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县衙导游词语音
在南阳境内保存有南阳府衙、内乡县衙。
而南阳(宛县)作为一个古老的县份,在清代南阳府两州(邓州、裕州)十一县当中的首县,南阳清代知县署是古城南阳三座衙门当中的低级政权结构,原市公安局驻此,搬走后市安全局在此办公。
民国时南阳县政府移至南阳府衙于专署合署办公,这里曾做过南阳县的地方法院。
内乡县衙导游词
内乡县衙景区讲解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即公元1304年,至今已有700年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县衙建筑群。
1984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一家衙门博物馆。
所以文物界有“天下第一衙”的称呼。
内乡县衙是封建社会时期内乡县的行政公署,它的布局为坐北朝南,中轴对称。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游览。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县衙的首部建筑——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型建筑,照壁的正中是一个形式麒麟的怪兽“贪”,它脚踏元宝、如意、珊瑚、玉环,旁有摇钱树和灵芝等人间珍宝,但仍不满足,后来在海边看到海上日出,又妄图吞食太阳,结果葬身海底。
该雕刻告诉官员不要贪赃枉法,也教育人们,不要贪得无厌。
大家顺着我的手势看它对面的牌坊——“宣化坊”,南面书有“菊坛古治”楷书,北面书有“宣化”二字,是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知县在此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内乡县衙的大门,县衙的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喊冤鼓 ”一架,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
我们进入后可以看到从大门到大堂百米甬道的中间有道门名叫“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
取“有仪可象”之义,表示县令行为应为民之表率。
仪门平常关闭不开,只有新官到任或高官到来时方可打开,并规定“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县官僚属整冠出迎至仪门外。
仪门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个小门,东边的门叫”生门”,进去时常开着,供人们的日常出入;西边的门叫做“死门”,又叫鬼门,当犯人被判处死刑之后,从西门拉出去行刑,所以旧城处决犯人叫走西门或上西天。
朋友们,过了西门您看到的这座高大壮观的建筑就是县衙的大堂了。
大堂也叫正堂,是知县发布命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大堂抱柱上有一幅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大堂中央的设施叫“暖阁”,是专为知县审案设的公堂。
暖阁的正中放着三尺公案,上边放着审案用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
绿头签是捕签,用来捕人的;红头签是刑签,下令动刑的。
正面屏风上绘“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名如日月,青似海水。
图上的飞鸟叫“白鹇鸟”,是正五品官的标志,过去一般的县设的是七品县令,不设暖阁,而内乡过去统辖的区域较大,包括现在的西峡全景,淅川东南的部分乡镇,所以再内乡县衙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
清代的知县审案的时候,由东侧走上暖阁,然后原被告才能被带上来,跪在堂前的跪石上,东边正方形的为原告石,西边长方形为被告石,因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这里的被告石比原告石要长一些。
大堂前甬道的两侧,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行、工房。
六房是旧时衙门的职能机构。
在二堂了解过琴治的典故后,我们便进入三堂。
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的地方,如果审的案件涉及机密的话,也是在这里审理。
县衙所有建筑前的匾额、楹联以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而令人赞不绝口,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堂前的这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衣官。
”这幅对联是清康熙19年内向知县高以永自撰。
上联说的是:为官吃的、穿的、用的,全是百姓供给的,老百姓是官员们的衣食父母,当官的千万不能倚仗权势欺压百姓,自己也是百姓一员啊
下联是说:得到一任的官职,不能自恃高贵为了给百姓做主即使得罪了上司,丢掉乌纱帽,也不算什么耻辱的事情,不要当个地方官起不了多大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父母官。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内向县衙时对这幅楹联所阐的官于民的辩证关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好了游客朋友们,下面留给大家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片刻休息之后,xx将继续带大家参观内向县衙的其它建筑。
名胜古迹的导游词
杭州西湖是我国十大名胜之一,面积5.6平方公里。
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站在西湖岸边,胸中顿觉朗然:满眼一片烟波浩渺的湖水,环绕着绵延起伏的山峦。
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周围,繁花似锦,芳草如碧,曲径风荷,树影斑驳。
经过历代装点,使江湖、山林、洞壑、溪泉、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等自然之胜与左刹、丛林及园林艺术家的雕凿融为一体。
早在南宋年间,西湖即有“十景”著名天下,它们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首,堤上遍种桃柳。
每当春天的黎明时刻,月落星稀,晨钟初响,悠扬悦耳。
此刻堤上垂柳低拂,晓霭迷茫;放眼晓雾中的湖光山色,耳闻百鸟和鸣的啾啾之声,使人飘飘欲仙。
断桥残雪,是神话《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相会定情的地方。
断桥是白堤与陆地相接的一座石拱桥,由于神话传说,使它家喻户晓。
断桥两旁,桃披红云,柳笼绿雾,香风送爽,波光摇翠。
待到冬末积雪末化时,这里又是观赏雪景的好地方。
三潭印月是在苏东坡治理西湖后,作为湖界而在水中立的三座小塔。
塔状如花瓶,浮漾水中。
塔面有五个距离相等的圆洞。
月明之夜,塔内点起灯火,水面上就会映出很多月亮。
其景扑朔迷离,忽兮晃兮,胜似仙境。
杭州为吴越古都,又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人物辈出,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史实和传诵千古的诗篇,与西子湖畔大量名胜古迹如在西子湖畔的岳王墓、秋谨墓等,互为印证。
另外,还有游客必往的灵隐寺、虎跑泉、六和塔等,构成以西湖为主体的30平方公里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如今的西湖正以其更加妩媚的美姿,吸引着五洲四海的宾朋游人
导游词作文(4年级)怎么写(300~450字)
解答: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
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
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
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
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
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
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
“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
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
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
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
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
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
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
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
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
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
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
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
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
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
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
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
北海之神叫做禺京。
他的“分工”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
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
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
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
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
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
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
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
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
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幽默导游词的目录
河南省社旗县山陕会馆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雕御路石,其上雕刻精美的云龙图案,俗称九龙口神道。
九龙口以深透雕饰手法雕刻,刀法洗炼传神,龙须丝丝可见,栩栩如生,为全国一绝,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考察时,看到社旗的九龙口比北京故宫的九龙口浮雕还深5层的透雕,欣然题词“巧夺天工,精雕细琢”。
九龙口石雕位于山陕会馆大拜殿月台南侧石牌坊,作为天界之入口,正殿组群之导引,登上8级台阶,在中牌坊下部就是斜铺九龙口神道。
九龙口宽1.98米,长2.06米,为整块青石雕成,中心雕有九龙戏珠,龙体盘曲,遒劲有力,居中一龙张口瞪目,形象逼真,周围其它8条来龙相互交错,藏头露尾,层层叠压,龙身下祥云朵朵,波涛汹涌,整幅画面雕凿立体感极强,构图重气包势,雕工细致入微。
导游赵静女士告诉笔者,这块石雕的石材出于久负盛名的石材产地南阳蒲山,青白石石质细腻,纹理精美,有石玉之称;清时蒲山远近闻名的石雕艺人罗二神参加了九龙口创作,九龙口雕刻前后历经达23年之久。
“文革”初,为保住九龙口这块国宝,原馆长张荣礼于1966年用锯末、沙覆盖着石雕,上面又加石灰抹平,直到70年代末,文物专家才将完好如初的九龙口清理出来,展现在游人面前。
戏曲术语。
演员出上场门数步, 稍停亮相之地谓九龙口。
即具有光彩照人的重要之地。
旧时乐队在舞台中央, 鼓师座位也在此地, 以显示其地位的重要。
从现今看来, 九龙口仍处于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上, 符合舞台美学的规律。
建湖九龙口 2005-7-29 盐城信息港乡镇企业局信息网 九龙口位于建湖县蒋营镇西南部,处于 射阳湖腹部,由蚬河、林上河、钱沟河、安丰 河、新舍河、溪河、莫河、涧河、城河等九条自然河道汇集而成,故名“九龙口”。
九龙口的风景堪称一绝。
九条银河从南 西北不同方位蜿蜒而来,仿佛九条玉龙盘旋 在无边无垠的绿色地毯上,无限绮丽的天光 湖影,尽收眼底。
阳春三月,芦芽出水,一片嫩绿,娇鲜欲滴,一望无际,远与天接。
绕堤新柳 垂倒影,穿梭柴燕掠天光。
春夏之晨,万顷苇 滩,露珠滴翠,朝阳冉冉升起,反射出万道霞 光,晨风吹过,绿叶摇曳,闪闪烁烁,蔚为壮观。
炎炎夏日,菱叶浮波嵌碧玉,映日荷花别样红。
九龙口境内资源十分丰富,藏垒水禽野 味,广植柴蒲菱藕,盛产鱼虾蟹鳖,故有“金滩 银荡”之美誉,九龙口湖水为国家一级水质, 被专家学者誊为“里下河的明珠”。
九龙口以其灿烂的历史人文,秀丽多姿 的风光,得天独厚的资源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青睐。
九龙口 朦胧塔,位于建湖辛庄镇射阳河与西塘河汇合处,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残存三级,高16.7米,呈八角形楼阁式,古朴雅致。
塔内有藏舍利的石函。
九八年春,在省、市县文化部门的关心重视和县政府及辛庄镇干部群众的支持下,筹资30万元,对该塔塔身、塔基进行修复,使这座全省孤本三层古塔恢复原貌。
此塔虽不雄伟壮观,却是盐阜平原上现存的两座古塔之一。
朦胧塔 东海王墓位于建湖蒋营镇收成村。
当地群众在开垦荒地中挖出一座古墓,墓廓宽 l米,长2.8米。
墓砖长32厘米,宽14厘米,厚5厘米,砖块两顶端分别刻有“东海王”和“义熙四年”字样。
经考证,为东晋安帝时东海王司马彦章的墓,随葬品有紫黑色长耳把陶壶1只、铜镜半片等物。
当地人民为保存古迹,重新修墓。
东海王墓 汉古墓群分九部分组成,有关方面认为,这可能有汉代豪门望族的风俗习惯。
西汉末年,豪强各据一方,聚族而居,为了讨个吉祥,人死了按族分别葬于九处,故取名九龙墩。
这些汉墓东距串场河、范公堤约一华里。
由此可证,汉代以前这一带即筑有挡潮堤堰,而且人口较密,盐和农业生产亦较发达。
草埝口镇汉墓群的发现,对研究地方史有较高的价值。
南阳诸葛庐所指的南阳是河南省的南阳还是襄樊的古隆中
1.南阳诸葛庐在三国时期南阳郡邓县隆中,据襄阳西二十里。
当时属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
今天隆中属襄阳市。
2.最早记载诸葛亮所在地的是东晋的史书《汉晋春秋》,后来被收入裴松之注《三国志》。
此后1800年来的史书都采用这一说法!包括北朝《荆州图副》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刘宋《荆州记》南朝萧梁《南雍州记》唐《元和郡县图志》唐《襄沔记》北宋《太平寰宇记》北宋《册府元龟》北宋《资治通鉴》南宋《诸葛亮传》南宋《通鉴纪事本末》南宋《续后汉书》南宋《舆地记胜》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大明一统志》明宣宗朱瞻基《历代臣鉴•诸葛亮》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等。
3.现代中国政府国务院认为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的隆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1995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由周光召任总编辑委员会主任主持编辑的煌煌巨制。
其中说“诸葛亮“词条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
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该书没有”卧龙岗“4.现代河南方面都承认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
(1)、著名的泰斗级历史学家、河南开封人白寿彝在他的史学巨著《中国通史》中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
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于管仲、乐毅”” 刘备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从驻地前往隆中拜访,没想到一连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着。
”“…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等等。
(2)、朱绍侯,考古学家,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
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
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80.01)中说:“刘备三顾隆中(湖北襄樊市西二十里)草庐,请诸葛亮出来帮他打天下。
“(3)、柏杨著名台湾作家、思想家、出生于河南开封1949年去台湾。
在他的著作《柏杨曰》中说“诸葛亮跟刘备的这一夕谈话,史学家称之为《隆中对策》,跟纪元前三世纪末韩信跟刘邦的一夕谈话——《汉中对策》,虽相隔四百年,但前后辉映。
”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说:“二零七年,最初,琅琊郡人诸葛亮,寄居襄阳隆中(襄樊市西十公里),平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对他并不器重”(4)、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
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
“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5)、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
该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
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6)、198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风物记》,该书“说南阳卧龙岗”一节中说“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襄阳隆中。
”该书作者王彪是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该书是他深入采访,博采广记的一成果。
(7)、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也认定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纪念地”,是纪念性建筑,而不是故居。
还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
(8)、1987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
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5、(1)、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山名。
在湖北襄阳县西。
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
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2)、1989年的《辞海》,关于【隆中山】 “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
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
”关于【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3)、著名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谭其骧主持编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
其中“诸葛亮”词条说:“字孔明。
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隆中”词条说:“地名。
在今湖北襄阳县西。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此。
”“隆中对”词条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6、“隆中对”是对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答的最早命名。
南宋淳熙时期的文人孙应时在他的诗《读士元传》中有“向来隆中语,荆益实素期。
” 这可能是最早用“隆中”为该“对答”命名的记载。
此后,明万历时期的文人杨时伟在他的《诸葛忠武书》卷四“连吴”中说“时伟按侯‘隆中语’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
”这里也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语”。
明末抗清名将张煌言在他的诗《书怀》中有“一剑横磨近十霜,端然搔首看天狼。
勋名几误乘槎客,意气全轻执戟郎。
圯上书传失绛灌,隆中策定起高光。
山河纵破人犹在,试把兴亡细较量。
”诗中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策”。
可见,起码早在南宋“隆中”就成为该“对答”的名称,此后历朝历代也认可用“隆中”命名该“对答。
而“隆中对”一词最早的记载可能出现在元代。
清康熙年间刑部侍郎卞永誉在他的《式古堂书画汇考》(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年)中提到“饶介之四体书卷…第二段书诸葛武侯隆中对”。
饶介是元代书法家,他的作品《四体书卷》其中就有“诸葛武侯隆中对”。
清康熙内阁中书、礼部侍郎高士奇(1645-1704年)在《江村销夏录》(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也提到说:“元饶介之仿四家书卷,纸本髙七寸三分长一丈余,初临右军,后更章草书诸葛武侯隆中对,与史中微有不同故全録之,又草书前出师表全篇文不録”。
这两则相同记载证明元代就有隆中对之名。
明崇祯年间的文人蒋灿在他的诗《题杜少陵像》中有 “抗志隆中对,饥驱蜀道难。
”此后“隆中对”一词就频繁被使用。
而《草庐对》之名直到清代才出现。
综上可知,1800年来,“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就是历史一贯的共识。
7.而卧龙岗一词元代才首次凭空出现于史书,元以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8.卧龙岗所谓证明许多都是假的。
如所谓清代出土“晋诸葛躬耕歌碑”就是假的
所谓“黄权建武侯祠”就是编造的谎言!所谓“隋代断石幢”就连南阳本地教育家都承认和诸葛亮无关。
靠这些造假证明的躬耕地能是真的吗
丝绸之路导游词。
导游词幽默一点
丝绸之路导游词 各位旅客: 大家好,我叫XXX,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要去丝绸之路旅游,请看管好自己孩子,不要让孩子走散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西域开辟的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地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丝绸之路还有一个小故事:人们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的玄装法师就是走丝绸之路去取真经的,他们取真经时,还带了三个徒弟呢!他们取真经是为了把西方的经书带到中国。
他们回来之后,把去取真经一路上发生的故事告诉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他吧他们一路上经历的磨难编成了故事。
丝绸之路是一条“繁忙的路”更是一条“伟大的路”。
今天的旅程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