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汉族民居风格的导游词

汉族民居风格的导游词

时间:2018-06-30 06:03

介绍中国一种民居的建筑形式(导游词)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

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

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

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

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

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

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

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

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桃表示等。

  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一、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二、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三、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

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

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

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

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

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

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

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

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

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编辑本段]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

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

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

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

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

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

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

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

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民居  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

《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

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

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

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

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

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

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

偏房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

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

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

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

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

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

  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一般土家人住一栋房,其长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

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向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室。

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右边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栏、猪圈;左边配厢房、楼子。

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仓,上作'书房'或闺女的'绣房'。

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

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

  土家民居称谓揭秘  土家人是根据房屋的结构形式指称自己的居所的。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有单体居室和合体居室之分。

合体居室由单体居室组合而成,其称谓也各不相同。

  1、土家单体民居称谓  土家民居按进深有三柱二旗(俗称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别,一般连三间、四间、五间,也有连六间、七间、九间、十五间的。

单体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

  2、土家合体居室称谓  土家合体居屋是土家民居独特形式,是由土家单体居室发展而来,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工艺价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为我所用和与自然抗争的思想。

土家合体民居的称谓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之分,其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

八坊十三巷作文导游词形式

八坊十三巷,临夏市民族风情古街区,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古街民居保护并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呈现出穆斯林的生活画卷,成为临夏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拥政路、铁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组成。

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清初,具有临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各式清真寺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于一体,庄严肃穆,秀丽壮观。

现存穆斯林居住的院落、清真寺等建筑气势宏伟,有裙楼、阁楼、砖雕、木刻等特色工艺。

  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建设理念,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则,临夏市将八坊十三巷分区规划为滨水休闲区、院落休闲区、原生风貌观光区、创意工坊区、文化博览区、民俗风情区等8个功能区,分期实施总投资3.4亿元的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工程,严格保护八坊十三巷基本地理格局和文化风貌,优化保护传统民居风貌,全方位展示传统民族文化。

截至目前,一期工程投资过亿元,其中大旮巷80号院落已完工,大旮巷64、65号院落完成总工程量的90%。

  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工程,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有选择地使用特色景观语言,融合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

同时,还结合街区形态及周边环境,系统安排和合理规划区域设施与建设项目,确保八坊十三巷的民族特色和发展动力。

  红水河自西向东流经临夏市,也从八坊十三巷穿流而过。

针对河道污染、防洪能力低等问题,临夏市投资近1亿元,对城区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使原来的臭水河变成了风景河。

  新西路是临夏市老城区的一条主干道,也是八坊十三巷的核心道路。

针对路面狭窄、交通拥堵、管网老化破损严重等问题,临夏市投资1.93亿元,实施综合改造工程,将其建设成为集伊斯兰特色展示、民族特色产品经营、民族风情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红园广场和人民公园地处八坊十三巷北端,周边居民多,区位优势明显。

临夏市投资1580万元,分门别类建成集会区、景观区、健身区、幼儿活动区和集古典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区,既提升了城市品位,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八坊十三巷与红水河、新西路、红园广场等景点有效对接、融为一体,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生态景观。

  把八坊十三巷打造成临夏市城市名片、临夏必游地、临夏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支撑点、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伊斯兰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这是临夏市推进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最终目标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陈巴尔虎旗导游词五十字

陈巴尔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邻俄罗斯.总面积21192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人民热情、好客.由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的十多个民族组成.陈巴尔虎草原是一块绿色净土,地域辽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沛、地上地下皆宝藏。

金帐汗蒙古部落是呼伦贝尔唯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旅游景点,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畔。

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

写一篇关于介绍一个名族的导游词,100字即可,按顺序写

大家好,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汉族。

汉族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而古老的一个民族,汉族在清朝被称为是汉人,在满族人眼中是十分低贱的,但是他们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

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的导游词作文,250字左右

1、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

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

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

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

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

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

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

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

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

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

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

这座民居最让人费解的是有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厅。

尽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几个天井透进来的光照射,各个角落也明亮许多。

厅分上、中、下厅。

据说上厅是为老人百年归寿时的停放地;中厅为拜祖、议事的地方。

其中,上中下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百岁老人归寿时打开两厅屏风。

各们朋友你知道

去年中央电视台迎接香港回归所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许多镜头,就是在这座客家的“大观园”里拍摄的。

围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

里面的厅堂、天井为中心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进行了改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围龙屋了,因而遗存的围龙屋尤显珍贵。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

围龙屋与北京的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

如今围龙屋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辽阔的世界。

它成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景观。

围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又增长了知识。

2、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云南民族村观光游览。

今天,各位来到云南,很难走遍云南的村村寨寨,所以,游览云南民族村便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云南民族风情的缩影。

云南民族村,位于距市区8千米处的滇池之滨,占地1340亩,与著名的西山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

它集中展示了云南各民族自然村落式民族民居建筑,集民族风情,音乐舞蹈,宗教文化为一体,容峻山秀水,玲珑景致为一园。

自1992年2月18开村以来,云南民族村已建成开放了傣,白,纳西,佤等13个民族村寨。

相信村寨中每一个景点都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使你留恋忘返。

各位朋友,一进大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致叫“白象迎宾”。

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白象迎宾,就是给大家一个吉祥的祝福。

大家看,远处那一座被碧水绿树包围着的白塔。

白塔是傣族村的象征,让我们先到傣家寨游览。

人们习惯上把居住在水边的傣族称为水傣。

把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称为旱傣,又根据服饰把元江河谷地区的傣族称为花腰傣。

而民族村的村寨则以最具特色的水傣为主。

大家听,傣家小卜哨,小卜冒们为大家奏起了迎宾曲。

走进寨门,请大家沿着这条红色小路参观傣族村。

右边是一尊金色的佛像,表明了傣族人民的佛教信仰。

傣族除了信仰小乘佛教外,还信仰原始宗教。

在这尊佛像的背后的一幢小型竹楼里,供奉着傣族的寨神。

由此,可看出傣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

请大家往左边看,这便是傣家的竹楼。

竹楼的形式为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常见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其特点是凉爽防潮。

请大家随我上楼参观。

楼上右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厅外有凉台。

傣族认为自己的灵魂和家神都在卧室里,外人来了会打扰家神,摄走灵魂。

所以傣家的卧室外人是不能进入的。

竹楼的客厅内置有火塘,内有三脚架。

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生活起居中,火塘占有很崇高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神秘的火塘文化。

下了竹楼往前走,一路上经过工艺楼,风情楼,风味楼。

现在,在我们左边的这幢有塔尖的高大竹楼就是傣族的佛寺。

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

进入佛殿内,大家可能发觉她与我们常见的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

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宗教色彩,它把释迦莫逆神化,而且认为三世十方都有佛,所以,大乘佛寺的佛像高大庄严,且数量多。

而小乘佛教仅将其奉为始祖。

因此其佛像与现实中的人相似,佛像也没有那么多。

所以大小乘佛教的佛殿格局也就不尽相同了。

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佛教主张除出家的僧尼外,还要有大批的居家教徒,在这点上,大乘佛教更居世俗化。

小乘佛教要求男性信奉者必须出家,所以,云南傣族地区的男孩子都要到寺庙里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学习宗教和文化知识。

出了佛寺,我们看到路边的这座别致的小塔厦,这是傣家的水井。

傣族人民对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心目中,水是十分圣洁的,因而对水井也就特别爱护。

中国人民邮政曾发行过一套题“傣家建筑”的邮票,其中就有傣家的水井。

水井对面是钟亭和泼水亭,这些建筑都与傣族的一个十分有名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有关。

泼水节是傣族家最隆重的节日,她是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

在傣历六月中旬,身着盛装的傣族姑娘们在欢乐的象脚鼓与芒锣声中,跳着柔媚的孔雀舞。

其间,伴着婉转的歌声,水也将悄然洒落在你的衣服上。

你可不要躲开哦,这是傣家的吉祥水,湿透全身才能幸福终身,50年代,周总理就曾不远万里来到版纳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可见国家伟人对少数民族的关心。

这一事件,在题为“周恩来诞生100周年”的纪念邮票上也得到了具体反映。

关于泼水节,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作恶多端的魔王,抢了7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7姑娘从得意忘形的魔王口中得知,用魔王自己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就能将魔王置于死地。

7姑娘这样做了,魔王的头滚了下来,但这个魔头滚到那里,那里就起大火。

为了扑灭大火,7位姑娘勇敢地抱起魔王的头,一年一换。

为了感谢这7位姑娘,每年轮换的时候,人们都要给姑娘泼水,冲洗身上的污秽。

从此就形成了辞旧迎新的泼水节。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先前已经看到的白塔。

绕过白塔,经过一道木板桥,我们就出了傣族村。

不知不觉中,整个民族村目前已经建成的12个村寨已经参观完毕了。

今天的参观,使我们饱览了一次云南民族文化大展示。

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接触了众多的云南少数民族。

既大致了解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又从中窥见了我们祖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足迹。

云南民族村计划建造26个村寨,等新的村寨建起来时,欢迎您再来。

你可以修改一下,剪辑成短一点的选段,希望能够帮到你

乔家大院导游词150字

乔家大院是我国晋商民居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将近300年的历史,整体占地8725㎡,建筑面积3870㎡,共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1985年乔家大院被开辟成为晋中民俗博物馆,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使得乔家大院名扬海外,2005年拍摄的《乔家大院》更是让许多人了解了乔家大院,了解了晋商,现今为中国5A级旅游景区。

京族导游词

【民族概况】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

1958年定名为京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区的山心、沥尾、巫头三地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

主要从事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

使用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

现基本上通用汉语广东方言和汉文。

【历史】京族自15世纪以后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沥)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

清朝政府曾在江平地区设立“江平巡检司”,清末属防城县管辖。

京族和当地汉族人民一道,披荆斩棘,筑海堤,垦荒坡,劳动生产,共同开发了南方的沿海边疆,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在历史上曾和汉、壮等族人民联合进行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中法战争期间,京族聚居的福安村(包括今沥尾)里长杜光辉率领京族、汉族群众数十人,参加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

1886~1887年间,法军侵占江平地区时,当地京、汉族人民联合组成义军,坚决抗击法国侵略者。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沥)尾、山心京族30余人参加东兴总工会领导的船工工会。

山心京族地区曾成立农民协会。

总工会及农民协会允后在沥尾、山心组织动员京族群众数百人举行游行示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斗争。

194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京族地区,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纽争州川: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

解放战争中,京族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活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社会经济】解放前,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捕捞的渔业,兼营农业、盐业。

地主、富农和渔业资本家占有大量的渔、农业生产资料。

沥尾、巫头、山心、潭吉的地主、富农、渔业资本家占4村总户数的2.93%,他们占有4村渔箔的23.87%,每人平均占有数为贫苦渔民的7.54倍;拥有4村渔船总数的28.94%;占有4村耕地的35.09%,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为贫农的11.73倍。

封建的租佃剥削是京族地区的基本剥削方式,在渔业上表现为网租和箔租,剥削量达70%以上;在农业上表现为地租,租率占产量的50%。

雇佣剥削以雇长工和利用京族传统的帮工互助性质的“寄赖”关系进行,剥削率高达70~80%。

在残酷的剥削下,京族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京族保存以“翁村”为首的社会组织。

“翁村”意为乡长或乡正,负责处理村内事务及纠纷,监督执行村约,主持祭祀仪式,筹办公益事业。

‘‘翁村”下有“翁管”,协助翁村执行处罚,管理山林;“翁记”负责文书账目。

重大事务由村中长老组成的“嘎古,,集团商议决定,交“翁村”执行。

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利用“翁村”作为统治京族人民的工具。

解放后,京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京族人民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建设事业。

单纯的渔业生产也发展到多业经营。

生产不断增长,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改善。

京族的渔业生产也发生了几大变化:一是由过去的浅海捕鱼发展到深海作业;二是过去的竹筏小船已改为大中型渔船;三是从单纯的捕捞发展到捕捞、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生产形式;四是从单纯重视渔业生产发展到工、农、林、渔业并举,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沿海地区实行比内地更优惠的开放政策,使得处于开放前沿的京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迅速改变。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文化艺术】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京族的歌唱艺术颇有特色。

唱时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二位哈妹则边敲打竹梆子与竹板轮流进行演唱,内容多为叙事史歌以及中国古诗词等。

如《宋珍、陈菊花》、《斩龙传》、《琴仙》、《浔阳江头夜送客》,等等。

歌的曲调不下30种。

按内容分有山歌、情歌、结婚歌、渔歌、诉苦歌、长篇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等等。

其中有些歌本流传,有些却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随口而出。

用京语演唱的京歌,有着自己的格律,比较复杂。

京族的民歌内容也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

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

”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摇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

”京族青年男女一般通过对歌物色对象,所以他们个个能歌善唱。

“京戏”是京族传统的戏剧,称“嘲剧”,独具民族特色。

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民族乐器,它的半片大竹筒,或3块木片制成长方形的琴身,长约75公分,一端插一根与琴身成直角的小圆柱,或金属片条,另一端按一把手,两端由高至低拉一弦线。

演奏出来的声音十分幽雅动听。

【渔业文化】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

在各类渔业生产中,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

渔业工具有拉网、塞网、渔箔、刺网,以及用于专门渔猎对象的鲨渔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渔网等。

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等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条件有所差异,从事的作业种类也有不同。

尾主要以拉网捕鱼,山心主要以渔箔捕鱼,而巫头以渔箔和塞网捕鱼。

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独特的渔业文化。

拉网有大小之分。

大的拉网高3米,长400米,整幅网身由6张缯网缀连而成,网眼小而密。

小拉网由4张缯网组成,网眼大而疏,网长330多米,两头高2.3米,中间高3.3米,略成桃叶状。

操作时,前者需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

操作程序为:先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其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划小艇或竹筏将渔网慢慢放开,由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其三,操网者分为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滩岸拉收;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人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

这样,一次拉网操作即告结束。

这种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

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

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分疏、密两种。

网的长度和高度与拉网相当。

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

操作时把人分为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桩”、“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

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

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退潮时,鱼虾便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所困,“束手就擒”。

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就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各具特色。

渔箔,是一种漏斗形的捕鱼工具,一般选择在潮水升降、水势较急的汇合处设立。

每个箔位有规定的大小距离。

先用高约2米,直径10多厘米的木桩围成两排,一头汇合处用木桩固定,再用小竹片编排,结成“篱笆”栅栏,围成高约3.5米呈圆形的渔港(鱼室)。

退潮时,随流鱼虾蟹顺两排木桩游动进入渔港,即可网住。

鲨渔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

网身长400米,高1.3米,网眼粗大,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

下网时由4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区,将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

每次下网可持续三四天,连续捕猎,是一种既惊险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见者有份”的被称为“寄赖”习俗。

“寄赖”即我们俗话说的“沾光”之意。

如果想吃海味,就可到退潮后的渔箔边或满载归来的渔船上,捡一些拿走,主人是不会怪罪的。

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京族人民还形成了一些礼仪与禁忌习俗。

如饭烧焦了,不可说“焦”,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将“油”说成“滑水”,“滑”即“顺利”、“顺当”之意。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

他们非常熟悉各种鱼类的回游规律,能准确预测潮水的涨落和海上气候的变化,根据潮水的“涨”“落”规律来安排生产。

【节庆】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

京族农历六月初十(沥尾、巫头岛)或八月初十(山心岛),正月二十五(红坎乡)时,当地京族要过最隆重的“唱哈节”,由歌手“哈妹”轮流吟唱。

唱哈活动要连续进行3天3夜,一边宴饮,一边听唱。

“唱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

“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每逢唱哈节,京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到哈亭听哈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

唱哈的活动过程,大致分为迎神、祭神、入席唱哈、送神四个部分。

节日前一天,先把京家信奉的“镇海大王”等诸神迎于哈亭,节日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开始祭神,祭神完毕,即入席饮宴、唱哈。

这是唱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节目有情歌、灯舞、乐舞、歌唱族杰等,这是唱哈节的高潮,人们纵情欢歌跳舞持续多天。

唱哈至尾声时进行送神,送神毕,唱哈节结束。

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壹。

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

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饮食】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污尾的京族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

过去京族常以玉米、红薯、芋头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

如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

京族喜吃鱼、虾、蟹、鱼汁及大米糍粑“风吹穑”。

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

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

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妇女爱嚼槟榔。

到京族三岛去旅游与做客,您一定会品尝到那风味独特的鲶汁和“风吹(米乙)”。

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鱼露,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至6月间,渔民家家腌制鲶汁。

分为头漏汁(多出口东南亚各国)、二漏汁(多在国内市场销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

即便是三漏汁,也会使初尝者赞不绝口,回味生津。

做汤时加些鲶汁,汤味顿觉鲜美;吃肉时蘸以鲶汁,入口便觉清香。

【服饰】京族的服饰,部分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形似旗袍而开衩较高,结“砧板髻”。

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牙齿的习惯。

过去男子穿窄袖上衣,长及膝盖,腰间束带。

但现在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

【民居】京族过去的居屋多带“干栏”式建筑遗风,以木为柱,以竹、泥为墙、茅草为盖,属草庐茅舍一类,易于搬动。

但现在大多筑方石砖瓦房屋。

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

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

室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间。

厨房与畜圈在居室旁另建。

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

【婚俗】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

现在大多自由恋爱,用对歌物色对象。

对歌后,如果男方钟情于姑娘,就慢慢靠近女方,并用脚尖将沙撩向姑娘,如女方也心中有意,就会照样将沙踢回对方。

通过这种踢沙方式或互相对掷树叶的活动,建立感情,再请“兰梅”(媒人)传递爱歌,双方还要互赠彩色木屐一只,如果正好是左右足配对,就被认为天生成双,可以缔结婚约(称作“对屐”),然后男方带着礼品,请些歌手去女方对歌认亲。

举行婚礼时,女方紧闭大门,在屋前大路和树林里设三道悬灯挂彩的榕门。

要想通过三道门,必须对歌,直到女方歌手满意才可通过关卡。

晚宴以后,去往男方家拜堂,对歌,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幸福愉悦的歌声伴着天作地合的一对新人。

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

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

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

【习俗】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

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

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禁忌】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

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呢。

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

当然,一般来说,不懂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怪的。

【宗教信仰】京族崇拜祖先,多神崇拜,特别是与海有关的神尤为敬仰。

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