅游的注意事项。
看到有的朋友打瞌睡了,是不是平时老爱睡懒觉啊,那可不是好习惯。
好了,小汪不罗嗦了,大家休息一下,或者吃点东西,或者闭目养神,等一
我需要一份关于解说“归元寺”的导游词
中英文如下: 归元寺英文导游词 Guiyuan Temple Chinese Buddhist temples are never single buildings. They always consist of a group buildings following a fundamental patter, which can, however, be modified. The main buildings and their symmetrically corresponding secondary buildings form individual groups and courtyards. The entire temple complex is spacious. The building inside the complex are usually single-storied and the main halls are sometimes decorated with a double roof. The towers, pavilions and halls can be multi-storied structures. The Chinese temple complex has been subject to great structural changes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But temple architects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ecular structures from the Tang Dynasty onwards. The complexes stand on a central axis, usually a north-south axis: east-west only as an exception. (Guiyuan Temple is just the very exception.) The main buildings are strung along this central axis, their broadest sides facing south or east.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frequently presented building inside a Buddhist temple complex are the main entrance gate, the bell and drum towers, the Hall of the Heavenly Kings, the Hall of the Buddha and a pagoda. Buddhism is said to be founded in India in the 6th century BC by Siddatha Gautama (BC565 –BC486), the son of a nobleman and member of the Kshatriya caste near the present borders of India and Nepal. Buddhism advocates that all the people are created equal and turns against the caste system of Brahmanism, so it was popular with the common people. It was said that Buddhism was spread to China in 2 BC. At the beginning, it was only regarded as a kind of witch. About 200 AD, Chinese version of Buddhist s criptures began to appear, and thus, Buddhist doctrines began to emerg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us thought. From 2nd century to late 6th century,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Buddhist sec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many temples were built, which reached its peak in Sui Dynasty (581AD-617AD) and Tang Dynasty (618-907). Some Buddhist sec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me into being. Buddhism exert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philosophy, literature, art and folk customs. What is presented before our eyes is a copper statue of a famous bodhisattva in Hynayana Buddhism. Bodhisattva is a tittle which is only next to Buddha. This statue is the image of Avalokitesvara, which has been popular with Chinese people or more than 1,000 years. She is called the Goddess of Mercy cordially by Chinese and is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kindness, mercy and benevolence. When we visit the Avalokitesvara Pavilion after a while, I will giv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about her. This copper statue was sent to Guiyuan Temple by Taiwan Buddhists in September 1990. It shows that all Chinese, whether in the mainland or in Taiwan, are eager for the reunion of the country, even including religion believers. The building we see now is the Buddha Hall where one certain Buddha and his two assistant bodhisattvases are worshiped. This Buddha is Amitabha Buddha. Amitabha means incomparable brightness. According to Buddhism, time and space is limitless and thus there are many many Buddhas in different spaces and times. But in a certain space or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re is only one certain Buddha who is in charge of instructing all living creatures. Amitabha Buddha is the Buddha who presides over th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in the west, which will come in the future. Buddhist s criptures describe th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as a wonderland, in which no pain exists and the people enjoy their lives. In one word, it’s very attractive. Some people will think it must be very difficult to enter such a world. How can I go to such a paradise? Maybe I have to work hard and bear a lot of sufferings. In fact, it’s very easy to enter the world. He only need often murmur ‘May Buddha preserve us’ sincerely. It’s enough. You see, the statue in the middle is the very Buddha. On his left is the Goddess of Mercy. On his right is the other bodhisattva who follows the Buddha. It is said that he can save all the living creatures from three kinds of terrible disasters. Now, let’s step into the Buddhist s criptures Pavilion where the s criptures of Buddhism are kept. But I ‘m afraid what attracts our attention at the first sight must be this snow-white statue. It is a statue of Sakyamuni,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This statue was carved out of a big piece of jade which is 2-meter-tall and weighs 3 tons. It was carved by Myanmar handicraftsmen and donated to the temple by the Rangoon Buddhists in 1935. If we watch the statue, we may sense that the peaceful expression on the Buddha’s face has brought us to a quiet and harmonious state. The last building we will visit is the Avalokitesvara Pavilion in the north yard. When we entered the yard just now we saw a statue of her. Now I’d like to introduce her carefully. As a goddess, she swore that she would not become a Buddha until all the living creatures suffering from pains were saved. So she became a bodhisattva who is most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and attracts the most believers of all the gods and goddesses in Buddhism. It was said that one would be saved from trouble and disaster as long as he (she) chanted her name and if it was heard by her. Thus she is called Guanshiyin, which means ‘hearing or looking on the voices of the suffering’. Because of her kind heart and benevolence she got another title ‘the Goddess of Mercy’. According to Buddhism, bodhisattvases have no distinction of sex, that is, they are neither male nor female, because they are immortals. But it’s very strange and interesting that most of bodhisattvases were engraved or carved in the images of various kinds of men in human society. Changes didn’t take place until an emperor’s mother thought it was inconvenient to worship a male bodhisattva in her bedroom. From then on, Guanshiyin, the bodhisattvas began to appear before her believers in the image of a beautiful and elegant lady. We’ll pay a visit to a very serious, sacred place. Generally, the plac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holy by Buddhists. It is the Grand Hall, where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Sakyamuni is worshiped. It is always the center of a Buddhist temple in construction and in Buddhists’ mind. The statue in the middle is Sakyamuni. According to Buddhism his mother gave birth to him in a garden. He belonged to Kshatreya Caste. He married his cousin when he was 16 or 17 years old. At the age of 29, he was confronted with the sights of an old man, a sick man, a corpse, and a wandering ascetic. With eyes opened to aspects of life newly revealed to him, he broke from the material world and became an ascetic. Six years later, he gave up mystic concentration that at last brought him enlightenment under a bo tree. He then founded an order of mendicants and spent his next 45 years preaching his ideas until his death. These two statue beside the Buddha are his two disciples. The one on the right was said to be Sakyamuni’s cousin and he had good memory so that he could remember all the Buddha told his disciples. The one on the left was said to be the lord of Brahmnism and he once was Sakyamuni’s tutor. But afterwards he was convinced by Buddhism after long-term debate between Buddhism and other religions and he accepted Sakyamuni as his tutor. Thus he became the eldest one of all Sakyamuni’s disciples. Next, we’ll pay a visit to the Ahrat Hall in the south court. The Ahrat Hall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e in a Buddhist temple. But not all temples have an Ahrat Hall, especially, well-kept Ahrat Halls are very rare in China. This one is among them, and what’s more, it ha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Generally, an Ahrat Hall is a square building. The building is subdivided into four small square courts so that the hall can get enough sunlight. This kind of structure show some lucky implies in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Another characteristic about the hall lies in these sculptures themselves. They were neither made up of wood, nor stone, nor clay. A special way was taken in making them, which could prevents them from being burned, being soaked or being eaten by insects. All the sculptures were floating in water while Wuhan was flooded in 1954, but, surprisingly, they were sound and safe after the flood had receded. It was really a wonder. Ahrats are the immortals in Buddhism. But when you have a look around the sculptures, you may find from the expressions on their faces that they are so familiar to you. That’s only because they were molded on the basis of the people in the reality, so they are human beings in our daily life rather than immortals. Ahrats are the symbols of harmony, happiness, and good luck, so the Wuhan natives have got used to counting ahrats since ancient time to pray for peace. There are a few ways of counting ahrats. We can count from the first ahrat from left to right or from right to left, when we just enter the hall. We can also choose any ahrat as our starting point, and count in the same way, left to right or right to left. We should base counting on our own ages whatever we take. For example, I’m 25, so I should stop in front of the 25th ahrat from the starting ahrat. The sculpture in front of which I stop is my lucky ahrat. My lucky ahrat will accompany me to spend a peaceful and lucky year. Wouldn’t you like to have a try now? If you need, I can explain connotation of some ahrats. That’s all for the explanation to Guiyuan Temple. 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You will have another 30 minutes to have a look around the temple. If you have any problems, do let me know. I would like to repeat our bus number, A3074. Please don’t forget. See you later. 各位游客朋友们: 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
我姓张,大家就叫我小张好了
就好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相逢就是缘分。
能和大家相逢在美丽的江城武汉并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倪师傅,驾驶经验非常丰富,所以各位在旅游途中可以放心地欣赏窗外武汉的美景。
今天就由我们两个为大家服务,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尽管提出来,我们将尽力为您解决。
希望能用我们的热心、耐心和细心换来你的放心、开心。
归元寺 归元寺位于武汉市内,是清顺治十五年(1658)浙江僧人白光、主峰来此创建的。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地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现为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这里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是“汉西一境”。
归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罗汉堂三组主要建筑,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
北院的主要建筑是藏经楼,是一座两侧五开间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5米,顶为大脊,鱼角搬爪,飞栱飞檐,古朴玲珑;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
整个建筑精巧壮观,金碧辉煌。
这里藏有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像、法物、石雕、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国内收藏佛像较多的一个佛寺。
1935年太虚法师出访缅甸时,仰光的佛教徒赠他一尊1吨多重的玉石雕成的释迦牟尼佛像,就供奉在这里。
这种佛像在我国只有三尊,其他二尊分别列供于北京和上海。
藏经阁里收藏的佛经有:清代《龙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碛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频伽藏》一部。
另外还有两件珍品:一是清光绪元年(1875),湖南衡山69岁老人李舜千书写的“佛”字。
“佛”字是在长宽不超过6寸的纸上,由《金刚经》和《心经》原文共5424个字组成。
每个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
用30倍放大镜看,笔力挺秀,是书法珍品。
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荣和尚刺血调和金粉抄成的《华严经》和《法华经》,字体娟秀,堪称精品。
中院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
该殿初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后经多次维修。
现大雄宝殿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
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两侧为其弟子阿难和迦叶像。
释迦偏袒左肩,结跏趺坐,庄严静穆。
佛像后背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五龙捧圣”的图案。
佛像前还有韦驮、弥勒、地藏像。
佛像后是一组海岛观音像。
只见海岛观音赤足站立,左右侍立着一龙女和童子,背后是一面高达八尺的泥塑悬崖峭壁,足下碧波万顷,怒涛汹涌。
整个塑像向前倾覆。
人们仰视上去,只见观音衣袖似在飘动,正在汹涌的波涛上迎面向你走来,增加了宗教艺术的感染力。
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
供桌高4丈8尺,横阔1丈2尺,深宽2.5尺,前嵌垂栏,宽1.5尺,高0.6尺,其间分为五格,深画镂空。
图案描绘的是唐玄奘取经回长安时,君民夹道欢迎的场面: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西游记》人物,有李世民以下文武百官、侍卫、庶民百姓;有亭院殿墙,车马山水,幢幡宝盖,香炉蜡台等一应俱全。
综观全图,繁复活泼,盛况空前。
垂栏下沿为五龙云彩,周围匝绕,以四虎腿支地,生动有力。
相传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历时一年才完成。
大雄宝殿前的韦驮殿内,供奉着一尊木雕韦驮像,身着铠甲,手持宝杵,威武挺立,用我国古代武将形象表达了古印度神话中“四大天王三十二将”之首的护法神形象。
这座木雕系用整块樟木雕成,线条刀法都是唐朝风格,是归元寺的艺术珍品,也是我国雕刻艺术品中的一件宝贵遗产。
归元寺属曹洞宗,又称归元禅寺,它与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今称为武汉的四大丛林。
希望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有没有介绍景点的导游词
夕阳,一个无形力量的东西。
它,令人发出乡愁,怀念故乡;它,勾起每个人的过去点点滴滴;它,也教会了世人一个深刻的哲理。
它的光芒,也渗入了世事沧桑,不少热的泪水。
不要忘记黄昏——那远远夕阳
每当在黄昏,在遥远的那座山上,总会看到和煦、淡黄中暗红的光芒,它便是夕阳的影子。
从古到今,有多少游子在夕阳之中看到亲人,看到了家;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远远夕阳大挥毫毛;又有多少人触景生情,流下晶莹的眼泪,多少文人墨客见夕阳而悟理呢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离乡游子——马致远,所发出对故乡的极度怀念。
这也是当他看到一轮夕阳时所发出的感慨。
可见黄昏中的夕阳,可见夕阳那道幽长的柔光有多大的无形力量,能够勾起游子的乡愁。
的确,自古以来,“夕阳西下”让不少人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夕阳,用它那特殊的光芒令每个人永远记住了家,不管有多么坚强的人,有多么忘义的人,都会被夕阳所征服;夕阳,用它那幽长的余光照向天涯海角,照到每个人的心中,伴着微风,他们也体会到了某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感觉
何不尝换个角度面对夕阳,何不尝把夕阳看成一道风景线。
夕阳,不同于清晨的太阳,它拥有独特的光芒;夕阳,不同于当午的烈日,它舍弃强烈耀眼的光芒。
当我们在黄昏时,平视远方,就能看到夕阳。
这时,我们可以用肉眼去正视它,一望无际的晚霞变得美丽,因为有了它,心灵变得无法摸测。
无论如何,我们在此时,心灵不应有杂念,应变得单纯,望着远方的夕阳享受大自然,享受夕阳给予你的温暖。
不过在我们在享受夕阳这道黄昏时分的风景时,别忘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虽然我们每天欣赏到夕阳,但每个不同的黄昏,我们欣赏到的夕阳又是另一番景象,也许在某一个黄昏,你有幸欣赏到了美丽无边的夕阳,但此时此刻我们必须明白这时的夕阳只是昙花一现,只在短暂的黄昏中才拥有,因为时间是在流逝。
过去后,我们不必因此而惋惜,只要我们曾经珍惜过它就行了。
对待我们生活的每件事,也该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成为夕阳。
你是否想过在夕阳之后是什么
之后便是朝阳。
它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
如果你在夕阳之时,心情变得悲伤,何不尝把自己看作刚刚开始的朝阳呢
夕阳,一个无形力量的东西。
它,令人发出乡愁,怀念故乡;它,勾起每个人的过去点点滴滴;它,也教会了世人一个深刻的哲理。
它的光芒,也渗入了世事沧桑,不少热的泪水。
不要忘记黄昏——那远远夕阳
山,尽管伟岸,却孤寂地屹立在旷野上,身体滚烫滚烫,干渴的近乎崩裂。
是太阳的辐射
还是岩浆的灼烧
水,似飘逸的秀发,清澈透明,喷涌四溢。
纯真的浪漫,无忌地奔流。
不经意间,落在了山的酮体上,那柔柔顺顺,婉转婀娜、滑润清凉的感觉啊,令山陶醉。
吸吮着甘甜的山泉,爽爽的清凉沁入了肺、滋润了心,渗透到每个细胞……霎时间遍及整个山体。
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春情绽放。
山颤动着双臂将水紧紧地拥抱在怀中,轻轻地抚摸那冰凉的曲线,喃喃自语,千言万语难以形容心中的痴狂。
他沉醉着,沉迷着,渴望释放那份淤积已久的、不安的躁热。
山对水充满了无限的爱恋,他爱水的精灵剔透,爱水的温柔妩媚,爱水的不离不弃。
他时而将水捧在手里,让她变成美丽的天池,在矿物质的映衬下,闪烁出五彩的斑斓;时而将水抛向天空,让飞流直下三千尺,浪花溅起之处,天空都架起了绚丽的彩虹。
水的性格是柔顺的,在山的溺爱中,乖巧地收起了顽皮与不屑,小鸟依人般地紧紧依偎着山那火热的胸膛,倾听他那急促的呼吸声和似鼓的脉搏振动声,她仰起清秀的笑脸,唱起了《泉水叮咚》。
冷与热融合成了甜甜蜜蜜的幸福温度。
山恋着水,水依着山。
人们感叹道:没有水的山,是一座荒山;没有山的水,是一片死水。
山水合一,才是人间一幅亮丽的风景。
作文:早就听说,桂林的景色非常美,去年“五一”,妈妈带我到桂林去玩,我高兴极了
我们乘火车到达了梦寐以求的桂林。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花桂花,桂花飘香,这就是桂林的由来。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确如此,今天,我有幸揭开了桂林的真实面纱,领略到了这奇丽的风光。
桂林有四大奇观:山清、水秀、洞奇、石美。
这里仅仅介绍青山、绿水、岩洞三大景观。
首先,我们来到了象鼻山和叠彩山。
象鼻山在漓江上面,是桂林的城徽。
在山的左下方,有一个洞,是由大象的鼻子和左前腿组成。
山的姿态正好像一只大象在河中吸水。
在漓江水涨满的时候,它又像一轮满月浮在江面,波光粼粼。
象鼻山旁边还有很多风景区,如:爱情岛等。
叠彩山,是桂林市内风景荟萃之地,包括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山和鹤山峰。
因山石重叠,在灌木和花草的衬托下,显得五彩斑斓,故而得名。
传说能一口气爬到山顶的人可以活到130岁,爬到半山风洞口,可以活到99岁。
半山腰中的洞叫“太级阁”,其中的摩崖造像和石刻是旅游人观赏的好地方,艺术价值很高。
我们一口气爬到了山顶。
站在山顶朝下俯视,桂林城全景尽收眼底:漓江、解放桥、中正桥、伏波山、象鼻山等都能清晰地看见,难怪古人称此“江山会景处”。
5月3日,我们从阳朔到杨堤坐了4个多小时的船,逆流而上,游览了漓江。
漓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全长437公里,漓江的水清凌凌得,哗哗地流着,一望无际,像无边无际的白色“大草原”。
峰峦叠嶂,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画廊,主要景点有:螺丝山、九马画山、黄布倒影等。
这里景色秀美,因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因此,20元新版人民币背面的图案采用了黄布倒影。
山的姿态随船的位子不同不断变化,漓江之奇还在于山光水色之变化。
在早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势,千变万化,尤其是雨中的桂林。
人们说:“桂林最美的时候是雨桂林。
”我们正赶巧,碰上了雨中的漓江。
一上船,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这场雨足足下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停下了。
雨过天晴,太阳笑,空气清新,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雨雾。
此时的山水更有一种朦胧之美。
九马画山是漓江中的名山,峭壁面江而立,岩石轮廊,呈现出许多层次,这些线条的阴暗及色彩的变化,仿佛壁上有九匹骏马。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陈毅将军曾到此一游,游人到此,都要一一点数。
5月4日,我们去了芦笛岩。
芦笛岩,在桂林市西北7千米处的光明山上,因洞口长有芦荻草而命名。
它是一个地下溶洞,深240米,长约500米,最宽约90米,洞内石钟乳、石笋、石帐、石幔、石花玲珑多姿,景象万千。
比如:“瓜菜丰收”、“宝镜照蜈蚣”。
“瓜菜丰收”上长有像豆角、像西瓜、像丝瓜、像包菜等形状的“瓜果蔬菜”。
“宝镜照蜈蚣”是一面像镜子的石头照着一条蜈蚣,其神态和形象逼真极了
桂林的山水有一个特点,是:三分原形,七分想象,越想越像,不想什么也不像。
因此,组成了雄伟“宫殿”,奇峻“山峰”,擎天“玉柱”,无边“林海”,无不雄伟瑰丽,耀眼夺目,故芦笛岩享有“天然艺术之宫”的美称。
芦笛岩洞内还有很多景象,景色壮丽迷人,美不胜数。
………… 美丽的桂林,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鼎鼎有名,八山一水一分田,两江(是指桃花江、漓江)四湖(是指杉湖、榕湖、西湖、桂湖,桂湖在叠彩山脚下,已被人工填平)一条路(是指中正路),风景异常美丽,真不愧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和“行在桂林市,人在画中游。
” 家乡的梅龙溪 同学们,当你致电曹村镇许岙村时,话筒里就传来伴着动听音乐的女声音:“你好
这里是温州市级旅游风景胜地——梅龙溪风景区所在地,是瑞安市文明示范村,欢迎社会各界前来我村观光。
” 你们知道梅龙溪吗
想必大家听说过但也许没去过吧
那就让我这个小导游来介绍介绍吧
那可是我熟悉的家乡哦
家乡背靠着好几座高大的山峰,去圣井山就可以从家乡的后山上去。
梅龙溪的水就是无数山涧的水汇集后流下来的。
梅龙溪很长又很直,从山中延伸到河里。
我们许南许北两村民房就是依着这条小溪而建在两旁的。
村里的大人小孩就在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小溪旁生活着。
你看
春天,梅龙溪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溪底形态不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
又是绿绿的,就像是用绿色颜料染成的,让人看着心里特别欢喜。
我们把手放在水里玩着,凉凉的。
抬头聆听“呱呱”的蛙声,看着几只可爱的小鸭子在欢快地游来游去,我不由想起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
夏天,小孩子喜欢在小溪里游泳、捉鱼。
在小溪里游泳既干净又不用担心会呛水,因为溪水不深也不浅,很适合小孩学游泳呢
比城里的游泳池好多了
捉鱼呢,既开心又解暑,大人们也就不会制止他们去捉鱼。
村里的大人们喜欢坐在大枫树下的碇步上,把脚伸进水里,身上的炎热就没有了,这溪水好像成了天然的空调了
秋天,我们坐在小溪旁的石头上,这时小溪两旁的树叶都已变黄了,树叶一片片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飞舞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像在和我嬉戏。
大人呢,坐在树下聊着村里的新人新事。
冬天, 小溪似乎也变得寂静了。
只有几条小鱼在孤零零地游着,也没有了“蝴蝶”与我嬉戏了,我突然觉得冬天的梅龙溪不那么好玩了。
正当我沮丧的时候,我看见邻村的农民妇女提着一大桶衣服来小溪边洗衣服了。
原来,她们村的河水已经干涸了,衣服没水洗了。
她们听说这溪水很多,所以就到我们村里来了。
哦,原来冬天的溪水也有这么大的用处啊
我爱我的家乡,但我更爱家乡的梅龙溪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给你一个范文参考一下希望你能自己好好的写作文祝你学习步步高升
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当他轻轻一点魔法棒,就会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
他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表演着魔术,为我们营造着可爱的生存空间。
山川之壮美,鸟鱼之悠悠,世上芸芸众生,各有他们可爱的个性。
亲近自然,你时时可以感受到她的恩泽。
春天的温暖和红紫,夏天的炎热和浓绿,秋天的凉爽与苍褐,冬天的严寒与洁白,都会使人的心境起伏波动,泛起阵阵涟漪。
早晨,打开窗户,晨风拂过竹梢,露珠晶莹剔透,真美呀
伸出手,似乎抓到了雾,凉凉的,感觉好舒服。
闭上眼,深呼吸,似乎闻到了大自然的气息,沁人心脾。
假日走进山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环抱左右,登上黄花山的顶峰,望眼看去,那一座座山印入眼帘,是那样的小,山高我为峰,眼前的景象是赏心悦目。
这时想到诗人所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心中番有所悟,这也是自然的启示吧
漫步海边,看看一望无际的海,吹着和煦的海风,似乎心中的烦恼便一瞬间烟消云散了。
天空和大海相映,在天空下,人们尽情地冲浪,这时大海泛起了层层大浪,发出“巨大”的响声。
海鸥从海上飞过,似乎留下了痕迹,这一切是这么的美好,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自然是我们的无形的守护神,她倾其所有,为我们所用,是如此的慷慨大方,然而我们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吗
不,我们应该懂得,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所以我们要珍惜、要爱护、要感恩。
感恩自然,你或许可以为自然插上绿荫,多一份新绿,少一分荒芜;或许可以回收垃圾,不要让污移的垃圾侵蚀我们美好的家园;或许可以撰写一篇自然赋,吸引更多的人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畅游在自然那天无私的给予之中。
学会感恩自然,珍惜大自然的产物,其实就是感悟生命的真谛。
徘徊于自然的脚步声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即使卑微如小草,也自有小草的芬芳,即使渺小如水滴,也会全身折射阳光。
让我们满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新看待自然吧
桂林山水 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是典型的熔岩峰林地貌。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 桂林山奇水清。
惹人流连忘返。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漓江的水, 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桂林的山 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最有名的象鼻山在漓江上面,是桂林的城徽。
在山的左下方,有一个洞,是由大象的鼻子和左前腿组成。
山的姿态正好像一只大象在河中吸水。
漓江环回于石山之间,山环水抱,秀丽无比。
桂林的山美、水美,溶洞更美,以“芦笛岩”、“七星岩”等溶洞最为著名。
素有“桂林无山不洞”之说。
在桂林,人们不仅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的体验,更可以看到各种文物古迹。
仅石刻旧有两千多余件,还有秦堤灵渠、汉古严关的遗址更是让人驻足沉思。
在桂林这片山水圣地,空气是那么新鲜;江水是那么清澈,山峰是那么奇特。
引得游人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咔嚓-----咔嚓-----”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记忆。
你自己挑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