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介绍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的导游词
中华人和国建立初期,在全续出现的单位名称就有400多个,其中云南一达260多个。
众多的待识别的不同族称,归纳起来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要弄清待识别的民族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二是在少数民族内确定究竟是单一民族,还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
经过几十年的民族识别,1979年确认了第56个民族——基诺族,这就是中国56个民族说法的来历。
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之内的所有中国公民是不是只有“56个兄弟民族”呢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总数为1242612226人,其中汉族1137386112人,占91.53%,55个已经确认的少数民族共104490795人,占8.41%,此外还有未识别的民族人口734438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941人,二者相加占0.06%。
中国境内未识别的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民族人口,他们当然是中华民族的成员。
除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难以划为某个民族外,这些未识别民族也基本上认为自己不同于已经识别的民族,而是单一的民族共同体,政府也就将他们很难合并到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当中。
这些族群主要有: 1、八甲人。
有人认为八甲人迁徙自缅甸,应属哈尼族一支,但未能证实。
八甲人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阿镇勐康村委会的上、下纳懂、曼倒,纳京村委会的2组、6组、7组、8组,贺建村委会的6组、7组、8组,少部份散居在机关单位,共有人口1106人。
八甲人自称“八甲”。
八甲人有自己的语言,与傣语比较接近,能与傣族相互交流。
八甲人的住房为汉式平房,过去有自己的服饰,妇女包包头,穿对襟连身裙,后围围裙。
男子穿对襟衣,头顶上结发结。
现妇女还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但只在过年过节或结婚时穿,平时穿汉装,男子则已改穿汉装。
八甲人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庙,逢年过节要到庙里杀鸡献祖。
八甲人死后行土葬,正常死亡者葬入公共墓地。
八甲人的姓氏有捧、刀、李、罗、马等。
八甲人过火把节、春节、七月半。
2、克木人。
亚洲中南半岛民族。
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和泰国。
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克木人无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与布朗语、佤语、崩龙语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语关系密切,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多住山坡,村寨稀疏。
长期过着游耕生活,以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食。
克木人主要从事旱地农业。
过去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妇女已会用自己种的棉花纺织。
男女衣饰穿戴和傣族相同;男子耳垂上留有大孔,可见原来戴过沉重的耳环。
使用克木语,属孟高棉语族。
我国的克木人集中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和勐腊县勐腊镇、勐捧镇等地的热带雨林中,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克木人开始走出山林,来到河谷平坝边缘定居。
目前云南省约有克木人738户3291人。
3、菜族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山区一带。
统计的有32户,170人。
通用汉语。
4、亿人。
也称米什米人,自称“达让”或“格曼”,按藏语俗称“亿巴”。
在旧西藏,“亿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
全世界的“亿族”,有2万多人,大部份居住在印度及邻接小国家。
中国的“亿人”有1400多人,主要居住在川藏线“318”在线的“然乌镇”往南靠近中印边境地区,在海拔1000多米的森林里面。
“亿人”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叫“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5、格鲁人。
说嘉绒语,分布在四川阿坝州的马尔康、黑水、理县、汶川、金、川、小金等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甘孜州的丹巴县。
使用嘉绒语的人口约11.69万人。
6、顾羌人。
说贵琼语,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县的舍联、时济、前溪、麦笨、三合等乡,泸定县的长征、烹坝、泸桥乡以及雅安地区宝兴县硗碛乡的部分村寨,人口约6千人。
行进在陈塘途中的夏尔巴背夫。
7、夏尔巴人。
又称:雪巴人、谢尔巴人。
人口约15万人,散居在尼泊尔、中国、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主要生活在定结县陈塘镇和聂拉木县樟木镇。
夏尔巴人有自己的语言,夏尔巴语属藏语群,但无文字,书面使用藏语。
8、茂族人。
说扎贝语。
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县的亚卓乡、红顶乡、仲尼乡、扎拖乡、下拖乡和雅江县的瓦多乡、木绒乡,人口约8千人。
9、莽人。
莽人是一个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和中国。
莽人有自己的语言,莽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支,没有文字。
莽族在越南是官方认定的54个民族之一,人口为2,663(1999年)。
中国的莽人集中居住在云南金平县勐拉的南课新寨、平河中寨、下寨、雷公打牛四个村子的高山箐林地带,目前仅有681人。
2009年4月经国家民委批准归族为布朗族。
10、土生葡人。
归为葡萄牙后裔居民(《澳门基本法》第42条)是一个由多种族群混合而成的群体,难以分类。
土生葡人在中国澳门特区通常为葡萄牙人或其人于东南亚各地的后裔与澳门当地的汉人结婚后生下来的人群。
现时大多数人只在澳门及东南亚生活。
中国澳门特区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确定为澳门少数族群,享有法律认证的政治权利;中国大陆把土生葡人定为未识别民族。
土生葡人主要说葡萄牙语,一些人说中文;他们曾经创造过土生葡文,作为自己的语言。
11、艾努人。
归为维吾尔族,说艾努语。
维吾尔群众称他们为“阿布达里人”。
(阿布达里一词在《维吾尔语详解辞典》中为“卡兰达尔,乞丐,要饭的”。
)比较集中在疏勒县罕艾里克镇帕依那甫村(现谢依赫勒村)、和田市肖尔巴克乡和尼村和洛浦县布亚乡塔米格勒村,总人口为7704人(2004年元月)。
据说在全疆范围内的人口有1万人左右。
12、穿青人。
又称川青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州、市所属大方、黔西、织金、威宁、纳雍等20多个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自报填写穿青人族称的人数约67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20万人。
国家民委对于穿青人的身份认证一直不明确,根据《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公安厅(黔族(政)发字第(1996)19号)文件》现定为“穿青人”。
13、革家人。
归为苗族,革家人现人口约5万,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的黄平、凯里、关岭三个地区,其中又以黄平的重兴乡、凯里的龙场镇最为集中。
区。
革家人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
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曾在2003年作过一次专题节目介绍革家人,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革家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民俗风情,革家人遂开始为世人所关注。
于是革家人开始积极请求政府承认为独立民族。
14、苦聪人。
归为拉祜族,居住在云南省边睡的哀牢山、无量山一带海拔1800米的山区,人口约4万。
《新唐书》记载的“锅挫蛮”,就是源于古代氏羌部落的苦聪人。
清代前后,又称苦聪人为“郭搓”,“古宗”等。
苦聪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中,对亚热带森林中各种动、植物的识别和利用有许多独到的经验知识。
目前苦聪人正积极申请识别成为独立民族。
15、摩梭人。
云南归为纳西族,四川归为蒙古族。
中国唯一一个母系社会为主的人群,人口约6万人。
“走婚”是摩梭人中一种历史悠久的两性关系结合方式。
图瓦人射箭比赛。
16、图瓦人。
归为蒙古族。
现代图瓦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约20万人),居住在蒙古的约3.1万人。
中国的图瓦人约2400人,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喀纳斯湖附近。
17、布里亚特人。
归为蒙古族。
布里亚特人总人口约43.6万,现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的一些地方。
其中,俄罗斯有42万多人,蒙古国有4万多人,中国有近8000人。
俄罗斯境内的布里亚特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是俄罗斯少数民族,中国的布里亚特人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和内蒙古附近。
18、西家人。
归为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带。
现有750户左右,人口有三千多人。
西家人不认同自己是苗族,当外人问他是哪个民族的时候,他们会说是西家人。
目前他们积极向中国政府申请识别成为独立民族。
19、羿人。
有人口约300余人,生活在赤水河两岸川黔交界地带(四川省叙永县赤水镇、古蔺县纳盘沟和贵州省毕节县普宜和阴底一带)。
史料把羿人称为“羿子”和“白猡猡羿子”;羿人自称“gau”(告),苗族称他们“qie”,当地汉族叫他们“羿子”。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已失传。
20、犹太人。
有部份被划为回族,有部份被划为未识别民族,传统上被称为“蓝帽回回”。
中国的犹太人散居于中国大陆各处,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连接的中俄边境附近。
21、者来寨人。
归为汉族。
居住在甘肃永昌县境内的者来寨。
者来寨的村民们讲汉语,族系也为汉族,共有400多人,其中200多人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
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进行的DNA分析,认为这里的村民们确实有欧洲人血统。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谢小冬博士研究组在者来寨大规模采集血测试,证明生活在这里的很多人是“罗马人后裔”。
22、内恕 其中察隅县中国实际控制区内有1391人(2006年),其余的主体部分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
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
23、毕苏人。
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国的边界地区。
总人数将近1万,其中中国境内5000多人。
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县、勐海县和西盟县等地。
澜沧等地的毕苏人经过识别,已于1990年归入拉祜族,勐海的毕苏人则尚未确定族属。
有自己的语言,毕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
24、拉基人。
归为壮族、彝族。
也被称为獭僰人,是史书上所记载的“僰人”的后代。
拉基族是越南官方认定的53个少数民族之一,越南共有拉基族10,765人(1990年)。
中国境内有1600多拉基人,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及麻栗坡县(马关县内的拉基人归为壮族,麻栗坡县的拉基人归为彝族)。
拉基人有自己的语言,拉基语属于壮侗语系仡央语族。
25、高山族。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地区高山族总人口为0.45万人。
高山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台湾,2001年,台湾高山族人口突破40万人(41.5万人)。
1947年4月台湾当局把“高山族”改为“山地同胞”(简称“山胞”),1994年8月台湾当局改称“山胞”为“原住民”,截止2007年台湾当局正式承认把原住民划分为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原来的曹族更名)、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等13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