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关于玉泉寺导游词

关于玉泉寺导游词

时间:2018-09-13 00:14

玉泉观导游词1000字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于北纬34°22′—34°37 ′,东经105°31′ —105°48′ 之间。

距离市中心广场约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

海拔高度1230米。

[1] 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玉泉观占地面积九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

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

[2] 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

每年旧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当地人称为“朝观”。

2005年3月被旅游局评为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高宗李治先后于乾封元年(666年)、弘道元年(683年)两次诏示全国各州建立道观。

秦州时为州治,定当奉行,玉泉观大约建于这个时期。

中晚唐时,玉泉观称“北山观”。

吕岩(洞宾)云游至此,住月余,曾“以指代笔,留诗殿壁”为《秦州北山观留诗》。

[3] 宋代时,真宗赵恒在全国大建宫观。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天下并建天庆观”。

秦州为宋金争夺之地,观宇遭兵燹毁坏,到宋末,建制毁坏殆尽。

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处机的弟子梁志通云游到天水,爱天靖山之幽壑林泉,遂修真建观,规模逐渐扩大。

至元丁丑年(公元1293年),梁志通作诗竖碑,羽化后葬于观中。

明清两朝多次重建、修复,形成拥有80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

自清末以后近80年间,玉泉观常成为兵营和校舍,古建筑有毁无建,经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损毁过半。

1981年7月起,当地政府筹集款项,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全面修复,历时三年有余,重修、维修古建筑 40座,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是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

玉泉观的建筑艺术风格,是在继承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合并图册合并图册(2张) 地方建筑特色。

[5] 整个建筑围绕玉泉殿、三清殿展开。

玉泉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

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

侧边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

井上有六角亭。

神仙洞传为元代陆、马二真人羽化处。

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书题记“嘉靖叁拾柒年建”。

五分钟的导游词

国清寺讲解词 :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旅游,我是来自台州华顶旅行社的实习导游,我叫许某某,言午许,大家可以叫我小许。

在我右手方开车的师傅姓B,B师傅有30多年驾龄了,开车很沉稳,大家可以安心乘坐。

【国清寺概况】国清讲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伽蓝巍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唐代时与齐州的灵岩寺(山东长清),润州的栖霞寺(江苏南京),荆州的玉泉寺(湖北当阳)并称为“天下四绝”。

国清寺创建于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晋王扬广承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遗愿建立。

历代经过多次整修,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

1973年政府拨款又作了全面整修。

有殿宇十四座,房屋六百多间。

主要建筑多依清代宫式营造,分布在五条轴线上。

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

国清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塔】大家请跟着我往前走,请大家先看一下前方的这座塔,这座塔被称为“隋塔”,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也叫做“报恩塔”,这是因为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为报答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命名的纪念塔。

我们现在看到的赭黄色砖砌塔身,六面九级,高59.4米,边长4.6米。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隋塔在南宋重修。

关于这座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隋朝年间的一天晚上,南海观世音路过天台,被天台的美景吸引,便和五百罗汉斗法要为天台人民做件好事,五百罗汉人多便在国清附近造塔,而观音来到罗汉道场附近的瀑布,看到两条蛟龙打斗,便把它们拉到一起,这样就在瀑布的中间形成了一座石梁,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梁飞瀑。

【七佛塔】请大家往这边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七佛塔,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七佛塔为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的,它只有30多年的历史。

但很少有人会记得这一点,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

旧七佛塔,毁于文革期间,关于旧佛塔,历书记载为明朝天顺年间建造,也就是1460年左右。

新七佛塔与旧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塔为实心,而旧塔为是镂空。

旧七佛塔的塔身正面,也刻有过去七佛塔的佛名,右侧凿有供佛灯的小洞穴,与塔身内部的洞穴相通。

旧时信徒们常将经文、纸钱、祈祷文等投入洞内,但多被佛灯的灯火所引燃,以至于烟火把整个塔身都熏黑了。

大家往七佛塔的上方看,我们可以看到“一行禅师墓”。

据说这只是一行的衣冠冢,据说一行大师为了测量子午线到天台向当时国清寺的主持学算数时,喜欢上来这里的山水,便想死后安葬在这里,于是便在这边安置了衣冠冢。

【寒拾亭】再往里走,满眼都是古树绿荫,绵延的黄墙掩映在树荫里依稀可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过街式的亭子叫。

是为了纪念唐代在国清寺隐修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而命名的,寒拾亭的前后亭额上分别题写“五峰胜境”和“万松源处”。

颐和园导游词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

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

到了元朝,有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

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

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

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

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漪园,扩湖,推山,将湖称为昆明湖,山叫做万寿山。

而且这里还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

和我国古代的大多数皇家建筑一样,这里也没能躲过入侵者的践踏,在1860年这里被英法联军抢掠并且烧毁了。

过了一些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重建,而且光绪皇帝下昭将这里改名为颐和园。

可是在1900年的时候,颐和园又再次遭到了八国联军(俄英法德意日美奥)的严重破坏。

从此之后对这里所进行的重修,因为财力不足,所以后山部分长期都没有修复。

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优待条件,颐和园仍然掌握在逊帝溥仪手中。

过了两年,这里曾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一度开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原因,没什么人来。

在1924年溥仪被逐出颐和园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正式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

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这里后,经过综合治理,仍然保持着其皇家园林的风貌。

而且这里还成为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帮我找一篇关于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导游词

进入颐和园的大门(东宫门),迎面就是以仁寿殿为主体的政治活动区。

仁寿殿前庭宽阔,松柏苍翠,奇石假山点缀其间。

阶前陈列着古铜宝鼎和龙凤。

院内石须座上蹲着一只铜怪兽,是传说中的麒麟。

在清代,这里是慈禧和光绪朝会大臣的地方。

现在殿里仍照当年帝后临朝的原状布置着。

仁寿殿南北两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外的南北群房,是六部九卿的值房。

绕到仁寿殿后,便是慈禧、光绪及其后妃居住的生活区。

这是一组用五六十间游廊联缀起来的三座大型四合院。

其中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前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有德和园大戏楼的衬托,西接长廊入口,是生活居住区的主体。

乐寿堂陈设华丽,有用珍珠玛瑙和翡翠制成的鱼桌等等。

仁寿殿南侧是光绪居住的玉澜堂。

玉澜堂的后院是光绪皇后居住的宜芳馆。

这三座庭院里都种植着奇花异卉,尤以乐寿堂前的十数棵玉兰最为名贵。

乐寿堂和玉澜堂内部按当年帝后生活原状陈列,陈列物是原物。

玉澜堂两侧配殿内有一道砖墙,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增筑用来幽禁光绪的。

顺着仁寿殿北面的花台右行,可到德和园,德和园是由颐乐殿和大戏楼组成的。

颐乐殿陈列着二百多件文物。

大戏楼建筑得很有特色。

翘角重檐,朱栏绿柱,是专备慈禧看戏用的。

生活居住区以西,是游览区,为颐和园景物的精华,分为万寿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屋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了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通往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排云殿在这条中轴线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慈禧过生日举行庆典的地方。

殿内陈列的各种盆景、文物,大都是慈禧七十岁生日时大臣们所送的贡品;殿内的大幅慈禧油画像,是一九0五年慈禧七十一岁时由美国卡尔女士画的。

万寿山主体建筑的东侧有“转轮藏”和高达九米八八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玉阁。

宝玉阁座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歇山重檐,菱花隔扇,梁柱、斗拱、椽瓦和匾额,都和木结构一样,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重四十万四千斤,是世界上少有和珍品,俗称铜亭。

佛香阁建筑在高六十多米的山坡上,阁高三十八米。

阁中有四根高达三十米的擎天柱,是用坚硬的铁梨木做的。

佛香阁的外形是按照黄鹤楼设计的。

站在佛香阁前纵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沿着前山山脚,是一条彩画长廊,东起乐寿殿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二十八米,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

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画,有西湖风景,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象一座五彩缤纷的画廊,蜿蜒曲折,把前山的建筑连接在一起。

万寿山前山面临着广阔的昆明湖。

东岸,由北向南布置着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点景建筑。

知春亭,位于玉澜堂南面的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有桥的岸上相通。

亭子重檐圆柱,幽雅别致。

廓如亭畔有一石座,卧伏着一铜牛,昂首竖耳,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昆明湖。

水中的南湖岛,由十七孔桥和东堤相连接,象一道长虹飞跨在粼粼的碧波之上。

南湖岛同石栏环绕,涵虚堂高踞岛上。

掩映于绿树丛中。

昆明湖西部的西堤是依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造的。

堤上遍植桃柳,著名的西堤六桥隐现在堤花岸柳之中,其中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造型优美。

西堤西部的水域,又被短堤分割成南北两个湖面。

北部湖中有团城岛,南部湖中有藻鉴堂。

昆明湖同北向南逐渐收拢,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于绣漪桥。

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

在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西麓岸边,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舫,叫清晏舫。

船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上建两层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后山后湖,别有一番江南景色。

后山的建筑在一八六0年的一九00年两次遭到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破坏,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

后山上的香岩宗印三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它的前方,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

桥两侧的后湖沿河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

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和被称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

眺远斋地势较高,南对墙外的街道,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赶会,所以也叫“看会楼”。

谐趣园是乾隆时仿无锡畅园建造的,园内一池碧水,亭亭莲叶,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

凌架于湖心的饮绿水榭。

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

出谐趣园向东,穿过“紫气东来”城关,便离东宫门不远了。

元朝,万寿山称为瓮山,昆明湖叫瓮山泊。

明朝,曾在瓮山上建了一座圆静寺。

清朝,称清猗园。

瓮山泊后改名为西湖。

清朝乾隆皇帝为了庆贺其母亲钮祜禄氏六十岁生日,在瓮山修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改为万寿山,并仿照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练水师的故事,把西湖改名昆明湖,全园改称清漪园。

清漪园最后建于一七六四年,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耗银四百八十多万两。

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园中珍贵的文物被抢劫一空,宏丽的建筑亦多被焚毁。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为了讨好慈禧,就在兴办海军学堂的名义下,开始了修复清漪园的工种,并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

工程延续了将近十年,直至一八九五年才基本结束。

一九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出逃到西安,颐和园又遭到破坏,慈禧从西安返回北京后,又动用巨款,将颐和园修复。

这里不但成为慈禧晚年避暑、游览、做寿的御苑,而且是她进行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行宫。

一九一四年,颐和园作为皇家花园由清皇室售票开放。

一九二四年,清末皇帝溥仪离开北京,颐和园辟为公园。

在颐和园西侧有静明园。

园内有巍峨的玉泉山,有享有盛名的“玉泉趵突”泉,景物奇丽诱人,为京郊四大名园之一。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

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

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

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

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

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

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

“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

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

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

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

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

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

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

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

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

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

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

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

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

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

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

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

北海之神叫做禺京。

他的“分工”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

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

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

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

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

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

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

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

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

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