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楚帛画 唐代凌烟阁功臣像 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 南宋四家 斧劈皴 富春山居图
七岩山 在山西定襄城东南十五里,自来为忻、定名胜。
山洞中流泉滴滴,聚成水池,有“半亩方塘一鉴开”的佳景。
元好问游七岩山诗有“落景未知还”句。
东魏天平三年(536) 僧慧端等造摩崖佛像千尊,称千佛寺,本名灵光寺。
寺址在今洞口西北。
清李镕经著有《七岩山志》。
岩山腹地有七岩洞,洞内高大宽阔,可容百人。
洞顶滴水如珠。
长年不绝。
洞内有七宝池,故在宋代以前七岩山有七宝山之称。
七宝池又名惠泉,小巧如坛,水清见底,雨涝不溢,天旱不涸,用去复来,到位即止。
洞内长年潮湿幽暗,只有到夏至前后七天,夕阳西下时,阳光可直射洞底,到时候,洞壁被辉映得金碧辉煌,若置身其中,如入仙境,美不胜收。
金代诗人元好问《游七岩山》诗有“落景未知还”之句。
定襄县志将“七岩晚照”列为定襄八景之一。
在七岩山沟的西壁上,与七岩洞相望,北朝东魏天平年间建有干佛殿(古称灵光寺)。
如今殿已不复存在,但千尊摩崖造像仍清晰可辨,并刻有上下两层碑文。
简述宋代民窟取得的成就
宋代宣扬佛教经义的寺院、石窟壁画 不如花鸟、山水、人物画发达,也不及五代 以前特别是唐代兴盛。
但遗留至今的宋代 寺、窟、墓室壁画,仍然显示出来宋代绘画 的综合艺术水平及民间画工的卓越贡献,不 失为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我们研 究宋代绘画绝不能忽略这一重要领域。
寺窟壁画及其艺术价值 首先,在宋代寺庙,道观壁画方面,当 首推作为皇家寺院的开封大相国寺壁画。
根 据宋人《图画见闻志》等书记载,曾为相国 寺绘制,修复过壁画的知名画家有近20人, 其中有著名的高益、燕文贵、高文进、王端, 崔白等大家,也有专工佛道壁画的孙文卿、 王道真、李用及,高怀节、李元济等知名画{ 师。
据载,宋初山水画大师李成也曾为相国 寺东宋家生药铺画过“淋漓泼染”的“入神” 壁画。
当时相国寺内的壁画,不仅神佛人物 最为出色,如高益等所画行廊阿育王变相 等,到北宋中后期仍被“至今称绝”(((圣朝 名画评》),而且壁画上的山水、建筑、战阵、 鹿马等“无不精绝”,并有诗、文予以详细记 载。
由于宋代相国寺壁画世称其精工妙技古 今绝手,因而名传各地及外国,远来摹写者 不绝,成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及中外文化 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河北省定县发现的两座宋代塔基内, 还保留了比较有价值的壁画。
其中,净众院 舍利塔基北壁绘有涅檗变,描绘释迦牟尼死 后诸弟子举哀哭号的情景,钩线流畅,人物 表情刻画入微,表现了不同性格特征。
静志 寺真身舍利塔的塔基四壁,都有壁画,券门 两侧天王像画得较有气势,用笔虽不及净众 院塔基壁画,但能把握大体,作出稳妥的表 现。
现存比较完整的宋代壁画,据考察,当 属山西高平县开化寺和五台山岩山寺的壁画。
五台山岩山寺在繁峙县境内天岩村,现 存文殊殿和南殿。
壁画反映了古代建筑和社 会生活,尤其是画释迦佛为悉达太子时,出游 四门,其所见生、老、病、死的各种场面,正 是宋、金时期苦难人民的生活缩影。
其西壁左 上方所画酒楼市井,全是世俗生活的写照。
酒 家的酒帘高挑,上书“野花攒地出,村洒透瓶 香”,楼中坐满了茗品醉酒者,也有说唱卖艺 者。
楼外有摊贩叫卖,盲人算卦,行僧往来, 又有推车、牵马、挑担者,形形色色,热闹景 象,正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描绘。
所 绘宫廷城阙,作为“界画”,对建筑物的透视 关系和宋代宫廷营造法式掌握得很准确,虽 然是多焦点的画面,但建筑的远近、向背、相 互关系都表示得很清楚。
而所绘庆典礼仪、器 具用品也都按宋代宫廷生活绘制.不过稍加 装饰渲染,用沥粉堆金,显得富丽堂皇。
这说 明作者对宋代社会生活及壁画工艺非常熟悉。
壁画署名作者王逵,虽是金朝宫廷画师,从其 年龄推算应是北宋入金的画工,所以壁画中 的建筑细部、人物服饰、车骑仪仗及街景风俗 等,都表现出北宋时期的典章制度和绘画风 格。
所以该画丰富的内容和高度的技艺,对研 究宋代壁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其次,关于石窟寺壁画,在我国十大石 窟中还留有宋代壁画的仅有甘肃安西榆林 窟、敦煌莫高窟和永靖炳灵寺三处。
其中榆 林窟和莫高窟中五代之后的宋窟,多由曹义 金子孙三世守驻瓜、沙诸州的一百多年间出 资兴建。
到了宋代,莫高窟壁画比五代已显 逊色。
莫高窟的宋窟尚有90多个,其中最大的 要算曹廷禄任节度使时所修建的第61窟。
该 窟不仅是敦煌现存规模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 好的洞窟,内有“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 “报恩变”等11幅大经变,35幅巨幅佛传故 事和几十个与人等高的供养人画像。
在西壁 尚画有以文殊菩萨道场为主,且有大量人 物、建筑的《五台山图》。
这是一幅比较别创 的大型山水人物画。
这幅画描写了从太原经 五台到镇州的山川地理和风俗,其中有城垣 8座,寺院67处、草庐33个,还有宿店,茶 亭,又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以及人马往来 等。
在表现手法上也比较精巧,在置阵布势 上,体现出画家的苦心经营,所描绘的耕作、 养马、行旅、驼运及出游等,都富有生活内 容,反映了宋代社会现实。
此外,莫高窟第55窟的壁画《金光明经变》,把故事种种情节以连续画的形式来表 现,笔意奔放,近乎写意人物、山水画,是 宋窟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第256窟南、北两 壁,所画贤劫千佛,纯以绿色作底,使人感 到凉适轻快,鲜明地代表了宋窟壁画的用色 特点。
这种色调,与现存唐窟壁画的富丽堂 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些成就说明,宋代 莫高窟壁画虽已经趋向没落,但却不能否认 当时的画工们,在贫困的工作条件下,仍然 孜孜不倦地创造了富有装饰趣味和具有一定 乡土色彩的艺术风格。
二、墓室壁画及其艺术特色 建国后陆续发现的宋代墓室壁画,对全 面了解宋代绘画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这些墓 室壁画发现地点较为广泛,如河南禹县、郑 州、洛阳、偃师,甘肃陇西,湖北荆门,山 东济南、江苏淮安等地。
宋墓壁画,一般偏 重写实。
用线质朴,但不甚流畅,色彩平涂 而无晕染。
从而,使人感到宋墓壁画已不及 前代讲究,墓葬排场也转变从简,所以对墓 室壁画已不甚严格要求。
这与宋代住房中的 厅堂、书斋、卧室兴挂轴画,而不强调壁画 之风有密切关系。
如在辽宁法库发现的相当 于宋代的辽墓墓葬,就将卷轴画原封随葬, 悬挂于墓室,正可说明这一变化。
从河南禹县白沙、河北井隆等处的宋墓 壁画来看,壁画题材比较狭在一是墓主人生 前享乐生活情况,无非宴饮、伎乐、仆从相随, 或墓主夫妇坐像等;二是描写当地风光或反 映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如Ⅸ芦雁图》、《耕获 图》、《捣练图》、《牧羊图)),《放牧图》等,也 有画武士.侍卫相护,以显示墓主地位的。
在 表现手法上,一般注重写实,构图形式大致相 仿,反映出当时墓葬可能有规定格式。
在人物 造型上比较注重墓主肖像刻画,其他人物则 以如实描写其操作行为为主。
如白沙墓所画 乐舞,对女乐手击鼓、吹笛、吹箫、吹笙、吹 十二管排箫及弹琵琶等,都较生动准确。
井经 宋墓所画《捣练图》,由担水,熨帛、晒衣三 部分构成,其中熨帛三女子的动作与赵佶所 临摹的唐代张萱《捣练图》大致相似。
这些墓 室壁画虽技巧不高,但如实地反映了当时阶 级社会的鲜明生活对比,特别是对劳动人民i 生活的描写,是很有价值的。
忻州市岩山寺怎么样
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忻州旅游景点介绍忻州主要旅游景点介绍: 五 台 山;雁 门 关;赵 杲 观;芦 芽 山;禹 王 洞;娘 娘 滩 杨忠武祠;古城代县;阎锡山故居;奇村温泉·顿村温泉;老牛湾 忻州其它旅游景点介绍: 忻府名胜 忻州明代城楼:忻州城原有四门,城门上均有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由于历史的原因,仅有北城门楼幸存于今。
城楼总高28米,宽七间,深四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明三层,暗三层),歇山式屋顶,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连接严实。
城楼阳面三层高悬一巨大匾额,上书“晋北锁钥”四个雄伟浑厚的大字。
整个城楼,红柱蓝瓦,画栋雕梁,富丽堂皇,甚为壮观,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登高俯视,市区景观,尽收眼底。
抬头远眺:南倚石岭、赤塘之险,北扼忻口、云中之隘,位居全晋后藩,他当交通要冲,定襄、静乐分峙东西,宁武、雁门环山拱后,既为三关内障,更属四塞要地,由此才知“晋北锁钥”四个大字的分量。
以“锁钥”形容山关要隘的只有两处:一是山海关的联语:“两京锁钥无双处,万里长城第一关”;再就是忻州北城楼上的匾额:“晋北锁钥。
”然而山海关还经过人为的修葺加工,而忻州则纯粹是自然地貌,更为难得。
元好问墓:元好问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
元陵砖砌拱形大门门额上书以“元墓”两个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迹。
元墓一侧,碑碣林立,详细记载着先生的生平业绩。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
七岁能诗,20岁写下《箕山》、《琴台》等诗,名震京师。
31岁中进土,官至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
金朝灭亡后,不再做官,专事著述。
他的诗歌创作颇丰,被认为是“少陵(杜甫)之后无此作”。
史学方面,他作为金朝元老,编成了野史《壬辰杂编》、《中州集》等,成为后来编纂金史的重要史料。
元氏家族庞大的墓群距今七百多年,经过历代修茸,保存完好,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容书院: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
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
原书院东边是文昌寺,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
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
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
六角亭旧称寥无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
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
貂蝉故里: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
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
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
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
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
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
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
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
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
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忻口战役遗址:忻口是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保卫太原的重要屏障。
它依山傍水,铁路、公路从中通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初期著名的忻口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忻口战役纪念碑在忻口村北一里处的公路旁、战备窑洞前,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
石碑上款书;“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战备窑洞在忻口村北的后沟至红崖湾,1935年至抗战爆发前,用款11万余元,共筑成窑洞47孔。
每孔窑洞宽约3米,高约4米,深约20余米。
石头水泥结构。
洞门若城门状,门洞之上有石垛,垛下有“第X号”字样的横匾。
忻口战役进行期间,中国军队充分利用这些窑洞,指挥作战、储放军火、安置伤员、隐藏战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郝梦龄将军指挥所设在忻口后沟的第九号战备窑洞内,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曾在这里指挥作战。
10月15日夜,郝将军偕同第54师师长刘家骐从这里出发,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同在疆场壮烈殉国。
罪证碑是指日军侵占忻口后,分别于忻口村和下王庄村的公路旁,为炫耀其“战迹”所立的两通石碑。
立在忻口村东公路旁的石碑上书“忻口镇战迹”;下王庄公路旁的石碑上书“忻口镇战迹”(正面)“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队建之”(背面)两通石碑,这无疑都是日军侵华的罪证。
原平名胜 天涯石鼓:从原平市驱车东行十余里,过滹沱河大桥,即是天涯山风景区。
重峦叠嶂,山势险峻,奇峰怪石,峭壁耸峙。
山尖似箭,直插云霄。
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莲花,称莲花山。
莲花山东南有一奇石,称石鼓。
县志记载:“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以成器,惟应观而像园,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
”诗人无好问诗赞其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
”莲花山麓,有原平市著名古庙石鼓神祠。
据县志载:元代有张显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县。
延氏乐善施舍济贫,在莲花山下大路旁修建舍药院,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神灵保佑。
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
”翌日,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宫,即石鼓神祠之前身。
现存石鼓殿牌匾落款为“大元国延佑四年”。
可以肯定,神祠最迟创建于元代。
在石鼓神祠周围,还有石人瀑布、滹沱吞食、早种晚收、天涯扫雪等景观。
五峰山:五峰山距原平市区26公里,旧为著名的八景之一,称“地角枕流”。
建在中峰之上的寿宁寺,山门悬匾“五峰圣境”。
接官厅面宽三间,内部陈设唐代以来各种佛像45尊。
圣母殿亦为三间,有圣母等塑像六尊。
传说,此圣母由原来民间贤淑善良的线姑娘坐化,主管风调雨顺,座下一眼山泉,历史上原平境内逢有大旱,乡民多来此处祈雨,流传众多美妙的故事。
而令,这里风景优雅,成为人们欣赏大好河山的旅游圣地。
寿宁寺内,还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笔“五峰化宇”真迹。
五峰山外围练家岗村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济寺。
寺庙座北向南,创建于唐,重修于宋,建筑完整,其中正殿为宋代建筑。
神台上有宋代彩色泥塑10尊,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与五台山中心区宋代彩塑别具一格,跟太原晋祠宋塑属同一流派,是研究五台山外围佛像艺术的典型实物。
大殿内,还保存有宋、明时期木雕像150余尊,姿态各异,刻工精细。
殿内悬有联匾,上书:“宝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天香缥缈,如游九府神宫。
”五峰山周围,是原平市杏子的集中产区。
每逢杏熟季节,香飘十里,吸引着许多远方商贾。
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
普济桥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后历代曾予补修。
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
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
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
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
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
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
朱氏牌楼:亦名朱氏石坊,位于原平市城西14公里的阳武村。
是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访畴为其母朱氏所修的节孝牌坊。
武访畴10岁丧父,32岁中进士,仕途顺利,为官清正,颇受好评,晚年讲学于西河书院。
武访畴母亲朱氏,阳高县人,28岁时丈夫不幸亡故,朱氏矢志守节,抚育孤儿,享年73岁。
武访畴为官陕西时,朱氏曾随衙居住,经常教诲儿子做官要做好官,是被礼教认为标准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道光十五年,清宣宗圣旨特加“旌表”。
朱氏牌楼原为三座,现存两座,主楼座落于村中,配楼建于村外,两牌楼均为石建。
其主牌楼为四柱三楼,总高10.54米,面宽15米。
牌楼面宽三间,主体由四根霸王柱承负支撑,霸王柱之间镂雕二龙戏珠雀替联接,活龙活现,雕刻精致。
上下檐额雕有二十四孝图案,并配雕龙凤花卉等吉祥之物。
朱氏牌楼,远看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十分壮观;近观玲珑剔透,雕镂精细,工艺逼真;细析结构严谨,比例适当,用材恰到好处。
实属山西省境内石雕艺术之精华。
河曲名胜 河曲护城楼:位于河曲县北城墙下的北园村中。
城楼单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21米,南北宽20米,高12米,为砖石结构。
楼门前有一约高三米的大月台,楼内结构为九窑十八洞。
楼顶长18米,宽约17米,四周均有垛口和了望孔。
楼顶原有寺庙一座,其大部已拆,现存照壁一通,其正面雕一大“佛”字,背面雕一大“镜”字。
并留有“乾隆丙戌岁”等款式。
护城楼为晋西北唯一留存之精华,其造型之朴实,结构之严谨,艺术之精湛,确系古代砖石建筑之结晶。
天桥急流:在晋陕峡谷中黄河水面时宽时窄,形成许多险滩和急流,天桥急流便是其中之一。
天桥急流,位于河曲县石梯村和水寨岛之间,全长20公里。
峡深水涌的急流,边绵不绝的峰峦,构成一幅壮观的奇景,使人惊叹不已,心旷神信。
“雾迷浪”险滩,横拦在峡谷中部,河心屹立着几座犬牙交错的巨石,急流从石洞冲击,浪花飞溅,水雾腾空,遮天蔽日,令人生畏。
天桥村附近,冬季积冰成桥,冰桥下急流滚滚,涛声震耳,故而谓之“天桥”。
大桥急流下游,现已建成天桥水电站。
岱岳殿:岱岳殿,位于河曲县城东五公里的岱岳殿村西南梁上。
坐北朝南,南北长65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中轴线建筑四层,现存各种建筑15座,除日月宫为砖砌洞外,其余均为木结构。
据碑记,此寺创建年代,最晚为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以后历代修复。
主体建筑保存较好,大部为明清所遗。
该寺各殿壁画,分门别类,绚丽多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石径禅院:石径禅院,位于河曲县城东北25公里的石城村。
创建于民国八年。
石径弹院东、西、南三面石圪梁环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进。
整体建筑全部为砖面结构,坐东朝西,寺庙东北开一小门,过砖砌小洞,自然石阶、独木桥和“悬空界”,便是黄河悬崖绝壁上通往弥佛洞的悬空石径,其长百余米。
登临五径,俯视黄河,河水波涛汹涌,咆哮万里,惊心动魄。
两岸百丈峭壁,俨然屹立。
相传峭壁上仍有大禹治水的痕迹。
弥佛洞,坐落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土原上。
是河曲古刹中的奇迹。
它的大部分是两层共七排砖石砌成的拱形窑洞,内供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八洞神仙等塑像。
弥佛洞的另一面缺口直接向黄河开放,垂直河面约有百丈之高,是峭岩倒挂、飞鸟难栖的绝地。
海潮庵:位于河曲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旧县村南门外。
创建于大明万历年间,明末被农民起义军烧毁,清顺治年间重建。
海潮庵随山势而建,北高南低。
寺庙坐北向南,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小巧玲珑。
寺外山环水绕,古槐参天,寺内松柏常青,香烟缭绕。
海潮庵风景秀丽,气势宏伟,寺内佛像栩栩如生,石质栏杆工艺精细,壁画、供桌古色古香,碑碣石刻记载了寺庙的历史沿革,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其它县区名胜 西河头地道:位于定襄县西河头村,于1947年动员五百余人经40昼夜挖成,在打击阎锡山军队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已开辟为旅游景点。
地道全长10里,三条大干线由东向西,五十多条支线纵横交错。
地道分三层,二层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
地道有出入口、出击口、卡口、翻口、迷魂阵、迂回枪眼、暗枪眼、陷阱、翻板、地堡及高房工事等装置设施,能防水、防烟、防毒。
万家寨引黄工程:位于偏关县万家寨,其右岸与内蒙准格尔旗相邻,是一项大型跨流域引水项目,也是山西新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
岩山寺:原名灵岩寺,位于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延村。
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茸,除南殿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间年间的建筑。
寺内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壮观幽谧,仿佛镶于山野的璀璨明珠。
南殿为文殊殿,殿内残留金代彩塑水月观音、胁侍、天王和文殊坐骑等。
内壁四围有金代壁画,现存总面积约90平方米,完工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金代宫廷画师王逵所绘。
壁画内容,都是以佛教经传故事为主题的。
西壁所绘为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东壁描绘了养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北壁绘制了一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罗刹女营救他们的故事;南壁绘有楼阁人物和供养人像,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无论帝王将相、宫妃才女、小农工商,还是宫廷楼阁、磨坊酒肆、旗仗车辆等,都是北宋社会的形制。
其中许多画面应该说就是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
是研究宋、金历史、社会、宗教、建筑、美术的珍贵资料,与永乐宫壁画堪称山西壁画的“双壁。
” 定襄关帝庙:关帝庙大殿,俗称无梁殿,亦曰关王庙。
位于定襄县北关南。
关帝庙大殿为金代原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歇山顶琉璃脊饰。
前檐明间特宽,平柱约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柱头栏额肥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
该殿斗拱特殊,其结构形制达八种之多,前椽补间三垛,两山及后檐各设一攒,用材较厚,出挑偏长,为别处所未见。
据专家鉴定,此庙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关帝庙,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及科学价值。
迤西洞:迤西洞位于偏关县城东南35公里迤西村东北处的石洞洼内。
石洞内,有洞三个,南一北二,以沟隔壑。
南边的因坐南背阴,故称“阴洞”,相传有险,所以只留洞口,里边已堵死。
北边一洞,其口窄小,内径极浅;另一洞因坐北朝阳,故呼“阳洞”,也就是迤西洞。
迤西洞深约五公里,洞内蜿蜒曲折,高低有错,宽窄悬殊。
高处足有十几米,低处则只尺许,阔处若小型剧场有余,窄处只能侧身而过。
洞内洁白似雪的钟乳石,琳琅满目,钟乳石笋奇形怪状,挺拔滴翠,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洞内还有清澈见底的“青龙地”神泉水潭;有怪石交错的“仙人桥”凌空飞架;有粒细如面的“明沙梁”熠熠闪光;有巨大的“钟鼓石”;有白嫩圆润的“控马柱”似幢独立。
另有一小洞,形若盆状,洞口处冷风嗖嗖,可闻水声。
相传此处即为神仙之宅。
中国现存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中国现存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山西等地。
山西是我国中原地区佛教、道教活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因此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宗教建筑极为兴盛。
而依附于这些寺观里的壁画数量之多、历史之久、艺术之精,均为全国所仅见。
就目前所知,全省的寺观壁画达27259平方米,自唐至清,绵延不断,异彩纷呈。
山西的佛光寺唐代壁画、大云院五代壁画是国内仅有的寺观壁画,开化寺宋代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芮城永乐宫道教壁画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杰作,至今保存完好。