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快速记忆方法
11种简便、有效的记忆方法 1.与物相联法 将要记的内容和与之相关的物结合在一起,通过物的形象或意义记忆所记内容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记忆生字词或外语单词。
它是借助联想在记忆中的作用,通过熟知的事物或其意义把新内容与其联系起来记,再通过物及其含义把新内容回忆起来的记忆方法。
与物连接,可以在脑海里加深所记内容的形象,容易记住;可以凭借这个中介,回忆再现;可以因经常接触而重复记忆。
可见它是一种简明方便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初学识字的儿童,可以把桌、椅、沙发、墙壁、窗台、门、书柜、衣架等字词写成纸片,贴在相应的物上,看物识字,随见随记。
又如记忆英文中的缀词,也可以在卡片上写下来,把有……之上意思的super-、 extra-贴在天花板上 ,把有下的意思的如sub- 、under-贴在桌子玻玻璃板下,前面的墙壁贴per-、pro-、ante-(前),后面的墙壁贴 post-、 re-(后),这样每次看到纸片上的单词,都会与物的背景联系起来,一同记入脑海,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
[replyview] 2.联系愉快经历法 把所要记忆的事物同自己的愉快经历联系起来以增强记忆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记忆某些枯燥无味的内容。
它也是利用联想在记忆中的作用并增加趣味的记忆方法。
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凡是威胁自我的记忆,都被打入潜意识的控制范围内,无法爬升到意识的阶层上来。
痛苦的经历往往在梦中出现,这是因为人在入睡时,防线松懈,潜意识里的记忆趁机溜进意识范围里来的缘故。
不管记忆什么,如果以极其痛苦的心情来记,不久就会被打入潜意识的冷宫。
如果联系愉快经历记忆,则既可以提高记忆的兴趣加深印象,又可以通过对愉快经历的回忆,联想起记忆的内容。
如记忆生物知识,联系假日到野外旅游时接触各种动植物的愉快情形,记忆关于大海的描写时联系海滨避暑时的美好享受,记忆人名时联系和他(她)在一起的趣事等都会取得好的记忆效果。
就是记忆单调的生词,也可以把它包在愉快的事情里记,这如同将药包在糖衣里服用一样,不管多难,都可以顺利地装入脑海。
3.触景生情记忆法 凭借接触过的景致回忆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回忆自己的实践活动或记忆与其相关的材料。
关在屋子里读书,常常因为搞不清具体形象而使记忆淡薄。
如果身临其境,借助其景,既可用具体形象的帮助使记忆深刻,又可在景致联系诱导下轻松地回忆出有关内容,因而是较好的记忆方法。
比如旧地重游,常常触景生情,使往事历历在目,这是回忆旧事写回忆录的很好的方法。
又如游览名胜古迹,结合景致记忆古人对名胜的描写或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等,会有接触实物所产生的可信感,可以强化理解和记忆,当回忆这些曾记过的内容时,会因曾身临其境而感到亲切,会借助这些景致联想起曾记过的内容。
把记忆的内容和记忆时周围的景致联系起来,也可以增加回忆的中介。
有个人在经过北京广播大厦时记住了一段英文材料,以后每当他想起广播大厦,便回忆起当时的内容,尝到了触景生情记忆法的甜头。
4.比喻记忆法 用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来比喻识记内容来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广泛的适用性。
比喻即打比方,以此物喻彼物。
生动贴切的比喻具有形象的特点,容易造成头脑中的感性形象;具有新颖性的特点,能给人以鲜明的刺激,便于集中注意;具有通俗浅显的特点,使人减轻记忆的负担。
运用比喻记忆法,实际上是增加了一条新的类比联想的记忆线索,帮助打开记忆的大门,既利于记又利于回忆,因而是一条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记忆哲学原理,可以把普遍联系的原理比喻成网,把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比喻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喻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5.转移记忆法 本来记住的材料或事物一时回忆不起来时,避开绞尽脑汁的硬想,把思绪转移到所要回忆的内容的周围去寻找线索,最后达到对所记忆内容的回忆的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精神比较紧张的时候。
一个人若是回忆不出所需要的材料或事物,如果绞尽脑汗硬想,常常越想越急越紧张,致使头昏脑胀而无结果。
这时有效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暂时停止直接回忆,而到所记材料的周围去寻找线索,等到抑制自动解除,由新的线索获得联想、 启发,就能回忆出所要记忆的内容。
如一个人丢了东西,心中着急,东西丢在何处?硬想也想不出来,这时不妨转移一下,想想自己怎样到这里的,在这之前又在哪儿,到什么地方去过,由时间的过程推展到空间的移动,再由种种周围状态诱导出遗失物品的场所来。
6.运用地图记忆法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可用于记忆地名、地理位置及与之相关的材料,也可灵活运用于记忆历史事件的空间轨迹、历史人物的行踪等与地理现象有关的知识。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现象用投影等方法描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它运用颜色、符号和注记概括地反映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地理分布、相互联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记忆地理知识时可以凭借这个形象,利用地图上的联系,达到清晰牢固的记忆。
如记忆地名,首先在地图上找到该地的正确位置,进而弄清其经纬坐标及该地特征,而且要着力弄清该地与重要山脉、河流、城市的相对位置,然后检查记忆结果,自己试填,看位置掌握得是否正确。
实践证明,运用地图形象与否,效果大不一样。
运用地图形象,记忆效果好得多。
7.图示记忆法 通过对图形识记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
此法适应性广。
据心理学家研究,用文字识记和用形象识记材料的记忆效果相差悬殊,物体的视觉形象比词的视觉形象容易记,而且可以保持长久。
利用图表、图示等形式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表现出来,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如到一个新城市或游览新公园之后,对照地图或导游图回忆途中所见,印象十分深刻。
采用图示记忆法,需要尽可能地将识记对象分析加工,使其图示化,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加深印象,获得的图形形象,简洁,便于记忆,利于通过联想进行回忆。
使用现成图形时,应正确理解图形含义,再按图示去记忆,这样才能收到准确、持久的记忆效果。
8.交谈记忆法 在和他人的交谈中,把自己尚未扎根的记忆或没有自信的记忆经过证实、修改、补充变成确实的记忆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记忆各种材料或事物。
俗话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意思是在与人交谈时不仅可以学到许多新鲜的知识,而且可以获得很好的记忆。
培根说过,谈话使人敏捷。
谈话之时一般精力集中,对所谈的内容引起高度注意,这是加强记忆的良好心理基础。
谈话中有问有答,有自己说有对方说,可以相互证实、修正、补充,这样,使自己原有正确的记忆得到加深,原有不正确的记忆得到纠正,原有的不完善的记忆得到补充,因而是记忆的很好的方法。
有经验的学生在复习时,常常采用交谈记忆法,甲提出问题,乙谈谈自己的答法,乙提出一个问题,甲说说自己的答案,互相切磋,收到很好的记忆效果。
采用此法,还能发现自己的主观片面性,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9.争论记忆法 通过与别人就学习材料进行争论探讨以强化记忆的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忆较难的材料。
争论记忆法符合人脑活动的规律,争论时双方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全神贯注地听取对方的意见,积极思维,评判对方,阐述己见,因而对学习材料有深刻的理解,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并建立联系,使这些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并且便于回忆联想。
争论中原先记忆不准确的地方会被揭露,得到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记忆;原来正确的记忆则受到检验应用,从而更加巩固和深入。
争论中还可以开阔视野,并通过胜败的强烈刺激加深印象。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端正动机,为了理解记忆而不是为了逞强出头;需要端正态度,要坚决反对错的,不钻牛角尖,不固执己见,尊重真理;需要方法对头,不要跑题而要深入。
很多人都是从争论中获得裨益的。
爱因斯坦本来不会黎曼几何,正是同好友的学习讨论争辩中懂得并掌握了这门知识,从而为他后来发现相对论打下了基础。
10.红色标记记忆法 对非记住不可的重点内容用红色彩笔在书上或笔记中做上标志的记忆法。
这种方法一般在听讲或复习时使用。
把记忆的重点内容作记号标出,可以引起大脑注意,加深记忆的印象。
用红色尤其可以唤起注意力,突出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同时获得非记住不可的动机,往往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
使用此法需要准确地确定重点内容,否则如果全是重点一片红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重点存在偏差,又可能会漏掉有用的而记住太多用处不大的知识,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11.理解记忆法 此法又称意义记忆法,与机械记忆法相对称。
其实质在于利用知识,利用已获得的联系,经过思考把握记忆内容内部联系。
这是学习记忆各种材料或事物的最常用的方法。
所谓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并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系统之中,即在已有的暂时的神经联系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并把新旧联系组成一个系统。
理解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直接理解,一目了然;间接理解,经过积极的分析、综合才能明白。
理解和记忆紧密联系,理解越深,记忆越牢,若要记住必先懂得。
理解能使记忆内容活化,是记忆的催化剂。
对记忆内容越理解,越能使大脑思维的暂时神经联系变得更活跃,从而形成种种反思、联想,产生更为良好的记忆效果。
如果不理解记忆对象的含义,就不容易记住,即使勉强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
强记不如善悟的道理即在于此。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是克服遗忘的有力手段。
古今中外的记忆实践及心理学的种种实验,都证明理解记忆法的优越性。
采用理解记忆法,要弄清记忆对象的含义、意义,要经常重复已经记忆的材料,使理解不断加深,要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要善于将已有知识和要记的知识相沟通,建立新的联系。
如记忆一篇文章,要理解其中心思想,理解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含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理解文章阐述的问题发生原因和结果等等。
这样,把握了文章的内部联系并使文章内容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记忆起来就容易了,并且准确、牢固得多。
语言特色、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分别包含什么
句子成分:我们( 主语) 听 (谓语) 讲解和演算(宾语)“听”和“演算”搭配不当我们认真地听数学老师讲解。
或我们认真地看数学老师演算,认真地听数学老师讲解。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
06-07年同步测控优化训练必修四语文苏教版第一专题 专题测评(附答案) 专题测评(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椟(dú) 颛臾(zhuān) 豁然开朗(huò) 卓有成效(zhuó)?B.诬蔑(wū) 芜杂(wú) 义愤填膺(yīng) 祸起萧墙(xiāo)?C.忧患(huàn) 特殊(chū) 不可估量(gū) 无济于事(jǐ)?D.菁华(jīng) 湮没(yān) 纷繁错杂(fán) 骇人听闻(hài)解析:C项,“殊”应读“shū”,“济”应读“jì”。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蛛网 驱逐 社稷 分崩离析?B.磐石 渎罪 镣铐 养生丧死?C.炽热 肇造 签署 浅尝辄止?D.缔造 束缚 后嗣 永垂不朽解析:B项,“渎罪”的“渎”应写作“赎”。
?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B.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C.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相依为命的。
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D.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解析:“相依为命”是指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用在此处不当。
应改为“息息相关”,这样才与句意吻合。
?答案:C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三次直呼“求”,突出了孔子对冉有的观点和做法深恶痛绝。
B.孟子善用比喻,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C.我们不相信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D.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解析:C项,否定不当,使句意相反,应把“不相信”改为“相信”。
?答案:C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5.“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为何不用“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
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作者不忍说出“停止呼吸”,反映了失去战友的悲痛之情。
?B.因为主语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为突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D.“停止思想”比“停止呼吸”说法新鲜,给人印象深。
解析:首先,“停止思想”就是“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的意思。
在这里作者采用讳饰的手法。
其次,这句话表达的主要意图不是判断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是突出这位伟人停止了呼吸,以表达对伟人去世的悲痛之情。
?答案:A?6.对第二段第一句话中两个“对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集中体现在两个“对于”所涉及的方面。
?B.前一个“对于”是就马克思亲自参加并领导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而言的。
?C.两个“对于”涉及马克思的两大方面的贡献,其位置可以互换。
?D.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两个“对于”的内容展开,因而此句是全文的纲。
解析:两个“对于”的位置不能互换,它与后面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对应的。
?答案:C?7.“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个短语似乎不写也行,但作者写上并放在前面,其作用是( )?A.强调马克思的发现,比达尔文的发现意义更重大。
?B.突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伟大意义。
?C.说明马克思和达尔文一样伟大。
?D.强调马克思和达尔文一样,经过艰苦努力才发现规律。
解析: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举世瞩目的,以此来类比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伟大意义。
?答案:B?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乱纷乘 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B.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传:传记。
?C.丐序于予 丐:索求。
?D.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唱:同“倡”。
解析:B项,“传”在句中应解释为“为……作传记”的意思。
?答案:B?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D项,“而”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可”“却”等。
A项,“于”分别译为“在”和“比”。
B项,“为”分别译为“给”“替”和“是”。
C项,第一个“之”作助词,帮助宾语前置;第二个“之”是助词“的”的意思。
?答案:D?10.对以上两段文字的内容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记叙了因时局不宁,使致墓碣之迟修,事略之迟编,流露了作者遗憾、歉疚的心情。
B.《事略》之所以迟编的原因就是“变乱纷乘”,时局混乱。
?C.第二段文字,作者面对国内严峻的形势,向国人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和要求。
?D.为《事略》作序,正值北伐开始,先烈的伟大精神可激励士气,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解析:《事略》迟编的原因,除了时局混乱之外,还有“材料短缺”。
文中“……或……,或……,甚至……”的层进复句,就揭示了材料的严重短缺及无可补救的遗憾。
?答案:B?四、(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罗曼•罗兰悼辞(节选)郭沫若罗曼•罗兰先生,你是一位人生的成功者,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
你不仅是法兰西民族的夸耀,欧罗巴的夸耀,而且还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夸耀。
你的一生,在精神生产上的多方面的努力,对于人类的贡献非常的宏大,人类是会永远纪念着你的。
你将和历史上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伟大的灵魂们,像太空中的星群一样,永远在我们人类的头上照耀。
?罗曼•罗兰先生,在二十年前你的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初次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你曾经向我们中国作家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
上升的民族是忍耐、热烈、恒久而勇敢地趋向光明的人们——趋向一切的光明:学问、美、人类爱、公众进步;而另一方面的下降的民族是压迫的势力,是黑暗、愚昧、懒惰、迷信和野蛮。
”你说,只有上升的民族是你的朋友,你的同志,你的弟兄。
你说,你的祖国是自由的人类。
这些话对于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给予了多么正确的指示,多么有力的鼓励呀
?罗曼•罗兰先生,伟大的人类爱的使徒,请你安息吧。
上升的要不断地自求上升,下降的要不断地使它下降,我们要以一切为了人类解放而英勇地战斗着的民族为模范,我们要不避任何的艰险,尽力和黑暗、愚昧、残忍、凶暴的压迫势力、法西斯、现世界的魔鬼搏斗
我们中国是绝对不会灭亡的,人类是必然要得到解放的,法西斯魔鬼们是必然要消灭的。
?罗曼•罗兰先生,请你安息吧。
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更一定要以你为模范。
要像你一样,把“背后的桥梁”完全斩断,不断地前进,绝不回头;要像你一样,始终走着民主的大道,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插进黑土地里面去,从人民大众吸收充分的营养,再从黑土地里生长出来。
我们一定要依照你的宝贵指示:“每天早上,我们都得把新的工作担当起来,把前一天开始的斗争继续下去。
……对于错误,对于不公正,对于死……我们必须不断地力争,为着胜利。
”??1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全文的主旨。
(5分)解析:一个是歌颂他,一个是学习他,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热情歌颂了罗曼•罗兰的伟大功绩,表达了继承罗曼•罗兰反法西斯的民主精神和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愿望。
?12.如何理解“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
(5分)解析:要从本文主旨的角度去分析,重点歌颂了罗曼•罗兰的民主精神。
?参考答案:用含蓄的语言高度赞扬了罗曼•罗兰对人类民主革命斗争的伟大贡献。
?13.“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
”这一句体现了罗曼•罗兰先生怎样的精神
(6分)解析:结合语境,特别是下文,全面理解“上升”“下降”两个词的含义。
?参考答案:这句话体现了罗曼•罗兰反法西斯的民主精神。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一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并阐释其喻意。
(6分)解析:最后一段的中心意思是继承其精神,以其为模范,为着更大的胜利不断地斗争。
?参考答案:“要像你一样……再从黑土地里生长出来。
”比喻继承罗曼•罗兰的精神,并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强烈愿望。
?五、(18分)?15.结合语境,请在横线上补写下联。
(4分)?李格非先生安贫乐道,不完全赞同《论语》中“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和《礼记》中“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略加增删,集成一副佳联:“居无求安食求饱,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此可见先生的襟怀。
解析:从形式上要严格符合对联的要求,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等;从内容上,要注意所给句子提供的语境,“不完全赞同”一句很重要。
同时还要注意“安贫乐道”一词。
?答案示例:富不润屋德润身?16.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其构成一组意思关联的排比句。
(4分)? 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这不是结束,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而是光明
而是开始
解析:分析画线句,可发现三组相对的词语,“黑夜”与“光明”、“结束”与“开始”、“虚无”与“永恒”,把这三组词语分别组成一个并列句就构成了排比。
?参考答案: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17.(2007浙江十校联考,22)阅读下面的文字,概述“韩流”出现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4分)世界上的民族文化,在各个民族处于自为自在的状态时,原本是各自独立、多姿多彩的。
随着人类文化的增多,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世界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大势,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
韩国作为一个小国,其文化能够向外传播,得益于全球化这个时代。
其次,单纯的文化,如果没有政治经济的支撑,无论它如何绚丽多姿,也不具有传播力。
它可以客观存在,可以有限传播,但往往是行之不远。
政治经济的优势使其文化拥有了话语权和说服力,这一文化才能够被接受者容纳。
韩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文化方面的成功者,其政治经济确有相对优势,譬如经济,韩国的汽车、电子、服装、图书出版、化妆品等行业,在中国就很有影响力。
对经济及其产品的认同,为文化传播奠定了认同基础。
而事实是,韩国文化产业的组织和运作及其产品确实具有高位优势,顺应了流行文化的传播是由高往低这一规律。
答案:全球化的时代趋势,政治经济的优势,韩国文化产业的组织和运作及其产品具有的高位优势。
18.(2006江苏高考,20)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
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
(6分)?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
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
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
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
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11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12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解析:语言表达要妥帖,注意表达对象的合适称谓;同时要注意语句的逻辑顺序。
?答案示例:①处改为“朋友们”或“同学们”。
⑦处与⑥处对调,或⑥处与⑤处对调。
⑩?处删去“故地重游”,或将其改换为合适的词语。
?六、(50分)?19.每周的升旗仪式都有“国旗下讲话”,请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国旗下讲话”。
写作提示:本题属于开放性命题,可写的内容很多,如理想、奋斗、朴素等等,所选的话题要力求新颖。
同时要符合演讲稿的特点。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