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200字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
请大家随着我走。
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
这个长廊可不一般。
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
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
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我的家乡礼泉写导游词200字
礼泉县位于东经108°17′40″-108°41′46″和北纬34°20′50″-34°50′02″之间,属于关中平原中部。
海拔在402-1467米之间,北山南塬,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冷暖适中,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呈阶梯型跌落,分山、塬、川三种地貌。
北部属丘陵沟壑区,内有五峰山(海拔1467米)、九嵕山、朝阳山和芳山等,由西向东走向,绵延40余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
礼泉县,咸阳市辖县。
面积1017平方公里,辖5镇15乡。
县府驻城关镇,距咸阳市区35公里。
隋开皇十八年(598)置醴泉县,唐初废,贞观十年(636)复置醴泉县。
1958年并入乾县,1961年复置醴泉县,1963年改为礼泉县。
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泾河沿东北边界流向东南,其支流泔河自西向东横贯中部。
东邻泾阳,西邻乾县,南与兴平、咸阳相连,北与淳化、永寿接壤。
礼泉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96℃,无霜214天,年平均降水量537-546平方毫米。
福建省灵山导游词400字作文
正月初三的早上,天气格外晴朗。
我和爸爸妈妈还有胖姨姨,一同去平和的三平寺进香,顺便也欣赏一下那里美丽的风光。
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
它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那里山清水秀、林海绵绵,风光旖旎,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去处。
听说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
有年轻的善男信女,还有古稀之年的老人,他们成群结队到此过除夕,使得这里香火更加旺盛,热闹非凡,的确别有一番景致。
一路上,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车上我们说说笑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快乐,欢笑声不断从车中传出。
从车窗外望去,啊,云雾缭绕着山间,好似仙人居住一般。
山间的路蜿蜒曲折,忽高忽低,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三平寺。
三平寺的山门高大雄伟,气势非凡,让人看了就有威严之感,再往里一看,呀
三平寺里是人山人海,在这里进香的人络绎不绝,门口早被围得水泄不通了,“啪、啪、啪啪
”我们还未到大殿,鞭炮声就此起彼伏。
我们好不容易才“挤”到了大殿,大殿更是烟雾缭绕,每个人把香火都举得高高的,生怕烫到别人,烟雾呛得我直掉“金豆豆”。
啊
三平寺进香的人可真是多呀
大家都是趁着新年这个好日子来祭拜三平寺的祖师公,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阖家平安的呢
大家知道吗
关于三平寺祖师公,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祖师公俗名叫杨义中,正月初六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从出生起就跟着父亲在福建生活。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勤奋好学,诗文过目不忘。
长大后,因躲避唐朝李炎“废佛汰僧”的风潮,率领众僧尼,艰难徒步,爬山涉水,来到平和九层岩避居。
看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是个传教的好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兴建了三平寺院。
他不仅帮助当地村民看病,还教他们种田提高生产力,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
后来,他去世后,当地村民为了感念他的功德,把他尊称为“三平寺祖师公”,并刻了一尊他的雕像,供后人瞻仰。
看着坐在大殿中央的祖师像,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虔诚地拜着,突然,心里想起前不久四川受灾的人们,愿三平寺祖师公保佑他们早日重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出来时,看见人还是非常多,并且有许多人正在虎泉边洗手、洗脸。
于是,我们也走了过去,来到虎泉下,我们一边洗手一边喝着甘甜的泉水,心里别提有多甜多开心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梵天寺导游词
梵天寺基本慨况: 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闽南古刹古刹——梵天寺,在参观游览之前让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梵天寺的基本概况:梵天寺创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它原名兴教寺,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名梵天禅寺,梵天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寺庙之一,比泉州的开元寺早100多年,比厦门的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民国七年(1918年)梵天寺的金刚殿、大雄宝殿、法堂被北方军阀张树成纵火烧毁,仅存山门、钟楼和一些题刻,到了1994年底才开始重建,1997年9月总体落成。
朋友们,我们今天参观的基本路线是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悲殿—法堂、藏经阁—钟楼—婆罗门佛塔—厚学法师舍利塔。
我们的参观就是从这个梵天寺山门开始的,在开始之前让我们先对一下时间,我们今天参观梵天寺的时间是一个小时,现在是10点,11点的时候我们将在这个山门前集合。
梵天寺山门:大家看屹立在广场入口处的这座建筑就是梵天寺的新山门,这个山门是2008年元月建成的,它六柱五门、呈东西走向,高14.82米,跨度30.8米,全由纯石材打造,是厦门目前最大石质大山门。
那有人就会担心,这座山门全由石材打造而成,而且跨度这么大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不用担心的,当初建造这座山门时,设计者考虑的到游客市民的安全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按设计这座山门的抗震强度可达7级。
现在让我们从上往下看这座山门,梵天寺山门的屋顶是歇山顶,屋顶正下方“梵天禅寺”四个字是我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到梵天寺修行弘法时所题的词,而“国泰民安”四个字则是原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也就是原同安籍著名书法家郭勋安所题写的。
大家看山门上是不是有许多精美的,栩栩如生的浮雕装饰,这些浮雕全是由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民间传统雕刻大师雕刻而成的,接下来再让我们看一下这三幅对联,中间这幅对联的题写人就是题写“国泰民安”的郭勋安,另外两幅则是由原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题写的。
【中间的对联:大轮秋风宝刹呈祥大慈大悲欲度众生登彼岸紫阳春雨金莲现瑞千手千眼还从诸法悟前因】大轮:指的就是梵天寺背后依靠的那座海拔108米的大山—大轮山,紫阳:指的是寺院后的一座纪念朱熹的紫阳书院。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开始我们今天的梵天寺之行吧。
沿途讲解广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广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广场工程改造投入了4000多万,这是福建省目前最大的寺前广场,每天早晚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游客市民在这里散步、休息、娱乐、锻炼身体。
大家看一下我们脚下的地砖,广场的地砖采用祥云、莲花等图案这和广场的夜景工程相辉映,整个广场在营造浓厚的宗教氛围的同时也体现了时尚的元素。
大家看一下,广场上正对入口处的是一字排开的七尊汉白玉佛塔,代表七尊佛,即胜观佛、最上佛、一切有佛、成就美妙佛、金寂佛、饮光佛、释迦牟尼佛,这表示佛教是继往开来的。
大家再看一下我们的左手边,那面照壁上有十六幅石雕,讲述的是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得道成佛的一个过程,而照壁正面“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字是由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同志所题,由郭勋安同志所写;照壁的背面刻的则是佛教经书《金刚经》的内容。
有兴趣的人可以过去参观一下。
金刚殿:各位来宾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梵天寺第一殿——金刚殿,也称三门殿,三门也意为山门,通“山峰”的山,这是由于自古名山僧占多,僧人为了修持佛法需找一方远离尘世的净土进行修行,所以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曰“山门”,另外也可以理解为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三个解脱之门,中间的这个门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门,在你们左手边的是无作门,在你们右手边的则是无相门。
山门是佛教世界与尘世的一个分界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遁入空门到佛教净土去参观一下,去领略一下佛教的博大精深。
刚才小陈有说到这个殿叫做金刚殿,这是因为这里主要供奉着两大金刚,其实原本是只有一尊密迹金刚的,但是古人凡事讲究好事双全和对称,所以后来又增添了一尊金刚。
大家看一下这两尊金刚的神情,一个作“哼”状,一个作“哈”状,这是由于受到神话小说《封神榜》的影响,把这二尊金刚塑造成了哼哈二将的形象。
大家看到中间的这尊正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像就是接待大家进入佛教世界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我们也称之为“接引佛”。
接下来请大家一起跟随小陈到天王殿去参观。
天王殿: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天王殿了,之所以叫天王殿是因为殿内主要内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分别代表风、调、雨、顺。
这尊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宝剑锋利,引寓为一个风字,在他旁边的这位手抱无弦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琵琶可以弹奏,调拨,引寓为一个调字,大家再看一下这边的这两尊天王,这尊手持宝伞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宝伞引寓为一个雨字,在他左手边的这位一手持宝珠,一手持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我们都知道龙有逆鳞,需顺着抚摸它,所以意为一个顺字。
这表达了世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的美好愿望。
大家看殿内中央坐着的就是弥勒佛。
弥勒佛慈眉笑眼,双耳垂肩,笑容可掬,他的笑给人无限的光明与希望,它是根据五代十国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大家看横匾上的“龙华三会”,这其中还有个典故:弥勒佛是释迦摩尼佛的既定继承人,据佛经记载,他现在还在弥勒净土修行,按人间计算他会在56亿7千万年以后在印度降生,并在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得道成佛,自此他在龙华树下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故曰“龙华三会”。
在弥勒佛身后的则是护法菩萨——韦驮,韦驮是众神中唯一一尊面向大雄宝殿的菩萨,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世传释迦摩尼涅槃时,捷疾鬼盗取了佛牙舍利一双,韦驮急追取还,得到众神的赞扬,认为他能去驱除邪魔,护持佛法,所以他是面向大雄宝殿的。
大家再看一下韦驮手里拿的金刚杵,金刚杵的放置是有讲究的,放置的位子不同其表示的寺庙制度和管理制度也是不同的。
如果金刚杵着地,表明该寺庙是子孙庙,即主持之位是由师父传给徒弟的,是世袭制的,这时候寺庙是不对外来云游僧人开放的;如果金刚杵横放于两肘之间则表示该寺庙是十方丛林,寺庙主持是从全国各地选举出来的,这时寺庙是对云游僧人开放的。
由于大雄宝殿正在修缮,还未完工,我们就从梵天寺主体建筑两侧的庑殿上去,到后面的大悲殿参观一下。
寺庙两侧的庑殿通常都是相互对称的。
庑殿:罗汉: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五百罗汉,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
佛教认为获得罗汉果就能断尽一切烦恼,从而进入涅槃境界,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生死轮回之苦,获得果位的人即为罗汉,可以收到人、天的供养。
五百罗汉是释迦牟尼去世后第一次佛经集结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首,至于五百罗汉中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记载,然而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在佛教中是找不到根据的。
济公殿↔(三祖师殿):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济公殿了,在这里小陈为大家介绍一下济公这个人物。
济公是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世人称济公。
最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来移往净慈寺,并在此亡故。
由于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举止如疯如狂,故称“济癫僧”或“济癫”。
他的塑像多为身穿破衣,手执一把破扇,面部表情塑得极为生动,从左边看,他愁眉苦脸;从右面看,他笑容满面所谓“春风满面”;从正面看他半边脸哭,半边脸笑,所谓“半嗔半喜”“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他的形象集喜怒哀乐于一身,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鼓楼↔(钟楼):奎星殿↔(达摩殿):奎星殿里供奉的自然是奎星了,奎星也作魁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心目中,奎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
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
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为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
与奎星殿对应的是达摩殿,达摩是嵩山少林寺的第二代方丈,人们把达摩提倡的坐禅顿悟成佛的方法称为禅学,达摩也因此被尊为禅宗鼻祖,少林寺也因此成为禅宗的祖庭。
达摩在坐禅过程中为活动身体手脚,发明了所谓的“罗汉拳”,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套享有盛名的少林寺拳。
弥陀殿↔(药师殿):弥陀殿里供奉的是弥勒佛。
弥勒佛是未来世佛。
刚才我们再天王殿的时候也已经讲到弥勒佛现在还是菩萨,他现在还在弥勒净土修行。
通常寺院中弥勒佛的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和化身像三种。
“大肚弥勒”名契比,相传他是五代梁朝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的道场在宁波的雪窦山。
与弥陀殿对应的是药师殿,药师殿里供奉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和他的胁侍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
关帝殿↔(伽蓝殿):关帝殿里供奉的关帝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祇。
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大悲殿: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大悲殿,大悲殿供奉着南海观世音菩萨。
菩萨是指能自觉又能觉他者,他的职责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了却一切烦恼,在中国佛教中,菩萨的影响远远大于佛,人们亲近菩萨甚于亲近佛。
因为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所以称为大悲殿,观音又名观世音、观自在,慈悲之意在于给人以快乐,拔除痛苦。
殿内供奉着两尊观世音菩萨,正面朝南的是一尊双臂白玉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双目垂帘,神态安详,在他身后的是一尊四十臂观音,一只手臂代表25有,同时每只手掌各雕有一只小眼,大家计算一下四十乘以二十五是多少呢
正好是一千,所以我们又称之为“千手千眼观音”,千手千眼意在说明他的法力无边,无所不能。
法堂、藏经阁:
翻译资格证
翻译证有两种,一种是CATTI,全国的资格考试,属于人事局;另一种是NAETI,翻译证书考试,属于教育局。
应该是前者含金量高些。
两种考试每年都能考两次,CATTI考两门,综合和实务,合格标准多数情况下是各科60分,取得后需要三年一登记(、考试、登记);NAETI考一门,相当于前者的实务,合格线是70分,终身有效。
我考的是CATTI英语笔译,建议从三级开始考,一开始就考二级对于非的太困难了(我不是)。
口译我没报过,笔译的话因为允许带两本词典,所以要准备英汉、汉英两本内容全面的词典,我用的是牛津高阶英汉和新世纪汉英,词典要提前熟悉,别到临考才买,虽然要查的词并不多,但是不能在翻字典上浪费时间,考试时间很紧张。
另外有本书觉得不错<<全国资格(水平)考试三级英语笔译实务翻译技法与实战演练>>。
福建土楼的介绍。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当推楼”。
风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平和、华安、漳浦等地。
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这种以生土为墙的土木构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品类中,是花样较多的一种。
有圆、方、半圆、椭圆、交椅、五角、八卦、五凤、桃形及不规则形等许多种类,又以圆、方、交椅形和五凤楼最为常见。
方型楼,永定称“四方楼”,南靖称“四角楼”,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闭、最坚固。
这种土楼高约16米,可达5层,每层相隔约3米左右,墙壁下厚上薄,底层墙厚1米以上,越往高墙愈窄,顶层厚仅0.8米。
楼房占地面积可达上千平方米,5层楼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层楼有房间20多间,门厅各1间,整座楼共有房间100间左右。
楼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楼梯通向上层。
一座楼可居住二三十户百口人以上。
其代表有南靖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等。
永定的“馥馨楼”,又称“大楼厦”、“火烧楼”,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楼内居民已传至27代。
永定古竹乡的“五实楼”是方楼结构中的特殊类型,其走廊设计在夹墙之中,节省很多木料,有很强的隐蔽性。
圆型楼,又称“圆楼”、“土圆楼”,永定客家人称其为“寨”。
环形圆柱状的圆楼是福建土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永定、南靖、平和、上杭、华安均以此类土楼为主。
相传圆楼是1300多年前唐将军陈元光平闽时,由军事营寨发展而来的。
圆楼外观庞大巍峨,直径达50~70米者比比皆是。
闽西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圆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直径73米,是由同圆心的大圆环和小圆环、三环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环之间以环井形天井间隔,外圈周长达229米,底层土墙厚达1.5米。
最外环高4层,中环为2层,第3环为平房,中央圆心点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总面积为5376平方米,曾住过80户600多人。
闽南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平作厥宁”圆寨,楼体圆直径达77米,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径的圆土楼民宅。
主楼高4层,约14.5米高,每层有77个开间,现仍住有77户250余人,均为叶姓同宗一族。
它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后历时40年,最盛时住过700多人。
普通圆楼占地面积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
一般来说,永定圆楼多为3层、南靖圆楼常达4~5层。
高约十二三米,每层房屋30间左右,梯道2~4条(依楼大小而定)。
不少圆楼另建一座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圆楼;作为祭祖和娱乐场所,风格别致;通常小圆楼也可住20多户100口人。
圆楼建筑风格在土墙厚度上与方楼相近,不同的是楼内各层房间规格比方楼更为统一规范。
圆楼还克服了方楼的一些缺点。
如方楼四角屋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大,而圆楼消灭了角间,构件尺寸统一,施工相对简单,屋顶也更为简化。
其房间朝向与方楼相比,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宗族内部的分配。
此外,用同样周长围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因此,圆楼比方楼有更大的内院空间。
因无间角,对大木料的需要也相应减少,且抗风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华安县沙建乡宝山村的“升平楼”,是闽南唯一的外墙全部用条石砌成的三层圆楼。
也是单元式结构。
因不忌风雨,出檐较小,状似石磨。
这座石圆楼是福建土圆楼族中的独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犹不及土楼。
在南靖等地,还有一种叫“交椅楼”的生土楼,其建筑形式与方形楼大致相同。
但前排房稍低,为平房或2层楼,左右两边稍高,为2层或3层楼,酷似座椅的“扶手”,后排房最高,可达3层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楼仿佛一把“交椅”,故俗称“交椅楼”。
其特点是土墙前低后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冬暖夏凉。
房间数达五六十间,居住15户约六七十人。
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长源楼”是其代表。
在土楼建筑中,圆楼和方楼通常是单独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圆楼与方楼结合的土楼群。
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黄氏家族,开基数百年来先后建有5个一体相联的圆、方土楼组合。
从空中俯看,一座方楼雄踞中央,四座圆楼围绕四角。
恍若一朵怒放的硕大梅花,点缀于绿野平畴之上,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该楼群初建时仅为一座方楼,黄氏祖先取楼名为“和昌楼”,后因人丁渐旺,分别在方楼四周建起4座圆土楼,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拱卫着“和昌楼”,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夺人心魄的宏大构思,令人俯仰皆叹!此外,在永定古竹乡高北村也有以圆楼为主,方、圆楼错杂而筑的土楼群。
这种巧妙的构思,奇特的组合,令海内外的建筑专家赞不绝口。
圆楼或方楼的底层均作厨房、饭厅,有的也作牛栏、猪圈。
底楼对外绝不开窗。
2层楼为放置谷物和农具的杂物间,对外也罕有开窗。
3层以上为卧室。
楼上楼下的房间及每一单间均一样大,一般为10米2左右,显得狭小,仅容一床一橱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卧室而以厅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习惯。
大多土楼内的走廊为敞廊,大家共用,每个房间的门与窗都开向走廊。
也有一些土楼内部以八卦式单元切割或从一楼到顶楼每一间均为独立单元。
各家人靠楼梯上下相连。
永定湖坑乡的“振成楼”,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组居室,每单元6间,每层48间,4层共192间。
每单元防火墙相隔,有拱门相通,楼下各有一间浴室。
在闽西及闽西南客家居住区,还有一种与圆、方土楼造型风格迥异的土楼民宅,俗称“五凤楼”(南靖人称“大屋厦”),这是一种府第式的土楼住宅。
五凤原为五方(东、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义。
以五凤名宅,表示四方与中央相应的寓意。
它像古代中原的宫殿,也近似北京故宫的形式。
突出中轴中心,在平面发展的基础上,讲究左右均衡对称,前后高低有序,布局方整有序。
最普通的五凤楼是三堂二横式,也有三堂一横、四横、六横等形式。
一座三堂三横式五凤楼的建筑内容包括:鱼塘、侧座、回屋、禾坪、下厅、中厅、后堂、两厢横屋几大部分。
在造型设计上,厅堂和天井的配置独特,厅堂皆敞,面向天井且与天井相连,厅的边沿便是天井边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极巧妙的空间搭配与沟通协调的综合功用。
一座三堂二横式五凤楼,共有5个天井与9个厅堂。
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及3个厅堂,中轴线上一直就是天井与敞厅,可从大门一望到底,两横屋与中轴之间各有一天井,分别有小门厅、中厅、侧门厅。
楼内敞廊是回廊,将全楼各部分及每一房间串通。
楼的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两横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红白礼仪活动,有宽阔余地,十分方便。
五凤楼通常有房30间上下,另有厨房仓杂间若干,可住十余户、百来人。
大者有60余间房,可容200多人。
五凤楼重装饰艺术,雕梁画栋,十分精致,是诸类土楼中最“豪华”的一种。
其色彩造型之美,广受行家称道。
五凤楼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乡富岭村的“大夫第”,湖坑乡洪坑村的“福裕楼”,上洋村的“遗经楼”等。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
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
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乡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
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
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
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
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
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
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
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
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
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
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
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
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本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
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
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
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
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三清山的导游词
欢迎各位游览世界自然遗产地(2008年7月8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三清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清山成为中国第七个、江西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地质公园(2012年9月21日凌晨2点,在葡萄牙阿洛卡召开的第11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作为我国2012年度唯一的申报单位,三清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成为我国第27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5A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9月6日)三清山
三清山具体详尽的位置是,位于上饶市玉山县紫湖镇、怀玉乡、南山乡和德兴市坂大乡范围内。
三清山金沙索道位于玉山县紫湖镇以北三清山金沙村(即东部服务区),三清山南山索道位于玉山县南山乡东坳村外双溪(即南部服务区)。
三清山东距浙江衢州90公里,南距福建武夷山市115公里,西距上饶市78公里,北距安徽黄山市263公里。
景区总面积229平方公里,中心景区71平方公里。
为什么称之为三清山呢
“三清”是中国道教尊奉的三位最高神王——玉清、上清、太清。
道书上说:“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也就是说玉京是他们住在的地方。
三清山的主峰就是玉京,海拔1816.9米。
玉京、玉虚、玉华三峰鼎立,就象是道教的三位鼻祖,三清山因此而得名。
自从1600多年前葛洪首先在三清山结庐炼丹以来,它就成为道教名山。
三清宫有副对联:“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说的就是三清山在道教中的特殊地位。
三清山纵横229平方公里,东险西奇,北秀南绝。
目前已开发的景观有500多处,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被称为是三清山景观的“四绝” 三清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质在2008年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它被国际专家称为“世界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这种奇特而宝贵的地质地貌形成的历史十分漫长,在过去的14亿年中,三清山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它先后经受过三次大海浸,并有两次沉入海底达五、六亿年。
由于海底火山的作用和一亿八千万年前侏罗纪晚期以及以后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山体不断抬高,断层密布,呈垂直状态的花岗岩体又长期受风化侵蚀,加上重力崩解作用,最终造就了今日三清山奇峰参天、幽谷千丈的山岳奇观。
三清山的花岗岩峰林微地貌形态类型完备,可以说它记录了地貌的演化过程,比如宏观的地貌演化系列是从“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再加上“岩壁、峰谷和造型石”,这9种地貌,三清山都能看到。
在核心景区就有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384处, 其中,巨蟒出山和司春女神两处,更是世所罕见,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先生看到以后惊呼: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
三清山又是研究东亚、北美的古地质、古地理和古生物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根据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理论,在三叠纪时期,世界大陆曾是统一的古陆,在650万年前,通过漂移形成了现在的形状,而原来在古陆上的种子植物也随着古陆的漂移而迁移。
在对三清山的植物区系进行分析发现,三清山的鹅掌楸和北美(美国)的鹅掌楸形成对应关系,而且是对应成分突出的代表。
又如三清山的华东黄杉是美国花旗杉也形成对应关系。
这些都可以证明三清山与北美大陆原来都联结在一起。
三清山又被称为第四纪冰期时东亚对重要的“生物避难所”。
在第四纪冰期时期,由于全球气温普遍下降,很多植物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但是因为三清山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加上复杂的地形环境,成了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
现在三清山的已查明的高等植物种类达2373种,其中很多都是珍稀的物种。
象红豆杉、白豆杉、银杏、天女花等等,三清山还是南方铁杉的分布中心。
尤其是到了春暖季节,数千亩的高山杜鹃树,花开时,姹紫嫣红。
令人心醉。
2008年9月26日,三清山的珍稀植物物种就随“神七”的实验舱升上太空。
此次搭载的植物物种有25种计200克,包括珍稀濒危种长柄双花木和秀丽槭,中国特有种青钱柳、木姜叶冬青、迎春樱桃等,东亚——北美间隔分布种野鸭椿,国家重点保护种张氏红山茶,优势种有水丝梨、香楠、雷公鹅耳枥等等。
遨游过太空的三清山濒危植物种子现在已经被送到中山大学进行培育,培育成功后将移栽到三清山濒危植物园。
三清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有着丰富的植物物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33种。
目前,三清山管委会已在岭头山征地1000亩用于建立濒危植物园,计划引种北美同属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和观赏性植物及花卉。
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会看到这些植物都挂有标志牌,可以一瞻它们的风采。
三清山还是国家动物保护基地。
已经查明的野生动物有1728种,其中有5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比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麂、云豹、豹、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金斑喙凤蝶等七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7种。
各位游客:欢迎到三清山欣赏美景的同时,进行引人入胜的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的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