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武汉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记陈列馆”导游词
这个问题百度上早已有答案了。
有些问题可以先查以下百度再问题的哟。
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欢迎各位来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把这场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大家知道吗
这场革命首先就是在我们湖北武昌爆发的。
各位来到的所在,正是中国一段旧历史的终点,也是中国一个新纪元的开端。
通俗地讲,这里推翻了清朝,开创了民国,打倒了皇帝,催生了总统。
我馆位于武昌,背靠蛇山,面向首义广场,占地约28亩。
它的主体建筑就是各位眼前看到的这幢房子,因为它红墙红瓦,人们称之为红楼。
红楼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咨议局是清朝末年,为了预备君主立宪,而在各省设置的议事咨询的民意机构,它的建筑风格摹仿西方议会大厦,1910年建成。
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
第二天,就在这儿组建了鄂军都督府,都督府发布文告,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义声所播,全国响应,从而一举结束了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红楼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
在红楼后面,这组灰色的房子叫议员公所,是当年咨议局议员们生活起居场所。
目前在复原维修之中,没有对外开放。
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心,和平统一”。
1961年,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馆已成为纪念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景点和全国有名的教育基地。
我馆布置有两个基本陈列:一个是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也就是红楼为载体,布置的《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各位将会看到鄂军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机构和格局;另一个是布置于西配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它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过程。
我们首先从《旧址复原陈列》开始。
从《格局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军政府成立初期的政府组织结构,这是非常简单的政府雏形了。
共设五个部,即参谋部、军令部、军务部、民政府、外交部,还有黎都督起居室、总监察长室、各部稽查长室等,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地方政府,却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鄂军都督府会议厅原来是咨议局议事堂。
武昌起义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在此集会,推举原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
在主席台左边是黎元洪被推为都督后,军政府发布的第一份文告。
当时,革命党人请大都督在上面签字印发,黎元洪拒不签字,连声说“莫害我”,最后革命党人李翊东提笔代签了一个“黎”字,这份文告才得以面世。
这份布告的发布对于稳定人心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布告的落款时间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落款呢
1911年是清宣统三年,但革命党发动起义就是为了推翻清王朝,所以不会采用宣统年号纪年,加之革命党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就从传说中汉族人的祖先黄帝算起,到1911年正是四千六百零九年。
八月二十日是阴历,转换成公元历法的话就是10月11日。
我国使用公元历法是从民国元年元旦开始,即1912年1月1日。
主席台正中布置的一面旗帜,叫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的军旗。
十八颗黄星,是代表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是武器,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省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以“铁血”即武力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在台口右边有一张图片,反映的是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访鄂期间,受到湖北各界欢迎的情景。
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就首先到湖北访问。
4月10日这天,孙中山在此发表演讲。
外交部的设置是鄂军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的重要标志。
各位知道,只有一个主权国家才有外交部。
在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前,鄂军都督府实际上在军事、外交等方面行使中央军政府的职权。
它通过外交部对各国发布照会,宣示革命政权的政策,以取得各国的外交支持。
这份《中立布告》,是鄂军都督府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军政府成立之初,就给汉口的五国领事发布过外交照会,呼吁承认中华民国,但五国迟迟不答复。
直到10月17日民军和清军在汉口刘家庙展开激战,民军大获全胜,这时,五国看到革命党人力量强大,就联名发布了一纸布告,承认民军是和清军对等的军事实体,他们保持中立。
这份布告实际上承认了民军的地位,对清王朝是一个打击。
当然,这份布告也只是一纸空文,五国后来在暗中支持袁世凯,帮助袁获得了总统的宝座。
胡瑛曾任外交部部长一职。
都督会客室和都督会议室是黎元洪在红楼活动的重要场所。
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访问武汉,曾在都督会客室会见过湖北军政界人士。
黎都督起居室是黎元洪任都督之初的住所。
黎元洪(1864——1928) 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
今天汉口有一条黎黄陂路,就是纪念黎元洪的。
黎元洪原来是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
为借重他的声望,武昌起义第二天,革命党人推举他作鄂军都督府都督,开始黎元洪态度强硬,不愿与革命党人合作,被安置在这间屋子里。
他不吃不喝,象个“泥(黎)菩萨”。
后来因为武汉三镇光复和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黎元洪转变了态度,同意出任都督。
侍卫官室正对黎都督起居室。
侍卫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都督的安全保卫及饮食起居。
最初几天实际上是执行软禁和监视黎都督的职责。
顾问官室和秘书官室是都督黎元洪的咨询幕僚机构和重要的办事机构。
革命党人宋教仁曾在秘书官室起草了著名的《鄂州临时约法》,《鄂州临时约法》是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它成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的蓝本。
军事会议室是都督府召开军事会议的专门场所,许多重大军事决策在此形成。
阳夏保卫战中,黄兴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
墙上有一幅地图,反映的是当年阳夏战争的形势。
其中红蓝线代表两军运动路线,可以看出汉口、汉阳两地是当年的战场,而当年的汉口称为夏口,所以这场战争简称阳夏战争。
参谋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
其职责为辅佐都督,制定作战计划。
都督府草创之际,军民大政,参谋部主持最多。
总监察长室和各部稽查长室的设置则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良好的精神风范。
首先我们从刘公说起,刘公是湖北襄阳人,出身于巨富之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了孙中山组建的中国同盟会,并创办了另一个革命组织共进会。
1910年回国,家里人交给他两万两银票,叫他去北京捐一个道台,也就是去买个官,但刘公将这笔巨款无偿捐给了武昌起义的指挥机关,用作购买枪械和起义的后勤保障经费。
鉴于他资深革命党人的地位和为武昌起义做出的贡献,起义前在推选未来的政府成员时,刘公被推为政府总理。
但最初组建的鄂军都督府中没有刘公的位置,有人就为他抱屈,刘公却不以为然,认为革命的目标已完成,应该让贤者执政,自己退居一旁进行监督就可以了。
他“功成不居”的风范为大家钦佩,所以推举他为总监察长。
蔡济民是武昌起义的军事指挥人员,他带领一支部队攻进了湖广总督署,为武昌起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起义后被公推委用为各部稽查长,蔡济民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后来在护法斗争中为地方军阀所杀。
黄兴称赞他是“鄂省军中之巨擘”。
所谓“巨擘”,就是可以竖大拇指的人物。
民政部不同于今天的民政部,它是相对于军政而言的,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地方行政事务,部长相当于今天省长的职权。
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叫汤化龙,是原湖北咨议局议长,当年正是在红楼办公。
武昌起义成功后,汤化龙约集原咨议局的立宪派人士,与革命党人、旧军官联合组建了鄂军都督府,并被推为民政部首任部长。
军令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
主要职责为秉承都督命令,发布军令,调遣军队。
都督黎元洪曾经兼任过军令部部长一职。
军务部主要负责军务行政、军队后勤工作。
革命党人孙武、张振武曾分任军务部正、副部长。
后来蒋翊武也出任过军务部副部长一职,“首义三武”均汇集于此部。
现在我们一起来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
此陈列分为七个部分,以九个展厅全景式地展现了武昌起义历史。
序厅正面弧线是一组与武昌起义相关的人物群像。
主题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旗帜下,在同盟会和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湖北革命党人领导和发动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画面下方的一行立体字是提示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1911年10月10日。
人物像下方影像是取材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反映的是湖北新军攻占湖广总督署的场景。
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也未能逃过列强的魔爪。
自1861年英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始,德、俄、法、日等国也相继在今天汉口江汉关至黄浦路一带建立租界。
列强以租界为据点,对湖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侵略与渗透;与此同时,封建专制统治也日益深重,在双重压迫之下,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面对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统治阶级内部也不乏一些有识之士,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是一位。
这位张公是推动湖北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人物。
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他在湖北开始推行耸动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
其主要措施有三条: 一是办工厂。
最有名的是汉阳兵工厂和汉冶萍钢铁联合企业。
二是练新军。
甲午战败,张之洞深受刺激,认为军力不强是致败之因,所以开始在湖北编练一支有别于清八旗的“新”军。
新军除了武器装备、服装有新特点外,张之洞还大力提倡读书人当兵,投笔从戎在当时竟成为时尚,这就为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宣传鼓动新军起义埋下了伏笔。
到张之洞离任时,他给湖北留下了两支部队:第八镇(师)和第二十一混成协(旅),共计约1万5千人。
三是兴教育。
人才的匮乏也让张之洞痛心疾首,新政期间,张之洞开办了许多以传授西学西技为内容的新式学堂,当时流传一首《学堂歌》,其中有一句说:“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以说明湖北教育的兴盛。
张之洞还派遣大量留学生远涉重洋赴日本、美国、西欧求学。
其中尤其以派赴日本为多,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湖北籍人数位居第一。
后来的辛亥革命领袖黄兴、宋教仁和吴禄贞等都是张之洞派到海外的留学生。
欧风美雨的冲击和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客观上为中国的变局准备了条件。
清末湖北的反清革命发端于1900年的自立军运动。
首领为唐才常、傅慈祥等人,他们密谋发动“勤王”运动,以逼迫慈禧太后归政光绪,推行君主立宪制。
但事败,唐、傅被杀。
吴禄贞也参加了自立军运动,失败后远赴日本,得以侥幸逃脱。
在日本他与其他留学生有缘见到了孙中山先生,并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他们或创办报刊鼓吹革命;或接受指示,回国起义;或创办革命团体,联络同志,发动军队。
湖北第一个革命组织科学补习所在张难先、朱元成、吕大森、曹亚伯等志士组织之下成立了。
这幅画中昂然卓立的年轻人,名叫王汉,是科学补习所重要成员。
他奉行暗杀主义,认为杀掉几个清廷大官就可以动摇清朝统治根基;于是乔装改扮,追杀清户部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铁良,可惜射术未精,结果以身殉义。
他在临行前,给新婚八个月的妻子留下一首绝笔诗《别内》,最后两句是“若使断头成永诀,愿卿含笑贺孤魂”,表现了王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王汉牺牲时,年仅23岁。
继科学补习所而起的革命团体是日知会,首领是刘静庵,后来遭叛徒告发,日知会遭政府查禁,刘静庵被捕入狱,狱中坚贞不屈,被折磨致死。
张难先在刘静庵牺牲后,请画家张善子画了一幅刘静庵画像,以寄托自己的追怀之情。
后来张难先还请了许多民国的名人在这幅画像旁题辞,右上“正气长留”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题写的,“英威不朽”则是书法家于右任的手笔。
日知会后,湖北革命党人成立了十几个革命团体,并在辛亥年间,逐渐归流为两个齐头并进的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
文学社社长是湖南人蒋翊武,湖北共进会会长是汉口人孙武。
两个团体都坚持以发动军队投身革命为革命方略。
经过湖北众多革命团体的努力,在武昌起义前夕,湖北新军1万5千人中有5千多人加入了革命党。
1911年夏秋间,四川省爆发了保路运动,清政府紧急调派军队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第3l标及32标1营在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的带领下,赶赴四川。
湖北武汉城防相对空虚,这大大鼓舞了湖北革命党人举行起义的信心。
而这时,在上海由宋教仁、谭人凤发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抛开门户之见,合而为一,组成统一的临时指挥部,策划起义,他们的起义计划得到了黄兴的赞同。
革命党人为起义预备了军旗、印信、钞票,只待时机成熟。
武昌起义的爆发和一件突发事件有关,这就是宝善里炸弹案。
1911年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秘密机关配制起义用的炸弹,捣药时用力过猛,导致爆炸,孙武面部炸伤,被送往医院。
屋内浓烟滚滚,引来俄租界巡捕的注意,他们将房间团团围住,搜出起义用的文告、旗帜、印信及革命党人花名册,并将其送交湖北当局。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四闭城门,按名册捕拿革命党人。
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于当晚相继被捕,10月10日凌晨,三人慷慨就义于湖广总督署东辕门。
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了,晚八时,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响起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在共进会代表熊秉坤带领下冲出营房,奔赴楚望台军械库,领取枪弹,并推举吴兆麟为起义总指挥。
吴兆麟下令打开中和门(也就是今天的起义门),迎接炮队进城,并兵分三路,围攻清督署。
经一夜激战,督署被炸成一片瓦砾,湖广总督瑞澄仓皇逃窜到“楚豫”兵舰,第八镇统制张彪在督署被攻克时也望风而去。
次日凌晨,十八星旗插在了警钟楼头,武昌起义取得成功。
10月11日起义士兵簇拥至湖北咨议局,在此推举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都督。
都督府成立后即以“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文告,扩大影响,并照会驻汉各国领事,请其“严守中立”; 同时发布一系列革除时弊陋习的文告如禁蓄辫令,禁缠足令等。
这张剪辫子的照片各位看过后,可能会一笑置之,以为只是简单的移风易俗运动。
实际上,这在当时包含深刻的政治意义:男人脑后的辫子和满清入关大有联系,清初,皇帝为强化对汉族地区的统治,颁发了一道剃发令,主要内容有十个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从此,汉族男人就蓄起了这根屈辱的辫子长达260余年。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上街剪辫子就表明不承认清政府的统治,并与之彻底决裂。
黎元洪同意就任都督一职时,就剃了个光头表明态度。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后,次日汉阳、汉口相继起义,汉口还成立了以詹大悲为首领的汉口军政分府;省内汉川的梁钟汉发动起义,随即刘英、刘铁兄弟在京山发动起义。
由于荆州是八旗驻地,革命党人以武力光复荆州城。
对于武昌首义的消息,清廷大为震惊,急派陆军大臣荫昌、水师提督萨镇冰统领水陆大军分途并进,直抵武汉;并重新起用在洹水垂钓的袁世凯,委以重任,全权指挥水陆各军进攻武汉。
军政府成立后,立即扩军备战。
武汉市民踊跃投军,不满三天,即募集到3万人,未经训练即开赴战场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杀。
这件血衣是敢死队队长黄祯祥当时所穿,左右衣袖上各绣有“九月初六日敌人攻刘家庙枪伤左肩之纪念”、“初七日与敌大战抢炮三尊敌弹如雨枪伤右肩今共和成立以作纪念”。
这件血衣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军浴血奋战的英勇气概。
由于民军依托汉口街巷处处阻击,清军统领冯国璋竟悍然下令放火焚烧汉口,使繁华街市,变为一片焦土。
革命领袖黄兴在香港听到武昌起义消息,一路乔装改扮,乘船赶到武汉,抵汉受到武汉军民的热烈欢迎,黄兴不顾风尘劳苦,立即带领参谋人员赶赴前线,部署对清军的反击战。
其后,军政府在阅马厂举行了盛大的拜将仪式,仿效秦汉之际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由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一职,负责阳夏战守事宜。
这座由天津泥人张制作的黄兴蜡像反映的正是当年都督拜将的情景。
在这里有一张唯一的女性照片,她叫张竹君,是上海红十字会会长,在武昌起义期间,她组织了一支民间医疗队,准备奔赴阳夏战地,正好此时黄兴来到上海,苦于无法安全迅速赶到武汉,就请张竹君医生帮忙,张竹君将黄兴化装成红十字会的医生,随船带到武汉。
到汉后,张竹君则带领医护人员出入战场,救护伤兵、收殓尸体。
这块“国殇”碑就是当年红十字会所立。
在训练有素的清北洋军强大攻势下,民军节节退守,11月27日汉阳失守。
阳夏战争虽以清军得手阳夏、民军退驻武昌而告终,但民军以万余人的身躯,血战坚守4l天,为其他各省的独立赢得了时间,并吸引了清军的主力,所以“败中寓胜”。
武昌首义得到了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响应,最先响应起义的是湖南和陕西。
其后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相继光复。
各省起义领导者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比如山西都督阎锡山、云南都督蔡锷、江西都督李烈钧、沪军都督陈其美,还有率敢死队光复杭州城的蒋介石。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归来,29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孙中山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与之相对应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于1912年2月12日黯然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
清朝黄龙旗残损滑落,而被颁定为中华民国国旗的五色旗则冉冉升起,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共和新时代。
五色旗的五色是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当时中国的五大民族汉、满、蒙、回、藏,象征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场革命带给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
直至今天,我们还生活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中。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没有武昌起义,没有辛亥革命,也许今天在紫禁城里还端坐着一位皇帝,男人的脑后还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女同胞们则要把脚裹成三寸金莲。
在服饰上也能看得出那场革命带来的变化,孙中山给中国人贡献了一套中山装,西服也自辛亥后慢慢在中国流行……这些都是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的功劳。
由孙中山的孙子孙治强题写的“民国之门”四字,是对鄂军都督府旧址在辛亥革命中地位的最好的评价。
看完了整个展览,中山先生的哲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想必能引起各位心中的共鸣吧
急求关于武汉租界的导游词一篇,请大家帮帮忙啊
非常感谢
建议你去红楼里看看,我上次去的时候,看见里面有有关民国初期武汉市内租界的情况,还比较详细,改成武汉租界的导游词还是可以的。
你先把那些历史资料抄写下来(或者直接拿个像素好点的相机把那资料拍下来然后回家整理),在那些资料的前后加一些导游的欢迎,祝福等导词就行了。
不会编写可以联系下我,扣上说。
关于 玉泉河导游词的作文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海星旅行社的导游傅灼,很荣幸担任本次导游。
这次我们游览的景点是当阳的名胜古迹—玉泉寺。
大家请看,正前方三圆门上“三楚名山”四个大字,为我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
何谓“三楚名山”呢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汉时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以彭城之东海、吴、广陵为东楚;以衡山、九江、豫章、长沙为南楚。
合称“三楚”,“三楚名山”即楚国的名山。
大家向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玉泉寺最著名的地方—大雄宝殿。
我们眼前有三尊佛像,他们各代表什么呢
他们代表中、东、西三方世界中的佛,殿正中释迦牟尼佛是佛教教主,他原是古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后来他抛弃王位,出家修行成佛。
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在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
这是说法相,表示说法的姿势。
释迦佛左边供奉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表示他能医治世人之疾苦。
释迦佛右边供奉的是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他能接引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大家请跟我来,现在我们到达的地方是有名的珍珠泉。
当阳县志称此泉为“马跑珍珠泉”,为什么呢
相传当年关羽带兵路过此地,人困马乏,找不到一滴清水。
赤兔马望了望红脸主人,又看了看红色泥土,伸出前蹄刨了一阵,蹄窝里竟涌出一股股清泉,解除了人马的焦渴,故称“马跑泉”。
·天门导游词 ·大水井导游词 红楼导游词 ·木兰天池导游词 ·武汉长江大桥导游词好,今天我就为大家导游到这里,下面请大家自由观赏。
求日语湖北导游词或日语导游培训机构
可去武汉外国语学院联络一下。
那里有很多日语或英语学生在读时都充当兼职导游。
如果要进行语言强化的话,那里也可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语言加油站。
另外也可致电武汉旅游局咨询。
一般考前都会有为期二月的国导证强化学习班。
哪里可以找到最新最经典的湖北十大景点导游词
答案: 第一景点是... 第二景点是... 第三景点是... 第四景点是... 第五景点是... 第六景点是... 第七景点是... 第八景点是... 第九景点是... 第十景点是... 之后就OK了
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主题征文800字
心灵的抽搐我不是导游,我不想重复导游词;我只是游客,我只想讲述我的感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望辛亥革命,已过百年,似乎已变得遥不可及,无法触摸。
但当你静心呼吸时,他就会进入你的身体,汇入你的血液,融入你的灵魂。
因为他已经化为空气,长存于世。
以前了解辛亥革命主要通过教科书,感觉很陌生,难以有很深的体会,因为毕竟没经历过。
但是这么多年的积淀(学了很多年历史,学了很多年辛亥革命),终于在那一刻爆发,就是前一段时间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当时,我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愤慨不已、时而热泪盈眶。
此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究竟是何缘故让他们这么的热衷于革命。
其实也不用多想,但也不能不多想,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对中国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们是中国人,身上流着的是中国血,骨子里存的是中华魂。
正是他们的爱国情怀,正是他们的一腔热血,将中国的历史推向进步,让后人敬仰。
早就听说红楼的存在,于是乎,今天下午,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往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路上。
不知怎的,一路上脑中不断闪现电影《辛亥革命》中的片段,但当我真正来到辛亥革命博物馆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我呆呆地望着,望着,就那么望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很美、很可爱(也许这两个形容词不是很恰当,但我就是想这样说,略带小孩的一种执拗),我认为美的人就是美的,不管在哪里,抑或是以什么样的一种形态出现在人们眼前;可爱的人就是可爱的,无论何时何地与他相遇。
他们美丽可以说是魅力,一种高尚人格的魅力;他的可爱可以说是执拗,一种对中国革命永不放弃的执拗。
一生鞠躬尽瘁,奋斗于中国革命,忧国忧民,任劳任怨,他要的不是名利,只是国家的繁荣富强。
望着今日富强的祖国,幸福的人民,无论如何,他应该是开心的、快乐的。
正是因为他是开心的、快乐的,所以他的雕像活了,至少在我的心中是这样。
“红楼”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它的建筑所采用的材料是红砖。
红色象征着破晓而出的红日,正因如此人们已习惯将红色与革命联系起来。
红楼的红色代表着辛亥革命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但我今天看到的红色不是那么的积极,它此时在我眼中是辛亥革命中英烈的鲜血
鲜血
这一刻,我似乎灵魂出窍了,它飘荡于红楼的各个角落,我到处看着、望着、触摸着,我想尽可能地靠近他们,靠近他们的思想,靠近他们的心灵,靠近他们的灵魂。
我可能还是无法摆脱那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所以在参观时我总是想起那部电影中的情节,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件坏事,相反我认为只有先前强烈的冲击力,才能使这次参观有所不同,有些别样的感。
有很多很多的感受我现在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我不知怎样说,怎样表达才会真实反映我的内心。
也许是因为我想把它们藏于我心中,让我不断反思。
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中国的近代历史带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有沉重,而更多的是一份警醒与反思。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
现在大一生活就快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在这一年中,你学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
我感觉我像浮萍,任风吹,任水冲。
林觉民他们的生活好吗
我觉得很好,因为他有追求,他有远大的抱负,他短暂的一生都在全身心地投入他是爱国事业中,不管怎样他是幸福的、他是快乐的。
也许这样说是错的,因为他们内心充满着挣扎。
但是在他们牺牲后,他们也许可以说是无悔的,而我们呢
大学中的浮萍们
我承认国家、政府开放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想让我们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但是我们在感怀先辈们的事迹之时,是否应该反省下自身呢
不要再埋怨列强的残忍,当时政府的无能,以史为鉴,活在当下吧
其实,强大自己,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因为国家需要每个人的贡献,但是在强大自己的同时一定要树立科学的“三观”。
心灵的抽搐,行动的起航
每天破晓而出的红日好美,我要做一名“夸父”,追逐那片红,做自己的红日。
我的未来就是那轮“每天都在重生的破晓红日”
我只是我,一个游客;我只是我,一个学生;我只是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