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材料摘选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共7分)材料
江苏同里 同里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八湖环抱(同里、九里、澄湖、沐庄、白砚、叶泽、南星、庞山湖),东距上海虹桥机场80公里,南接318国道、西连苏嘉高速公路、北离苏州18公里。
2001年10月,同里与屯村两镇合并后的同里镇行政区总面积133.15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辖29个行政村,1个水产总场,11个居民委员会。
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同里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
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
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为太湖十三大景区之一。
清丽古朴的同里小镇,水田肥沃,物丰富庶,人杰地灵,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
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
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
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
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知书达理,教育发达,人文荟萃。
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
古代著名里人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陈沂震、顾我錡、黄增康、黄增禄、任预等。
近世以来,著名里人有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
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等也曾流寓同里。
正有如此之人,才会创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目前,同里镇退思园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镇同里也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古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全国各大报纸以及美国、香港等地的报纸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同里,影视摄制组也频频取景同里,所得这一天然的摄影棚蜚声海内外,中国电影家协会也在此设立了“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
浙江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是江南著名古镇之一,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茅盾等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显赫。
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吴曾戌兵于此防越,故又名乌戌。
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
在南宋嘉靖年间(1208-1224),以车溪(今市河)为界分为两镇,河西称为乌镇属湖州府,河东称青镇属秀州。
直到解放后(1950),市河以西的乌镇从吴兴县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至今。
乌镇钟灵毓秀,自古人才辈出。
历代著名人物有编《昭明文选》的梁昭明太子、《唐宋八大家文抄》编者茅坤、理学家张杨园、文学家茅盾等。
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宋朝就有进士17人、举人21人,清朝时,这里出了进士37人、举人119人。
由于处于杭嘉湖平原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丰富,年气温16摄氏度,一月气温3摄氏度,七月气温30摄氏度以下;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春雨、梅雨为主夏秋之际有台风侵袭。
如今的乌镇仍保留着许多水乡所特有的河港、桥梁、临河建筑、街道、店面等。
清晨或傍晚你若沿东西市河漫步,将使你留恋忘返。
木雕——乌镇的民居相对集中在观音桥以东,大多为清代民居。
这些民居保存十分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石刻十分精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徐家厅和朱家厅。
徐家厅的木雕是乌镇一绝,几乎整个楼厅的木结构都有雕刻,内容多为花鸟鱼虫。
其正厅是三开间的通间,四根大柱子上的大梁全是镂空雕花篮,举重若轻,令人叹为观止。
水阁——和许多江南水乡古镇一样,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而建,但一点是其它水乡古镇没有的,那就是乌镇人家的水阁。
所谓水阁,就是民居的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有木桩或者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
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览市河风光,午夜梦回,枕下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
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如此描写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茶馆——水乡人临水而栖,生活做事都离不开水,就是休闲娱乐也离不开水。
在古镇,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茶馆,而乌镇的茶馆亦十分多,最多时多达60多家。
每天清晨,是茶馆最热闹的时候,大小茶馆人头济济,茶客如蚁,江南水乡的风情韵致就在袅袅的水烟中慢慢展开。
乌镇最有名的茶馆是访卢阁,相传因茶圣陆羽曾来此拜访茶馆主人卢仝而得名。
访卢阁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开门见桥,推窗凭河,环境十分好。
游人游览疲乏,在访卢阁要上一壶碧萝春,一边清清静静地喝茶,一边闲眺车溪风光,舒适惬意,一时乐不思归..... 浙江南浔 南浔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湖州市东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4,,北纬30’一30‘53,。
现镇 区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2公里;镇域总面积34.2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为2平方公里。
海拔3.5米,其东与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0.3公里,陆路至上海市120公里,至嘉兴市96公里,至杭州市124公里,至苏州市97公里,距太湖9公里。
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
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
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嘉业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是清代的秀才刘承干在1920年到1924年修建的。
藏书最多时曾达到60万卷。
现在是浙江省图书馆古籍书库。
园子里莲池、假山、凉亭处处流露出江南园林的小巧与别致。
其主体建筑是一座西式回廊式的藏书楼。
内蒙古室韦 内蒙古室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境内,主要由室韦蒙古族发祥地区域和恩河俄罗斯民族村区域组成,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现行最北部的乡(镇)之一。
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是蒙古族发祥地,1162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诞生于此。
现保存有大小城遗址10余座,有较深的含蒙古族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等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
同时,它也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是以我国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为主体的聚集地,这里大部分仍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俄罗斯文化和生活习俗,不出国门,就可以领略到异国风情。
小镇的建筑多是独立的“木刻楞”,白桦木圈成的院落,院前院后码着整齐的桦木拌子。
据说,小镇现居住着1800多口人,其中华俄后裔占63%。
小镇虽小,但历史久远。
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蒙古室韦部落就在这里过着游牧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清光绪34年(1908年),在室韦设吉拉林设治局,管理辖境行政事宜;民国9年(1920年)中华民国在这里设置室韦县。
19世纪末,沙俄贵族、资本家拥进我国开矿、经商,俄国农民也越境放牧打草,并逐渐定居下来,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的贫困农民也来这里采金、伐木、打猎,许多华俄青年男女结成夫妻,生男育女,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
小镇的居民吃苦耐劳,乐观豪放。
他们擅长种麦、放牧、狩猎和捕鱼,这里有一个国营农牧场,多数居民成为农牧场职工。
他们自发地发展家庭经济,饲养奶牛、种植蔬菜。
“列巴”、“野果酱”、“酸黄瓜”、“西米丹”是他们自制的风味小吃。
每当劳动之余,他们喜欢聚在一起,手风琴和着森林潮,男女们跳起欢快的俄罗斯民间舞蹈。
华俄后裔家庭有着传统的清洁卫生习惯,院落、居室整洁明亮,墙壁洁白光滑;他们喜欢洗蒸汽浴,几块石块放在锅里,燃烧后泼上水可产生蒸汽,然后用桦树条抽打身体。
小镇的风光独特而又有魅力,古驿道从远方伸来,额尔古纳河从镇边北流而过,不少人在临河而钓,钓一河蓝色的意境。
隔河相望是俄国小镇奥洛奇,可欣赏对岸异国风光;镇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清风习习,令人悦目清心。
山西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城区东南10公里龙凤乡张壁村,背靠绵山,面对绿野,海拔1040米,周圆1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
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
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
堡南则有三条向外通道,堡西为窑弯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
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可谓“易守难攻,退避有路”。
堡墙用土夯筑而成,高约10米。
堡有南北二门,中间是一条长300米的街道。
街东3条小巷,街西4条小巷,由街中向上延伸。
北堡门筑有瓮城,南堡门纯用石块砌成,堡门上建门楼。
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几座庙宇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点缀在堡内;还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见的琉璃碑。
到处是古迹胜景,古香古色。
张壁古堡建于公元619年,隋末刘武周为抗击李世民,始筑该堡。
并在城堡地下构筑了攻守兼备、可屯兵万人的地道,距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
张壁古城堡为长方形,东西374米,南北244米,堡周长1.1公里,堡墙为版筑夯实,高约5~7米,东北角堡墙为唐代堡墙遗存;南堡门西侧堡墙为明清时期堡墙。
门上现有一处灯杆,为“张壁点灯,介休看明”的信号灯,是古代军事烽火台的缩影。
张壁古堡垒南堡门离中空为“龙首”,门头有龙首石雕,门下向南铺设九道竖向红条石路,象征龙须,向北的主干道为“龙身”:为使“龙”型更加逼真,在清朝年间又专门将横向铺设街道的青石板起出,改为三道竖向的红石板,以象征龙的脊背。
主干道两侧城中心偏北位置的水塘(原)、槐抱柳,共同象征“龙”的两肾和陈抟太极图的阴阳鱼。
张壁有一个小小的用于拒敌的“瓮城”,还有一对小巧的钟楼和鼓楼,具有完整的城市形态,这是与山西省其他地方很常见且保存完好的“村堡”相区别的非常重要的特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村堡”,而是“城”。
在城市街巷组织上,张壁古堡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干道与东边三巷,西面四巷构成“丁”字结构。
堡内七巷为西场巷、贾家巷、王家巷、小东巷、西四巷建筑错落递次,街巷格局严整。
在民居形态上,张壁古堡尚有我国多数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遗存的“里坊”,巷门、门楼配备得当,若关门落锁,可谓堡中有堡。
堡内现有30余所堡保存完好的院落,住宅比邻有序,民居与堡墙保有一定距离,民宅大门与巷皆有台阶高度,并讲究宽敞向阳,西四巷大多为张、王、贾、靳族富户,门楣考究,砖、木、石雕精美,多为狮子滚绣球,喜雀登梅,鹤鹿回春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民俗内容。
在宗教建筑方面,在只有0.1平方公里的小城内,竟有七处以上的寺庙,实属罕见:有“关帝庙”,道教“真武殿”、“二朗庙”;佛教“空王佛行宫”和“兴隆寺”五座宗教建筑,并有“地藏王菩萨殿”,“吕祖阁”遗址等,宗教建筑年代较为久远,多为明代以前的建筑。
更为难得的是,真武庙和空王殿碑为国内仅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堡北堡门之空王殿为一明代建筑,佛像为三世佛,亦为明时所塑,水平较高,壁画绘空王佛(志超)成佛的故事。
这三间小殿屋顶上明万历时的三彩琉璃鸱尾、楼阁、狮瓶、仙人走兽,都极精妙。
尤为难得的是殿廊两旁的两通琉璃碑(明万历四十一年烧造),极为罕见,在我国琉璃烧造上占有重要席位。
福建泰宁 泰宁,有5000年历史,2000年文明,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君王“闽越王”就长眠于此。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使泰宁几千年来大都远离了战争的喧嚣,山区丰富的物产维持着自给自足、康泰安宁的生活。
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理学泰斗朱熹、抗金宰相李纲、闽学创始人杨时三位名贤曾在此设帐收徒,著书立说,掀起读书尚学之风。
中国历史上500 多位状元有2位出自泰宁。
“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文声鹊起,虹彩斑斓,因此宋哲宗将孔子阙里的府号“泰宁”赏赐给这座山水小城,沿用至今,已近千年。
泰宁人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表现出了利用自然的高超智慧。
建于宋朝的甘露岩寺,“一柱插地,不假片瓦”,是中国岩穴寺庙的标本性建筑。
像这样建于丹崖洞窍之中、与美景浑然天成的梵林古刹,共有40多座,至今仍然香火旺盛。
目前仍有近千穴居人过着“云在脚下流,人在山腰走,伸手接山泉,太阳齐我头”的生活;将棺木置于悬崖峭壁的“岩葬”,更是富于诗意的归宿,安息的灵魂与秀美的山水永在;泰宁目前完好保存着12公顷明代民居建筑群落,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第“尚书第”、及“世得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有古井,后有泰宁。
临街巷口的20多口古井,至今仍清泉汩汩,千百年来滋养着泰宁儿女。
泰宁是中华苏维埃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曾是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中心,10万工农红军在此饮马屯兵,当年的标语和布告保存完好。
“十个弟子九担箱,摩郎腔唱到大天光”,1992年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美誉、独一无二的珍稀地方剧种梅林戏,是闽越艺术的标本和文化使者。
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舞,中原发端,泰宁兴盛。
这种原始的祭祀舞蹈,今天搬上了舞台。
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泰宁傩舞的古朴神秘、粗犷奔放。
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福建省内则是泰宁。
科学测定,泰宁负氧离子含量是北京市区的100倍。
泰宁年平均气温17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海面积最大、类型最齐全、景观最丰富的丹霞地貌景观。
碧水与丹崖构成独有的水上丹霞景观,今年年初获得“世界地质公园”桂冠。
80多条俗称“一线天”的线谷、150多条巷谷、240多条峡谷纵横交错,天崩地裂构成的“峡谷大观园”;千奇百怪、惟妙惟肖的丹霞洞穴,洞套洞、洞叠洞、洞连洞、洞穿洞,鬼斧神工雕成“洞穴博物馆”;拔地而起的雄峰巨石、洒满山颠的万千石蛋、飞流千尺的龙泉瀑布,说不尽的壮美景色。
广西兴安 兴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在北纬25018’至北纬25055’,东经110011’至110056’之间。
地处“湘桂走廊”要冲,古为“粤楚咽喉”之地,是湘江、漓江的主要发源地,湘江北去、漓水南流构成兴安奇特的地理环境。
由秦始皇下令开凿的世界上第一条运河被誉为“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的灵渠”就在县城境内。
自公元前21年,灵渠开凿后,兴安便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秦人筑城护渠,派吏治辖,是历史上广西境内最早列入中央**统一建制的县份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
兴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区域面积500多平方公里。
优美奇异的自然风光遍布城乡各地,19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安为旅游甲级对外开放县。
主要景区有:同为世界之奇观的千古灵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有“湘南第一洞乳洞岩;有集山水湖光之美的现代休闲世界元大桂林乐满地,兴安旅游已成为桂林大旅游圈中,中外旅客的神往之地。
灵渠全长37公里,形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
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
灵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
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在为秦代以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的枢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
广东石湾 石湾被称为“南国陶都”,有“石湾瓦,甲天下,旁及海外之国”的美誉,有着源远流长、底蕴厚实的陶文化根基,制陶历史可追溯到五午多年前,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发达,明清两代最为鼎盛,方圆几公里的小镇有陶瓷107座,陶瓷行业从业人数达6万多人。
生产的陶瓷分为日用、艺术、园林、工业、丧葬五大类二十四行。
石湾公仔以其独特的制作和表现手法、作品形神兼备而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工艺的一朵艺术奇葩,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和赞赏,被许多国际知名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辖区内的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更成为工艺陶瓷的翘楚,始终代表着行业的最高水平,接访了多个国家的元首、领导人和大量的国际友人。
闻名于世的石湾琉璃人物瓦脊成为许多古代建筑重要装饰部分,在佛山祖庙、胥江祖庙、广州陈家祠、香港大屿山以及越南、缅旬、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地区的古建筑中使用。
,产品多出口欧美等国。
几千年的积淀石湾陶瓷文化殷实厚重,拥有河宕贝丘遗址、五百年薪火不断的南风古灶、陶师庙、丰宁寺、美术陶瓷厂等众多的陶文化旅游资源。
“走向新世纪当代陶艺家千年之烧”、“国际柴烧研讨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陶文化的交流。
南风古灶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既受到国家文化特别保护,也被开发利用为陶文化特色旅游景区,又成为我国南方青少年学习陶瓷史、了解陶文化的教育基地。
浓厚的陶文化氛围培育出7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一批陶艺家。
悠久的制陶历史培育了大批的陶瓷研发、生产、销售人才,使石湾建筑、卫浴和工艺陶瓷始终站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列,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陶瓷已成为石湾的代名词,是佛山的知名品牌,利用好、发展好这个品牌是佛山,更是石湾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也是落实省**关于建立以佛山为中心区的陶瓷产业经济圈的具体举措。
为了打造佛山陶瓷品牌,擦亮“南国陶都”招牌,在陶瓷发展方面,将石湾着力打造成三大中心,建成世界陶都:即建筑陶瓷、卫浴陶瓷的研发、展示、信息、物流中心;石湾陶艺(石湾公仔)的生产、物流、技艺传承、博览展示中心;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文化特色旅游中心。
以中国陶瓷城为中心,凝聚了八个大型的陶瓷专业市场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陶瓷提供了一个展示、销售、仓储、信息交流的广阔平台,使石湾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物流中心。
中国陶瓷城的建成使用,每年举办春、秋季陶瓷博览会、进出口交易会等多个大型国际性的展销和论坛活动,吸引了众多国际著名品牌参展,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经销商和游客,不仅向世人展示了石湾深厚的陶文化和佛山陶瓷的崛起,而且推动了石湾会展经济的发展,搭起了中国陶瓷出口走向世界的桥梁。
陶文化特色旅游和石湾陶艺产业蓄势待发,毗邻发达城市,交通便利等众多优势,石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投资营商的最佳选择。
中国十佳魅力名镇
204英语2指的是什么
我爱我的南日岛,我爱我的莆田,我更爱我的海西。
我爱南日岛的今天,我爱莆田的明天,更憧憬着海西的未来。
我只是一个普通渔民的女儿,今天,亲眼见证南日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逐渐落寞,我深为我的父老乡亲为追求未来而不得不付出许多额外的代价而心痛不已。
而这次海西组委会正在为海西的发展力图振作,广开言路。
虽然我不是社会贤达,但情动于衷,发之于外,虽非金玉之言,但也顾不得许多浅陋,于爱之深忧之切,来把我对我所爱的故土南日岛的未来发展尽一己之言。
一、 教育 作为南日岛上的70后一代,能够深切的感觉到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和我们一样幸运。
而南日学校的教育真的好欠缺,因为交通不便利的原因,很多老师从这里来了又走了,甚至想方设法托关系离开南日的学校。
我在想:虽然海阻隔了距离,可也不能阻隔了教育呀。
政府方面应该有一些相应的政策出来让这些老师不会觉得在南日岛教书是一种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何不如将他们的车船费进行额外的补助,许是解决之根本,或者有根本的解决方案:让他们的家属有新的优待,而这样呢南日岛上的老师有了优待之后,他们所属的学生就能受到公平的教育,这样,我们南日岛上的学生也不用费尽周折的想去外面读书,又花了那些个冤枉钱。
二、 经济 南日岛是一个新型的农村,经济方面也是一个靠海吃海的大镇,虽然“南日鲍鱼”非常有名,但是他们的销路总是有些不尽人意,总是几经辗转。
再比如,我的一些乡里乡亲养鱼、养海带、养紫菜等等的销路也不是特别的好,零零散散的在销售,这样又不能卖到很好的价钱。
多希望南日镇政府能组建一个南日岛的海产品交易市场,然后对渔民的养殖进行指导,有必要的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让他们的养殖业能够发展的又快又好,这样岛上的百姓受益,政府不也可以建功立业吗。
三、 环境 南日的环境,说起来真的有点可惜,因为我记忆中的那些个孩提时代的美丽沙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漂浮物,养殖的、开采的,还有外海漂来的。
。
。
真的令人惋惜。
我建议,在南日岛的各大学校举行“爱护环境”的活动,然后有规划有持续的组织学生进行教育,然后将海滩上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进行适当的处理。
对于村民可采取适当的环境宣传教育,就像政府所安排的计生宣传车一样,能深入人心的执行下去。
当然,如果南日镇政府要是经济允许的话,也是可以请人处理的。
四、 旅游 南日岛上有许多天然而独特的风景,但都没有加以好好的利用,例如黄帝山的沙滩、浮斗的观日、尖山的远眺、九龙的险峻、海会的古墓、西寨的晚照等等。
。
。
。
。
。
旅游要是想做起来,我的建议是首先要改善的是那几艘通往岛上的轮渡船,因为上面的 乘船环境实在太差了,连个最起码的垃圾桶都没有,何来的人工清理。
而旅游做起来以后,国家创收,政府创收,老百姓也受益,希望政府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建议南日镇政府的负责人员有时间看看电视剧《绝地逢生》,学学那里面的蒙书记。
。
。
。
。
。
这是我一个普通百姓的心声。
希望我的家乡南日岛越来越美丽,而能为莆田,为海西添砖加瓦,贡献属于她的一份力量。
鸟儿与车子竞赛,花儿与小草争芳,大树与路灯比高,这就是海西重镇——福州。
福州的公园可多了,比如闽江公园、左海公园、西湖公园等……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些公园吧:闽江公园有个沙滩,在那儿吹着迎面而来的微风,是再爽不过的事了;如果说,左海公园和西湖公园原来是两个小型“游乐场”,现在被木栈道连在一起,算是一个中型“游乐场”了。
福州出了好多名人呢
如中国禁烟第一人林则徐,他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他是那个时代的英豪;还有冰心和林徽因,冰心大家都熟悉,她的作品十分感人,林徽因是一个诗人、建筑学家,她写下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花圈。
福州还有两样特产——寿山石和脱胎漆器。
寿山石被称为国石,其中一种叫田黄的,比黄金还珍贵。
脱胎漆器曾作为国礼,被周恩来总理送给外国贵宾,人民大会堂至今还摆着两只脱胎漆器的狮子。
我的家乡福州,就在海峡西岸。
现在我越来越爱福州了,因为现在的福州比以前的福州漂亮多了,花比以前的艳,草比以前的碧,树比以前的壮,楼比以前的高,公园也在慢慢扩大,绿地也在慢慢增加…… 我是海西小主人 几年来,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海西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过海西人民的艰苦努力,海西的面貌焕然一新,我深深地爱上了海西。
就拿海西的中心城市——福州来说吧,最近几年来,福州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我爸爸说,过去的福州城市道路除了六一路和五四路之外,其他的道路又窄又差,几乎天天都会有堵车的现象发生。
经过这几年的建设,福州不断建成了二环路、江滨大道,并改造了许许多多的城市主干道,堵车现象越来越少了,目前正在修建三环路和地铁,这将大大改善福州的交通环境,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此外,在闽江和乌龙江上架起了一座座桥梁,犹如一道道美丽的彩虹,成了福州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过去的福州城市里,公园不多,而且还收费,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
现在的福州可不一样了,除了人们熟知的西湖公园和左海公园之外,还有乌山公园、温泉公园、金牛山公园、金鸡山公园、金山公园、屏山公园、鳄鱼公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而且免费开放。
风景秀丽的公园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逢夜幕降临,人们就走进公园散步、聊天、唱歌、跳舞……公园里了人来人往,秩序井然,尤其是节假日,公园里更是披上节日的盛装,热闹非凡。
以前的福州,除了五四路的几座高楼大厦之外,很多地方的楼房都不高甚至破旧。
这几年来,福州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遍地开花,到处是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宽敞,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海西的变化真大啊
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是海西的小主人,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和幸福的生活。
我要好好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长大以后把海西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是海西小主人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白海豚不时跃出水面,划起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白鹭成群结队,展翅飞翔。
一栋栋高楼大厦临海而建,仿佛从海洋中升起,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厦门。
随着海西建设的推进,我的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学校附近原来有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现代化的文体中心,那里是孩子们的天堂:宽敞明亮的图书阅览室,嬉闹的儿童游泳池里,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
每当夜幕降临时,远处便闪烁起绚丽多彩的霓虹灯。
这儿有一个新兴的好去处——厦门园博苑。
造型独特、错落有致的园林风景,雄伟的杏林阁,五光十色的月光环。
看着眼前的美景,可谁又能想到,不久之前这里还是鱼虾养殖场呢
这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致,怎能不令我感叹:“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 我的家乡好比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冉冉升起,它的光芒将照耀世界。
我的家乡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也是小商品集散地,素有“小香港”之称。
石狮服装融中西文化于一体,以富有时代 特 色的个性,款式,美感和实用价值饮誉海内外。
石狮的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石狮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灯谜)之乡,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被列为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以“迎奥运,迎农运”为主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承办全国农民运动会舞龙舞狮竞赛项目。
石狮的形象日新月异,文明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石狮市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技百强,文化百强,县(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福建教育先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的荣誉称号。
石狮有许多变化,以前凹凸不平的土路现在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以前低矮的房子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
最大的变化是步行街,以前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公园,现在一座座的高楼拔地而起,整齐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品,耀眼的大字招牌,各种车辆排成的条条长龙,以及川流不息的人流,每到傍晚时分,步行街灯火通明,真是个繁华的都市。
还有石狮服装城,被评为“中国十大批发市场”,是亚洲最大的服装交易市场。
城中的艺术展览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服装会展,使石狮更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
服装城的交易区有4200个标准商铺,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客商来采购服装。
石狮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汶川大地震时牵动着石狮人民的心,广大市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捐款捐物,我们小学生每人也捐了一两百元,尽一份心意,帮助灾区的儿童度过难关,我们整个石狮市捐的钱大约有几千万吧。
在海西建设中我们石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石狮人有着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我爱我的家乡石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