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杭州城隍阁导游词

杭州城隍阁导游词

时间:2014-05-16 12:18

河坊街的由来

街位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属于杭州老城区,江城路,向西越南北向国南路、中河中路、中山中路、华光路、劳动路至南山路,路长1800多米,吴山广场至中山中路段为步行街,青石板路面,路宽13米,其余路宽32米。

旧时,与中山中路相交得清河坊四拐角,自民国以来,分别为孔凤春香粉店、宓大昌旱烟、万隆火腿店、张允升帽庄四家各踞一角,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区片。

杭城闻名的五杭(杭粉、杭剪、杭扇、杭烟、杭线)就出与此。

这里特色小吃、 古玩字画、商铺云集。

老字号、杭州特色各类店铺约有一百余家。

河坊街,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街。

它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贸中心。

街上的“老字号”商铺,即使在今天,也依然为杭州人耳熟能详。

作为杭州市区惟一的保持古城历史风貌的老街,河坊街凝聚了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和建筑文化,因而在杭州旧城改造时免遭全面拆除的命运。

1999年,杭州市政府决定将这一占地13.6公顷、紧挨吴山(城隍庙)文化广场的街区重新开发,建成一条仿古的商贸旅游步行街。

橙黄色的瓦片、青白色的骑墙、明晃锃亮的牌楼,夜晚的清河坊历史街区在冷暖相宜的光照下显得愈加韵味十足。

人纷纷驻足观看并不时发出赞叹,灯光如此精致,人们在被勾勒出的古建筑的线条中徜徉,仿佛回到了明清时代。

整个街区的亮灯,按照“见光不见灯”的原则,采用古代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定做与建筑相统一的“非标准”灯具。

灯具的色温也非常讲究,调试出不同的效果。

夜深了,河坊街亮灯却勾勒了杭城市井风俗图轮廓。

紧急求助:马上需要盐官某景点的导游词。

游览路海宁潮——海神庙——宰相府第风情街——陈阁——城隍庙——王的故居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今天我将带游客们去参观一下海宁盐官观潮景区。

盐官是浙江海宁的一个小镇,也许很多人只知道那里是钱塘江边观潮胜地。

但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是,盐官的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我敢这么说今天大家一定会大开眼界,深受教益。

2200多年前的西汉,吴王刘濞设司盐之官于此,以官名地,这就是千年古城“盐官”这个地名的历史由来。

由于这里是历代海宁州(县)治所在,自古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有“一座古塔十所庙,五大城门四吊桥;七十二弄三大街,庭院寺阁九曲桥”之说。

首先我将带大家去观赏一下著名的海宁潮。

海宁潮,又称钱江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每当江潮来临,数米高的潮水涌入喇叭型的杭州湾,澎湃汹涌,势不可阻,形成一线横江的奇观;潮头过处,惊涛拍岸,令人心惊动魄,叹为观止。

海宁潮是在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形成的。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海宁潮一日两次,白天称潮,夜间称汐,中间间隔12小时,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周,潮头最高时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尤以每月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为大,故一年有一百二十个观潮佳日,“海宁天天可观潮,月月有大潮”。

八堡“碰头潮”,双龙相扑,天崩地裂;盐官“一线潮”白练横江,涛山喷雪;老盐仓“回头潮”蛟龙脱锁,怒吼回首;而观赏半夜潮更是月影银涛,十万奇军。

一潮三看赏四景,令人荡气回肠。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流传千年的传统观潮节。

每年此日,海内外数十万宾客云集观潮胜地海宁观潮。

观赏完壮观的海宁潮后,我们的要去的下一个景点是海神庙。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海神庙。

“海神”顾名思义是镇海之神。

盐官地处钱塘江出海口,有个海神庙在情理之中。

但使人不解的是海神的“庙”,却是一座规制宏丽的皇宫。

这是雍正皇帝亲自下旨并拨库银10万两建造的。

庙内还有乾隆、道光、同治三代清朝皇帝题的匾额。

来,大家跟我走,沿着一条长长的台阶,我们来到了一座用24根巨大的汉白玉廊柱撑起有两重翘角飞檐的宫殿。

这24根柱子每根重8.4吨,是专门从北京房山开采运来。

我们可以看到殿前的围栏也用汉白玉雕成。

真果是皇宫规格,气势轩昂,器宇不凡。

来,我们接着往里看。

里面供奉的海神塑像,也不象一般庙里的神像,而更象一位手持朝笏的皇帝。

这牵涉到清朝历史上康熙传位的一个谜案:康熙的第四个儿子雍正,究竟是正常继承帝位,还是把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篡改成“传位于四子”,从而篡夺了皇位

雍正篡位后,“八阿哥”和“九阿哥”不服,雍正就劝他们来海宁称帝,说在北京做皇帝一天不过上一次朝,而这里是一天二朝(潮)。

所以,宫殿的规格、塑像的式样,都与其他神庙不同,只是海神塑像手里还是拿着上朝用的“朝笏”,因为一个天下毕竟不能有二个皇帝,这里的“皇帝”最后还是得向雍正朝拜称臣。

她的这番解释,同这个海神庙的现状“丝丝入扣”,但细究起来未免牵强,只能当作旅游“趣闻”,姑妄听之了。

好,大家请看这边,正殿两侧各有一个配殿,一个配殿供奉着伍子胥,另一个供奉着奉钱 。

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大夫,是阖闾城(现苏州)的创建者,因力谏吴王夫差不要答应越国求和,最后被吴王赐剑自杀,投尸于钱塘江,掀起怒潮,被称为“潮神”;钱鏐是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临安钱王庙供奉的就是他),在位时大兴水利,治理江河,是修建钱塘江海塘的创始人。

这两人都对吴越的发展功勋卓著,并与钱塘江有关联,在这里建庙祭祀,倒也适得其所。

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

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是一条以宰相府第——陈阁老宅与乾隆帝密切关系为核心、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再现江南千年古城风情的特色人文街区。

  街区有四大节点:城楼、吊桥、点将台、武库等构成城楼节点;廓桥、一笑楼、品茗小憩等构成茶楼节点;陈阁老宅、杨兵部宅和郑晓沧故居等构成人文节点;城隍庙及两侧传统商业建筑等构成邑庙节点。

街区融名人故居、官僚豪宅、城隍古庙、传统商铺、民俗文化于一体,古风悠悠,风情独特。

大家在这里好好游玩一下,等会在这里集中。

好,游客们,在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上逛完以后,我们现在所在的是五土庙。

大家都知道,土地庙到处都有,“五土庙”却难得见到。

大家请到里面观赏一下这里的五土庙与平时我们看到的有那些不同吧。

大家看到的里面供的是“金、木、水、火、土”五位神君,泥塑、彩绘,甚为精致。

来,我们看着一副对联特别有趣: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

那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

上联黄婆卖瓜,推销有术;下联则有点耍赖的味道,不给他烧香,他就要同你“走着瞧”了。

各位游客请这边走,五土庙还有一个“守护神”的偏殿。

里面有许多彩塑神像,相貌、神态、称号各异,按照每个人的出生农历年份,就能找到自己的“守护神”。

有很多游客都是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守护神”吧,赶紧让同伴为大家的初次见面,摄影留念。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盐官最有人文价值的景点:陈阁老宅。

盐官陈家是个望族,明清两代共出了32位进士,官至宰相的就有3人。

这个“陈阁老宅”就是雍正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相国(又称阁老)的宅第。

此宅有桥厅、爱日堂、大楼、老大房等主要建筑,另外还有陈元龙的起居室“筠香馆”、“双清草堂”等,共占地4719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余平米。

整个宅第坐南朝北,沉稳高大,有大臣风度。

大门门槛特高,达三尺三寸,要踮起脚高抬腿才能跨进。

这样高的门槛大家都是第一次看到吧。

请大家走进里面来。

大楼即大厅,奇特的是厅内设有一戏台,这在别处也没见过。

老大房收藏有100多位书法家的碑刻,这是此宅一宝;还有一块九龙匾,系雍正所赐,此乃二宝;“双清草堂”后有一棵罗汉松,高达12米,身围3米,枝虬叶苍,长势十分茂盛,树龄已600余年,是此宅三宝。

说到这里,又牵涉到清史上的一个谜案——乾隆身世之谜。

据说,盛传乾隆是汉人,乃陈阁老之子。

所以,他对陈元龙恩宠有加。

乾隆四次下江南,都来盐官并驻跸于陈元龙家,此谓“寻根”;留诗十首,皆藏有深意,此谓“问祖”;为陈元龙起居室亲笔题名为“双清草堂”,说“双清”乃“双亲”谐音;最后一次下江南,乾隆把儿子也带来了,还将这里陈家的一个花园改名为“安澜园”(已毁,现有模型供参观),寓意让陈阁老安度晚年。

现在,这里专僻一室,展出“戏说乾隆身世”图片,这就说明,上述谜案只不过是“戏说”,当不得真的。

接下来我们要去的是盐官的城隍庙。

大家一定想不到这里的城隍庙规模也不小吧。

进入里面,我们看到的是城隍菩萨坐居正殿,两边两副对联写得各有千秋。

一副是:正直为神万方景仰,无私守土四海咸钦。

这是庶民百姓对这位阴曹“地方官”的期盼,也可能是此神自己的座右铭。

另一副:居心正直见我不拜无妨,作事奸邪任尔焚香何益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倒不失为是一句劝人为善的大实话。

象各地的城隍庙一样,这里也有一个戏台,格局大同小异。

最有趣的是这里戏台两边的一副别出心裁的对联: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似乎道出了为人的一种哲理。

我说这里的城隍庙规模大,因为除正殿外,还有文昌殿、雷神殿、火神殿、财神殿,护我黎庶,一应俱全。

特别是正殿两边的侧殿,一边是“阎罗殿”,另一边是“酆都司”。

阎罗殿除了有阎罗王、无常、夜叉、小鬼泥塑外,还有鬼门关、奈河桥、孽镜台、苦海、望乡台等等阴曹地府的设施。

酆都司则陈列了十八层地狱对世上恶人死后的种种刑罚。

从而告诉世人,诸恶莫作。

最后我们要去的是王国维的故居。

大家看上去他小小的,庭院坐北朝南,系清代建筑,砖木结构。

现存三间平房、三间楼厢房,走进里面,我们看到,前堂的王国维半身铜像一尊,颇显威仪。

后厅,古色家具分列两旁,东西厢房有简陋陈设。

庭柱似乎伫立已久略微陈旧。

过后厅,左转上楼,见睡房三间,窗户向海,风习爽人。

厅后有小花园,古井一口,水甚清冽。

高墙青瓦,一碧蓝天,几株绿树。

似乎这朴实的民居宅院,也透露出这位大学者的“静庵”品质。

我再给大家介绍一点,王国维在其学术生涯达到颠峰之际,于一九二七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这不仅令人万分遗憾,也留下了一个“中国文化世纪之谜”。

好,各位游客。

我们今天的旅程就到这里结束,很感谢大家一路上的合作。

祝游客们旅途愉快

杭州西湖城隍庙历史

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锁定同义词 杭州西湖一般指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中文名称杭州西湖外文名称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地理位置中国浙江杭州市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占地面积约6.4平方千米开放时间全天开放景点级别国家A级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免费著名景点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 三评西湖十景遗产名录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湖泊长度3.2千米(南北)湖泊宽度2.8千米(东西)湖泊面积6.39平方千米平均深度2.28米库容量1429万立方米湖岸线长度15千米经纬度30°14′45″N 120°8′30″E名 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湖中一山孤山湖中二塔保俶塔,雷峰塔湖中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湖中三堤白堤,苏堤,杨公堤环湖名街北山街,南山路,湖滨路建议游玩时长3-6小时适宜游玩季节3-5月、9-11月目录1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秦汉到唐▪ 五代两宋▪ 元明清时期▪ 近代时期▪ 解放后▪ 21世纪▪ 列入世界遗产2 地质3 山水西湖▪ 一山▪ 二塔▪ 三岛▪ 三堤▪ 西湖十景▪ 环湖街道4 人文西湖▪ 宗教艺术▪ 文学作品▪ 美术▪ 民间传说▪ 名人故居▪ 西湖游船5 生态西湖▪ 植物▪ 动物▪ 人工治理历史沿革名称由来西湖图出自《咸淳临安志》清同治六年补刊《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

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1]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2]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

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秦汉到唐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

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

”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

唐朝,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

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

因为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

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

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

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

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

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

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

白氏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

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五代两宋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

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

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

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

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

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

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

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

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

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

”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

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

元明清时期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窟”。

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

”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

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元朝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朝有所扩大。

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

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直到明朝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

弘治十六年(一说: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

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

”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的独特景观。

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

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

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

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

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

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

乾隆年间兴建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昆明湖东西两堤也是模仿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

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

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

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

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

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

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事。

近代时期自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迁台前时期,沪杭、杭甬、浙赣等铁路线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路相继建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杭州旅游的发展。

除传统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游客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的游客也日渐增多。

《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民国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访杭州累计为32,845人。

民国时期杭州旅游资源日益丰富,西湖景点和文物古迹不断增多。

政府将孤山的清朝行宫中的御花园辟为公园,民国16年,改称中山公园,公园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还在西泠桥附近建徐锡麟、秋瑾等烈士墓。

民国6年,修建了灵隐寺的大悲阁,数次翻修岳王庙、岳坟。

民国12—20年间,修建黄龙洞。

民国12—13年,修整倾废的钱王祠,并构筑园林。

民国22年,修护已倾斜的保俶塔。

民国时期,杭州的公园建设始于湖滨公园。

1912年浙江军政府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和旗营城垣,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广种花木,称湖滨公园。

长约一里的湖滨公园共分为一至五公园。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决定有条件地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称“西湖会议”。

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六公园。

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和第五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像”、“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有近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长期遭盗挖而倒塌,惊动社会舆论。

鲁迅为此还特地两度撰文评论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无实。

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总计达2千余万人次。

博览会会址设在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等沿湖地区,旨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除全国一千多个代表团外,还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尼等国组团参观,为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

1937年3月下旬,蒋介石与周恩来在西湖边的烟霞洞举行秘密会谈,商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史称“西湖会谈”。

[3] 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

杭州市政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

在西湖风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公园,改建玉泉观鱼、涌金公园,整修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风景点,在亭子里还可以看见好多的鱼。

修筑环湖西路(西山路)、龙井路、九溪路。

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国游客1,400余人,港澳同胞2,300余人,国内游客500余万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青睐。

这其中尤以经常下榻的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汪庄(现为西子国宾馆)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现为浙江宾馆)最为知名。

1953年12月末,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一说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2年2月末,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刘庄的八角亭内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后,来西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宾、港澳同胞共计5.3万人次,国内游客约有600万人次。

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198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

此后,杭州政府修复灵隐寺、天竺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迹,扩建虎跑等名胜,新建曲院风荷等公园,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创办仿古游乐活动,还办起夜花园、音乐夜市等夜游活动。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很难畅行。

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

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

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间,西湖还进行了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体的质量。

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

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

新西湖博览会(正式名称为“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

此后,西湖博览会被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1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数项整治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被启动。

首先是“西湖南线整合工程”。

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对西湖南线的四大公园(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进行整合。

共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开挖水系2.6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

四大公园均实现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

杭州西湖是中国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

从此,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西进工程”(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

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等共计70公顷的水面面积,并与西里湖互相沟通,改善和复原了周边的生态湿地。

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上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新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起,沿白沙路、圣塘闸、环城西路、湖滨路至二公园的沿湖地带,工程将湖滨机动车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为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

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区腹地,为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通过本次整治,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家旅游的风格。

2003年起,靠近湖滨路与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乐喷泉系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赏。

2004年国庆节起,杭州花圃、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公园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

加上2002年开放的南线四大公园,西湖沿线成了开放式大公园。

2009年3月20日,太子湾公园免费对游客开放。

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开始对包括西湖景区在内的高档会所等服务场所展开关停整改等专项行动,以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的反腐和走群众路线工作目标。

列入世界遗产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被列入目录的景观范围共计3322.88公顷(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等其他文化史迹均在这个景观范围之内),缓冲区7270.31公顷,列入的依据标准包括(ii)(即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iii)(即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vi)(即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

[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继江山江郎山(中国丹霞的一部分)后,省内的第二处世界遗产。

地质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

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

”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

”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

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

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

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

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

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

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

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

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

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山水西湖一山主条目:孤山中山公园原为清朝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

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

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朝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

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

”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

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

急征:南京自助游线路

补充二楼,栖霞山游玩后比较失望,建议改换其它景点,如果一定去栖霞山,楼主还有一两天,可以考虑下列景点:D1鸡鸣寺,玄武湖(或者虎踞路上古林公园南京电视塔、国防科技园看真实武器装备、莫愁湖)来南京的目的就是休闲放松的,所以不要给自己规定旅游计划,只是量力而为,随着自己的状态来。

鸡鸣寺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个被誉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鸡鸣寺,15分钟就可以兜了个遍了。

看来“寺不在大,有名则灵吧”.这个曾经被粱武帝修炼过的鸡鸣寺,中规中矩的布局和它地并无差异,爬上鸡鸣寺塔,可以看到了不远处的玄武湖,隔着个长长的望不着边际的护城墙,迷迷朦朦,若虚若实的一潭湖水就这样涨满整个眼帘,于是下一站玄武湖。

玄武湖玄武湖它比想象中大,它一倍半于北京的颐和园,而略小于杭州的西湖,整个公园被环环相连的5个洲相连,樱洲,粱洲,翠洲,环洲,菱洲。

园内游人稀少,不少市民在公园内放风筝,钓鱼。

虽然玄武湖名声在外,但它既没有颐和园那么魅力四射,也没有西子湖的浪漫多情,静谧的偌大个湖面,配合着湖外悠长的明城墙,有说不出的落寞与孤寂,他们象一对相互守望的恋人,相依相偎,相伴相知,一起见证了古城的沧桑和繁华,传统与现代,风风雨雨,亘古不变。

D2 莫愁湖,中华门,雨花台,总统府说起南京是个女儿乡,不得不提到莫愁湖,这个有着忧郁名字的湖泊果然与一个女子的故事有关。

可惜的是这个故事有着令人期待的开头,确并没有圆满的结局,多少令人遗憾。

不过更令人遗憾的是园内这段时间在搞古建维护,所以也就没能领会到传说中的金陵48景之首的“莫愁烟雨”,的风情,只能匆匆在园内随便一逛作罢。

出了公园门直接有公车可达中华门,虽说南京城头多,但中华门的规模无疑是这些众多城头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它由一道城门,三道瓮城组成,当时明朝的军事规模已经略见一斑。

站在高高的城头上俯瞰大地,那气势还真觉自己就是个英雄人物,豪情万丈,令人遐想,是个不错的发呆的地方。

而具中华门正南1公里,就是那悲壮的雨花台了。

一进门就立刻让人肃穆三分,虽然古雨花台的来历是因为云光法师在此地讲经说法感动上苍落花如雨而得名,但近现代的一场浩劫却赋予了雨花台更多新的含义。

整个雨花台占地非常庞大,如果旅游时间不充分,不建议来此地旅游,这里更适合特地到此的凭吊与怀念,对于来旅游的人来说,心情稍许沉重了些。

在雨花台门口坐旅游线,可直达总统府,整个总统府外观看上去气派非凡,奶黄色的西洋建筑一看就是很有来头的样子,究其里面的内容,说穿了就是当时临时政府的办公楼,对于历史感兴趣的人也许很有看头,而象大多数游客,就是和我一样遛遛场而已,没有太大感觉。

D3灵谷寺,中山陵,明孝陵第三天的行程就更具戏剧性了,总结一下就是扫一天的墓。

先去灵谷寺扫了个国民党士兵的大墓坑,接着瞻仰了我们伟大国父孙中山的墓,最后拜访了明朝开国皇帝的坟兜兜。

这三个景点靠的很近,可以由远及近的顺序一路玩下来。

来了南京一定要来这三个地方,倒不是说这三个景点技压群芳,只是不来这里,那南京基本等于没有来过了。

至于体会,那就各有千秋。

个人认为明孝陵的神道是非看不可的,甚至比明孝陵里面那个宝山宝顶的大土丘更具代表性。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明孝陵的神道和陵内的景点并不在一起,很多人会错过神道,而门票费用却是一并计入的,另外从明孝陵内有直接通往紫霞湖的小路,如果时间充分的话,可以一并游览,无需额外门票,风景也不错。

旅游贴士交通:南京市区面积不大,市内有多条旅游线路可以直达景点,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换乘通过旅游线路就可完成,公交站牌一目了然,十分方便。

门票:鸡鸣寺5元,玄武湖25元,莫愁湖15元,中华门35元,雨花台35元,总统府45元,灵谷寺,中山陵,明孝陵通票80元。

居住可以考虑西站往南的虎踞路周边(定淮门、草场门等处),这里从地理位置看是市中心区域,但从南京人心里是郊区,价格嘛,嘿嘿。

关键是交通方便。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